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荔波养牛场?三都水族自治县是贵州的哪个县

贵州荔波养牛场?三都水族自治县是贵州的哪个县

大家好,关于贵州荔波养牛场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三都水族自治县是贵州的哪个县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当你来过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一次后,下次你还会不会再来一次

当你来过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一次后,下次你还会不会再来一次

很巧合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我只去过一次,下次我还会再去,而且有机会此生我会多次前往。

2018年7月7日-8日间我随团从贵阳出发,来到贵州省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此行的目的地就是---千户苗寨,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习惯上每去一个地方都做攻略,起码别错过景点的经典,毕竟地球村有点大,下次不知是何时。

在千户苗寨最震撼我的就是天黑后登上观景台,由于寨子是依山而建的10多个自然村相连,家家吊脚楼层层叠叠,夜晚千户的灯火点亮,整个西江千户苗寨犹如一幅璀璨的画卷,让人如痴如醉;第二天清晨我又去了一次观景台,寨子上空炊烟袅袅,烟雾缭绕,朦朦胧胧,就好似来到世外桃源,远离喧嚣,与世隔绝;在观景台我还租了一套苗族服饰,平生第一次做了一回苗族姑娘,好似自己真真正正融入这个有特色的民族。

在千户苗寨我还欣赏了一场表演《美丽西江》,漂亮的苗族姑娘,用最原始、最古老、最纯正的歌舞,表达了苗族的热情好客;随后午餐就是长桌宴,最引人眼球的就是苗族姑娘独特的敬酒礼仪“高山流水”,一边唱歌,一边一个人端着酒碗亲自给你喂在嘴边,然后其它的人会拿着酒壶向斜后上方次递排列,一个高过一个,倒出的酒接连流入客人口中,歌声不停,客人就得张着嘴不停地喝下去,表达了苗寨人的情深意长。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两天后我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西江千户苗寨。可我还不知道春天、秋天、冬天的寨子是什么样子?我也不知道雨天、风天、雪天的寨子是何场景?我更不知道和黑苗、花苗一起迎接苗年节又是怎样的隆重开心?西江---等着,我一定会再来。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4A级景区,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苗寨。

作为一个贵州人,曾经先后四次去过西江千户苗寨,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西江千户苗寨极具特色,其实非常值得一游,只不过目前在网络上口碑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大家对西江千户苗寨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门票过高,记得最高的时候好像是100元吧,再加上停车费、景区车费等,一部分游客表示难以接受;二是认为目前景区商业化太过浓厚,而且跟其他地方的旅游景区趋向于同质化,原生态的苗族风情被污染了;三是景区内物价偏高,吃住都比较贵。

这些问题其实并非西江千户苗寨这一个景区所独有,应该说在全国各地的很多景区都有相同的问题,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更是如此,凤凰古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等等都遇到过。

我不想说这其中存在有某些自媒体人的故意炒作行为,只能说西江千户苗寨的管理确有不到的地方,尤其是对物价的监管方面,但是根源还是在于需求超过接待能力,每到旺季,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物价飙升的现象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门票这个问题其实这两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因为贵州连续几年都有旅游旺季的优惠政策,外地游客可以享受半票甚至有些地方的游客还能免票,反而贵州人一分钱优惠都不能享受,不过今年最新的政策终于不再歧视我们本地人了,可以同样享受半价优惠。

最近几年每到夏季,贵州各地的旅游景点景区经常出现游客爆棚的现象,影响了一部分游客的体验,反映出贵州在旅游接待能力方面存在短板,也希望大家能够对此多一些理解,毕竟贵州一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不算好,现在只是在补课而已,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另外如果大家想要体验更加原汁原味的贵州少数民族风情,黔东南州、黔南州等地还有数以百计尚未开发的原生态苗寨、侗寨、布依寨等各民族村寨,欢迎大家前去探寻。

我去年除夕在苗寨过的,那里过年的氛围很浓,所有的住宿都满了,晚上整个山寨都在放烟花特别美,白天还有苗族演出。古朴的建筑,纯朴的民风,好客的人们,美味的食物,有机会还会再去的!

提到西江千户苗寨,我想说的是,不要排斥商业化!不要排斥商业化!不要排斥商业化!

重要事情说三遍!!!

