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养牛的利润 90后小伙种植苜蓿年入百万的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80后养牛的利润 90后小伙种植苜蓿年入百万的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80后养牛的利润,以及90后小伙种植苜蓿年入百万的自主创业成功例子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养奶牛的人牛奶掉价为什么要杀奶牛倒牛奶

养奶牛的人牛奶掉价为什么要杀奶牛倒牛奶

“倒奶”经济学

中国多个地区出现奶农“倒奶杀牛”事件,不仅是青海、山东、河北、内蒙古等主产区,就连江苏、广东等地区也出现了这种现象。现实是,在山东鲜牛奶价格最低的时候,一公斤奶还不到一块钱,甚至还没超市里的矿泉水贵。

一提起倒牛奶,很多人就触发了少年时的记忆,“资本家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分给穷人”。如今,中国奶农也会把牛奶白白倒掉,他们为什么也选择这么做呢?记忆里倒牛奶是资本主义大萧条时代的标志

很多70后、80后一提起倒牛奶,就自动脑补出一张图片:脑满肠肥的美国资本家,将一桶又一桶的鲜奶倒入密西西比河,岸边却站着因为经济危机挨饿的美国穷人。这个场景大家都熟,因为从小大家都学过这张配图,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的重要事件——1929年美国“大萧条”。

它试图要说明,当时英美等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会造成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穷人因为经济危机失业没钱而挨饿,资本家却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送给穷人。于是,“倒牛奶”成了几代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残酷现实的最直观印象。

●事实上,当年倒掉牛奶是奶农理性选择的结果

其实,在1929年大萧条之前,美国农业就因为生产过剩等原因开始了衰退,1929年的大萧条进一步重创了美国农业。在1929年,美国共生产了110.52亿美国加仑(US

gallons)牛奶,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纽约州是美国当时最大的三个产奶州,牛奶产量分别为12亿、8.25亿、8亿美国加仑,在大萧条时期,美国的牛奶明显是供大于求。

在这种情况下,奶农有三种选择:

第一是保存牛奶,等待价格上涨,但这对于保鲜极为困难的牛奶显然不适用,别说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了,就连当今的中国也很难做到。北京延庆县奶农因为牛奶滞销在接受采访时说:“冬天天气冷,奶站有个储奶罐,能储存3吨奶,但是每周得清罐2次,多余的奶只能被倒掉。”;

第二是降价销售,在纽约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购价(直接从奶农收购的价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美元,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美元。随后纽约州州议会调查委员会出示的报告显示,“纽约州牛奶收购价已经低到无法维持奶农基本生活的水平,许多奶农就连生活必需品都买不起,而许多奶农以毕生积蓄投资的奶场可能都将付之东流。”显然,降价带来的结果是,牛奶价格的整体下跌,卖得越多,赔的越多;

第三就是很多人后来看到的倒掉滞销的牛奶。大量鲜奶由此退出市场,市场就由供大于求转为供求平衡,价格就不会继续下跌了。甚至极端情况下,奶农会干脆杀掉奶牛。

为什么不做做好事,把本该倒掉的牛奶送给穷人?因为那样做会让本来就萎缩到很小的牛奶市场更变得所剩无几,留下的奶更是卖不出去,奶农的生活也就彻底无以为继了,牛奶业会彻底垮掉。

社会学者孙立平曾研究说:“多少年来,‘将牛奶倒在河里’几乎成了大萧条的一个符号。只不过原来说牛奶是资本家倒的,是为了维持他们的垄断利润。而这些年有人查了当时的资料,发现牛奶原来是农民或农业工人倒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维持可以有利润的价格,至少是不愿意在赔本的情况下再赔上汽油钱将牛奶运到城里。”

而在1931年到1934年,美国更是多次发生罢工奶农强行倾倒其他奶农的牛奶,理由是“防止其他奶农以低价出售牛奶”。

罗斯福的做法,给奶农补贴变相鼓励倒掉牛奶

1933年罗斯福上台,《农业调整法案》等一系列农产品价格支持计划随即出台,试图提高牛奶价格与奶农的收入。《农业调整法案》规定牛奶和奶制品是基本商品,准备收购过剩的奶酪和黄油。到了1933年9月中旬,联邦政府共拨款4300万美元收购了6000万磅黄油,想要提高黄油价格,结果过剩比起之前更加严重。基于同样的理由,联邦政府按照奶牛的头数给补贴,但奶农只在乎奶牛补贴,而不是为了卖牛奶,这种情况下倒掉牛奶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在《诡辩与真相》一书中指出,“联邦政府仅在1933年就购买了600万头猪,然后将其毁灭。数量巨大的农产品葬于耕犁之下,就是为了让其退出市场从而把价格维持在官方所规定的水平上,因为同样的原因,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了下水道。”

中美奶农倒牛奶有什么不同?

