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能不能养牛肉?陕北的地理文化

窑洞能不能养牛肉?陕北的地理文化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窑洞能不能养牛肉,以及陕北的地理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陕北的地理文化

陕北的地理文化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

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说忙,实际上忙的是妇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

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钱钱饭

这本是陕北缺粮人家的一种度荒饭,多和米糠、秕谷同煮,借以充饥。而现在已成为粗粮细做的风味饮食。其做法为,将黑豆经水浸泡膨胀,放在石碾上碾压成片,形如铜钱,故人称“钱钱饭”。煮时按豆钱二成米八成对掺起来,逐次下锅,等豆钱半熟时,再放入小米。当豆钱漂浮于粥面上时就可以食用了。钱钱饭粘糊爽口,香浓味美,尤其是寒冬里,喝一碗钱钱饭驱寒保暖,惬意极了。

卤煮驴板肠

是将整副驴大肠反复漂洗干净,入清水煮半熟,捞出加酱、辣椒、花椒、葱、姜、盐等卤煮而成,其特点是麻、辣、咸、嫩、鲜香味美,为陕北食中一奇。

吃陕北菜时也别忘了要上一壶陕北米酒,这种用软黄米加工成的酒酸甜适口、消腻暖胃,是冬季佐餐的好饮料。贺敬之曾在他的《回延安》诗中赞道:“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足见米酒的引人之处了。

火烧

火烧,扁圆如烧饼,含陷似饺子,皮薄陷多,外酥里绵,鲜香味浓,轻咬一口,油水便滋溢而出。分为干火烧和油火烧二种。

干火烧做法是,把面和好揉到,切成一两左右大小,用擀杖擀成薄皮,皮薄可至纸张一般,抹上油卷起,竖立压开,包入肉陷,再压成直径10厘米左右的圆饼,放在专门打饼子用的鏊子上烙至外皮焦黄即可。油火烧则直接用面皮包陷,在平底锅浅油中煎熟,食用时,浇蘸上醋蒜汁,清香解腻,更为爽口,其陷多用猪肉剁大葱。也有用羊肉或牛肉的。受外地游客称道。

黑楞楞

由土豆做成沫状,去处淀粉,然后做成圆球状,放入锅内蒸熟,陪上调料便可食用。虽然去处了淀粉在营养方面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丝毫不能影响其令人难忘的味道。

密汁南瓜

用陕北优质八棱南瓜,削皮去籽,平剖两半,再顺天然瓜沟切为若干小瓣,拼复完整,入锅蒸熟后,浇以糖汁。口感绵软,香甜怡人。南瓜富含维生素A、C、钴、锌等营养元素,对糖尿病及肥胖症有独特疗效。

洋芋擦擦

延安传统饭食之一,又名“洋芋不拉”、“洋芋库勒”。洋芋就是土豆。此菜加工时将土豆用擦子擦成寸长的薄片,拌入花椒、葱丝、姜粉、盐末等,同面粉搅匀,上笼蒸熟。食用时,盛入大碗,调入蒜泥、辣面、酱、醋、葱油或香油。若用炒锅快火炒出,其味更佳。

油馍馍

圆形,环状,炸熟后,金黄似铜钱,在延安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征。黄米磨面、细箩,用软米熬成滚米汤烫面,置热炕发酵。面发后,摊制成一个个中间有孔的小圆饼,入油锅炸至红褐色即可。

碗砣

碗砣为延安风味小吃。做法是用荞麦仁加水渗透碾压,渐渐加水,掺成糊状,过滤去渣,稠度以挂勺为宜。而后将粉糊盛碗入笼,旺火蒸熟后晾凉,从碗中脱出成,故名碗。其色浅灰,食时切片,状若柳叶。调拌汤汁用盐、醋、油泼辣子、花椒粉、姜粉、蒜泥、香菜、芝麻等加水勾兑而成。此为秋冬美食,可独食,亦可下酒。

抿节

抿节在陕北方言中读“抿节儿”,节音儿化,所以也写作“抿尖”。抿节用的面是由豌豆和小麦磨合而成的杂面,将和好的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特制抿节床上,用手掌抿压而下,成一寸来长的小节,呈扭曲状。食时,将抿节下锅煮熟,浇以素汤,汤内有豆腐丁、土豆丁、豆角丁等,并佐以韭黄、芝麻、辣酱、香菜等,其味清淡可口,带一股豆香味。此乃陕北面食中的佼佼者,食者必点之品种。

陕北大烩菜

陕北的最有特色的一道风味,虽然此菜源与内蒙,但是随着在陕北的落地生根加进去了许多陕北独特的风味,其主要有粉条、瘦肉、土豆、蔬菜等组成,味道鲜美,回味无穷。

陕西陕北的十大怪。十八怪的现象主要是指哪些方面

陕西陕北的十大怪。十八怪的现象主要是指哪些方面

陕西陕北的十大怪。十八怪的现象主要是指哪些方面?

虽然我回答的比较迟,我前面已经有人回答过了,可是我的答案绝对与他们不同,有助于你了解真正的陕西,希望你把我的选为最佳答案。

所谓的陕西十大怪:

1面条像腰带

2锅盔像锅盖

3辣子是道菜

4泡馍大碗卖

5碗盆难分开

6帕帕头上戴

7房子半边盖

8姑娘不对外

9不坐蹲起来

10秦腔吼起来。

我之所以不多说,就是因为楼上已经有人回答的很详细了。

但是我想说一下别的,所谓的陕西10大怪,根本就不能代表陕西,这只是陕西很可笑的一个宣传标语。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陕西和关中的区别,陕西的版图承不规则形状,南北长,东西短.将陕西可以分为三块即陕北,关中,陕南.大体分界如下:309国道及沿线地区以北称为陕北;所属城市有延安,榆林.309国道以南,秦岭以北称为关中;所属城市有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秦岭以南称为陕南;所属城市有汉中,商洛,安康.

陕西由于分为三大部分,文化风俗差异很大。关中是陕西的政治文化,经济人口中心,所以就以陕西自居,用关中文化来代表陕西文化,真的很可笑。所谓的陕西十大怪,原本就是叫做关中十大怪。后来被某些人刻意偷换概念,就对外成了全陕西的代表。这所谓陕西十大怪里,关中人即使不能完全说上来,但是听着也很亲切。而对于陕北和陕南的人来说,很多都不知道,根本就不属于自己的文化。

比如,面条,锅盔,这是典型的关中特色,因为关中平原自古产小麦;陕南人喜欢吃的不是面食,而是大米,因为陕南水田产水稻。至于泡馍,陕北人是完全没有这个概念;还有房子半边盖,也是关中的典型特色,陕北人见了也稀奇,因为陕北传统民居是窑洞,陕南也不是半边盖的房子;至于秦腔,更可笑,明明只流传于关中,却说成全省人民都热爱。还有什么石块了,手帕了,……这些都是关中特色,十大怪全是在关中文化上概括的,这陕西十大怪简直是可笑之极,叫关中十大怪才是名副其实。

贵州的十大怪。十八怪的现象主要是指哪些方面?云南的十大怪。十八怪的现象主要是指哪些方面?

