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牧区养牛,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人牧区养牛,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蒙古人牧区养牛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饮食主要是肉食和奶食,传统的蒙古族居住房是蒙古包,而在婚嫁方面,蒙古族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他们会穿上传统的蒙古族服饰,按照蒙古族的传统习俗进行婚嫁。

内蒙古的特色是什么

内蒙古的特色是什么

内蒙古的特色有:

1、草原盛会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多在草原8月份举行,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主要传统运动项目有赛马、摔跤、射箭。

2、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是草原牧区传统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3、祭敖包:蒙古族传统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

祭敖包多在7、8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圣的净地。

4、蒙古族人的传统食品分为白食和红食两种。白食蒙古语叫查干伊德,是牛、马、羊、骆驼的奶制品。红食蒙古语叫乌兰伊德,即牛、羊等牲畜的肉制品。白食是蒙古族的敬客食品,按照蒙古族的习惯,白色表示纯洁、吉祥、崇高,因此白食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礼遇。

5、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考究,酒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哈达上,唱起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不可推让,谢绝主人的敬酒。

6、蒙古族民间音乐有:蒙古族四胡音乐、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蒙古族长调民歌、二人台牌子曲、潮尔道-蒙古族合声演唱。

扩展资料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主要由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森林景观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民俗游览主要包括蒙古族歌舞,蒙古族“男儿三艺”——赛马、摔跤、射箭,那达慕等;

名胜古迹包括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大召、昭君墓、席力图召、乌素图召、白塔,包头市的五当召、美岱召,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园,阿拉善左旗的延福寺,赤峰市的辽上京、辽中京、大明塔,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内蒙古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蒙古族游牧民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于世。其游牧迁徙,自然离不开马。马曾经是蒙古游牧民的生活保证,马的身上不仅仅包含着蒙古人的全部感情和热情而且也寄托着,传承着,充分体现着历史上代代蒙古人的理想,追求,事实上它以形成了蒙古族的一种精神表征,一种生动的有生命的象征。蒙古族养牛的历史非常遥远。古代牛为第二蓄种,游牧迁徙之时,战事频繁牛都是搬运辎重的依仗。对牛乳榨取游牧民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称奶食品为白食“查干伊得”以及纯洁,崇高的食品。只从牛乳榨取的有约几十种,有:奶酪,奶油,奶酒,奶豆腐,白油,酸奶,奶皮子等。另外还有红食“乌兰伊德”即红色食品之意。其中以牛羊为主。羊在近代蒙古族经济中属于重要地位。蒙古羊为我国的三大羊种之一。蒙古人食肉以羊为主,因此游牧民往往以草场,季节的变换而改变放养方法,以稳住羊群吃草,为的是让羊群抓好秋彪,经济上少受损失。骆驼为蒙古族驯养的家蓄之一。双峰驼是内蒙古特产。有些地区称赞骆驼有鼠的耳朵,牛的蹄瓣,虎的抓,兔的嘴唇,龙的脖颈,狗的大腿,,蛇的眼睛,马的鬃领,羊的绒毛,猴的屁股,鸡的冠子,猪的尾巴。骆驼是集十二属相为一身,骆驼是与牧人的生活相伴的吉祥物。