中国奶农倒牛奶也不是这几年才有的事。在2006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目中有这样一道题:“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据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

该题的标准答案是:“从表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前者反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销售渠道不畅导致。”

这个答案其实不容易看懂,而且支持也好反对也罢都会在经济学家中间引起争议。不管怎样讲,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012年以来,因为鼓励奶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政策推行,散养户大量退出,全国奶牛存栏量大幅减少,2013年曾发生“奶荒”,原奶收购价格不断上涨,2014年初,鲜奶价格曾升至5元/公斤,是近年来的最高点。于是吸引很多奶农高价买牛,投入生产,产量增加,鲜奶价格一路下跌,倒奶现象就这样发生了。

而国内市场对国产奶制品的需求却在减少。根据农业部的数据,2014年1-10月全国的乳制品生产总量2198.8万吨,同比下降0.04%,其中,液态奶的生产总量有1193.1万吨,同比增长只有0.72%。

现在的中国还有与当年的美国无法类比的因素,在现在这个全球化市场里,国际奶价的风吹草动也会影响到中国。2014年,新西兰、欧盟等地的原奶价格就下跌了30%-40%,而中国的奶粉进口量在2014年上半年创下了历史新高,进口奶开始抢占中国市场。

中国一个特殊的原因加剧了国产奶的窘境,在三聚氰胺事件后,无论是国内奶企还是消费者都对奶源质量存有担心,甚至奶企一直在逐步抛弃国内散户奶源,建立现代化牧场,甚至去海外建立生产基地。

面对奶农的困境,到底该怎么办?

面对多地出现的“倒奶杀牛”的情况,媒体开始介入。日前新华社评论呼吁,奶农倒奶杀牛政府岂能袖手旁观。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农业部也下发了《关于协调处理卖奶难稳定奶业生产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地方农牧部门在当地政府领导下,迅速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协调处理“卖奶难”。

北京延庆县奶农因收购量急剧下降倒掉多余鲜奶,当地政府就“高度重视,经多方协调,奶企和收购商已全部收购牛奶”。财经专栏作家刘远举认为:“如果奶农倒奶了,哭起来了,就应该帮助,那么,2013年下半年‘奶荒’之后,鲜奶价格飙升至5元一公斤,奶农开怀大笑的时候,该不该拿掉他们的超额利润呢?”

这其实是延续罗斯福新政中政府主导收购农产品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也可能导致错误的市场信号,诱使奶农继续过量生产。牛奶场的规模反而违背市场现实继续扩张,被收购的奶制品因过量而产生浪费,而这种浪费的代价是由全社会来承担的。

为了避免这种“社会的浪费”,可以借鉴全球最大的牛奶大国新西兰的经验,新西兰政府早在1984年就取消一切针对奶牛的补贴,引导奶农购买商业保险以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虽然中国针对奶牛的商业保险也有些年头了,甚至不少地方政府也进行了补贴,但还是没有大规模的推广开来。如果这个行业不能建立相应的市场风险意识,寻求市场手段的保护,而是一有问题就哭着找政府帮忙,那么它永远都是扶不起的阿斗。

现在农村种植什么最赚钱

现在农村种植什么最赚钱

农村致富不在是空想,其实在农村有很多赚钱的项目。对于农村来说,都是寸土寸金的地方,不要小看农村,现在的农村户口比城市户口值钱多了。以往很多人都是想着将自己的户口迁往城市,现在的人却想着怎么样去把自己的户口迁回农村。所以,在农村生活,想要赚钱,肯定是需要下苦力才能赚钱。本身农村都是苦力活,所以,想要赚钱,都是比较辛苦的。一、农村想赚钱,养猪不错

农村想赚钱,养猪不错。现在的猪肉价格那么的贵,肯定是养猪行业是比较有发展性的。但是想要靠养猪发财,养一两只肯定是不容易赚钱的,是需要建一个养猪场,全方面的去养猪,这样的做法才是有效的。

二、农村想赚钱,种地不错

农村想赚钱,种地不错。现在的农村很少有人种田,大部分的地方都是闲置。所以,在农村生活,肯定是种田比较好。可以承包整个村的地去种,这种做法才会让人有钱赚。本身种庄稼不怕销售不出去,人人都是要吃饭,只要有好的收成,就会有好的收入。

三、农村想赚钱,发展牧畜不错

农村想赚钱,发展牧畜不错。例如养羊,养牛,都是一些好的赚钱方式。养牛和养羊的成本是比较低的,只要有足够的草,都可以将这些畜生喂饱。所以,对于农村来说,想要赚钱,肯定是需要根据农村的生活水准和条件去做。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下一番的功夫。很多人想要赚钱,肯定是需要努力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没有任何人赚钱是不辛苦的,只有付出自己的劳力,懂得如何去经营,那么就可以赚到钱。农村的赚钱项目,竞争力是比较低的。