云南十八怪:

云南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买。

鸡蛋用草串着卖:老乡们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又不被碰坏,便以竹蔑或麦草贴着蛋壳编,每个都隔开,十个为一串,可以挂在墙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

云南第二怪,粑粑饼子叫饵块。

捣一捣再烤一烤,抹点酱还特别香,这种携带方便可口的食品叫“饵块”。

云南第三怪:这边下雨那边晒。

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十里不同天的多变气候的。相差十里便会有不同的天气景象,而同一座山的两面也是一面艳阳天,一面雨倾蓬。

云南第四怪,石头长到云天外。

石林风光天下绝景,鬼斧神工令人不可思议

云南第五怪,摘下草帽当锅盖。

用草编织而成的帽子当锅盖不仅捂得严,而且还能给食物一种清香

云南第六怪,四季衣服同穿戴。

长年温度不变的气候造就了人们衣着的多姿多彩。

云南第七怪,种田能手多老太。

险峻的高原造就了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其中妇女尤为能干

云南第八怪,竹筒能做水烟袋。

这玩艺颇具科学性,既保持了旱烟的醇香,又用水过滤了其它杂质,而且声音很好听,“咕咚,咕咚”。

云南第九怪,袖珍小马有能耐。

这里土生土长的牲口个头小,但是能驮能爬山,本事非凡。

云南第十怪,蚂蚱能做下酒菜。

把蚂蚱做成美味,炸得焦黄,张嘴一咬:“咔嚓——”。

云南十一怪,四季都出好瓜菜。

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几乎任何时候都能出产任何蔬菜。

云南十二怪,好烟见抽不见卖。

云南人为自己出产的第一流卷烟感到自豪,却也为在自己家门口买不到而感到困惑。

云南十三怪,茅草畅销海内外。

山里的东西样样都是宝,改革开放使它们获得了新生。

云南十四怪,火车没有汽车快。

山高路险,常常使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有劲使不上。

云南十五怪,娃娃出门男人带。

这里的汉子爱妻爱儿成为风尚,“模范丈夫优秀爹”在街头比比皆是。

云南十六怪,过桥米线人人爱。

滚烫的鸡汤配之以生肉、生菜和用米浆做成的构成了云南最有名的风味:一种“线”,“过桥米线”。

云南十七怪,鲜花四季开不败。

云南第十八怪,三只蚊子炒盘菜。

森林里草沟中,枝叶茂盛,养育出的蚊虫个头非同一般

陕西十八怪

旧版陕西十八怪

扯面宽得像裤带,男女帕帕头上戴;四季一身黑穿戴,瞪眼锅盔像锅盖;羊肉泡馍大碗卖,有了辣子不吃菜;男人唱戏吼起来,女人唱戏装病态;哭丧说唱分不开,香烟不抽耳根塞;吃面涎水倒回来,皇上按着两行埋;人名都被动物代,固守本土不出外;老人都把皮影爱,手背身后走路快;家家厢房半边盖,信教只有老太太。

新版陕西十八怪

第一怪:蒸面稠酒人人爱

麦面糊糊蒸成面,香油醋蒜辣当先;老少四季吃不厌,稠酒相伴赛神仙。

第二怪:家家户户泡酸菜

秦巴山川水土硬,五谷杂粮入肚中;三天无酸蹿蹿走,酸菜泡菜变饭种。

第三怪:尼龙袜子套草鞋

崇山峻岭行路难,爬山跑路多脚汗;尼龙袜子套草鞋,凉爽软和真轻便。

第四怪:石板上房当瓦盖

一江两岸多奇石,凿开石板有五尺;拿上屋顶当瓦用,不怕冰雹不怕风。

第五怪:公交汽车跑城外

安康市区实在小,车没开快已到了;坐车没有走路快,汽车无奈城外跑。

第六怪:背篓里面把娃带

山高坡陡做农活,背篓背娃地头搁;场街买卖不离身,娃累不走里面坐。

第七怪:虫虫能当下酒菜

安康气候四季明,种桑养蚕茧出虫;油锅炸虫香喷喷,好下美酒蛋白增。

第八怪:杀猪不卖薰起来

山大人稀商不通,要吃好菜场不逢;猪杀多少薰腊肉,怕来贵客眼干瞪。

第九怪:豆腐皮子串起来

豆腐裹布细细压,方寸大小调料加;棕叶一穿街上卖,香溢满口嚼痛牙。

第十怪:老人爬山比猴快

住惯大山不怕陡,从小练成登山猴;七八十岁身板硬,登山如同平地走。

第十一怪:孙子爷爷玩笑开

孙敬爷婆全国礼,安康爷孙扯闲皮;见面瞎话称哥嫂,全身乱摸笑嘻嘻。

第十二怪:浆巴长毛不算坏

山高气候冷来早,包谷未熟杆蔫了;剥粒磨浆存缸坛,上面长毛下酸了。

第十三怪:喊人好象把歌赛

山户人家住的远,走着找人不方便;扯起嗓子长声叫,山音回荡把意传。

第十四怪:路边房子连着盖

家在路边好方便,惹得众人都眼馋;你盖我盖大家盖,成街存患无怨言。

第十五怪:树根树桩到处摆,

大山深沟有朽木,风吹雨打河里流;匠人拣回精雕塑,树桩盆景美化屋。

第十六怪:车从山肚跑出来

陕南路比蜀道难,江河横贯大山峦;火车钻进山肚里,吞吞吐吐跑得欢。

第十七怪:洋芋烩面能当菜

秦巴山中多移民,有南有北有西东;南人喜米来待客,菜欠烩面把数充。

第十八怪:山上水田草帽盖

山民养家要糊口,见山有水把田修;造出田来巴掌大,插秧株数一气数。

为什么云南的有十八怪,而陕西只有十大怪

这个是根据个个地方的独特风俗文化来的。云南的18怪,陕西的10大怪。新疆的就只有8大怪。

新陕西十八怪

是这个吗?陕西十八怪

扯面宽得像裤带,男女帕帕头上戴;

四季一身黑穿戴,瞪眼锅盔像锅盖;

羊肉泡馍大碗卖,有了辣子不吃菜;

男人唱戏吼起来,女人唱戏装病态;

哭丧说唱分不开,香烟不抽耳根塞;

吃面涎水倒回来,皇上按着两行埋;

人名都被动物代,固守本土不出外;

老人都把皮影爱,手背身后走路快;

家家厢房半边盖,信教只有老太太

我在人家的拨可上看到的,是不是这个?

