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如何养牛羊 她这76年里如何度过的

西伯利亚如何养牛羊 她这76年里如何度过的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西伯利亚如何养牛羊,以及女子北极荒原独活76年不知新冠,她这76年里如何度过的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中国原始社会的文化归纳(中国原始社会的文化)

中国原始社会的文化归纳(中国原始社会的文化)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

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多种农具、鱼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其中最著名的半坡出土单体鱼纹陶盆器纹是用人的脸和鱼的身体结合而成的人面鱼纹盆,赖以为生的鱼被看做氏族部落的保护神,人们栽种谷物,只有需要时才捕鱼

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半坡文化属于黄河中游的原始文化,显示出北方地理环境的特色。

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是我国古代礼制的成熟期,也是中国古代礼制最为规范的时期。“礼以酒成”,无酒不成礼,因此,夏商周时期也是我国酒礼最复杂、酒与政治结合最为紧密的时期。正因为夏商周时期酒礼最受重视,因此,酒器发展也最为迅速,青铜酒器也就成为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中最为辉煌的亮丽点。

河姆渡遗址(HemuduSite)

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

先说一下新石期时代: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Period)

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基本特征和分期

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3个基本特征: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有的学者特别强调农业起源的意义,认为它才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或者说是新石器时代革命的主要内容。世界各地这一时代的发展道路很不相同。有的地方在农业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没有陶器,因而被称为前陶新石器时代或无陶新石器时代;有的地方在1万多年以前就已出现陶器,却迟迟没有农业的痕迹,甚至磨制石器也很不发达。所以并不是3个特征齐备才能称新石器时代。

由于各地新石器时代的情况很不一致,所以没有统一的分期标准。有的地方分早晚两期,有的分早中晚3期。有的在晚期出现少量铜器但还不会有意识地制造青铜合金时,单独列出一个铜石并用时代,作为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过渡期;有的则把这个阶段归入新石器时代晚期。

各地的新石器时代

西亚、北非和欧洲西亚的新石器时代发展较早,考古研究也较深入。这里是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以后又最早出现金属器,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西亚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是利凡特(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亚)、安那托利亚(今土耳其)和扎格罗斯山山前地区,即所谓农业起源的新月形地带。这一地区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潮湿,夏季炎热干燥,有适于栽培的野生谷物和易于驯养的动物,从旧石器时代到中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已有相当的基础,因而成为最早出现农业和养畜业的地区。大约在公元前9000~前8000年,便进入原始新石器时期,有了农业和养畜业的萌芽。公元前8000~前7000年,先后进入前陶新石器或无陶新石器时期,已种植小麦、大麦、扁豆和豌豆等,开始饲养绵羊和山羊,有的遗址还有猪骨。这个时期的典型遗址耶利哥遗址,已出现用土坯砌筑的半地穴式房屋,村外有石砌围墙和濠沟,墙内有石砌的镃望塔。这在世界上同类建筑中是最早的。大约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西亚各地先后进入有陶新石器或发达的新石器时期。最早的陶器可称为土器,火候极低;稍后有厚胎的素面灰褐陶,最后出现彩陶。这时农业已有进一步的发展,有的地方已有灌溉农业。房子一般为多间式、平顶,有的房内有牛头形塑像。大约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这里的一些遗址有了铜器(个别遗址中用冷锻法制造的铜扣针等,可早到前7500年左右),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西亚的新石器文化在发展中对周围地区产生过明显的影响,一是向北非尼罗河流域传播,一是向欧洲东南部扩展。尼罗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分为3期,从早期开始即为有陶新石器阶段。北非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分为三大系统:撒哈拉新石器文化、地中海新石器文化和卡普萨传统的新石器文化。在欧洲的希腊本土、克里特岛以至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等地存在过前陶新石器文化。从陶器出现以后,欧洲南部主要有印纹陶文化,而多瑙河流域则为线纹陶文化,这些地区在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后出现了彩陶文化(见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而东欧较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则流行小窝篦纹陶文化等。

中亚、南亚和东南亚中亚大约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其代表有哲通文化。该文化分布于土库曼斯坦境内。石器大多继承当地的中石器时代传统而多细石器,同时也新出现磨制石斧和磨谷器。已种植小麦和大麦,饲养山羊。陶器均为手制,胎中多掺草末,除素面外还有一些彩陶。从总体文化面貌来看明显受到西亚新石器文化的影响。中亚北部的新石器文化年代较晚,其代表为克尔捷米纳尔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经济以渔猎和采集为主,陶器多饰刻划或戳印纹,彩陶极少。

南亚次大陆较早的新石器文化大约开始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分布在俾路支和印度河流域一带。居民种植小麦、大麦,饲养绵羊、山羊和牛。大约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才出现陶器,并且很快出现彩陶。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有种植薯芋为主的新石器文化,没有发展起真正的农业经济。

北亚和东北亚日本是世界上陶器出现最早的地区,蒙古和西伯利亚也有个别遗址的陶器年代接近1万年。但这个地区的磨制石器一直不很发达,农业出现的年代也很晚,与西亚情况正好相反。这个地区的陶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筒形罐特别流行,一般为灰褐色,饰刻划纹或压印纹。在日本,陶器多绳纹,故日本的新石器时代又称绳纹时代。朝鲜和西伯利亚的陶器则多施篦纹。

朝鲜的新石器文化因受中国东北新石器文化的影响,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已发展起旱地农业,种植粟和黍。蒙古东部地区在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也已种黍,并饲养牛羊等家畜。日本的农业只是在公元前1000年以后,因受大陆的影响,才急速发展起来的。西伯利亚则一直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为主。

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中南部这些地方的史前考古通常不使用新石器时代这一概念。但若用旧大陆考古学的标准去衡量,那里也还存在新石器时代文化。美洲在欧洲殖民者到达以前基本上处于新石器时代,即使已创立高度文明社会的玛雅王国(见玛雅文明),也基本上不使用金属器。美洲是农业起源的重要地区,那里最先培植玉米,还有豆类和南瓜,印第安人称之为三姊妹。家畜仅有骆马一种。大洋洲在殖民者进入以前基本上仍处于狩猎、采集经济阶段,不会制造陶器,所以那里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界线不大明显。非洲中南部的新石器时代仍多打制石器,种植薯芋,同东南亚的情况有些类似。

