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化养牛场建设标准规范,奶牛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电子化养牛场建设标准规范,奶牛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大家好,关于电子化养牛场建设标准规范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奶牛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下的鼓励类产业有哪些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下的鼓励类产业有哪些

具体如下: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农林业

1、农田建设与保护工程(含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整治等),主要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以及其他工程建设

2、农产品及农作物种子基地建设

3、蔬菜、瓜果、花卉设施栽培(含无土栽培)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

4、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

5、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

6、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

7、农作物、家畜、家禽及水生动植物、野生动植物遗传工程及基因库建设

8、动植物(含野生)优良品种选育、繁育、保种和开发;生物育种;种子(种苗)生产、加工、包装、检验、鉴定技术和仓储、运输设备的开发与应用

9、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生态农业建设、耕地质量建设、新开耕地快速培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发与应用

10、生态种(养)技术开发与应用

11、全生物降解地膜农田示范与应用及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

12、获得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的饲料及添加剂开发

13、内陆流域性大湖资源增殖保护工程

14、远洋渔业、人工鱼礁、渔政渔港工程

15、牛羊胚胎(体内)及精液工厂化生产

16、农业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

17、耕地保养管理与土、肥、水速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18、农、林作物、畜禽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地、保护区建设;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开发与应用

19、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基料化利用,秸秆原料化利用等)

20、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工程(沼气工程、生物天然气工程、“三沼”综合利用、沼气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热,秸秆气化清洁能源利用工程,废弃菌棒利用,太阳能利用)

21、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恢复工程

22、食(药)用菌菌种培育

23、草原、森林灾害综合治理工程

24、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及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工程

25、动物疫病新型诊断试剂、疫苗及低毒低残留兽药(含兽用生物制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26、优质高产牧草人工种植与加工

27、天然橡胶及杜仲种植生产

28、无公害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的有害元素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29、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料产业化技术开发与应用

30、农牧渔产品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

31、农林牧渔产品储运、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

32、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工程

33、碳汇林建设、植树种草工程及林草种苗工程

34、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35、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36、海洋、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荒漠、草原等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

37、防护林工程

38、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

39、固沙、保水、改土新材料生产

40、抗盐与耐旱植物培植

41、国家储备林建设、特色经济林建设

42、竹藤、花卉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及精深加工

43、森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

44、野生经济林树种保护、改良及开发利用

45、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46、林木、草原基因资源保护工程

47、次小薪材、沙生灌木及三剩物深加工与产品开发

48、野生动植物培植、驯养繁育基地及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49、道地中药材及优质、丰产、濒危或紧缺动植物药材的种植(养殖)

50、香料、野生花卉等林下资源人工培育与开发

51.木、竹、草(包括秸秆)人造板及其复合材料技术开发及应用

52、松脂林建设、林产化学品深加工

53、人工增雨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开发与应用

54、数字(信息)农业、林草技术开发与应用

55、农业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开发与应用

56、淡水与海水健康养殖及产品深加工,淡水与海水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海洋牧场

57、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

58、油茶、油棕等木本粮油基地建设

59、生物质能源林定向培育与产业化

60、粮油干燥节能设备、农户绿色储粮生物技术、驱鼠技术、农户新型储粮仓(彩钢板组合仓、钢骨架矩形仓、钢网式干燥仓、热浸镀锌钢板仓等)推广应用

61、农作物、林木害虫密度自动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62、气象卫星工程(卫星研制、生产及配套软件系统、地面接收处理设备、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和气象信息服务

63、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和智慧农业工程

64、乡村厕所废物废水以及餐厨废物废水的收集处理与生态农业联合经营

65、优质粮食工程

66、面向资源化的乡村生活废水、生活废物、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与农田面源污染协同综合治理

67、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68、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肥料化、能源化和基料化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69、数字农村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70、“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71、木材及木(竹)质材料节能、节材、环保加工技术开发与利用

72、土地综合整治

73、湿态酒精糟(WDGS)的应用

扩展资料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由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三个类别组成。鼓励类主要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利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装备、产品、行业。

限制类主要是工艺技术落后,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有关规定,禁止新建扩建和需要督促改造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淘汰类主要是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需要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

需要说明的是,对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为允许类。允许类不列入目录。

参考资料来源:司法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参考资料来源:司法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就《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奶牛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奶牛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奶牛养殖场及园区的各项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制度

