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旗养牛人,内蒙通辽市哪个旗或县最富裕

阿旗养牛人,内蒙通辽市哪个旗或县最富裕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阿旗养牛人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内蒙通辽市哪个旗或县最富裕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牛头人是在哪国神化中最早出现的

牛头人是在哪国神化中最早出现的

牛头怪,也叫牛头人、米诺陶(Minotaur),是混沌、邪恶、力量和杀戮的象征,奇幻世界中的经典怪物。

Minotaur是一个复合词,由表示米诺斯文化的minos加上表示公牛的拉丁语taurus构成,直译意为“米诺斯的公牛”。因此几乎所有涉及牛头怪的文章,都必定要说到克里特岛的故事。但实际上在这个故事里只有唯一的一个牛头,还只在迷宫尽头露一小脸就被大英雄K掉了,纯粹是个跑龙套的,不具备代表性。他实力不算强,唯一的特长就是知名度高,甚至连“最早的牛头”都算不上。我这次要以牛头族做一次奇幻无责任杂谈,而且所谈的东西也不仅限于克里特岛的牛头怪传说。

牛头人身的起源

话说克里特岛的那只牛头,是世界上最早一只牛头吗?倒也未必!克里特岛是欧洲大陆最早的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创造了灿烂的米诺安文明(2800-1150BC)。但是克里特王朝辉煌而短暂,影响深远但历史却不很长,更不是最早的牛头人身传说。而从公元前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开始,牛作为最重要的食物和材料来源之一,贯穿了狩猎、游牧到农耕的全部历程,同时多产的特性也是阳刚与富裕的象征,广受除了南美、中美和大洋洲以外的各个种族所崇拜(很奇怪,澳洲原本居然没有牛,南美和中美则更热衷于崇拜羽蛇之类又粗又长的东西),几乎每个上古文明中都经历过圣牛崇拜(有的至今仍在崇拜,如印度),在这些文明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牛首人身的神人及其变体形象。

王国标志——牛牛在非洲

非洲是人类文明的故乡,那里的养牛业从千万年前延续至今,对于牛的崇拜也由来已久。非洲的马赛族,是一辈子只吃牛奶和牛血过活的民族,他们衡量价值的标准就是一家有多少牛,以用牛做货币单位。马赛尔人甚至不在乎牛的产奶量是否最高而专心培养最好看的牛,所以他们的牛有很长的尖角,高高的极其好看。马达加斯加共和国(Madagasca)别称“牛的王国”,这里的人们对牛有着一种特殊的,近乎狂热的崇拜。牛是个人财富的标志,牛头被当作国家的象征。牛在这里要象孩子一样接受洗礼,一个星期中的某一天不能强迫牛去干活。据说在非洲古老的神话传说中也有牛头人身的形象。

天降大神——牛牛在埃及

埃及人的圣牛崇拜相当早,大约在中王国时期(2040-1640BC)达到鼎盛,以孟菲斯为中心,衔接古王国时期的圣鹰崇拜和新王国时期的圣羊崇拜(这恰好与中国的卵生神话和鸟图腾文化相映成趣,殷商也是玄鸟图腾崇拜,神话传说他们的始祖契即是其母简狄吞食燕卵之后怀孕生出的)。

埃及诸神中牛头的代表者有司丰饶及生产之神的阿匹斯(Apis),外形为公牛(注:此神很可能与巴尔神有些渊源——没错,就是“那个”太阳神巴尔,甚至跟《DIABLOII》或者《博得之门》里面的巴尔都有点间接联系);象征法老王权的守护神,外形为鹰头人身的荷鲁斯(Horus),他的妻子就是埃及的牛头女神哈托尔(Hathor)。哈托尔是古埃及所有女神中最美的,外型幻化成母牛,也是埃及最古老的女神之一,希腊文提及其为天空女神,在底比斯曾经被认为是死神,但是一般均认为她是爱情,舞蹈,酒及外国之神。

[女神哈托尔]

神圣的母牛哈托尔作为仁慈的保护神而存在。她的形象曾被广泛雕刻在公元前1350年至前1100年之间的大量法老陵墓的石壁上。她被描绘成躺在芦苇席上的牛,或着是具有牛头的女神,或是一个美丽的女神,通常在他头上的两角间都戴着太阳盘。偶而会配戴着Menat(一个类似项链的特殊垂饰,但不是珠宝,而是一种祭祀用的乐器,也可藉此将女神的力量传递给法老)。《Mr.迈尔·怒涛》——克里特岛以外的牛头怪第4页共40页

限制级——闪族的金牛崇拜

闪米特(希伯来)人崇拜牛的习俗由来已久,古老的对巴尔(金牛犊神)和巴尔诸神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远古,这是与埃及文明的“Apis神牛”的公牛崇拜(见前文)之间颇有些关系,甚至有把少女的“初夜”献给金牛的祭典。后来的西班牙也接受了该种崇拜,这个崇拜因为金牛座的缘故和太阳崇拜挂上了钩。

天下第一竖琴——苏美尔牛头

牛是苏美尔人文化的标志物之一。在苏美尔人第一王朝时期的古国之一,乌尔王朝的国王阿巴尔吉和王后苏巴德的陵墓内,人们发现了一把金质的牛头竖琴。该琴以牛头为柄,造型精巧,线条雄浑,构造匀称,精致华美,琴身上装饰有来自阿富汗的天青石、印度洋的贝壳、伊拉克北部的粉红色石灰石,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竖琴。经测定约为公元前二千六百年左右的遗物。

保家卫国——牛头与亚述人

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平原是四大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苏美城邦、巴比伦帝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帝国等先后在该地主宰了军事及政治的舞台。此地的金属工艺有一个显着特点,就是作品的造型多为翼狮、牧牛、羊、鹿等形象。拉玛苏(Lamassu)是亚述/巴比伦神话中的人首半狮半牛怪,保卫着亚述人的神庙和宫殿。它们有翅膀,可以飞翔,而且力量很大。与之相应的是舍杜(Shedu),也是人头牛身有翅膀的怪物,同拉玛苏一起保卫着亚述人的寺庙和宫殿。在亚述国王萨尔恭二世的王宫“都尔沙鲁金”入口处,有带双翼的巨大牛身人面像。他们崇拜的对象不是牛头人身,而是牛身人头……这尊神像被称为“亚述之牛”,是亚述人的主神之一,脸部据说是按照国王萨尔恭二世本人的形象雕刻的。

