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共和养牛场,青海遍野青绿最动人的草原

青海共和养牛场,青海遍野青绿最动人的草原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青海共和养牛场,以及青海遍野青绿最动人的草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青海遍野青绿最动人的草原

青海遍野青绿最动人的草原

【青海草原牧区第章】

青海的美可以满足你所有的想象。

雪山、草原、河流、沙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创造了最丰富的地球奇观!

但是,青海不止是美。在这里,它是全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器,是野生动物的资源库;在这里,它是不可或缺的生态安全屏障。冰雪孕育了三条人类母亲河,长江、黄河、澜沧江;卫祁连,阻断茫茫大漠的东进之路,守卫河湟谷地肥沃的绿洲;可可西里是藏羚羊来回迁徙的天堂;赛大峡谷,为雪豹提供了一个繁荣的家园.

青海湖风光。张海东摄影/光明图片

祁连山的底色又回来了。

连接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祁连山,是守卫“中华水塔”、涵养河西走廊的重要生态屏障。同时,这里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曾经,是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给这里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难。——植被破坏,冻土断裂,野生动物锐减,良田变成了黑土滩.

2020年,所有破坏祁连山生态环境的行为被责令停止。祁连山南麓青海地区798处“问题点”开始整治,修复受损土地6.92万亩。从黑褐色到浅绿墨绿,祁连山应有的底色渐渐回来了。

“非法和非法开采矿产资源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一些水电设施是非法建设和运营的。周边企业偷排放问题突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不力。”2017年,中办、国办通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四大环境问题。

“‘问题图斑’是卫星遥感上植被破坏严重、采掘工作面裸露的‘刺眼’地块。”祁连县草原站副站长任马说:“20世纪70年代,祁连山地区出现了一批矿区。仅祁连县就有大型矿藏5处,各类矿山300多处.疯狂的开采在地球上留下了触目惊心的‘牛皮癣’!”

治愈大地是祁连山生态修复的一道坎,西山梁多金属矿是祁连县123个“问题点”中最难啃的“骨头”。

像大多数当地人一样,华藏曾经在矿山工作。矿主把爆破——的工作交给了他,用钢钎凿洞,填炸药,炸出矿来.

“不要看现在的绿色。过去,山被炸,被砍,被伐,被草破坏。群山像‘破肠破肚’,寸草不生,连吹来的风都是黑灰色的。”此刻,华藏俯瞰着当年的矿区,正在哭泣。而他现在的身份是这里的生态管理员。

“那时候环境差,生活成了问题!”华藏说起当年的情景。“在被破坏的山坡上,经常有碎石滚下来,压死打伤牛羊。随意倾倒的矿渣和石头使河流变得泥泞,并“撕裂”了草原。要找到干净的牛羊水源,至少要走六七里路!”

看着家园毁在自己手里,华藏感到非常沮丧。2017年,他毅然辞去了矿上的工作。其实不只是中国和西藏,很多当地的人都感叹——“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2020年8月,青海省启动祁连山南麓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西山梁多矿区难修!这里海拔3700多米,近乎垂直的悬崖连沙子都留不住!

“山很陡。如果把道路延长到运输机械上山,会造成二次破坏。”任马说:“那时候,无论是覆土还是运草籽树苗,都得背在背上。去年五六月份,大家连挖虫草的机会都放弃了,都各尽其责。”

“不仅人,连羊都‘动员’了!”任卓玛画,“崖太陡,机械上不去,羊却可以。他们可以把草籽踩进土壤里。”听一只羊也能有所贡献。扎马石乡河北村的牧民赶进了5000多只羊

更有甚者,祁连山南麓4万多亩无主矿、矿得到系统恢复,矿石、矿渣堆积的地区又变成了草原、田野。

“牛皮癣”又披上了绿色的外衣。好风景,背!

“以前,我赚的是‘即期利润’;今天,我吃“生态大米”。生态管理员的工资,加上租草地,做点小生意,一年能有几万块钱。再开始旅游,收入就不错了!”华藏说。

“今年上半年,祁连这个只有5万居民的县接待游客78万人次!老百姓不仅手里有钱,主人翁意识也大大增强。以前过马路谁看红绿灯?现在,地上捡了一张纸。”祁连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洪祥说:“大家真的把祁连当成自己的家了!”