身边很多朋友,都谈到一些原生态的民族村寨“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其实,我觉得,这根本就不存在。

△景区里面的篮球场,为当地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文体场所

对于不少游客而言,所谓的“原生态的观感”也只是走马观花的惊鸿一瞥,看完了各回各家,基本上就不会在当地长期生活下去的。

但是在当地生活的居民,如果没有商业化,没有干净的马路,没有水电等配套的方便,那他们怎么办呢?毕竟,他们才是要长期在这个地方生活下去的一群人,不能为了“游客的原生态观感”,就让山区的人刻意的保持“原生态”。

其实,适度的商业开发,不仅能够使当地的旅游经济更加可持续,造福一方,同样也能让到这边旅游的游客,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假设,你到一个景区,到处都找不到公厕的时候,你还会抱怨商业化吗?

△歌舞表演

而且,人的审美是在不断变化的,你来,你看,你经历,游客欣赏一个景区人们的生活状态,并不是按照某种固定的模式去的,毕竟,生活在变化,人也在变化,你每次到西江千户苗寨,如果细心观察,也许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象,所以,没必要一定要套用所谓“原生态”或者“商业化”的模式去看待,顺其自然,你遇到的每一次,都是你与这个苗寨的缘分。

不管怎样,西江千户苗寨,从最开始的山区,到现在家喻户晓的网红景点,不得不说,对这个区域的开发,是很成功的,至少在我看来,现在的状况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即能创造经济效益,又不失本地特色,去的每一次,也许都会有不同的变化,去感受和体验,而不是去按照自己的审美模式去“框”去“套”,这个寨子它应该是什么什么样,它其实按照它自己的发展规律,也在不断变化。

△观景台附近

其实,按我说,就算哪天到寨子里,看到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地铁轻轨等,我们也不应该感到十分惊奇,毕竟,对于旅游者而言,你不是去要求景点改变的,而是去体验的,重要的是,去感知这个过程,因为自己的旅游为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而让当地的人们过上更加舒适现代化的生活,这个过程本来不就是很美好吗?

所以,作为贵州人,我还是很看好西江千户苗寨的,无论去过多少次,我都还会再去的,喜欢一个地方,并不是要求这个地方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发展,而是包容这个地方按照它自己顺其自然的路径去变化、去演绎,有一句话不是说得好吗?爱是放手,而不是占有。

有机会还会再去,当地的风土民情、风俗文化以及千户苗寨建筑的独特设计都是令人神往不已的。

西江千户苗寨坐落于起伏的群山之中,由十余个自然村寨依山而建相连而成,是贵州也是全国甚至是世界最大的苗寨,素有“苗都之称”。西江千户苗寨约有1000多户人家,六千多人口,所以被称为“千户苗寨”。

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人们靠风雨桥来往于白水河的两岸,千户苗寨上有好几个风雨桥,每个桥上都有风雨楼,第一个风雨楼上的字就难住了我们,它们怎么读?是什么意思呢?……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首先介绍一下西江千户苗寨的大致状况。她是贵州省著名的旅游景点,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千米,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千米,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00千米。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

千户苗寨主要的游览特点有如下几个板块:

1、吊脚楼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反映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2、风雨桥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2008年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风雨桥、主道一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大寨对面的也薅寨二号及四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南贵弓形水泥风雨桥,由于以前的风雨桥的建造属全木式结构,容易被大水冲垮,现所修建的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3、千户灯夜景

每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就亮起了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西江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可以看到苗寨呈现那牛头的形状。为使游客更好地观赏西江千户苗寨夜景,景区在山坡高处的路边修建了观景台,还开通了观光车。

4、苗寨歌舞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场由当地苗族同胞表演的民族歌舞节目,苗族人自己表演的歌舞节目有当地的色彩,华丽的服饰、欢快的歌舞和美丽的爱情故事能使你更加了解苗族的人文风情。

5、苗族古歌演唱

演唱者全是寨中的老人,用苗族古语演唱其史诗般宏大的古歌。遇到特别活动或是有重要人物出现,还是能够看到掌坳的铜鼓舞、方祥的高排芦笙、反排的木鼓舞等。

6、民俗文化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仍然使用传统的苗语。也是重要的苗族千户苗寨主要的游览特点之一。

虽然景区管理完善周到,各种商业服务设施配套到位,但是里面过度的商业开发。使得沿街各种后期建造的建筑虽然精致有余,虽有些着浓郁的民族特点,但失去了原有的淳朴和自然的特色,当地人的生活起居因为旅游,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缺少了浓郁的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气息。进去看以后,有一种让人觉得到此一游的感觉。这几年年去过很多地方,我还是比较喜欢去那些没有开发的,保持原有本色的一些古村落。

此外,目前的门票等消费过高也会影响人们的体验心情,本来人们是想看看那里当地的民族风情。然而当地的人把它当成摇钱树,只为赚取利润,所以很多人前往的欲望也会受到伤害。所以说,去过一次的游客大部分是不愿再去第二次了。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有点误导和博眼球的嫌疑,我从景点景区本身以及旅游者的角度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一、西江千户苗寨