陕西有哪十八怪

“陕西十大怪”,多被称为“关中十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等城市)出现的十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的习俗,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三秦面条真不赖,擀厚切宽像裤带。面香筋道细又白,爽口耐饥燎的太;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陕西关中地区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好捎带。

第三怪:辣子一道菜刨(不)说川湘能吃辣,老陕吃辣让人怕。辣面拌盐热油泼,调面夹馍把饭下。

第四怪:碗盆不分家老陕楞娃碗真大,面条一盛箍到尖。一碗下肚撑的欢,老碗会上谝闲传(piánhánchuán说闲话的意思)。

第五怪:手帕头上戴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带。防晒防尘又防雨,擦手抹汗更实在。

第六怪:房子半边盖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凉时运来。

第七怪:姑娘不对外长安建都十几代,人杰地灵春长在。风调雨顺生活好,陕西姑娘不对外。

第八怪:不坐椅子蹲起来老陕脾气真古怪,有櫈不坐蹲起来。问他为啥不坐着,他说这样很自在。

第九怪:睡觉枕石块三秦楞娃庄稼汉,不爱软枕爱石块。冰凉坚实燎的太,醒脑提神金不换。

第十怪:秦腔不唱吼起来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棚要翻。

biángbiáng面(陕西十八怪里的)

一点点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你也长、我也长,里面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坐个车子逛咸阳。”

顺便说一句,这个字的拼音是错误的.因为你这种拼法就不符合汉语拼音规范.所以这个字很奇怪,你能发出它的音,但不能给它注音(不知别的语系注音方法行不行?).

东北十八怪是指哪些?

东北十八怪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过去东北人家因地制宜的一种冬季御寒措施。东北冬季温度普遍在零下三四十度,经常刮西北风,下“大烟儿泡”雪。为了取暖,保持室内的温度,又不能让风把窗户纸刮掉,或者因为屋内外的巨大温差将窗户纸弄湿而掉了,一般都把窗户纸糊在木制的小格子窗外面。不论平民百姓的破旧房屋还是富豪大臣的深宅大院,都是如此。窗户用纸是当地人就地取材自己制作的,耐用,结实,亮堂,保暖,一般都能用一两年。现在偏远的东北农村也看不到了。

第二怪:草苫土房篱笆寨

草苫土房篱笆寨是对昔日东北人家的住房和院落的普遍描述。用从山上或者草甸子割来的草苫房;先是找那些耐腐烂的草,后来也有用稻草等代替的。用黄土与轧碎的草和泥做成坯,晒干之后垒墙盖房,然后在坯垒的房墙外面再抹上混杂着碎草的泥;从附近的山林中砍来细木头截成一人左右高,将房子和空地围起来,形成一个院落。草都是耐雨抗腐烂的,房屋和墙保暖性能好。现在这样的房屋很少见,土房早换成砖瓦房,墙也是红砖砌成。

第三怪:烟囱贴在山墙外

沈阳故宫的清宁宫的烟囱和房子有一段距离,是典型的满族房屋特点,而老东北汉族房屋一般都把烟囱贴在山墙外。为了让保持热度的烟火给房间内带来更多的热量,一般都把烟囱紧贴着山墙修筑,也有的把烟囱的大部分直接***在室内,还把烟囱安上“插板”(通常用铁片)。冬季晚上睡觉前,还要烧一遍炕,生烟出的差不多了,关上“插板”,这样火炕能一直热到天亮。风大的天气,为防止从烟囱里夹带出的火星儿引燃苫房草,一般不烧火,等风停了再烧。烟囱一般都是泥坯垒起来的。现在烟囱都用砖,各种烧制的瓦代替了苫房草。

第四怪:除病驱邪萨满舞

萨满信仰是满族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信仰形式。萨满沟通人神两界,有着非同一般的神秘色彩。满族的萨满分为两种,一种是氏族萨满,也叫家萨满;一种是职业萨满,也称野萨满。为崇信者除病驱邪主要是野萨满,萨满行祭时要跳太平神或家神,俗称跳大神。野萨满除病驱邪时也跳神,而且法衣、法器俱全,身带腰铃,手持神鼓敲击。舞蹈模拟各种动物跑动飞翔的姿态,以示各种神灵附体。现在东北城乡连由此变异而来的“装神弄鬼”的都很少见,更别说萨满舞了。

第五怪:火盆上炕烤爷太

火盆和火炕、火墙一样,是过去东北地区冬天取暖的必要设备之一。除去日常用火之外,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热”的要求。冬天过于寒冷和漫长,所以早晚要烧木头或者玉米“瓤子”之类硬柴,然后将碳火放在“火盆”里取暖。火盆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用黏土做成口大底小呈圆形的器皿。黏土做的火盆不需要什么技艺,大人孩子都会。泥火盆保温效果好,搬动也不烫手,用料一般选黄土,到处都有。后来有铁的、铜的等火盆,但用的不多。家有老人的,因为身体和寒冷的原因,冬天基本不参加户外活动,就坐在热炕头上,盘腿抽烟袋,烤火,给小孩子讲故事。火盆的用途除了暖身之外,还用来烧烤一些食物,烧水,热饭等等。中年人和青年人火力旺,家有火盆的都要先让给长辈和年幼的孩子。现在的东北农村一般采用地炕(相当于楼房的地热)或者电暖气等,铝合金门窗封闭的更严实,废弃虽然暖和,但是翻动时,会让灰尘跑满房间的火盆,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儿了,不过对于上了年纪的人,火盆带来的温暖和幸福不是语言能描述的。

第六怪:百褶皮鞋脚上踹

百褶皮鞋就是靰鞡,也叫乌拉,东北满族人最先发明和穿着的一种特有的鞋子。靰鞡多用牛皮或者鹿皮缝制而成,鞋帮和鞋底有的是一整块皮子,鞋脸儿带褶并缝有穿鞋带的耳子,鞋面可以盖住脚背。鞋里面絮上靰鞡草,穿在脚上松软暖和还结实。靰鞡鞋因为絮靰鞡草得名。这种鞋曾经在东北非常流行,尤其是那些赶大车的车老板更喜欢穿。现在完全看不到了,只在一些民间收藏家或者民俗村里能到真正的百褶皮鞋,也就是靰鞡鞋。东北还有一句歇后语,靰鞡头子迈门槛,先进者(褶),说的就是靰鞡鞋。