草畜平衡成为新常态

青海有广阔的草原,但由于过度放牧,出现了大面积的草原退化。牛羊吃不饱卖不上价,牧民就会不断扩大养殖数量,造成恶性循环。

随着轮牧种草养畜的实施,草畜平衡成为新常态。如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已从2012年的54.2%提高到2021年的57.8%。每年通过禁牧休养生息约2.45亿亩草地,通过草畜平衡合理利用2.29亿亩草地。“草木茂盛,牛羊吃草滋养”的场景又回来了。

玉树巴塘草原美景。葛摄/光明影业

与冬季常住不同,夏季牧民以草为生。一个夏天要换地方,毡制的房子往往很简陋。但是我面前的这个完全不一样。3354不仅外面有光伏发电,里面还有冰箱、炉灶、衣柜、桌椅,地面铺着防潮垫.

“以前我自己的夏季牧场只够牛羊吃一个月。不仅要买草料,还要租别人的牧场,肯定是游牧。现在牛羊养的少了,自家的牧场够吃两个半月到三个月,基本上能度过一整个夏天。没有频繁的转换,这个毡房就成了固定的‘夏季办公室’,各种家居使用自然要齐全。”32岁的仁庆东珠是阿柔乡青阳沟村的牧民。他阳光又健谈。

>

“牛羊养的少了?”

“对!”仁青东珠指了指对面草坡上的羊群,“10年前,大概有600多只羊,70多头牛。现在么,有300只羊,40多头牛。”

“哎哟,少了将近一半啊!”

“那收入??”

“没少,还增加了!”仁青东珠掰着指头给我们细数,“牛羊少了,但出栏率高了。10年前,我家一年出栏几十只羊,现在是120多只,加上牛羊越来越壮,卖价也翻了番。我们祁连羊肉在全国名头可是响当当的!不仅如此,每年,还能从政府拿到禁牧和草畜平衡补贴款一万多块!”

“这都是媳妇用的!”仁青东珠憨憨地笑道,“以前,在咱牧区,能用个棒棒油就了不得啦,现在,城里人有的,她都用上了!”

青海湖的清醒留白

青海,因青海湖得名。过去10年,青海湖水体面积增加了近220平方公里,相当于34个杭州西湖。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环湖私搭乱建成为一大公害,不仅破坏景观,更危及生态。整治经营乱象、拆除环湖违建、鸟岛闭门谢客??成为近年来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不动摇的清醒留白。

青海土族妇女“绣”出好生活。张海东摄/光明图片

我们来到青海湖畔甲乙村的时候,正是油菜花怒放的时节。满眼翠绿的叶、金黄的花,从脚下一直铺展到湖畔,碧玉一样的湖面在微风下泛着粼粼波光,湖天一色的尽头有朵朵白云点缀,更衬托出青蓝色水面的奇幻莫测??不必专业相机,手机随手一拍,每张都是精美大片。

“早几年,可拍不出这效果!”与我们同行的倒淌河镇副镇长华旦才让禁不住感叹,“那时候,拍照得‘找景’——稍不留神,湖边破破烂烂的‘野房子’、遍地污水和垃圾就进了镜头!”

“野房子?”

“湖景很美,大家争着往前挤——湖边乱糟糟的,都是些简易帐篷、临时搭起的餐馆。垃圾遍地没人管,污水端直排到草场上、流到湖水里。有牦牛莫名地死掉,剖开肚子一看,胃里尽是垃圾??”华旦才让满脸凝重,“看到游客兴冲冲来,打完卡捂着鼻子就走。大家心里很不是滋味,谁想生活在一个大垃圾场里呢?!虽然收入多了,但村民脸上却没了笑容??”

2016年前后,甲乙村痛下决心,彻底清除湖畔违建。

“一开始大家也有这样的顾虑。可事实证明,砸的是泥饭碗、抱的是金疙瘩!湖畔整治,让旅游大火!游客来了就不想走。村民的收入不用说,光村集体收入,一年就有2700万元!连这再寻常不过的油菜地,‘身价’也不一样了!”

沿着花间小径往湖边走,不经意间,我们发现,几个身影在齐腰高的油菜花丛中时隐时现。

“他们在干什么?”

“捡垃圾。”

“油菜地里还有人专门捡垃圾?”

