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养牛大佬 关于牛根生的励志故事

第章养牛大佬 关于牛根生的励志故事

很多朋友对于第章养牛大佬和关于牛根生的励志故事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牛根生的励志故事

关于牛根生的励志故事

记得前几年蒙牛出问题的时候,马云和俞敏洪还有很多其他商界大佬

都马上出钱出力帮蒙牛度过难关,这些大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的回答都是

说因为牛根生这个人。那么到底蒙牛老总牛根生是个什么样的传奇人物呢。

我为您整理这篇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牛根生,从事乳业27年。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牛根生于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使现在的蒙牛“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目前,蒙牛已在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建起20多座生产基地。产品覆盖全国除台湾省外的所有地区。开发的产品有液态奶、冰淇淋、奶品等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蒙牛速度”在中国企业界引人注目。CCTV200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蒙牛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例如:荣获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位列“中国乳品行业竞争力第一名”,拥有中国规模的“国际示范牧场”,并首次引入挤奶机器人,是中国乳界收奶量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蒙牛枕单品销量居全球第一,液态奶销量居全国第一,“消费者综合满意度”列同类产品第一名,同时也是2003年香港超市惟一获奖的大陆品牌;蒙牛还是中国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乳制品企业,并一举摘得“2004年IPO”桂冠。牛根生信奉“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经营哲学,其领导的蒙牛与亿万消费者、千万股民、百万奶农及数十万产销大军结成命运共同体,被人们称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的造饭碗企业”,由此诞生了一段流传甚广的民谣:“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1978年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1983年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1992年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1998年底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1999年至今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牛根生获得的荣誉有:“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一)”;“2002年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2003年中国企业新领袖”;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4年“中国策划奖”等。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自然人出资,采取发起设立方式于1999年8月成立。目前,公司属于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从成立至今的短短几年时间内,蒙牛的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已经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2位。

采访

尽管也许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隐情,但牛根生和郑俊怀,这对曾经同事多年,又打过多年“擂台”的欢喜冤家,在财富面前的态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郑俊怀似乎要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来,而牛根生则把本来属于自己的财富拿了出去。

近期,牛根生发起了“老牛基金会”,牛根生透露,基金会已经在呼和浩特注册。成员除他之外,还有奶协、政府官员、蒙牛中层领导,但在三年之内,其他机构和人只能向基金会提供最多1元人民币的资金。目前主要资金是牛根生2003年股红的51%,大概有300多万元人民币。

12月18日下午,本报记者在蒙牛集团总部与牛根生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交谈。其办公室比较简单,最突出的特点是“牛”多,三个牛造型的工艺品,三张“牛”图片摆在屋内。

作出决定很难

《第一财经日报》:作出建立基金会决定的过程容易吗?

牛根生:2002年年底,我就在考虑这件事情,那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几经反复。在那个时候,我还静下心来看了一段时间的书,看得最多的是老子的《道德经》。2003年年底,开始运作这件事情。但在作出这个决定后的一年中,我体验到了一生中都没有体验过的快乐,一种超越的快乐(说到这时,牛快速松开了领带)。我现在心里也很踏实,不担心别人的恐吓,也没有了别人对我疯狂追求财富的误解,孩子找对象也就真实了。

《第一财经日报》:您的家人是否同意呢?

牛根生:现在我的夫人和两个孩子已经在协议书上签了字,但当2003年年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他们时,家人、亲戚都很矛盾。在我们家,同意倒是都同意,只是认识深浅的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你已经排在富豪榜上了,可听说您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富人,为什么?

牛根生:在创立蒙牛之前,我还觉得自己是个富人,那时拥有由伊利股票变现得来的100多万元,在内蒙,我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了。但现在,我却欠着200多万元的外债。至于我拥有的股份,完全只是一个数字,我可能一辈子也花不到,因为在极其敏感的香港股市,我可能一辈子也不敢把股票变现,因为这对企业股价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我为什么要让那个数字拴我一辈子?

《第一财经日报》:您希望您的企业家朋友和同事也效仿您吗,他们对您的做法怎么看?

牛根生: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过说实话,这样做确实有难度,甚至我的同事和下属都有不同看法。

中层以上都有“接班人”

《第一财经日报》:您觉得这样做对您企业的长久健康运行有什么益处?

