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让我养牛?对牛弹琴文言文道理

孔子说让我养牛?对牛弹琴文言文道理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孔子说让我养牛的问题,以及和对牛弹琴文言文道理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对牛弹琴文言文道理

对牛弹琴文言文道理

1.对牛弹琴文言文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出处南朝·梁·僧佑《弘明集·理惑论》:“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释义比喻对蠢人讲道理,白费口舌。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图一东汉末年,有个学者牟融,对佛学颇有研究。但他向儒家学者宣讲佛义时,却不直接用佛经回答问题,而是引用儒家的《诗经》、《尚书》来证明佛教的道理。

图二儒家学者责难他,问他为何这样做?牟融平心静气地回答:“我知道你们能理解儒家经典,所以引用儒家的话和你们谈。你们没有读过佛经,如果和你们谈佛经,不是等于白讲吗?”

图三随后,牟融向他们讲了一个“对牛弹琴”的故事,说从前有个著名音乐家公明仪,一天,他对着一头正在吃草的牛,弹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牛没有理会他,仍然自顾吃草。

图四公明仪对牛仔细观察,明白不是牛听不见他的琴声,而是牛听不懂这种曲调,所以跟没有听见一样。

图五他弄清原因后,重又弹起了一首像蚊子、牛蝇、小牛叫唤的乐曲。那牛立刻停止了吃草,摇着尾巴,竖起耳朵听起来。

图六牟融讲完这个故事后说:“我所以引用你们所懂的“诗书”来解释你们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这个道理啊?”那些听他讲学的儒家学者这才心悦诚服了。

2.对牛弹琴文言文对你有什么启发拜托

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战国时代的音乐家公明仪啊,你来到莺飞草长的郊外,对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老黄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可是老黄牛也只是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于是人们对你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但是,谁又知道老黄牛有没有听到你的音乐,喜不喜欢你的演奏呢?其实,动物也有它们的情感世界,有它们的交流方式,只是我们人类还不能进入它们的内心世界,不能听懂它们的语言,不能与它们进行交流而已。于是,“对牛弹琴”的故事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约束缚了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人的思想。

时光转到了二十一世纪,“对牛弹琴”的故事有了新的篇章。据中国养殖网报道:2007年8月5日,河南洛阳市偃师布村奶牛养殖场内,一女孩在对牛弹琴,奶牛们听的津津有味。

对牛弹琴似乎不可思议,但拥有860头奶牛的养牛户郭志欣却说,牛听琴声饭量增加,一头牛每天能多产1公斤奶,一年多收入700多元。据郭志欣说,他是去年3月份从国外的一本养牛杂志上得知这消息的,一试验果然有效。

现在每天上午他请来音乐老师,为奶牛弹奏一个小时的乐曲。又据2008年10月27日报道:“对牛弹琴”被一位音乐学院毕业生刘海川演绎出新故事。

2007年5月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生刘海川到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和镇二八石村开办了养牛场,他的养牛场不大,但很特别,每个牛圈都安装了音箱,这让秃头和其它几十头牛每天能听到美妙的钢琴曲。每当《梁祝》等优美的曲子响起,这些牛变得温顺,用刘海川的话说“牛脾气不见了,好管理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长时间不弹钢琴感觉技痒的刘海川在养牛场弹钢琴,弹着弹着,他发现听到琴声后,安静的牛群有了动静。伴随着激昂或柔美的琴声,牛群时而狂躁,时而悠闲。

一段时间后,“对牛弹琴”不仅使牛听话了,牛肉也变得更好吃了。不少客户品尝了刘海川的牛肉后,表示味道鲜美。

现在,刘海川养的牛销路好,每批牛都提前接到订单,价格也不错。牛不仅能听弹琴,还会听唱歌。

新华社5月15日报道:英国一家养牛场的场主日前聘用一名意大利歌唱家给自己养的奶牛演唱,希望这样做可以让牛多产奶、产好奶。在英国兰开夏郡拥有一家养牛场的鲍比-吉尔说,他希望歌声可以帮助改进用这里的牛奶制作的冰淇淋的口味。

