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养牛奶卫生标准要求是(牛奶新国标中规定成品牛奶中细菌的标准)

散养牛奶卫生标准要求是(牛奶新国标中规定成品牛奶中细菌的标准)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散养牛奶卫生标准要求是的一些知识点,和牛奶新国标中规定成品牛奶中细菌的标准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牛奶的标准是什么比美国和欧盟牛奶的标准低吗

中国牛奶的标准是什么比美国和欧盟牛奶的标准低吗

中国乳业国标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一直以来,对于生乳(又称鲜乳),中国奶业从不乏标准,引用最频的当是1986年农业部颁发的收购标准,以及2003年卫生部的鲜乳卫生标准。

三鹿事件后,奶业标准混乱之弊屡被提及。2009年初,卫生部受托领衔清理原有乳业标准,再造新国标。

此前国务院曾明确要求“把提高原奶质量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努力提高原料奶的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降低菌落总数”。前有国家指导思想,后有三鹿事件血泪教训,大家都认为,新国标必将更趋严格。

然而,2010年4月,等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国标正式颁布时,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若单纯从数值上看,新国标甚至连25年前都不如了,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50万下调至200万,均为历史新低。在丹麦,在新西兰,在几乎所有的乳业大国,生乳蛋白质含量标准都至少在3.0以上,而菌落总数,美国、欧盟是10万,丹麦是3万,更是严至中国的数十分之一。

“全球最低标准”的背后,是尴尬的现实——中国的生乳质量的确太差了。个体散养模式降低了牛奶质量,乳品企业混乱竞争,导致牛奶质量止步不前,只能说我国食品问题频发,也是大家都不敢放心的选择国产的主要原因。

奶的主要营养价值在于蛋白质含量和钙含量,3.3g含量以上的蛋白质在进口奶中是普遍现象,而国产奶高蛋白的奶价格有时候远超进口奶。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更愿意喝进口奶的原因,特别是老人,婴幼儿,健身党。不得不说国情不同政策不同这是肯定的还是在于你怎样选择了。

中国牛奶营养何在 标准为什么最低

中国牛奶营养何在 标准为什么最低

当今,牛奶被认为男女老少长期营养的饮品之一,那么中国牛奶的营养是怎样的呢?中国牛奶标准高低的争论,最近再度引起社会关注。要承认,目前我们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确不高。2010年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每百克生乳的蛋白质含量为大于等于2.80克,而在该标准颁布前的要求是不低于2.95克。生鲜乳菌落总数以前允许每毫升50万个,现在是每毫升200万个。从这两项指标看,标准的确是降低了。大家都希望对乳品的质量高标准、严要求。但是,如果制定一个标准,大部分生产者都达不到,就有些脱离实际情况了。目前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实际情况是:小规模散养比例较高,超过70%;100头以上规模,不到30%。小规模散养不是标准化养殖,经常是自家种什么,就给奶牛吃什么,蛋白质含量不稳定。小规模散养,往往就在房前屋后,卫生环境不是那么好,牛奶采集后保存条件有限,生鲜乳菌落总数更容易升高。所以,无论蛋白质含量,还是生鲜乳菌落总数指标的设置,在保护消费者的安全的前提下,也要考虑我国乳业的发展现状。眼下当务之急,是扩大养殖的规模,特别是优质规模化养殖的比例,改变当前奶源的供求关系。提高标准,倒逼质量提升,这样的想法是不错,可是脱离了实际情况,就可能导致乳业受到重创。如果现在就要求按照乳业发达国家的标准来执行,那么占总量70%的散养户绝大部分都要倒奶、卖牛、杀牛。奶源供应将更紧张,可选的优质奶源更少。当无奶可供时,乳品企业只得关门,消费者只能依赖进口。且不论进口乳品能否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仅价格就不是每个老百姓都能承受的。到时国外想怎么提价,我们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虽然不能为了保护民族产业而损害消费者的健康,但是在不损害消费者健康的前提下,我们是不是可以接受循序渐进地提高质量呢?总之,我们既要对消费者的健康负责,也要理性地尊重客观现实,要在两者当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加速提高乳品质量,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中国的牛奶标准和国外的标准一样吗

中国的牛奶标准和国外的标准一样吗

中国的牛奶标准和国外的标准是有些不一样,但是中国标准符合国际惯例。行业专家认为,单方面强调提高标准是不切实际的。我国的国情是,牛奶并非是最好的,但消费者都喝上了牛奶,提高了一代人的身体素质。负责新西兰食品标准制定的新西兰农林部的发言人DeborahGray称,中国的生乳新国标立足国情,符合国际惯例,虽然在实施上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够覆盖全国,但毫无疑问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DeborahGray称,每个国家制定的标准有所不同,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够应对本国的具体情况。新西兰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食品出口,新西兰乳品交易占世界乳品总交易的33%,新西兰也是世界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国,拥有超过110亿新元的出口额的乳业是新西兰最大的出口产业,所以不得不满足国际最高期望。