第七怪:双腿没有单腿快

和“双腿没有单腿快”类似的还有“马拉爬犁比车快”等等,说的都是和东北的冰雪有关的“怪”。冰雪一直是东北的独特景观,过去交通不便,一到冬天,河流封冻,到处都是积雪,人们便用“马拉爬犁”这样特殊的方式来解决通行的问题。“双腿没有单腿快”是描述大人们为了帮助孩子们消遣漫长的冬季时光,想出来的冰雪娱乐活动的一种。当时冰上滑具有双腿的小爬犁和单腿的划子,有些地方管划子也叫“单腿驴”,划子和现在的滑冰鞋的构造和原理差不多,只是材料是木头和厚铁片,人的双脚站在上面。划子占地面积小,冰上阻力小,所以在铁钎的支撑辅助下,行进速度比爬犁更快更敏捷更需要技巧。

第八怪:冰上钓鱼单线拽

冬季凿冰捕鱼,在关东有悠久的历史,形式多样。有的在冰下撒网捕鱼,有的在冰下放置诱鱼进去的器具,定期砸冰来取。“冰上钓鱼单线拽”是老关东人根据个人的经验,凿开冰面,和夏季在河边钓鱼一样,将鱼线、鱼钩和鱼饵放到冰面下,但鱼竿和鱼漂儿此时就派不上用场了,所以只能根据每根线的蠕动情况来判断是否有鱼上钩。钓上来的都是大鱼。

第九怪:大姑娘上树比猴快

生活在东北山林地区的百姓,每年到了收山货的季节,女人们便三五成群地进山打山货,摘松籽,采猴头,日积月累练就了一身登高爬树的本领。她们的胆量和技能,令男人自愧不如。孩子们都是从小和大人们一起上山的,不分男女。所以在东北,有些地方女孩子爬树玩耍是很正常的事情。国内其他山区,也应该有这样的现象。

第十怪:大碗白酒轮着喝

过去关东人亲友聚会,招待客人或者红白事儿,尤其在农村,饭桌上除了丰盛的美味佳肴,更重要的是一大碗白酒大家轮着喝,喝光再满,尽醉而止。东北人大碗喝酒的习惯,和过去关东的气候和人的性格有关。尤其是冬天,外面天寒地冻,忙碌一天,男人盘腿上炕,烫一壶酒,媳妇给炒几个菜,大口吃肉,和老婆孩子热炕头一样,是典型的幸福生活。因为大雪封山封路,没特殊事情,很少有人走亲戚看朋友,一旦来了,主人肯定热情招待,说不完的话,喝不够的酒。过去东北人赶车出远门儿,也随身带着白酒,冷了下车跟着车马跑一段儿,跺跺脚,最好也啁上一口白酒祛寒暖身。东北人爱喝酒,讲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现在东北人喝酒,喝白酒,喝纯正的东北粮食酒的习惯还普遍存在。

第十一怪:嘎啦哈姑娘爱

抓嘎啦哈曾经是东北地区汉、满、蒙等民族比较流行的,具有游猎生活遗风的民间游戏。嘎啦哈满语发音,是一种用猪、牛、羊的蹄骨和一个布面内装粮食或者沙子的口袋来进行的一种游戏,口袋上抛过程中,以手翻动和抓取嘎啦哈的多少,同时接住下落的口袋为胜负标准,骨头四面都有不同的累计标准,花样繁多,几人一起玩,乐趣无穷。过去嘎啦哈不仅仅是大姑娘喜欢,所有人都喜欢,也是进入冬季,北方室内活动中多人参与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第十二怪:女人叼个大烟袋

这样的说法没“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或“小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更吸引人,但更贴近现在的生活实际,只是用烟袋抽烟的人,越来越稀少了。如今的农村姑娘抽烟的很少,倒是城市里的吸烟女子越来越多了。农村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许还有抽烟袋的习惯。过去女孩子抽烟都是从小学会的,先是就着火盆,抽几口,把烟袋点着了,然后递给老人,一来二去就学会了。女人叼烟袋和过去的生活条件艰苦有关。汉族民间还有新娘子要给公婆行“装烟礼”,公婆掏“装烟钱”,等等和抽烟有关的习俗。烟袋曾经不但是女人,也是关东人人必备的器物。和烟袋有关的故事与传说,以此衍生出来的趣闻也数不胜数。

第十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满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女人也要骑马。妇女生小孩难以携带,为防备野兽对初生婴儿的伤害,就用桦树皮编制成最初的摇车,把孩子放进去,挂在树上。后来生活条件改善,这样的习俗被保存了下来。北方汉族也用这样的方式抚育孩子,只不过悠车挂在房梁上,孩子安全。悠车子摇起来,防苍蝇、蚊虫,有细微的风,孩子睡得舒坦。摇车、摇篮,悠车等都是大致相同的东西,古时制作一般用桦树皮,长四尺,宽二尺,两端呈半圆形,状如小船。后来多选用椴木薄板,边沿要漆上颜色,绘制花纹,写上吉利话等等。为了避免孩子从摇车里翻出来,还要把孩子的胳膊肘,膝盖,脚脖子等地方用宽带子捆起来。悠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后来就越来越讲究了。比如结籽多的树木做料,如榆木、松木、隐喻着多生儿育女。比如借谁家有出息的孩子曾经睡过的摇篮等等。现在这样的养活孩子的方式也没了,有摇篮,也没地方挂了。过去***在房屋内的大梁,都用钢筋做成的房梁代替了,还吊了棚。

第十四怪:年节喜庆吃豆包

“腊月到,蒸豆包,热气冒,香味飘。”说的就是东北的粘豆包,它外形酷似元宵,大小如鸡蛋,色金黄,有粘度,象征小日子团圆美满,所以过年时家家都要蒸上几锅。粘豆包皮用大黄米(学名糜子)面做成。也有用小黄米和粘玉米面做豆包,但都不如大黄米正宗。过去一到冬深天冷,家家户户却都忙着打糜子、淘黄米、压面子,准备蒸过年的粘豆包。一家做粘豆包左邻右舍的女人都来帮忙。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成为一种习俗。蒸好的粘豆包,个个金灿灿、圆鼓鼓、粘稠稠、筋道道,热气腾腾地喷香。东北人吃粘豆包要冻起来,这样贮藏的粘豆包不但没有一丝裂痕,而且色泽新鲜。什么时候想吃冻豆包再用锅馏热一次,更筋道、更可口了。吃粘豆包可以蘸白糖、拌蜂蜜、抹荤油,就着滚烫的酸菜汤吃,满口甜香,爽胃热心。有句老话:“顺垅沟找粘豆包吃”。老意思是只要勤劳种地,就能过上好日子。现在农村,多用于开导不爱学习的孩子。