话音未落,一个头顶毡帽、戴着茶镜的精壮汉子直起身子,左手拿着编织袋、右手一副长夹子,走了过来,黑黝黝的脸上挂着汗珠。

“我们是自发的,每周来两天。”兰科加的正式身份,是甲乙村八社社长,“刚才,有游客把西瓜皮扔地里了,我们把它捡出来。”

“不光地里、湖边,还有后面山上??一天下来,要走几十里路。大家坚持好几年了。”边说,兰科加边打开手机里的“青海湖环保志愿者”微信群,“35个人,都是八社的,有几个以前还是湖边违建的‘业主’。你看,现在环境好了,像我这样,种青稞、油菜,养牦牛、绵羊,加上游客湖边拍照、骑马观光,一年下来收入起码一二十万元。社里还成立了旅游协会,集中开发的旅游项目每年能赚30万元,大家都有分成。”

“谁不想在这样的美景里赚钱?所以,大家对环境可珍惜哩,争着来保护!”兰科加笑着和我们告别,“你们继续拍着,我们还要上山巡一遍。别忘了,多介绍几个朋友来这里看看啊??”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莽莽沙漠,对外来旅游者,可能是啧啧称叹的旷世奇景;但对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则是重压在心头的阴霾祸患。

青海,曾有六分之一的土地沙化严重,超过四成人口的生活受到风沙困扰。而如今,青海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2021年底公布的全国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显示,与2014年底第五次监测状况相比,青海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0.6万公顷、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8.8万公顷。

同在共和县,沙珠玉与倒淌河镇甲乙村的直线距离只有50公里,但横亘其间的重重大山,阻隔了两地交通,也塑造了不同的景象。

“说起沙珠玉人娶媳妇,有个尴尬的故事——新人刚到村口,突然起了风。风沙过后,老丈人死活不让送亲队伍再往前走:‘这地方着实吓人!刮起风来,整个村子都看不见!闺女嫁到这儿,别说过好日子,怕是风把人刮跑了,都不晓得!’”坐在自家宽敞明亮的堂屋里,沙珠玉乡珠玉村64岁的老支书程峰谝起往事,边上几个尕娃听得笑出声来。

“娃娃们已经把它当笑话听啦!但其实,沙珠玉远离沙尘暴,也就是这一二十年的事。早些年的风啊,能从正月里刮到六七月,扬沙滚滚,昏天黑地,面对面都看不到人??风一过,能从屋里扫出四五背篼沙子。”程峰对往事记忆犹新,“种地就更难了,刚下种,要么转眼被风卷走,要么就被浪过来的沙丘埋到下头。一年种上三四次,也不见得有收成。总是想,啥时候能吃上饱饭,就好了??”

沙珠玉,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中部、塔拉滩沙漠边缘,距离西宁只有180多公里,却曾是黄河上游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这里旱得很!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倍!过去风大、沙多,百姓日子苦,靠砍挖‘砍巴’和‘荚荚草’的根须当柴火,这些固沙植物越来越少,更加剧了生态恶化。”共和县林业站林业工程师郭增鸿介绍,“20世纪50年代,沙珠玉九成草场已沙漠化。最多一年,沙丘向居民点推进了47米!”

退无可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沙珠玉人开始绝地反击。对他们来说,造林治沙,是一场用性命与风沙所做的生死搏斗。

60多年来,沙珠玉人营造起18道防风林,层层叠叠的树木,硬生生将狂风顶住、逼沙丘后退。到2020年底,沙珠玉乡共培育公益林17.9万亩,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比从90%以上降到12.3%!

“沙珠玉人吃够了风沙的苦。当年,成活的树苗比金子还贵重,谁敢把牛羊赶到林子里,就要全县通报、重罚。直到现在,这根弦也没松,村里每人每年至少要种10棵树,党员干部还要带头多种。大家心里亮堂着呢,没有好生态,哪有今天好日子!”说起这些转变,珠玉村党支部书记韦强很有感触。

韦强带我们来到他家的蚕豆地:“风沙消停了,这里日照长、沙土特殊的优势就显出来了。你看,这是‘青蚕25号’,青海农科院帮我们专门培育的!做豆瓣酱美得很咧!已成了村里的‘致富豆’。我们家16亩地种的都是它,每年能赚两万多元。现在,村里的蚕豆、小麦合作社,藏系羊繁育场办得红火!大家收入翻了几番。”

“‘大风一起不见家,朝为庄廓夕为沙’的沙珠玉,真的看到了‘点沙成玉’‘育树为珠’的希望。如今,不仅村里的毛坯房换成了砖混房,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都回来了。”韦强说,“风沙不见了,生活更有奔头!”