而新西兰的优势是人口少,奶牛一年四季生活在干净的天然牧场上,农场也先进。中国的情况不同,目前有很多散户奶农,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必须要立足这个国情。

牛奶新国标中规定成品牛奶中细菌的标准

牛奶新国标中规定成品牛奶中细菌的标准

牛奶中细菌的标准新国标将最低门槛调整为200万个/毫升。

在乳品“新国标”推出之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微生物专家刘秀梅说:“1984年的老国标将菌落总数分为4个等级;

Ⅰ级低于50万个/毫升,Ⅱ级低于100万个/毫升,Ⅲ级低于200万个/毫升,Ⅳ级低于400万个/毫升。新国标将最低门槛调整为200万个/毫升,实际上要求更严格了,不能说成放宽。”

根据《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9)》,2018年监测结果表明,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可控,整体状况良好。生鲜乳中乳蛋白、乳脂肪等质量指标达到较高水平。以及菌落总数等相关各项安全指标达到标准。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食品安全国标标准生乳》(GB19301-2010)中要求生乳中蛋白质含量为大于等于2.80g/100g。主要基于我国生乳生产实际、牛泌乳规律、生乳质量安全监管的考虑。菌落总数是反映奶牛健康状况、牧场卫生状况和冷链质量控制的卫生指标。

目前我国奶牛小规模散养比例较高,这种小规模养殖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养殖水平低造成生鲜乳菌落总数相对较高。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水平的提高,生乳菌落总数将逐步降低。鼓励企业在生乳收购中设置菌落总数分级收购标准,引导奶农标准化规模养殖,不断提高养殖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乳制品质量怎么样?多项严格检测标准把好乳品质量

国家对奶牛养殖业有哪些方针、政策

国家对奶牛养殖业有哪些方针、政策

20世纪末,奶牛养殖被国家列为调整和鼓励扶持发展的一个产业。因此,全国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奶牛养殖列入了重点、优先扶持发展的一个农业项目,并从政策、财政等方面广开绿灯,包括政府给奶农补贴购买奶牛,允许从国外购买引进奶牛,对奶农实行不征税等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使我国奶牛养殖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超常速增长。

目前,我国共有1470万头奶牛及改良种奶牛,包括中国荷斯坦牛及其改良牛、三河牛、新疆褐牛、草原红牛、西门塔尔高代改良牛。中国荷斯坦牛平均年产奶量为5500千克,现已分布全国。三河牛、新疆褐牛、草原红牛、西门塔尔高代改良牛均属乳肉兼用品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黑龙江、河北等地,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这些品种的年产奶量为2500~3500千克。中国奶牛养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华北、华东和新疆四大区域,我国牛奶优势产区主要包括内蒙古、河北、山东、黑龙江、河南、陕西、江苏、辽宁、四川、安徽10个省(自治区)。

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奶业呈现出“4个并存”的新特征。一是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和散户退出并存。2012年,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37.2%。而受养殖成本快速增加的影响,一些饲养条件差、设施简陋、管理落后的散户开始逐步退出奶牛养殖。二是国内奶业生产稳定发展和进口奶粉大幅增加并存。2008年以来,乳品企业纷纷自建牧场,这些牧场的硬件条件、管理水平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成为我国奶业持续增长的主力军。与此同时,由于居民对国产奶粉消费信心不足,进口奶粉数量持续增加,来源地更加多元化,品牌日益纷繁复杂。三是国内奶业转型升级加快与世界知名企业加速进军我国奶业并存。我国规模以上奶牛养殖场,着力进行现代牧场建设,奶牛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对优质牧草的需求快速增加,奶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国外乳品企业纷纷看好我国市场,不但以产品形式进入我国,而且在国内建设自有奶源基地。四是乳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与乳品质量大幅度上升并存。我国仍然处于乳品质量安全多发期,媒体对乳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报道频率越来越高。同时,奶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制度不断完善,农业部连续4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7.7万批次,三聚氰胺检测值全部符合国家管理限量值规定,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比2008年以前大幅提升。

同时,我国的奶牛养殖服务体系和技术推广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省、县、乡、村四级养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为发展奶牛养殖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同时进行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