中国中国大约在前1万年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区别,大致分为三大经济文化区:①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②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岭南地区农业则一直不发达,渔猎采集经济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可划为一个亚区。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③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2/3。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细石器特别发达而很少磨制石器,陶器也不甚发达。

上述除第③区因考古工作不够深入难以分期外,前两区大致可分为4期:早期约当公元前10000~前7000年,以华南的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和陶器,农业已有萌芽,个别地点已会养猪。中期约当公元前7000~前5000年,华北的磁山文化等已有较发达的旱地农业,种植粟、黍,养猪,并有较发达的磨制石器和陶器;华中的彭头山文化(见彭头山遗址)等已栽植水稻,养猪和水牛等,磨制石器尚不多见,陶器则比较发达。晚期约当公元前5000~前3500年,华北主要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农业进一步发展,有较大的聚落,如半坡和姜寨等(见半坡文化,姜寨遗址),流行多人二次合葬,发达的彩陶是一大特色。华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河姆渡文化有极为丰富的稻谷遗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农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筑往往用稻壳掺泥抹墙,陶器胎壁内也掺有大量稻壳,表明稻作农业已有很大的发展。最后一期是铜石并用时代(也可不归入新石器时代),约当前3500~前2000年。这时华北主要是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华中主要是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这时已普遍出现小件铜器,有了中心聚落和最早的城址,如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湖北天门石家河和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城址等。房屋建筑中出现分间式大型建筑,开始用白灰和土坯抹地、筑墙。陶器普遍采用轮制,出现大量的精美玉器,石器中钺、镞等武器明显增加。墓葬出现两极分化,大墓往往有棺有椁,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小墓则既无葬具,多数也没有任何随葬物品。良渚文化中甚至出现大规模的人工堆筑的贵族坟山。这种物质财富的增加和贫富与社会地位的两极分化,预示着文明社会行将来临。

遗址有4个相继叠压的文化层,其中第三、四层是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文化层,距今约6000—7000年。出土文物内容非常丰富,有人工栽培水稻的大量遗物,带榫卵的木构建筑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上刻有比较精细的装饰花纹。

遗址中发现的榫卯,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在动物遗骨中,有人工饲养的猪、狗、水牛骨骸,其中猪骨的数量最多。人工栽培的水稻遗物,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农作物。以往的国际文献认为,印度是亚洲水稻的原产地。但印度最早的稻谷发现于中部的卢塔尔,经C14测定,它的时代为公元前1700年,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晚3000年。最令人感兴趣的是骨哨,现在还能吹出动听的音响。河姆渡遗址大量文物的发现,证明早在6000—7000年以前,长江下游已经有了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它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

河姆渡文化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该文化目前唯一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是河姆渡遗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两期发掘。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浙江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发现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遗存。

文化特征

陶器主要是夹炭黑陶和夹砂红陶、红灰陶。除素面陶外,盛行在釜类腹底交错拍印绳纹,陶器的宽边口沿上常刻划平行条纹、波浪、圆圈、叶形、谷穗状等几何图样,偶见白地深褐色纹的彩陶。以平底器和圜底器为大宗。代表性器物有釜、罐、带把钵、宽沿浅盘、垂囊式□、支脚等。与支脚配合使用的陶釜,始终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炊器。骨制生产工具丰富,尤其在早期,骨器数量远超过石、木、陶质各种工具的总和,就目前所知,为中国新石器文化中所独有。木器较精巧多样。梯形不对称刃石斧、拱背厚体石锛、骨耜、斜铤骨镞、管状骨针、骨哨、木矛、木刀等,都是具有特色的器物。大批榫卯木构件及干栏式建筑的遗迹,显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住房特点。

分期和年代

河姆渡遗址的第4、3层和第2、1层,分别代表河姆渡文化的早、晚两期。①早期:约前5000~前4000年。陶系简单,夹炭黑陶占绝对优势。除磨平素面外,绳纹较多,刻划的几何图案花纹和动植物图案突出。主要器形有敛口或敞口肩脊釜、直口筒式釜、颈部双耳大口罐、宽沿浅盘、斜腹盆、环形单把钵、大圈足豆、盆形甑、块状体支脚等。石器种类少,一般磨制不精,斧、锛较厚硕,主要石器工具中未见穿孔者。②晚期:约前4000~前3300年。夹砂红陶、红灰陶数量最多。前段的泥质红陶外壁红内壁黑,常施红陶衣;后段的泥质红陶表里色泽一致,很少施陶衣。沿用绳纹,出现镂孔纹饰。新出现鼎、落地式把两足异形□、垂囊式□。其他主要器形还有敞口鸡冠耳釜、敞口扁腹釜、牛鼻耳罐、折沿罐、镂孔豆、空腹倾斜体支脚。石器多通体磨光,出现了扁平长条石锛,穿孔石斧、长方形双孔石刀和石纺轮。

农业和家畜饲养

河姆渡第4层较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壳、茎叶等交互混杂,形成0.2~0.5米厚的堆积层,最厚处超过1米。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罕见的。经鉴定,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它与马家浜文化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稻谷,年代都在前5000年,是迄今中国最早的两例稻谷实物,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这对于探讨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姆渡文化代表性的农具有骨耜,仅河姆渡一处就出土上百件。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肩臼处一般穿凿横銎,骨质较薄者则无銎而将肩臼部分修磨成半月形,在耜冠正面中部刻挖竖槽并在其两侧各凿一孔。还发现了安装在骨耜上的木柄,下端嵌入槽内,横銎里穿绕多圈藤条以缚紧,顶端作成丁字形或透雕三角形捉手孔。此外,还有很少的木耜、穿孔石斧,双孔石刀和长近1米的舂米木杵等。

家畜主要有猪、狗。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到处可见,并发现体态肥胖的陶猪和方口陶钵上刻的猪纹。有一件陶盆上刻划着稻穗猪纹图像,大体是家畜饲养依附于农业的一种反映。此外,还出土较多的水牛骨头,可能牛也已被驯养。