珍稀濒危动物重归家园

滴滴冰川水,汇入淙淙溪??长江、黄河、澜沧江由此开启一场穿山越岭、惠泽大地的旅程。三江源,不仅是生命之河的起点,也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难得的栖息地。

随着青海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数量越来越多——藏羚羊由20世纪80年代不足2万只恢复到如今7万多只;斑头雁从不到1000只增加到3000多只;三江源核心区域雪豹频现;各大水域花斑裸鲤等50种高原“土著”鱼类资源明显恢复??

“哦呀,是岩羊!”藏族小伙子才改一声低呼,跳下车,抄起望远镜,往山上瞄。我们从沙石路的颠簸中一下子醒过神来。顺着才改张望的方向,眼光扫过峭壁、碎石、灌木??看到啦,是岩羊!它们深褐色的皮毛与黄色岩体错杂一处,不仔细分辨根本发现不了。果然名不虚传,自幼与野生动物做伴的当地牧民,都有一双“火眼金睛”。

才改是此行的向导,他将带着我们找寻雪豹。

雪豹,全国仅有5000只,稀有程度堪比大熊猫。玉树州杂多县是澜沧江的发源地。而位于这里的昂赛大峡谷,平均海拔4000米,是世界上雪豹密度最高、种群生存状况最好的区域,被亲切地称为“大猫谷”。

“别紧张。”才改从后备厢取出单反相机,长焦镜头很是专业,“我小的时候,雪豹数量没现在这么多,想在峡谷发现雪豹踪迹,可不是容易的事。”

神秘幽深的昂赛大峡谷,除当地牧民,少见人迹。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峡谷里雪豹数量明显增多,吸引不少“大猫”爱好者探访拍摄。2019年,昂赛乡获三江源国家公园授权,开展自然体验特许经营。

都说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的风向标,在才改看来,生态环境也是他们幸福生活的风向标。

产业加快向绿色有机转型

千百年来,青海牧区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劳作方式——牛羊放牧基本靠天,畜牧产品主要是自家消费,牛羊养到终老也很少出栏??

而今,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从逐草而居,到以草定畜;从分散的每户单独养殖,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养殖转变,牛羊出栏率大幅提高,畜牧产品深加工方兴未艾??

“企业合作社农户”,成为青海乡村振兴的“点睛之笔”。现在,青海农牧民合作社数量已破万,合作社中生产机械化率近100%,对农牧民人均增收贡献率超30%。

野牛沟,“隐藏”在祁连山脉深处的一片狭长谷地。这里,平均海拔接近4000米,周围高山耸立、雪峰连绵、水源充沛,国内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就发源于此。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让这里成为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畜牧天堂,拥有超过35万公顷的草场,是青海海北州面积最大的牧区,也是高原牦牛和白藏羊的理想栖息地。

“我们的牦牛,吃的是虫草,喝的是山泉,品质无可挑剔,但过去都是卖活牛活羊。”和祖祖辈辈一样,颜军没觉得有什么需要改变。

直到2012年,29岁的他走出大山,到西宁一家食品公司工作,这个蒙古族小伙才发现,一只羊,经过屠宰加工后,轻轻松松就比卖活羊多赚100多块。“按部位精细分割的牛肉价格更高,就连牛奶加工成酸奶,价格也噌噌往上涨!”这个从小放牧的“老”牧民,一下子意识到,这些年“亏大了”。

2015年,见了世面的颜军和村里另外5个伙伴商量好,归拢起1200多头牦牛,成立了一家合作社。

“牧民自制的酸奶品质特别好,但以前都是自家吃,不卖钱。”嗅到商机的颜军,把牦牛酸奶作为合作社的主打产品,“我们在城里有两个销售点,到了夏天,每天能卖出500多斤,很多老顾客只认咱的酸奶。”

“以前靠放牧,我每年收入三四万元。现在合作社一年光卖酸奶就能挣60多万元。除了自己养殖的牦牛提供奶源外,我们还向其他牧民收购牛奶,每年也能让他们多赚5万元!”颜军说,通过对牦牛肉的深加工,合作社收入颇丰——一头牦牛变成十几种产品,牦牛肉最高能卖到每公斤500元。在牧民眼里,这简直是个奇迹。

“我们正准备建加工厂,发展现代畜牧业。”颜军眼里的“现代”,就是通过全程标准化生产,加快向绿色有机转型。

良好生态反哺旅游发展

在青海山区,贫困大多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青海以大规模绿化作为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契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反哺旅游发展,让乡村振兴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如今,青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数量达37个,仅2021年,青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就超过19亿元。

金银滩幸福的牧民。张海东摄/光明图片

刚到村口,那诱人的肉香就飘进了车窗。窗外,铺在草地的毯子上摆满了瓜果点心、奶茶美酒,孩子嬉闹玩耍,老人引茶唤友,姑娘伴着花儿翩翩起舞??