牛根生: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小的时候,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我的钱给大家花,小伙伴就听我的话,办点“坏事”也听我的话。

食品行业本身是高风险行业,像我们这样一个不到7年的企业,必须在竞争方法、措施上有新突破,在管理制度上有新突破。国外该有的我应该有,他没有的,我们也应该有。设立老牛基金会就是这样一个为了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突破。

对新的董事长、CEO而言,他不仅得到该得的福利,还可以拿到经营上的奖。按照基金会章程:在我不再担任董事长后,属于我的不到10%的股份的表决权,将由下任董事长继承行使,他同时还将对基金拥有支配权,以及基金会给予的份额的奖励。不仅有话语权,还有分配权,这肯定能够吸引优秀的经营人才,谁能给你这么多?

《第一财经日报》:您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打造百年蒙牛吗?

牛根生:当然不是,不过我确实想不出更好的方法。

《第一财经日报》:打造百年蒙牛,仅凭此就能高枕了吗?您还有其他想法吗?

牛根生:仅靠这是远远不够的,其它事情如果做了之后,再多做一点就很可能让蒙牛更健康啊。

《第一财经日报》:您成立基金会的目的是想让蒙牛健康的发展,那么您在接班人问题上是否有过考虑呢?

牛根生:当然考虑过,我们中层经理以上干部都有接班人,一般来说有两三个,两个接班人在我们的企业中,已经确定且告诉本人,另外一个是不确定的,准备“空降“;董事长的接班人在2002年就已经确定,人选就在我的副总中间。

我没有被外资剥削

《第一财经日报》:有媒体说,在当年上市的时候,您对有些事情并不清楚,结果现在被剥削得很厉害,是吗?

牛根生:这种说法是不客观的。世界上没有永久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每一个上市公司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都有自己的特点,蒙牛是内地第一家在香港红筹股上市的民营企业,很多问题,诸如股权结构都很复杂,要想合法在香港上市,只能请别人,既然是请别人,怎么能不让我得利呢?再说,这些外资有多年历史,之前也同很多国家很多行业的很多公司有很多合作,我们只是其中一个而已,难道股民都是傻子?

《第一财经日报》:您对过去的2004年和2005年的中国乳业有什么看法?

牛根生:2004年是中国乳业比较难受的一年,据网上的消息,伊利折帅、完达山内讧,三鹿蒙冤,三元亏损换帅,我们也曾遭到诽谤,五大外资乳业公司基本退出,这和整个行业残酷竞争是分不开的,现在有的地方奶价竟然不如水价高。我相信,2005年大有希望,因为物极必反,奶业低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一个反弹。

●1958年生内蒙古人

●1978年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

●1992年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8年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

●1999年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2002年获“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等荣誉,蒙牛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升至第4位

●2003年获“中国企业新领袖”、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称号

●2004年赴港上市,获“中国策划奖”

●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

●2006年辞去蒙牛集团总裁职务

●2009年8月28日牛根生辞任内蒙古蒙牛董事长,改由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出任,但牛根生继续担任公司董事。

●期间曾在北京大学深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硕士

语录

“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

“我自己的座右铭是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别人看似冒险的事情,我感觉是安全的,什么叫安全?超乎常人的冒险就是安全,常人没有想到的事,肯定是安全,因为别人还没有想到那个区域,那个区域就是我的!”

“动摇就是的失败,你想失败就动摇,动摇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失败,而如果不动摇,则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失败,还有一种是成功。”

“首先要把人做好。如果人做不好,做的就不是人事。企业家把人做好的三个条件:第一,理解人性。第二,做总裁得有眼光。第三,胆量,总裁的‘裁’需要胆量。”

9.5,一集封神,不断颠覆三观的神剧

9.5,一集封神,不断颠覆三观的神剧

Sir从没有正式安利过它。

但用过它不少的片段,去论述文章观点,也常在深夜独自反复翻看、品味。

人人都有想私心藏起来的宝贝。

疫情冲击电影的特殊时期,Sir愿意拿出来分享。

理由简单。

我们终于有充足的时间,沉下心,接近它。

近年最不该被埋没的神剧——

《黄石》

Yellowstone

一部注定不属于所有人的美剧。

西部题材,减弱了初始共鸣;

结构庞大,一集时长至少45分钟,最长的超过90分钟,几乎一部电影的体量,考验着耐性;

画风粗犷,主演们永远牛仔帽高筒靴,赶走了追求视觉冲击的颜值党。

留下来的人呢?

