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喜欢养牛吗知乎小说,有些外国人为啥喜欢吃不熟的牛排?

西班牙喜欢养牛吗知乎小说,有些外国人为啥喜欢吃不熟的牛排?

其实西班牙喜欢养牛吗知乎小说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有些外国人为啥喜欢吃不熟的牛排?,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西班牙喜欢养牛吗知乎小说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有些外国人为啥喜欢吃不熟的牛排?

有些外国人为啥喜欢吃不熟的牛排?

远古人类,茹毛吮血,吃猎物的生肉。人类发展到如今,越来越文明,一般都吃熟肉而不吃生肉。有些外国人进化速度稍慢一点点,与众不同,喜欢吃不熟的牛排,或者不熟的肉!

为什么大多数欧美人喜欢吃牛肉,而大多数中国人喜欢吃猪肉?

为什么大多数欧美人喜欢吃牛肉,而大多数中国人喜欢吃猪肉?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猪肉消费量达到了1亿吨,而我国在当年消费了4486万吨,几乎占到了全球消费总量的45%,排名第二的是欧盟,猪肉消费量占到了全球的20%,第3位的美国占了全球猪肉消费量的10%。

考虑到欧盟的人口是我国的1/3,美国的人口是我国的1/4,那么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达到了欧盟的1.5倍,美国的1.2倍,看上去确实我国比欧美人士更喜欢吃猪肉。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欧美地区则普遍是发达国家。

从历史角度来看,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不同的阶段的饮食有非常大的差异。

下面以最具西方代表性的英国为例和我国对比。

中世纪英国普通人饮食。

中世纪的英国社会普通老百姓吃的肉包括培根、腌鱼、被宰杀的动物的血液制成的黑布丁或者是当地河中的鱼类,村庄周围林地中的野生动物是不允许农民捕杀的,这些是封建主的财产,如果捕杀这些动物一旦被发现就会被处以切断双手的惩罚。

主食黑麦和大麦生产出来的黑面包。

由于谷物供不应求,人们会被迫在面包中加入豌豆,甚至是橡子。

至于蔬菜,大多是萝卜、洋葱和绿叶菜。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初普通英国人饮食。

到了第1次工业革命之初也就是1800年前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当时占英国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的饮食中猪肉占有的比例要超过中世纪了。

一个普通的英国工人一日三餐的食谱如下:

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

午餐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

晚饭是面包和奶酪;

星期天还可以吃上新鲜猪肉做的饭。

可见,中世纪和工业革命早期农民很难吃着牛肉,主要以猪肉为主,工业革命初期比中世纪猪肉吃的要多。

之所以经常吃咸猪肉,是因为猪肉在宰杀之后很难保鲜,所以要腌起来供长期使用,这也反映了当时英国人肉类的消费量极低,所以就算宰头猪也很难当天卖完,只好把剩下的肉给腌起来了。

此外,普通老百姓能够接触到的关于牛的食品基本上就是牛奶和奶酪这两样,和我国北方古代游牧民族差不多,他们饲养牛不是为了吃肉,是为了提供牛奶、奶酪等副产品用来补充蛋白质。

那么为什么当时英国人猪类消费比较高呢?

这是因为猪相对于牛羊来说更方便饲养,英国人往往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成本只需把猪放到就森林草地中让猪们自食其力就可以了。

有钱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有很多的选择。

在中世纪的时候,有钱人或者贵族能够吃到新鲜的肉和鱼,以及新鲜的水果蔬菜,并且可以用当时几乎和黄金等价的香料调味。

餐桌上,你可以看到孔雀肉,海豹肉,海豚肉,鲸鱼肉,牛肉,羊肉等,那些不允许农民捕杀的野味儿也在贵族的餐桌上非常常见。

中世纪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初的东方。

中世纪时期的中国情况差不多,普通老百姓以猪肉为主,偶尔会吃到羊肉、牛肉等。

但是,西方第1次工业革命开始之后,东方反而因为当时人口多、土地承载能力不足的情况,不要说吃到牛肉就连猪肉都很少能吃到了。

1800年前后的大清王朝拥有4亿多人口,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每一户农民只能分到5-6亩地,一个5口之家依靠地里的产出最多也就解决温饱问题,一旦遇到灾荒甚至有可能啃树皮、吃草根,或者变成流民上别的地方要饭。

英国人马嘎尔尼访华的时候,从舟山登陆一直到京师,沿着大运河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瘦骨嶙峋衣不遮体,和同时期能够经常吃到肉的英国普通老百姓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人的饮食结构。

第1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除了发起一场农业革命让本国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之外,还充分利用了它海上霸主的优势从全球进口食品。他从美国进口粮食,从阿根廷进口腌制牛肉。

等到1880年左右,冷藏船的发明让英国可以将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新鲜屠宰的牛肉运到国内丰富老百姓的餐桌。