他找来歌唱家贝多尼给一部分奶牛演唱著名歌剧选段,然后品尝检验牛奶质量是否有变化。吉尔说:“歌声让一切显得从容,还有助于享受生活。”

而贝多尼也很喜欢给这些牛演唱,说它们是很好的听众。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去年一项研究显示,牛越开心,产奶越多;要是有人呼唤它们名字的话,产奶效果会更好。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感到惊奇,感到不可思议呢?是的,当这个成语故事有了新的诠释、新的含义时,“对牛弹琴”更给了我们新的启示。世界存在许多不可预知的奥秘,只是我们还没有了解清楚而已;过于迷信过去的经验,就是对创新的扼杀;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哪怕是别人都不能理解;音乐能带给人们愉悦,动物又岂能例外!人类不就是在不断的探索和追求中进步的吗?“对牛弹琴”并不荒唐了,那么对猪、对狗、对猫、对羊呢?。

3.急用对牛弹琴的文言文及翻译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虫和小牛犊的叫声。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音乐。

词语注解

牟子(牟融,后汉书有传)《理惑论》(平津馆丛书)。清角之操:这里指高深的曲子。厫,音敖,粮仓。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参见《左传.鲁襄公十四年》。貉,音荷,似狐。一丘之貉。

煴,音晕,微火。公明仪,春秋时人,曾子之弟子。曾参(音骖),字子舆。曾子,孔子之弟子。孤犊:离开母亲的小牛。昔:曾经为:给。操:琴曲。伏:趴着。如故:像先前一样。虻:吸血的苍蝇。耳:耳朵听。鸣:鸣叫声,作名词。掉:摇动,摆动。奋:竖起。合:悦蹀躞:迈小步来回走动。掉尾奋耳:甩动尾巴,支棱起耳朵。非:不是闻:听

4.古文的感想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对于我们来说是耳熟能详的,它的寓意相信大家都知道。

在这里既然是别谈,当然就要说点与传统不同的东西。在这个成语里,我们若将弹琴者当作行事者,牛便是受事者,那么长久以来,受事者一直都处于一种被指责,被贬斥的地位,生性如牛,一窍不通。

的确,在这里作为行事者,一切对于受事者的交流都只是浪费唇舌,徒增烦恼。所谓“古来圣贤皆寂寞”,古往今来这些行事者皆感慨世无知己,顿黯然神伤,于是独自吟诗风雪,拟对花月。

或“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采用一种精神分离法,将自己分解为现实之我与精神之我,在两个知识、立场、人生、价值上能够互相理解的、互相交流的自我中排遣心中那些不可言明的烦忧。难怪世人不得不怜其忧之深,敬其境之高。

与此同时,世人在怜悯敬仰这些圣贤的时候,便会相应的对围绕在圣贤之周的鄙俗之辈嗤之以鼻,笑其无知,骂其不通,龌蹉不堪。徒增圣贤之烦恼,于圣贤之五腹六脏有百害而无一益。

总之,罪过罪过。这些罪过就这样被约定俗成的定在了这些受事者头上。

客观公平地、设身处地的想一下,这公平么?当世人中的你或他或我沦落到这头牛的处地时,世人又会什么样的感慨。某一天,我成为了这头世人奚落的牛,我纳闷了,你弹你的琴,于我何干。

我一不通五音七律,二不知风花雪月,这样岂非赶鸭上架,强牛所难么?然而我又不得不装着去听,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我是弱势的,我尚未获得这种文化吸收的过程,却又不得不接受这种文化的结果。我合该处于这种被动的境地,无非是我的鼻子被牵在了摆琴的桌脚上,而“对牛弹琴”这出戏已经开锣了,大家都盯着。