全是死忠。

三季豆瓣都没低过9分。

刚播出的第三季,Sir眼看分数从9.5分涨到9.6。

为什么?

外媒一个比喻尤其精准:

黄石是美国西部版的《教父》。

《教父》最经典的一幕是什么。

Sir首先记住的,是马龙·白兰度撸猫。

宠溺的抚摸,搭配温柔的奶叫,场面一度过于治愈。

但当镜头一转——

几句话,对方已经被眼前这个“教父”吓得直哆嗦,话都说不好。

这是《教父》的第一幕。

两分钟之内,把人物的严穆与怜悯立起来。

不动声色,不怒自威。

《黄石》也有类似一幕。

主角儿子被仇人射杀,葬礼后,他和剩下的儿女拥抱在一起。

似乎这家人还沉浸于悲伤。

然而女儿首先开口打破气氛:

告诉我,我们要跟谁开战?

主角想了想,把嘴凑到女儿耳边,却又马上收回来。

提高声量:

所有人。

怒火,早已在悲伤消散前抢跑了。

几乎不用任何剧情简介,你就能感受到这是个什么人,这是怎样的一家子。

这也是为什么剧集被冠以“教父”之名。

每一个人物,都锋利得像刀。

01

男人

故事源头是一块土地。

全美最大的私人农场,属于达顿家族的“黄石农场”。

有多大?

四百七十多万亩,约4300座故宫大小。

包含山川,河流,湖泊,草原……以及上面几乎所有的动植物。

全是属于主角约翰·达顿(凯文·科斯特纳饰)一个人的。

永久产权。

为此,他甚至买了架直升机,没事就巡视自己的领地。

但这块地,又不是他一个人的。

“黄石农场”位于美国蒙大拿州的西北部,是黄石国家公园和印第安人的保留地交界。

简单说,边境之地。

周边的人全盯着他,和他的地。

一边,地产开发商。

撺掇当地政府,借着城镇扩张的名头,要征地,拓展,搞酒店,旅游,度假村等等业务(嗯美国也有强拆)。

△已经毗邻农场边缘的高尔夫球场

一边,是隔壁的土著印第安人。

他们在自己的保留地上拥有自治权,不仅运行特定法律和配备自家警察,还能合法搞博彩业挣钱。

族中的新酋长把黄石农场,看成是保留地的扩张新方向。

这些人陆续给达顿使坏。

挑事,抓人,栽赃……一条龙服务。

约翰·达顿在老婆去世后,家里孩子又没一个让他省心。

长子李·达顿,脑袋不灵光。

一辈子在农场做活,也只会干农活,根本无法指望他。

次子杰米·达顿,哈佛大学毕业的家族律师,不婚主义者,也是老达顿眼中的娘炮,整天穿西装一点牛仔气质都没有,pass。

三子凯斯·达顿,海军陆战队退役,胆大手黑,本来是父亲最中意的接班人。

谁知……

过不了美人关。

为了一个印第安女孩,离开农场投靠“敌人”,宁愿去帮别人驯马也不愿回家,伤心。

女儿贝斯似乎是最靠谱的。

虽然喜欢跟所有看上的男人瞎搞,行事乖张出格,但在商场纵横捭阖,手腕心机都是一流。

可女儿真能在这片蛮荒之地生存下来吗?

达顿还在犹豫。

心累。

更难过的是,在敌人们发难的关头。

大儿子李,在冲突中被印第安人打死,老达顿自己也被查出可能患癌。

家族来到最危险的时候。

所以这是一部钉子户复仇记?

不。

回看达顿家族的衰亡,塞入了不少宏大的议题。

传统VS现代;

人情VS资本;

秩序VS法律;

……

这是一部人物史诗。

以一个人物作为切点,剖开一个时代的切口,露出文明的肌理,再借此深入人性的骨髓。

这类叙事有一个特点,塑造人物,善用“侧写”。

达顿表面落魄,却丝毫盖不住他隐藏的地位。

第一集开头有台词,听听什么叫霸气侧漏:

开发商想把达顿家族告上法庭,说他们霸着地养牛,阻碍了城镇发展。

法官听完直接驳回:

这个城镇就是达顿家建立的

还有什么话说?