游牧民生存依赖于生蓄,而生蓄的繁殖存活依赖于草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并不是在茫茫草原上随意放牧,而必须受至于环境条件,必须遵从大自然的规律。草场的生长具有鲜明的周期性,因此游牧方式也有多种形式。现在主要是一年之中搬迁两次,即冬营盘和夏营盘。游民迁徙各季营地的规律,时间的分配,路线和范围的划定,一般说来是比较固定的。但也要看水草是否丰足而定。还有一种方式是走“敖特尔”,即走场游牧之意。走“敖特尔”是除了下场以外,选择其他牧场游牧。其目的是为了生蓄更好的抓膘。在新的一年为了风调雨顺,草场好,自家的生蓄彪肥,体壮,使放牧者更受到他们的尊敬和爱待。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查干萨日”①有“五畜过年”这一习俗,这是游牧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游牧文化滋养了游牧民对大自然的水草情怀。水草情怀就是热爱大自然人与大自然和蔼相处。如每年的“五蓄过年”用的茶,牛羊肉,酒,米,奶制品等备好。大年除夕之夜一定把自家的圈牛犊的地方和羊圈打扫的干干净净。(一般大蓄没有固定的大扫地方。)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把自家的牲畜头数点清,一头牲畜也不能缺。如有缺的必须找回来。当然也不允许别人家的牲畜在自家过夜。把全部牲畜饮了水,草料尽量满足供给吃饱,围着生蓄点燃一些松柏,有的牧户还点上卓拉②(用油燃着长命火)。初一早上祭天的时候牧户都要燃起以“五畜群”命名的卓拉(偿命火)它们是羊群卓拉③,牛群长卓拉,马群卓拉,驼群卓拉。初一早晨不能对着牲畜大声喊叫,更不能打马牲畜。牧民穿着节日的盛装,其中的长者鲜奶和奶制品黄油涂抹在被称呼为是神的坐骑的牛,马,羊,驼的头部,进行“米拉礼”仪式④,保佑人蓄兴旺,生活美满,牧民们慢慢的把自家的牲畜向着五畜吃草的操场赶去。到了晚上,生蓄回家的时候牧户都要把自家的牲畜赢回来,主人和长者手里端着奶制品,嘴里不停的念着祝福语⑤。

对于生存在茫茫草原的游牧民来说,生态环境赋予了他们以畜牧业为生计的主要手段,使他们为之倾注全部心血,情感,技术,期望,从而获得感情上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经济上的收获。蒙古族过白月表面上是人和牲畜共度,实际上是从精神上达到了一个高度。人和牲畜都是动物范畴。当然人是高级动物不能等同于牲畜。但是他们也有共同点,那就是要生存,要吃,只不过生存和吃的方式有所不同。人有思维,有想法,这是人和动物有所区别的一面。因此,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不仅仅落实到行动上,还要表现在意识与精神的寄托上。游牧民忌讳举杯就唱,端起碗就吃,甚至吃水果,品尝点心也必须是先敬天,敬地,敬祖先,否则他们认为这是“秃尾的驴,缺牙的猪,是牲畜。”众所周知蒙古族举起酒杯首先要用无名指点三遍酒盅里的酒来敬天,敬地,敬祖先。同样游牧民一日三餐的喝茶,吃饭,都必须先敬天,敬地,敬祖先。他们用此行动来进行意念的沟通。人类文明告知我们游牧民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热爱大自然,他们认为我生的土地像金子,哺育我的水像神水。孩子们看着长者们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的举动而长大成人。因此他们对苍天,对大地,对祖先有着一中感恩之情。一生一世不知不觉的为自然环保做着贡献。他们通过心理上的精细表述,再从形象上渗透到实际行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拨下了环保意识的种子。这也是蒙古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所培育的蒙古游牧文化,心理素质,审美观念等所具有的特定感情。必然使其将崇拜苍天,崇拜大地,崇拜祖先,同样也是蒙古游牧民的民族精神,心理与审美价值取向的一个心灵象征。

二、从“五畜过年”看游牧民的物质基础游牧民经济带有分散性,它所采取的基本的经济形式是整年分散的游牧,大部分或绝大多部分是携家带口的随牧群移动。游牧经济需要定期的迁移组合。蒙古族游牧民旧举人烟稀少,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人际之间的交往不甚密切,通过聚会,沟通了信息,强化了社会集体意识。加强了民族的内聚力。因此,蒙古族游牧民的民间节日习俗是社会群体意识的传统的反映。也有维系,调节,加强了社会联系的功能。“草原上的一切生命包括人,蓄,草等都是在相互依存中繁衍和生存的。草原孕育着生命,牧民呼唤着生命的繁衍。”所以畜牧业是蒙古族牧民成长,繁衍传承的物质文化之源。