演好了,我至多精神上遭受一点折磨罢了;若演砸了,乱石穿空,惊鞭拍背,为众人所斥之,遭群起而攻之。冤乎哉?冤比窦娥。

客观的来说,弹琴者和听琴的牛,作为两种不同文化经历、层次和兴趣的代表,他们所表现的符合自我身份的行为都应该是无可厚非的。正如鲁迅所形容的“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象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兰花不美么,林妹妹不美么?当然不是,只是我此时的审美条件尚未允许,我的审美趣味暂未于此。

而牛也未曾要求过弹琴者学过耕田的犁法罢。应该说情感上的理解和思想上的交流是始于自愿平等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对牛弹琴”,弹琴者大抵便是一厢情愿了。

5.对牛弹琴古文分析

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载于南朝·梁·僧佑《弘明集》)为:给。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

伏:趴着。故:从前。

蹀躞:小步走。耳:耳朵听。

鸣:鸣叫声,作名词。掉:摇摆。

奋:竖直。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

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

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

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对牛弹琴: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寓意: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

[编辑本段]语性贬义词[编辑本段]示例~,牛不入耳,骂得很好,咱们一总再算账!◎清·李当珍《镜花缘》第九十回“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讽刺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里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

——出自***《反对党八股》[编辑本段]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讥讽别人。[编辑本段]近义词对牛鼓簧、白费口舌、错认颜标[编辑本段]反义词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知音识曲[编辑本段]灯谜牧童拉二胡[编辑本段]歇后语抱着琵琶进磨坊——对牛弹琴[编辑本段]寓意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对牛弹琴"这句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

另据一些养牛业人士的经验,牛在听了音乐后可获得一定的放松,对提高牛肉质量有利,看来对牛弹琴也是一种辅助饲养手段。

6.对牛弹琴古文分析

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载于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为:给。

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

伏:趴着。

故:从前。

蹀躞:小步走。

耳:耳朵听。

鸣:鸣叫声,作名词。

掉:摇摆。

奋:竖直。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对牛弹琴: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

寓意: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

百里奚饲牛拜相——人不可貌相歇后语意思

百里奚饲牛拜相——人不可貌相歇后语意思

百里奚百里奚,为百里傒简作,亦称百里子或百里,宇里,名奚。春秋时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因曾在楚国养牛被人说是楚国人,实为缪也。生卒年不详,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

[编辑本段]生平

百里奚早年贫穷困乏,流落不仕,在被晋国俘虏前,曾游历齐、周、虞、虢等国,这使得他对于各国的民俗风情、地理形势、山川险阻知之甚悉,为他后来给秦穆公筹划东进准备了必要条件。百里奚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坎坷的经历,使他尝尽了艰苦生活的滋味,也亲眼目睹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对他后来任秦国大夫时,为官清正,树立以民为贵的思想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百里奚辗转到虞国任大夫。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晋国借道于虞以伐虢国,大夫宫之奇以“唇亡齿寒”劝谏虞君,虞君因曾经接受晋献公的宝玉“垂棘之璧”与名马“屈产之乘”而答应了晋国。百里奚深知虞君昏庸无能,很难纳谏,便缄默不语。结果晋在灭虢之后,返回时就灭了虞国,虞君及百里奚被俘。后来,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小臣送到了秦国。他以此为耻,便从秦国逃到宛(今河南南阳),楚人把他当作奸细,绑了起来问他做什么的?他说他是虞国人,亡国出来逃难的。楚人便叫他养牛,不久他养的牛比别人的都强壮,楚人便称他为“看牛大王”,连楚王也知道了他的名号,就叫他到南海看马。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贤智,想用高价赎回他,又怕楚人不许,就派人对楚国人说:“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国人同意将百里奚交还秦国。百里奚回到秦国,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他是亡国之臣,不值得询问。秦穆公说:“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秦穆公与百里奚谈论国事数日,秦穆公十分赏识他,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这时他已是70多岁的高龄。后来他又推荐了蹇叔,蹇叔带着他的两个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来到了秦国。百里奚的妻子杜氏自从百里奚走后,就独自带着儿子逃荒,辗转来到秦国。听说百里奚做了相国,就想尽办法去相国府洗衣裳,机缘巧合下,与百里奚相认。他们的儿子孟明视武艺高强,后来也被拜为大夫。公元前624年,秦军在孟明视的带领下打败晋国,秦国成为西方的霸主。

