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人家家都养牛吗 羊

阿坝州人家家都养牛吗 羊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阿坝州人家家都养牛吗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阿坝州人家家都养牛吗的知识,包括过去为啥家家户户一年到头都养猪而不是养牛,羊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过去为啥家家户户一年到头都养猪而不是养牛,羊

过去为啥家家户户一年到头都养猪而不是养牛,羊

这是由于村里人民当时的生活和劳作,对猪、牛、羊的用途需要不尽相同,才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如今不能同日而语,农耕机械化的普及运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家畜肉类营养价值的追求等等都在改变。所以,养殖的家畜它们的家庭地位,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

牛:牛在80年代以前,可以说是牛农耕文明的“动力火车”,“地位”相当之高。那个时候的牛如同现在万能机器,耕地、播种、拉车,那样都离不开牛的功劳。所以,村里人们养牛,如同现在购买了汽车需要养护“烧油”一样,也需要饲养管理。牛的这种用途,使得养殖他的人家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也就是说有养牛的的家庭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行,并不是谁家都养的起的。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日子慢慢好起来,村里养牛的人才逐渐多起来,但是由于养殖代价太高,几亩地养一头牛耕地播种不划算,村里种地少的人家就不养牛,可以帮助养牛的家庭提供草料等,到时候可以用别人家的牛耕田(如同拼车),也就没有必要家家户户养牛了。如今农业机械化大量普及运用,能不养牛就不养牛耕田,而专业养牛的是为了肉和牛奶等,并不是需要牛出力气了。

羊和猪:我们当地以前养羊的也有,不过在90年代以前,养猪的是大多数,养羊的比较少。为啥呢?当时人们更看重猪的出肉率高,口感好,而且,养着方便,当时人们农活多,不需要专门去放猪,给它们吃剩饭剩菜就行了。再者,当时人们生活水平、消费能力有限,而猪肉消费量非常大,羊肉消费量比较小。记得当时过年,家家户户买很多猪肉,不见有人购买羊肉。总之,当时村里人们养殖家畜的价值观、感觉养羊没有养猪划算。所以,养猪的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牛羊养殖的就比较少。

现在村里没人养猪了,养羊的人多了。特别是村里老人,农闲的时候,牵一只羊,找老伙计一起去河边或者荒坡上放羊,只需要喂养它们一些青草和粮食,可卖可食。而养一头猪没有羊好管理,老人也弄不了,年轻人去打工,人们就不养猪了。村里人养牛的人家也几乎没有了,都用机械化代替了耕牛的地位。也可以这么理解:按照猪和牛羊肉的营养和价格来说,猪最平民化,农村家家户户养猪,说明人民当时生活水平不高;如今村里人们养猪和养牛少了,养羊的没少,说明啥?说明人们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有更多的空闲去放羊,要求家庭环境比较干净卫生,又追求羊肉更好的营养价值,侧面反应了当下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支教回来

支教回来

这两天有些恍惚,好几次从睡梦中醒来,一时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哪里。

现代快速的交通工具总是让人措手不及,在心理上,我还停留在索玛花小学,在孩子们的身边,在那间简陋但却使我觉得像家的宿舍里。

可身体却已经在上海,睡在毛茸茸的床上,身边还躺着肉乎乎的女儿。

我总是在想,时代发展的速度,早已来不及等待个体心灵的感受。那天莫莫送我去机场的路上,我跟她说,这一切就像一场梦。

记得来的时候,也经过同样的路,我坐在她的副驾驶,对大凉山和大凉山的老师与孩子们一无所知,甚至有一些忐忑的想象。

而现在,又回到了同样的人,同样的车,同样的路。这将近一个月的时光,仿佛是做了一个美梦,梦醒来,我带着满心的欢喜与感恩离开,那是梦里的孩子们,老师们,莫莫和老邪哥哥以及他的同事朋友们赐予我的。

屡次有人问我为何去支教,其实这是我人生中的一次意外,并不是有意识的公益行为。起初,我只是想着像以往那样,拎着画箱旅行,一边写生一边卖画。

只是这一次我跟着莫莫的步伐走,一走就走到了她的老根据地:大凉山索玛慈善基金会。

我已经说好,只在那边呆一个星期,至于去了做什么,大概就是跟着她去家访看看孩子们吧。剩余的时间,我要画画写生。

哪里想到第一天就直接入住了位于响水乡的索玛花小学,当晚就跟索玛慈善基金会的理事长老邪哥哥,还有索玛花小学的支教老师们一起开了会,我的任务有:给学校画墙画,带孩子的美术课,最好再给老师、学校画几幅画。我心里直犯怵,一个星期的时间能行吗……

开完会和莫莫分别,内心感受到了孤单。前一天我们还在阿坝州的雪山上玩得欢,下一秒我就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了。我箱子里所有的用品都是旅行装,准备也不充分,现在却要在这所学校住下来,还要教课画画,像被空投下来执行任务一样,这对于自由惯了的我来说太突然了!

