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养牛户(辽宁真有黑山镇小黑山二道沟这些地方吗)

镇远养牛户(辽宁真有黑山镇小黑山二道沟这些地方吗)

大家好,镇远养牛户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辽宁真有黑山镇小黑山二道沟这些地方吗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镇远养牛户和辽宁真有黑山镇小黑山二道沟这些地方吗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辽宁真有黑山镇小黑山二道沟这些地方吗

辽宁真有黑山镇小黑山二道沟这些地方吗

辽宁有黑山镇与二道沟。

一、黑山镇

黑山镇位于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中心城区,地处沈阳、锦州、阜新、鞍山、盘锦、辽阳6个大中城市群的中心地带,辖区11个社区居委会、6个村委会,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14501亩,总人口110079人,其中城市人口95105人。

黑山镇位于县城中心,地处沈阳、锦州、阜新、鞍山、盘锦、辽阳6个大中城市群的中心地带,全镇所辖11个社区居委会、6个村委会,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14501亩,总人口110079人,其中城市人口95105人。黑山镇地处关内交通要道,交通四通八达。镇政府距沈山铁路大虎山车站9公里,国道102线、鞍羊线、小小线两条省级公路及大郑线铁路均由镇内通过。镇内水、电、路基础设施完善,有充分的供电、供水、供气条件。邮电通讯全部实现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信息网络化,程控电话装机总容量为3万门。信息网络化,程控电话装机总容量为3万。

黑山镇工业经济发展速猛,全镇民营企业53家,并涌现出辽宁跃进实业集团、锦州市福山木业有限责任公司、锦州市福森木业有限责任公司、锦州市宏伟制衣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投资5.4亿元的国能黑山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即将在这里兴建。辽宁跃进实业集团、福山木业年产值均超过亿元。形成了以农副产品、木制品、化工、建材为主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2005年GDP实现166854万元,财政税收连续四年超千万元。现拥有自营出口权企业2家,与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往来,服装和工艺品产品远销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交货值3981万元。

黑山镇农业正在向规模化发展,蔬菜、花卉、林果、畜禽生产初具规模。东北无公害蒜苗生产为纯天然绿色食品,年产量150万公斤,产品销往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

这里人文荟萃,工业兴旺,商贸繁荣,是海内外有识之士大展宏图、创大业、发大财的首选之地。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黑山镇经济发展步伐,黑山镇党委、政府制定了加快“两区三带”建设的措施。以优越地理位置为依托,以本地资源为纽带,以现有的饲料和木材加工两大支柱企业为骨干,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贸易以及开展各项经济技术合作,加快黑山镇发展。黑山镇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做到政策优惠到位,环境宽松到位,服务竭诚到位。

二、二道沟

二道沟村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三十家子镇二道沟村。

二道沟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三十家子镇下辖的一个村级行政单位,位于三十家子镇东部,距镇政府9.5公里。全村有342户,总人口1045口人,农业人口中从事商业及其它行业者285人。辖岳家庄组阳坡组,二道沟西组、二道沟东组、东山组5个村民组。

1994年至现在,共完成蔬菜保护地大棚7片。共279个,全部配水配电。2008年修村级路1800米。至2011年,全村大力发展养殖业,养牛150头,驴30头,羊100只,鸡2000余只。

扩展资料:

黑山街道工业经济发展速猛,民营企业53家,并涌现出辽宁跃进实业集团、锦州市福山木业有限责任公司、锦州市福森木业有限责任公司、锦州市宏伟制衣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投资5.4亿元的国能黑山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即将在这里兴建。辽宁跃进实业集团、福山木业年产值均超过亿元。形成了以农副产品、木制品、化工、建材为主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2005年GDP实现166854万元,财政税收连续四年超千万元。现拥有自营出口权企业2家,与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往来,服装和工艺品产品远销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交货值3981万元。

黑山街道的农业正在向规模化发展,蔬菜、花卉、林果、畜禽生产初具规模。东北无公害蒜苗生产为纯天然绿色食品,年产量150万公斤,产品销往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黑山街道