尽管达顿在镜头里,就是养养牛,遛遛马。

可实际上,仔细分析他的势力……

四通八达。

跟蒙大拿州的女州长聊公事,人家临走前不忘妩媚地轻抚一下。

挑逗?

不,她就是达顿的情人。

此外,州长和州司法部长都曾是达顿一手提拔;共和党的议员大佬是他座上宾;只要他想,可以随时左右新任州检察官的人选任免……

权力向上伸,民心向下扎。

在普通人中极有威望。

长子遇害案中,一声招呼就能让案子的证人改口供。

在复仇案中,一封信,就能逼得地方治安官选边站队。

对外游刃有余,对内严加看管。

他不仅有畜牧协会的探员帮助搞事,还在自己的农场里豢养死士。

由出狱囚犯组成。

帮达顿杀人放火,保护农场,干见不得光的活。

△把尸体扒光吊在门口威胁敌人

达顿则承诺保护他们不受法律制裁。

家族中,但凡有敢背叛达顿家族的,他们会送他去上火车——

一路开到黑,送他回老家(在悬崖上枪杀)。

虽然海报上那句slogan翻译过来有点土:

Myland,myrules(我的地盘听我的)。

在老约翰的操作下,达顿家族就像润滑油一样,渗进了当地国家机器和社会秩序的缝隙里。

只手遮天。

这就是黄石农场的达顿老爷。

表面憨厚仁慈,内里霸道总裁,明面积善成德,暗里冷血暴虐。

好?坏?

纯熟地游走于黑白之间,才是他迷人之处。

02

女人

整部剧的主线剧情,是达顿家族一次次力挽狂澜。

而支撑起这座将倾大厦的,是达顿家族的亲情纽带。

两个女人。

一个,女儿贝斯·达顿。

身材火辣,作风大胆,睡男人是家常便饭,睡完就扔更是家常便饭。

职场上,同样风格凶猛,成功管理着家族企业。

老教父子女中,最man,最能扛事的一位。

家里出事第一时间把她叫回家镇场子,找她当顾问。

贝斯身上,维系着整个家族的力量,是整个达顿家族最后的底牌。

然而,贝斯却有着自己的问题。

她身上展现的纠结与复杂,可能有着大多数家庭的影子。

因为她的失误,造成母亲身亡,对此耿耿于怀。

而母亲生前对她的严厉管教,使她的性格发生了扭曲。

她有着整个家庭最不稳定的情绪,一言不合就容易炸毛。

她看似风骚放荡,又对情人真情真意。

对家族也很“神经”。

痛恨父亲的冷酷无情,又怜惜父亲多年的努力,一边帮家族出力。

另一边,不希望弟弟变得和父亲一样,暗地里给老达顿拆台。

她是整个家族内部的X因素。

一匹野马,没有缰绳。

第二个女人,则是弟弟凯斯的媳妇,莫妮卡,印第安人。

老达顿的心腹大患。

她受过高等教育,知性善良,对达顿家族的价值观嗤之以鼻。

选择留在印第安保留地当老师,过清贫生活,不愿接受老教父的馈赠。

连着她的丈夫,老达顿的儿子凯斯,也和达顿家族划清了界限。

直到。

达顿家族的事情波及到了自己的小家。

她的兄长被杀,丈夫凯斯被抓。

生活无以为续的时候。

她才意识到,家族对于家人庇佑的重要性。

之后儿子被绑架。

莫妮卡更是说出那句让她皈依家族的台词——

杀光他们。

如果说贝斯是达顿家族内部的核武器,有稳定军心与自爆的风险。

那么莫妮卡就是家族最后一块短板的粘合剂。

为了成就家族,两个女人都发生不同程度的黑化。

一个细节。

老教父一行人救回自家孙子之后。

作为儿媳妇的莫妮卡,第一次主动拥抱老教父。

没错,她“投诚”了。

以出卖自己曾经相信的价值为代价。

如果说《黄石》中的男人,代表人性的复杂。

《黄石》中的女儿,则体现着情感的无序。

两者混合,剧集终于展现出超越角色的广度。

03

是时候请出《黄石》背后的“主谋”。

导演+编剧,泰勒·谢里丹。

26岁以演员出道,四十岁转行编剧。

是生活所迫:

四十岁了,我连儿子的棒球比赛都去不了,就因为有个小广告还是什么要拍而走不开。

电影学院没上过,写作没训练过。

很快,他捣鼓出第一个电影剧本。

一年后,第二个电影剧本。

结果……

两个剧本,一稿直接过,迅速被搬上大银幕。

猜猜这两部片是啥?