“这是我们当地习俗——‘浪山’,就是周末约上三五好友,携家带口在乡野山间休闲畅游。”祁连县八宝镇白杨沟村第一书记秦海榛说,别看这里距离县城不到4公里,可过去,城里人肯定不会把“浪山”选在白杨沟。

“这每家每户的花园比房子面积都大,他们为啥不愿来?”

“这花花草草的地方,以前都是牛栏羊舍。”秦海榛用手一指,“那时候各户的牛羊都养在自家房前屋后,三五只数量不多,可那个味儿啊??”

“牛羊现在去哪儿了?”

“在村子外集中放养着呢。我们在镇上第一个搞人畜分离,村里只住人。牛羊出院树进院,家家有羊养、家家不养羊。”秦海榛像是在说绕口令。村民一旁打趣:“不然现在闻到的就不是草木花香了,哪个会来我们这‘浪山’!”

“我们家的农家乐,现在正是旺季,提前三天打电话都约不上!”村民马占仓接过话头。

“这么火?不少挣呀?”

“我们有‘靠山’!”马占仓指着不远处那座云雾缭绕的青山说,“那是卓尔山,5A级景区。那里的云,永远像展开的哈达,欢迎着四方游客。‘浪山’,‘浪’的不就是绿水青山么!”

“以前村里的土路坑坑洼洼,一下雨,赭红色的泥点子踩得四处乱溅。‘泥巴墙、泥巴凳,除了泥巴没家当’,说的就是白杨沟。都不用看脸,看腿和鞋就知道你是不是白杨沟的人。”马占仓摆了摆手,“以前外地游客路过我们村,都得绕道走。”

“现在,村容村貌好了,来的游客也多起来,全村12家农家宾馆,一到旺季,‘客满’的牌子都摘不下来。连村里的产业结构也跟着变。”秦海榛介绍,以前村民收入主要靠种地、养牛羊,现在是乡村旅游,村里三产占到40%以上。

“这也让我们深入思考,人居环境改善和生态旅游开发如何相互助力。”秦海榛笑道,“有‘颜值’,才能有‘发展’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惟其在心,其志益笃。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08日01版)

相关问答:乐花卡怎么提前还款

乐花卡提前还款可以在分期乐APP上进行,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下载、打开分期乐APP,点击【我的】,点击【查看账单】。

2、用户使用乐花卡消费后,应还的金额将会在账单中体现,选择乐花卡的账单,根据页面提示进行还款即可。

乐都区的行政区划

乐都区的行政区划

全区辖1街道7镇12乡,354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员会,其中川水地区有高庙镇、碾伯镇、洪水镇、雨润镇、高店镇5个镇和海东街道;北山地区有寿乐镇、达拉土族乡、共和乡、中岭乡、李家乡、马营乡、芦花乡、马厂乡8个乡(镇);南山地区有瞿昙镇、中坝藏族乡、下营藏族乡、蒲台乡、峰堆乡、城台乡6个乡(镇)。

碾伯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海东市中心。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位于区境中部,湟水河北岸。人口6万,面积177平方公里。辖西岗、陶马家、水磨湾、七里店、马家台、李家、熊沈家、下教场、上教场、东岗、贾湾、土桥、汤官营、晁家、赵家庄、谢家崖湾、高家庄、九哈家、北门一、北门二、下寨、上寨、八家、徐家沙沟、下李家、杨家门、东门巷、东关、河门街、城中、西门、邓家庄、河湾、前庄、后庄、东庄、后营、黄家、王家、苏家、八里桥、沙坝村委会和城中、东关、西门、东门巷、柴油机厂5个居委会。民国初属附城,1931年建本城镇,1945年改称碾伯镇,1958年成立碾伯公社,1984年复设碾伯镇。地处湟水谷地平原和北侧丘陵、沟谷地。产业以商贸、建筑、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蔬菜种植为主,市场活跃,经济发达。兰(州)青(海)铁路、甘(肃)青(海)公路横穿全境。境内有建于明代的西来寺、关地庙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庙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位于区境东部,距区府驻地15公里。人口2.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蒙古、土族等。面积130.2平方公里。辖西村、东村、郎家、老鸦、晁马家、白崖子、蒲家墩、旱地湾、下沟、长里、柳湾、段堡子、新盛、大路、李家口、保家、田蒲家、寺磨庄、新庄、扎门、脑庄21个村委会。民国初置高庙镇,1950年仍设高庙镇,1958年成立高庙公社,1984年复设高庙镇。地处湟水谷地滩地和北侧的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建材、运输及第三产业为主。农业以小麦、果类、蔬菜种植为主。盛产闻名省内外的沙果、花椒、苹果等。

