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养牛?圆明园资料

陈氏养牛?圆明园资料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陈氏养牛,以及圆明园资料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朝代——人物表

朝代——人物表

春秋人物春秋时期中国历史名人姬宜臼(?-前720)一名宜咎。东周第一代国王,幽王之子,前770-前720年在位。周平王即姬宜臼。秦襄公(?-前766)春秋初年秦国国君,嬴姓,名已失传。前777-前766年在位。姬称(?-前677)春秋时晋国国君。曲沃庄伯之子。前710-前677年在位。晋武公即姬称。卞和春秋时楚国人。一作和氏。和氏璧的发现者。曹刿(guì)即曹沫,一作曹翙。春秋时鲁国大夫。姜小白(?-前643)春秋时齐国国君,即齐桓公。襄公之弟。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管夷吾(?-前645)字仲,一字敬仲,颖上人。春秋初年政治家,任齐国上卿四十余年,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现存《管子》七十六篇,多为后人伪作。管仲即管夷吾。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齐桓公欲任为上卿而不受,力劝释管仲之囚,以代己位。管鲍知交为朋友相交之典范。隰(xí)明春秋时齐国大夫。征战途中缺水,他根据蚂蚁冬居山阳之习惯,觅得水源,人称“多智”。宁戚春秋时齐国大夫。一作宁武,原为卫国人。怀才不遇,桓公识之,任为大田(农官)。陈完春秋时陈国公族。厉公之子。字敬仲(一说敬是谥号)。后奔齐任工正,改陈氏为田氏。传九世至田和而代齐。田敬仲即陈完。易牙春秋时齐桓公嬖臣。一作狄牙,即雍巫。擅长调味,性谄媚。后与竖刁等诛群吏,饿死桓公,立公子无诡。竖刁春秋时齐桓公嬖臣。刁一作刀、貂。官为寺人。姬辟疆(?-前635)春秋时卫国国君。后改名毁,前659-前635年在位。卫文公即姬辟疆。子兹甫(?-前637)春秋时宋国国君。前650-前637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即子兹甫。骊姬(?-前677)春秋时骊戎之女,晋献公爱妃,一作丽姖。生奚齐。姬申生春秋时晋献公太子,以孝行见著。后被骊姬被逼自杀。姬重耳(前697-前628)春秋时晋国国君,前636-前628年在位。献公妃狐姬所生。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即姬重耳。狐偃春秋时晋国卿,重耳舅父。字子犯,史称舅犯,一作咎犯。先轸(?-前627)春秋时晋国正卿,因采邑在原,又称原轸。介之推春秋时晋国人。一作介子推、介推。曾随重耳长期流亡。重耳即位而携母隐居山林。传说文公欲使出山,放山焚山,他抱木而死,寒食节因此而来。嬴任好(?-前621)春秋时秦国国君,前659-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即嬴任好。百里奚春秋时秦国大夫。一作百里傒。少以养牛谋生,后为虞大夫,被楚人所执。秦穆公以五张黑牡羊皮赎回,故号“五羖大夫”。向穆公推荐蹇叔,共襄国政。孟明视春秋时秦大夫,百里奚子。一说即百里奚。宫之奇春秋时虞国大夫。一作宫奇、宫子奇。曾劝虞君勿假道于晋,不从,乃率族人出奔西山。由余春秋时秦国大夫。一作繇余。献计穆公,而霸西戎。伯乐春秋时相马家。一作孙阳。一说他乃赵简子御者,善相马,字子良,又称王良。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家。一作九方堙。伯乐荐之于秦穆公。弦高春秋时晋国商人。曾假托君命献牛于秦兵犒师而救晋。芈(mǐ)旅(?-前591)春秋时楚国国君,即楚庄王,又称荆庄王。旅,一作吕、侣。前613-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即芈旅。斗榖於菟春秋时楚国令尹,斗伯比之子。传其母生而弃之云梦,虎乳而不死。楚人谓“乳”为“榖”,“虎”为“於菟”,因而得名。三仕三黜,不形于色。孔子评以为忠。令尹子文即斗榖於菟。蒍敖春秋时楚国令尹,字孙叔,一字艾猎。辅佐楚庄王大败晋军,代晋称霸。孙叔敖即蒍敖。臧孙辰春秋时鲁国正卿。臧孙乃复姓。历事庄、闵、僖、文四朝。臧文仲即臧孙辰。展获鴈时鲁国大夫,即柳下惠。字禽,食邑柳下,一称柳下季,“惠”是谥号。柳下惠即展获。庆父(?-前660)春秋时鲁国公族。庄公之弟,一作仲庆父、共仲。惯于制造内乱,故有“庆父不死,鲁难未己”之说。季孙行父(?-前568)春秋时鲁国正卿。季文子即季孙行父。季孙夙(?-前535)春秋时鲁国正卿。名夙,一作宿,季文子之子。季武子即季孙夙。荀林父春秋时晋国正卿。字伯。中行桓子即荀林父。赵盾春秋时晋国正卿。赵衰之子。赵宣子即赵盾。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一称史狐。孔子以其“书法不隐”,赞为“古之良史”。士会春秋时晋国正卿。士蒍之孙,字季,因食邑在随、范,又称随会、范会、随季。范武子即士会。魏绛春秋时晋国卿。魏庄子即魏绛。郄缺(?-前597)春秋时晋国大夫。郄芮之子,因随父食邑于冀,又称冀缺。郄成子即郄缺。华元春秋时宋国大夫。任右师。养由基春秋时楚国大夫。一作养游基。食邑于养,善射。向戌春秋时宋国大夫。任左师,食邑在合,一称合左师。韩厥春秋时晋国正卿。以抵制屠岸贾,营救赵氏孤儿闻名于时。韩献子即韩厥。士匄(gài)春秋时晋国正卿。文王之子,武王之孙。著《刑书》。范宣子即士匄。羊舌肸(xī)春秋时晋国卿,即叔向,一作叔响。因封邑在杨,又称杨肸。提倡尊贤使能,不以貌取人,为孔子所赏识。叔向即羊舌肸。晏婴(?-前500)春秋时齐国正卿。字平仲。执政五十余年,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于时。