在2008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幕以前,从贵阳去到西江苗寨需要一整天车程,翻阅雷公山的公路平均时速只有20来公里,弯多坡大左摇右晃,外省人到此基本上天旋地覆晕车不已。到了西江寨子里,因为保存了非常完好且原始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景观,所以是非常棒的民俗博物馆,拥有很值得追捧的民族文化。

然而那个时候到西江的内宾非常少,基本上都是老外,走乡串寨乐此不疲,就像现在老外来贵州去到的很多寨子一样,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但自然和人文景观保存完好。

我自己有很多08年以前关于西江的记忆,大部分都是这样的画面:受不了旅途的颠簸,晕车呕吐不已,半路返回或者抵达后已无兴致;进了寨子,看见这嫌弃看见那不爽指指点点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完全没有静下心来认真体验观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苗族文化,苗寨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这样说大家别介意,苗乡侗寨的人文自然生态旅游观光度假,本身就是内涵丰富体验感极强的,缺乏一定的基础,是没办法去深度体会获取旅行的收获。就像问这样问题的人来说,仅局限于门票停车场卫生间或者里面的一顿饭如何如何,估计也缺乏第二次再来的能力。

清明节期间我探访过西江旁边的一个小山村,群山环绕交通不便,寨子的各种保存相对完好,是老外们追捧的目的地。然而内宾极少去到,就算偶有去到,也吐槽不已,道路不便、没有餐厅、老乡家里就是那种百年老屋但光线昏暗,楼下养猪养牛屋内气味不好闻,还没到夏天蚊虫很多;然后,村里都是旱厕。

我想表达的是,现代人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快速消费,也习惯于后工业化的模式,不用刻意地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原本正常的事物,一旦关闭了美颜和滤镜,那些免费的原始的苗寨你不一定消受得了。

自08年以来,西江苗寨的开发投入是惊人的,以前的高速只到凯里,后面通到三棵树,现在高速直达西江,设有专门的收费口,距离苗寨仅1公里,常人无法估算这样的投入,如果说出来我想很多人会说吹牛皮的。

大家放心,相比于投入,门票收入只能是九牛一毛,所以政府不会靠门票来回收投入。这里有个常识很多人不懂,所有的基础设施以及环境提升改造工程这样的大型投入全部是各级平台公司作为融资主体完成的,所以建成后还款压力都是集中到了平台公司身上,如果单靠过路费或者门票收入,连利息都不够。所以政府的投入可见一斑,如果是私企,门票收300都亏本。

就苗寨本身而言,寨子里面的各项硬件和软件的状况与收费还是对等的。比如卫生间,我看见有回答吐槽卫生间的问题,但在半山坡地修建土木结构的建筑加之化粪池,还不能破坏整体寨容,其难度可想而知。再比如餐饮住宿购物娱乐这样的基础性服务,物价标准和贵州的其他乡镇村寨没有什么差异。大家的槽点主要集中在门票和观光车上,100块的门票20块的小交通费,如果觉得不合适的朋友请移步去到其他免费或者收10块20块卫生费(还不是门票,这里有本质差别)的寨子去看看呗,比如:嗦嘎、反排、普利,还有好多我连名字都叫不出但是风景独佳的地方。

二、游客

对于同一个旅游景点景区能够到第二次或者想去第二次的无非得满足这么几个条件:

交通距离,这个限定了大部分重复旅游消费的人群;

目的地吸引力,我相信国内绝大部分景点对于常人的吸引力也就维持在一次,因为还有很多其他的地方还没去呢,口袋也不允许;

消费类型,同样的大众人群还处在旅游观光的层面,距离度假休闲或者其他的模式还未企及,因此不用针对某一个特定景点景区,就是所有走过的地方,再去第二次的可能性都不大;

经济条件,少花钱或者不花钱看更多的景享受更好的服务,每一个人都希望如此,所以我们真正能够第二次到同一个景点的机会其实并不由大脑决定,而是口袋。近期我探访了贵州几家极具代表性的民宿,疫情后价格仍然维持在800-1000甚至接近2000这样的价位,入住率相比其他普通酒店客栈也不算低,更重要的是这些民宿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都很差,绝非不便二字可以形容。

借用旁人的一句话:关心价格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忠诚度,就像没有人会问你还会想买古驰的包包吗?同样也没人关心这个包包是不是真皮的,只要正版就行了···

商业味太浓了

去年自驾游去了千户苗寨,到那里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本来想好好逛逛的,实在太累就洗洗睡了。。。[捂脸]

有机会的话,还会再走一走逛一逛,住在景观台附近,晚上站在阳台上往下看,真的很美很美[爱慕]

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苗寨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在观景台可看到全景,很是震撼。2017年12月,西江千户苗寨获2017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荣誉。

黔东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虽然没有到过千户苗寨,但是到过荔波、在荔波搞过音乐节,十分美丽的山水,犹如仙境一样,驾车经过黔东南好多地方,旅游必去之地啊!