一部叫《边境杀手》,一部叫《赴汤蹈火》。

还不过瘾。

马上又亲自导演自己的第三个剧本:《猎凶风河谷》。

这也是他著名的“边境三部曲”。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泰勒15年演员经历打底先不说,剧本也是真拿时间耗出来的——

《猎凶风河谷》一共写了5年,其中光是跟印第安原住民老大哥采访唠嗑就用了3年(P.S.泰勒自己就出生于印第安保留地)。

他的亲身经历,也让自己对“边境情结”尤其敏感。

边境代表什么?

危险、纷争、混沌、撕裂……

《黄石》同样。

一部以还原真实为目的,却以不断颠覆你三观为结果的作品。

在这里,人情世故要远远超过法律的效力。

死了人,你第一时间想干什么?

报警。

他们是摇人。

因为他们早看穿了,警察处理案子,目的不是公平正义,只是想尽快摆平事端。

提起西部,你第一时间想到什么?

法外之地。

的确。

达顿家族有私人护卫,畜牧协会有持枪探员,地方治安官可以调动当地警察,而印第安保留地,也有一套独立的武装力量。

甚至其他的土豪恶霸,也有民兵组织给他们做帮手。

全民持枪,全民掌权。

但这里也有它的另一面。

绝美的自然风光下,一个已经日渐落寞的行当,以及一群老牛仔们的浪漫生活。

片中给了很多对比。

现代化的小镇,牛仔的打扮与现代人格格不入。

房地产商的宴会上,高朋满座。

农产品拍卖会,则门可罗雀。

不断的翻转中,《黄石》营造出世界两个不同侧面的叠影。

牛仔精神是什么?

它可以是顽劣的坚守;

也可以是洒脱的浪漫。

Sir总说,好的作品从不负责解决问题,只负责提出问题。

归根结底。

《黄石》和《教父》,他们提出了同一个问题。

即——

当某一种价值占据主流和上风时,是否代表我们有踩死另一种价值的权力?

《教父》说的是家庭。

对家人的忠诚,是主流。

但反过来。

为了保护家人,杀人放火,官商勾结,灭人满门……

就对?

《黄石》也一样。

它讲的是秩序。

在遭受多元文化盛行和政治正确弹压的年代,这帮代表着美国精神的人,从不介意送所有敌人下地狱。

这也对?

《黄石》和《教父》比“好作品”,做了更多一点。

他们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

成为有性格的好作品。

尽管这回答并不正确。

但他们还是要给捂住耳朵的人撂下一句:

老子是对的。

面对2015年新形势的出现畜牧行业将会怎样变化

面对2015年新形势的出现畜牧行业将会怎样变化

六大关键词揭秘2015年畜牧业发展大势

关键词一:奶牛小区改制

六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后,建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奶牛小区)成为行业主流。发展养殖小区是新一轮畜牧业大发展的产物,是养殖业集中经营的一种形式。

不过随着奶牛行业的发展,奶牛小区也出现了弊端:分户饲养、人牛混居、单产效率低下、奶源品质参差不齐、疫病难控等问题日益凸显;而且乳业公司处于主导地位,而奶农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奶农仅能通过出售原奶获得唯一收益,而对于奶价涨跌无法把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粪尿大量增加并任意排放,对当地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其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1如何投资畜牧行业2畜牧业企业进入市场策略3畜牧市场竞争格局构成4畜牧业机械产品需求与市场规模5畜牧业机械发展趋势及行业潜力6畜牧产业成功模式探讨7畜牧业行业发展战略分析8畜牧业关键机遇及挑战奶牛小区只是奶牛养殖模式的一个阶段性产物,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小区内小规模、大群体的传统养殖模式已不再适应市场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奶牛小区改制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引导和鼓励奶牛小区采取股份制改造、托管寄养、收购流转等方式向规模养殖场转型,2014年部分省份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奶农变股东。以规模奶牛场改造升级为重点,带动奶牛小区改制转型,主要是:分别以场地、设备和奶牛入股成立股份制公司,公司完全实行工厂化管理,生活区与养殖区严格分开,人再也不用住牛舍了。而且公司股东愿意在公司工作的除正常享受分红以外,还可以按岗领工资。