“五畜过年”礼仪习俗是游牧文化特定行为模式和道德规范,虽然没有成文的法律规定,但却是每个人都要遵循的。通过“五蓄过年”民间节日习俗来表彰放牧者,感谢他们在一年之中的辛劳劳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和查哈尔地区就有给五蓄过年的“五蓄过年”习俗。“五蓄过年”是农历的正月择吉日即可。“五蓄过年”不仅仅是一两农户家的事,而是几户甚至十几户牧民联合起来举行庆典活动。有牧户中的长者牵头和大家商议“五蓄过年”的地点,对于游牧民来说,什摸地方水草茂盛就可以放养更多的生蓄,哪里就势他们的家,他们的经济生活和物质基础是单纯的依靠自然界水草茂盛的环境而生存。搞“五蓄过年”同样也一般在水草好生蓄站的住的地方草地上举行。游牧民的社会界限是经常变动的,可能一些人在某个时期完全是独立,分散的,而到了某个节日,某个地方则必须与其他人结合成强大的群体即避免了各种冲突因素,又增加了娱乐项目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五畜过年”习俗就证明了这一点。牧民各自带着节前准备的茶,肉,酒,米,奶制品,牵着马赶着勒勒车,车上拉着临时帐篷。日出之前,大家到指定的地方集合。先到的把铁锅支起来,随后大家把带去的茶叶放到刚刚融化的冰水里煮奶茶。茶快开之时,牧马人,放牛的放骆驼的人们把蓄群按先后顺序赶过来,所有参加庆典的牧民也靠拢在集会中心。在临时帐蓬外面长者们点燃松柏枝,手里端着奶茶和奶制品“德吉”⑥,颂念祝福词:“千头羊,万头马,千千万万,万万千千,膘肥体壮”。然后大家敬供苍天,敬供大地,敬供东西南北等各个方位。完成仪式后,牧马人,牧羊人,放牛,放骆驼的人从畜群旁边走过来。大家一起迎上前去问候“牲畜过年好?畜群好吗?”放牧者回答:“好!好!蓄群过年好!”互相问候完大家按着年龄的大小并排做在牛皮垫上。在野外喝完了茶,拿起煮好的手把肉的德吉,敬苍天,敬佛主,敬祖先,进行“撒查礼”仪式⑦,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阳光普照,鲜花盛开,绿地葱葱,牲畜兴旺。大家动手煮饺子,蒸包子,还在羊肉汤里煮小米粥。

吃喝准备完毕,长者带头提着套马竿上马,青少年们紧跟其后,每个人手里握着招福剑,招福袋,哈达,奶制品等。青少年们跟随长者们一起颂念:“获来!获来!⑧福星高招!获来!获来!五畜兴旺!获来!获来!”大家一起同声喊唱,顺时针骑着马绕五畜一周,返回原地时,各自把家里的头马头羊和命名为神的坐骑的牲畜赶回家。“五畜过年”习俗还有娱乐功能,举行完祝福仪式后:“男儿三技”比赛开始。他们在雪地上摔跤,射箭,赛马,优胜者获奖。同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尽情娱乐,放歌纵酒,劳累得到松弛,烦恼得到解脱,使人的精神欢娱,积劳顿消,夕阳西下的时候牧民们才准备回家。把五蓄从过庆典的草场赶回来,点燃松柏,有长者举起招福剑,招福袋,嘴里不停的念着祝福语。顺时针围着五蓄绕三圈以后再回家。牧民们很重视这个“五蓄过年”习俗,因此参加庆典的人都要穿上节日盛装,每个人面带微笑,相互祝福为好,参加庆典者不能大家斗欧。不讲讳言忌语。五畜过年这一天是放牧人最受尊敬的一天,请他们坐上主桌。所有茶和饭德吉请放牧者品尝,同时送给他们一些“吉祥如意”的祝福。