遍地开花——牛牛在希腊

希腊文明继承了克里特文明的牛崇拜,宙斯这老儿下凡泡妞就曾经化身为牛,还把姑娘搁在牛背上带到新大陆——也就是欧罗巴的起源。希腊神话中关于牛的故事太多太多了,克里特的传说就属于希腊前期神话,但是既然我们这次谈论的话题是“克里特岛以外的牛头”,那幺这些随处可见的大路货就不贴来骗稿费了。一般传说中很少提起米诺斯国王(xie注:就是牛头人的老妈的丈夫——真绕嘴)本人生前是宙斯和欧罗巴的儿子,死后成为“冥府三王(判官)”之一,他的统治以法治严密而闻名。

爱你爱到杀死你——牛牛和欧洲蛮子

据《祭司与王制,凯尔特人的爱尔兰》一书说:古爱尔兰人称王的时候,有一种习俗是要与白色的母牛进行〔马赛克〕,然后情人脸说变就变,这头跟你OX完,那头就把你杀了做汤,王和臣子一起吃肉……虽然大多数是装装样子,但有的人就特别的认真,这就让人有点受不了。传说中北欧维京海盗的标志性形象,除了一脸络腮胡子,长发披肩,身着铁甲裙、驾着大桅帆船之外,又怎能少得了一顶牛角头盔呢?这也象征着他们阴郁、奋斗、勇猛、顽强的民族精神(好吧,其实普通维京战士并不戴那种夸张的牛角头盔,只有少数德高望重的军事首领和祭祀仪式上祭司才会偶一为之)。在北欧创世神话中,母牛奥都姆布拉和始源之巨人伊米尔是最早的两个生灵,巨大的母牛以舔食冰雪以及冰地上的一些盐霜为生,庞大的伊米尔就以奥都姆布拉的乳汁为食。母牛从盐霜中舔出了众神的始祖布里,所以对于北欧人来说,牛就是万物之祖,把牛作为他们自身的形象标志也就理所当然了。

实际上一般海盗戴的头盔并没有牛角装饰。

A就是我——牛牛和拉丁字母

腓尼基语(一种北闪族语言,现在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第一个字母α来自西奈字母“牛”,塞姆语(使用者包括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和迦南人)读作aleph;第二个字母β来自西奈字母“房屋”,塞姆语读作beth,所以,希腊第一个字母读作alpha,第二个读作beta。公牛“阿匹斯”是埃及神(见前文),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腓尼基人才将α(牛头,象征公牛)作为他们的第一个字母。后来,拉丁人又作了一次革新,将α竖立起来而写作A,于是,它就成为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第一个字母了。以后记住,每当你写下一个字母“a”时,其实是画了一个牛头……

化身天地——牛牛在伊朗

在伊朗古都“波斯波利斯”,至今还可以看到牛头人身的雕像,他们的神话传说将牛作为开创天地万物之始。

伊朗《创世纪》中,天神阿胡拉·马兹达在创造神界之后,开始创造物质世界,他以泥土造原人凯约马尔特和原牛,并用天之光明和水分造原人和原牛的精种,置于原人和原牛腹中,以期人类和畜类由此而繁衍。由大地女神所出的太阳神密特拉,奉母命以坐骑白公牛献祭,牛死之后,躯干变为月亮,毛皮变为群星,尾巴化成谷物,血液化成葡萄,自阴茎遗落的精液生成了世间万物,不仅宇宙从其得以构成,连善恶这样的价值评断也缘此以为端绪。密特拉宰杀原牛创造万物的神话,后世传遍小亚和地中海沿岸各地,这可以从这些地区发现的密特拉神庙中大量雕刻和图画可以看出。密特拉原本是印度-伊朗人的太阳神,密特拉崇拜在基督教产生之前却曾广泛流传于南亚、中亚、西亚、北非以及欧洲各地,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宗教(见下文),考古学家在古罗马帝国的疆域发现了几百个有关密特拉杀牛创世的雕刻和图画,可见密特拉崇拜在古代各民族中的影响。伊朗古经《阿维斯陀》没有提到密特拉杀牛之事,但却有原牛垂死生化之说。《阿维斯陀》之《创世纪》中,原牛并不是被密特拉所杀,而是在恶魔阿赫里曼的进攻中与原人一起被杀,原牛死后化生为世间万物,而原人盖约玛尔特被恶魔所杀之后,临终遗落精种,撒落处长出两株植物,从中化生了世间第一对男女。这对孪生兄妹在恶灵诱惑下偷食禁果并血亲相奸,由他们的交媾生息繁衍了举世之人。在伊朗的另一则创世神话中,原人“头用以造天,足用以造地,眼泪用以造水,头发用以造植物,右手用以造牛,理智用以造火”,将牛与天、地、水、植物和火并列放在一起,其地位可见一斑。

至高无上——牛牛在印度

印度大概是全世界最崇拜牛的国家了,圣牛崇拜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雅利安人部落向次大陆迁徒途中,将自己的命运与牛群的生命紧密地连在一起,很多印度教徒都希望自己来生投胎转世为一头牛,牛保护和牛崇拜被写入印度教的核心教义。除了西孟邦与喀拉拉邦两个邦外,其他各地的法律都是禁止杀牛的,《国家政策的指导性原则》条文第48款中明文规定:“禁止屠宰母牛和牛犊,以及其他产奶的和驮物的动物”。牛奶、乳酪、牛油、牛尿和牛粪被称为五宝,牛尿和牛粪又是去秽涤罪的圣物。在德里有上万头自由自在的神牛,它们在大街上大摇大摆地闲逛,没有人会驱赶它们,其他交通工具必须为牛让路。如果一头牛恰巧到了菜市场,它可以随意挑吃自己喜欢的菜。恒河发源地加姆尔在印地语中是“牛嘴”之意,恒河水是从神灵——牛的嘴里吐出来的清泉,于是便被视为圣洁的了。过去,古代犹地亚的犹太教教士禁止犹太人食用猪肉,以防止传染毛线虫病;同样,古印度的圣贤们将牛奉若神明,使得人民赖以生存的牛群免遭任人宰割的厄运。圣雄甘地(MahatmaGandhi,1869-1948)是印度教的牛保护教义的虔诚信奉者,用他说:“印度教的核心事实是牛保护……牛保护是印度教给世界的礼物……印度教将同保护牛的印度人永存于世”。

祛病除疫——牛头在日本

每年七月举行的只园祭是八坂神社(Yasaka-Jinja)的年度盛会,只园祭之源由为早期京都人为了消灭瘟疫,特地从印度请来的牛头天王神镇压,法会沿传至今转变为京都三大祭典,而八坂神社供奉的正是牛头天王,在日本是相当特殊的神社建筑,不但香火鼎盛也是艺妓最常造访的寺院。

此外另有一说:牛头天王即素戋鸣尊,素戋鸣尊即牛头天王,“疫神”并非来自印度,而是在京都被“秦氏”所信仰的“牛头天王”。秦氏如其名所示,是古代来自大陆的秦氏家族及其后裔,他们于中国汉朝时期为躲避战乱来到日本,自称为秦始皇的后代,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将生活习俗、信仰带到了异国他邦。在9世纪,“渡来人”秦氏的势力相当有影响力,它所信仰的疫神牛头天王也被迎往祗园社,成为祗园社的祭神。

三皇五帝——牛头在中国!