(一)门卫管理制度

1、严禁闲杂人员入场,公物出场要有手续,出入车辆必须检查,未经养殖场负责人批准或陪同,谢绝一切对外参观。

2、严禁非工作人员在门房逗留、聊天,严禁其它家禽、家畜等动物进入场区。

3、搞好门口的内外卫生及防疫消毒工作。非生产车辆严禁进入场区,确需进入的必须严格消毒。

4、认真负责,坚守岗位,不迟到早退,接班后不擅离工作岗位,夜班不得高枕无忧睡大觉,要不定时察看责任区全部财产,因工作不负责任,丢失损坏财物,照价赔偿,损失重大的,解除劳动合同。

(二)职工管理守则

1、严格遵守奶牛场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岗位,尽责尽职,积极完成本职工作。

2、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做好出勤登记。

3、认真执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做好交接班手续。

4、上班时间必须穿工作服,严禁喧哗打闹,不擅离职守。

5、严禁在养殖区吸烟及明火作业,安全文明生产,爱护牛只,爱护公物。

6、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增收节支,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7、树立集体主义观念,积极为奶牛场的发展和振兴献计献策。

(三)财务制度

1、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财经制度,树立核算观念,建立核算制度,各生产单位、基层班组都要实行经济核算。

2、建立物资、产品进出、验收、保管、领发等制度。

3、年初年终向职代会公布全场财务预、决算,每季度汇报生产财务执行情况。

4、做好各项统计工作。

(四)技术人员职责;

1、制定牛场年、季、月生产计划和各类牛群的生产任务,包括产奶、产犊,选种、选配,草料消耗,牛群增重及药品计划。

2、协助场长改进工作,提出各阶段保证生产任务完成的技术措施和技术要求,实施技术指导并检查各项技术措施的执行情况,发现并及时解决技术措施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3、负责牛群疫病防治、饲养管理及育种工作,不断提高牛群品质,增进牛群健康。总结牛群配种、发病、检疫及不同个体牛只生产性能的提高和减产的原因,并提出技术改进意见。

4、负责制定饲料调配,定量和贮存技术、总结饲养技术经验,推广应用先进的饲养技术,实行科学养牛,准确填写牛群档案及各项生产计划资料记录。

5、准确称量和记载牛的产奶量、乳脂率,日增重等。

6、对养牛生产中出现的事故,及时向场领导提出报告,并承担应负的责任。

7、培养提高牛场职工技术水平,及时向场长汇报工作,当好参谋。

(五)饲养人员职责

1、饲养员应熟悉所管牛群的基本情况,熟记牛号、年龄(月龄、胎次)、出生日期、膘情、发情配种和妊娠情况。

2、掌握一定的饲养管理知识、发情鉴定及疾病观察知识,严格按操作规程饲养管理牛群。

3、根据牛群膘情、采食量、体质状况等生理特点区别饲养。根据具体情况搞好分群饲养工作。

4、以先粗后精,勤添少喂为原则,不喂霉烂、变质、冰冻饲料。注意草料中异物,不空槽、不断草。

5、坚持刷拭牛体,保持圈面及周围环境卫生,注意观察奶牛的精神、食欲、二便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兽医,配合技术人员做好检疫、配种、称重、体测及疾病治疗护理工作。

6、坚持每班次清理舍内牛槽,经常清理补饲槽,确保舍内牛槽清洁卫生、无杂物。

7、牛粪必须按指定地点堆放整洁,不得乱倒。

(六)兽医职责

1、做好全场的卫生防检疫、疾病预防与治疗工作。

2、每天必须在上槽时巡视牛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得坐等就医,做到以预防疾病为主。

3、认真细致地进行疾病诊治,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聪明才智,及时解决问题,并参加会诊。

4、必须做到诊断准确,用药及时,病历等记录完整。

5、配合生产场长,参与饲养管理,共同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6、及时、准确上报各种报表。

7、定期进行检疫、防疫、驱虫、修蹄等工作。

8、普及奶牛卫生保健知识,培训职工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职工素质,掌握先进的饲养方法。

9、积极学习掌握最新科技信息,及时结合实际情况,用于生产实践。

10、不得有擅自对牛场以外的奶牛出诊就医。

11、积极配合领导和同事工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12、及时完成临时安排的工作。

二卫生防疫与消毒制度

1、防疫规程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净化奶牛主要动物疫病,防止疾病的传入或发生,控制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