百度百科-二道沟村

侗族的民居特点和形成的原因有什么

侗族的民居特点和形成的原因有什么

新晃侗族自治县

新晃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西部,居湖南“人头形”版图的“鼻尖”上,东连本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南、西、北三面分别与贵州省天柱县、三穗县、镇远县、玉屏县及万山特区毗邻。全县辖7镇16乡297个村,总面积1508平方公里,居住着侗、汉、苗、回等26个民族,总人口26万,其中侗族占80.13%。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侗族自治县。

新晃人文历史悠久。旧称晃州、晃县。据文物考古发现,距今5至10万年前,新晃境内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秦汉时期属夜郎国治地,唐宋两朝曾置夜郎县,历时287年。夜郎文化积淀深厚,被费孝通先生誉为“楚尾黔首夜郎根”。

新晃1956年成立自治县,1984年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现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县和省定革命老区县。

区位交通独特。位于湖南省人头型版图最西端的“鼻尖”位置,距省会长沙600公里,是全省最边远的县城之一。三面楔入贵州,全县23个乡镇中有18个分别与贵州天柱、三穗、镇远、玉屏、万山五县(区)接壤,几乎“条条道路皆入黔”。320国道、湘黔铁路贯穿县境,沪昆高速公路与即将兴建的贵州松(桃)从(江)高速公路在新晃腹地呈十字型交汇,即将启动建设的长昆高铁客运专线过境新晃并设站。距芷江机场和贵州铜仁机场分别只有30分钟、1小时车程。历来是湖南通往大西南的交通要道,素有“湘黔通衢”、“滇黔咽喉”之称。

自然资源丰富。地处云贵高原苗岭余脉向武陵山系过渡地带,森林覆盖率达67.8%,生态良好。矿产资源较多,其中钾长石储量9亿吨,重晶石储量2.8亿吨,为全国特大型矿床。农副产品丰富,其中牛肉、烤烟、龙脑樟号称“夜郎三宝”,是全国秸秆氨化养牛示范县、湖南省烟叶生产基地县、湖南省中药材产业化开发示范县。2009年5月,新晃黄牛肉还入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湖南继临武鸭、东江湖鱼等肉类食品后第三个入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肉食产品。

文化特色浓郁。秦汉时期属夜郎国治地。侗文化、夜郎文化积淀厚重,原始稻作文化、傩文化保存良好。傩戏“咚咚推”已入列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晃县城亦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

前些年,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深刻影响,作为新晃传统产业支柱和财政支撑的新晃卷烟厂因政策性原因关闭、新晃汞矿因资源枯竭破产关停,新晃原有的产业体系基本瓦解,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历史性低谷。经过“十五”以来的艰苦努力,县域经济发展逐步走出了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的阵痛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特别是2008年以来,该县立足于对客观发展形势和自身基础的认识判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落实“一化三基”战略,按照市委、市政府“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生态立县、旅游活县、环境兴县”五大发展战略,积极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县域经济呈现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贡溪乡四路村上田村

贡溪乡位于新晃侗族自治县南部边陲,东、南、西三面分别与贵州省天柱县的坪地镇、邦洞镇、注溪乡接壤,北面与本县扶罗镇毗邻,距新晃县城47公里,省道晃天公路穿境而过,全乡总面积69.8平方公里,辖13个村,16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万余人,其中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6%,是一个侗族人口聚居乡镇。贡溪各种资源丰富,是重晶石矿、铅锌矿的主要产区之一,贡溪辣椒、贡溪鸡也是享誉湘黔边界。

四路村山青水秀,依山傍水,民风淳朴,风景宜人。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山偎水,水绕山,树在水边长,水在林中流,山水相映,林水相亲,景色秀美,环境清幽,集色美、形美、声美、原始美于一身。村中村民团结和睦,善良淳朴,热情好客。村内完好保留着历史悠久,富有侗族特色的木制建筑,富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村民织绘的“侗锦”色彩鲜艳,美观大方,极具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