《尚书》宣扬伏羲、神农、黄帝是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汉代仍传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汉末纬书以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道教经典中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还具人形;中三皇则具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神农氏(炎帝):“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神农本草经》的记载。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一个传说。神农就是被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奉为祖先的三皇五帝的“炎帝”,是中国史前先民的代表人物。相传神农就是个牛头人,《帝王世纪》曰:“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帝系谱》曰:“神农牛首”,这可能是那时已经掌握了农耕技术的先民们,对于作为“农业之神”的神农形象的构想。

蚩尤:蚩尤也是牛首牛蹄并有尖利的牛角的。前引任昉《述异记》即记载:“涿鹿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这都说明蚩尤族是以牛为图腾的。蚩尤死后从他的山东老家一直到四川云贵都保持了极大的认同,成为东夷人尚武精神、桀骜不驯的风格源头。一直到战国,齐国人心中的天神,一是天,二是地,三就是兵主蚩尤。秦始皇、刘邦都曾祭战神蚩尤。蚩尤在传说中“铜头铁额、飞沙啖石”的形象,以及他作战时手持戈、殳、戟、酋矛、夷矛等五种兵器,似乎说明他们是很早就开始冶炼金属的民族,而据苗族的《蚩尤神话》中,黄帝化身为“雷老五”假意和蚩尤拜把子称兄道弟,学到了医药和青铜冶炼技术,顺带骗走了蚩尤的铜板斧,这才扳平了彼此间的科技差距,一举战胜蚩尤部落。

牦牛创世界——牛头在藏族

大威德金刚是西藏密宗佛教的八大护法之一,有九个头,各具面目。居中央为水牛头,象征阎罗王,火焰状的发式,三十四臂。中间二臂拥抱金刚起尸母,其余诸手持钺刀、葛巴拉碗等各式法器。

我国的藏族同胞信仰藏传佛教,他们对牛(牦牛)的崇拜不亚于印度佛教徒。在藏族创世纪神话《万物起源》中说:“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等均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这是藏族先民对其所崇拜的图腾牦牛加以神化和物化。如今还在安多藏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藏族神话故事《斯巴宰牛歌》当中讲到:“斯巴最初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分开天地是大鹏”。“斯巴宰小牛时,砍下牛头扔地上,便有了高高的山峰;割下牛尾扔道旁,便有了弯曲的大路;剥下牛皮铺地上,便有了平坦的原野”。又说“斯巴宰小牛时,丢下一块鲜牛肉,公鸡偷去顶头上;丢下一块白牛油,喜鹊偷去贴肚上;丢下一些红牛血,红嘴鸭偷去粘嘴上”。“斯巴”(SRID-PA)在藏语中的含义是“宇宙”、“世界”。

藏族史料记载,在佛教势力还未兴起时,藏族原始宗教本教占据统治地位,牦牛曾一度被称之为“神牛”,是朝野、政教神圣的供奉之物。当时宰杀一头牦牛必须经过本教徒念诵长经300遍方可,否则将受到惩罚。本教神舞演示中的牛头面具显然是将图腾形象牦牛做为神灵的化身而用来镇妖驱邪,降灾伏魔的一种宗教形式。本教巫师们在道场做法时把牦牛作为一种神圣的法器用来施法制恶、驱邪除秽、弘扬正义,保佑人畜平安。一些本教寺院中还在牦牛头骨上刻写上符咒,然后敬奉在神龛之上,让僧俗弟子们顶礼膜拜。

在藏密传说中,文殊菩萨降服阎罗王的时候化身成护法神曲佳(法王),头面部是水牛形,身蓝色,头戴五骨冠,三目,发上竖,头四周有象征愤怒的火焰,脖上挂人头骨念珠和生人头做的大项圈。有两只手,右手高举人骷髅棒,左手持套索,表明他的威力和降伏法。这是很典型的牛首人身佛像。

《汉地理志》:“其墓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现今山东汶上县南旺镇),冢高五丈。《史记》二十八卷载:“三日兵祖,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阚乡齐之西境地。”

蚩尤传人——牛头的后代

蚩尤的族人称为“九黎”,其后代“三苗”就是现在苗族的祖先(“九黎,黎氏九人,蚩尤之徙也”,又“三苗,九黎之后也”~《国语·楚语下》),因此蚩尤至今仍是苗族的一位大祖神,在苗人心目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苗族民间认为,蚩尤是古苗文的创造者(现已失传),流传于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带的《蚩尤神话》中,更是强调蚩尤比黄帝更早开始使用铜制兵器。在苗族的语言里,还保留着“蚩尤”这一名称,即ZidYeus。这里的Zid,是“父”的意思,Yeus是“男”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指勇敢而有本事的男人。谁个子大、勇敢而有本事,其他人往往就会称他为ZidYeus。云南文山地区苗族“踩花山”跳芦笙时,要先祭祀祖先蚩尤,立花杆,桂挂红布,即“蚩尤旗”,祭蚩尤时,祭师念唱祭祠,叙述蚩尤与黄帝斗,失败后迁徙的过程。因蚩尤爱牛敬牛,故苗家最典型的头饰是牛头从草间花丛中冒出,苗女银角头饰中高高扬起的两弯水牛角,是苗族美丽至尊的象征。过去,只有寨花才能戴这样的头饰。

勾魂使者——牛头在民间

在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农民们对牛很是尊崇。他们认为一个人倘若长了双“牛眼”,那便会“与财巨万无差跌,寿算绵长福禄终”;如果一个人长成“牛形”的话,不但“平生罕病”,而且“生来福厚不容言,面壮心平语话谦,若更步形迟且缓,千仓积贮富田园”——街头算命先生的《神相全编》如是说。

[牛头:勾魂使者]

在壮族的神话中,牛本是天上神物,牛魔王是上天的神祗,派遣牛王下凡种植百草,后留下来在人间吃草耕种。每年四月初八是牛王诞日,是壮族传统的“牛魂节”,壮语叫“哽坤怀”(genkunwai),要举行非常隆重的祭祀活动。