回家时大家把“五畜过年”用剩下的供品各自带回家,参加庆典的牧民快到家的时候,家里人出门迎上前去问候“五蓄过年好吗?”来者答到“过年好!”“今年的生蓄一定兴旺,健壮,仔蓄肯定更茁壮。”从这一问一答中可以得知,生蓄是游牧的一种财富。一种货币,同时也是牧民的一种特殊生产资料。牲畜不同于土地,因为土地不具有扩大再生产的性能,而生蓄却具有这种性能。扩大再生产,主要依赖生产牲畜的繁殖。牲畜是一种循环产品,不是最终产品。做为一种活的生产资料,游牧民对牲畜的头数就有了一种强烈的要求。他们需要广泛的领土区域,繁殖牲畜成为游牧民的唯一的追求。蒙古族称春节为“查干萨日”。

三、结语

蒙古游牧民通过本民族的文化寻找到自我位置,并以其为基点来选择管束自我的行为方式。游牧民对大自然的崇拜,有力地约束了人类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并把人类和自然本身同化为一个整体。

游牧民对大自然不会用科学数字描述它、了解他、研究它,他们从古至今只认为:万物有灵,也就是说,从游牧文化的产生、发展、变迁的过程中,由此给大自然一切事物充分的尊重。“五畜过年”习俗正是这种尊重的一种集中体现。它不仅仅是对牲畜的尊重,对自然的崇拜,使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更强调了人类在自然中的特殊存在,因此,我们在研究民俗学,追踪研究民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方面更应该全面、深入地把握该民族的文化特征,特别是游牧社会历来有一套比较完整而且十分具体,系统而科学的习惯法,在现代社会中所有效发挥的实际作用。

注释:

①:“查干萨日”即蒙古语“春节”。

②:“卓拉”,即用黄油燃烧的佛灯,也称“长明灯”。

③:“羊群卓拉”,五畜中的山羊和绵羊同属一个羊群,因此用一盏灯来供奉。

④:“米拉礼”,即涂抹礼仪,是游牧民表达自己的对牲畜的感恩之情,并希望得到神保佑与庇护而举行的仪式。

⑤:“祝福语”,用有节奏的韵律咏颂,主要表达美好心愿。

⑥:“德吉”,指蒙古人崇尚的食品中的最先被享用的部分。

⑦:“撒查礼”,向苍天,大地,山水,神灵,动物等祭酒、鲜奶等物品。

⑧:“获来”,招福之意,用有节奏的韵律说唱。

内蒙古自治区属于什么民族

内蒙古自治区属于什么民族

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生活着除珞巴族以外的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朝鲜族、锡伯族、土家族、东乡族、苗族等55个民族。

蒙古族主要使用蒙古语(内蒙古方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蒙古族所使用的察哈尔、巴林、鄂尔多斯、科尔沁、喀喇沁土默特等土语;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包括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新巴尔虎、布里亚特等土语;卫拉特方言,包括阿拉善等地蒙古族所使用的土尔扈特、额鲁特、察哈尔土语。

扩展资料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蒙古族人口约为650万,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东北,在新疆、河北、青海都有分布,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内蒙古自治区:1961年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公布:蒙古族人口发展到121.3万人,比1947年自治区成长时增长45.79%。此后由于粮食生产,人口大量进入牧区。1987-2000年,内蒙古牧区人口保持着比较平缓的增长速度,没有大的起伏变化。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为4226093人。

内蒙古全区共居住有49个民族,汉族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最大,少数民族最多的是蒙古族,汉族和蒙古族都有100多万的人口,人口在10万以上的有回、满族。其他还有朝鲜族、壮族、锡伯族、鄂温克、达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藏、维吾尔、彝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

