临沧山上养牛 阿佤人民又谱新曲再唱新歌

临沧山上养牛 阿佤人民又谱新曲再唱新歌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临沧山上养牛,以及阿佤人民又谱新曲再唱新歌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云南彝族分为几个族 什么族最少 而且没有文化

云南彝族分为几个族 什么族最少 而且没有文化

人口为7762286人。

民族概况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社会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包括云南大部、贵州部分以及广西的全部彝族地区,以土地个体私有为基础的封建地主经济早已占着绝对统治的地位,实物地租是地主对佃农最主要的剥削方式。此外,对佃农一般还进行额外劳役剥削,雇工与高利贷剥削也十分普遍。部分地区由于某种历史原因,土司仍得到保存,或在“改土归流”时保全了大量的土目与中小奴隶主,因而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较长。如在乾隆初年,贵州威宁地区的彝族群众仍然“半为夷目家奴”。及至建国以前,所属百姓仍然保留某些农奴的特点,奴隶主的剥削虽以实物地租为主,仍不同程度地残存着奴隶制的痕迹。云南武定、禄劝以及红河南岸等地当时也保存不少大小彝族土司,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地主经济已有取代领主经济的发展趋势。

农业是广大彝族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荞麦、土豆、小麦、水稻、大麦、燕麦、元根等。农具主要有犁、耙、条锄与板锄。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牧草丰富,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主要牧养牛、马、猪、羊等。山地森林资源、山货资源十分丰富。河流湖泊中有各种鱼类和水产。狩猎,采集药材、木耳,捕鱼等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基本上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主要采取定期赶集的形式进行商品交换。

彝族的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尤其是在聚居区内一直保持着“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仅用少量的牲畜、粮食、山货去换取针、线、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耻于经商’’的观念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在彝族人民的观念中,牛羊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衡量贫富的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或一家人)能干与不能干、强与弱的标准。拥有百头牛羊是一般彝人的追求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彝族人民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已经建起了钢材、生铁、煤碳、采矿、发电、伐木、化肥、农机、食品加工等轻、重工业部门,形成了一支本民族的产业队伍。云南个旧的云锡公司,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一个重要企业,贵州西部的六盘水特区,已发展成为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四川渡口也成为著名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各地普遍修建了公路,成昆、贵昆铁路干线也通过了彝族地区。政府还在各地设立了一些贸易机构和集市,使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经济上实行搞活的政策,彝族的城乡商品经济有了飞跃发展,彝人中建企业、经商者逐年增多,落后的自然经济正受到严重冲击。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地彝族流传许多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发现的有上千种之多,现已陆续翻译、整理出版,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等方面。还有一些彝文铸铜、碑刻及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在医药学方面,彝文著作中也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彝族普遍采用夏历。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古代彝族先民使用过十月历。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漆绘主要多施于碗、盘、壶、杯、盔甲、护腕、盾牌、箭筒、马鞍、马笼头、月琴、口弦之上,颜色以黑、红、黄三种色彩为主。刺绣为彝族妇女所善长,常绣在头帕、擦尔瓦、衣袖、衣大襟、裤脚、挂带、烟荷包、腰带等上。

风俗习惯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阿佤人民又谱新曲再唱新歌

阿佤人民又谱新曲再唱新歌

村村寨寨,山山岭岭,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这首歌伴随着笔者这一代人的成长。然而,这首歌背后的世界佤族之乡却并不熟知。

从启程时对云南临沧的一无所知,到其间的流连忘返,短暂行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又有怎样的心路历程?

佤族、傣族、拉祜族、白族、彝族等多民族,临沧对少数民族进行了最准确描述。多民族交融的和睦和谐,是给我们一行的最深刻印象。多民族像一家人一样,一起跳舞歌唱,共迎客人,共享快乐,淳朴敦厚、一言一语、一颦一笑,给人的印象是真诚、和善、善良。把棘手的民族问题处理的如此得当,足以看出当地政府下功夫不少。

临沧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与新农村建设上成效显著。双江县景亢傣族自然村,这个没有围墙和不上锁的家园,实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王国。

佤山幸福工程幸福阿佤人民,村里佤族笑脸可以一览无遗。沧源自治县2012年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佤山幸福工程建设。建成砖混(木)结构一层5358户,占66%,共形成43个集中居民居住点,并配套水电路活动场所等公共基础设施,全部实现“青山、翠竹、红顶、灰墙”的民族特色风格。9月24日上午,我们一行来到勐来乡勐来村,亲身感受到阿佤人民的幸福生活。