渔猎

河姆渡出土大量野生动物遗骨,计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和软体动物共40多种。绝大多数是梅花鹿、水鹿、四不象(麋鹿)、麂、獐等鹿科动物,仅鹿角即有400多件。鸟、鱼、龟、鳖遗骨数量也不少。还发现有极少的亚洲象、苏门犀、红面猴等温热地带动物的遗骸。骨镞达千余件之多,以铤部不对称的长锋或短锋斜铤镞较富特色,另有窄长锋柳叶形镞、钝尖或锐尖的锥形带铤镞等形制。未见网坠之类渔具,而存在大量鱼骨,有些骨镞当兼用于射鱼。其他渔猎工具还有木矛、骨鱼镖等。柄叶连体木桨的发现,说明已有舟楫之便,除用于交通外,可能也在渔捞活动中乘用。利用禽类骨管雕孔制成的骨哨,既是一种乐器,狩猎时也可吹音用以诱捕动物。

原始手工业

陶器以夹炭黑陶最富特点。尤其在早期,无论炊器和饮食容器,都属这种陶质。胎泥纯净,含铁量仅为1.5%左右。以大量的稻壳及稻的茎、叶碎末为羼和料。工艺技术上比较原始,器物均为手制,不甚规整;据测试,烧成温度为800~900℃,在缺氧的还原焰中烧制而成。胎质比较粗厚疏松,重量较轻,吸水性强。晚期阶段,基本上仍用手制,但有的经慢轮修整。出现了三足器、袋足器等较复杂的器形,有的陶器烧成温度提高到1000℃左右。

关于编结纺织,在河姆渡发现有芦苇席残片,采用二经二纬的编织法。质轻的木纺轮,连同大小轻重不一的陶、石纺轮。可供抽纱捻线之用。还发现了据认为可能属于原始腰机部件的木质打纬刀、梳理经纱的长条木齿状器、两端削有缺口的卷布轴等。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发达,有耜、镞、鱼镖、哨、锥、针、管状针、匕、有柄匕、梭形器、锯形器、凿、匙等各种器物,广泛使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有笄、管、坠、珠等装饰品。还有蝶形器(原料有木、石、骨、象牙4种)、靴形器等暂不明用途的器物。磨制普遍精细,少数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图案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堪称精美的实用工艺品。另有20余件象牙制品,其中刻有双鸟朝阳图像的蝶形器、凤鸟形匕状器、雕刻编织纹和似蚕纹的小盅等,显示了当时的精湛技艺。

凤鸟形象牙匕状器

木作工艺十分突出。除木耜、小铲、杵、矛、桨、槌、纺轮、木刀等工具外,还发现了不少安装骨耜、石斧、石锛等工具的把柄。用分叉的树枝和鹿角加工成的曲尺形器柄,叉头下部砍削出榫状的捆扎面,石斧当是捆绑在左侧,石锛则捆扎在前侧。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许多建筑木构件上凿卯带榫,尤其是发明使用了燕尾榫、带销钉孔的榫和企口板,标志着当时木作技术的突出成就。在河姆渡第3层出土一件瓜棱状敛口圈足木碗,外表有薄层的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显光泽,经鉴定是生漆,这是中国迄今最早的漆器。

房屋和水井

河姆渡文化盛行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在河姆渡遗址各文化层,都发现了与这种建筑遗迹有关的圆桩、方桩、板桩、梁、柱、木板等木构件,共达数千件。第4层的一座干栏式长屋,桩木和相紧靠的长圆木残存220余根,较规则地排列成4行,互相平行,作西北—东南走向。现存最长一行桩木长23米,由西南到东北的第1、2、3行之间的距离大体相等,合计宽约7米,推知室内面积在160平方米以上。第3、4行的间距1.3米,这是设在面向东北一边的前廊过道。建筑遗迹范围内,出土有芦席残片,许多陶片以及人们食后丢弃的大量植物皮壳、动物碎骨等。这座大型干栏式建筑当属公共住宅,室内很可能隔成若干小房间。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发现的为最早。除干栏式建筑外,早期稍后,还出现一种立柱式地面建筑,在柱洞底部垫放木板作为基础,有的则是填塞红烧土块、粘土和碎陶片等,填实加固形成臼状柱础,中间立木柱。

榫卯木构件和企口板

在河姆渡遗址第2层发现一眼木构浅水井遗迹。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遗迹,也是迄今发现的采用竖井支护结构的最古老遗存。水井位于一处浅圆坑内,井口方形,边长约2米,井深约1.35米。井内紧靠四壁栽立几十根排桩,内侧用一个榫卯套接而成的水平方框支顶,以防倾倒。排桩上端平放长圆木,构成井口的框架。水井外围是一圈直径约6米呈圆形分布的28根栅栏桩,另在井内发现有平面略呈辐射状的小长圆木和苇席残片等,可见井上还当盖有井亭。

墓葬

在河姆渡第4层的居住区,发现以陶釜、陶罐为葬具的婴儿瓮棺葬2座。第1至3层有20多座墓,均不见墓坑和葬具,仅有1座以木板垫底。成人和婴儿多为单人葬。有3座是两人合葬墓,其中1座是两个儿童。第2和3层内的墓流行单人侧身屈肢葬,个别的是俯身葬,头向东或东北,大多数无随葬品。第1层内的墓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个别仰身屈肢葬,头向不一,以西北的居多,普遍有随葬品但并不丰富,最多的两座墓各有6件,一般放置釜、豆,少见生产工具。总的看,不同时期的葬式、头向和随葬品是有所变化的。

居民种属

见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以河姆渡遗址第4层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存,与以罗家角遗址第4层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罗家角类型,年代相当,陶器中的六角形口沿的盘盆类和弧敛口双耳钵等形制接近,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河姆渡文化晚期的前、后阶段,分别与马家浜文化马家浜类型和崧泽文化(见崧泽遗址大体同时。马家浜类型发达的素面腰沿釜(或称宽檐釜),在河姆渡文化晚期前一阶段偶有所见,反之,河姆渡文化晚期数量虽少但富有特征的垂囊式□,在马家浜类型中也有个别发现。河姆渡文化晚期后一阶段,长条石锛、突棱镂孔豆、花瓣形圈足、凿形鼎足等,均与崧泽文化的风格相同。河姆渡文化晚期可能受到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强烈影响。也有人认为,河姆渡遗址第4层、第3层是新发现的河姆渡文化,第2层、第1层则应分属于马家浜文化马家浜类型和崧泽类型(或单独命名为崧泽文化),并进而提出由河姆渡文化发展为马家浜文化的意见。