瞿昙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位于区境南部,距区府驻地21公里。人口2.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面积308平方公里。中心,隆国、韩家、晁家窑庄、周家大庄、口子、红庄、盛家庄、中庄、阳坡、阴坡、车路、大石滩、大树庄、脑庄、祁家山、杨家河口、段家庄、魏家河口、晁家、河湾、新联、台沿、石坡沟、浪上、浪下、角营、朵巴营、官隆湾、龙占沟、斜上、斜下、斜中、斜沟门、磨台、徐家台、河西村委会。民国时置瞿昙乡,1950年沿旧制设瞿昙乡,1958年成立瞿昙公社,1984年复设瞿昙乡,1998年设瞿昙镇。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蕴藏、黄铁石、铭铁、石棉等矿产资源。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境内有自然林,草山宽阔,产冬虫夏草、黄芪等药材。通区乡公路,交通便利。建于明代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仿北京故宫的建筑风格,为理想的旅游胜地。

雨润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位于区境西部,距区府驻地10公里,驻地汉庄村。人口1.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土、藏族等。面积125.3平方公里。辖汉庄、大地湾、下杏园、上杏园、羊圈、迭尔沟、红坡、刘家、荒滩、深沟10个村委会。民国时置雨润乡,1950年沿旧制设雨润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1年分设雨润公社,1984年复设雨润乡,2001年设雨润镇。地处湟水谷地。矿藏有石膏、大理石。产业以加工、运输、建材等为主。农业以小麦、蔬菜、果类种植为主。大蒜质高味好,享有盛名。兰(州)青(海)铁路,甘(肃)青(海)公路穿境,交通便利。境内汉庄村瓦窑嘴墓地属马家窑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寿乐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位于区境北部,距区府驻地20公里。人口2.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族等。面积496平方公里。辖新堡子、熊家湾、王家庄、杨家山、杨家岗、上李家、龙沟门、龙沟寺、祁家山、窑庄、薛家庄、薛青、李家台、赵家寺、赵家湾、上衙门、仓家峡、仓岭顶、马家湾、土官口、王佛寺、陈家堡、仓岭沟、羊官沟、土官沟、联合、尕扎、昂麻、牧场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寿乐乡,1958年并入碾伯公社,1961年分设寿乐公社,1984年复设寿乐乡。2001年设寿乐镇,2007年将引胜乡并入寿乐镇。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劳务输出及第三产业为主。

高店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区主要产粮区。位于区境西端,距区府驻地18公里。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回、藏族等。面积70平方公里。辖东门、西街、峡口、大峡、河滩、湾子、河滩寨、俞家、柳树湾、下杨家、上杨家11个村委会。民国时置复兴乡,1950年沿旧制设高店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1年分设高店公社,1984年复设高店乡,2001年设高店镇。地处湟水谷地滩地、丘陵。矿藏有石膏、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等。产业以运输、商贸、采矿业为主。农业以种植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各种蔬菜、苹果、红蒜等。兰(州)青(海)铁路、甘(肃)青(海)公路穿境,交通便利。

马厂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北部,距区府驻地48公里。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土族。面积90.2平方公里。辖马厂、八旦、泉儿湾、小岭子、保家湾、孟家弯、那家庄、干沟滩、白石头、岔沟、毛烟墩11个村委会。民国时属冰沟乡,1952年设马厂乡,1958年并入老鸦公社,1961年分设马厂公社,1984年复设马厂乡。地处湟水谷地北岸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豌豆、马铃薯种植为主。马铃薯产量高、品味好,在全县享有盛名。花椒种植为该乡一大名优经济作物。区乡公路畅通。

马营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北部,北与甘肃省相接壤,距区府驻地40公里。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蒙古族等。面积238.2平方公里。辖马莲沟、康巴、白崖坪、墩湾、胜利、卡拉、连丰、垭豁、龙庆、姜洞、上浪卡、古城、北坪、昆仑、龙王岗、湾塘、脑庄、八架山18个村委会和一个乡办牧场。始建于民国初,1950年沿旧制设马营乡,1958年并入老鸦公社,1961年分设马营公社,1984年复设马营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籽种植为主。有少量林业、畜牧业。区乡公路畅通。