内蒙古的大多数居住的是汉族。

1、居住比例:蒙古族397.26万人,汉族1874.65万人,其他少数民族90.01万人。

2、内蒙古自治区生活着除珞巴族以外的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朝鲜族、锡伯族、土家族、东乡族、苗族等55个民族。

3、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首府呼和浩特,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内蒙古界于北纬37°24′-53°23′,东经97°12′-126°04′之间,东北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交界,南部与山西、陕西、宁夏相邻,西南部与甘肃毗连,北部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内蒙古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

关于蒙古大草原的资料

关于蒙古大草原的资料

位置:位于我国北边中部,东经97°12’至126°04’,北纬37°34’至53°23’,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多草原(6大草原)和湖泊(1000多个)。

气候:内蒙古属半干湿的中温带季风气候,东部为半湿润地带,西部为半干旱地带。最主要的特点是昼夜温差较大,一般可达10度左右,所以到这里旅游要多带衣服。内蒙古的灾害性天气有春旱和冬季暴风雪

内蒙古从东至西可分作两大气候区:

草原气候区,从东端呼伦贝尔草原至阴山河套平原一带,冬季冰天雪地,历达半年之久,平均气温为摄氏零下28°C左右。夏、春、秋几乎相连,五月至九月气候温和,是旅游草原最佳季节。

沙漠气候区,从阴山以西阿拉善沙漠高原至巴丹吉林沙漠,春日(四月中至五月底)多风暴,夏日酷热,冬日奇寒,

最佳旅游时间:秋季(八月中至九月底,约40天)气候温和,是涉足沙漠最佳季节。

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2.3%。

人口:2362万(1999年底),占全国总人口的1.88%。

民族:目前内蒙古有49个民族,主要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主,此外还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

行政区划: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级自治区。全区现设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4个省辖市;呼伦贝尔、兴安、哲里木、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巴彦淖尔、阿拉善8个盟;16个县级市、17个县,52个旗,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

概貌:内蒙古自治区北邻蒙古和俄罗斯,与我国八省相邻,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其地图形状形似一只昂首的草原之狐,境内草原遍布,包括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等,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牧场之一。西部是黄沙浩瀚的戈壁荒漠地带,高原上的大漠驼影,与草原的翠绿草色相映成趣。

景观: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集宁、锡林浩特、通辽、海拉尔、二连浩特。

·呼和浩特

·呼伦贝尔盟

·鄂尔多斯

·乌兰察布盟

·海拉尔

·乌海

·阿拉善盟

·赤峰

·包头

·锡林郭勒

·兴安盟

·通辽

·伊克昭盟

·巴彦淖尔

内蒙古位于蒙古高原东南部,地势高而平坦。境内有上千个大小湖泊。在广阔平坦的蒙古高原上,没有黄土高原的深沟、墚、峁等地貌。除了大兴安岭和大青山山脉之外,大部分是平缓的原野。

大青山山脉的南面一带,黄河自宁夏北上,流经鄂尔多斯高原的旁边断层地陷带,形成黄河的前套和后套,为内蒙古提供面积辽阔的大粮仓,亦因此在内蒙古高原增添两片平原,后套平原和前套平原(又名土默川平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内蒙古大草原的真实写照。著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绿波千里,一望无垠,微风过,羊群如流云飞絮,点缀其间,草原风光极为绮丽,令人心旷神怡。

航空:有呼和浩特至北京、上海、广州、乌兰巴托、海拉尔等区内外18条航线和2条国际航线。

铁路:现有19条国有铁路干线、12条支线、5条地方铁路,与北京、西安、海拉尔、兰州、银川等数十个城市均有火车通行。

公路:先进的呼包高速公路已建成使用,已实现了各旗县通公路,许多世代闭塞的农牧区和边境地区也建起了公路,并开辟了与蒙古、俄罗斯边境省区通车的6条客运班车路线。

市内交通:以市区为中心辟有近二十条公共汽车线路,通往城区各地。在火车站有1路公共汽车通往旧城,7路公共汽车通往新城。有数千辆出租车,遍及城市公共场所及大街小巷,昼夜服务。

