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佑德养牛场,古代龙的故事和传说

青海佑德养牛场,古代龙的故事和传说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青海佑德养牛场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青海佑德养牛场以及古代龙的故事和传说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在古代,龙是权利的象征,古代关于龙的故事和传说都有哪些

在古代,龙是权利的象征,古代关于龙的故事和传说都有哪些

四海龙王:敖广、敖钦、敖顺、敖闰

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

青脸红须为东,白发须为西,橘黄发须是南,黑发须者为北

中国人生活中的龙

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许多民族都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但是像中国这样,以龙为荣、为尊,而且各种事物都多少跟龙有点关系的国家却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带有龙名的地方数以千计,其中又有以数字为题的,如吉林省的二龙、江西省的三龙、辽宁省的四龙;有些以龙的身体为题,如江西省的龙头、四川省的龙角、贵州省的龙额、黑龙江省的龙爪;有些以龙群为题,可以组成龙王、龙母、大龙、小龙、金龙、木龙、水龙、土龙等等。中国含「龙」字的江河,可查的就有四十多个,而我们熟识的黄、青、赤、白、黑龙,就分别在四川省(黄龙河)、河北省(青龙河和赤龙河)、天津(青龙湾河和黑龙港河)、甘肃省(白龙江)、上海(白龙港河)和黑龙江省(黑龙江),有以他们命名的江河。几乎每一省都有龙江、龙湖、龙山、龙洞、龙泉、龙潭,还有数不清的龙王庙。

日常生活中也有龙的踪迹。衣有龙袍、龙冠;食有龙虾、龙眼、龙须面;建筑有龙宫、龙亭;行有龙舟、龙车。家具有龙椅、龙床。正月十五要舞龙灯,五月端午要赛龙船。动物有龙马、龙蚤;植物有龙葵、龙舌兰、龙须草、龙须菜、龙柏、龙爪槐。风水宝地叫龙穴,抽水的水车叫龙骨水车,大吊车叫龙门吊。天上有龙星,地下有龙脉。古代的类书中和龙有关的名词不下数百。一千年前编辑的《太平广记》搜集的龙的神话小说,就有八十一则。在中国,龙简直无所不在。龙的文化,源远流长。

龙的形象和图腾

龙又是原始人的图腾,是一种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虚幻生物。今天所知道的龙的形象综合了各种生物的特征∶蛇身、兽腿、鹰爪、马头、蛇尾、鹿角、鱼鳞。有研究指,龙的形象是经过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战争和联合,信奉龙图腾的民族逐渐成为领导,龙的图腾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信奉的旗帜。其他民族原来信奉的图腾的形象逐渐被吸收、被充实到龙的形象中去,因此龙的特征愈来愈多,形象日益复杂和威武。

人们还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我们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龙是英勇善战的,它什么强暴也不怕;龙是聪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预见未来;龙的本领高强,它能大能小,变化多端,兴云布雨,鸣雷闪电,开河移山,法力无边;龙是富裕的,龙宫成了宝藏的集中地;龙又是正直的、能为人民著想的,为了解救人间乾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条。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就是大家熟识的例子。

龙帝与天帝

龙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传说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化身。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和老百姓在首山采掘铜矿,把开采出来的铜铸成一只很大的铜鼎,放在荆山脚下。铜鼎铸成时,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升天。黄帝就骑到龙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还有妻儿也都纷纷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这时,龙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挤不上,一个个都抓著龙的胡须。龙髯受不了重量而断了,黄帝带著的弓也被拉落下来,臣僚们只得抱著龙髯和弓号哭。黄帝升了天后便成为了天帝。

在《史记.天官书》中亦说∶「轩辕(黄帝名轩辕),黄龙体」,简单点说,就是说黄帝就是黄龙的化身。黄龙即是龙帝,五行属土,位居中央,是龙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观中天庭的主宰。在汉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黄龙者,四方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也。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王者不滤池而渔,德达深渊,则应和气而游于池沼。」,说明了黄龙的形象。

传说中的龙

古人把龙看成神物、灵物,而且变化无常,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既能深入水底,亦能腾云登天。关于龙的传说,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几乎每一本书都有,而关于龙的传说和神话亦不胜枚举。经典如《易经》,便将龙作了一完整系统的论述,并赋以哲学的含义。八卦中整体用龙来说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经》的第一卦。