在民间传说中,牛头马面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牛头来源于佛家。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在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的新城乡戈壁滩上,有1400多座魏晋时期(公元220-419年)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6号墓,墓门墙镶嵌有托梁赤帻力士、雷公、托梁兽、鸡首人身及牛首人身等建筑造型砖。

传世经典——禅宗之牛

[十牛图一:寻牛]

《十牛图》以牧牛比喻一个禅人从开始到圆满结束的十个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思想在中国,以牛的形式格外升华。牛在佛教禅宗中本来有象征生死自在的意思,佛德被比喻成牛王。十二世纪一位禅师廓庵将中国道教流传下来的《八牛图》扩充重绘成《十牛图颂》,用十幅图画表示了从寻牛觅心到归家稳坐的过程,以阐释修行方法与顺序,被誉为禅宗艺术的顶峰。成为历代禅师教化学徒的至宝,乃至庞大教义体系的浓缩象征。

所谓《十牛图》,就是以十幅图画,表现一个修行者,像一个牧童一样,寻牛、见牛、得牛、忘牛,最后是返本还源、入廛(街市,指凡尘俗世)垂手,如何把自己本来风光或露地白牛——天然妙心或般若佛性,显现出来,把烦恼执着逐渐克服,发挥自然妙用的化世功能。这虽不是每个修行者都会经过或必须经过的十个阶段,但已可以由此而略知修行过程的一些消息。《十牛图》与《信心铭》、《证道歌》、《坐禅仪》合印,称四部录,在禅林影响很大,不仅流行国内,而且远播韩国、日本,产生了广泛影响。日本的一山国师著有《十牛图颂》,即是依师远《十牛图颂》的框架创作而成。

力量与丰产——公牛神和母牛神

牛头神的形象有雄性也有雌性,各自代表了先人对牛这种象征物的不同期盼。公牛象征力量与勇猛,母牛象征生殖与欢乐,总之大家都喜欢,于是男的也拜女的也拜。欧洲在基督诞生前一个世纪,一个宗教团体密特拉教从波斯传到罗马(见上文),这个教派崇尚太阳神,同时又是公牛崇拜的狂热fans。公元2世纪时,由于几位罗马皇帝相继推崇,使得该教在罗马大兴,并带动了罗马帝国崇拜公牛的风俗。与罗马人相反,许多欧洲民族对公牛却并不喜欢,比如在希腊神话中公牛代表着纵欲,总是与酒神狂欢等堕落事情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人认为公牛代表着未开化及野蛮。

内蒙古草原一望无际吗可以吃手抓羊肉吗

内蒙古草原一望无际吗可以吃手抓羊肉吗

可以。给你草原的资料介绍看看。

地理位置

从地理地貌上看,内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和苏克斜鲁山,西至甘肃省河西走廊西北端的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国。海拔1000多米,地势起伏微缓,有明显的季相变化。适宜禾本科、菊科的生长,从而造就了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

内蒙古草原

内蒙古草原(18张)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翦伯赞曾在其名著《内蒙访古》一文中指出,“一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可见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延伸,使得中国北方许多地区都具有相类的地貌特征,这为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延伸奠定地质基础。

气候特征编辑

内蒙古大草原的气温年际变化显著,大部分地区的气

内蒙古大草原。

内蒙古大草原。(3张)

温的极差普遍为65℃-85℃,气温日较差年为13℃-16℃,为中国气温极差与日较差全国最大的地区,这非常有利于草原植物糖分的储存与物质的凝结;

内蒙古大草原昼夜温差大,海拔高以及高寒的气候,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牲畜的传染病流行。纯牧区一般冷的天气较多,进入十月份有的牧区就已经开始下雪,例如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有的地方干旱很严重,例如赤峰市的敖汉旗,就是干旱气候为主。

资源分布编辑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大草原主面积8666.7万公顷,其中有效天然牧场6818万公顷,占全国草场面积的27%,是我国最大的草场和天然牧场。最著名的要数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世界上天然

内蒙古草原

内蒙古草原

草原保留面积最大的地方,是我国最大的无污染源动物食品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东西跨度最长的省区,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八省区相邻。

除了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广阔无垠的天然优质草原外,内蒙古大草原还延伸到周边多个省份,尤其是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近的2个蒙古族自治州、7个自治县内的广阔延伸,例如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就是著名的古老而美丽的木兰围场,曾是清代的皇家围猎草原;坝上草原和康西草原距北京仅有几十公里;而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拥有草原469万亩,是黑龙江省最大的草原……

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区域至少占到全国草场面积的35%以上。

经济价值编辑

内蒙古大草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内蒙古草原

内蒙古草原(3张)

。单就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大草原来看,从北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到西南部的鄂尔多斯草原,从东部的科尔沁草原到西部的阿拉善荒漠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6818万公顷(68.18万平方公里),约占内蒙古自治区(118.3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60%,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4以上。

内蒙古草原

内蒙古草原

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6大著名草原,生长着1000多种饲用植物,其中饲用价值高的就有100多种,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无芒雀麦、披碱草、野黑麦、黄花苜蓿、野豌豆、野车轴草等禾本和豆科牧草,是著名的优良牧草。

内蒙古草原

内蒙古草原(3张)

肥美的草原,孕育出丰富的畜种资源。内蒙古大草原所处纬度较高,主要位于北纬40—45度之间,世界畜牧专家确认,40—45度左右是最佳的奶源纬度带。而内蒙古大草原恰恰位于北纬40—45度左右这一天然养牛带上,与欧洲、南美、新西兰处于同一纬度;内蒙古大草原日照充分,全年太阳辐射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增,全年日照时数从东部的2700小时,逐步增至西部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的3400小时以上。充足的日照,更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丰富自然的植被食物链,尤其是独特的饲草饲料资源,富含奶牛所需的粗蛋白、粗脂肪、钙、磷等多种营养素,为奶牛提供了最优质的营养。

草原传说编辑

人们都非常向往内蒙古大草原,想象着这里的茵茵碧草,悠悠白云,湛蓝如洗的天空,还有奔驰的骏马和成群的牛羊,可是你知道大草原的故事和名字的来历吗?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名字,来自一个凄美的爱情传说。