2、职工进入生产区要穿戴工作服,经过消毒间洗手消毒后方可入场。非生产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

3、奶牛场员工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如患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在场外治疗,痊愈后方可上岗。新员工必须持有当地相关部门颁发的健康证方可上岗。

4、奶牛场不得饲养其他畜禽,特殊情况需要养狗,应加强管理,并实施防疫和驱虫处理,禁止将畜禽及其产品带入场区。

5、定点堆放牛粪,定期喷洒杀虫剂,防止蚊蝇孳生。污水、粪尿、死亡牛只及产品要作无害化处理,并做好器具和环境等的清洁消毒工作。

6、当奶牛发生疑似传染病或附近牧场出现烈性传染病时,应立即按规定采取隔离封锁和其他应急防控措施。

7、所用消毒剂应选择国家批准的对人、奶牛和环境安全没有危害以及在牛体内不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消毒方法可采用喷雾消毒、浸液消毒、紫外线消毒、喷洒消毒、热水消毒等。消毒范围包括养殖环境、牛舍、用具、外来人员、生产环节(挤奶、助产、配种、注射治疗及任何与奶牛进行接触)的器具和人员等。

8、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法规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强制免疫病种和有选择的疫病进行预防接种,疫苗、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必须经国家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9、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对结核、布鲁氏菌病等动物传染性疾病进行定期检测及净化。

10、严格按照兽药管理法规、规范和质量标准使用兽药,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禁止使用国家明文禁用的和未经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药品、兽药和其他化学物质;禁止使用禁用于泌乳期动物的兽药种类。

11、建立并保存奶牛的免疫程序记录及患病奶牛的治疗记录和用药记录。治疗记录应包括:患病奶牛的畜号或其他标志、发病时间及症状。用药记录应包括:药物通用名称、商品名称、生产厂家、产品批号、有效成分、含量规格、使用剂量、疗程、治疗时间、用药人员签名等。预防、治疗奶牛疾病的用药要有兽医处方,并保留备查。

三饲料使用控制措施及制度

1、饲料产地的选择:从原材料的种植基地和购入着手,收购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的地方种植的饲料原料,并与种植原料的农户签订收购合同书,每年对种植范围、面积、农药作用、肥料使用等进行检查确保各种植基地按无公害规定的种植规程进行种植。

2、饲料原料应具备有一定的新鲜度,感官上要求应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嗅、味和组织形态特征,无发霉、变质、异味及异嗅,饲料原料中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符合饲料卫生标准的要求。

3、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要求应色泽一致,使用的产品应是《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所规定的品种,或取得试生产产品批准文号的新饲料添加剂品种,并在使用时遵照产品说明书所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

4、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饲料中不应使用任何药物;

5、根据奶牛各阶段不同的生理特点,分群饲养、选用最佳的饲料配方进行科学喂养。

四环境保护措施及制度

1、新建牛场必须进行环境评估,确保奶牛场建成后不污染周围环境,周围环境也不污染奶牛场环境。

2、新建牛场必须同步建设相应的粪便和污水处理设施。

3、牛场废弃物处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

4、牛粪经堆积发酵处理或建立沼气池。

5、牛场应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参数定期进行监测,并及时采取改善措施。

五兽药使用控制措施及制度

1、加强奶牛饲养管理,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应激,增强奶牛自身的免疫力,防止奶牛发病和死亡,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使用。

2、确需使用治疗用药的,经实验室诊断确诊后再对症下药,兽药的使用应有兽医处方并在兽医的指导下进行。

3、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兽药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兽药质量标准》、《进口兽药质量标准》和《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的相关规定。

4、所用兽药应来自具有《兽药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生产企业或者具有《进口兽药许可证》的供应商。所用兽药的标签应符合《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的规定。

5、在允许使用的抗菌药、抗寄生虫药和生殖激素类药时应注意:严格遵守规定的给药途径、使用剂量、疗程和注意事项;严格遵守规定的休药期。

6、使用过氧乙酸A、B液、强力消毒灵等消毒防腐剂对饲养环境、圈舍和器具进行消毒,但不使用酚类消毒剂。

7、禁止使用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的兽药

8、奶牛建立病历,并且保存好奶牛免疫程序记录,患病奶牛的畜号、发病时间及症状、治疗用药的经过、治疗时间、疗程、所用药物商品名称及有效成分。

六挤奶厅的环境要求和卫生控制制度

(一)挤奶设施

1、挤奶厅应采用绝缘材料或砖石墙,墙面贴瓷砖,要求光滑,便于清洗消毒;地面要做到防滑、易于清洁。

2、挤奶厅地面冲洗用水不能使用循环水,必须使用清洁水,并保持一定的压力。挤奶厅要随时清洗消毒。

3、贮奶间只能用于冷却和贮存生鲜牛乳,不得堆放任何化学物品和杂物;禁止吸烟,并张贴"禁止吸烟"的警示;有防止昆虫的措施,如安装纱窗、使用灭蝇喷雾剂、捕蝇纸和电子灭蚊蝇器;贮奶间的门应保持经常性关闭状态。