除这之外,历朝历代都不断有龙的传说和神话出现,不少以「龙」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龙的传说。上至黄帝的时代,便有黄帝乘龙升天、应龙助黄帝战胜蚩尤的传说;夏禹治水,传说便有神龙以尾巴画地成河道,疏导洪水;汉高祖刘邦,传说便是其母梦见与赤龙交配而怀孕出生。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人们常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传说中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当然,传说里有义龙为善,便自然亦有恶龙为祸。随著民智开启,佛教信仰开始传入等因素,民间对龙王的形象有了改变,作为道教传统之一的龙王,亦开始出现反派的角色。在中国不少以「龙」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龙的传说,其中亦不乏恶龙肆虐的故事。就像黑龙江,传说以前便有白龙为祸,后来江边的一个村中,有一家人临产,并诞下了一黑龙。原来黑龙是来帮助除掉白龙的,村民依照其指示支持,最后白龙被除,人们为纪念黑龙而将江取名黑龙江。四川省的九寨沟有一卧龙湖,湖底有一奶黄色石梁,传说是白龙的化身。九寨沟附近有两条大河,一条叫黑水河,传说以前住著一条大黑龙;一条白龙江,住著一条小白龙。传说黑龙因妒忌九寨沟的风光而将那里的水吸乾,小白龙知道后,便将白龙江的水喷洒到九寨沟,回复其美景。黑龙知道后便跟白龙展开恶斗,黑龙在不敌时使计放毒,小白龙被逼逃到九寨沟其中一个湖泊中。黑龙为查白龙的下落而惊动了藏族的万山之神,最后被山神所囚,不能再作恶。万山之神为表彰白龙而给它一套金黄色的铠甲,这就是卧龙湖的传说由来。

文学作品中的龙王

龙在民间文学艺术中都是人格化了的,海龙王有为民造福的,也有与民为害的。在神话小说《封神榜》、《西游记》,戏曲杂剧《柳毅传书》、《张羽煮海》中,都有善恶不同、性格似人的龙王出现。

在《西游记》中,有许多关于龙的描写以及龙的故事。随著民智开启,佛教信仰开始传入等因素,民间对龙王的形象有了改变。在这以前,龙王的印象大体都是正面的,但到了佛教开始兴盛后,龙王的地位开始下降,在《西游记》中已变成了配角,甚至是丑角。《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的就是大家熟识东海青龙王敖广的龙宫,四海龙王面对孙悟空时也无力反抗,只能颤颤惊惊地献上金刚棒、黄金甲等宝物,而出场时间也寥寥可数;而因为放火烧了龙宫,差点被玉帝处死,幸好被观音菩萨所救,成为了唐三藏的白马的龙王,正是另一个大家熟识的西海白龙王敖闰的三太子。

《封神演义》中的龙王

除了在《西游记》中提及过四海龙王外,另一部章回小说《封神演义》中亦有龙王的出现。《封神演义》又叫《封神榜》,是明朝中叶至晚叶时期,由许仲琳编定,亦有一说法是由扬州道教思想家陆西星所改作。

《封神演义》是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故事为主干,描述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在《创龙传》中,田中芳树多番提及到四海龙王奉天帝的命令,协助周朝讨伐商纣,而且在《封神演义》中亦的而且确有龙王的出场。但在《封神演义》中,四海龙王在周武伐纣的战争中并没有担当任何重要角色。事实上就如《创龙传》中龙堂始所言,在任何文学作品和典籍中,并没有提及过四海龙王曾参与周武革命的战争。龙王在《封神演义》中的角色,差不多跟在《西游记》中一样,变成了配角、丑角。

在《封神榜》中,哪吒扮演了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角色。顽劣的哪吒不知自己身上带著的肚兜和腕镯是仙人的宝贝,在九河湾洗澡时将肚兜放在水中,做成了东海震动,连水晶宫也震动起来。东海龙王敖广(亦有一说法称敖光)派人调查,但派去的人却被顽劣的哪吒以宝贝打死了。敖广再派自己的三太子调查,但三太子也一样被哪吒所杀,更被哪吒剥皮抽筋。最后敖广向哪吒父亲李靖大兴问罪,并声言要向天帝奏告。哪吒心里不服气,追回在路上的敖广揍了一顿。最后四海龙王向天帝上奏此事,抓著了李靖一家解上天庭审判。这时哪吒一人担当过错,剖腹剜肠、剔骨肉还父母,这才平息了此事。最后哪吒在师傅太乙真人的帮助下复活,并担当了武王伐纣战争中的先锋。在这以后,在《封神演义》中便没再提到龙王。由此可见,四海龙王协助周朝讨伐商纣的说法,确实纯粹是田中芳树的创作,并无确切的神话和传说的背景支持。