战国中叶,有人集其言行,编成《晏子春秋》。杞梁(?-前550)春秋时齐国大夫。一作杞殖。战死,传其妻孟姜哭夫十日,城墙为之倒塌。后人编造“孟姜女哭长城”故事,误其为万杞良或范杞梁、范喜良。孟姜春秋时齐大夫夫杞梁之妻,姜姓。相传杞梁战死,她哭夫尽哀,十日不绝声,城墙为之崩塌。后世以讹,编造“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田穰苴(rángjū)春秋时齐国大夫。即司马穰苴。田姓,司马是官名。其用兵之书,后人整理为《司马穰苴兵法》。司马穰苴即田穰苴。蒍掩春秋时楚国大夫。一作远掩。老聃(dān)春秋末年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氏,名聃。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其思想载于《道德经》(即今本《老子》)老子即老聃。孔丘(前551-前479)春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字仲尼。其生平言行散见于《左传》、《国语》和诸子著述中。现存《论语》二十篇,记孔子师徒问答实况。孔子即孔丘。少正卯(?-前498)春秋末鲁国“闻人”,少正是复姓。其论与孔子相反。后孔子为鲁司寇,将其诛杀。颜回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得意门人,以德行见称。后人称为“复圣”。仲由(前542-前480)春秋末鲁国卞人,字子路,孔子得意门人,以政事见称。子路即仲由。曾参(shēn)(约前505-前435)春秋末鲁国人。字子舆,曾点之子,孔子得意门人,以孝行见称。后世称为“述行”。端木赐(前520-?)春秋末卫国人,字子贡,端木是复姓,孔子得意门人,以言语见称。子贡即端木赐。冉雍春秋末鲁国人。字仲弓,孔子得意门人。以德行见称。卜商(前507-?)春秋末晋国人,一说卫国人。字子夏,孔子得意门人。以文学见称。李悝、吴起皆出其门下。子夏即卜商。言偃(前506-?)春秋末吴国人,字子游,孔子得意门人。以文学见称。子游即言偃。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又称冉有。孔子得意门人。以政事见称。子有即冉求。颛孙师(前503-?)春秋末陈国人。字子张,面面孙是复姓。孔子得意门人。子张即颛孙师。宰予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我,又称宰我。以言语见长。子我即宰予。阳虎春秋末鲁国季孙氏家臣。又称阳货。专权克主。赵鞅春秋末晋国正卿。即赵简子,后名志父,史称赵简主。赵简子即赵鞅。子驷(?-前563)春秋时郑国正卿。穆公之子,名騑。公孙侨(?-前522)春秋时郑国正卿。字子产,一字子美。明确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观点,对发展我国古代无神论思想作出重要贡献。子产即公孙侨。游吉(?-前507)春秋时郑国正卿。继子产执政。子太叔即游吉。邓析(前545-前501)春秋末思想家,郑国人,“形名之学”的倡始者。蘧(qú)伯玉春秋末卫国大夫。名瑗。相传他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史鱼春秋末卫国史官。名鰌,字子鱼,以正直著称。临死嘱家人不要“治丧正室”,以劝戒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史称“尸谏”。姬僚(?-前515)春秋时吴国国君。一名州于,吴王余昧之子。前526-前515年在位。吴王僚即姬僚。季札春秋时吴国公族,吴王诸樊之弟,即公子札。受封延陵、州来,史称延陵季子或延州来季子。专诸春秋末吴国堂邑人。一作鲊设诸。曾以匕首置鱼腹中,刺杀吴王僚。姬光(?-前496)春秋末吴国国君,即吴王阖庐,一作阖闾。吴王诸樊之子。前514-前496年在位。吴王阖庐即姬光。孙武春秋末军事家。所著《十三篇》为我国最早的兵法,后人整理为《孙子兵法》。孙子即孙武。伍员(?-前484)春秋末吴国大臣。字子胥。受封于申,故又称申胥。伍子胥即伍员。申包胥春秋末楚国公族。以申为氏,即王孙包胥。包胥,一作鲍胥、勃苏。因是蚡冒后裔,又称蚡冒勃苏。欧冶子春秋末著名冶匠。传为越国人,工于铸剑,与干将齐名。干将春秋末著名冶匠。传为吴王阖庐时人,曾著雌雄双剑干将、莫邪。莫邪传为吴王阖庐时人,干将之妻。姬夫差(?-前473)春秋末吴国国君。姬姓,吴王阖庐之子。前495-前473年在位。吴王夫差即姬夫差。伯嚭(pǐ)春秋末吴国大臣,一作帛喜、白喜,楚大夫伯州犁之孙。夫差时任太宰,又称“太宰嚭”。为人谄佞,曾陷害伍员致死。越王勾践(?-前465)春秋末越国国君。越王允常之子。前496-前465年在位。以卧薪尝胆名传后世。一说春秋五霸中有越王勾践。范蠡春秋末越国大夫,字少伯。佐越王勾践灭吴。传其化名“鸱夷子皮”,离越适齐,治产获千万,受任为齐相,后弃官散财,间行至陶,再度致资千万,号陶朱公。《计然篇》为其代表作。文种春秋末越国大夫。原为楚国人,字伯禽,一作子禽,即大夫种。西施春秋末年越国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施姓。以家住苎萝浣纱村西得名。越王勾践将她献之于吴王夫差。传吴亡后与范蠡同隐五湖,不知所终。白公胜(?-前497),春秋时楚国公族。以白为氏,即王孙胜,楚平王之孙。沈诸梁春秋末楚国大夫。字高,沈尹戌之子。因封地在叶,故称叶公。曾问政于孔子。叶(shè)公即沈诸梁。姜杵臼(?-前490)春秋时齐国国君。庄公的异母弟。前547-前490年在位。齐景公即姜杵臼。田常春秋时齐国正卿。一作陈恒、陈成子。田成子即田常。赵无恤(?-前425)春秋末晋国正卿。即赵襄子,赵鞅之子。知瑶春秋末晋四卿之一。即智襄子。一称荀瑶。知伯即知瑶。豫让春秋末晋知氏家臣。曾漆身吞炭,谋刺赵襄子。公孙般春秋末著名木工匠。即公输子,名般,一作班。鲁国人,故称鲁班。鲁班即公孙般。其他见文件附件:春秋战国人物志.doc