4、贮奶罐外部要保持清洁、干净,没有灰尘;贮奶罐的盖子应保持关闭状态;不得向罐中加入任何物质;交完奶后要及时清洗贮奶罐并将罐内的水排净。

(二)挤奶操作

1、挤奶前要对奶牛进行健康检查,观察或触摸乳房外表是否有红、肿、热、痛症状或创伤。

2、对乳头进行预药浴,选用专用的乳头药浴液,药液作用时间要保持在20-30秒。如果乳房污染特别严重,可先用含消毒水的温水清洗干净,再药浴乳头。

3、挤奶前用毛巾或纸巾将乳头擦干,保证一头牛一条毛巾。

4、将头2-3把奶挤到专用容器中,检查牛奶是否有凝块、絮状物或水样,正常的牛可上机挤奶;异常时应及时报告兽医进行治疗并单独挤奶。严禁将异常奶混入正常牛奶中。

5、上述工作结束后,及时套上挤奶杯组。奶牛从进入挤奶厅到套上奶杯的时间应控制在90秒以内,保证最大的奶流速度和产奶量,还要尽量避免空气进入杯组中。挤奶过程中观察真空稳定情况和挤奶杯组奶流情况,适当调整奶杯组的位置。排乳接近结束,先关闭真空,再移走挤奶杯组。严禁下压挤奶机,避免过度挤奶。

6、挤奶结束后,要迅速进行乳头药浴,停留时间为3-5秒。

7、药浴液应在挤奶前现用现配,保证有效的药液浓度。每班药浴杯使用完毕要清洗干净。奶牛产犊后7天以内的初乳要饲喂新生犊牛或者单独贮存处理,不能混入商品奶中。应用抗生素治疗的牛只要单独挤奶,挤出的奶放置容器中单独处理。

(三)挤奶员要求

1、必须定期进行身体检查,获得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健康证明。

2、要保证个人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不涂抹化妆品、不佩戴饰物。

3、手部刀伤和其他开放性外伤,未愈前不能挤奶。

4、挤奶操作时,要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工作帽。

(四)生鲜牛乳的冷却、贮存与运输

1、贮存生鲜牛乳的容器要符合散装乳冷藏罐(GB/T10942-2001)的要求。刚挤出的生鲜牛乳要及时进入贮奶罐,2小时之内要冷却到4℃以下贮存,贮存时间不应超过48小时。

2、生鲜牛乳由挤奶设备挤出,然后经管道到冷藏容器,再到装入运输奶罐的全过程必须完全处于封闭状态,除检测人员进行检测外,其他人员不得接触。

3、运输奶罐要具备保温隔热、防腐蚀、便于清洗等性能,符合保障生鲜乳质量安全的要求。

4、从事生鲜牛乳运输的人员必须定期进行身体检查,获得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身体健康证明。生鲜牛乳运输车辆必须获得兴庆区农林牧业局核发的生鲜乳准运证明,必须具有保温或制冷型奶罐。在运输过程中,尽量保持生鲜牛乳装满奶罐,避免运输途中生鲜牛乳振荡,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反应。严禁在运输途中向奶罐内加入任何物质。要保持运输车辆的清洁卫生。

(五)挤奶设备及贮运设备的清洗

1、要选择经国家批准,对人、奶牛和环境安全没有危害,对生鲜牛乳无污染的清洗剂。

2、每次挤奶前应用清水对挤奶及贮运设备进行冲洗。

3、挤奶完毕后要及时用清洁的温水(35℃-40℃)对挤奶设备进行预冲洗,直到冲洗水变清为止。

4、预冲洗后立刻用pH值11.5的碱洗液(碱洗液浓度应考虑水的pH值和硬度)循环清洗10-15分钟。碱洗温度开始在70℃-80℃左右,循环到水温不低于41℃。碱洗后可继续进行酸洗,酸洗液pH值为3.5(酸洗液浓度应考虑水的pH值和硬度),循环清洗10-15分钟。酸洗温度应与碱洗温度相同。碱酸循环清洗完成后,再用温水冲洗5分钟。清洗完毕管道内不应留有残水。