龙泉乡的传说

《创龙传》中提到,龙泉乡是在青海省某处地方,事实上青海省又有没有龙泉乡呢?前段已有说过,差不多每个省都有以「龙」命名的地方,而以龙泉为名的地方亦有好几个。那龙泉在什么地方?一般认为是现在浙江省的龙泉县,在唐朝以前,此地称为龙泉乡,唐朝开始在此建县。龙泉的名字,是因一柄「龙泉宝剑」而来。据春秋时代越国的史书《越绝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楚王听说吴国有个干将,越国有个欧冶子,都是铸剑名家。于是派人用重金请两位名家为楚国铸几把铁剑。二人应聘之后,凿通了茨山,把山中的溪水排乾,找到了铁矿精华,铸成三柄宝剑,一曰龙渊,一曰太阿,一曰工布。后来因避唐高祖李渊的讳,龙渊剑便改称为龙泉剑。刚才说到的浙江省龙泉县,县城以南有一剑池湖,相传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也称为龙渊,因此此地才称为龙泉。

但是还有几处地方也叫龙泉。浙江省除了刚才的龙泉县外,亦有一处龙泉在永嘉县。据《水经注》说,泉眼之中水纹成为蛟龙的形状,牲畜都不敢在这里饮水。河南省西平县也有个龙泉。古书上说此泉水可以砥砺刀剑,使刀锋坚利。江西有一龙泉场,南唐时曾立为龙泉县,现在叫遂州。贵州有一龙泉坪,明清时也称为龙泉县,后来改为凤泉县、凤岗县。那么,青海省有没有龙泉乡?在可考的数据中,没有。也许有小村小乡是这样叫也说不定,但是否真能通往昆仑就不得而知了。

龙王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多它]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古代龙的故事和传说

古代龙的故事和传说

1、蛮龙归正

据说,大禹治水有三样法宝:一是伏羲给他的河图、玉简;二是天上的应龙,用尾巴划地,给他指引方向,大禹沿着应龙划尾的线路,领着民工开凿河道,疏导洪水;三是大乌龟,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洼的地方。

有一天,一条全身乌黑的龙,在坝边的洪水里翻身打滚,兴风作浪,还把大禹他们辛辛苦筑起来的大坝弄倒了。

应龙告诉禹王,这是一条蛮七蛮八的蛮龙,邪气太重,归不了正的。于是乌龟带着大禹上了一座高山,看见那条全身乌黑的巨龙,头上长着一对雪白耀眼的龙角,正在嬉戏翻腾,不时掀起冲天的浪。大禹指挥它,它全然不理。

大禹于是取出一块小小的五彩息石,放在乌龟的尾尖,那息石立即成为一块斗大的巨石。乌龟只把尾巴轻轻一挥,天空就划出一道朦胧虹样的弧线,五彩息石不偏不倚地落在乌龙脑门顶上的两只龙角之间。乌龙哈哈大笑说:"这块小小的花石头,奈何我不得。

可那五彩息石,无时无刻不在膨胀变大。不一会,便把蛮龙的两面三刀只龙角撑紧了,疼得它直摇头。五彩息石一直不断生长,最后终于把蛮龙制服了。从此,蛮龙成了大禹一个得力助手,听候大禹调遣。

2、化龙

从前,有一对母子,母亲生病卧床不起,儿子只有几岁。为了生活,儿子只能去给地主家割草喂牛。那时很多人都养牛,草不好割,儿子走了很多地方,可背篓里一根草都没有。

儿子继续哭着往前走。突然,儿子发现一个坟头上长了一块绿绿葱葱的草,他高兴的扑了过去,割的草装满了一背篓。于是,他和母亲第一天的口粮有了。

第二天,他又出去找草,可眼看天又要黑了,还是一根草都没有,儿子带着希望又到了昨天割草的坟头,不料那里又长满了青草。从那以后,儿子天天去坟头割草,以此母子生存了下来。

地主家的管家很奇怪,大人一天都很难割到草,他一个小孩怎么每天都能割到这么鲜嫩的青草呢。于是管家有一天跟踪了小孩,发现了他的秘密。管家拿了锄头,将坟头的草连根挖起。小孩割不到草,母子两又要饿肚子了。