只是,这种不安与压力只持续了一个晚上,当第二天起床,我听到枝头喜鹊的叫声,还有回荡在大山之间的音乐铃声,看到千里迢迢来上学的孩子们跟我敬礼,有一种感动从我心底里升起,以致于迫不急待地想要为他们做些什么。

当我站上讲台,看着那一张张天真烂漫,又带着渴望与好奇的小脸,就如同看到了童年的自己,我想用尽所有的能量去爱他们。

而回顾我的过去,仿佛所有对孩子,对教育,对公益,对艺术的探索,只是为了这一刻能派上用场。

所以我在这里上课,完全就是和喜欢的人呆在一起做喜欢的事,真实,自由,享受,人生所有的追求也不过如此!每次上完课走出来,我都像是进行了一次充电,满满的能量总会让我感恩这美好的安排。

当然,我深知这一切的发挥,源自于一个信任我,愿意给我自由的环境。但凡有一个教条主义的领导、追求功绩与考评的校长,有一堆追求快速进步与成绩的家长,我都无法带着孩子自由地翱翔在艺术之中了。

而这种滋养我生命的“工作”,让我足以面对洗澡上厕所等等身体与环境上的不便。

每晚我顶着寒风跑一百多米去上洗手间,总会看到大凉山上方的星空,要知道,我很少能看到“眨眼睛”的星星。而使用那清澈的泉水洗澡,吃当地的土豆萝卜大白菜也成了我异常感恩的事,在城市里全是没有味道的大棚菜。要是能长期呆在那里,我还要去征服周边的几座大山,去摸一摸山顶上的大石头。

小时候我总是好奇山的另一边是什么,路的尽头有什么,虽然后来得出结论,还是山,还是路。但冥冥之中这种探寻就在引领我去到大自然中探险,踏遍所有的山川湖海。

所以在大凉山索玛花小学,还真是满足了我对世界所有美好的期待。美好的山里风光,美好的孩子和老师们,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的老邪哥哥和他的同事们。尝到这么多甜头的我,面对他们的挽留,我又怎么能不答应呢?于是这一延,就呆到了月底。

在支教的期间,朋友圈里很多人都想要献上一份爱心,给孩子们捐衣物,但我都一一劝说,捐衣不如捐钱或捐“人”。

据我了解,衣服的存储管理得费不少空间与人力资源,而资金能直接通过索玛慈善基金会改善孩子们的食物,或进行一对一助学等等。更重要的一点是,这边的人们更缺的是一种思想观念上、心灵上的改变,而不是物质上,所以如果能有更多更专业的爱心人士来支教就好了。

记得最初几天,我非常困惑,大凉山如此美丽,水质又如此清澈干净,而且山间都种着土豆、萝卜、山芋、荞麦,家家户户房子周围都挂满玉米,大家都养猪养牛养羊,并没到穷得没饭吃的地步,但为何人们的生活却如此邋遢?

我们每次去家访,总能看到一个昏暗且脏乱差的家,孩子们脸上全部挂着鼻涕,衣服上总是脏脏的,女生头上长满虱子,身上污垢已经成堆了。以至于小学里对他们的教育,要把洗头洗脚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后来了解到他们的历史,原来大凉山六十年代以前还属于奴隶制社会,作为黑彝的奴隶主阶层统治土地和白彝,解放后才一脚迈进社会主义社会。

外在巨大的变化发生了,而内在的老旧观念却如同痼疾顽症,难以在短时间内根除。果然这世上真正统治着我们的,并非偶像、君王或制度,而是那些看不见的主人,它的名字叫作传统。

在这些大山的屏蔽与掩护之下,他们看不到“更美好的世界”,也就没有了对比与渴望。许多彝族平民百姓们继续过着种土豆晒太阳生孩子做迷信生病找毕魔的生活。

上次和几位彝族朋友聚会,他们说彝族人非常懒惰。其实懒惰并不是天生的,看看那刚出生的小孩儿,不分国家与民族,他们在如此脆弱的“躯壳”里学说话,学走路,学各种技能,明明勤奋得不得了。

懒惰,是因为一个人没有冲动和需要去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怎样挑起这种冲动和需要,除了让他们见识到更美好更干净更环保的世界以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如此宝贵与独特!

每一个人身上都携带着与众不同的天赋才华,而我们要用这一生把这部分独特性绽放出来,否则就是在辜负与浪费生命本身!

如果一个人能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就找到了自己的热爱之事。做自己的热爱之事,是不会有懒惰存在的,他会享受在自己的创造里。

而艺术,便能挑起这样的责任。艺术的珍贵之处,总是落在它彰显了一个生命独一无二的表达,所以它能超越时间的限制,穿越历史的长河还能闪闪发光。

当一个孩子能在艺术里表达他自己,也便能超越周围的环境影响,朝着自由与美的方向前行,也便能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但凡对自由和美有向往的人,都不会任由自己生活在垃圾遍地扔与疾病随便应付的环境里,有了这种想要改善的意识,就会有学习和探索,才会想要通过读书走出大山。

而我的想法是,改变不一定要走出大山,走出大山也并不意味着要抛弃家乡。意识上的改变,重于物质上的改变,通过内在的改变带来外在的改变,这一切都需要靠教育了。

所以当我看到老邪哥哥带领下的索玛慈善基金会为大凉山做了如此多的贡献,而那些支教老师们呆在这深山里日复一日地陪伴与关心着孩子,内心是多么敬仰与佩服。

某位哲人曾说,最成功的帮助,是无人可帮。但愿这一天早日到来。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