5、奶车、奶罐每次用完后要清洗和消毒。程序为:先用35℃-40℃的温水清洗,再用热碱水(温度50℃)循环清洗消毒,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奶泵、奶管、阀门每用一次都要用清水清洗一次,每周冲刷清洗2次。

6、挤奶设备必须定期做好维护保养工作,除了日常保养外,每年都应当由专业技术工程师全面维护保养。不同类型的设备应根据设备厂商的要求作特殊维护。

关于产业扶贫和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监督检查报告

关于产业扶贫和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监督检查报告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甘办发〔2018〕25号)文件精神,2019年我院继续协同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全省产业扶贫和村集体经济脱贫任务的督查工作,我院党委对此高度重视,成立了由王福生院长为组长、王俊莲副院长为副组长的专项督查组,通过查阅资料、座谈访谈、实地查看、入户走访等方式,督查组于2019年10月10日至14日,分两组先后赴陇南市宕昌县、甘南州舟曲县、天水市秦安县、定西市通渭县、平凉市静宁县和庆阳市环县6市(州)6县,选取12家龙头企业、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个深度贫困村120户农户,对产业扶贫和村集体经济进行了专项督查。现将督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督查总体情况

(一)全省产业扶贫工作整体情况

1.产业培育

通过调研,各地继续大力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和地方优势特色产品,并结合2019年3月2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支持贫困户发展“五小”产业的指导意见》,扶持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容易上手、短平快的“五小”产业,构建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为重点、地方特色优势产品和“五小”产业为补充的扶贫产业体系。2019年上半年,全省75个贫困县发展产业和“劳务+产业”的未脱贫户牛、羊存栏分别达到20.12万头、134.28万只,蔬菜、马铃薯、果品、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19.57万亩、37.9万亩、56.03万亩和50.78万亩,扶持3.68万户贫困户发展“五小”产业。

2.主体带动

采取“轻资产引进”和“混合型组建”办法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引进北京德青源、陕西海升等一批省外大型龙头企业,推广县级统筹组建国有农发公司、乡镇设立分公司、每个村建合作社的“庄浪模式”,探索各级合作社控股、国有和民间资本参股组建富民公司的“宕昌模式”,2019年1-9月份75个贫困县新培育引进龙头企业285家、龙头企业总数达到了2728家。

立足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没有”的问题,2018年省级财政筹措2亿元,按照深度贫困县10万元、其他贫困县7万元的补助标准,新建合作社2862个,实现了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

同时,整合项目资金5.26亿元,扶持3105个合作社规范提升,并创建省级示范社485个。截至9月15日,全省贫困村合作社运营规范和较规范的26698家,达到了73.33%。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连农户建基地”的思路探索推广带贫机制,健全企业牵头、合作社组织、订单种植、保底价收购等带动贫困户机制,积极推广轻资产的“德青源模式”,政府主导组建国有农发公司的“庄浪模式”,合作社控股组建富民公司的“宕昌模式”,企业牵头、合作社组织、订单种植、保底价收购、贷款支持、农户增收的“蓝天模式”,“六位一体”的“康美模式”,技术培训投种回收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中天模式”和“中盛模式”等带动贫困户发展的模式,目前参加各类合作社的贫困群众达47.8万人,小农户更好地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来。

3.资金扶持

2019年9月30日,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和甘肃省财政厅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并落实好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入股等配套政策的通知》,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每户贫困户安排了人均5000元、每户不超过3万元的到户到人产业发展资金,2019年计划落实56.6亿元,截止8月底已落实48.78亿元,占86.18%。同时,要求各县区严格执行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必须与“一户一策”挂钩、与农民自愿意愿挂钩、与真种真养挂钩、与见钱见物挂钩、与奖勤罚懒挂钩的“五个挂钩”的原则,并建立了资金使用管理的负面清单,加强资金规范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实打实用于产业发展。