小孩在坟头哭得好伤心,边哭边用镰刀扒管家挖过的地方。突然,一颗斑鸠蛋大小的透明珠子跑了出来。小孩只有带着这颗珠子伤心的回家。

母亲明白了原委。怕管家发现了这颗珠子,于是将珠子放在只有几颗米的米缸里,不料第二天,母亲发现米缸满了。母亲试了好几次,又把珠子放在钱罐里,第二天钱罐满了。母子两靠这颗珠子又活了下来。

地主家的管家又奇怪了,母子两都没干活,怎么活的好好的呢,于是他天天去偷看母子两,终于又发现了他们的秘密。管家将这个秘密告诉了地主,地主带着人去逼母子交出珠子。儿子将珠子藏在嘴里,一不小心将珠子吞进了肚子。

儿子感觉很难受,想喝水,喝了一缸又一缸,还想喝。没办法,母亲只有叫儿子去河里喝。儿子走到河边,变成了人头龙身。母亲明白了,儿子吃的是龙珠,要变成龙了。只有挥泪送别儿子,儿子一步一回头叩别母亲,于是在河边留下了二十四摊。终于,儿子化身成龙,游向了大海。

3、画龙点睛

扬州有一奇人画画十分了得,官员杨明韩找他为自己画一幅龙,作为皇上的生日贺礼,但是奇人的画的龙在点了眼睛后竟然活了,于是官员在皇上面前再次让奇人为龙点睛,龙再次活了,但是画上留下了坟墓,奇人说自己全家被杨明韩害死,皇帝赐死了那官员。从此再不见那奇人的踪影。

4、叶公好龙

春秋时期,楚国叶地诸侯子弟沈诸梁自称叶公,他特别喜欢龙,他的屋梁、柱子、门窗及所有家具甚至连衣服上都雕刻或绣制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得知后,专程去探望叶公,从窗户上探进头去。叶公一见真龙,吓得魂不附体,连忙逃跑。

5、大水冲了龙王庙

传说在很久以前,东海岸边有座龙王庙。离龙王庙几里远的地方有块菜地,菜地紧挨着一座庙。庙里的老和尚和种菜的老头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下棋聊天。

这天,他俩闲聊时,老头神秘地对老和尚说“方丈,有件奇事,原先我那二亩菜园子都是我自己打水浇,可自从昨天开始,等我去浇园子时,菜园子已都浇过了,也没看见是谁给浇的。你说怪不怪?”和尚听了也觉得奇怪,决定去看看,弄个水落石出。

当晚,老和尚早早地来到菜园,在离那口水井不远处藏了起来。整整盯了一夜,天快亮时,忽听“咔嚓”一声,从井内射出一道白光,飞出一只像鹅似的怪物。

只见他两只大翅膀“忽扇”了几下,井水就溢出老高。眨眼间,那只怪物又飞入井内。和尚到井边看时,菜已全部浇好了。一连三个夜里都是这样。

老和尚练过武术,第四天夜里,他带了把宝剑,等那只怪物刚一飞出井口时,一个箭步上去猛刺了几下。那只怪物翅膀一斜,一头栽入井中。顿时,“轰隆”一声巨响,井裂开有几亩大的口子,大水翻滚。眨眼间,连几里外的龙王庙前也是一片汪洋。

龙王大怒,带领水兵前来与那怪物交战。战了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敌众,现了原形。原来它是龙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条,被贬出了东海,受罪三年。三太子为了立功,想在凡间做些好事。

不想被和尚刺了一剑,一怒之下,掀开海眼,淹了龙王庙。与龙王交战时又不敢泄露天机,造成一场误会。后来,人们在议论这事时,都说“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打自家人”。

钟山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钟山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钟山概况钟山县地理位置

钟山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和林业大县,是广西商品粮基地、春烤菸基地、锡钨主产地和最大的大理石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全国秸秆氨化养牛基地,名优特产种类繁多。农产品主要有大米、春烤菸、大肉梅、沙田柚、红瓜子、香米、黄牛等;全县森林覆盖率52.4%,水能蕴藏量5.6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2.1万千瓦;县内矿产已探明有大理石、花岗岩、锡、钨、煤等20多种,尤其是钟山锡锭和“钟山白”(广西白)大理石,更是以易于开采,质量上乘而斐声海内外。

行政区划

钟山县位于广西东部偏北,处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东邻贺州市,南界昭平,西接平乐、恭城,北靠富川与湖南省江华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大西南东进粤港澳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钟山县

钟山县下辖钟山、城厢、望高、西湾、回龙、石龙、凤翔、珊瑚、羊头、同古、公安、燕塘、英家、清塘、红花15个镇,花山、两安2个瑶族乡。县委、县***所在地——钟山镇,面积45平方公里,距广州市356公里、梧州市200公里、桂林市176公里。