这里物产丰富,地理条件独特,孕育了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的侗族傩文化。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它的古朴与神奇已日益引起世人关注,国内外数十名著名专家、教授、学者相继多次对贡溪四路村傩文化进行考察,一致赞誉该村傩文化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和保持得最完整的艺术瑰宝。讫今,四路傩戏、傩技班共接待我国和日本、韩国著名专家、学者近150人次前来考察,并外出香港、怀化、吉首、芷江等地演出120余场次。目前出版的关于贡溪、侗族傩戏的理论研究文章已有上百篇,学术专著50余万字。

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该村傩文化基地建设顺利,傩戏“咚咚推”正逐渐成为我县旅游产业的亮丽景点。

四路天井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傩戏“咚咚推”的发源地,位于贡溪乡东南部,距县城50公里,现有村民46户,251人。村民的房舍都是木质结构的吊脚楼,光洁的石板路贯穿全寨,道路两旁是高高的石墙,石墙上爬满青绿的藤蔓,石缝中点缀着生机勃勃的花草。村落被遒劲参天的大树环抱着,幽静而又神秘。这里是侗族傩文化产生和发展地。几乎所有的村民都称得上是艺人,可他们从不外出卖艺。只在农历六月一日和春节元宵的“上元”两个时间,才集体表演傩戏“咚咚推”。“咚咚推”,综合了演唱、对白、舞蹈等艺术,由钹、包锣、唢呐、鼓四种乐器伴奏,节目风格原始、神秘、粗犷、绮丽,是儒、释、道三教合而为一的奇特现象。现存《跳土地》、《过五关》、《关公教子》等80套节目,角色包括玉皇大帝、雷公、电母、姜公、关羽等人物神怪,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在侗乡的具体演绎。在其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又融进了战争、巫、医等内容,使得文化内涵更加厚重。

天井寨同时也是新晃“三水两城一场三寨”中的三寨之一,属于旅游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近年来该乡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进行“傩文化基地”、道具更新、剧本重谱等系列建设。傩文化基地开建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建成高12米的鼓楼式戏楼一座,使“咚咚推”傩戏有了专门的演出场所;新建200多平方米观戏吊脚楼一座,为游人观看傩戏表演,存放演出用品,展销贡溪特色产品,提供了场地。对天井寨周围原有的古石墙进行了修葺,完成了对天井的清淤改造,使得清澈见底的天井重现于世人面前。新修了一条800多米的进寨石板路,延伸到户户家门前,对全寨78户所居农户房屋进行屋脊的亮化工作,飞檐翘角,封檐刷白。气势恢宏、古韵洋溢的天井寨寨门也于2009年已如期完工。

近年来,该寨先后迎接了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怀化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接待了外国学者专家的来访,并同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携手共建新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科研实践基地---四路傩文化基地。

钟溪寨与天井寨相邻,距新晃县城53公里。包括大江、姚家两个村民小组,现有46户,186人,是一个纯侗民居住的自然村寨,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该寨位于湘黔交界海拔1040米的顶天山脚,1986年由贡溪连接贵州的公路修通,

2007年修通的水泥硬化公路,为该寨与外界沟通创造了便利条件。

这里流行着傩戏之外的另一种傩文化:傩技。摊技中有诸如上刀梯、踩红犁、过火山、吃玻璃、啃磁盘等绝技,一般在祭祀祖宗之日才表演。在傩文化当中,傩技是与驱邪逐魔和解厄除难联系在一起的。傩技难度越大,驱邪逐魔和解厄的程度越高,功效越大。

钟溪寨对面有一狮子洞,因其形状酷似狮头而得名,当地人将其侗族奉为驱邪逐疫、镇寨保安的狮神。每逢年节,必祭祀狮神,扎狮舞狮,人神共娱。从明正德年间至今有470余年的历史。早期的舞狮为地面舞狮,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加之南狮、北狮技艺的引进,逐渐出现了桌面舞狮,高台舞狮,刀梯舞狮等舞狮形式。2010年农历6月初6钟溪寨成功举办了侗族傩戏傩技整合提升剧目汇报演出,民间艺人蒲祖龙表演了精彩的吃瓷碗、吃活鸡,姚仕彬等人上演了精彩绝伦的上刀梯、刀梯舞狮子表演,吸引湘黔边界上千人前来观看。