从前草原上有一名叫呼伦的美丽姑娘游走在草原上。百种鲜花都羞涩地低下头;英俊的蒙古族小伙子贝尔骑上高头大马,所有的马匹都自愿伴着他一起飞奔。两个年轻人儿相爱了,白灵鸟高唱祝福的歌。雪白的羊群叼来最美丽的花堆在他们帐房外。也是一个雨后天青架起双彩虹的傍晚,异常突如其来的灾难破坏了草原的宁静,恶魔莽古斯狞笑着吸干了草原的水,从洁白的毡房里抢走了呼伦姑娘。草原枯黄了,成群的牛羊倒地而亡。为拯救草原和心爱的姑娘,贝尔抄起弓箭长刀,跨上枣红马,冲进枯萎的草原。日夜奔波跋涉寻找莽古斯,终因疲惫不堪跌下马来,就在半梦半醒间,他看到了饱受折磨恶魔摧残的呼伦的身影,她变成一朵瘦小的“阿日愣”花,就在眼前经受着风吹日晒,奄奄一息。

贝尔猛然惊醒,用皮囊里仅有的一点水浇灌“阿日楞”花,呼伦复活了,她紧紧拥抱着贝尔。莽古斯又出现了,再次夺走呼伦。草原被沙石吞噬,天边烧起了大火。贝尔情急中想起了阿爸传给他的神弓,连向天空放出仅有的三箭。顿时大雨倾盆。草原复苏,牛马羊群又重新站立起来,妖魔带着绑在身后的呼伦,又再次杀回,企图杀死贝尔摧毁一切,这时呼伦挣托绑绳。飞快地夺下莽古斯头上的绿宝珠,一口吞下。顷刻,山崩地裂,狂风大作,呼伦倒地化作浩荡的大湖。

贝尔杀死了恶魔,然而在湖边却再也看不到美丽的呼伦姑娘了。贝尔悲痛万分,惯然地折断神弓。只听一声巨响,草原塌陷,贝尔也化做一池清湖。就这样,一对情人把炽热的爱献给草原万物,化做呼伦、贝尔两个清澈汪洋的大湖。草原有情,暗暗地拼裂开出一道乌尔逊河,把两颗年轻的心连了起来。草原兴旺了,草原上的人们为了感谢纪念呼伦和贝尔,就把这片草原命名为呼伦贝尔大草原。

面对大自然和诸多自然现象,人历来有敬畏的心理。富有独特想象力的北方游牧民族,编织了这一神话传说,显然是出于对风沙灾害的憎恶和对水草丰美的渴望。这是一种原始的朴素的环保意识。其实,呼伦、贝尔也好,风妖沙魔莽古斯也好,都是一种符号,像五线谱上的“乐符”一样,所演奏的是人与自然的乐章,这乐章自古以来就是内蒙古大草原的主旋律。摘自《草原风光秀美夜色令人陶醉》

呼伦贝尔大草原编辑

呼伦贝尔草原是内蒙古最大的草原,有一望无际的绿色,有延绵起伏的大兴安岭,还有美丽富饶的呼伦湖和贝尔湖。

春天,冰雪融化了。小草飘动着细细的嫩芽,花儿在风中散发着无限的幽香,草原的野草野花开始盛开了,五颜六色的,像一块漂亮的地毯铺在呼伦贝尔的大地上。树木也穿上了绿色的纱衣,春燕欢笑着归来,整个大草原春意盎然。

夏天这里空气清新,气温凉爽,是避暑度假的胜地。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草原,蓝天白云,碧草绿浪,湖水涟漪,点点毡房,整个草原清新宁静。一条弯弯的小河,静静地流向远方。在山坡上吃草的羊群,远远望去好像是白云飘浮在山间,又好似粒粒珍珠撒落在草原上。微风吹过,草浪滚滚,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牧羊的姑娘,唱着动听的情歌,挥动着鞭子,游走在美丽的草原上。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在霞光的辉映下,草原与天连成一片。蒙古包里响起了委婉动听的马头琴声,这动与静相结合的草原美景,怎不叫人心旷神怡。

秋天,这里是一片金黄的世界。成熟的野果挂满枝头,微风吹来,草原翻卷起层层波浪,草香扑鼻,秋风佛过,散发开一阵阵沁人心扉的清香。牧人们忙着放牧,剪羊毛。人们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整个草原好似一幅美丽的金色油画。

冬天,这里经常大雪纷飞,整个大地都变成了琼雕的草、玉琢的树。漫天雪花飞舞,给草原穿上了洁白的盛装。小河也覆盖了厚厚的雪白棉被,树枝挂满了沉甸甸、蓬松松的雪球。呼伦贝尔变成了白色的世界,银装素裹白雪皑皑。

这片绿色净土拥有太多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景致。但最让人难忘的还是草原的夜色,月光下草原虽然没有了五彩缤纷,却多了一片宁静和神秘,一直延伸在一望无际草原上的路似乎没有了尽头。

弯弯的月亮悬挂在那高远的天空中,云彩随着月光的柔曼光影变幻着她轻柔而缠绵的舞姿,夜空中缀满了繁星。河水静静流淌,在月光下依稀闪烁出点点波光。环顾四周,蒙古包闪着点点光亮,草原在夜色中舒展开她宽大的胸怀,以特有的幽静欢迎远方的客人。

远处传来悠扬的马头琴声,几个姑娘和小伙尽情地欢跳蒙古“舞”,酣畅淋漓地放声歌唱。微风拂人,草香袭人,月光诱人,水波撩人,鸟声动人。置身于她的怀抱,整个人就融入朦胧的梦境之中。[2]

草原保护编辑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围绕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草原建设保护,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草原综合能力,为全区稳定饲养6500万头(只)以上牲畜,稳定生产100万吨牛羊肉、6.2万吨毛绒和5.5万吨鲜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畜牧业发展迅速。但草畜矛盾也日趋突出,草原整体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成为制约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全区各地加强领导,加大草原建设力度。“八五”期间,全区草原建设规模每年都达到2000万亩以上,去年突破了3000万亩。据统计,到1997年底,全区人工种草、飞播牧草1083万亩,改良和围栏草原1021万亩,建设五配套草库伦8370处,打贮草176亿公斤,青贮、氨化饲料达48.6亿公斤。自然环境恶劣的乌兰察布盟,大抓草业,建成5000亩以上的连片人工草场100多处。

目前,全区落实草原所有权面积已达8.2亿亩,落实使用权面积7.4亿亩,分别占全区可利用草原总面积的86%和78%,全区落实到户的草牧场承包使用面积达6.2亿亩。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农牧民生产者的主体地位,调动了牧民建设草原的积极性。据统计,以草原畜牧业著称的锡林郭勒盟现已把打草场、种植草场和放牧场全部承包到户,划分到户的草牧场面积达2.3亿亩;有111个乡、570个村落实了草牧场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别占核准基数的100%和98%。对收取的草场使用费实行专户存储、专项管理、专款使用,总额的95%作为“育草基金”,留在村一级用于草原建设,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牧民建设和保护草原的积极性。[3]

生活方式编辑

蒙古包:适于游牧生活,便于拆卸;