尽管如此,我国奶牛养殖业仍存在一些问题。

(1)奶牛整体遗传素质不高,单产水平低

在我国现有奶牛中,纯种的荷斯坦牛仅占三分之一,其余多为与我国各地方奶牛杂交的低代次改良牛。我国的良种奶牛大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国有奶牛场、大型乳制品企业的奶牛场和农村规模养殖场,而作为我国奶牛养殖主体的农户家庭饲养所占的良种比例则不足20%,造成我国奶牛年均产奶量仅为3500千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在我国,大多数奶牛场和个体散养户对建立奶牛谱系档案的重要性缺乏认识,造成奶牛档案不健全,血缘关系不清楚。使得奶牛的遗传素质提高并没有较大的改观,有些甚至已造成牛群的近亲繁殖。

(2)饲养管理粗放,饲料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奶牛分布在农户家庭饲养的比例较大。由于我国农户养殖奶牛时间短,对奶牛的生理和营养需求缺乏了解,饲养技术水平较低,很多养殖场特别是小型的及个体养殖户饲料结构不合理,青贮饲料使用不足,粗饲料结构简单,且原料质量不能保证。使得奶牛日粮配合不平衡,粗、精粮比例不当,造成产奶量低。

(3)奶牛生产条件差,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近年来,随着养殖小区的建设和奶牛养殖规模化的发展,养殖环境在逐步改善,机械化挤奶比例在逐步提高,但仍有相当一大部分奶牛在分散的个体饲养条件下,奶牛养殖环境条件差,生产设备简陋,不符合奶牛生产的卫生条件。同时,因养殖奶牛而产生的饲料残渣、粪便等废物,因季节等原因不能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造成了农户生活环境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同时也为一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埋下了隐患。

(4)奶牛“两病”防治净化艰难,常见病多发影响效益

奶牛“两病”是指奶牛的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属于人畜共患的传染性和扩散性很强的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和奶牛业危害严重。近年来,奶牛“两病”在全球奶牛养殖中呈上升态势,已严重威胁到奶牛养殖业的发展,造成养殖户利益受损。我国奶牛“两病”的防治与净化也不容乐观,有些奶牛场,年年开展“两病”防治,但就是不能根除,离净化的要求甚远。除此之外,隐性乳房炎、不育等奶牛常见病发病率长期居高不下,养殖户养殖效益受损。

(5)奶牛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力度不够

奶牛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很高,技术性很强,需要饲料生产、选种配种、人工授精、饲养管理、疫病防治、鲜奶收购等不同专业的相互配合,组成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才能保证奶牛生产的正常运行,对于当前我国奶牛生产以农户养殖为主的情况更是如此,但当前的社会化服务远远满足不了对其日益增长的需求,一些地方出现“买料难”“配种难”“买奶难”等情况,对奶牛疾病的及时治疗和提供奶牛保险等方面也存在缺陷,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另外,农户小规模的养殖形式更是急需一种新型的综合服务体系,为他们提供引进新品种、指导生产管理、卫生防疫、鲜奶销售等各种服务。

为提高奶牛标准化规模饲养水平,转变奶牛饲养方式,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有关开展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项目的要求和《奶业整顿与振兴规划纲要》(国办发[2008]122号)有关推进奶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要求,从2008年开始,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会同农业部开始实施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改扩建项目。2008年补贴资金为2亿元,2009—2012年均为5亿元,补助地区单位(省、区、市、兵团、农垦)数量分别是8个、26个、28个、25个和22个。2012年补助527个养殖场(小区),2008—2012年累计补助3002个奶牛养殖场(小区)。

中央财政主要对存栏3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小区)投资补助。年存栏300~499头的养殖场(小区),中央补助投资80万元;500~999头的养殖场(小区),中央补助投资130万元;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小区),中央补助投资170万元。项目实施后,奶牛养殖规模化比重迅速提高。2012年100头以上规模比例为37.2%,较2008年的19.5%增长17.7个百分点。

为加快我国奶牛品种改良步伐,提升奶业生产水平,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国从2004年开始进行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对于在项目区内使用优质种公牛冷冻精液进行品种改良的奶牛养殖者,包括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按使用冻精数量给予一定的补贴。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由农业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并指导地方各级农业(畜牧)部门和财政部门组织落实。

国家从2012年开始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中央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在奶牛主产省和苜蓿主产省建设50万亩(1亩=667米2。)高产优质苜蓿生产基地,“十二五”期间共建设200万亩。项目重点支持苜蓿良种、标准化生产、收获和加工等方面。项目旨在促进草畜配套,为奶牛提供优质苜蓿草产品,让奶牛吃好草、产好奶,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奶牛生产水平和牛奶质量安全水平。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