2002年,将西湾镇划归贺州市八步区管辖。

2005年,钟山县撤销2个镇。撤销城厢镇,整建制并入钟山镇,镇***驻原城厢镇河东路;撤销英家镇,整建制并入清塘镇,镇***驻地不变。

县城规划钟山县投入3500万元建设,集集会、商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世纪广场全景

钟山县城规划期限和发展规模为:近期1995~2005年,人口发展至6.7万人,用地10平方公里以上;远期2005~2015年,人口发展至15万人,用地20平方公里以上;到2015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56万人以下,城镇化水平达到40%,即非农业的其他产业人口22.4万人以上。县城功能分区划分为:城东工业区、建材工业区、轻工业区、仓储区、北路商住区、龟石路生活区、河东生活区,目前县城的功能分区已经形成,且日趋完善。另外,县城交通规划实施较为顺利。近几年共建设了高等级硬化砼路面街道34条、总长24926米,面积达534786平方米,县城基本实现水泥砼化路面;县城环卫清洁区清扫路面达30万平方米;其它公共设施设定基本齐全。

历史渊源

钟山县境域,汉朝地属南海郡,隋、唐隶桂州临贺郡、岭南道桂州,宋、元属广南路、广南西路贺州、昭州地,明、清属贺州、平乐府。民国时期,设钟山县,隶广西省桂林道。建国后仍称钟山县,属广西省平乐专区。1953年4月,经政务院批准,撤销富川、钟山2个县,合并置富钟县,属平乐专区。1958年7月,改属梧州专区。1961年7月,富川与钟山分治。1962年3月,国务院决定,恢复设定钟山县,属梧州地区行政公署。1997年3月,属贺州地区行政公署。

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钟山经济建设成绩显著。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两个文明建设硕果累累。1994、1995、1997年被评为全区“双文明”建设先进县,1994、1996、1998年、2000年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区“双拥”模范县,1995年被授予全国科技先进县称号,1997年获得全区农村社会文化先进县称号。1998年获得自治区第二届城市市容市貌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先进城市奖,并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顿优秀城市称号;2001年还获得自治区第三届城市市容市貌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优秀城市奖。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经营氛围,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工业农业

近年来,钟山县按照“巩固加强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方针进行调整,从而保证全县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2001年全县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为34.03:38.45:27.52,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目前,钟山县社会经济所有制结构已从改革开放前的百分之百的公有制,逐步转化为国有、集体、民营、个体私营和股份、合资、联营、租赁、承包等,形成了多元化投资营运格局。

钟山县

近年来,钟山县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从科技、资金、农用物资、劳力等方面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田基本设施,扶持农民发展以烤菸、水果、畜牧水产为主导产业的生产。200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6.41亿元,比上年增长6.54%。

钟山县大力调整最佳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行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两高一优”农业,建立了优质米、烤菸、无公害蔬菜、林果、畜牧等生产基地。莎莲娜、福牌四季葡萄等龙头企业已成为拉动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进入八十年代,钟山县通过调整最佳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技改力度,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加快工业发展,形成了以卷菸、建材、有色金属冶炼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工业企业主要产品有卷菸、水泥、大理石和花岗岩板材、原煤、锡锭、结晶矽、松香、日用陶瓷、汽车配件等,产品远销全国,部分出口。200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4.59亿元,比上年增长7.02%。

商业贸易

钟山县把搞活商贸流通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发展贸易往来,逐步形成多投资主

钟山县

体、多所有制结构共同发展的商业新格局。2001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9亿元,比上年增长8.7%;城乡集贸市场成交额3.81亿元。

生活水平

近年来,钟山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73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714元;单位从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7700元。

改革开放以来,钟山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两年来,钟山县按照总体规划要求,按照现代化新城区建设标准,积极开展市政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县城的基础设施更为完善。道路宽阔,供电、供水、排污以及文化、体育、卫生、金融、保险、商贸等设施齐全发达。目前,钟山已建立了优质米、烤菸、林果、蔬菜、畜牧水产养殖等生基地,逐步建设建成了以卷菸(辅助材料)、石材、冶炼、水泥、瓷业、农药、宝石加工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同时,钟山已成为桂东北的一块投资风水宝地,引来了许多国内外的投资者来钟山经商办企业。

旅游景点

钟山县山川毓秀,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其类型主要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十三亚类共5