贡溪在我们县城是很有名的地方,各地媒体来新晃采访,报道总是会提到贡溪的咚咚推、傩文化。贡溪在县城南边,离县城有50多公里,每次去贡溪,都要开上将近一个小时的车。

这次去贡溪走访,是为了结识一个叫做杨万友的奇人。说他奇,一则因为他仅仅是一个本地的村民,却自费买了DV,然后还致富了。他原先搞的是摄影。在一个贫穷的山村里,能够有那样超前的意识,不可谓不神奇。一则是因为他的工作职责,特别的让人觉得有趣有意义,他是一个热爱侗族大歌的民间文化爱好者,虽然至今未曾是侗协会或其他协会的成员,但他孜孜不倦的走访新晃各地、贵州境内的民俗文化集中地带,拍摄了几万首的侗族大歌。

在此之前,我只是在QQ和电话里联系过杨万友。聊的时候,发觉他是个对少数民族文化濒临消失感到忧患的很有想法的一个民间人士。我回县城之后结识过几位对民间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识渊博的朋友,一位是谭善祥,一位是蒲师术。他们分别是苗学会《五溪刊物主编》和侗协会的秘书长。

而杨万友则并非官方人士,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走向这样的传承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道路。他最初是照相,是当地有名的土摄影师,到后来去怀化市里,来自平江的一个亲戚告诉他,学会电脑制作,可以赚钱,所以他选择了一条自己买设备,拍摄侗族大歌的道路。

在老家亲人休息了半晌,刚从贵州拍摄完录像的杨万友匆匆赶来。我们准备午餐的时候,杨万友已经吃过了,于是和他坐在堂屋里一搭接一搭的闲聊。了解到,他经过7年的拍摄,有几万首的侗族大歌,他说,只有拍的好的东西,他才保留下来。他不光会拍,还会制作光碟,可以把侗族大歌里的侗语翻译成汉语字幕,这样大家都可以知道唱的是什么。杨万友告诉我,他是农民,2004年开始拍摄侗族大歌以来,每次拍,少则五六百块,拍的多的,七八百一千的都有。现在,他已经是湘黔周边地区最有声誉的民间山歌制作人。

“我摄像的地方有贵州天柱、玉屏、三会、锦屏、黎屏、新晃、芷江、沅陵、凤凰等地,都是别人请去拍的。”杨万友还说,很多离乡去外地打工的农民带着他的歌碟去外地,外地人也觉得好听,于是有人开始翻录他的歌碟,现在市面上,很多人都知道有个叫做杨万友的录的侗族大歌特别好听,外面的盗版碟,很大方面都是出自于他之手。

杨万友说起侗族大歌的时候特别的自豪而悠然:“你别看它总是那样的唱,你仔细的听,越听到后面越有味道,里面的韵脚、韵律都是不同的,内容也幽默生动。”

“对啊,这些侗族大歌,除了它的艺术价值,还有它可以供学者研究民俗文化的学术价值呢。懂这样价值的学者,可以从中读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习俗等等。”我回答。屋外就是贡溪的青山,天气不热,笼罩着淡淡的绿烟,对着大山,有种“两看相不厌”的感觉。我突然觉得这样的回答,远远比不上他发自内心的对侗族大歌的热爱之情。

随后,我还和杨万友聊起了贡溪乡里的民间文化,他告诉我,贡溪这里有很多民间手艺人,比如说,铁匠、木匠、石匠、竹篾匠等等,贡溪的画眉笼是远近有名的,少则买一百多块,多则卖五六百块。铁匠一般是做点农具之类,木匠有花床,但是花床已经濒临灭绝了,现在的木匠基本上已经进城了。