马:便于草原上的行走与放牧;

蒙古袍、蒙古靴:适于骑马;

那达慕大会:蒙古族最盛大的节日。

可以看出内蒙古牧民的住、行、衣、

草原盛会

草原盛会

食都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去适应自然才能不断发展。牧民合理利用草场,进行轮流放牧,合理利用牧草资源。另外,他们还进行了畜牧产品的深加工,鄂尔多斯品牌的服装闻名全球。牧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内蒙古草原相当辽阔,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的1/10。它由六大草原组成,自东向西顺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植被保护最好的锡林郭勒草原、宽广的乌兰察布草原以及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盟的荒漠草原。

民族服饰编辑

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为适应牧业生产和自然环境而创制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服

装。衣领、衣襟、袖口,皆有彩色的镶边。衣扣多用绦子绣制或缀以特制的黄铜琉璃扣子。从右方开襟,左方多不开叉。男式长袍一般用深蓝色、海蓝色或天蓝色的衣料制作;女式长袍多用红色、绿色或黄色的绸缎自制成。蒙古袍按季节分为单袍、夹袍、棉袍和皮袍。年轻的牧人穿上长袍和马靴,紧扎腰带,显得魁梧、剽悍;姑娘穿上蒙古袍,腰间系红或绿绸带,能衬托出苗条身躯和青春之美。

蒙古靴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部件之一。分布靴、皮靴和毡靴三种,根据季节选用。布靴用高级布料或大绒制作,靴头和靴筒上往往以金丝线绣花。图案新颖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皮靴通常用牛皮制作,分旧式和新式两种;毡靴用羊毛模压而成。蒙古靴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非常适应自然环境。骑马时能护踝壮胆,勾踏马蹬;行路时能防沙防害,减少阻力,又能防寒防蛇。

蒙古礼帽一般用精致呢料制作,是一种椭圆形的、四周有一圈宽边檐的帽子,多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后低。帽顶中央稍凹陷,帽筒与帽檐相接处,缀以花纹镶边。穿蒙古袍或西服,佩带礼帽,显得文雅美观。

蒙古坎肩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服饰之一,是蒙古长袍的一种外套。蒙古坎肩始于元代。蒙古妇女穿坎肩,一般不扎腰带。坎肩无领无袖,前面无衽,后身较长,正胸横列两排纽扣或缀以带子,四周镶边,对襟上绣花。

蒙古罟罟冠是流行于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的头饰。在《蒙古秘史》中蒙古语称孛

黑塔,汉文史籍称固姑冠、故姑冠或罟罟冠,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艳丽的首饰。这种高冠,一般采用桦树皮围合缝制,成长筒形,冠高约1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姿。进入近代以后,蒙古妇女的头饰也有所演变和发展,内蒙古东部和西部,甚至各盟、各旗县的头饰都各有自己的特色。

地方特产编辑

风干牛肉、干奶酪、马奶酒、麦饭石、刀沙果、干炒米、奶片、奶茶、酥油茶、羊奶酒、蒙古袍、皮画、

蒙古皮画

蒙古皮画

画草编、银器、蓝莓。

风干牛肉

风干牛肉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蒙古奶茶

蒙古奶茶

奶豆腐: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亚麻籽油:内蒙古草原康神是亚麻油主产区。

奶豆腐

奶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

手把肉

手把肉

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奶酒:一般以马、牛、羊、骆驼的鲜奶为原料酿制而成,尤以马奶酒居多。传统的酿制方法主要采用撞击发酵法。

内蒙古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全区境内生长着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植物600多种,其中罗布麻、芦苇等70多种纤维植物是造纸、制绳和人造棉的重要原料;榛子、山杏、文冠果、红豆等是良好的油料植物和制酒野果;柞树的橡子、沙枣等50多种植物含有丰富的淀粉,可以加工成面粉、粉条、糖稀、糖

内蒙古草原

内蒙古草原(2张)

色等。

酿酒

酿酒

内蒙古还是中国中草药生产基地之一。现已发现药用植物500多种,有誉称为中国“国老”的甘草、补气药材之最黄芪、中国地精——肉苁蓉,还有赤芍、麻黄、桔梗、知母、柴胡、苍术、远志、车前子、龙胆草等药材几十种。鸟兽类有雁鸭类和雉鸡类;紫貂、马鹿和驼鹿等。犴鼻、熊掌、鹿尾被誉为大兴安岭佳肴中的三大珍品。

内蒙古又是牛、羊、驼、马之乡,盛产驼峰

、驼掌、牛鞭、牛黄、马宝之地。还有黄河美鲤、河套蜜瓜、中华麦饭石、珍稀名贵的巴林彩石等,都是内蒙古特产。[1]

内蒙通辽市哪个旗或县最富裕

内蒙通辽市哪个旗或县最富裕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东临吉林省,南接辽宁省,属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交汇处。全市辖5旗1市1县1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土地面积6万平方公里。通辽市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总人口310万,其中蒙古族138万,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1/4,是全国、全区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通辽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是中华民族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至今,仍保留着燕国长城、金代界壕、辽代古墓壁画、元代佛塔和清代王府等历史文化古迹。这里是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和清代名将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故里,被誉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中国版画艺术之乡”、“中国民歌曲艺之乡”、“中国马王之乡”和“中国红干椒之乡”。

通辽市-城市简介

通辽市通辽市农牧业基础条件较好,有1400多万亩耕地和6800多万亩草牧场,年产粮食35亿公斤以上,商品量占50%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梁、小麦、水稻、蔬菜等,特产荞麦、红干椒、绿豆等。家畜饲养量1100万头(只),其中黄牛140多万头,是国家黄牛、生猪和绒毛生产基地。

通辽市的工业已形成了农畜产品加工、能源、医药化工、冶金建材四大支柱产业为骨干,具有一定基础、规模和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中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的霍林河煤矿已形成年产1000万吨煤能力。通辽发电厂装机容量84.8万千瓦,年发电量53亿千瓦时,电力能源充足。蒙古王酒、通顺牌铝锭、通玻牌玻璃、通华牌蓖麻油、科尔沁乳品、科尔沁牛肉等品牌驰名国内外。

通辽市境内资源丰富,探明有煤炭、石油、硅砂等矿产40余种,其中,硅砂储量550亿吨,为国内最大的玻璃砂和型砂生产基地,煤炭储量133亿吨,石油储量8亿吨,开发潜力巨大。