河姆渡文化的早、晚期衔接关系及发展去向,有待于在发现更多的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对其晚期遗存的性质和归属,需再作进一步的研讨。

为什么说蒙古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为什么说蒙古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中国跟俄罗斯之间夹杂着蒙古国,当年蒙古铁骑所向披靡征服了亚洲打到了欧洲,成吉思汗的伟绩令很多人望尘莫及,而蒙古帝国的威名也曾威震过全世界。像这样一个东征西讨的国家,却有人说这是世界上安全性最高的国家,这是为什么呢?

蒙古又分内蒙古跟外蒙古,目前内蒙古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外蒙古则独立出去了。历史中内外蒙古曾是一个完整的国家隶属中国管辖,后来出现太多事情,导致清末跟民国时期,蒙古国就分离了中国的大家庭。分开的外蒙古国从地图上看,是一个纯内陆国家没有领海,他夹在中国与俄罗斯中间,把两大强国分隔的同时也受到了两个大国家的曲线保护。

为什么说蒙古国才是全球最安全的国家?

从领土上看,外蒙古主要被俄罗斯跟中国包围,没有其他国家接壤,等于是说,别的国家想攻打外蒙古国,必须先打中国或俄罗斯,就算想用战斗机去轰炸外蒙古国,也得经过中国、俄罗斯的领空,然而这对两大强国来讲,是绝对不允许任何异国战斗机进入自己境内的,哪怕是借道也不行,这个原因太霸气!

据此,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有打外蒙古国的主意,他们的民族低调从容,一直生活得安安稳稳,在国际上也很少抛头露脸。哪怕是美国想窥视外蒙古的资源,也无从下手,因为他周边有全球两大强国中国跟俄罗斯保护着,为此我们说外蒙古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

如果有幸去外蒙古旅行,那么你会通过火车的窗口观察沿途的风景,此时一个现实摆在眼前,就是外蒙古的领土太过荒凉,过眼之处多数是荒漠地区,城市、乡镇、村庄很少看见,偶尔只能看见一两蒙古包。而外蒙古的首都乌兰巴托一共集居着全国50%以上的人口,其也是外蒙古最发达最繁荣的都市。

由于没有领海就没有港口,出口进口就成了大难题,他们只能靠陆路对外贸易。加之外蒙古常年气候燥热干旱,土地荒凉很少能种植过多粮食,所以他们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国民们的大体工作就是放羊、养牛、养马等,可见收入单一,利润不高。

那么外蒙古的日常生活用品主要从我国进口,在他们国家的一些杂货铺或超市中均能看见中国制造的日常用品,而且质量高价格公道。但这是公道的价格其实对外蒙普通牧民来讲已经算是高的了,因为商品属性是进口的,因此对比的价值高出不少。

所以说,外蒙古除了地理占据极大优势,拥有全球数二数三的超级大国保护之外,其主要还是因为太贫瘠,没有什么可图的资源,因此没有强国会打这块领土的主意。而外蒙古从国际关系上存在最大的意义就是其地理位置。外蒙古隔在中国跟俄罗斯之间,又很好的避免我国的领土跟俄罗斯接壤,就算以后发生冲突跟不利原因,也有外蒙古这个国家缓冲一下,以便制定更好的应对方针。

外蒙古虽然安全性最高,但并不富裕,从城市建设跟基础设置方面其发达程度甚至比不上我国的内蒙古,毕竟内蒙古有强大的祖国在扶植,文化共融。外蒙古自从脱离中国怀抱后,其文化道路慢慢趋向自己的游牧民族文化,他们除了爱用中国造的货物之外,其几乎没有什么中华文化踪迹,比如外蒙古人不用中国的筷子,不说中文,连外蒙语跟内蒙语都存在很大差距。

亚洲的地理环境如何

亚洲的地理环境如何

亚洲地理位置的地理意义,可从数理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分析。在数

理位置方面,亚洲的北部接近北极,其大陆上最北点是太梅尔半岛北端的切

柳斯金角(北纬77°43′),而北地群岛北端的莫洛托夫角,更超过北纬80

°;亚洲的南部伸入赤道,在大陆上的最南点是马来半岛上的皮艾角(北纬

1°17′),至于亚洲最南的罗地岛则更超逾赤道而达南纬11°03′。这样,

亚洲南北所跨纬度超过90°,因而使亚洲从南到北完全包括地球上从赤道带

到北极带的所有气候带。

亚洲大陆从东到西也极为辽阔,其最东点为楚科奇半岛上的迭日涅夫角

(西经169°40′),最西点为小亚细亚的巴巴角(东经26°03′)。亚洲

东西之间占有经度达164°17′,将近全球经度的半数,东西时差达11个小

时。亚洲大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相距各约8,000公里。辽阔的空间增加

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区域差异,为各地理要素的演化和相互作用,提供了特殊

的空间条件。

在海陆位置方面,亚洲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和它们的边缘海,从北、东、南三方面围绕着亚洲大陆,在小亚细亚还滨临

地中海和黑海。亚洲这种临海的位置和漫长的海疆,对于海上交通、自然资

源和气候类型分布都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陆地——亚洲大陆

与面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紧密邻接,由于海陆冷却与增温

的条件不同,以及海陆大气活动中心的影响,遂引起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有

典型的季风气候。亚洲的西部,与欧洲接壤,有很长的陆疆,且西距大西洋

很远,因此亚洲大陆在气候上不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大西洋气流的影响。

亚洲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然地理诸要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一,围绕亚洲大陆的海域复杂多样。亚洲大陆东临太平洋,南濒印度