三都水族自治县是贵州的哪个县

三都水族自治县是贵州的哪个县

三都水族自治县

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月亮山、雷公山”腹地,地跨东经107°40′至108°14′,北纬25°30′至26°10′之间。东邻榕江、雷山,南接荔波,西界独山、都匀,北连丹寨。东西宽56公里,南北长78公里,距省城贵阳230公里,距州府都匀85公里,全县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全县辖10镇11个乡270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24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4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47万人,占总人口的96.8%;水族人口20.24万人,占总人口的64.3%,全国60%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县境内居住着汉、水、布依、苗、瑶等14个民族。国道321线横贯县境,是西南省区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桂林、贵阳、昆明达樟江国家级喀斯特森林保护区旅游线路上最便捷的通道。[1]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三都县尧人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水各民族村寨图

三都在夏朝属梁州东南裔;商属于荆州西南裔;周属越,领牂牁国地;秦属象郡且兰县地;汉属牂牁郡;晋至南朝宋属牂牁郡的东南角和武陵郡的西南角等处交界地;南朝齐属牂牁郡东南角和齐熙郡西北角等处交界地;梁、陈属南牂牁郡;隋属牂牁郡。唐初开始在三都境内设治,贞观三年(629年),置婆览县,即今三都恒丰、塘州、合江一带;都尚县,即今三都都江一带,属应州管辖,州治在都尚县。宋代(960-1279年),属夔州路绍庆府(今四川彭水县)所辖五十六羁縻州的南部东段边地。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六月(1289年),西南夷中下烂土等处洞长忽带等人,以三百洞、一百一十寨内附。至元二十八年十月(1291年),将洞蛮烂土建立定云府,改陈蒙洞为陈蒙州,合江为合江州。至元二十九年正月,设陈蒙烂土军民安抚司。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改都匀定云安抚司为都匀安抚司。洪武二十四年三月,授张均为合江州陈蒙烂土长官,隶都匀卫。弘治七年五月(1494年),长官司改属独山州,隶新设的都匀府。雍正九年七月(1731年),置都江厅通判,即今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隶都匀府。雍正12年(1734年),以烂土司地置三脚屯州同,即今三合、大河、普安、中和等乡镇。民国2年12月(1913年),都江厅改称都江县,三脚州同改称三合县。民国30年2月(1941年),贵州省政府将都江、三合两县合并,改名三都水族自治县,三都水族自治县治设三合镇,都江县署改为区署。[2]

1949年12月6日三都解放,1950年1月14日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成立。1956年9月1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三十七次会议作出决定,撤销三都水族自治县,设置三都水家族自治县,同年12月21日,将三都水家族自治县更名为三都水族自治县。1957年1月2日,三都水族自治县正式成立,县治设三合镇,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此后,县名、县治一直沿袭至今。

编辑本段

地形地貌

怎雷寨风景

县境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南斜坡,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在500至1000米之间,最高为西北面的更顶山,海拔1665.5米;最低处是坝街附近的都柳江出境处,海拔303米。境内山岭连绵,溪流交错,其间夹着若干起伏的丘陵和平坝,在总面积中耕地占9.4%,林地占55.6%,草山占29.7%,水面占1.3%,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县境内森林资源得到较好保护,森林覆盖率50.08%,是全省十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类型,特征为夏长冬短,春秋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平均为328天,年平均降雨量1349.5毫米。[3][1]

编辑本段

自然资源

水力资源

中和瀑布

县境内大小河流42条,水力资源丰富,理论储量25万千瓦,目前仅开发2524千瓦,穿境而过的都柳江是珠江的重要支流,是县内最大的河流,境内长83.5公里,落差197米,流域控制面积为168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70.6%,有集水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二级支流31条汇入,极具开发电力、水运、旅游的潜力。同时,都柳江的水总硬度极值为66至70毫克/升,属二级标准,酸碱度、溶解氧、氧化物等主要水质指标均属一级标准,水质良好。都柳江可进行梯级开发,特别是建成坝街电站、百梓桥电站后,将有利于整合都柳江的资源,充分发挥都柳江的经济效益和价值效应,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4]