90后小伙种植苜蓿年入百万的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90后小伙种植苜蓿年入百万的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90后小伙种植苜蓿年入百万的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事实上,成功仅代表了你工作的1%,成功是99%失败的结果。下面分享90后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95后张振华种苜蓿年入百万的创业经历:

新农民回村创业

张振华,19岁,出生在内蒙古农村,家族第五代的第一个读书的人、第一个大学生,现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大一。从小到大在农村长大,经常跟着母亲下地,看地上小蚂蚁看小草。幼时深刻的饥饿感曾让他下决心以后绝不当农民,要努力做一个医生、老师,安心地挣钱,拿稳定的工资,不愁吃,不愁喝。

随着他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看的书不断丰富,慢慢开始明白面对问题不应该逃避,而应该想着如何去解决它、改变它,并让它变得更好。

对家乡的这片热爱、眷恋让他越来越清晰要留在农村,希望能够改善农民现有的面貌,能够让他们的生活更好一点更幸福一点。

他是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又是一个新时代的农民,还是一位想要成功的创业者!

邓峰为他感慨“可惜北极光不投农业”

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农村,从内蒙古到湖北的武汉,张振华这个年轻小伙成功地将外界的资源链接到家乡的苜蓿发展上。

父亲养牛,给了张振华发现商机的机会,而他刚创业时,也是这位伟大的父亲毅然拿出60万,买拖拉机、收割机、储存苜蓿18000来平米的房子……前前后后投资了200多万。

哥哥主要负责的种植、收割,只要是地里面的事他都管。

张振华的辅导员,现在暂时担任团队里的策划和高校内,包括科研院所的技术联络员。

赵建教授是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张振华的老师,在美国十几年专门科研苜蓿,提供技术支持。

“苜蓿”就这样跨越地域、跨域身份,把内蒙和湖北、把农民、教授、科研机构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憨厚、靠谱、踏实、有知识,19岁的张振华展示出了一个新一代农民的精神风貌。这让导师邓峰大为赞叹“这个小伙子聪明又有勇气,特别让人喜欢。可惜我们基金不投农业,否则我一定要投他”

年收入150万!还要种10000亩苜蓿

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带领的团队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让普通农户的种地收入从过去种玉米每年收入1万元到现在种苜蓿年收入3万元以上;2014年试种1000亩紫花苜蓿,纯利润已达150万元,2015年团队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将规模扩大到10000亩,预计纯利润达到1500万元。

依托于学校资源,张振华团队与他所在的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内蒙古农科院则负责提供苜蓿的种子。

苜蓿供不应求,一个农户的订单就达1000吨,蒙牛、伊利、圣牧,还有周边一些肉牛养殖场纷纷与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了1400万元的紫花苜蓿供销合同。

农业发展需要新时代的农民

张振华作为学校大一学生凤毛麟角的创业者也受益于教育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在校大学生可以在创业期间申请休学,更弹性地完成学业。而他所在的华中农业大学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启动建设学生创业大楼,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场地。全国范围内还有省份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招募优秀大学生创业。

传统意义上,农业是一个不那么性感的.产业。如今却越来越多的吸引了80后、90后,甚至受过高等教育人员加入进来。厦门出台规定大学生农业创业每年可获10万元奖励。

新时代的农民的加入将给农业带来一股新鲜血液,也将会带来新气象。

北京的沙尘暴终于有救了?

很多人并不了解苜蓿,也不知道为什么说苜蓿能救北京的沙尘暴。下边进入科普时间。

苜蓿的根系非常发达,因此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的良方。它也是高蛋白优质牧草,奶牛的一种饲料,在欧美发达国家种植面积非常大,来满足优质肉和奶的生产饲料需求。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奶的消费量上升,对苜蓿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我国的紫花苜蓿产业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相比远远落后,就拿去年美国紫花苜蓿的总产值就超过了200亿美元,而我国却不足它的1/3,而且美国1/4的紫花苜蓿都要出口到中国。2014年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美国苜蓿的第二大进口国。可想而知这个市场潜力是多么巨大。紫花苜蓿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它是政府优先支持,符合我国农业发展战略。

种植紫花苜蓿的过程,不需要任何的农药、化肥,只需要适量的农家肥。大面积种植苜蓿将有力地改良内蒙古草原土壤,减少土地荒漠化。

北京的沙尘暴天气也将得到改善,帝都人民有救了!

;

80后养牛的利润和90后小伙种植苜蓿年入百万的自主创业成功例子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