朱元璋能坐上皇位,对他帮助最大的是谁

朱元璋能坐上皇位,对他帮助最大的是谁

朱元璋能坐上皇位,对他帮助最大的是谁?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向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从此成功地推翻了蒙元统治,结束了民族压迫,恢复了民族平等,建设了强大统一的中国,开启了洪武之治。

大明王朝的建立,对朱元璋的帮助最大,有人不是刘伯温。

朱元璋本来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从社会最底层的养牛户和讨饭的小鬼,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一步步成长为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

毛泽东评价朱元璋说:“自古以来能君没有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是朱元璋耳。”

朱元璋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有他帮助不可缺少的人。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在家排名第四,家族兄弟排名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来改名为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于泸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父亲是朱世珍,母亲是陈氏。在明代徐祯卿的《翦胜野闻》中,引用了朱元璋自己写的《朱氏世德碑》碑文。上面记载了朱元璋这个朱姓民来自金陵的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地处江苏句容,朱元璋以上几代人以农业为生。

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等几代人都是拖欠者,在淮河流域躲避债务,为了能在这里养家糊口,正在寻找佃户。他是兄妹中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剩下的孩子都用无力的抚养送人或者嫁人。

因为家里穷,不能读书,朱元璋从小就靠给村子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如果没有事故,朱元璋放牛后成长为农民,一辈子在地主家做长工、帮工等。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343年泸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发生严重的蝗灾和疫病,朱元璋家也感染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哥哥、母亲陈氏相继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没钱买棺材,没有埋葬亲属的土地,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墓地。他们兄弟俩找了几件破衣服包好尸体,把父母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为了活下去,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嫂子、侄子分别离开,开始了第一次流浪。

大明王朝的建立,对朱元璋的帮助最大,有人不是刘伯温。朱元璋走投无路,投奔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在寺庙里剃头为僧,做了小行童。他每天在寺庙里打扫卫生、烧香、打鼓、煮饭洗衣服,有时也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

不久,由于寺庙粮食不足和尚们吃了,寺庙也得不到施舍,主持停止了粥散僧,让和尚们云游化。这样,只有17岁的朱元璋只做了50天的行童,就打扮成和尚离开寺院开始了第二次流浪。

天将对斯人下了大任,命运之门终于向朱元璋敞开。

在这个窘迫的时刻,朱元璋收到了小时候的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郭子兴义军。于是,一时无处可去的朱元璋向郭子兴的红巾军投降。这一年,朱元璋25岁。

朱元璋参军后,因为他英勇作战,并且足智多谋,通晓文墨,很快就被郭子兴赏识,于是将朱元璋调到帅府拉开差距,任命为亲兵九夫长。

而朱元璋在队伍中精明能干,处理得当,在战争中挺身而出,逐渐有了自己的班底,包括徐达、常遇春和汤和等名将,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355年,郭子兴病逝,朱元璋逐渐成为这支队伍的司令。此时,朱元璋已经有十万兵力,但占有的地盘依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

东南为元军,东南为张士诚,西为徐寿辉,同为反元武装,但张、徐二人与小明王为敌。但是,北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极大地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不足以兼任朱元璋。这样,朱元璋暂时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这期间,朱元璋遇到了他一生中为开创大业而最重要的人。此人给朱元璋留下了九个字“高筑墙、宽积粮、缓称王”。

之后,朱元璋通过这9个字的方针,迅速且秘密地扩充了实力。先后击败陈友谅,灭张士诚,歼方国珍。

最终,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结束了中原98年对蒙古的统治,获得了长城以内地区的控制权,开创了我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新时代。

帮助朱元璋开创大业的人是他的策士朱升,朱元璋也通过这个策略最终掌握了天下。

圆明园资料

圆明园资料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郊区,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

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

·名称由来

“圆明园”这个园名,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玄烨御书三字匾额,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为什么叫“圆明园”?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园林建筑特色

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当时的皇宫建筑是由大量的木材建造,容易引起火灾,加上夏天天气热,皇宫的城墙高,没法通风,整个皇宫就似火炉,根本无法住人。而皇宫20里外有块空地,康熙就想在那里建一座能享乐的园林。

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艺术特色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

·圆明圆“选美”

清朝皇帝按照满清的祖制,为了保证旗人的血统纯正,汉人的女子是不能进宫的。皇帝们有什么变通的办法呢?那就是建一个名为皇家园林的地方。

关于满清皇帝是怎么从全国各地搜罗美女,然后集于圆明园。史料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清宫挑选秀女,满蒙各族女孩儿,年在十四岁以上,二十岁以下,一概报名听选。……咸丰帝道:“一班都是旗女,也不见什么好处。”总管道:“万岁爷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只叫一道圣旨,令各省选女入侍,就使西子太真,亦可立致。”……不到半年,南中已献入汉女数十名,供值圆明园,分居亭馆,内中最得宠幸的,计有四人,咸丰帝赐她们芳名,叫作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

【圆明园的历史发展】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岛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园胜景,如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于园中。长春园内还有一组欧式建筑,俗称西洋楼。圆明园还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以下是圆明园的历史发展及相关的历史事件情况:

·康熙时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

·雍正时期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乾隆时期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咸丰时期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

·同治时期

同治年间(1862~1874年),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现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圆明园的建造】

·历史背景

满族世代繁衍生息在东北黑龙江流域。17世纪中叶,大举进兵华北,彻底推翻了明王朝,自东北入关定都北京,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冬季那里是林海雪原,夏季则气候凉爽。入关后,他们对北京盛夏干燥炎热的气候很不适应。紫禁城虽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但清朝皇帝感到那里呆板憋闷,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也为了防止宫廷暴乱,砌了高高的宫墙。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当时对皇城曾有“红墙,绿瓦,黑阴沟”之称。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竟延续了二百多年。

·地形特征及历代建筑对兴建圆明园的影响

北京的西郊,有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淀等多种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古代劳动人民在这里生活,辛勤劳动,开垦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风景区。早在辽代,封建帝王就选中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宫,到了明代,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游人,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就占据田园营建别墅,大片土地被一块块占去。到了明万历年间,明皇亲武清侯李伟在这里大兴土木,首先建造了规模宏伟,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故址在今北京大学西墙外)。嗣后米万钟又在清华园东墙外导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丽的“勺园”,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旷郊野,出现了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京郊名噪一时的园林荟集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样看中了西郊这块绝好的造园之地。大规模地兴建园林就这样开始了。

·圆明园建造的实施

圆明园的位置在挂甲屯的北面,距畅春园约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学的北边,清华大学以西。康熙时代的圆明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水面,其内建有“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园景。当圆明园还是一座藩赐园的时候,它的规模是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的,所以建的景不多,名声也不大,远远比不上畅春园。可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到来,在其60多年陆续扩建中,终于建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的总设计师是叫雷金玉的建筑师,他是在修建紫禁城时被康熙看中。但在实际建造中大多还是皇帝的看法,不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都亲自指导。

【圆明园的组成】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处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光是悬挂了匾牌的就有600余座。

·圆明园

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至雍正末年,园林风景群已遍及全园三千亩范围。乾隆年间,在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字、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境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右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长春园

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前后,于1751年正式设置管园总领时,园中路和西路各主要景群已基本建成,诸如澹怀堂、含经堂、玉玲珑馆、思永斋、海岳开襟、得全阁、流香渚、法慧寺、宝相寺、爱山楼、转湘帆、丛芳榭等。其后又相继建成茜园和小有天园。而该园东部诸景(映清斋、如园、鉴园、狮子林),是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大规模增建的,包括西洋楼景区,长春园共占地一干亩。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约为200座。