旅游内蒙古,除多条航空线,还有八条陆路路线可供选择:

第一,沿黑龙江滨洲铁路(由哈尔滨至满洲里)入蒙,直抵海拉尔,全程七百四十多公里,车程约十五小时;或从北京乘坐“草原列车”,沿赤峰、通辽

、齐齐哈尔,途经多个内蒙草原区,扎兰屯,直抵海拉尔。

第二,走吉林长白铁路,经白城中转白阿铁路,至内蒙阿尔山新旅游点止,全程六百七十多公里,车程约十六小时。

第三,沿京秦铁路,由锦州中转公路车往内蒙锡林郭勒草原,全程四百九十多公里,一天可达。

第四,由北京沿京包铁路,抵张家口中转公路汽车入蒙,首程铁路二百多公里,次程公路七十多公里,抵察汗淖尔草原。

第五,自山西大同出发,沿京包铁路入蒙,至呼和浩特,全程二百八十多公里,车程约五小时。

第六,自京包铁路入蒙,至包头转旅游车至乌梁素海,浏览河套平原一带;此外,还可由包头往成吉思汗陵园。

第七,自银川往西走,经贺兰山入蒙,进入阿拉善沙漠区。

第八,自甘肃酒泉入蒙,至额济纳旗,可一睹巴丹吉林的沙丘奇观。全程三百九十多公里,一天可达。

内蒙古自治区宾馆饭店建设迅速,各主要城市都建有星级酒店、涉外酒店,以及各种档次的宾馆、旅馆、等等。在草原上旅游还可住近牧民的蒙古包。

近年来,内蒙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接待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已有涉外饭店近百家,其中星级饭店几十家,包括三星级3家、二星级8家;还有数十家国内旅游定点饭店,可以满足众多游客不同层次需求。

到相对偏僻的地方旅游,你也可以选择到牧民家中住宿,牧民民风淳朴,豪爽好客,定会热情招待。当然,你最好送些纪念品之类以示友好和谢意。

内蒙古的餐饮,野味十足,风味独特,这里用餐十分方便,城内城外既能遍尝兼具南北风味的菜肴,又可大嚼草原野味。

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丰富的野味,狍子肉、山鸡肉、山野菜、野生蘑菇等佳肴,风味美食,品种丰富,随您挑选。

其中风味佳肴有烤全羊、扒肉、烤羊腿、奶皮子、奶豆腐、马奶酒、昭君酒等。其中扒肉和烤全羊,最为出色。其味独特,令人垂涎。一边尝着美味佳肴,一边再品着马奶酒,真是过得比神仙还要逍遥。

特色菜

烤羊腿

烤羊腿是呼伦贝招待宾客的一道佳肴名菜。烤羊腿是从烤全羊演变而来。相传,生活在中国北方广阔大地上的狩猎和游牧的民族,常在篝火旁烘烤整只的猎物和整羊进食。人们逐渐发现整羊最好吃的部位是羊后腿,便经常割下羊后腿烘烤。单独烘烤的羊后腿不但比烤整羊时间快,而且更加味道鲜美,食用方便,烤羊腿遂逐渐代替了烤整羊。经过长期的发展,在羊腿烘烤过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种配料和调味品,使其形、色、味、鲜集一体,色美、肉香、外焦、内嫩、干酥不腻,被人们赞为“眼未见其物,香味已扑鼻”。

奶茶

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日常饮品,在蒙古包中常年弥漫着奶茶特有的醇香。奶茶是用砖茶和牛奶共同煮成的,煮沸后还要加入少许的盐。食用时一般佐以饼等面食。

手扒肉

手扒肉是呼伦贝尔草原游牧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也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食品。手把肉一般即指羊肉,吃法独特,并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食。