感觉到他是对民间文化特别热爱和了解的人。而这份热爱和了解,让他成为了村里面靠文化致富的第一人。他告诉我,以前他卖杂货和饮食为生,后来请他摄像的人多了,其他生意全丢开,专一做山歌,而且目前全家都忙这方面的了。

吃完中饭,我跟随杨万友来到他的家,由于时间关系,只取了他给我刻录的几张光碟,是夜郎双喜的五集侗族大歌,他家在贡溪街道旁边,离贡溪中学很近,他的孩子现在升高中,据说,考的很不错。

笔者回到县城,想起自己在杨万友那里所见所闻,突然又想到自己曾经在长沙、广西、北京各地逛书店所感慨的:长沙书市,最赚钱的是卖教材,广西书店,最赚钱的是卖差价,而北京,最赚钱的,不是买的书,是买的文化和服务。而杨万友的做法,总觉得很前卫,他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竟然以文化致富,能够走在很多人的前面,实在是值得我们感慨、借鉴。

钟溪寨风光

钟溪寨天然溶洞

上刀梯

傩戏表演一

傩戏表演二

高台舞狮子

天井寨傩戏表演戏楼

天井寨傩文化基地

天井寨傩文化基地外景

新晃侗族自治县调研活动

地点: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与上田村

内容:调研侗族文化与乡村的地方特色文化和其他的发掘

时间:待定,长沙---怀化(7个小时)怀化----新晃县(2个小时左右)新晃县----贡溪乡(1个小时)5天时间

注:火车;

苗族的传统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

苗族

苗族自称“牡”、“蒙”、“摸”、“毛”,有的地区自称“嘎脑”、“果雄”、“带叟”、“答几”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地,有大的苗族聚居区,也有小的苗族聚居区,还有与其他民族杂居区。

苗族语言

苗族使用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分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苗族大方言中还有小的分支方言。杂居地区的苗族人,会讲汉语或侗语、壮语等。过去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1956年,创制或改革了4种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

苗族服饰

苗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或大襟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头布,冬天多数人缠绑腿。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苗族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工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苗族建筑

苗族住宅因地而异。黔东南地区苗族居民住平房和楼房。楼房二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也就是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苗族民居,采用木质结构、双斜瓦顶或草顶平房每栋三至五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屋顶为平形草顶。云南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住“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棚,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间。海南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屋,三间一栋,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土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苗族食俗

苗族等民族居住的许多地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不少民族就以善种水稻著称,稻米是其主食。他们除了一般的蒸煮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制作方法,如香竹饭、饵块、米线、米干、粽子、把把、炒米等等。

苗家饮食独特的民族风俗是喜食酸味,以酸汤最为著名。酸味食品主要有酸汤、酸菜、腌酸鱼、牛肉酸、猪肉酸、酸辣子、酸萝卜、青菜酸、豆类酸等。苗族人普遍喜欢喝酒,常以酒解除疲劳,以酒示敬,以酒传情,饮酒为乐。苗家的酒主要有白酒、甜酒、刺梨酒、泡酒等。

苗族婚俗

苗族男女青年婚前都实行自由恋爱,通过“走寨”、“走坡”等形式社交,但也必须托媒说亲,征得父母同意才能结婚。苗族实行同宗不婚、姨表兄妹不婚,不同民族不婚,过去有“苗不沾客(汉)”之说。解放后,民族团结增强,各民族通婚的情况已日益增多。

苗族信仰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踩花山

云南省及贵州省西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正月,各地具体日子不一。活动的内容也不一样,但都必须先立花杆后踩花山。花杆是花山的标志,也是表演节目的器械,一般都选用几丈高的笔直杉树。

踩花山既是苗族男女老少共同的节日集会,更是未婚苗族青年自由选择配偶的机会。在黔西北、滇东北,苗族小伙子们在唱歌、跳舞中寻求自己的意中人,找到后,便迅速解下腰间横背的雨伞,向意中人罩去。如果姑娘也有意,就会随小伙子去;否则就会绕着圈子躲开。此外,节日里,还举行其他的一些活动,如跳狮子、爬花杆比赛等。