旅游资源

中国水族卯文化风情园

县境内有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都柳江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古朴迷离的民俗民风和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别具特色。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水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水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历法,有“端节”、“卯节”等传统节日,《水书》被誉为中国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民歌形式多样,有双歌、单歌、蔸歌、调歌、诘歌,尤以蔸歌堪称民歌奇葩,说唱结合,内容丰富,音调独具一格,被收入贵州曲艺园地的一个新曲种。有粗犷奔放的斗角舞,庆祝丰收的铜鼓舞,庄严的水族祭祀仪式,有古朴典雅的“干拦式”建筑,有工艺精湛、闻名遐迩的水族马尾绣、剪纸、服饰和风味独特的传统饮食,有一泻三迭的中和飞瀑、浑然天造的塘州仙人桥、通天测地的“晴雨石”、玄机难解的“产蛋崖”、闻歌起舞的“风流草”等等。同时,还有都江古城垣、羊福摩崖墓群、引朗石板墓等名胜古迹,很有研究和开发价值,中和镇庙良村、八猫寨、都江镇怎雷村、三洞乡板告村等一批民族旅游村寨相继建成,并接待了中外游客。[5]

矿产资源

境内物产丰富,地下矿藏有汞、锑、金、铅、锌、铜、铁、硫磺、煤、金刚石等。具有开发价值的有:锑矿金属储量8万吨;硫铁矿储量C+D级484.55万吨;金矿属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与锑砷伴生的金锑矿,是国内少有的中型矿床,黄金储量7吨;煤矿总储量1500万吨;铅锌地质储量Pb+2nC+D级12736吨;赤铁矿2282万吨,其余20余种矿产资源均有一定开采价值。

林产资源

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

县境内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主要树种有杉树、马尾松、油桐、油茶、麻栎、柏树、枫树、楠木、樟木、桫椤、楠竹、漆树、杜仲等。是全省十大林业县之一,全县有11片林区。东片区的都江、坝街、羊福、巫不、打鱼、拉揽6个乡(镇)和南片区的扬拱、九阡等乡镇,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国有拉揽林场位于县城以东12公里处,现有经营面积25万亩,林木蓄积量140万立方米,素有“百里林海”之称。该场具备年产1.5万余立方米商品材的能力,是贵州省营业销售收入率先突破千万元大关的国营林杨,也是全国国营林场500强之一。[6]

渔业资源

以都柳江为最丰富,主要鱼类有30种,隶属6个科。其中鲤科有22种,鳍科4种,鲶科1种,鲍科1种,鳅科2种。都柳江所产的角角鱼等优质淡水鱼类,在省内外负有盛名。[7]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2006年,三都水族自治县辖10个镇即三合镇、大河镇、丰乐镇、合江镇、普安镇、都江镇、中和镇、廷牌镇、周覃镇、九阡镇;11个乡即交梨乡、拉揽乡、打鱼乡、坝街乡、羊福乡、巫不乡、水龙乡、塘州乡、三洞乡、恒丰乡、扬拱乡;下辖270个村、4个居委会、2144个村民小组。[8]

编辑本段

民族人口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9744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三合镇36875大河镇12129普安镇18322都江镇14995中和镇10441周覃镇14315九阡镇19745拉揽乡4406丰乐乡20124烂土乡17676交梨乡18345坝街乡9182打鱼乡10929羊福乡6519巫不乡4299水龙乡13578塘州乡16893三洞乡16902廷牌乡17681恒丰乡8686扬拱乡5400

2003年,三都水族自治县辖10个镇、11个乡,270个村委会和4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32.5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0.47万人,占总人口的93.49%。少数民族人口中,水族人口20.2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2.23%。[9]

编辑本段

基础设施

水书摩崖石刻

城经3次建设总体规划修编,进行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分阶段建设规划设计,县城区内道路、桥梁、给排水、供电、环卫、绿化、通讯、教育、卫生、金融、市场等设施得到不断改善。县城规划面积达到了10.84平方公里,建成面积达到4.4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9万人,日流动人口达5000人以上,形成了较为繁华的集市贸易,初具城市规模。城区道路建成了“三纵四横”主要道路交通网络,即建设路、河滨东路、河滨南路、环城东路、都江路、中山路、文化路等主要交通干道。此外,还先后建成了深圳路、团结路、振兴路、民族路、商贸路、解放路、中华路、凤凰大道、麻光大道等道路,道路总长达到18.7公里,道路硬化面积超过37万平方米,硬化率达95%以上。完成了人行道青石道板的铺装建设,铺装面积总计达到4万多平方米。各主大街两侧建设绿化带近1.5万平方米,对各条街道按一街一景、突出特色标准选植绿化树3000多株,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7%以上。安装道路路灯800多盏,高杆照明灯3盏,各居住小区路灯300多盏,各沿街单位及院落小区等大都安装彩灯或霓虹灯,每晚的灯光照明成了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都柳江两岸按百年一遇标准建设防洪堤近5公里,不同规格的道路排水沟近25公里,疏通了城内排水功能,大大提高了县城抵御洪水的能力。[10][11]