4.技术培训

紧紧围绕助推六大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组织实施了分类培训。一是对全省3720个深度贫困村村干部、新型职业农民、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培训。二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全覆盖培训。2019年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476万人(其中,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9826人),完成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全覆盖培训13.86万人。三是举办全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发挥带动作用专题培训班,以视频会议的形式直接开到乡镇,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龙头企业负责人共7.3万人参加了培训。四是建立起了6500人的市、县、乡三级辅导员队伍,分级举办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培训1200人次。五是按照每个贫困村有1名农技人员的要求,从省市县农口系统及乡镇选派6385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6222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开展“一对一”农业技术服务。六是省市两级成立专家组,开展巡回技术指导,为全省贫困户提供免费技术指导服务。七是在75个深度贫困县7864个村建立了贫困户产业指导员制度,共聘请产业指导员1.24万人,已开展入户宣讲产业扶贫政策15.6万场次等等。

5.产销对接

截止目前,贫困村果蔬保鲜库建设项目已在有需求的46个贫困县建成果蔬保鲜库1015座,占总建设任务的104%,购置移动保鲜库222辆,占总购置任务的106%,贫困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得到有效改善。2018年成立了由省内外200多家企业参与的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2019年组建了牛、中药材、洋葱、花椒、百合、马铃薯、苹果、蔬菜等8个分协会,组织省内农产品经销企业抱团出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省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与广西凭祥和甘肃的5家企业签订了特色农产品出口贸易协议,协议总金额超过25亿元。2018年举办了甘肃特色农产品北京推介会,共组织全省180余家企业2000余种农产品参展,北京新发地市场、甘肃好食材公司等24家企业现场签约5.3亿元;

2018年、2019年省政府联合农业农村厅连续两年举办了甘肃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和贫困地区农产品对接活动,大力宣传推介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和“甘味”特色农产品,共签约223.8亿元,其中贫困地区74.83亿元;

2019年在临夏举办了“三区三州”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暨“甘味”品牌推介签约活动,签约60.19亿元;

积极组织参加了天津投资贸易洽谈会,我省贫困地区的47家企业、150多种特色农产品参展,签约贸易金额6035万元。

6.风险防范

初步构建起了保险保本垫底、入股分红保底、公益岗位托底和低保政策兜底的“3+1”保险保障体系,设立自然灾害保险和目标价格保险,力争实现有投保意愿贫困户的主要增收产业全覆盖。从2018年开始,计划3年筹集38.86亿元财政补贴资金,开展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工作。在开办马铃薯等10个中央补贴品种和苹果、中药材2个省级补贴品种的基础上,新增6个省级补贴品种。在全国率先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试点,支持市县开办80多个特色保险品种。对18个中央和省级补贴品种提高保额、降低费率均达到30%以上,并对贫困户参保给予保费减半的特惠政策,贫困户只需缴纳总保费的10%。2019年全省计划实施80个保险品种,其中:中央品种10个,省级品种8个,一县一(多)品特色品种62个;

保费总计16.6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3.35亿元,省级财政补贴5.59亿元,市县财政补贴4.32亿元,农户自筹3.41亿元;

纳入参保计划的农户208万户、贫困户98万户。截至9月29日,全省已签单实施农业保险品种77个,共实现签单保费14.33亿元;

已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数187.8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5.14万户;

累计支付赔款5.4亿元,受益农户30.24万户次(贫困户8.23万户)。

(二)督查县产业扶贫情况

1.产业培育

按照“全域规划、区域布局、流域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快推进脱贫增收产业体系建设。如宕昌县建成了以发展中药材、蔬菜(食用菌)、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为主的村办合作社;

舟曲县自筹资金创新推行以“代养分红”为主的从岭藏鸡、“示范带动”为主的中华蜂、“出栏奖励”为主的土猪、“规模种植”为主的中藏药材、“培育转型”为主的羊肚菌、“提质增效”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融合”为主的农家乐等七类产业扶持“菜单”;

秦安县主要发展果椒、高原夏菜、脱毒马铃薯、林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项目;

通渭县加快推进草畜、果品、花椒、金银花、新能源、劳务“六大”脱贫增收产业体系建设;

静宁县大力扶持发展马铃薯、蔬菜、果品和牛、猪、蜂等特色种养业;

环县着力推动羊草粮“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等。贫困村初步形成了“一业主导、多元增收”的发展格局,积极引导村办合作社采取全链条式、订单式、托管式、跨村联合式、扶贫车间合作式等方式发展生产,贫困户增收门路进一步拓宽。