·绮春园

早先原是恰亲王允祥的赐邸,约于康熙末年始建,后曾改赐大学士傅恒,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归入御园,定名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至此,圆明三园处于全盛时期。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20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四宜书屋、春泽斋、凤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楼、含晖楼、澄心堂、畅和堂、湛清轩、招凉榭、凌虚亭等近30处。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经改建后,作为奉养皇太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该园1860年被毁后,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

·西洋楼

清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土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我国不少传统手法。

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

谐奇趣:是乾隆十六年秋建成的第一座建筑,主体为三层,楼南有一大型海堂式喷水池,设有铜鹅、铜羊和西洋翻尾石鱼组成的喷泉。楼左右两侧,从曲廊伸出八角楼厅,是演奏中西音乐的地方。

海晏堂:是西洋楼最大的宫殿。主建筑正门向西,阶前有大型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引有十二只兽面人身铜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正是我国的十二个属相),每昼夜依次辍流喷水,各一时辰(2小时),正午时刻,十二生肖一齐喷水,俗称“水力钟”。这种用十二生肖铜像代替西方裸体雕像的精心设计,实在是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一件杰作。本来是以欧洲风格的裸体女人像,但乾隆觉得裸体女人不和中国的风俗就改为十二生肖,用青铜制造。

大水法:是西洋楼最壮观的喷泉。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佣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于,也都一齐喷水。当年,皇帝是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爆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万花阵,是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四尺高的字图案的雕花砖墙,分隔成若干道迷阵,因而称作“万花阵”。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圆亭里,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所以也叫黄花阵或黄花灯。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30余米,但因为此阵易进难出,容易走入死胡同,清帝坐在高处,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引为乐事。

西洋楼景区,整个占地面积不起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五十分之一,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却是我国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这在我国园林史上,在东西方园林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兴建,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土赞誉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以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这位传教士的结论是: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也。

【圆明园的建筑特色】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建筑的水主题特征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岛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千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磷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观赏河灯。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建筑的集全国之大成特征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帝弘历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的园林风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一字不改地在园内全部仿建。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乾隆皇帝南巡之后,在圆明园先后仿建有四处江南名园。其中之一即福海西北的安澜园。乾隆二十七年南巡时,曾以海宁的陈氏隅园作为行馆,并赐名“安澜园”。乾隆皇帝很喜欢该园结构佳妙,回京后就在圆明园四宜书屋左右,仿其位置进行改建和增建。园成之后,也题名叫“安澜园”,当时仿建的另外三处名园,都在长春园内。一处是乾隆二十三年,在思永斋东院,仿照杭州西湖汪氏园而建的小有天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二年,仿照江宁(即南京)瞻园而建的如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七年,仿照苏州著名园林而建的狮子林。如园和狮子林,都分别有16个以上风景点。圆明园的西峰秀色,是雍正、乾隆二帝每于七月初七,设七夕巧筵的地方。这里可远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组叠山,松峦峻峙,山涧之中瀑布飞流急下。在此近观仰视有如庐山的峻峙气势,取名叫“小匡庐”。坐石临流,仿自绍兴会稽山阴的兰亭。建于雍正朝,俗称流杯亭。东晋王羲之等文人雅士,曾于永和九年三月三(即上巳日),会于会稽兰亭,曲水流觞,赋诗修楔(祭祀活动),被传为佳话。圆明园的这座兰亭,在仄涧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开间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迹,合为“兰亭八柱册”。乾隆皇帝让把此亭改建为八方,并换成石柱,每柱刻一帖,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廓然大公,后来也总称双鹤斋,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嘉庆诗赞“双鹤斋”: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人们知道颐和园的谐趣园,是仿惠山寄畅园建的,其实,当时在圆明园也仿建有寄畅园。只是两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写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艺术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时叫桃花坞,曾是弘历读书的地方,书室叫“乐善堂”。此景,号称有山桃万株。苏州阊门内旧有一处桃花坞,相传是唐伯虎的故居。圆明园的桃花坞,虽然袭用其名,但桃花之盛远不是吴下所能相比。

·建筑的造型特征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如字轩、眉月轩、田字殿、还有扇面形、弓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胜形、书卷形等等。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幅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建筑的宗教特征

圆明园的寺庙园林,也是反映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侧面。安佑宫(鸿慈永祜),是按照景山寿皇殿的旧例建造的。用来祭奉康熙、雍正皇帝“神御”,是园内的皇家祖祠。宫为九间,正脊重檐歇山,以黄色琉璃瓦覆顶,是园内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物。周围有乔松偃盖,中轴线南端有两对华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方壶胜境,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岸边,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琼阁建造的,据史料记载,这里供奉有2200多尊佛像,有30余座佛塔。这处建筑的前部底座以汉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整个建筑体态庞大,金碧辉煌。每当清晨薄雾初起,该建筑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宛如琼阁瑶台一般。这处建筑的格调和气势,是我国现存园林建筑中所少见的。舍卫城,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筑。据说是仿照古代印度桥萨罗国都城的布局建造的,城内共有殿宇、房舍326间。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达数十万尊。圆明园遭劫掠焚毁,仅此一处所造成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艺术价值,都是难以用数字估量的。

·圆明园建筑的评价

圆明园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夭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蹇姓与简姓有没有关系

蹇姓与简姓有没有关系

没有。蹇姓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蹇叔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蹇,通“謇”,又与“褰”、“搴”通。

蹇(Jiǎn)姓源出有:

第一个渊源

源于风姓,出自远古第一帝伏羲氏之臣蹇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蹇修,是传说中远古第一帝伏羲氏属下

的臣子,他在典籍《屈原·离骚》中由记载:“解佩飨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注:蹇修,伏羲之臣也。伏羲氏与其妹妹女娲对人类发展最大的贡献,就是制定了合理的婚姻制度,“同姓不婚”,就是那个时代智者的贤识。由此,诞生了为男女之间传语联系、促成婚姻的人物,即媒人。而伏羲氏令蹇修为媒,以通辞理,说明蹇修是个很会做媒的人,故而后世的人们皆称媒人为“蹇修”。例如,在蒲松龄编著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中就有:“生不忘蹇修,翼日,往祭其墓。”即指蹇修的功德作用。