编辑本段

经济建设

经济概况

三都水族自治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分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又快又好发展的主题,更新发展观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整资源,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城建旅游活县、民族文化塑县”五大战略,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呈现出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8.44亿元,增长10.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亿元,增长64.39%;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1.55亿元,增长18.33%。

农村经济

雪花洞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目标,着力构建立体农业产业链,不断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大力推广“一年多熟制”种植模式,“竹、畜、菜、果、茶”五朵金花初具规模,农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年农业总产值完成6.19亿元,增长5.6%;粮食总播面达35.1万亩,粮食总产量达9.75万吨,增长3.73%。全县大牲畜存栏17.55万头,增长6.3%;大牲畜出栏2.86万头,增长8.95%;涌现了116个畜牧养殖示范点,其中养猪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77个,100头养牛场3个,养牛3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1个。生态工程建设完成绿化造林4.6万亩,其中种竹完成1.36万亩。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4.64亿元,增长12.24%。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816元,人均增收165元,增长9.99%。实施扶贫工作整村推进24个村,目前已完成项目总工程量的60%。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有效开展,整合各部门资金和深圳帮扶资金共500多万元投入了水各、水根、达便等试点村项目建设。[12]

工业经济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加大环境整治,强化服务意识,积极落实服务承诺,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2006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5525万元,突破亿元大关。其中,国有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072.8万元,非国有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452.2万元。规模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4710.7万元,其中国有企业完成1217.3万元,非国有企业完成3493.4万元。全县规模企业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3546.4万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87.3%。全县完成税收679.3万元,其中国有企业完成232.7万元,非国有企业完成446.6万元。2006年,三都水族自治县国有工业企业共五户:即县供电局、县黄金矿、县自来水公司、县电力公司、县植物油厂;规模工业企业(非公有制)共十户:为瑞江木业有限责任公司、金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顺源木业有限责任公司、湘黔硅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亨通矿业有限公司三都分公司、精矿冶炼厂、鑫源铅锌选矿厂、三都硫化厂、恒通选矿厂、龙腾竹木业公司。在县境内形成了电力工业、矿选冶工业、森工林企业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13]

编辑本段

社会事业

教育工作得到加强,扎实抓好“两基”巩固工作,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2%,辍学率0.45%;初中教育阶段入学率为96.2%。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完成“两术”任务6620例,人口自然增长率8.65‰,实现年度人口控制目标。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全县基本实现“村村通”。认真开展“三下乡”活动。组织6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科技服务团”深入7个乡(镇)开展送“科技、卫生、文化、法律”活动。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城乡联动,扎实开展“整脏治乱”工作,城乡卫生状况明显改善,群众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13]

编辑本段

风景名胜

巴茅水族旅游村

三都水族自治县景点主要有:百城林海风光、都柳江漂流、森林度假村、尧人山自然保护区、布仰摩崖石刻、都江古城遗址、清军万人坟、水族苗族歌舞、村寨等;南线主要以民族风情为主,主要有:水族村寨、水族端节、卯节情歌、民族工艺品及水龙引朗石棺墓、塘州仙人桥、中和瀑布、三洞猫石守田等一些奇石异景。县境内名胜古迹数量众多、内涵丰富,自然景色风光旖旎、秀美如画。境内有文物点45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名胜古迹有贵州“新疆六厅”故城遗迹之一的都江古城垣、羊福崖墓、布仰摩崖、九阡镇石板寨抗日旧址、九阡镇梅采寨岜丢山九阡水族起义遗址、引朗石棺墓及尧人山太平天国遗址等。主要景区有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都柳江省级风景名胜区。[14][1]

编辑本段

土特产品

地方土特产甚多,主要有木材、九阡酒、九阡李、廷牌干辣椒、西厢雪梨、沃屯蜜桔,脐橙、沙田柚、周覃土花布、拉揽竹沙发、巫不香猪、木耳、麻竹笋、香菇、茶叶、花生等。[1]