[编辑本段]功绩

百里奚相秦期间,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作为诸侯国的大臣,百里奚劳作不乘车马,暑热不张伞盖,在都城里行走不用车马随从,不用甲兵护卫。这种平易朴素的品行,不仅为百官树立了榜样,也以实际行为感动了百姓。在当时这确是难能可贵,赢得了时人的赞许和尊敬。到他死后,“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春者不相许。”

在用人方面,百里奚举荐有才德的贤士。他早年周游各地,曾结识贤人蹇叔,得到过蹇叔的助益。此时蹇叔受到他的推荐,被秦穆公认为上大夫,共议国事,为秦国的富强与成就霸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外交上,百里奚施德于诸侯,树立秦国的威信,为秦穆公称霸奠定了基础。秦穆公十三年(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请求秦国接济粮食,秦穆公询问群臣该怎么办,有人认为应当借机伐晋。百里奚不同意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最后,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的意见,运粮食给晋国。秦国粮船从雍都到绛(今山西翼城东南)络绎不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泛舟之役”。晋国的百姓吃到了救命粮,无不感激秦国的恩德。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乘晋文公去世的机会,企图插足中原。百里奚和蹇叔劝谏,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带兵偷袭郑国。结果被晋军截击,秦师全军覆没,三员秦将被俘。后来三将被放回,秦穆公对他们说:“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追思百里奚等人的谏言,不胜懊悔。

百里奚任秦穆公相国,政事无不参预。他为相期间,秦国建树国威的几件大事,秦人俱归功于他,口碑载道,传颂不绝,至战国秦孝公时,尚有人在相国商鞅前称颂百里奚,说“五羖大夫之相秦”,六七年间,为三大功绩:第一,“三置晋国之君”,晋惠公夷吾即位是借助秦国之力;后与秦反目被擒,又由秦国送回复位;晋文公重耳结束流亡生涯,问国即位,亦是由秦国派兵护送。第二,“一救荆(楚)国之祸”,此事于史不详,《史记索隐》谓即《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载秦穆公二十八年(前632年)会晋、救楚、朝周之事。第三,“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安抚境内各族,戎狄亲附,成就秦穆公称霸西戎的大业。特别是由余入秦,对秦霸西戎至为关键,此事亦归于百里奚的德政感化之力,足见秦人对百里奚的追思向慕之情。

百里奚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在晚年建树了辉煌的业绩。他依靠出众的才智和超群的谋略,使僻处一隅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秦国取得霸主地位,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象《史记》所载孔子的评论,“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即百里奚),爵之大夫……”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百里奚相秦期间,内外安缉,充实秦的国力,奠定称霸以及统一的基础,在春秋时期已很明显,为有识者所称道。秦霸西戎,与晋国抗衡,成为诸侯争霸中举足轻重的一方势力,都是秦穆公时期完成的,这固然是穆公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结果,但与百里奚的相业也是分不开的。故论者称许秦穆公的功业,总以任用百里奚为其大端。

百里奚的坎坷从政路

百里奚(以下简称奚)是虞国人,字井伯,娶妻杜氏,其才华横溢,可由于家境贫寒,三十多岁了,还没有什么作为。杜氏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你只是呆在家里,有何出息呢?”,奚听从妻子的劝告,准备出去闯荡。临别前,杜氏杀掉唯一的老母鸡,没有柴烧,只得拆下大门闩当柴。奚饱餐一顿,杜氏抱着饥饿的儿子相告“你富贵以后,可别忘了我们”,奚含泪而别。