到草原游玩,除了策马扬鞭之外,品尝手扒羊肉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项目,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到了草原,才没有虚此一行。

手把肉

手把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即用手把着吃肉之意。羊、牛、马、骆驼等牧畜及野兽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讲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

手把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餐食,也是他们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常年似乎已形成这样一种概念,即到草原观光旅游不吃一顿手把肉就算没完全领略到草原食俗风味和情趣,虚此一行。牧民不用手把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意。因此,用手把羊肉款待远方客人,在呼伦贝尔地区已成为一种定规。

涮羊肉

也称“涮锅子”,是风行呼伦贝尔的一种食肉方法。因呼伦贝尔草原无化学污染,水草丰美,温差大,所产绵羊肉鲜细嫩,无膻味,是涮锅子的上等原料。六七十年代北京“东来顺”火锅店专门从呼盟购羊,以张扬声誉。现今呼盟各地饭店,餐厅几乎都经营涮羊肉项目。涮锅子的火锅有多种,有铜质、铁质、不锈钢、瓷的;有多人合用和单个使用两种,燃料也分木炭、液化气、酒精、电等数种。

整羊席

整羊席是呼伦贝尔地区款待贵宾和祭奠及盛大节日宴会上的极贵重的名佳菜。色、香、味、形具佳,别有风味,轩宴席是整只羊做成而得名。一般选用二岁左右肥羯羊整只。

内蒙古自治区1991年“那达慕大会”决定,每年7月15日--8月15日为“草原旅游节”。

每年7、8月的内蒙古大草原总是沉醉在鲜花绿草的恋情里,“那达慕大会”成为这里最重要的节日,这时,成千上万的蒙古族牧民,穿起节日的盛装,不远旅途遥远,云集到绿海如茵的草原上,往日宁静的草原,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那达慕大会”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远古时期,蒙古族的祖先就在这一带活动,摔跤、射箭、赛马早已成为那达慕大会的主要内容之一。现在“那达慕大会”的比赛内容除了传统的三项外,还增加了马术、步枪射击、柔道、摩托车表演、蒙古象棋等项目。

蒙民除了上庙赶会,敬神拜佛以外,每年还要家举办春秋两季的“平安经会”。此“诵经会”规模大小依主人家的经济情况而定,这种习俗一起延续到近代。

土默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祭敖包”的风俗。“敖包”是疆域地界的一种标志,有的利用突出地面的自然物,有的则是人工筑起的土包、石包、柴包等。人们将所祭食品摆在敖包前一起跪下,祝愿:“民族兴盛、疆域安定,人畜两旺,永保太平”。祭后则分食祭品,有的还边唱歌,边娱乐。

蒙古族礼俗

爱畜如在草原上遇见畜群,汽车与行人要绕道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过,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畜主的不尊重。

做客

乘汽车到牧民家做客者要看蒙古包附近勒勒车上是否拴着马,不要贸然驶入,免得马惊挣断缰绳跑失。进包要从火炉左侧走,坐在蒙古包的西侧和北侧,东侧是主人起居处,尽量不坐。入坐时不挡住北面哈那上挂着的佛像。进包后可席地而坐,不必脱鞋。不要坐在门槛上。

敬茶

到牧民家做客,主人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敬酒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是表达草原牧人地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不必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献哈达

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让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尊老慈幼

到牧民家做客,见老人要问安,须以“您”相称。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对小孩不可斥责或打驾。不要当着家人的面数说孩子生理缺陷。

其他

到牧民家做客,要带适当的礼品,如酒、糖、小食品等。对迎面狂吠的牧羊狗仅可喝斥,不可打。解手须至蒙古包南方较远处,不可到蒙古包东、西侧(有羊圈)、北侧(气味会随风刮入包内)。冬天不要到包北、西侧乱踩,因那里的雪是化水食用的。离开主人家须道再见并致谢意。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