中坝藏族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南部,距区府驻地34公里。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藏族占总人口的32%。面积129.8平方公里。辖中坝庄、洒口、交头、嘛呢台、牙昂、红庄沟、确实湾、大湾、何家山、泉脑、山丹坡、四庄、柏杨沟、洪三14个村委会。民国时为归化乡,解放初仍设归化乡,1952年改为中坝乡,1958年并入洪水公社,1961年分设中坝公社,1984年改建中坝藏族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矿产有滑石粉、石膏等。产业以开采、商贸、运输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境内有天然森林,生长云杉、杨、桦等,林中央宋寺,风光秀丽,建筑奇特,是理想的旅游区。区乡公路畅通。

中岭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区油菜籽主要产区之一。位于区境北部,距区府驻地21公里。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蒙古族等。面积72.6平方公里。辖业善洼、大水泉、梅家洼、上岭、平坦、甘沟脑、泉沟、铲铲洼、平顶、吴家洼、草场、马家洼、中岭庄、牧场14个村委会。1932年建中岭乡,1950年沿旧制设中岭乡,1958年并入高庙公社,1961分设中岭公社,1984年复设中岭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加工、运输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还有少量牧业。区乡公路畅通。

达拉土族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西北部,距区府驻地31公里。人口1.2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33%。面积162.1平方公里。辖袁家台、长沟、黑沟顶、滚子洼、前半沟、杜家洼、红沟、马圈沟、烂泥滩、白崖坡、宁过、马趟、春洒、白草台、王家滩、达拉滩、麻洞、拉卡、泉洼、干沟山、大庄子、扎什加、李家昂23个村委会。民国时为同化乡,1950年沿旧制设达拉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1年分设达拉公社,1984年成立达拉土族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运输及采矿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境内建有容量35万立方米的水库1座。区乡公路畅通。

李家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北部,北与甘肃省接壤,距区府驻地34公里。人口1.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回族等。面积163.1平方公里。辖烂泥沟、双坪、合尔红、马圈、西马营、东马营、陈家磨、滚茶海、大洼、干沟岭、民族、交界湾、尕泉湾、山庄、阿塔岭、和尔寺、丹科尔17个村委会。民国初属长里堡,1950年沿旧制设李家乡,1958年并入高庙公社,1961年分设李家公社,1984年复设李家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还有林业、畜牧业。境内建有蓄水254万立方米的大帐房水库。

共和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西北部,距区府驻地15公里。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族等。面积113.2平方公里。辖联星、许家寨、高营、大庄、拉科、马厂、上桦林、拉日、虎林、童家、克什家、磨石沟、洒龙、书卜、嘛业磨、祁家堡16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努木乡,1952年改称共和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1年分设共和公社,1984年复设共和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丘陵。产业以加工,运输、商贸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籽种植为主。境内建有蓄水20万立方米的桦林水库。通区乡公路。

城台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区府驻地30公里。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面积104.5平方公里。辖拉甘邑、山城、坝口、城子、台子、升地湾、河东、小沟、衙门庄、上新庄、滩、下台、许家口子、上菲菜沟、下菲菜沟17个村委会。民国时置模范乡,1950年沿旧制设城台乡,1958年并入瞿昙公社,1961年分设城台公社,1984年复设城台乡。还牧养牛、羊、马等。区乡公路畅通。

洪水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位于区境东南部,湟水河南岸,距区府驻地15公里。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族。面积169平方公里。辖店子、双一、双二、高家湾、河西、上窑洞、阿西、阿东、马趟子、下街、马家营、李家壕、上王家、下王家、吴家庄、袁家庄、大寨子、石岭子、下沈家、洪水坪、姜湾21个村委会。民国时置洪水乡,1950沿旧制设洪水乡,1958年成立洪水公社,1984年复设洪水乡,2001年设洪水镇。地处湟水谷地南侧滩地、沟谷地、山地。矿藏有高品位的石灰石矿。产业以运输、采矿等为主。白灰、纸等产品畅销省内外。农业以小麦、果类、蔬菜种植为主。甘青公路、青藏公路穿境,交通便利。