奶牛小区改制已经初见成效:农户合股以后,引入了现代企业经营模式,不仅成立了董事会,实行了经理聘用制,还引进了知识型、能力型人才,开始采用了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来进行养殖管理,实现了节本增效。小区用工大幅减少,奶牛患病率低了,产奶量高了。

合股以后,所有的牛集中到了一起,实现了规模饲养,更有利于新技术推广和新项目开发。公司实现了饲草饲料供应、疫病防治的高度统一,解决了以前单个养殖户想解决却又一直解决不了的难题。

点评:从分户饲养到合股经营,不只是养牛户由奶农变成了股东,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农民养殖理念经营方式的一次重大飞跃。这些奶农已迈出了由传统养殖到现代农业的重要一步。整个产业要想均衡发展,首先要保护奶农的利益,改变奶农和企业利益不对等的现状,让奶农和企业利益都得到保障。

关键词二:猪场托管

最近的一些政策出台,让“猪场托管”这个词在行业内火了起来。

猪场托管等服务被认为是紧密型的参与猪场管理,也是行业内热门的话题。近年来,猪场的集约化发展走得迅速,但管理却仍是薄弱环节。在市场的强烈需求下,猪场托管的模式正悄然兴起,甚至,有人预言,不久后,将占领中国养猪业的主流。

有人认为,未来三年,通过内业的共同探索,中国的猪场托管业务,一定会形成一个主流模式,或者若干个主流模式。这将对猪场的运营以及饲料和动保的营销带来一定的冲击。猪场不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专业的事交给更有把握的人去做。人海战术般的营销将日渐式微,因为现在是知识大爆炸时代,依靠业务信息传递的空间越来越少,一切将回归事物的本质,那就是产品的质量,或者说性价比。

“托管”是一种成熟技术和科学管理的输出形式,是行业发展至一定程度后的体现。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已经难以适应这样的需求,而规模化养殖既可增加经济效益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又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畜产品质量的必要基础。因而规模化养殖需要一整套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来保证,把“托管”式服务引入到养殖业中,将是一种不错的新尝试。未来,“托管”或将指引我国的养猪业走出与以往不同的创新之路。

其实猪场托管这个词本身定义很模糊,什么叫托管?什么叫联营?什么叫加盟?如果饲料企业跟某个种猪企业联合建设一个规模猪场,后者负责日常的运营管理,前者提供饲料和产品,这叫托管吗?显然不是,这叫联营。再比如当前“公司+农户”模式,能说公司把猪场托管给农户了吗?也不能,这叫加盟。“托管”这个词的定义应该是这样的:我是老板,我有钱,但是没经验,没有能力去管理好猪场,托管给企业,你派技术,供产品,最终提高了猪场的效益,我们再一起分红。猪场托管是个人与公司之间的事情,再大的猪场,决定猪场究竟是否托管还是老板说了算。

托管模式的出现是养猪产业成熟的标志,产业成熟意味着上下游之间不再是竞争关系,而是深度合作关系。就像其他行业一样,整个产业链精细化分工且保持紧密合作是大趋势。饲料企业只有通过托管才能扩大市场,延伸产业链。种猪企业也是这样,只有托管猪场,共享品牌资源,才能获取更大的利益。

点评:说白了,猪场托管是养猪技术服务的形式之一。照搬西方不行,中国式猪场托管需要多元化。在这里,首先要理清什么是猪场托管。国外基本上是技术服务联系综合生产指标考核的托管,这和国外规范的猪场运作模式和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有莫大的关系。但国内情况则有很大的不同,猪场建设水平、经营水平、生产水平千差万别。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猪场托管模式,那就是多元化的猪场托管。一切从实际出发,推崇全方位的管理托管,这样效率最高,其托管目的是能为双方带来共赢。