2.主体带动

积极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增加对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以及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立足推进村办合作社规范运营,从生产经营方案制定、固定资产购置和建设、生产经营管理、产品销售、盈余分配等9个环节,加强对村办合作社生产经营环节的管理。全面推行产业龙头“三级共建”,即县抓龙头企业、乡抓专合组织、村抓种养大户,通过国有农发公司投建、村“两委”领建、能人大户创建,在每个产业链至少建成一个龙头,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两个运营规范的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每户贫困户都加入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订单收购、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劳务用工、果树认购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3.资金扶持

按照村办合作社联合控股富民公司的带贫模式,动员贫困群众将扶持资金折股量化到村办合作社,用于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同时,积极落实金融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积极开展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贷”和“兴陇合作贷”项目推荐,着力解决了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资金短缺难题。严格坚持“五挂钩”(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使用要与“一户一策”挂钩、要与贫困户的自愿意愿挂钩、要与见钱见物挂钩、要与真种真养挂钩、要与奖勤罚懒挂钩)原则和资金使用负面清单,根据贫困户意愿、劳动力状况、产业发展条件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产业发展资金和入股比例,制定到户资金明白卡。

4.技术培训

紧紧围绕牛、羊、果、蔬、药、薯六大特色产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管理,通过集中举办培训班及田间技术指导,开展各类科技培训。县财政安排专项产业扶贫资金,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全覆盖培训项目,确保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名家庭劳动力掌握1-2项增收技能。结合产业实际,对县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负责人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

5.产销对接

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契机,发布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新建公共品牌运营中心,积极培育电商企业,带动增加电商交易额和网络零售额。按照“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市场运作模式,龙头企业通过创建品牌,开设农产品直营店,开展农超对接、电子商务营销等方式,建成了农产品多元化服务销售网络,将农户分散生产的农产品和需要的服务集聚起来,以规模化、品牌化的方式进入市场,健全了农产品营销平台、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组织投资贸易洽谈会、展销博览会等,展出地方特色农产品,有力促进了地方农产品的产销对接。

6.风险防范

根据省上下达的保险计划,结合贫困群众种养业保险实际需求,狠抓农业保险政策落实,全面完成了当年农业保险各险种参保计划任务,并积极筹措资金,落实县级财政配套保费,实现农业保险对贫困户及贫困户种养产业全覆盖。组织乡村干部,逐户开展农业保险参保摸排核准、查漏补缺、登记造册及保费收缴,并及时对接承保机构开展标的核查、逐户出具保单,实现“所有贫困户、贫困户所有种养产业、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风险”三个全覆盖。

(三)督查县村集体经济整体发展情况

通过统筹整合互助资金、定点帮扶、东西协作、扶贫车间等资金,依托村集体领办农民合作社自营或者入股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经营,采取项目扶持、能人带动、联姻嫁接、股份合作等方式,为贫困村扶持发展种养、农机服务、统购统销等产业项目,支持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益。突出入股、配股这一核心,坚持无物不股、无人不股、无事不股,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不突破耕地红线、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不让农民利益受损等政策底线的前提下,通过制定规范合同样本、建立完善融资交易平台等措施。探索建立了“三变”+苹果产业、“三变”+养牛业、“三变”+商贸流通、“三变”+农机服务、“三变”+电子商务等多种改革模式。明确了“三变”改革合作方式、期限、分红结算等内容,使农民群众规范入股、放心入股。积极推进村固定资产量化入股到各类经营主体,使“死资源”变成了“活资源”。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全省层面存在的问题

1.产业扶持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产业到户资金中,每户一万元用于配股分红,而这一部分资金平均占比高达35一些承接主体实力较弱,缺乏承接配股资金的能力;

一些承接主体还需进一步科学合理制定承接主体与贫困户的分红比例。发展产业的资金部分,普遍存在因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产业发展的项目、规模、效益等脱贫致富的效能不够显著。

2.产业基础比较薄弱

由于我省贫困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山大沟深、干旱多灾,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发展产业的条件先天不足,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装备整体水平不高,培育产业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

3.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小,带贫能力较弱

尽管加大了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实现了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规模普遍偏小、实力弱,尤其是部分县区合作社规范提升进展缓慢,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带贫能力较弱的问题依然存在。

4.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经营性收入少

我省大部分贫困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可利用的资源少,收入主要来自于村互助基金和财政扶贫项目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的分红收入和利息收入,以及发包和出租资源资产的收入,经营性收入较少,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措施办法还不多。