钟山县

3个景点,有碧水岩、荷塘风光、大田和莲花古戏台、花山水库、状元峰、石龙石桥等许多迷人的风光和名胜古迹,极具市场竞争力和开发价值,是广大游客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碧水岩:全长4000多米,是经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现场测定的国内罕见的特大溶洞。洞中最高处100米,最宽处90米,曲径通,千姿百态,有巨大的洞厅、高大的石柱、宽阔的沙滩和大暗河等四大奇观,被海内外游客誉为“天下第一洞”。荷塘风景区:位于县城西边18公里,国道323线旁,公安镇内,方圆6平方公里的荷塘自然景区目前未作开发,一切源于自然。景区内无数石峰拔地而起,峰峦叠翠,千姿百态。群山中有数个荷塘,每逢盛夏初秋,池塘中妩媚的荷花竞放与威武的民众峰相互映衬,绘出一辐天然的绚丽多彩的山水画。景区延绵十数里,风景如画,亦别称为“荷塘十里画廊”,其中景区中心更有一座国内罕见的人像形石——公婆山,两座似鬼斧神工、栩栩如生的石峰相依相偎,伫立在群山的环抱中格外夺目。

花山水库风景区:位于县西北33公里,花山瑶族乡境内,拦截思勤江支流大花江而成,集雨面积76平方公里,总库容量为4450立方米,建于1984年,形成宽阔的水面岛屿景观,与放水闸塔楼、大渡漕、大观楼相互映衬,形成山水一色,亭影绰约的景观。水库冬季有侯鸟栖息,水面时常浮满白鹤等珍稀水禽,更添佳境。花山水库与周围的龙口温泉、莲花古戏台、二帝宫、牛庙蛇场等景点组成了花山景区,从1990年起对外接待并形成享誉海内外的品牌——花山寻梦之旅。

素有“小桂林”之称的钟山县荷塘十里画廊秀丽迷人风光。

钟山旅游线路简介

一、钟山风情一日游

浏览誉称为“天下第一洞”的碧水岩,观瑶族风情表演,乘牛车观赏荷塘十里画廊,参观花山水库,牛庙蛇场。

二、贺州一晚两天游

D1:游浮山、姑婆山、路花温泉

D2:游碧水岩、荷塘十里画廊

三、贺州二晚三天游

D1:游浮山、姑婆山、路花温泉、

D2:游秀水风光、风雨桥、碧水岩

D3:游黄姚古镇、荷塘十里画廊

文物景观

钟山地处南岭山脉中段,萌渚岭与都庞岭两大山脉之西南,古有临水(富江河)南通广信(梧州)达南海(广州),有思勤江西接漓水(漓江)经灵渠通湘水(湘江)与中原相连,随着秦始皇南守五岭,修入峤道(新道),而成为中原入古越之门户,而随着汉武帝开拓九郡,平定南越,钟山开始成为西汉王朝的郡县制县治所在,身临其境,不但可以使你窥视到秦皇汉武挥舞的长鞭和长驱的铁蹄,还可以搜寻到更新时期野生动物的行迹和新石器人类的踪迹及战国时期人类生活的轨迹,遥遥数千年成就了钟山今日丰富的人文,各类古遗址、各式古石桥、古水井、古建筑、古民居群,摩崖石刻,带着一定时代的烙印为我们展示一定时代的风貌,使我们在对其拜谒中,感受到远古的气息,并得到启迪。

古镇英家位于古道思勤江西岸,宋末明初开始有街,清康乾时期为鼎盛时期,目前仍保存有石板街近千米,

钟山县

由门楼水巷分为七甲;有原始店铺近两百间,其中大档铺就有好几间。古镇三面靠山,一面临水,山中洞多林茂,在后山东麓有新石器人类遗址一洞天岩,有明万历时期石刻“百蛮遵道”碑。该镇街前是近百亩连片池塘,不远处是思勤江河,河的两岸是人民公社时期筑起的河堤,上游是水泥桥,桥头有英家起义纪念亭,下游有近百米长的古老木板桥。在英家七甲街背有始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英家起义地址——粤东会馆,该会馆为上七下七四合院结构,整个建筑以麻石硫璃瓦为主要建材,会馆门前檐柱、梁枋、斗拱间浮雕壁画琳浪满目,门前两侧是浅浮雕双龙戏珠额枋,其上是通体透雕瑞兽麒麟,枋下为俩俩相伴的石雕八仙人,叠梁及雀替上则是姿态各异,妙趣横生的戏剧故事人物木浮雕,而瓦檐下斗拱间则蜷曲著回首俯视的木雕龙,大门两旁是一付极为俊秀隶书体阴刻石对联,大门石匾额是“粤东会馆”四个阳刻楷书,字型非常厚重,石匾额上是画工精细的大幅山水人物彩画,人物的神态与情景栩栩如生,体现了这一清代岭南社会文化熔于建筑美学艺术风貌。英家粤东会馆在民国时期曾是国民党的粮仓,1947年6月,由广西区工委领导的英家起义,在这里开仓济贫,数千担谷子一夜之间成为方圆百姓鼎中之食,因此英家粤东会馆成为英家起义重要地址,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会馆曾是《酒是故乡醇》电视剧张府的景地。