沿边开放与“一带一路”上,临沧正在加力推进。走进位于孟定的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来到中缅边境的清水河口岸,感受到了“中缅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枢纽、中缅经贸合作重要示范区、中国面向印度洋经济圈的商贸物流中心、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门户,临沧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平台”的前景可期,蓝图壮阔。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清水河口岸,是我国离印度洋最近的陆上通道。可以改变绕道马六甲海峡远距离航运的现有格局,经济战略意义都非常重要。

更令人悲喜交加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建设故事是那么悲壮。1938年12月,国民政府开建滇缅铁路,在艰苦条件下数十万人民投入到这一艰险工程中,短短三年时间有十万条生命为此牺牲,付出了每8米铁路就牺牲一条性命的代价。然而,1942年日军进占缅甸并逼近云南,大部分修好的路基被统统炸毁!这是一段沉重悲伤的历史,也是临沧区位优势和临沧人民渴望发展的见证。随行有大V建议将这个悲壮故事搬上银幕电视。

旅游资源丰富印象最为深刻,而且临沧的旅游资源与众不同,民族特色、历史印记十分鲜明,这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的翁丁村——寨子怎么拍怎么美,民风淳朴;古老神秘的佤族文化,神秘又现代;300多年历史的广允缅寺——汉族、白族和傣族文化相融合的古寺;古老的沧源崖画——探秘3000年前佤族人的思想和生活;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南美村,母系社会的痕迹犹在,当代难以寻觅。

茶文化是临沧一大特色。著名的茶马古道,临沧是腹地,是必经之地。双江县的冰岛茶闻名中外,始于临沧的滇红茶,凤庆品质最高,家喻户晓。与灌木丛茶不一样的是,低矮的灌木丛茶或可能打农药,而临沧的茶大多是参天的古树茶。据说有3000年古茶树犹在,我们这次在南美村目睹了600年的古茶树。据介绍,冰岛茶采摘时需要搭建如建楼房一样的脚手架上去采摘。根本无法喷洒农药。绿色环保安全是临沧茶的一大特点。

民族特色饮食文化让人放不下筷子。孟定傣味让人垂涎三尺。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品尝独具特色的傣族美食,12种孟定傣族美食,每道菜都让人赞不绝口,手中筷子在飞舞。虽然傣味在云南很常见,版纳、德宏、临沧、红河等地都有,但各地傣族又会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而我们品尝到的,就是最地道的孟定傣味。如果你来孟定,一定要记得吃这几道菜哦!

传说中的佤王宴,是佤王接待贵宾的最高规格。沧源佤族自治县曾经举办过三公里长的佤王宴,并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中。这次有幸品尝,实在是口福不浅。

行程匆匆,只能是挂一漏万的分享给大家。当然,在接受临沧电视台采访与和与临沧市委宣传部杨部长交谈时,也提出了一些观后感想。

临沧当务之急是要建两条高速公路:一条是物理性的高速公路。目前临沧作为地级市在全国是为数不多仍不通高速公路的。另一条是信息高速公路。从开始就消灭数字信息鸿沟与贫困。这两大基础设施建设要快马加鞭、刻不容缓。

临沧是农业产业为主地区,应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茶叶、绿色粮食、畜牧业等,不能只是第一产业基础产品的供应者,而是要把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留在本地。农业的出路在于工业化,而工业必须围绕农业做文章,而不是与农业不相干的工业到农村第三者插足。特别是绿色农牧业大有前景。沧源县佤族宣传部长说,佤族养牛每年只管一次,即把牛赶到对面的大山上就不用再管理了。这样的牛肉干巴绝对是大自然供养的绿色肉品。就是要把农业类产品通过工业化深加工,制成最终消费品卖出去。把农业产业链上的大部分利润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一定要发挥互联网+农业的新生产力威力。通过电子商务倒逼临沧的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定要讲好临沧故事。在这浮夸、虚幻、炒作的社会里,一些地方和一些人没有故事都在编造虚假故事、制造噱头吸引眼球以谋取暴利。临沧远古的原始社会部落、3000年的崖画,近代可歌可泣的滇缅铁路悲壮历史,现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亢傣族自然村、勐来村佤族的幸福工程等,里面都是饱满的故事。一定要讲出来,而且要讲好,还要传播到海内外。

专业的事情还要让专业人士与团队来搞,不妨围绕佤族等多民族特征,策划印象派大型歌舞演出。

当务之急是搞好基础设施,讲好临沧故事。

阿佤人民唱新歌,创作于1964年,是那个时代的新歌。52年后的今天,世界佤族之乡的临沧,阿佤人民定会再唱新歌、再谱新曲,新曲会更加悠扬,新歌会更加嘹亮!

世界佤乡好地方,避暑避寒到临沧!

余丰慧于2016年9月25日晚

好了,关于临沧山上养牛和阿佤人民又谱新曲再唱新歌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