第十五怪:家家户户有酱缸

东北人的家,特别是农村,过去家家门前或小院里都有一个大酱缸,酱缸都是附近瓦窑烧制的,酱缸口用白布或者豆腐布盖着,边角系上红布条和螺丝帽,最后用“酱缸帽子”(苇子编制,形状和过去土改地主头上戴的尖顶纸糊帽子一样)盖上。东北的大酱在制作过程中,从选料、烀豆、做成酱块子、存放、下酱、打酱缸等等,都有很多细节的讲究。每家的酱都不一样,更离谱的是,几乎一个人做酱一个味儿,但共同的特点如童谣唱的那样,“烀黄豆,摔成方,缸里窖成百世香;蘸青菜,调菜汤,捞上一匙油汪汪。”。大酱在东北人家的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干豆腐卷大葱蘸大酱、大酱炖豆腐、大酱炖小鱼、酱炖茄子、酱炒角瓜片、小青菜、婆婆丁蘸大酱等等,吃的赞不绝口、津津乐道。如今的东北农村,家家还都下酱,每家都有用来下酱的大缸。

第十六怪:不吃鲜菜吃酸菜

关东大地冬季严寒而漫长,新鲜蔬菜很难保存,放在外面会冻,放在屋子里容易烂。过去农村一般人家还挖很深的地窖,来储存新鲜的白菜和土豆,后来基本上没了。多年以前,东北的城市和乡村一到秋季都要买大量的白菜,场面很壮观,也是一个民生大问题,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类似“冬储办”。这些菜一部分用来吃鲜菜,大部分用来淹渍。东北冬天没什么新鲜的蔬菜,靠地窖这样的储存根本不够吃,因此用淹渍大白菜方法贮存,经发酵变酸,够一家人吃整个冬天。过去东北城乡几乎家家都有酸菜缸。城市居民的酸菜缸都摆在楼道里。最近一些年,因为城市管理逐渐严格,由于楼道卫生和防火等问题,加上蔬菜品种一年四季都很丰富,城市的酸菜缸已经被全部清理掉了。淹渍大白菜成酸菜,在东北农村还普遍存在,和超市里卖的酸菜比起来,还是自家的好吃。

第十七怪:上贴饼子下炖菜

上贴饼子下炖菜这样的烹饪方式,有的地方也叫一锅出。锅里又炖菜又烀饼子,菜炖在锅底,饼子贴在锅边。多数一锅出里有排骨、油豆角、土豆块,铁锅的四周贴上玉米面的饼子。用料十分丰富,味道也一样,豆角绿绿的,绵而不过烂,土豆块已经到了被炖得没有任何棱棱角角的状态,入口即化,而吸收了青菜香味的排骨,味道也不错。当然主菜可以改成鱼、牛肉、排骨、鸡肉等等,也可在锅边贴上一圈白面小花卷,吃起来特别有味道。现在东北这样的烹饪方式在农村见到的不多,反而城里人喜欢。

第十八怪:南北大炕对脑袋

过去东北的人家,一般都是南北大炕。炕用来睡觉,吃饭,招待客人,取暖等等。这是为了节约柴草,保持冬季室内有足够温度的一个办法,有时祖孙好几代都睡在一个屋里的南北大炕上。一般长者都睡在朝阳的南炕,少者在背阴的北炕。晚上睡觉,还要挂上帷幔,一般南炕老人的炕沿外挂蓝色的帷幔,北炕小夫妻的炕沿外挂红色的帷幔。睡觉时,南北炕上的人都是头朝外,所以出现“南北大炕对脑袋”的说法。现在人口越来越少,基本都分家另过,没有一大家子人睡在一个房间里的情形了。火炕还有,但大致都是北炕,南面空出来,放点家具什么的,和城市里的卧室一样。过去取暖,主要靠烧火做饭产生的热量。现在的新房都在地面下也如炕一样搭建,为了干净,灶坑都设置在房子外面。

山西的民间风俗

山西的民间风俗

山西从北往南,地杰人灵,民风古朴,民俗各异,那可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怎可一语而概之?只是择段讲来,大家开心一笑吧。

讲故事一:

洪洞民俗:三月三接姑姑

一个神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一个美好的故事,能演绎出一曲千古神话,比如农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动就是这样……

一条弯弯曲曲的汾河,顺着山势穿过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东、河西两块高地。河东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两位少女。两位少女的父亲叫尧,当时已八十多岁,白胡子老长,是当时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这就是自己六十多岁才生出的两个宝贝女儿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尧经过仔细甄别“档案”,决定对一个叫做舜的青年进行考察。

舜在河西头住着。河西山丘相连、地脊民穷,舜自然是个穷后生。因为生母早逝,家里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欢他,特别是他的后母和弟弟象,总想谋害他、独吞家产。他却毫无怨言,以仁爱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尧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不由对身边的人感叹道:以仁报毒,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

在历山上种地的舜,听到这个消息后,当然高兴的不得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尧这个老头太古板,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道理,虽然让他白捡了两个美女,却不给女儿一点陪嫁,就打发女儿去了他家,更不用说给他个一官半职了;而是让他继续在历山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舜心里并没有什么不乐意,还是带着两个漂亮的妻子在历山继续过种地的苦日子。但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娥皇、女英两位妻子,虽然出生于皇家,高贵无比,却并不高傲,除了在妻子名分上也不免俗的争过大、小外,还是贤慧的很,两人一过门,就脱掉皇家冠服、换上农家布衣,二话没说,就和他一道下地干活、操持家务了,更了不起的是,她们还关心民间疾苦,平时平易近人,急时扶危济困,几年过去后,两人脸晒黑了、手变粗了,和一般农家妇女没什么两样了,此时的舜,在两位妻子的帮助下,把他“承包”的历山治理的井井有条,已成了河西当地冒尖的富裕户、模范户。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舜和两位妻子致富后不忘乡亲,经常帮助周围百姓,就连当时死活看不上舜的家里人也和他们搞好了关系,使舜的声望直线上升,河东的人都愿意迁移到河西居住,这时候尧看时机到了,于是就名正言顺地提拔舜为接班人,还把他扶上马,又送了一程……