洋,北为北冰洋,海疆发达,多边缘海。由于地理位置、构造基础、气候条

件和洋流动态等不同,各边缘海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对大陆的影响也各不

相同。

北冰洋的边缘海,每年大部分时间冰封。喀拉海的始冰期,北部为九月,

南部十月、十一月;拉普帖夫海和东西伯利亚海的结冰期始于九月下旬或十

月上旬;楚科奇海由于冬季受阿留申低压的影响(气旋中常有暖气团侵入)

以及经白令海峡注入此海的太平洋暖流的影响,冬季较为暖和,是个冰情较

轻的边缘海,冬季一般从九月末开始结冰,十月末到十一月初整个海域都封

冻。夏季绝大部分岸冰和浮冰融化,喀拉海从五月末到六月初,拉普帖夫海

和东西伯利亚海从六月末到七月初解冻,楚科奇海五、六月海冰开始融化。

由此看来,亚洲北冰洋的冰期较长,喀拉海有七个月,拉普帖夫海和东西伯

利亚海可达九个月,而楚科奇海也有八个月。夏季的通航期很短,在短暂的

通航期内,冰块也给航运造成困难。当冰块漂向北边时,航道畅通,航行便

利,如果冰块南移,航道受阻,必须由大功率破冰船导航才能通过。

印度洋北部是全球最暖海域之一,它是夏季西南季风必经之地,南亚、

东南亚雨季降水量的多寡与西南季风的盛衰有密切的联系。

太平洋沿岸,在构造上正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分界线上。海底地

形复杂崎岖,亚洲大陆东侧形成一系列弧形列岛、海底山脉和深海沟带,且

多火山地震。太平洋海域是季风气候主宰因素之一,西太平洋洋流系统(如

日本暖流,千岛寒流等),它们对附近岛屿和大陆的气候都有明显的影响。

第二,亚洲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亚洲地形十分复杂,在各大

洲中不仅地势最高,而且起伏很大,地形分异变化明显,既有庞大高耸的高

原和高山,也有广阔而平坦的低地。亚洲气候也十分复杂,不仅大陆性气候

强烈,季风性气候典型,而且气候带齐全,气候类型多样。亚洲不仅长河众

多,而且内陆流域面积广大,同时河流、湖泊的类型俱全。亚洲几乎包括其

它大洲所有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其动物也属于典型的大陆型。

由于亚洲面积广大,构造复杂并具有各种自然环境,所以亚洲有丰富多

样的矿产资源和热量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及海洋资源。亚洲石油、镁、

铁、锡等的储量均居世界首位。

第三,亚洲地理环境结构的复杂性。亚洲既有东西延伸、南北循序更替

的比较明显的纬向自然带,如北亚的冰原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东

亚的温带阔叶林带→亚热带森林带,东南亚和南亚的热带稀树草原→热带雨

林带等;也有受海陆分布、地形结构、距海远近等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制约,

而使纬向自然带的排列发生不同的区域变异。如中亚温带荒漠带即深居大陆

中部,其外围,尤其是向北和向东,由于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使之具有从温

带荒漠带到温带草原带以至温带阔叶林带的半环状结构。此外,亚洲还具有

各种不同的垂直自然带结构。

季风性气候典型是亚洲气候的最突出特征。其具体表现是:(1)季风强

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亚洲季风影响范围,占有49个纬度,包括三种气候

类型—即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其它大陆位于回

归线两侧的地区,多为热带干旱气候;而亚洲,北回归线横贯的南亚的中部

和东南亚的北部,由于受到热带季风的影响,一年中仍有潮湿的雨季,即使

在南亚次大陆,其干旱气候区的面积,也并不大。(2)季风环流有明显的季

节变化。就基本气流来讲,东亚对流层低空盛行风向,冬季为西北、北和东

北季风,夏季为西南、南和东南季风;对流层中、高空,冬季为极地和副热

带西风带分别控制的地区,夏季则受副热带西风带所左右。就盛行气团来讲,

冬半年东亚大陆为极地或极地变性大陆气团所控制,多冷锋和寒潮;夏半年

则主受热带海洋和热带大陆气团的影响,常有台风、雷暴。在气候类型上,

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干冷晴朗;夏季湿热多雨;春季大陆增温快,

空气不稳定,多大风;秋季大陆降温显著,空气趋于稳定,出现秋高气爽天

气。热带季风气候,年分冷、热、雨三季或干湿两季,冷季盛行东北信风,

晴朗干燥少雨;热季晴朗酷热,与冷季同为干季;雨季盛行西南季风,雨量

丰富,天气较热季凉爽。

各种气候因素的综合影响,使亚洲的降水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差

异。亚洲降水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大致从湿润的东南部向干燥的西北部递

减,在中亚和西亚出现最干旱的荒漠地区。(1)马来群岛及其附近,因处于

赤道海洋气团控制下,常年阳光直射或近于直射,温度高、湿度大,年雨量

超过2,000毫米。由于太阳直射一年有两次越过赤道南北移动,因此雨量分

配在一年中也有两次高峰,但总的来看,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2)亚洲

东、南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中国东南部、朝鲜半岛、日本群岛和西伯

利亚东部沿海,因受季风影响,夏季多雨,冬季干燥,年降水量从南向北渐

减,多在600~1,000毫米之间,是亚洲著名的季风夏雨区。这里个别迎风

山坡,降水特别丰富,如著名的世界湿角乞拉朋齐即在此区。另外,个别地

区,冬季风从海上吹来,又受地形抬升影响,也有很多降水,如日本群岛的

西部、我国东南沿海、中南半岛东部、印度半岛东部沿海等都属冬雨较多的

地区。(3)西伯利亚,面向北冰洋,一般是少雨区域。北亚降水分布,随着

距离大西洋的远近而从西向东递减,西部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其它地区

大部不超过350毫米,东北部则减到200毫米;但到太平洋沿岸一带,受海

洋季风影响,则降水又较多。北亚气候寒冷,蒸发较弱,冻土广布,虽降水

较少,但仍为冷湿环境。(4)西亚和中亚少雨区。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

位于东北信风带,降水多在150~200毫米以下,甚至有些地区成为荒漠。小

亚细亚沿海及地中海东岸,因受地中海影响,冬季多气旋过境,降水较多,

小亚细亚内陆降水偏少。中亚一般是指苏联的中亚细亚、我国西藏和新疆、

蒙古这一广阔区域,由于离海较远,多为闭塞高原与盆地,且东、南方面多

高山环绕,海风难于深入,因此年降水量较少,一般都在400毫米以下,有

的地区甚至不足100毫米,内陆有大面积荒漠存在。

亚洲无论就面积还是人口来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洲,自然条件复杂多

样,开发历史悠久。由于不同的自然、社会、历史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

长期的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1)水