编辑本段

民族风情

东方情人节水族卯节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水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水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历法,有“端节”、“卯节”等传统节日,《水书》被誉为中国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民歌形式多样,有双歌、单歌、蔸歌、调歌、诘歌,尤以蔸歌堪称民歌奇葩,说唱结合,内容丰富,音调独具一格,被收入贵州曲艺园地的一个新曲种。有粗犷奔放的斗角舞,庆祝丰收的铜鼓舞,庄严的水族祭祀仪式,有古朴典雅的“干拦式”建筑,有工艺精湛、闻名遐迩的水族马尾绣、剪纸、服饰和风味独特的传统饮食,有一泻三迭的中和飞瀑、浑然天造的塘州仙人桥、通天测地的“晴雨石”、玄机难崖”、风流草”等等。同时,还有都江古城垣、羊福摩崖墓群、引朗石板墓等名胜古迹,很有研究和开发价值,中和镇庙良村、八猫寨、都江镇怎雷村、三洞乡板告村等一批民族旅游村寨相继建成,并接待了中外游客。[2]

水族端节是水族的大年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水族称欢庆端节为(水族发音)“借端”,每年以水历来推算“借端”的日期,水历以阴历九月为正月,是万物归终之意,亥天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既是岁终又是新年伊始。水族端节从农历的八月持续到十月,分七批过完,从开始到结尾长达49天,是世界上历时最长的节日。[1]

寻求贵州省经济发展报告。(内容最好齐全)

寻求贵州省经济发展报告。(内容最好齐全)

“十五”发展情况和2005年工作情况

及2006年工作安排

贵州省中小企业局

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

“十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把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迎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在国家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指引下,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不断增强,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经济运行的质量明显提高,从而使贵州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十五”期间保持了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十五”贵州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一)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

2005年1—11月,我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实现工业增加值310.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63%和62%;中小企业实现销售总额654.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28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7亿元,分别占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19.4%和9.7%。在全省新增就业岗位中,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繁荣市场和扩大就业的生力军,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行业分布不断拓展,结构不断优化。

至2005年三季度止,全省工商注册企业总户数已达93632户,个体工商户47.71万户,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7.7%和10.2%;我省符合企业新划型标准的大型企业仅有23户,中小企业占99.98%以上,涵盖了一产、二产、三产业,在行业分布上,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由制造、建筑、运输、商贸和服务业等领域为主,开始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重化工等领域拓展。一方面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严重亏损,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市场,而一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采取改制、重组、联合、“退二进三”、兼并、租赁、承包经营、托管、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出售等形式,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重组,推进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并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在规模结构上正在从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主,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大集团靠拢。同时,随着贵州省优惠政策的实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一批省外、境外、国外企业落户贵州,有力地推进了贵州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迅速崛起。

随着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资本积累的增加和发展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实力进一步增强。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达661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31.04%,成为制药、食品、矿产品加工、房地产、商贸超市等新兴产业的主体,并形成了神奇集团、益佰制药、老干妈、北京华联、星力百货、大昌隆、市西路小商品市场、遵义苟家井市场、三桥综合批发市场等一批主业突出、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其中西洋肥业、神奇集团、益佰制药年销售额都已超过10亿元,西洋肥业销售额达13.5亿元,进入全省23家大型企业行列;益佰制药成为省内首家上市的非公有制企业;老干妈公司纳税额达到7800多万元;红华家电营业额超过5亿元,并把经营业务拓展到了邻近省区。

(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区域特色初步形成,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形成一批以专业化、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具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如贵阳的制药业、遵义的辣椒、仁怀的白酒业、赤水的竹业、余庆的苦丁茶、湄潭的米、福泉和开阳的磷化工、六盘水的煤及煤化工、铜仁地区的电解锰等。全省3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如“老干妈”公司的辣椒制品,其生产原料每年就带动了20万农户增收;信邦制药公司的中药材基地建设,带动了罗甸、施秉等县的农民致富;“牛来香”公司生产牛肉制品,带动了1万多农户养牛致富;遵义县虾子辣椒市场2003年交易达5万多吨,交易额3.5亿元,带动了周边10多个县的农民致富;贵阳五里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03年交易量达10多亿公斤、交易额13亿多元,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五)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我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素质得到提升。首先是在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方面具有了科学性,合理地确定企业定位、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从整体策划上提高了战略眼光;其次是企业发展贴近了贵州经济发展主线,产业选择、产品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贵州特色经济发展方向,确定了迅速将贵州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再就是企业更加注重技术进步,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大了高新技术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比例;还有一点就是企业的市场意识大大提高,很多企业都充分认识到:必须从企业质量、技术管理、信息化技术采用、营销策略制定、人才引进及培训、企业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作出努力,才能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二、2005年贵州省中小企业局主要工作情况