在蹇修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蹇氏,大多操持媒业,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蹇氏族人大多尊奉蹇修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蹇叔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蹇,通“謇”,又与“褰”通。蹇叔,子姓,原先是春秋时期的宋国名士,与百里奚是至交好友,曾多次救助过百里奚。后百里奚在秦国为相,向秦穆王推荐了蹇叔,蹇叔后来在秦国成为一代名相。他和百里奚一起,辅佐秦穆公教化民众,安施变革,兴利除害,使秦国一天天地强大起来了,秦穆公最终也成就了春秋霸业。

蹇叔的子孙后代以先祖为荣,以其名字为姓氏,称蹇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魏国大夫蹇重,属于以先租名字为氏。史籍《风俗通义》中记载:战国时期魏国有蹇重。“三家分晋”后的魏国,曾一度非常强大,其时蹇重为魏国君主魏文侯魏斯执政时期(公元前446~前397年在位)的重要谋臣,姬姓,与著名的赵简子为同时代之人。

在典籍《刘向说苑·尊贤》中记载了蹇重对君臣关系以及所谓“忠臣”的看法:“魏文侯觞大夫于曲阳,饮酣,文侯喟然叹曰:‘吾独无豫让以为臣。’蹇重举酒进曰:‘臣请浮君。’文侯曰:‘何以?’对曰:‘臣闻之,有命之父母,不知孝子;有道之君,不知忠臣。夫豫让之君,亦何如哉?’文侯曰:‘善!’受浮而饮之,嚼而不让,曰:‘无管仲鲍叔以为臣,故有豫让之功也。’”蹇重的意见,打消了魏文侯的许多顾虑,推动了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的进程,功秉一时。

在蹇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蹇氏,世代相传至今。

简姓,是黄帝子孙,公孙族后裔。商朝简师父、宋大夫简叔二人。后有晋大夫狐鞫居,封给他的供养地名叫续,他死后的谥号叫简,后为简伯。自此其子孙以简为姓,这就是简姓的起源。简伯子孙居住于今河北省涿县,属汉高帝置县之地。三国时期,魏国黄初中改名范阳郡,自后,简姓为范阳郡郡望。

第一个渊源

源于子(殷氏)姓,出自殷商晚期简侯主简,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第二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蹇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蹇叔,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秦国大夫。蹇叔有贤名,为五羖大夫百里奚推荐给秦穆公赢任好。

百里傒成为秦国上卿之后对秦穆公说:“我比不上我的朋友蹇叔,蹇叔非常有才能,可是世上没有人知道。我曾外出游学求官,被困在齐国,向当地的人讨饭吃,蹇叔收留了我。我因而想事奉齐国国君无知,蹇叔阻止了我,因此我得以躲过了齐国发生政变的那场灾难。后来到了周朝,周王子穨喜爱牛,我凭着养牛的本领求取禄位,当时王子穨想任用我时,蹇叔又劝阻了我,我因此离开了王子穨,才没有因周室内乱一起被杀。后来我又事奉虞君,蹇叔也劝阻过我,当时我虽知道虞君不能重用我,但实在是心里喜欢利禄和爵位,就暂时留下了。我两次听了蹇叔的话,都得以逃脱险境;一次没听,就遇上了因虞君亡国而遭擒的灾难。因此,我知道蹇叔非常有才能。”

于是,秦穆公派人带着厚重的礼物去迎请蹇叔,并任其为上大夫。

(秦穆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派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您暗中领兵前来,郑国就可以到手了。”秦穆公便以此事询问蹇叔,蹇叔说:“劳动军队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说过。军队疲劳,力量耗尽,远方的主人对此已有防备,恐怕不行吧?大规模的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知道;军队劳累而无所得,必然有背叛之心。而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

但秦穆公不听,仍派百里奚之子大将孟明率军东征。当时蹇叔有个儿子也在东征的秦军中,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一定会在崤山攻击我军,觳山有两座山陵:它南边的山陵,是夏代帝王皋的陵墓;它北面的山陵,是文王当年躲避风雨的地方。你一定要死在这两山之间,由我来收你的尸骨吧。”

秦军于是向东进发。结果,秦军至滑邑(今河南偃师),知郑国已有防备,只好返回。秦军返途到崤山时,果然被晋军所伏击,结果全军覆没,连主帅孟明、大将西乞术、白乙丙等均被晋军擒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战”。此次秦军大败后,秦穆公深悔未听蹇叔之言。好在后来晋襄公听从后母文嬴的话,释放了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人回国。

在蹇叔的后裔子孙中,有人后来以先祖名字中的“蹇”为姓氏,再后改以同音字“简”为姓氏,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咸阳简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简叔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中有位简叔,是季氏家族中的贵族,名叫子季简。

在子简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后迁居河南密县一带,是为密州简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贵族简子齿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简子齿,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田乞(陈僖子)的儿子。

田乞是春秋时期(公元前547年左右)的齐国上大夫,他一共有九个儿子:田子玉、成子恒、昭子庄、简子齿、宣子来、穆子安、廪丘子意兹、芒子盈、惠子得。

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陈僖子生简子齿,为子鞅氏。”

在简子齿的后裔子孙中,分衍有三支主流姓氏,即陈氏、子鞅氏、简氏,其简氏是其庶支子孙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

第五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赵简子,即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公元前?~458年待考,他是春秋末年晋国正卿,史称其为简襄功烈。

赵简子的先祖与秦国同姓,在史籍《史记》中记载,周敬王姬丐三年(晋顷公九年,公元前517年),“赵简子在位……简将合诸俟,戍于周。”假如他二十多岁执掌晋国大政的话,其生年应在周景王姬贵八年(公元前537年)左右,寿七十多岁。

赵简子的青少年时代处于晋国的平昭年间,当时,晋国内政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原来地位显赫的旧贵族正在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赵、韩、魏、智、范、中行六家所取代,形成异姓大夫专权的局面。六卿相互之间围绕晋国统治大权和土地也展开了激烈地明争暗斗,矛盾十分尖锐。在这场角逐中,赵氏家族曾一度凌驾于众卿之上,但自“下宫之难”后一蹶不振,直到赵鞅父景叔继位,其势力仍不及范氏、中行氏。这种局面延续到赵鞅继位初期。年仅二十多岁的赵简子执政以后,在复兴赵宗室的责任感的驱使下,励精图治,终于使赵氏东山再起。

赵简子在政治上表现得极为成熟。周敬王七年(晋顷公十三年,公元前513年),赵简子、荀寅占领汝滨,令晋国民各出功力,共鼓石为铁,以铸刑鼎,上刻范宣子所用“夷鬼立法”。其核心是倡导“法治”,以法作为社会的行为规范,具有明显地反对宗法分封制的非正统色彩,因而曾遭到孔子的贬责。