玉坡村地处钟山县城25公里的燕塘镇,座落于喀斯特地貌的群山之中,该村依山傍水,村前小溪环绕,村后绿翠欲滴,周围的笔架山、龙头山、三台山维妙维肖,景致十分可人,历史上因进士、举人多,做官人多,有钱

钟山县

人更多,为方圆百里有名的富贵窝和官宦之乡,且该村院深楼高,村固如堡,而被誉以“小南京”之美称。玉坡村始建于宋,为其祖廖正一(宋元丰进士,江西抚州府金鸡县人),因官于昭之旧县龙平而选胜山之秀,水之媚,玉蕴坡岗,冬温夏凉的坡麓——玉坡坊为其子孙世代安居之所。到了元末,由于瑶壮民起义所扰,而迁居桂阳,明朝中,而重回故疆。

廖正一元佑入试苏文公轼,曾出知常州,得名后,入党籍,自号竹林居士,有白云云溪二集留世。

玉坡村自古是一注重教育的一个村庄,特别是在学而优则士的封建时代,读书习武,更成为该村一大风气。据史料记载,光明清时期该村就有举人、进士近二十人,且大多入士后都外出为官,有官至云南别驾,文林郎,梧州总兵、副总兵、参戎及河南光山,广西桂林、龙坪,灵川、柳城、全州等府县知县、知事、教谕、训导、儒学。该村田地远波恭城、荔浦,大有买尽世间田之势。特别是该村的玉溪,田地特多,解放前85%以上的人家都有较多的田地,实为有名的富贵窝。目前玉坡村仍保存着数十间旧式青砖大屋及数十公分厚的护村石墙和一些古井、门楼、石板巷道、石桥、古祠庙、石牌坊等。其恩荣石牌坊是该村最具特色的古建筑,也是广西有名的古建筑之一。该牌坊位于该村廖氏宗祠前,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该村进士廖世德为纪其祖所建,牌坊占地10.30平方米,四柱、三间、五楼、庑殿顶,宽6.18米,进深1.66米,通高7.32米,通体青石建造,牌坊满布圆雕、高浮雕和浮雕,用料宏大厚实,石柱立在石基座上,柱前后均设抱鼓石,起护杆作用,其中中柱正面抱鼓石上镂雕石狮,明间正楼庑殿正脊两端饰反尾上翘鱼鸱吻,正中为宝葫芦顶,四斗拱间为透雕花窗,横枋下正中石匾竖刻楷书“思荣”二字,花抬枋及枋间的石板为高浮雕和透雕镂空的“双龙戏珠”、“双狮戏球”、“麟吐玉书”、“丹凤朝阳”、“八仙贺寿”、“鱼跃门龙”等十多组玲珑剔透寓意深刻的题材,总之该牌坊雕工精细,刀法娴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道村位于钟山县城南面,距县城约15公里,该村初建于宋,依岭而建,前塘后岭,很有气势,该村古宅连遍,炮楼耸立,拾阶而入,如探古堡。

该村有两大特点,一是连遍古宅,户户相通相连,家家青砖青瓦,巷道捡阶而上如山城,高楼耸立似城堡。很有一些地方特点。其二,该村户户为石库门,家家户户均用麻石作门框,并刻以门对(对联)。分阴刻阳刻两种,对联对仗工整,内容积极向上,有的还饰以浮雕图纹,相传很久以前,该村出了一位举人,考取功名后,放弃仕途,回归故里,兴办私学,干起了教书育人的事业,过著清贫孤寂的日子。这在学而优则士的封建社会里是很难为村里人所理解的,年复一年又一年,举人老了,可村中后辈却成长起来了,他一生的努力,使村里出了一批秀才,村里人开始认识该举人良苦用心,为纪其德,同时也显示自家是崇尚文化的诗礼之家,从而有了这道独特风景。