田集约化农业。它是亚洲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洲

季风气候区域,高温多雨,水热同季,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水田在耕地面

积中所占比重很高,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稻农种植技术水平较高。这一地区

是世界稻谷主要生产地带,水稻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区,如我国的长江流域、

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中南半岛的红河、湄公河、湄南河和伊洛瓦底江三

角洲地带,爪哇岛,恒河中下游和印度河三角洲等地。亚洲是世界稻米主要

出口区之一,年输出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五分之三以上。中南半岛上的几

个三角洲地带水田最为集中,大都是单一水稻种植区和大米出口区。这一类

型地区多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除我国、朝鲜等国外,封建和半封建的土地

关系居于优势。一般来说,我国、朝鲜、日本等国采用精耕细作,单位面积

上投入的劳动量多,化肥施用量较大,单位面积产量名列世界前茅;而东南

亚、南亚的水利化、化学化等水平较低,多靠天收成,单产不高。

(2)旱田农业。多分布在水田区的周围,年降水量较前区为少,雨量变

率较大,须具备完整的灌溉与排水系统才能旱涝保收。大多数国家多采用分

散个体经营,属集约化水平较低的自给性农业。多种植旱田粮食作物;经济

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等。同时,种植业与养畜业结合较紧密,主要饲养马、

牛、羊、猪等。以我国华北、东北,印度德干高原,恒河中、下游以及日本

的北海道等为代表性区域。(3)游牧半游牧农业。包括蒙古,我国的内蒙古、西北地区以及西亚的干燥、半干燥草原与荒漠区,同时也包括部分山区和丘

陵地带。主要利用天然草原为放牧场,逐水草而居,放养牛、绵羊、山羊和

骆驼等。畜产品以自给为主,商品率一般不高。水草丰富的“绿洲”地带发

展有灌溉农业,以种植麦类和杂粮为主。(4)种植园农业。为亚洲近代出现

的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是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后推行强制政策逐渐形成的。多

为资本主义经营的大农园,一般为外资所控制,生产技术水平较高。主要种

植供出口的热带经济作物,多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5)迁移农业。这是一

种原始的农业经营方式,以种植杂粮作物为主,大多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相

适应,主要分布在偏远的山区。

女子北极荒原独活76年不知新冠,她这76年里如何度过的

女子北极荒原独活76年不知新冠,她这76年里如何度过的

女子独自一人在北极荒生活76年,她过着原始社会生活。当年他们家为了躲避追杀,躲到深山里。刚开始她的爸爸,妈妈,两个哥哥。一起生活,他们靠捡松子,野果子,自己种菜,种土豆生活,后来直升机发现他们,经常有地质学家去深山里,和他们交流。

北极荒冬天特别长,他们经常挨饿,靠吃树叶,皮鞋之类度日。她母亲因为冬天特别长,没有食物迟,把吃得留给他们,在冬天饿死。后来人们劝他们搬出深山他们不同意,好心人给他们带去鸡,鸭,养,养他们养殖,还给他们带去实物,盐之类。她不愿意要别人东西,就拿自己实物换取。

后来他哥哥和他父亲相续离开,就她自己在哪里生活。后来有邻居和他一起生活,过的也开心。她离开过深山几次,都是不习惯外面,在哪里生活习惯了。好心人给她送去猫,狗,陪伴她。冬天会送一些实物,让她度过寒冷冬天。

她一直过着原始生活,自给自足生活,就像我们之前农村生活,自己种菜,养鸡,养鸭,养牛羊,养猫,狗。这种生活就是和外界失去联系,她不知道新冠,不知道二战,不知道网络,等等这些新科技,她是最孤独人,也有人拍摄记录她生活。

希望大家不要去打扰她生活,给她帮助,让她度过一个快乐晚年,在哪里生活了70多年,习惯了,我们要尊重她选择,不要想着去改变,要顺应自然,看她有什么需要,我们尽量满足。

通过这件事,她生活方式,告诉我们不要试着去改变身边人思维,我们应该尊重身边想法,每个人生活方式不一样。只有自己认为快乐,开心就好。我们要试着改变自己。

俄罗斯重型马的用途与分类

俄罗斯重型马的用途与分类

本品种马匹适宜作为肉用马。本品种现有两种类型:乌拉尔种和乌克兰种。几个著名谱系分别为种公马拉祖德其卡、卡娃尔内、卡比单、斯威斯特、巴金西克等谱系。

产品养马业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新兴的养殖业。所谓产品马养马业,是指以获得商品性马肉、马奶及其生物制品等马类产品为目的生产、加工、经营活动的总称。俄罗斯与中国是近邻,两国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条件很相似。发展产品养马业即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又可以带动相关领域的发展,获得经济效益,实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就业水平的社会效益。俄罗斯在发展产品养马业的过程中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如,颁布执行完整的法律发挥,规范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专项计划,提供组织保障,强化行政管理的引导和服务职能;科学测算经济指标,鼓励多元经济主体参与新兴的产业发展、壮大;最终,依托科学技术力量,提高效率和效益,实现产品养马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在世界养马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也能够像俄罗斯一样客观评价产品养马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俄罗斯产品养马业发展措施对我国本领域的发展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希望我国的产品养马业也能得到相应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1发展产品养马业具有时代意义

首先,挽曳型马转换为产品马是必然趋势。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领域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导致在世界很多国家的养马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业机械化有了很大发展,挽曳不再使用马,这些被时代淘汰的工作用马如何物尽其用,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将其转化为经济型产品马。