而河东、河西的百姓,不仅为他们当地出了两个天子而自豪,更为娥皇、女英两女下嫁的贤慧所感动,故以其后辈自豪,争相敬奉。鉴于尧籍羊獬,舜籍历山,自尧女嫁舜以后,两地便结成了联姻亲眷。历山人称舜为爷爷,称娥皇、女英为娘娘。羊獬人称舜为姑父,称娥皇、女英为姑母。河东、河西两边以亲戚形式走动,于是洪洞后世就有了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一直流传至今……

讲故事二:山西婚姻禁忌趣谈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两姓之好,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的好坏,对于当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婚姻的禁忌颇多。比如中国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特别是乱伦禁忌在世界各国都非常严格。在中国人眼里,乱伦不仅伤天害理,且为禽兽不如的行为。再婚禁忌也很严格。这里我们只谈常见的有关婚礼方面的一些禁忌。

相亲时如有盆碗等物摔碎,被认为是十分不吉利的,说明二人无缘颇为忌讳。打碎器皿有分、碎、烂、折的表述,而这些语言对于婚姻,对于生命均非好事,故其他一些庄重正式的场合,人们都有此忌。

晋南闻喜在结婚的当日,男女双方在饮食中忌带荤、不准吃猪肉,据说如果吃荤两人便不能白头偕老,中途夭折死亡。而河津一带却与此恰恰相反,结婚当天必须杀猪并以猪头祭祖宗,供奉于祖宗牌位前。同时,还要用扫帚蘸着猪的热血在洞房的墙上划几个“十”字,有辟邪之意。

在晋中一带,新郎到岳父家迎接新娘时,一定要“偷”一个茶杯,所谓偷,就是女方看见也不能说,茶杯是一定要让新郎带上的,且必须完整带回,不得破损。否则,对于新郎新娘的婚姻有某种不祥的预兆。这里似乎是说日后待新娘要象对待这个杯子一样,小心爱护,好好照顾,珍惜珍爱。

在汾阳,新郎不偷茶杯而要输两个水碗,当地俗语叫做zhunzhun,因为有“偷两zhunzhun,快抱孙孙”之说,所以偷碗被赋予了抱孙子的含义。

新娘离开娘家时,过去要坐轿子,在雁北和吕梁的山区中人们常常乘一种颇有特色的“骡驮轿”,坐轿子是一定要挂上弓、箭和镜子的,现在这些习俗都已逐渐消失。但在很多地方,母亲还是要给女儿一面铜镜或现在样式新颖的镜子带上。它的用途并非用来梳妆打扮,是为了在路上避邪驱凶的。

山西很多地方,接新娘时,新郎往往要送一幅墨镜给女方戴上,似乎是取代了以前的红布盖头。而新人来回最忌走自己已走过的路,以避走回头路之嫌,当然也不能走办丧事人走过的路。

盖头与墨镜的作用都是避免与鬼神等不祥之物直接面向。婚礼队伍也怕中途通上如狗群打架,疯人病人等,怕冲了“花套”与喜庆,是不吉利的征兆。碰上了是要倒霉的,以后不是妻死便是夫亡,要不就是多灾多难。这是任何一个结婚人家所不愿意看到的。结婚这一天也忌讳谈论什么与死、病有关的事情,也忌天气时阴时晴,人们总是把这些事情联想到婚姻的命运。

在一个村子里如果有两家办喜事,人们都忌落在后面。因一般再婚者山西方言称后婚,所以不愿意落个“后”字。而且也忌两结婚者相遇,偶而相遇则要交换所戴的鲜花或者手绢,这样才算吉利。

晋南一带,对于相同时间里村里同时举行婚事和丧事是极力回避的,办喜事者尤为不悦。迎亲的队伍也忌途中遇上诸如十字路口、水井、碾子、石头等物,如果避犹不及,则须用红布盖住,或用白石灰划线圈住。

而在吕梁、汾阳一带,迎亲队伍如果在半路与送葬队伍相遇,对于结婚者来说还是个好兆头,是吉利祥和的。也许是红白喜事都是喜吧,人们并无此忌,双方互扔钢嘣儿以示招呼。

新娘下轿后,有属相相克的人都要回避,以免对人对已之不吉。在五台县,厨师们还要把菜刀插入菜板底边,锁起厨房,全部回避。据说,厨师是新娘下车时相犯的主要对象,而菜刀更是不可示之于外的。此外,在新娘被接到婆家后,要在嫂嫂的陪伴下更换所有的衣服,换下来的衣服一般不再穿着回娘家,特别是鞋子是绝对不能再穿回娘家去,否则对于娘家兄弟极为不利。这似乎可以作为“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的注脚。

求有关民俗的谚语或歇后语!!急!!!

求有关民俗的谚语或歇后语!!急!!!

风土谚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

出外随外,入乡随俗。

人不在大小,要有本事;山不在高低,要有景致。

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

府西山,金银山,山里到处有煤炭。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从屋顶过。

高楼沿着山坡盖,白酒卖得比糖快。

山西老醯太原家,煤当饭来醋当家。

乡里鼓,乡里敲,乡里狮子乡里跳。

有醋可吃糠,无醋肉不香。

送行饺子迎客面。

清徐葡萄甜如蜜,刀切瓶儿(葡萄名)不流汁。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盈盈。

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豆面饿折了腰。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二月清明花腾腾,三月清明不见红。