5.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

部分贫困群众思想观念保守,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加之群众文化素质较低,自我发展能力有限,一些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

(二)调研县区存在问题

1.宕昌县

一是因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约束,部分乡镇的产业培育进展还不平衡,贫困群众的增收愿望和产业发展基础还不相适应;

二是个别贫困群众思想守旧,对发展新型产业瞻前顾后,“等、靠、要”思想严重;

三是部分特色产业起步相对较迟、发展基础薄弱、技术措施还不完善,带贫增收效果还不太明显。

2.舟曲县

一是生态环境制约急需破解。全县85%以上的村组地处自然条件严酷的高半山地区,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基地等极易受灾,产业发展成本高。二是村级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有限,大多以入股分红收入为主,增收渠道十分有限。三是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足。综合实力强的龙头企业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实力弱,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不够。四是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五是“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多。

3.秦安县

一是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产业链条短、融合程度不高,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能力不强;

二是农民合作社整改提升还不到位,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三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乡村产业路缺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四是苹果等大宗农产品销售难,导致农民丰产不丰收。

4.通渭县

一是扶贫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一些产业短期内增收效果不明显,近年来培育发展的林果、花椒等长效产业短期内难以实现增收;

二是产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还未形成区域规模效应;

三是产业链条短,良种繁育、精深加工和储藏销售环节薄弱,缺乏强势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带动,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竞争力弱、附加值低。

5.静宁县

产业增收方面,部分贫困户产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家庭经营收入低而不稳定;

个别贫困村的主导产业还处于培育、成长阶段,种植业、养殖业以家庭经营为主,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在配股资金方面,全县经济实力强、经营效益好的农业产业经营主体较少,承接配股资金能力有限,合作带贫积极性不高;

乡镇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完全落实承股主体担保、抵押、第三方评估等风险防控措施;

部分承股主体尚未办理商业保险,抵御市场经营风险的能力较弱。在合作社方面,部分合作社既没有能力规范运营,又不愿主动申请注销,清理规范过程中,注销程序复杂,进展缓慢;

部分合作社缺少有能力、懂经营的人才,运营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面,全县226个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产资源匮乏、收入来源单一,多为分红型收入,投资经营性收入少,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6.环县

主要是产业带动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群众内生动力不足,贫困群众主动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下一步应把有限的扶贫资金、资源和精力向贫困户聚集,向优势产业倾斜,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三、对策建议

1.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主体带动能力

引进培育龙头企业、规范化提升合作社培育产业提升带动能力。稳步推进“五小”产业发展的发展,拓宽群众的致富路。加大农产品宣传推介和产销对接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各种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洽谈会及展示展销会,扩大市场影响力。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提升物流服务能力,解决产品销路窄的问题。继续完善产业承接主体的多元化服务方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真正建立起贫困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对于产业发展资金,应按照县区特色产业布局,建立分产业发展补助资金清单,因地制宜确定直接补助生产物资、产业达标奖补等产业发展补助资金落实到人到户的具体标准和办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

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全面开展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实现每个乡镇每个特色产业都组建一个以上带贫能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片区特色产业发展。按照“以产业招商、以商招商、以企招商”的思路,积极构建草畜、果品、花椒、金银花、新能源、劳务“六大”脱贫增收产业体系,大力推行产业扶贫“551”模式,精心打造特色农产品扶贫产业园,加快推进产业体系建设。

3.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

总结推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形成的财政资金扶持、项目带动、资产资源盘活、多元合作等典型模式和成功做法,积极引导增强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能力,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集体经济运营机制。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盘活有效资源,通过资产租赁、土地出租、生产经营入股、折股量化、订单合作等模式,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4.推动果蔬保鲜库发挥作用

按照《关于全面完成贫困村果蔬保鲜库建设任务的通知》(甘农函〔2019〕58号)要求,督促各地加快建设进度,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已完成建设任务的县区,按照“建成一座、验收一座”的要求,及时开展检查验收和兑付补助资金,并将财政奖补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发放股权证,让其贫困户及早受益。督促指导运营主体健全完善果蔬保鲜库运营管理机制,确保其正常运营并尽快发挥作用。

5.加快推进农民技术培训工作。

严格按照下达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通过拓宽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培训管理、提高培训效益等措施,扎实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培训和合作社带头人培训工作,全面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培训的年度目标任务。

好了,关于电子化养牛场建设标准规范和奶牛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