据统计,从1870年到1900年,英国人吃掉的一半肉来自于国外。

由于国外进口的肉类主要是牛肉,也改变了英国人的饮食结构,普通老百姓吃牛肉比吃猪肉更多了,以致于今天东方人以为这帮人一直以牛肉为主。

当然,就算今天也不是所有的欧美国家喜吃牛肉不喜吃猪肉,德国人就特别爱吃猪肉。2018年德国每个人吃掉了36公斤的猪肉,但只吃掉了13.8公斤的牛肉,还不到他当年猪肉消费量的一半。而我国当年只吃掉了30公斤猪肉,论起吃猪肉来德国人才是扛把子。

我国对牛肉的消费喜好。

在我国近几十年来,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虽然猪肉消费量占到了世界的将近一半,牛肉的消费量也在快速提高,并且在老百姓饮食结构中占据了越来越高的比重。

2019年,中国牛肉的产量为667万吨,消费量为833万吨,国内的养牛业根本就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饮食需求,致使2019年牛肉的进口量超过了160万吨,而且牛肉在市场上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据说缺口达到了400万吨之多多。也就是说,理论上2019年我国牛肉的消费量应该可以达到1200多万吨。

所以,咱们中国人可不是不爱吃牛肉爱吃猪肉,大家不仅爱吃猪肉,牛肉照样爱吃。

(酱牛肉)

其实在古代也是如此,虽然古代不让随便杀牛,可民间偷偷杀牛的现象屡禁不止。宋真宗的时候江浙一带老百姓曾经因为私自杀牛吃牛肉惊动了皇帝,当时宋真宗非常生气,专门派人去查处,并且对相关人士予以严惩,但是查着查着发现牵扯的人太多了只好不了了之。

第二,文化原因。

在我国古代的大多数时间里,牛都被看作重要的生产资料而不是主要食物来源,所以历朝历代的政府对牛的保护是非常用心的。

汉朝规定,如果未经允许杀掉一头牛,等同于杀了人,是要判死刑的。

《汉律·九章》:“不得屠杀少齿,违者弃市。”

过了500年到唐朝的时候,仍然规定如果未经允许杀牛那么将会判处的监禁。

《唐律疏议·卷第十五》:“官私马牛,为用处重,牛为耕稼之本,马即致远供军,故杀者徒一年半!”

当然,政府也并不是完全禁止老百姓吃牛肉,如果牛失去工作能力了,它对于人类来说最大的用处就是提供蛋白质,所以只要向政府报备,经核查无误之后是被允许宰杀的。

但是这样一来牛肉投放到市场中的总量肯定占有整个肉类市场的一小部分,普通老百姓就很少能吃到牛肉了。

当然,以上指的是农耕区,至于游牧地区对牛类的保护力度就没有这么大了,人们能经常吃到牛肉。

比如,在战国后期的雁门郡一带,名将李牧就经常宰牛给部下们吃补充体力;唐朝时期幽州地区牛肉贸易非常火爆,还发明了一种用牛肉做的大饼,香河肉饼。

至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饮食中的牛肉就更多了。

和我国不同的是,欧洲文明虽然也是农业文明,但是欧洲文明在中世纪甚至更远的古典时期没有像古代中国这样如此大规模的使用耕牛耕地,所以也没有形成保护牛的文化,自然被看作是肉类来源之一了。

第三,饮食文化不同。

西方人相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如萤火虫与日月争辉,这导致一个结果就是西方的饮食结构和他们的生活水准有着极大的统一性,每一个时期的生活水准决定了他们的饮食结构范围。

例如,中世纪的时候老百姓不要说吃牛肉,连猪肉都不经常吃,甚至遇到饥荒了连饭都吃不上了,这个时候由于封建主允许老百姓去河里面捉鱼,所以那些刺非常多的河鱼也成为老百姓餐桌上重要的肉类来源。

可是河里的鱼刺非常多,吃起来很麻烦,而且西方人不会做出美味,河鱼只能作为无奈之下的选择,当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后就不爱吃这些东西了。这也是为什么虽然中世纪的时候英国老百姓生活水准还比不上中国古代老百姓,但是他们并没有留下吃动物下水、内脏的习惯。

我国古代就不一样了,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文化最博大精深的国家,而且在饮食文化上同样博大精深精彩纷呈,有能力把食物做的美味异常,给人带来不同的享受。

比如,虽然欧洲人对河鱼非常排斥,但我国古代河鱼和羊肉都被认为是极鲜美的。

(红烧鱼)

到了宋朝之后,铁锅的发明让菜肴的做法变得更加琳琅满目,这让很多食品没有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被摒弃,反而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就是其中之一。

猪肉可以炖着吃、烤着吃、炒着吃,可以做成猪肉馅包子,猪肉饺子,猪肉饼等等不一而足,很多猪肉做的菜肴拥有上千年的历史。例如东坡肉是宋朝苏东坡所发明,到今天仍然在人们的餐桌上经常出现,有了苏东坡这个名人的加持价格还特别高。

所以,就算是未来中国人能够吃到越来越多的牛肉了,猪肉依然会被人们所推崇。

没办法,谁让中国人能把它做得非常好吃呢!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西班牙喜欢养牛吗知乎小说和有些外国人为啥喜欢吃不熟的牛排?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