吃了五月粽,才把夹袄送。

九月重阳,移火入房。

荤年素腊八。

靠住土崖打窑洞,冬暖夏凉神仙住。

茶七饭八酒十分(指盛的程度,为社交食俗)。

头锅饺子二锅面,好火干饭慢火粥。

诸肉不如猪肉,百菜不如白菜。

茭子高,黑豆扁,十里风俗不一般。

六月十八,爬郝庄塔;爬爬郝庄塔,灾病全吓煞。

晋祠有三绝,周柏、宋塑、难老泉。

晋祠三块牌,难老、对越、水镜台。

系舟山,美名传,大禹治水拴过船。

石岭关,赤塘关,柏子山头肩上担。

四郎探母会娘亲,天门关内向阳台。

黄寨镇,风水池,出了一个金马驹(指马文蔚)。

太原府有三宝,头脑、醪糟、豆腐脑。

清徐三件宝,青菜、粉条、浆葡萄。

山西不缺烧,住在煤旮旯。

十里钢城,百里煤海。

金圪蛋,银圪蛋,不如扬兴(阳曲境内)土圪蛋(土豆)。

晋祠大米数三营,三营又数小站营。

提起寨沟山,再不敢上娄烦;说起吃莜面,还是要上娄烦。

二十三吃上糖瓜瓜,糊住灶君爷嘴巴巴。

二十三,走马串皮疳(正月二十三,民间忌针线活,俗信会生恶疮)。

二十四,扎晋刺(正月二十四忌针线,恐遭蛇蝎咬)。

正月忌讳多,好活了懒老婆。

二月三,搓麻捻线强盗攀。

一路和尚一路法,哪个和尚没两下。

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和尚一本经。

官向官,民向民,和尚向的出家人。

和尚打儿心不疼。

人走时运马走膘,倒霉鬼走的背旮旯。

歇后语

灶王爷的供献——就一份儿。

三张纸糊了个驴头——好大的面子。

茅房里扔半头砖——溅(贱)出屎来了。

猪八戒没理——倒打一耙。

孙猴子家妈——石(实)人。

歪嘴和尚念经——不好看好听。

切草刀割莜麦——揽得宽。

饿老鸱叼住猪尿泡——空欢喜。

十亩地里一根谷——独苗。

临到屙屎剜茅子(房)——早做啥来。

姑姑庵里借梳子——开玩笑。

姑姑庵里借梳子——找错门啦。

叫花子早起——穷忙。

吃豆子喝凉水——屁事多。

小猫儿喝烧酒——够呛。

猫儿的眼珠子——时时变。

电线杆上挂暖壶——高水瓶(平)。

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高粱地里的谷子——差半截。

穿上青衫骑毛驴——一个货色。

碌碡砸碾盘——石(实)打石(实)。

大冬天的葱——心里活泛。

钟鼓楼上的家雀——惊吓出来的。

牛皮糊灯笼——心里亮。

老和尚搬家——吹灯熄火。

刀尖尖上戏耍——活不下了。

屎爬牛儿搬家——滚蛋。

大堂门口的半头砖——踢打出来的。

哈巴狗儿戴串铃——混充大牲口。

蚂蚁顶的谷壳子——好大的的老(脑袋)。

讨吃的打官司——没吃的尽说的。

抱上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

抱得香炉打涕喷——一鼻子灰。

骆驼跑在羊群里——显露自家。

马尾提豆腐——拽不起来。

吊死鬼照镜子——死不要脸。

脱了裤子上吊——死不害羞。

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

跟上汽车拾粪——白跑。

拽上气球上天——想得轻巧。

马路上的电线杆——靠边站。

茅梁板上睡觉——离屎(死)不远。

属枣骨(核)儿的——两头尖。

拍马屁拍到大腿上——闹错了地方。

一个人拜把子——你到底算老几。

一口吃了个草帽帽——肚里都是圈圈。

一二三五六——没四(事)。

请客没烧酒——喝(合)不成。

二十四条狗耙地——乱了套咧。

孙悟空的金箍棒——神棍。

三人长的两根胡子——稀少。

小锄掉进饭锅里——锄饭(初犯)。

大伯子哭弟媳妇——没法张口。

公鸡戴串铃——混充大牲口。

手榴弹擦屁股——危险。

木匠的斧子——一面砍。

牙痛吃眼药——去疑心。

天阴打婆姨——抽空子。

开水烫了脚面——不烧心。

不三的兄弟——不四(是)。

石头圪蛋腌咸菜——一盐(言)难进。

打上灯笼拾粪——找屎(死)。

半崖上打窑——没院(怨)。

正月十五踩高跷——一半不是人。

老鼠舔猫屁眼——找屎(死)。

老鼠溜舔猫屁眼——不要命咧。

老鼠舔猫屁眼——舍命溜勾子。

老鼠啃铙钹——吃镲(差)。

吃上柳条屙笊篱——肚里编的。

买马买回牛来——不是好跑家,倒是好吃手。

耳朵上挂镰刀——太玄咧。

虱子放屁——小气。

圪蚤打嚏喷——小气。

一根头发分八瓣——细过头了。

豆腐烩豆芽——一姓不一家。

豆腐跌到灰渣坡——吹吹不得,打打不得。

吊死鬼擦粉——死爱面子。

驴粪蛋蛋擦屁股——屎对上粪咧。

针尖对麦芒——尖顶尖。

没眼的狼叫唤——瞎嚎。

纳鞋底不用锥子——针(真)好。

狗掀门帘——尽耍嘴。

狗逮猪尿脬——空喜欢。

狗逮老鼠——闲管事。

圪猁儿爬到土坷垃上——混充巡山虎咧。

举上枕头打婆姨——虚张声势。

卖豆芽的不用秤——乱抓。

枣骨儿盖牌楼——尖(奸)对尖(奸)。

送饭罐子打了耳子——没法提。

官道上的石头——踢打出来的。

店里的壁虱——吃客。

砂锅子捣蒜——一锤子的买卖。

蚂蚍蜉戴上红谷壳——红(昏)头红(昏)脑。

胡子上生疮——毛病。

胡须上贴膏药——毛病不少。

童男童女排排坐——有人样,没人味。

烟筒上招手——往黑道上引。

峰岭底的夜壶——咀(嘴)好。

脚后跟上拴绳子——拉倒。

胸脯上挂笊篱——捞(劳)心捞(劳)肺。

锅沿子上的小米——熬出来的。

墙里头的顶柱——暗出力。

鞋帮子做了帽檐子——高升了。

蚂蚱蚱腿上害连疮——脓水不大。

哈巴狗儿撩逗赶车的——想吃鞭子(偏食)。

哈巴狗儿戴串铃——混充狮子咧。

豆腐脑儿泡元宵——日浓(能)。

汾河里头下面——汤(堂)宽。

蚂蚍蜉顶上谷壳子——混充大头仙。

蚂蚍蜉儿嗑瓜子——嘴不大心大。

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

老鼠掉进面罐里——耍了白瞪眼(赖账)。

疥蛤蟆上了花椒树——蹄腿没搁处。

老牛尿官道——不利落。

小鬼跳到鏊子上——烧得站不住。

棺材里伸出脑袋来——死不要脸。

像侍儿(童男女)跌得河嘞——架子不倒。

旗杆上粘鸡毛——掸(胆)子不小。

坐上飞机放铁炮——响(想)得高。

十字街口的烂半头——踢打出来的。

初二养下十四死——没见过个初一、十五。

蛤蟆跳井——不咚(懂)。

冰凌上种糜子——滑籽籽(子)。

稻黍叶子烧纸——哄鬼。

擀面杖吹火——窍不通。

猪八戒戴鬼脸——里外不像人。

唱戏的吹胡子——假生气。

水仙不开花——装蒜。

数九天吃凉粉——不看天气。

石头捣磨扇——石(实)打石(实)。

黑老鸹死了三年——就剩下一张嘴咧。