该村房屋一般依地势分两层,第一层为前进,二层为后进,前进前为走廊,后两旁为猪牛圈,中间为天井,

钟山县

天井旁是上后进(二层)的土梯,后进主屋为普通三间,中为主厅,两旁为房,后进与前进相隔一条走廊,走廊除为主厅门前外,且通向两头厨房,进入主屋两旁房间。一般前进走廊与主屋两房间或厨房都与外相通相连,是很有特点的乡村建筑。荷塘村位于钟山荷塘风景区中,为该景区主要村庄,距县城约15公里。该村四面环山,荷据中央,村绕塘转,屋建池旁,且青石铺路,绿树掩映。古道老屋,实为一处古老乡村的原始标本。20世纪70年代文物考古、普查时,在该村的山中发现了大量的野生动物的遗存,并采集了大量的大熊猫、犀牛、亚洲象、野猪、鹿等野生动物的骨化石,到目前为止,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所成列的大熊猫化石标本仍是在该村后山岩洞所采集的。

大田戏台位于钟山县城西面公安镇大田村,距县城约十公里,此戏台建于清光绪四年(即1878年),为砖、石、木结构,呈凸字形,通高10余米,由前台和后台组成,前台面宽6.37米,深5.5米;后台宽10.12米,深3.6米;基高1.8米。整座戏台青石青砖,雕工极为精美圆润,八柱梁构架,八角藻井复顶,鼓石垫柱,青砖砌墙,青石为基,基旁雕以八仙贺寿,凿双龙以戏珠,台上镂两虎以扶角,嵌二狮以呈瑞,后屏风饰以山川楼阁,彩凤仙鹤等木雕,工艺精湛,构图和谐。戏台除古朴典雅、雄伟壮观,且符合力学、声学原理,整座戏台属水口庙附属建筑,隐映于古树秀竹之中,清澈的溪流环绕其中,整个环境优雅别致,清静恬适,为广西不可多见的古戏台之

钟山县

一。1981年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戏台所处村庄大田村也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村庄,老屋、古榕、古樟在池塘的映衬下显得特有韵味。

石龙桥位于石龙镇镇***门前,横跨于石龙河南北两岸,始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建于光绪年间,全长40米,宽5.2米,高12米,正拱跨度14米,副拱跨度7米,整座桥全用青石拱建而成,未用丁点灰浆连结,充分显示我国桥梁建设的高超技术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石龙桥桥堍两端各置石狮一对,两石狮怒目圆瞪,虎虎生威,桥面两侧石栏、望柱、华盖内侧饰满浮雕图案,望柱外侧分别阴刻“龙蟠东水”、“石锁珠江”八个雄健横联大字,两石栏上分别雕刻着“双龙戏珠”、“双凤朝阳”、“八仙贺寿”,“沣矶访贤”、“三顾茅庐”、“巧借东风”、“西湖借伞”、“十八相送”等刻工细腻、形象生动的神话传说和戏文掌故,给大桥以溢彩流金熠熠生辉,不但体现清代浮雕艺术的精湛,也体现清代戏曲艺术的兴盛,说明了清代文化艺术之繁荣。

钟山县

总之,石龙桥是一座融建筑、雕刻、造形、戏曲艺术于一体的古石桥,在建筑及雕刻上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广西古石桥所罕见。该石桥2000年已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石龙桥同时兴建的另有一座古戏台,座落于离石桥不远的石龙街,其造形基本与大田戏台相似,也还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莲花戏台位于钟山两安瑶族乡的莲花村,距县城约20公里,该戏台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戏台南向与其相向50米是龙王庵,戏台平面呈凸字形,台口宽7.85米,深5.44米,后台横长12米,进深4.45米;整个建筑面积为96.2平方米,台基高1.73米,前檐高13米,青石砌基,砖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式项,正脊饰鳖鱼及宝珠,二层瓦面上饰二龙戏珠,台口上方八角藻井,其天花板均绘八宝图案;前台两侧斗拱间是木雕狮子,后台正中屏风上饰歌女手抱琵琶起舞图画,上方是“河青海宴”四字大拱额,台基上有龙凤花卉及人物的石浮雕,其下嵌建造戏台由来的碑文,后台两侧筑山字形风火墙,前台与后台相通的两个门上有“龙飞”、“凤舞”木雕横匾,屋顶正脊是双鱼托珠,可以说整个戏台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不管是布局、结构、扩音、雕刻都达到较完美的结合,体现了瑶乡独特的风貌和瑶民的聪明才智。2000年该戏台已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