颁布成文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它使罪与非罪的标准明确并昭示于众,实际上是对奴隶主“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黑暗恐怖政治的否定,体现了社会进化的要求。李悝在总结赵简子的“刑鼎”、子产的“刑书”、邓析的“竹刑”的基础上,写成了《法经》,使法家文化日臻完善,成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确立封建制度的根本理论依据。

赵简子执政不久,六卿在逐步瓜分晋国土地和人口的同时,都在各自的封地内进行全面地改革,为最终夺取晋国的统治大权作准备。其中韩、赵、魏三家采取了比较进步的政策,而尤以赵鞅的改革措施最为彻底,改革所带来的成效也最为显著,为赵宗室的兴盛、强大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经济上,赵简子革新亩制,调整赋税。春秋末年,适当扩大亩制有利于农业和地主经济的发展。为此,六卿都突破了“百步为亩”的旧经界,但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的亩制不及韩赵魏的亩制大,韩魏的亩制又不及赵的亩制大。赵氏亩制“以百廿步为宽,以二百四十步为长”。而赵氏赋税却最轻,范氏、中行氏、韩魏“伍税之”,赵氏“公无税焉”。孙武分析了六家改革后,认为赵氏的改革是比较成功的,因此“晋国归焉”。

在政治上,赵简子礼贤下士,选贤任能。他重用董安于、尹铎、傅便、邮无正、史黯、窦隼等人,同卫庄公、扁鹊、姑布子卿等名土的关系也极为融洽。赵简子虚心纳谏,表彰敢于指出他错误的臣下。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事先告诉他一定要拆除荀寅等人所筑的壁垒。尹铎到任却加固增修原有的壁垒。赵简子到晋阳,看到壁垒,一定要杀掉尹铎才入城。经人进谏,指出增修壁垒的必要,赵简子反而“以免难之赏赏尹铎”。赵简子的家臣周会“好直谏”,周舍死后,赵简子每每听朝,常面露不悦,大夫请罪,赵简子说:“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简子由此能附赵邑而怀晋人”。

军事上,赵简子奖励军功,以功释奴。周敬王二十七年(晋定公姬午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赵简子率军迎战增援范氏、中行氏的郑国军队,誓师时宣布,“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这个命令的颁布,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改革使赵氏家族的经济势力得到增强,政治威望得到提高,彻底改变了过去赵氏处于劣势的不利状况。此后,赵简子联合韩、魏两各家族,把矛头指向六卿中最主要的对手范氏、中行氏两家,揭开了讨伐战争的序幕。

赵氏与范中行氏之间爆发的这场冲突,导火线是暂住邯郸的卫贡五百户人口的归宿问题。实际上,这是新兴的异姓强族觊觎和争夺晋国大权的斗争的必然反映。

周敬王二十三年(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赵简子想把卫国进贡的五百户人口从邯郸迁往晋阳,遭到同宗大夫赵午父兄的拒绝,赵简子一怒之下杀了赵午,于是,赵午子稷、臣涉宾“以邯郸叛”,午是中行氏(荀寅)之甥,而荀寅又是范氏(士吉射)的姻亲,因而得到范氏、中行氏的支持。在农历7月,范氏、中行氏以晋君名义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阳”。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最后还是以范氏、中行氏的失败而告终。

赵简子之所以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首先是因为他十分注意建立可靠的根据地。赵简子先后派董安于、尹铎治理晋阳,尹铎到晋阳后,立刻“损其户数”,调整赋税,争取民心,修建垒堡,加固城防,使晋阳成了赵氏稳固的后方。其次,赵简子善于利用六卿之间的矛盾,结成反对范、中行氏的统一战线。战争爆发时,整个晋国两大敌对阵营各派的组合,力量对比的变化瞬息万变,错综复杂。赵、韩、魏、智氏之间,四家权卿与晋君之间,特别是赵氏与智氏之间矛盾重重。然而,在未取得对范氏、中行氏的最后胜利之前,赵简子尽量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注意争取韩魏智氏,特别是晋君的支持。对智氏的胁迫,他委曲求全,默许有功之臣董安于自杀。当范、中行氏以晋君名义伐晋阳时,赵简子没有公开反叛晋定公,并设法尽快恢复同晋公室的关系,从而得到国人的拥护,扭转了战争的不利局势。

赵简子还非常注意改善同别国的关系。周敬王二十九年(晋定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91年),赵氏家与范氏、中行氏战事正酣,楚昭王熊壬乘晋国内乱“乃谋北方”。赵简子被迫妥协,对士蔑说:“晋国未宁,安能恶于楚,必速与之。”遂“致九州之戎,将裂田以与蛮子而城之”,满足了楚国要晋国引渡戎狄的要求,避免了晋、楚之间的直接冲突。

作为晋军统帅,赵简子在作战时身先士卒,具有勇于牺牲的精神。在周敬王二十七年(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晋、郑两军战于铁,赵简子中箭负伤,面部血流不止,却“鼓音不衰”。赵简子在攻伐卫国的过程中,虚心听取烛过的劝告,“去犀蔽屏橹,而立于矢石之所及”,指挥作战,故能“一鼓而士毕乘之”。

从周敬王三十一~四十二年(公元前489~前478年),赵简子为避免同智氏之间矛盾的进—步激化,转移国内视线,巩固既得利益,又发动了一系列讨伐卫、齐、鲁、鲜虞的战争。例如在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赵简子率军伐鲜虞,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年)赵简子率军伐齐国,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赵简子再次伐卫国……然而,这一进程最后因赵简子在周贞定王姬介十一年(晋出公姬凿十七年,公元前458年)病逝而中断。

赵简子逝世后,四卿中年资最长的智襄子(智瑶)乘机把持了朝政,取赵氏而代之,成为四卿中最强的势力,导致了后来与赵氏的战争,使晋国历史进程出现反复和挫折。

赵简子的一生浇铸了战国时期近二百年灿烂的赵国文化基业,可以说对春秋、战国的历史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推波助澜作用。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赵简子在军事上讨伐晋腐朽势力的同时,在经济、政治、思想各个领域也向旧的宗法制度发起猛烈冲击,严重动摇和瓦解了奴隶制的基础,加速了晋国封建化的进程,其影响甚至波击到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这是因为赵简子改革为赵氏立国奠定了基础。赵简子继位之初,赵氏家族已处于存亡绝续的关头。由于赵简子采取了卓有成效的革新措施,使赵氏宗室的势力迅速增强。赵襄子正是在继承其父赵简子改革的基础上,争取民心,任用贤臣,虚心纳谏,终于同韩氏、魏氏家族一起灭了“贪愎好利”的智氏,才有了后来周安王姬骄二十六年(晋静公姬俱酒二年,公元前376年)的“灭晋后而三分其地”之结果,最后的韩、赵、魏“三家分晋”,实际上奠定了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争霸格局。