其次,马浑身是宝,经济效益极其可观。近些年来,由于疯牛病和禽流感的肆虐,人们心存恐惧,对马肉和马奶优异的理化特点和营养价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因而需求量大大增加,国际市场马类产品供不应求,价格长期居高不下。而且,马肉的成本比牛肉的成本低2-4.5倍,比羊肉成本低3倍。所以,当前与养羊业和养牛业相比,产品养马有盈利更高,稳定性更强的优势,即可以提高牧民收入,又可以提高消费者福利。同时,发展产品养马业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也有利于大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帮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俄罗斯马类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目前,全俄罗斯用于生产商品马奶、马肉的产品马约25万匹。主要分布于阿尔泰边疆区、巴什吉尔、布里亚金、卡尔梅金共和国等地,阿尔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以及新西伯利亚、秋明和车里亚宾斯克等城市也有。这些地区,一般天然草场资源丰富。俄罗斯产品马的品种主要有巴什吉尔肉用马乌恰林斯基种、俄国重型马、新阿尔泰重型马、苏联重型马、夫拉吉米尔重型马、新亚历山大重型马等。这些多为肉奶兼用型品种。苏联重型马是较为常见的产品马品种,该品种马匹体形巨大,雄马体重在900公斤以上。1985年曾有记录,苏联重型马雄马“陆卡尔吉斯特”体重1013公斤。该品种马性情温顺,雌马可产奶6000公斤,哺乳期日产奶量2公斤。毛色主要为棕黄或褐色。阿尔泰边疆区肉食马的饲养比例占6-8%,亚库克25-30%,每年可提供马肉8万吨。

从该国马肉和马奶的供给情况来看,产品市场求大于供的状况比较严重。最近10年俄罗斯马奶的平均产量是1800吨,而市场需求近2万吨,缺口较大。马肉是生产俄式马肉馅饺子、马肉香肠和熏马肉等食品的基本原料。2004年全俄马肉产量仅4341吨(占需求总量的17%),缺口为21422吨(83%),只能依靠进口。俄罗斯,2004年马肉的进口价是每公斤1.13美元,当年共进口2.1万吨马肉,总价值2451万美元。俄罗斯进口马肉的主要来源是阿根廷(70%),蒙古(13%),乌拉圭(12%)等十个国家。阿根廷和蒙古的马肉虽然价格便宜但是质量差,口感不好,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普遍认为完全放牧的产品马马肉有“腥味”)。由此可见,市场需求推动俄罗斯必须加强产品养马业。

根据俄罗斯专家的预测,到2015年产品马的数量只有达到189万匹,才能满足其国内市场对于马类产品的需求,这一数字大约相当于2000年产品马数量(24.3万)的8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俄罗斯灵活应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措施加强本部门经济的管理,依据市场规律引导并快速发展产品养马业。

3俄罗斯发展产品养马业的主要措施

3.1健全的法律、规范体系

3.1.1基本法。

《联邦马业和马场发展法》是俄罗斯马业和马场全面振兴和发展的基本法。颁布这部法律的重大意义就在于理顺养马业各个环节的关系、保护本国优良品种、保障公民和法人发展马匹养殖的合法权益,规范马匹进、出口管理和加强国际合作。规定公民和法人饲养或经营马匹需要在地方管理机构登记。如果持有纯种马匹,则有义务向俄罗斯联邦马业科学研究中心提交纯种马匹的资料报告,并获得由该机构发放的纯种马匹身份证。纯种马匹必须凭身份证交易。另外,把保护本国纯种马匹的工作上升到依法管理的高度,规定纯种马匹的持有者承担保护基因、保证数量,保证提供生产、繁育条件等方面的法律责任,国家农业部委托牲畜繁育局负责对他们进行监督。当纯种马匹持有者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时,纯种马匹、草场等没收,转归国家管理,然后公开拍卖。

3.1.2专项法。

这些专项法包括:1993年颁布实施的《育种成绩》和1995年颁布实施的《联邦牲畜良种繁育法》以及即将制定的《保护牲畜基因法》(其中包括马匹品种)。依据这些专项法律,国家将大力扶持两家繁育本国优良品种(奥尔洛夫、俄快步、俄国重型马)马匹的马场,一家苏联重型马、一家顿河马的繁育企业,给予他们国家良种马匹基因库的地位,大力支持他们增加饲养数量,力度可达生产经营费用的100%;支持其他繁育本国和引进国外优良马匹品种的企业,力度可达生产经营费用的50%;大力支持赛马场、实验场的经营,最高支持力度可达生产经营费用的50%。

3.1.3具体的规则、标准。

依据产品养马业的现状和发展目标,俄罗斯及时修订或重新制定了马厂设计的技术指标,各个品种马匹的饲养标准、马类产品的生产条件标准、马类产品的质量标准等。

3.2系统的行政管理措施

3.2.1专项计划。

农业部委托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全俄马业科研中心制定了2001年-2010年俄罗斯养马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马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应当树立市场观念,依据供求关系调整生产经营。对于涉及增加社会福利的产品养马业国家将大力支持,以便保证对饮用马奶和用于医疗的马奶酒的需求。到2010年,在梁赞等地区兴办若干家标准示范型马奶加工厂,专门为儿童提供高品质马奶,每家企业的年生产能力为500吨。在阿尔泰边疆区等地大力发展屠宰加工企业,生产马肉制品,每家马肉加工厂的年加工能力应在205吨以上。俄罗斯深刻认识到发展产品养马业始于良种繁育环节,为此在近10年当中俄罗斯将提供15亿卢布(近7千万美元)资金支持。另外,确定应加强饲料生产。因为到2010年,产品马的饲养数量预计可达260万匹,所以精饲料(浓缩)的生产应达到390万吨,干草410万吨,青贮饲料2740万吨。

3.2.2许可证制度。

俄罗斯联邦农业部通过发放定期的许可证制度,调控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调控纯种马匹的出口活动。

3.2.3组织保障。

俄罗斯马业管理的专门机构是农业部及其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如,在苏联时期就已经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全俄马业科研中心。该中心专设产品养马业管理办公室。农业部各部门也有义务提供服务,帮助加强对外联系,支持发展国际合作。