奚来到齐国,欲求事于齐襄公,由于无钱送礼,没人给他引荐,久而久之,其生活更加穷困,只得一路乞讨度日。奚来到一个小镇上,有位叫蹇叔的义士见奚相貌堂堂、谈吐比凡,就把他收留在家里。但是,蹇叔家本来就不宽裕,时间一长,家里开销就渐渐地不支。蹇叔问奚:会做些什么?奚讲:会养牛。蹇叔就让他去饲养牛,牛养得膘肥体壮的。奚听说周王喜好牛,凡给他养牛、献牛的都有重用,蹇叔劝告说“一个君王,不务正业,不理朝政,却偏爱牛,不会有好下场的,你不能去”。后来,齐国公子无知弑齐襄公而自立,向天下广招贤才,奚想去应聘,蹇叔劝道“齐国群公子出逃在外,无知初即位,而且即位不正当,必有内乱,你不能去”。蹇叔见奚求仕心切,正好他的朋友宫之奇在虞国任国相,就向他推荐了奚。蹇叔见虞公见小自用、听不得谏言,想阻止奚离去,但奚因长期颠簸、生活潦倒,执意留在虞国,蹇叔无奈,只好告别,回到家乡宋国去了。

晋献公派兵攻打虢国,借道于虞国,大夫宫之奇以“唇亡齿寒”屡谏虞公而不听,最终虞国灭亡,虞公和奚被俘获到晋国,晋献公见奚有才华,欲任用之,奚说“君子不适仇国,何况为它服务呢?我就跟随虞公吧”。秦穆公结姻于晋国公主伯姬,晋献公见奚不识好歹,就把他作为陪嫁人员,给了秦国。奚一路上回想起自己曲折的出仕道路,最终却落得个给人作陪嫁的屈辱结局,实在是太窝囊。于是,他借机逃脱。后到楚国为人牧马。秦穆公听说奚很有才华、有志气,派人以五匹羊皮换回百里奚,奚又向穆公举荐蹇叔说“我曾经二次听从了蹇叔的意见,因而二次躲过了灾祸;最后一次没听他的,就遭遇了虞国的灭亡而成为人奴。蹇叔强于我百倍”。穆公于是下令,去宋国请回蹇叔,分别封二人为左、右庶长,谓之“二相”。二人齐心协力,共同辅佐穆公,从而最终成就了穆公的霸业!

百里奚的妻子杜氏也辗转到了

“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是何意思呢

“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是何意思呢

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执守大道,代天牧民,允执厥中,顺天应人

《道德经》第而十二章,“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是说圣人执守大道,允执厥中,不偏不倚,代天牧民,及于万物。所谓“圣人”,是参透自然之道和民心之道,洞察天地万物终始,具有最高道德和智慧的人;“执”,是执守;“一”,是大道,仰观则有天道,俯察则为人道,民心之道;“天下牧”,即“牧天下”,牧养天下万民和众生,如同牧养牛羊一样。

所谓帝王,代天牧民也。

【版本】

本句,楚简本缺失,帛书本作“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河上公本、王弼本均作“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傅奕本作“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式”是范式,有以身垂范的含义,而“牧”则是牧养,义胜。“执”是执守,“抱”是抱守,二者义通。帛书本最古,且义胜,故本文从帛书本,即“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释义】