关键词三:农牧电商

2014年过去了,这一年,无疑“农牧电商”是个热词,我们先不要管他们的交易量是多少,仅凭这种热度就令我们不得不关注。其实,大家对农牧电商的关注并非心血来潮:一是马云的“阿里巴巴”、陈欧的“聚美优品”上市,给了我们震惊和兴奋;二是畜牧行业竞争的加剧,逼着一些不甘寂寞的企业不断地寻求一条突围之路;三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颠覆,给资本缺乏型创业者一个新的曙光。当然,更多的是围观者,乃至不安者。这些,都是让“农牧电商”热度不减的力量。

2014年还只是农牧电商的元年,大戏从3月份才拉开,“双11”、“双12”、这些不过是预热而已,大佬和巨头尚未真正杀入,注定在2015年,农牧电商大戏更有看头。

畜牧行业,网络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先驱者,行业中还存在很多争议。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的是,网络营销是大势所趋,是顺势而动还是冷眼旁观取决于个人的选择。

在网络销售中,物流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由于养殖场通常建在远离闹市的偏远地区,运费偏高,为了打开市场,在本身就把利润降得很低。甚至有的企业打出了:“只要你拍,我就免费送到家”的口号。电商,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低价。低价竞争不会有未来,到头来估计留给养殖户的就剩一句临终遗言:“我是为了畜牧电商而死,死得光荣。”

如果农牧企业不能前瞻性地看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可能被互联网颠覆,那么会落后于这个时代。但如果过分神化互联网,偏离农牧企业的价值创造,那么离出局就不远了。很多农牧企业的转型是单纯地将产品搬到互联网,通过电商等实现产品流通,实际上由于电商很多环节仍未打通,农牧企业的触电效应并未明显显现。对待互联网,用正确的态度、正确的形式,拥抱它,重视它,评估它,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这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有的态度,可千万不要别把它当作一个赚快钱的工具。

点评:有人认为网络除了军火和毒品不能卖,什么都可以卖,等别人都转型成功了再来做就迟了,在互联网领域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做电商就要抢占位置。谁抢占体验先机,谁将夺得养殖户的心。

关键词四:无抗养殖

2014年岁末,距离2015年新年的钟声敲响仅差5天的时候,畜牧业又出现了震荡,主流媒体频繁爆出关于抗生素与水体污染及养殖滥用抗生素的新闻:“鲁抗医药”大量偷排抗生素污水,浓度超自然水体10000倍;南京部分养殖户滥用抗生素养鸭子,动物检疫成走过场。养殖业滥用抗生素问题再被推上风口浪尖。

其实,除了这一最新问题,先前一项研究还揭示了中国养猪场里令人不安的现实——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国和消费国,年产抗生素21万吨中的将近一半用在了养殖业方面,相伴的是耐抗生素基因的蓄积和耐药病原体的不断出现。

世界各国均意识到抗生素滥用产生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已开始流行不使用抗生素的养殖方法,即无抗养殖方法,代表了健康养殖的发展方向。

2015年“无抗养殖”必定成为畜牧行业的主旋律。即在养殖全过程或某一阶段中不使用任何抗生素、人工合成激素和其他化学药物,而采用物理、生物的措施作为动物保健与防病的手段。

针对目前动物疫情日趋严重,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有专家认为根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运用生态学、营养学原理来指导畜牧业生产,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说,要为养殖对象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快速生长的生态环境,通过为其提供充足的全价营养饲料,使其在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畜禽疾病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出来的畜禽产品健康、无污染、营养丰富与天然品相当。

点评:抗生素乱排滥用并不罕见,全国主要河流黄埔江、长江入海口、珠江都检出抗生素。面对这样严峻的水危机,需要吃“药”的不是公众,而是有关监管者和标准、政策制定者。

养殖各环节加强保健是真正减少抗生素临床使用的有效手段。未来新兽药以适应健康养殖发展要求为研发方向。通过研制绿色、高效、生态、环保型新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来替代抗生素和化学药物的使用。

关键词五:福利养殖

动物福利主要指的是满足动物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基本需求,为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提供保障,克服动物的心理恐惧,避免动物产生应激和毒素。