3.3有效的经济管理措施

3.3.1鼓励家庭农户养马。

在2001-2010年间,俄罗斯预计可将马肉产量从2.1万吨提高到3.3万吨,仅此一项就可增加4-5万个就业岗位。俄罗斯学者经过大量研究,依据产品养马业各个经济分区的基本条件,相应地设计出适合家庭农户发展马肉或马奶生产的模型。另外,根据该国国家规定,每年给予每匹雌马3000卢布(相当于1000元人民币)补贴。国家支持政策大大激发了农户养马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3.3.2划分产品马生产经济区。

目前,全俄罗斯用于商品性生产的产品马约25万匹。依据不同自然和经济发展条件,俄罗斯划分了七个产品马生产经济区,按照各经济区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来排序,他们分别是西伯利亚区(42%)、普里瓦尔斯克区(22%)、西北区(12%)、远东区(10%)、南部区(8%)、中心区(4%)以及乌拉尔区(2%)。产品马的品种多为肉奶兼用型,其中苏联重型马是最常见的品种,该品种马匹体形巨大,雄马最重可达1013公斤,雌马产奶约6000公斤。经过科学规划,产品养马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其中表现突出的是南部区(04年比03年增产149.55%),西伯利亚区(增产113.19%)和西北区(增产110.78%)。

3.4科学的技术管理措施

3.4.1加强地方品种改良工作,提高生产能力。

地方品种的马匹经过产品特性的改良也可以成为提高马肉产量的途径。如,在2002年度获得认定的产品马品种“新阿尔泰”就是由地方品种“阿尔泰”经过改良获得的。新品种产肉量比原来的地方品种高100公斤。在干草区域采用本地的雌马与重型挽马品种通过工业方法杂交所产幼畜的胴体重可提高15%—20%。

3.4.2调节种群、畜群结构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合理的畜种结构和畜群结构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专家分析,在干草区和半无人区饲养羊与马的比例应是1000比100-120,在山地和山地原始林区是1000比20-40。这样的养殖业结构比专门养羊所获得的经济效益高15%-20%。通过对各种群结构的经济效益评价,俄罗斯专家得出结论,在大多数地区,种群中雌马应该占总数的45%—48%,幼畜最好在1.5岁左右屠宰。在冬季气候寒冷的地区,如雅库特地区,雌马数量应占60%—62%,幼畜可在6—8个月时屠宰。经过调整,产品养马业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

3.4.3大力开发高附加值马类产品。

俄罗斯注重开发高附加值马类产品,如结合雌激素是从孕马尿中提取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复合激素类物质。以它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药品,主要用于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症,预防老年骨质疏松和心脏病,降低循环血脂水平,皮肤抗皱等。国际上纯制品价格约为4500元/g,号称“软黄金”。每匹马每个怀孕期马尿收入平均3500元。

4俄罗斯发展产品养马业的启示

俄罗斯在在产品养马业的管理中运用健全的法律体系对产品养马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范,使得各项管理可以有续地开展,各项调控政策有的放矢;行政管理措施既系统又细致,为实现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经济管理措施从根本上转变了产品养马业发展的基础,即主要依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产业发展方向;技术领域的管理措施确保了管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上述四类措施互为补充,管理的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收到显著成效。俄罗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核心,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追求科学地发展产品养马业的措施值得我国借鉴。

发展产品养马业一举多得,既体现经济效益又有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的国内、国际市场对马类产品求大于供的情况,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此,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产品养马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目标,制定长远规划,积极借鉴国外宝贵经验,为发展我国的农业,富强我国的农村,造福我们的农民而进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Анализсостоянияконеводстваиконнозаводствав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

2.БарминцевЮ.Н.идр.Продуктивноеконеводство.

3.В.В.Калашников;Р.В.Калашников,В.С.Ковешников;В.В.Калашников,В.С.Ковешников,Р.В.КалашниковПродуктивноеконеводствовРоссии

4.Е.Е.Гладкова,докторс.-х.НаукИССЛЕДОВАНИЯПОПРОДУКТИВНОМУКОНЕВОДСТВУ

5.КамбеговВ.Д.КоневодствоиконнозаводствоРоссии.

6.Программаразвитияконеводствав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напериоддо2015года

附俄罗斯主要产品马品种

1、巴什吉洛夫肉用马乌恰林斯基种

巴什吉尔肉用马乌恰林斯基种是肉奶兼用型马。一般2.5年成熟。身高130-142厘米,6个月侗体重203公斤,18个月282公斤,30个月375-420公斤。春季生张速度平均为39公斤,秋季45公斤。育肥期平均每昼夜增张1000克。增重每公斤需要消耗8-9个饲料单位。雌马的产奶性能较为突出,总产奶量2100-2300公斤,其中商品奶1000公斤。2、俄罗斯重型马

重型马俄罗斯种引进于100多年前。这种马曾经被成为俄罗斯阿尔金马,1952年以后改名为俄罗斯重型马。俄罗斯重型马是较为常见的重型挽马。马匹身型不大,但是却有一系列作为工作马独特的优点:拉力强大、有耐力、聪明、顺从,对于气候和生存条件的适应性极强。马匹身高150厘米,雄马体重650-700公斤。雌马产奶量较高。成熟期一般为3年,毛色一般为棕黄或褐色。产奶量3045公斤。

3、新阿尔太重型马

在阿尔太地区培育的用马,新阿尔太重型马。雄马体重600-700公斤,雌马560-650公斤。

4、苏联重型马

苏联重型马是较为常见的品种。品种的繁育工作主要由巴琴科夫马厂和摩尔多瓦马场完成。马匹体形巨大,雄马体重在900公斤以上。1985年曾经记录苏联重型马陆卡尔吉斯特雄马体重1013公斤。本品种马性情温顺。雌马可产奶6000公斤,哺乳期日产奶量2公斤。毛色主要为棕黄或褐色。

5、夫拉吉米尔重型马

夫拉吉米尔重型马精力充沛、耐久力强。身型巨大,体重一般超过700公斤。强有力的身体继承于祖先-苏格兰克莱兹代尔马和英格兰夏尔马,而速度优势则继承于本地挽马。于1946年本品种正式得到注册。毛色主要为红棕色,在头部和肢体末端有白色斑点。

6、新亚历山大重型马

新亚历山大重型马注册于1948年。体形中等,身高149-191厘米。雄性体重590公斤,雌性560公斤。雌性产奶量2500-3000公斤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