通辽市地处中国东北和环渤海经济区之间,是东北地区的交通要塞,交通便利。境内有6条铁路交汇、4条国道贯穿,民航机场能起降大型客机,航班直通首都北京、呼和浩特等地。

通辽市自然、人文景观独特,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有辽阔无垠的科尔沁草原,有浩瀚雄浑的大漠,有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莫力庙水库,有植物大全之称的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劲秀挺拔的元代佛塔和殿宇巍峨的清代兴源寺、福缘寺、王府等众多旅游景点。

通辽市-旗县市区

通辽市的前身为哲里木盟,始建于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1999年10月,撤销地级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级通辽市政府,辖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市政府所在地科尔沁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通辽市

科尔沁区

科尔沁区是通辽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内蒙古东部的商品物资集散中心。土地面积3175平方公里,总人口72.5万人。蒙汉回满朝等26个民族团结和睦,形成了勤劳、勇敢、豪爽的性格和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

通辽市

科尔沁区地处东北、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资源丰富,交通发达,通信便利。通辽火车站是全国十大编组站之一,每天从6个方向进出客货列车40余列,公路网四通八达,三条国道横贯全境,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班车。通辽民航机场可起降大中型客货机,是内蒙古东部最大的航空港。科尔沁区工业发达。依托丰富的资源,形成以农畜产品加工,能源、医药化工,建筑材料四大产业为支柱,以蒙古王、金锣、天蒙、宏桥、农机五大集团为构架的地方工业体系,产品饮誉海内外。

科尔沁区是著名的塞外粮仓,主导作物玉米年产8亿斤以上。科尔沁区是一座瑰丽的草原新城,城内高楼耸立,街市繁华。这里是诗的摇篮,歌的海洋,是国内外驰名的版画之乡。民俗风光旅游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尔沁区是内蒙古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旗县(区)之一。2003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1.91亿元,财政总收入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7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

科尔沁区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中走向世界的城市。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拥有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先后与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文化艺术交流,经济技术协作关系。

霍林郭勒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直辖的一座新兴的草原煤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西北部,大兴安岭南麓,东经118度17′46〃—119度46′12〃,北纬45度16'—45度46'。西北邻锡林郭勒盟的东乌旗,南接赤峰市的阿旗,西南与通辽市的扎旗相连,东北靠兴安盟的科右中旗及军马场,处于二盟一市五旗一场的交界处。总面积585平方公里。

霍林郭勒市

霍林郭勒市于199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由通辽市代管。现辖1个苏木、1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2个嘎查村。全市有汉、蒙、回、满等17个民族,总人口7万人。

霍林郭勒市处在科尔沁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交汇地带,水草丰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一块极富开发潜力的土地。从城市发展现状、资源、气候上分析,霍林郭勒市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煤炭城市。全市境内优质低硫褐煤储量131亿吨,高含量腐植酸5000万吨,全国闻名的五大露天煤矿之一的霍煤集团在本市境内,其生产能力已达到1000万吨。

二是草原城市。霍市位于科尔沁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交汇处,是通辽市境内保持较为完好的原始草原,地上资源有野生动物30余种,野生植物20余种,药材120余种,年储量300万公斤。

三是避暑城市。霍市属于典型的寒冷,半干旱大陆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凉爽,风景怡人,属于良好的避暑胜地。

四是初具雏型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经过建市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和拉动作用,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已形成体系,群众性娱乐设施齐备,有内蒙古自治区一流的体育馆,交通通讯相对便利,主要交通干线有304国道、呼——霍公路、霍市——乌兰浩特公路、霍市——天山公路、霍市——东乌旗公路和通——霍铁路。

多年来,霍市已发展成为周边地区的生产物质、生活用品的供应地,农畜产品集散地及文化娱乐中心,辐射周边农牧区的功能已初步显现出来,是内蒙古东部重要的能源基地。

开鲁县

开鲁县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部,在东经120°55′—121°52′北纬43°9′—44°10′之间。东与科尔沁区、科左中旗毗连,西与翁牛特旗、阿鲁科尔沁旗接壤,南与奈曼旗、库伦旗、科左后旗为邻,北与扎鲁特旗交界。全县总人口为38.9万人,土地面积4488平方公里。

开鲁地下石油储量丰富,其中陆家堡凹陷预测石油总储量1.2亿吨左右,目前辽河油田正在全面进行开发。开鲁土质肥

通辽市沃。开鲁还拥有广阔的麻黄草资源,全县麻黄草面积在10万亩以上,以麻黄草为主要生产原料的县制药厂产销两旺,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1.01亿元,财政总收入0.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0.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0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405元。

粮食产量12亿斤,商品粮8亿斤,主导产品以玉米、小麦、水稻、红干椒、豆类和蔬菜为主,粮食产量在全区名列前茅,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已初见成效。农区畜牧业、荒沼开发生态治理发展较快,该县已被列为全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县,自治区“双增双提”重点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县。开鲁商贸流通活跃,市场繁荣,现有商业网点千余个,粮食、蔬菜、牲畜、红干椒等专业市场日益繁荣,其中道德红干椒市场以跻身东北地区较大红干椒批发市场,大米批发市场和苹果梨专业批发市场前景较好。

境内有元代佛塔、明代古榆等自然景观,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有清真寺一座。距县城24公里的他拉干水库旅游区风景秀丽,环境优雅,年均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

科左中旗

辽阔、富饶、美丽的科尔沁左翼中旗(简称科左中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的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全旗总人口为52.7万人,是全国县级建制蒙古族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地区。旗政府所在地保康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通辽市这里历史悠久,是蒙古族的发祥地之一。公元1636年(清崇德元年)正式设治,为清政府的直辖旗,称科尔沁左翼中央旗,因扎萨克设于达尔罕王府,亦称达尔罕旗。这里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历史名人孝庄文皇后、嘎达梅林都出自这片神奇的土地。

这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辽阔的草牧场,是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类型区。科左中旗总土地面积9811平方公里,居东北经济区,地处内蒙古、辽宁、吉林三省交汇的金三角。科左中旗气候类型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回暖快,夏季雨热同步,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全旗水资源充沛,有西辽河,新开河和乌力吉牧仁河三条主要河流。径流量为5.85亿立方米。旗内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现已探明宝龙山至架玛吐一带有1.5亿吨左右的长垌煤资源。石油、天然气开采前景可观,境内矽砂资源品质好、品味高,总储量为10亿吨左右。

科左中旗土地肥沃,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年产粮食可达10亿公斤。是国家畜牧业生产基地、全国商品牛基地和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旗)。科尔沁黄牛、科尔沁细毛羊、“达尔罕”草原白鹅闻名全国,科尔沁肥牛肉畅销国内外。