苗族敬桥节

贵州省黔东南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也有在二月内选择一个吉日进行的。敬桥,就是祭祀桥梁。

节日早晨,苗族每家每户的男人提着一只公鸭、三尾鱼、糯米饭、酒、纸钱、香以及用纸条剪成碎纸缠在竹条上的一种祭物,到自家立的桥上祭祀。敬桥时先杀鸡,把血洒在桥面上,然后拔些鸡毛贴在上面;再插香、烧纸、念些简单的祝词,倒些酒饭在桥上即算完成。事后要把剩余东西提回家。这一天还要煮糯米饭,全家共进节日美餐。有的苗族人家要在这一天架桥。所架之桥有木桥、有石桥,一般为木桥。在野外架桥时,桥木的根端都要朝家门方向放置。桥木为杉树,一般为三根,也有五根的,但绝不用双数。桥架好后进行敬桥仪式。第二年同一时间进行“谢桥”活动。第三年进行“结束新桥”仪式,以后便是正常的敬桥。桥坏了要修补,同时多选择在敬桥节这一天进行。还有的苗族人家要在家里立阴桥,据说立阴桥家中会出能人。

苗族民间认为,立阴桥出能人伤害地方,所以一般是悄悄的立,不让别人知道。立阴桥只是用两根杉木夹一根椿树埋在大门内的地下,苗族人敬桥时也敬阴桥。

苗族春社节

湖南省湘西和贵州省镇远、三穗等地苗族民间传统节日。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戌日举行。

过节前,苗族姑娘们要上山采来篙菜、野葱、洗净剁碎,挤去苦汁,配上腊肉丁、血豆腐丁、炸花生、炸黄豆、蒜苗等等,和糯米同一锅蒸成香糯米饭,俗称“社饭”,同时还要酿制“社酒”。

节日那天,苗族人邀请亲戚朋友和家族寨邻欢聚一堂吃社饭。被邀请者要带上活鸡、活鸭等“活礼”,以及腊肉、糯米饭、米酒前往赴宴。第二天主人将把把串起,捆成“活礼”,套在客人的脖子上或身上,送客人回家。

湘西苗族做社饭的方式和其他活动与贵州苗族基本相同。

苗族芦笙节

俗称“芦笙会”,苗语叫“岸给旧给”,直译为看芦笙、跳芦笙,意即“芦笙舞会”。这是苗族最富有文化特点的全民性歌舞活动,也是苗族的传统节日。

苗族的男子从小就开始吹芦笙跳舞,等到了成年,就已经是出色的芦笙手了。芦笙会期间,苗族男女老少都打扮一新。尤其是年轻的姑娘和新婚的媳妇打扮得格外漂亮。这是出于自身审美的考虑,也是为了引人注意。节日期间,吹芦笙的小伙子通过芦笙来显示自己的才情以此来博取姑娘及其父母的青睐。

芦笙会上,往往还同时举行男女对歌、斗牛、赛马、斗雀等娱乐竞赛活动,从而丰富了节日的活动内容,增加了节日欢乐的气氛。节日期间,未婚的苗族男女广结伙伴,相互求爱;难得见面的亲友趁机相约饮酒;酷爱斗牛、赛马的中老年人相互交流养牛经验等;经商的又为做活买卖而了解乡亲们的消费需求……总之,芦笙会是苗族歌舞的盛会,也是农副产品及各类食品的艺术展览;更是全苗族村寨的欢乐时刻。

苗族摔跤节农历三月三日和六月六日举行两次。

关于这个苗族节日有个古老的传说。传说古时候,九龙马门寨有一名苗族青年叫杨首辈,在官家的武举应试擂台上摔倒官将黑煞神。为此不但榜上无名,反而被毒打人狱。杨首辈出狱后召集苗族人们与官家作对,并活捉黑煞神。官府要求释放黑煞神,杨提出“官家没考场,苗家耍花场”作为条件,官府无奈只好答应。人们跳舞唱歌庆祝胜利,并举行摔跤比赛,那天正好是农历三月初三,故沿习成此节。