“圣人”:参透自然之道和人心之道,洞察天地万物终始,具有最高道德和智慧的人。原是指“聪明的人”,后来是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字形从“人”、“耳”、“口”,表示这是一个耳聪口敏的人,既善用耳,又会用口,本义是通达事理。《说文》:“圣,通也。按:耳顺之谓圣。彼教所言耳根圆通亦此意。”《风俗通》:“圣者,声也。闻声知情,故曰圣。”《易经˙乾卦》:“圣人作而万物覩。”《尚书˙洪范》:“睿作圣。传:于事无不通谓之圣。”《诗经˙小雅˙小宛》:“或圣或否。”《诗经˙小雅˙巧言》:“圣人莫之。”《管子˙四时》:“听信之谓圣。”《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执”:执守。甲骨文“执”字十分清楚地表明这是一个人的双手被枷锁扣住的样子。字的本义是“拘捕”。《说文》:“执,捕罪人也。”《礼记˙檀弓》:“而妻妾执。注:拘也。”《左传˙僖公五年》:“遂袭虞,灭之,执虞公。”《易˙遯》:“执之用黄牛之革。”《礼记˙少仪》:“执君之乘车。注:执辔也。”《诗经˙周颂˙执敬》:“执竞武王。”《左传》:“执邾悼公,以其伐我故。”《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一”:指“道”,大道,自然之道和民心之道。“执一”即执持大道,允执厥中,不偏不倚。《说文》:“惟初大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广韵》:“数之始也,物之极也。”《易经˙系辞》:“天一第二。”《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牧”:牧养万民。“牧”,像一只手拿着鞭正在赶一头牛,本义是“放养牲畜”,也指“放养牲畜的人”,如“牧人”、“牧童”等,引申为“统治”义,如“牧万民”。《说文》:“养牛人也。从攴,从牛。”《玉篇》:“蓄养也。”《广韵》:“放也,食也。”《小尔雅》:“牧,临也。”《韵会》:“治也。”《尚书˙舜典》:“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传:九州牧监。”《尚书˙吕刑》:“非尔惟作天牧。”《礼记˙曲礼》:“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周礼˙天官˙大宰》:“九两,一曰牧,以地得民。注:牧,州长也。”

巡视九州,以督州牧也。

【简评】

圣人,是参透自然之道和人心之道,洞察天地万物终始,具有最高道德和智慧的人。“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是说圣人执“道”而行,中正无私,牧养万民,及于众生。“圣人”,是参透自然之道和人心之道,洞察天地万物终始,具有最高道德和智慧之人;“执”,是执守;“一”,是“大道”,仰观则有天道,俯察则有人心之道;“牧”,牧养万民,如同牧养牛羊一般。

于自然之道,圣人应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认识并顺应自然的规律。上古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帝尧“求能治水者”,四岳推荐了鲧,结果“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摄行天子之政”的帝舜“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而“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其后,帝舜“举鲧之子禹,而使续鲧之业。”大禹在外十三年,“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栞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大禹治水的关键,是“道九川”,“道”即“导”,疏导是也。因此,大禹治水的成功,是将乃父鲧之“壅堵”之策,改为“疏导”,这便是认识到自然规律,并尊重自然规律,便是“执天之行”,也便是“执一”。

帝禹治水,道川入海也。

民心之道,圣人应该上顺天道,下应民心,也应该采取疏导而非壅堵的策略,来治理天下。《荀子˙哀公》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孔子有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魏征在给唐太宗李世民上书中,有云:“自古受图应运,继体守文,控御英杰,南面临夏,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於日月,本枝百代,传祚无穷。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殷鉴不远,可得其言。”《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为什么呢?是因为帝王失其道也。所以,帝王代天牧民,必须“观乎民心之道”,进而“执道而行”,此即“执一”。

“以为天下牧”,是“以道为天下牧”,也就是遵循道的规律,来牧养天下万民。《国语˙鲁语》:“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所以,天下之牧,乃为“天子”;邦国之牧,即为“君主”。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无常;汉灵帝时,再设州牧,掌一州之军政大权,位在郡守之上,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刘虞为幽州牧,刘焉为益州牧。所以,天子或君主的职责,是代天牧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必须循道而行,这里的“道”,仰观则为天道,俯察则为人道,也就是民心之道。只有“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才可以做好自己“代天牧民”的本职工作,这便是所谓的“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的内在含义。“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国,治军,从商,从教,修身,修心,率皆此道也。信哉!

OK,关于孔子说让我养牛和对牛弹琴文言文道理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