赵简子在晋国进行的经济、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皆比较彻底,很少保留奴隶制残余的痕迹,其结果是加速了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在赵简子及其儿子赵襄子两代改革后,进一步发扬光大了晋国“观事而制法,因事而制礼”的优秀传统,使得赵文化含有“中原古文化的农耕文明和北方古文化的草原文明二位一体”的典型特征。在经济、军事、文化、商业、建筑等方面,以其鲜明的风格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应有贡献。

在赵简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尊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邯郸简氏。

第十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简子取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简子取,是著名的晋国大夫毕万的后裔子孙。

在典籍《礼记·乐记》中疏引《世本》记载:“万生芒,芒生季,季生武仲州,州生庄子绛,绛生献子荼,荼生简子取,取生襄子多,多生桓子驹,驹生文侯。”

简子取的曾孙就是著名的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魏斯,在周贞定王姬介二十四~周安王姬骄六年(公元前445~前396年)执政,其时魏国十分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在简子取的支庶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安邑简氏,或称夏县简氏。

第十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燕简公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燕简公,是春秋时期北燕国君主,在燕国历史上有两个燕简公。

第一个燕简公叫姬载,为燕平公之子,公元前504~前493年在位,是春秋时期燕国第二十九代君主,史称燕前简公。

第二个燕简公叫姬款,为燕文公之子,公元前414~前370年在位,是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四代君主,史称燕后简公。

这两个燕简公逝世后皆葬于今北京市广安门一带。在他们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涿郡简氏。

第十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巩简公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巩简公,春秋时期巩国国君,亦为周王室执政上卿。巩国为伯爵,其国君一般皆称巩伯。

巩国是春秋时期的姬姓小国,故址位于今河南省巩义市孝义镇康店村一带,时称“巩王城”。在史籍《世本·氏姓篇》中记载:“巩氏,周王族大夫食采于巩为氏,有巩简公。”巩国为周王室卿士的采邑立为国,其国君称巩伯。巩国北临黄河,西有洛水,东控虎牢关,南望嵩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分裂,在楚、赵二国的操纵下,“东周国”利用“巩王城”旧址建都立国。东周国实为韩国的附庸,后被秦朝襄王灭掉,其巩地被划入秦国的三川郡。

巩简公活跃的时代约在春秋末期,曾在周景王姬贵、周敬王姬丐执政时期担任周王室的卿大夫。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周景王逝世,周王室中的刘氏、甘氏、巩氏等等有势力的卿大夫分别拥立王子朝、王子猛、王子丐为天子,使周王室陷入一片内乱中。最终,姬丐由于有强大的晋顷公姬弃疾支持而成功继位,是为周敬王。

周敬王元年(

第六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简王熊中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楚简王熊中,又称柬大王,楚惠王之子,公元前431~前408年在位。

楚简王在(公元前431年)即位之初,即挥军北伐灭了莒国(今山东莒县),以莒为楚邑,后改莒县。到了楚简王十九年,公元前413年,他又亲自率军伐魏国,一直攻至上洛(今陕西洛南)。

(楚简王二十~二十三年,公元前412~前409年),楚国大夫屈将闻墨家非议斗士之勇,乃危冠带剑往见墨子弟子胡非子。经辩论,终为胡非子“五勇”之说所折服,遂释危冠,解长剑,请为弟子。从楚昭王、楚惠王以来至楚简王执政时期,楚国贵族佩剑成风,死后亦以青铜剑或钢剑、铁剑随葬,少者一件,多者高达三十余件。

楚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8年,楚简王病逝,其长子熊当继位,是为楚声公。

在楚简王的庶系子孙中,有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荆门简氏。

第十四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期秦简公嬴悼子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秦简公嬴悼子,公元前414~前400年在位,是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怀公之子,秦灵公之叔父。

公元前413年,秦简公出师攻魏,败于郑(今陕西华县西南)。

公元前409年,秦简公下令百官带剑以防身,这是秦国人积极仿效华夏,革新礼制的一大措施;次年,又允许百姓佩剑。

当时,强大的魏国出兵伐秦国,尽占河西地,筑洛阴、县两城,秦军退守至洛水(今陕西境内洛水),为加强防御,保障国内改革,秦简公组织军民在东境修筑城郇垣,是战国时期最早的长城,史称秦东长城。该长城段南起今陕西华阴县东南小张村附近,由此趋向东北越过渭河,沿洛河右岸北上,经大荔蒲城、白水等县,北止于白水县黄龙山南麓。今华阴县城东、蒲城县东南,尚有秦长城遗址。

秦简公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改革,他允许官吏、百姓带剑,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带剑的特权;他还积极实行按土地亩数征收租税的政策,实际上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表明秦国开始向封建化社会制度转变。

周安王姬骄二年(秦简公十四年,公元前400年),秦简公病逝。

在秦简公的庶系子孙中,有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秦川简氏。

第七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托里氏,亦称托立氏,满语为ToriHala,汉义“神镜”,世居黑龙江沿岸,所冠汉姓为陶氏、简氏等。该支简氏始祖为托里·简泰,满洲镶白旗人,世居黑龙江沿岸,后在清顺治年间从征云南南明政权时阵亡,清世祖追赠其为云骑尉。在托里·简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关佳氏,亦称官佳氏,满语为Guan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襄平(今辽宁辽阳),后多冠汉姓为官氏、关氏、简氏等。该支简氏始祖为清嘉庆皇帝的简嫔。简嫔关佳氏是关佳·拜唐阿德居之女。清乾隆年间入侍十五皇子爱新觉罗·颙琰潜邸,号称“格格”。在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农历4月11日,简嫔在生皇长女时难产而亡。到了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农历4月,清仁宗追封其为简嫔。在简嫔的关佳氏族人中,有以先祖母封号为汉化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县简氏。[1]

百里奚人物简介及生平事迹

百里奚人物简介及生平事迹

百里奚人物简介及生平事迹

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姜姓,百里氏,名奚,字井伯。也称百里傒、百里子,世人称其为五羖大夫,孟明视之父。楚国宛城人,姜姓井伯之后。百里奚是南阳涌现杰出人物之一,受到人民的爱戴,据记载,百里奚去世后,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连小孩子也不唱歌谣,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发出相应的号子。在当时其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百里奚饱读诗书,才学过人,可是家境贫困,加上楚国宗法制度森严,平民没有希望入仕为官。百里奚的妻子杜氏是个很有见识的女子,深知自己丈夫是旷世奇才,于是就鼓励百里奚出游列国求仕。