节日这一天,周围的布依族、汉族群众也前来参加。人数最多时达三四万。远路来的客人,要先喝一碗主人按礼仪款待的“进门酒”,才能进屋。节日除摔跤之外还有芦笙舞、把棒舞、吹唤呐、吹大号、对歌、斗鸟等活动。摔跤在太阳西斜时开始举行。一对对摔跤手抓住对方腰带,待评判员发出号令,双方便可拼搏。一以先倒地为输,一般要连赢两次才算胜。能摔倒所有对手者被荣称“盖场”,成为本届苗族摔跤王。

苗族爬山节

也叫爬坡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九日举行。

玉皇大帝的小女儿阿别向往人间的自由生活,顺着山顶飞下来,与聪明勤劳的苗族青年阿补结为夫妻,并生了三个女儿。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兴的时候,忽然听到鸡叫头遍,玉皇大帝规定鸡叫三遍为朝拜的时刻,阿别若不能准时到达,就会大祸临头,心急的阿别急忙向天空飞去,但她踩坏了香炉山的第六层。玉皇大帝也因此不能享受人间香火,于是便罚阿别变成香炉,阿别无法与阿补团聚,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忠贞的夫妻,便在这天过爬山节。

节日里,四面八方的苗族人都拥向固定的聚会山坡。山坡分片进行斗牛、赛马、斗雀、对歌、跳芦笙舞等竞赛娱乐活动。看热闹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摩肩接踵地东跑西窜,一时欢声笑语响彻山坡。

苗族青年人则借着这个机会物色自己的意中人。青年男女边唱歌边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向山顶攀登。最先到达山顶的苗族男子被誉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姑娘的青睐。

苗族四月八

贵州省中部和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其中以贵州省贵阳市喷水池的节日活动最为隆重热闹。四月初八是苗族民族英雄亚努的牺牲日。

相传很早以前,苗族人民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他们经常受到官兵的骚扰和破坏。为了维护苗族本民族的利益,亚努率领本民族的人民起义,多次击败了官军,但是最后终因寡不敌众,失败了,亚努也因此不幸牺牲。这天正好是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们把亚努葬在喷水池边,从此每年这一天人们都来这里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过节日时,喷水池被装饰一新,苗族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这里,举行各种活动。耍狮子、玩龙灯、打球、比武、对歌还有芦笙比赛。

苗族挑葱会节清明节举行。

关于这个苗族节日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苗族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儿阿达诺爱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诺。土官非常气愤,认为:“凤凰鸟怎会与钉钉雀共窝?”于是把阿达诺锁在吊脚楼里,不让她出门,岩诺的老人也劝岩诺说:“金银花与地巴菜同不了一个心。”但岩诺每天赶牛回家时,都到老鼻子寨看阿达诺。每当此时,阿达诺就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心情:“翠鸟关在竹笼笼里,挂牵山上花蓬蓬哩,鸟盼花,花盼鸟,清明踩青才相逢哩。”姑娘在清明节踩青,求山神保佑,父母是不管的。岩诺明白了阿达诺的心思,忙回唱道:“扯下树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叶也枯好孤凄哩,盼清明,盼清明,发春雨哩,缠上树儿再莫离哩。”两人都盼着清明早点到来,这样他们才会再见面。这一天终于到了,一大早,两人各自走出家门,正好在葫葱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俩忠贞的爱情感动了葫葱仙姑,促成了他们的美好姻缘。此事被人们传为佳话。从此,每年清明节,苗族女青年便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葱刀,来到翁排坡与手拿沙刀的小伙子相聚。他们尽情地对唱,在对歌中寻找意中人,玩的十分开心。