在中国畜牧产业转型期,从畜禽福利的角度让行业重新审视养殖业趋势,重新纠正“人、动物与自然”的逻辑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借助欧洲发展的历史和经验让我们真正理解什么是福利养殖,以此纠正我们多年来狭义的认为“人都没有福利,还给畜禽福利”的错误认知。

虽然福利养殖在我国来讲还只是一个概念,他的实施需要科学指导、资金支持、技术开路,不过还是能为有心之人提供一个信息,捎去一个信号。

以生猪为例:我们一直错误的认为,生猪福利就是从“情感”上单纯的关爱猪。而真正的动物福利是在尊重动物自然习性的基础上,为动物提供设备设施以及饲养方法。比如生猪不剪尾,剪尾的出发点是便于我们猪场的管理,是从人的便捷的角度出发的,而欧洲则是在尊重生猪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有感知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研究找到一种能避免猪群之前的咬尾现象的发生,是从猪的角度出发。所以,动物福利除了从情感或者人文的角度界定人和动物的关系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尊重生猪习性的前提下,找到科学的解决的方法,比如自由分娩栏的改造等。一旦用科学的方法满足了生猪的自然习性需求,生猪也顺理成章的提供出优质的猪肉产品。

点评:在当代社会,动物的命运关乎人的道德和良知。从前人们并不认为虐待动物涉及到人的德行,但是随着道德眼光的扩大、道德关怀对象的扩展,人类的伦理内容也逐渐从人的眼前利益到对动物的生命和健康也即动物福利的考虑。在强调理性、注重人自身感受的社会里,我们必须承认善待动物有其合理性、先进性。人类已在自然界确立了自己的强势地位,也就对自然界多了一分义务,善待动物、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才可能完善自身的发展。即使从人类自身的福利出发,从弱者的利益出发,我们也要倡导动物福利。

关键词六:CSA(社区支持农牧业)

伴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和食品安全,一种名为“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被引进中国并得到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CSA项目已达200多个,分布在全国近20个省市,并呈现出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快速推进的势头。

社区支持农业,即指社区与农业互助,但社区支持农业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具体来讲,就是指消费者为了获得安全无害的放心农产品,与那些希望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携手合作,建立直接的经济合作关系。而“社区”不仅指“住在相同地区的一群人”,更是指有共同利益的一群人,即希望使用安全放心食物的一群人。

举例说明:3月14日早晨6点,家住北京通州区的刘先生准备出门跑步,他打开家门,一箱有机蔬菜和肉类已经摆在家门口了。

这就是当下正流行的“社区支持农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CSA。

“速生鸡”、“药残鸡”等系列突发事件不仅对畜牧业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我国的畜产品安全问题凸显;H7N9流感疫情暴发,公众健康和公共安全也受到威胁。但因为传统消费习惯,畜产品的销售模式创新和规模屠宰问题亟待解决。社区支持农业能够规避农业中的信任问题。

以“分享收获”为例:在占地110亩的林地养殖基地里,猪场的16头黑猪不是被关在猪圈中,而是被简单圈在3亩多地的果园中,可以自由活动,而鸡场的700多只鸡则完全放养。饲养方面,养殖基地不往饲料里添加任何激素,而是完全用农园自己生产的玉米、麸子、豆腐渣以及菜叶来饲养猪和鸡。当然,采用这样的饲养方法,猪和鸡的生长周期也在无形中拉长。养殖基地的饲养员蒋科介绍说:“我们这里猪要七八个月才出栏,比市场上一般的猪要长两三个月,而我们的柴鸡要至少5个月才出栏,比45天长成的白羽鸡长多了。但这样养成的猪的脂肪能厚达三指,猪肉的口感也好,而鸡肉也比一般的鸡肉耐嚼得多。”

作为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也必将走上社区支持发展的道路。一方面,需要“CSA”模式来解决生长激素和化学药物滥用的问题,发展有机养殖,重塑消费者对畜产品的信心;另一方面,“CSA”可以让消费者参与到畜禽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让他们了解食物来源于哪里,也对畜牧行业尤其是肉鸡行业有一个更全面、正确的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应对禽流感等突发事件。总而言之,“CSA”模式不仅有助于消费者完成畜禽产品消费习惯改变的过渡,促进公共健康和卫生,更能加速畜禽产品的有机养殖、规模化屠宰加工发展,为我国畜牧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