在百里奚出游那天,家中已经揭不开锅了。杜氏一大清早起来,宰杀了唯一的一只下蛋母鸡,劈了门闩炖母鸡,煮小米饭,给丈夫饯行。百里奚从南阳出游求仕后,历经宋国、齐国等国家,因为朝堂里无人,都没有得到录用。在齐国,百里奚陷入困境,一度沿街乞讨,继续求仕生涯。在齐国郅地,他遇见了蹇叔,两人一番高谈阔论,就结为知己。此后,在蹇叔的举荐下,到虞国当了个大夫。但虞国国君是个爱财如命的国君,在收了晋国的垂棘(垂棘地方产的宝玉)和宝马等财物以后,就答应借道路给晋国,让晋国途径虞国去征讨自己的邻国虢国,也是虞国的同姓兼同盟国。百里奚对虞国国君述说唇亡齿寒的道理,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闭口不再劝谏,并对同僚宫之奇说:“对蠢人直言相劝,无异于把珍宝丢弃在路上。”果然,晋国灭虢国后,把矛头指向虞国。公元前655年,晋国(献公)灭掉虞国,俘虏了虞国君及其大夫百里奚。由于他拒绝在晋国做官,被晋国充作奴隶(媵人),在穆姬嫁给秦穆公时候,陪嫁到秦国。百里奚在去秦国的途中,逃回到楚国。

楚国国君楚成王听说百里奚善于养牛,就让百里奚为自己养牛。刚当上秦国国君的秦穆公,名字叫任好,是一位胸有大志的国君,听说了百里奚是人才,就想重金赎回百里奚。秦穆公的'谋臣公子絷说:“那楚成王一定是不知道百里奚的才能,才让百里奚养牛。若用重金赎他。那不就等于告诉人家百里奚是千载难遇的人才吗?”秦穆公问:“那我该怎么样才能得到百里奚?”公子絷说:“可以贵物贱买,用一个奴隶的市价,也就是五张黑公羊皮来换百里奚。那样楚成王就一定不会怀疑了。”

当百里奚被押回秦国后,秦穆公亲自接见了百里奚。百里奚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国君垂询!”穆公说:“虞君不用你,才使你被掳,并不是你的过错。”秦穆公亲自解除了他的奴隶身份,并与他商谈,讨教国家大事。两人一谈就是三天,言无不合。穆公十分高兴,要拜其为上大夫(上卿),委以国政,实际上就是把秦国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百里奚。百里奚坚决辞让不受,并推荐自己的好友蹇叔当上卿。最后,秦穆公就让用很重礼,将蹇叔请来秦国,让他和蹇叔一道做秦国的上大夫。因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换回来的奴隶,故世人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羖,就是黑公羊皮的意思。

为汉景帝刘启之女,生母是景帝第二任皇后王娡,汉武帝刘彻的姐妹。

人物简介

隆虑公主(?—?)生年不详,卒于武帝时期,史书未记载其名。为汉景帝刘启之女,生母是景帝第二任皇后王娡。有同母姐平阳公主、南宫公主,同母弟汉武帝刘彻。嫁与隆虑侯陈蟜,生有一子昭平君,儿媳为武帝女夷安公主。

因《史记》《汉书》中对其记载“帝姊”,上曰“吾弟”等等自相矛盾,隆虑公主究竟是刘彻的姐姐还是妹妹还未尝得知。

人物生平

隆虑公主生长在距今两千一百年的西汉王朝。她是汉景帝和王娡的三女儿,汉武帝刘彻的同母姐妹。她的大姐平阳公主先嫁给曹参之孙平阳侯曹寿,后改嫁汝阴侯夏侯颇,夏侯赐死后,改嫁大司马、大将军、长平烈侯卫青。二姐嫁给南宫侯张坐,世人称南宫公主。

汉时,世人往往根据公主或其丈夫的封邑称呼公主,如隆虑公主的大姐封邑是阳信,丈夫的封邑是平阳,所以才称为平阳公主,又称阳信公主。“隆虑”公主的称呼,正是来自自己的丈夫,隆虑侯陈蟜。

在隆虑公主幼年之时,出于政治联姻的需要,其姑姑馆陶长公主刘嫖和隆虑公主的生母王娡定下两桩婚约,一为刘彻和长公主的女儿(即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氏,志怪小说《汉武故事》称其小名阿娇,后因行巫蛊和无子被废),一为隆虑公主和长公主的二儿子隆虑侯陈蟜(音同娇)。

隆虑公主成婚后是便随丈夫“就国(列侯若无官职,可到自己封地居住)”隆虑县,还是两人一直居住在长安,已经不得而知,婚后两人很长时间没有生子,直到隆虑公主年纪相当大之后才生了一个儿子昭平君。后来,昭平君与汉武帝刘彻的女儿夷安公主成婚。

元鼎元年,即公元前116年,隆虑公主的丈夫陈蟜因在为母亲馆陶长公主服丧其间“奸,禽兽行(xx),当死”,事发自杀,陈蟜的隆虑侯便被“国除”。

做为母亲,隆虑公主对于顽劣的儿子昭平君,是深感忧虑的。后来隆虑公主身体越发病弱,她黄金千斤和钱千万上缴国家,请求汉武帝能在儿子犯罪时给他一条生路,汉武帝答应了。可惜她的这一举动,仍然没有保住自己的独子。昭平君在母亲死后越发骄奢,在一次醉酒后将隆虑公主的保姆杀死。廷尉向武帝禀奏,汉武帝想到隆虑公主得子不易,又有病重托孤之事,泪流满面,叹息良久,最后还是为正法纪将昭平君处死。

林州在战国时韩国叫临虑邑,(虑应读lú,庐),庐是茅舍、房子的意思,临庐即临着高大的山庐。到汉初改为隆庐(虑),是说林虑山是隆起的高大山庐。后来南方有了庐山。到东汉隆虑改林虑。而虑有两个读音,在说“考虑”词时念lǜ;而在说地名时读lú(庐)。由于人们说“考虑”一词较多,所以林庐山读成了林虑山,实际当时林虑被称为北方的庐山。

传说,隆虑公主葬在北庐山即林虑山桃源谷。现桃源村西有公主坟遗址。民国初年,桃园村人有叫侯兆贤的在石庵坪犁地,无意中发现隆虑公主墓葬,一时暴发,成为林县首富,人们说“谁有地,莫章山;谁有钱,侯兆贤”。可惜如此重要的历史文物却湮没了。

;

陈氏养牛和圆明园资料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