苗族赶歌节

赶歌节是湖南、贵州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举行。

关于这个古老的节日,有很多种传说。一种传说是湘黔边境的苗族人民,忍受不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揭竿而起,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与官兵展开浴血奋战,许多苗族同胞倒在血泊中,为了纪念这些苗族英雄,从此,每年六月初六这一天,苗族人民都用歌声来纪念和怀念英烈。

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忠贞的爱情而兴起的。

赶歌节的主要内容是赛歌。节日里,苗族小伙子们身穿节日盛装,吹奏着芦笙、唤呐、笛子等乐器奔向歌场。姑娘们穿着绣满名花、彩蝶、镶着宽大花边的衣裤,佩戴闪光耀眼的银饰,相伴来到歌场。赛歌是以村寨为单位的集体对歌,各自找对手比赛,形式多样,一男对数女或一女对数男等,经过反复较量,最后产生“歌王”。苗族歌王受到大家的爱戴。

苗族赛马节

贵州省都匀市新场一带苗族的节日。时间在农历六月初六日举行,节期为三天。节日当天,周围各县的各族群众也前往参加。

传说古代,这一带的苗族就在这天举行各种活动,后来有一位武艺高超的青年,一心为考取武状元而精心饲养赛马,并刻苦训练。最后如愿,他很荣耀地回到家乡。人们由于敬佩、羡慕而形成喂马、赛马的习俗。年复一年就形成了今天的赛马节了。节日里,人们除了赛马外,还举行对歌、芦笙舞等活动。

苗族跳米花

是“跳米花场”的简称。贵州省贵阳市、安顺一带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苗人”支系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择日举行。这时候正值稻子扬花吐穗,因而得名。

苗族民间认为这时不举行节日,不吹奏芦笙、不跳舞,稻花就开得不好。民间有“苗族不跳花,谷子不扬花”的谚语。有一些地方在节日夜晚举行歌舞活动,故而被称为“跳米花月”。节日里,苗族青年男女要把在外村的异性朋友接到村寨,集中在房屋宽敞的苗族人家,进行对歌等。

这家的父母要置办酒肉,杀鸡宰鸭热情款待。晚饭后,苗族男女青年打扮一新,上月场跳月。姑娘们跳月时要打髻,并换上传统民族服饰。待月亮上来时他们开始吹笙跳舞,直到鸡叫三遍时才结束。有的地方活动要举行三天。活动结束,有情人互赠纪念品,一般是女方送精心绣制的鞋垫,男方送毛巾、衣料。

苗族斗牛节

贵州省贵定、龙里、福泉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时间选在春耕前或秋收以后的农闲之时。

节日前的两个月主持者就向附近的村子发请帖,让参加者做好准备。有斗牛的人家,不让孕妇、产期妇女、新寡妇上门,也不准接近牛圈;不借东西给别人,怕牛的力量被借走。节日那天,场主介绍斗牛场的来历,宣布有关规定和纪律后,斗牛开始。八个男童身穿苗族服装,手举画有猛兽的彩旗走在前面,一对大号手之后跟着四个唤呐手,随后芦笙手上场,一群姑娘跟随其后,合着节拍跳舞。所有参加比赛的牛绕场一周,斗牛就开始了。斗胜的牛给披红挂彩,放鞭炮、吹唤呐庆贺,节日活动一般举行一天,有的地方是几天,也有的地方一边斗牛、一边举行吹芦笙跳月等活动。

苗族吃九月粑

又称“吃稻草粑”。贵州省麻江县和凯里市交界地方的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若第一个卯日在初九以前则在卯日举行,若第一个卯日在初九以后则在初九过,另外的两个卯日只是打点把把小过。节日那天,每家打粑粑,煮鱼行祭祖仪式,然后全家人聚餐。麻江县的石猛一带苗族称这一节日为“吃稻草粑”,意思是秋收结束,稻草已经堆放好,人们做粑粑共同庆贺丰收。

苗族客家年春节相同,苗语原意为“过汉族年”。客家年是苗年之后的又一重大节日,苗族有的地方已经把苗年移到春节来过。

关于镇远养牛户,辽宁真有黑山镇小黑山二道沟这些地方吗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