茅坑的砖半头——又臭又硬。

茅子满了屙屎——溅(贱)。

老虎下山——留张皮。

兔子下坡——连滚带翻。

背锅子上坡——两头紧。

狼吃了山神爷——告鬼也不信。

水瓮里的鳖儿——没跑处。

城墙上挂门帘——没门。

腊月里借箅盘——紧货。

刮风地里吃炒面——难开口。

生牛皮送进硝瓮里——软下来咧。

树鸽子亲嘴嘴——一对对灰。

一丈布丢了九尺——就剩下一尺(吃)咧。

裁缝丢了剪子——光剩下尺(吃)了。

蒸馍馍盖笸篮——四处跑气。

聋子的耳朵——搭配。

聋子的耳朵——样子货。

老鼠沿瓮沿——总要跌脱。

哈吧狗咬卖肉的——找的挨刀。

老虎头上拍苍蝇——找乱子。

鸡蛋碰石头——不是对手。

高射炮打蚊子——小题大做。

望乡台上跳拐拐——死鬼作乐。

耕地里甩鞭子——催(吹)牛。

炸弹扔在茶壶里——瞎炸壶(诈唬)。

高粱秆子挑水——担当不起。

西瓜跌进油瓮里——又圆又滑。

灰渣地上打根基——底子软。

电线杆当筷子——好大的材料。

鸡毛上秤——不压重(众)。

刀尖子上翻跟头——玩命。

墙头上跑马——没出路。

顶甍心上的眼睛——目中无人。

穷光棍梦中娶媳妇——尽想好事。

热锅上的蚂蚁——乱窜。

头上生疮,脚下流脓——坏透啦。

门缝里看人——小瞧。

周瑜打黄盖——两情愿。

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孔老夫子搬家——尽书(输)。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寻苦。

木匠戴枷——自作自受。

猫哭老鼠——假伤心。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

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干打雷不下雨——虚张声势。

戏台上的皇帝——假天子。

独木桥上跑马——玄呀。

秋后的蚂蚱蚱——蹦不了几天。

赶大车的不带鞭子——尽拍马屁。

大街得讯小巷传——道听途说。

做梦娶媳妇——尽想好事。

讨吃的搬家——一无所有。

剃头捉虱子——一举两得。

阎王爷放屁——仙(邪)气。

土地爷放屁——神气。

黄鼠狼生耗子——一代不如一代。

张飞吃豆芽——小菜。

李逵卖豆腐——人硬货软。

胡萝卜敲锣——不是锤(吹)。

蝎子蜇蛇——一个比一个毒。

蚊子叮菩萨——找错人了。

狐狸打官司——一派狐(胡)言。

叫花子照相——一付穷相。

双簧表演——露面的不做主,做主的不露面。

黄鼠狼戴铃铛——有心没胆。

嗑瓜子嗑出臭虫来——啥仁(人)都有。

穿上孝服拜天地——悲喜交加。

披着孝袍拜天地——喜从悲来。

着西装穿草鞋——土洋结合。

牛头马面吸毒——烟鬼。

判官演魔术——鬼把戏。

老鼠尾巴生疖子——没多少脓(能)水。

抱上西瓜拣芝麻——大小不误。

狼吃童男童女——没人味。

大腿上贴门神——人去神也去。

张飞卖肉——老本行。

秃子当和尚——天生的料。

草上的露水瓦上的霜——不长久。

荞麦皮打浆糊——不粘。

榆树叶炒旱烟——掺假。

兔子过了圪梁——只有下坡路。

临上轿现扎耳朵眼——赶不及。

草帽儿盖锅——尽走气。

家雀儿吃了鹞子——告谁也不信。

二圪撩吊孝——死了的知道。

骑驴扛麻袋——压的都在驴身上。

歪嘴子吹喇叭——好听又好看。

老母鸡孵鸭子——枉费心机。

浇地抓瞎老——灌(惯)出来的。

疥蛤蟆跳到门墩上——混充石狮子。

孔夫子跌在汾河里——湿(识)字不少。

眉脑骨上挂钥匙——开眼哩。

猪八戒推碾子——遭遭不像人。

赤子(光屁股)撵麻虎(狼)——胆大不害羞。

鸡爪子熬白菜——谁也不挨谁。

刀尖尖上打能能——轻快的活不下。

顶门棍当拐杖——大材小用。

屎爬牛变臭*!子——越变越恶心。

半斤面四两碱——拿煞了。

山里红包粽子——不是好枣(种)。

挽上青草喂瞎驴——白下工夫。

磨道里弹弦子——对驴抚琴。

口袋里倒西瓜——抖了个痛快。

半夜里借尿盆——不是时候。

飞机上练嗓子——调子太高。

蛤蟆窝里插了一棍子——乱吼乱叫。

木匠到了山里——尽是材料。

木匠吊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数九天吃冰凌——心凉透了。

铁匠的闺女——识火色。

土地奶奶嫁玉皇——一步登天。

眼睛里揉沙子——难容。

杨七郎搬兵——一去不回。

一斗换十升——不赔不赚。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猪八戒娶老婆——一个高兴一个愁。

钟馗打饱嗝——一肚子鬼气。

秦琼卖马——暂时困难。

清洁工拉货——一堆废物。

嗓子眼里埋雷管——一谈就崩。

杀猪捅屁股——一个屠夫一个法。

戏台上的官儿——都是假的。

白骨精陪猪八戒——一个想吃肉,一个想沾光。

三九的火炉三伏的扇——人见人爱。

武大郎卖柿子——人熊货软。

武大郎卖刺猬——人熊货扎手。

抱着孩子进当铺——人家不当人你当人。

参考地址: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4365937.html

山西那有什么风俗

山西那有什么风俗

1、添仓节,添仓就是预祝农家粮仓里添满粮食。添仓节在每年农历正月的二十五日,实际含意是要往粮仓里添东西,指望当年增产增收。

2、六月六节,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六月六日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民间遂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六月初六日,在山西许多地方演化成了庙会。

3、庙会,山西人通过庙会上的商贸交易,将多余的农产品出售,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如农器之类,同时也参与锣鼓、秧歌、车船轿、阁跷、灯火等各种民间社火文艺表演。

4、旺火,生旺火是山西北部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

5、面塑,山西民间面塑主要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生活理想的体现。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