科左中旗交通极其发达,境内有通——霍线、通——让线、平——齐线、大——郑线四条铁路线通过,境内里程达191公里。有通辽至海拉尔、通辽至长春、通辽至霍林郭勒三条国道通过,有四条区、旗(县)级公路,其中黑色柏油路面达400公里,已形成连接城乡、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科左后旗

科尔沁左翼后旗(简称科左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东南部,在东经121°31′至123°43′,北纬42°40′至

通辽市43°42′之间。全境南与辽宁省康平、彰武、昌图三县交界,东与吉林省双辽市接壤,北和西依次与通辽市科尔沁区、科左中旗、开鲁县、奈曼旗、库伦旗相连。旗政府所在地甘旗卡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旗总土地面积1.1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9万人,其中蒙古族占72%,全旗人口以蒙古族为多数,蒙汉回满等十一个民族杂居。

全旗特产自然植物麻黄草和山杏,生长区域1000万亩,麻黄草最高年产1500万斤,山杏核200万斤;探明矽砂开采储量2亿吨,远景储量350亿吨以上;优质长焰煤远景储量1.3亿吨,开采储量1.13亿吨;草炭远景储量7100万立方米,开采储量1000万立方米;探明石油储量1.6亿吨。

全旗农业总播面积300万亩,粮豆总产稳定在10亿斤,其中玉米100万亩,总产5.3亿斤,优质水稻23万亩,总产2亿斤;草牧场1050万亩,其中可利用草牧场650万亩,优质牧草10万亩,家畜存栏100万头只口,其中黄牛28万头,“科尔沁黄牛”品牌载誉国内外。

全旗形成了以新三维肉类加工、康源药业、马王酒业、维尔肉鸡四大有限公司和矽砂采掘业及建设中年产120万吨的金宝屯煤矿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能源、建材、医药四大支柱产业。较大规模企业为:新三维肉类加工有限公司,牛肉产品按照欧盟标准组织生产,生产能力10万头;康源药业有限公司血栓通输液系列产品被国家列为“两高一优”重大开发项目产品,国内销售市场份额占50%,年销售额达亿元。

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青沟为主的旅游业形成规模,年接待旅游观光、科考人员近20万人次。一批独具民族特色旅游项目正在开发建设,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为通辽市西部开发的重点旅游区域。

库伦旗

独享“安代艺术之乡”、“荞麦之乡”美誉的库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通辽市西南约140公里处,属环渤海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全旗土地面4645平方公里,总人口17.5万人。

处于辽西山地与科尔沁沙地相接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全旗构成了中南部丘陵沟壑密布,北部沙沼坨甸相间的地形地貌。号称“八百里瀚海”的塔敏查干沙带横贯境内东西,总面积可达30万亩。全旗有大小河流22条,分布着大小山头720多座。国家确定的水土保持八大重点治理区之一的柳河流域在全旗境内就有429万亩,风蚀面积26.85万亩。

库伦旗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较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民族文化颇具特色。主要文物古迹有辽代古墓、清代庙宇以及辽代黑城遗址等。其中兴缘寺、福缘寺、象教寺等三大寺均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农历每月初一、十五的庙会和草原古朴民风更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作为民间歌舞“安代”发祥地的库伦旗于1996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安代艺术之乡”。由旗乌兰牧骑创作并演出的歌舞剧《安代传奇》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新剧种--科尔沁蒙古剧。

库伦旗地上地下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境内树种丰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既为多种作物的生产提供了条件,又蕴藏了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特别是库伦荞麦以其种植广、产量高、质量优,其内在含量集营养、保健、药用价值为一体而享誉海内外,被誉为“荞麦之乡”的美名,年产量在3万吨以上。

开放的库伦、纯朴各族人民,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情,特定的优惠政策,竭诚欢迎海内外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共同开发这块宝地。

奈曼旗

奈曼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西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旗境东西宽68公里,南北长140公里,土地面积8120平方公

通辽市里。

全旗总人口为43.1万人。2003年,全旗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4.78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7667万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80元。

奈曼旗人民政府驻地大沁他拉镇,是全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全镇工业企业发展较快,现有木材深加工企业13家,以型砂为原料的灰砂砖产品已达三大系列、30多个品种。

奈曼旗交通、通讯十分方便,电力供应充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

奈曼旗工业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建材工业已成为全旗的主导产业之一,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30多种,主要有:麦饭石、石灰石、大理石等,其中高品位石灰石储量2.2亿吨,天然硅砂储量150亿吨,功效神奇的麦饭石储量430万吨。

畜牧业是奈曼旗的传统产业。该旗被列为全国4个重点产毛旗(县)之一,享有“绵羊之乡”的美称。全旗家畜存栏100万头(只),牛羊肉年产330万公斤以上,猪肉2400万公斤以上。

全旗总面积中林地431万亩,天然草牧场1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67%,林木蓄积量352万立方米。被称为“奈曼三宝”的甘草、麻黄草、蒲苇草年产量分别达到10万公斤、300万公斤、200万公斤。

奈曼旗旅游资源独特。境内所发现的各个朝代的遗物遗迹等约有300余处,数以千件。奈曼西湖、舍力虎、孟家段水库以及山沙风光成为人们旅游、休闲、娱乐的圣地。

扎鲁特旗

富饶而神奇的扎鲁特旗,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北部,东经119°14′至125°57′,北纬43°50′至45°50′。

扎鲁特旗总人口30.3万人,由蒙、汉、回等13个民族组成。全旗土地面积1.7万平方公里。

全旗现有耕地160万亩,优质草牧场1773万亩,年人均产粮食1045公斤,是国家商品粮基地。牲畜稳定在150万头(只)以上,属全国牧业大旗,年产白山羊绒154吨,绵羊毛960吨,各种皮张35万张。被自治区列为绒山羊、山杏中药材、粮食、畜副产品四大基地。

扎鲁特旗地下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矿点84处。罕山神泉水含有丰富的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日涌量500吨以上。

野生动物有马鹿、黄羊等150多种。野生植物有金针菜、木耳、蘑菇、蕨菜等200多种。各种中草药材有西洋参、麻黄草等170多种。

工业生产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很大。重工业以煤炭工业为主导,现已探明总储量为20多亿吨,年生产原煤100万吨。其中:塔拉营子煤矿开采的隐晶质石墨作增炭剂,用于炼钢生产每吨可代替生铁5—12吨,提高炉温10—28℃。1990年通过部级科技成果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

扎鲁特旗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这里有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遗址,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石皿石器,有明、清时期的庙宇亭台,有金代界壕又称“金长城”。还有乌兰哈达仙人洞、罕山神泉、嘎亥吐镇金门山等68处天然景区星罗棋布在一望无际、景色绚丽的草原上,具备了发展旅游事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