2005年,省中小企业局(省非公办)按照工作职责,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经济工作方针,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指导下,以创造公平发展环境和促进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支持、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全面宣传贯彻国家方针政策,认真部署各项工作。

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推进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省中小企业局(省非公办)还分别召开了“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座谈会”“全省典当行业工作会”和“全省担保行业工作会”,统一部署各项工作;并通过电视台和在《贵州日报》开辟专版等,邀请省领导和组织各有关部门、单位、企业广泛宣传,为我省加快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以优化发展环境和完善服务体系为重点,研究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组成《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起草小组,完成了省人大的立法调研。为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按省政府要求和省经贸委党组的指示,组成调研工作小组,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多种形式座谈会、发函征求意见稿等形式,完成《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送审稿)》,已于10月26日报省政府审议批准。

(三)加大了对我省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服务体系建设等,扶持了一批优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2005年,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实施,共拉动投资13.97亿元,共计安排项目104项,其中,贴息36个项目758万元,补助68个项目1242万元。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制定了《贵州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005年项目申请指南》。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0项,安排资金630万元。另外,组织了500万元额度技改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和审批工作,共计26个项目。初步建立了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库,第一批有500多个项目入库,为项目跟踪、项目服务创造了基础条件。

(四)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005年2月初,开通了“中国中小企业贵州信息网”,为全省中小企业搭建起信息交流平台,点击率已超过了25万次。配合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启动“贵州省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对各类人员进行有关宏观经济政策、企业经营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举办24期培训班,共培训3224人。指导帮助各地因地制宜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已建立13个县级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中心。联系、指导中介组织为非公有制经济搞好服务。通过省非公有制经济投诉中心,受理非公有制企业的一些投诉,帮助协调,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开展法律咨询、维权服务工作。

(五)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测算体系。

与省统计局联合作制定了《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建设方案》,已于2005年下半年开始试运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开展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现状调查,并撰写出《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现状调查研究报告(初稿)》。

(六)积极开拓市场并加强交流合作。

组团参加“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贵州代表组织了51家企业参展,共设42个展位,总成交额达4.5亿元,省中小企业局还获得中博会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组织我省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参加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教育部组织的“2005年第三届全国中小企业网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招聘活动”。截止6月活动结束,我省已有160余家企业在网上招聘,设立360个工作岗位,招聘了近1500人,在全国排名第15位。

(七)帮助、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解决融资难、贷款难和担保难问题。

加快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加强担保机构、金融机构与政府间的密切合作,帮助担保机构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合作开发信用担保等金融产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担保难问题。加大对典当行业的规范管理和行业服务,使其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起到积极补充作用。

三、2006年主要工作安排

2006年,贵州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围绕全面建设贵州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坚持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保障权益、加快发展的方针,强化服务为宗旨,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营造发展环境,加大工作力度,建好服务平台,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合法权益。着力解决贵州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企业活力问题,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一)继续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推进法规体系建设。抓紧《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草稿)》的地方法规立法调研工作,争取2006年进入省人大立法程序。力争出台《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切实贯彻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做好“十一五”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组织,加强协调,扎实推进,认真制定好我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十一五”战略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体系统,及时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配合省减负办,治理向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切实减轻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负担。

(三)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引导。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市场,参加各种投资展销会,提高市场竞争力。围绕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积极筹备2006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拨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简称“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对全省重点贫困县、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调研,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

(四)培育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改进和拓宽服务手段。重点围绕信用担保、投融资、创业辅导、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信息、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着力推进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充分发挥社会民间组织、科研机构的作用,整合资源,构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平台。继续实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和贵州省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提高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素质。

(五)着力推动和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问题。规范、推动和扶持信用担保业及典当业的健康发展,探索设立再担保机构。鼓励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创业投资机制,支持中小企业投资机构的设立和发展。

四、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银河培训工程”等项目,在我省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中反响很大、很好。但我们认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数额太少,希望中央财政大幅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且积极与各省(市、自治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管理部门进行项目合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作用。

(二)建议国家继续扩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途径。利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担保的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加强监督管理。要求各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转变服务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简化审贷手续,完善授信制度,扩大信贷比例,提高工作效率,开发适应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

(三)建议建立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制度。现行统计体系中没有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口径,难以获得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完整数据。建议国家统计部门建立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加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统计核算和动态监测,以便系统、全面、准确的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为促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四)鉴于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普遍存在总量小、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水平较低、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建议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创业辅导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和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安排及培训、考察上给予倾斜,适当从优。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加大中、东、西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相互交流的组织力度,促进各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OK,关于贵州荔波养牛场和三都水族自治县是贵州的哪个县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