芦花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北部,东及北部与甘肃省相接壤,距区府驻地45公里。人口1.1万,以汉族为,还有藏、土、蒙古族等。面积119.8平方公里。辖寺院、三条沟、西坡、冯洼、九架山、朵家湾、查干、东岭、十字、牙合、营盘湾、王家湾、城背后、转花湾、本康岭15个村委会及乡办牧场。民国初置芦花乡,1950年属冰沟乡,1952年设芦花乡,1958年并入老鸦公社,1961年分设芦花公社,1984年复设芦花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加工、商贸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牧业以牧养牛、羊、马等为主。区乡公路畅通。境内有旅游观赏的冰沟奇峰和旧寺掌等自然景观。

峰堆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区府驻地22公里。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回族等。面积81.7平方公里。辖上营、联村、李庄、红沟门、熊家、刘家寺、下阳洼、上阳洼、上一、上二、下帐房11个村委会。民国时置敦厚乡,1950年沿旧制设峰堆乡,1958年并入瞿昙公社,1961年分设峰堆公社,1984年复设峰堆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加工、商贸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产大红蒜,质优味好,享有盛名。境内建有库容量为55万立方米的黄河滩水库。区公路畅通。

蒲台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南部,距区府驻地18公里。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蒙古、藏族等。面积189平方公里。辖头庄、桦庄、中岭、上岭、郭家、西沟庄、严家山、黑窑洞、山桃、大麦沟、尹家、下半沟、新庄湾、千户台、赵家庄、李家台、辛家庄、地洼、赵宝湾、范家坪、侯白家、雷盛家、赵家坪、羊起台、东台、圈窝、小干沟、寺沟脑28个村委会。民国时属双堡乡,1950年属中坝乡,1952设蒲台乡,1958年并入洪水公社,1961年分设蒲台公社,1984年复设蒲台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加工、商贸为主。农业以小麦、豌豆、马铃薯种植为主。区乡公路畅通。

下营藏族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区府驻地32公里。人口0.6万,以汉族为主,藏族占全乡总人口的28%。面积98.1平方公里,辖下营、尕庄、上营、坑坑、白土庄、卡子门、杨家庄、上祝家、杨家堡子、下祝家、茶龙、塔春12个村委会。民国初属归德堡,后称维新乡、平等乡,1950年沿旧制设茶龙乡,1956年划归高店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3年分设下营公社,1984年改称下营藏族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区乡公路畅通。

3年过去了,武大毕业,带着妻儿回农村养牛的青海小伙,如今怎样

3年过去了,武大毕业,带着妻儿回农村养牛的青海小伙,如今怎样

一个人名牌大学毕业后,应该做怎样的工作?

在一些人眼里,名校毕业生的标配就是要进名企、当白领;名校毕业的学生,就应该在大城市的高档写字楼里敲键盘,领着让人羡慕的高薪。

而大学生毕业回到农村老家,往往都会被认为是在大城市“混不下去”,如果从事养殖、种植一类的农村活,简直是“白读书了”。

3年前,一青海小伙张学荣,武汉大学毕业后,曾在城里从事媒体工作,却突然辞职回农村养牛,后来还把妻儿接回老家。

当时,对他回农村创业养牛,有许多村民不理解,说一个名校大学生竟然放弃城里优越的工作,回农村养牛,读那么多书岂不是浪费了?

张学荣不顾世俗之见,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想把养牛这个产业做好,让家乡富起来。

3年过去了,张学荣经过带头养牛,采用了“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以会员制电商销售为主的模式,为中高端人群提供高端肉品,把牛肉销往全国各地。现在,他的公司年销售额已经突破1000万元。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带领了村民一起致富。

一、农村出身,武汉大学毕业的张学荣,梦想回农村养牛

1989年,张学荣出生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住在连绵不断、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山脉下。他从小学习成绩优秀的张学荣,高中毕业后,就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武汉大学公共管理专业。

2014年大学毕业后,这个青海男孩也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在城里找工作。他先后在武汉、湖州、长沙等地的媒体做记者,并且娶了同是武大毕业的妻子。

此时的张学荣可以说是事业与爱情双丰收,在城里过着让人羡慕的富有生活。

可是,尽管城市很美,因为他家一直养殖牦牛,他的心里也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想把这个产业做好,让家乡富起来。2017年,他毅然辞职,选择回到老家农村,养起了牦牛。

二、把妻儿带回农村一起养牦牛

对张学荣回农村养牛创业,有许多村民很是不理解,一个农村娃努力读书,就是为了走出农村,如今他却要搞养殖,读了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然而,张学荣认为老家拥有连绵不断的山脉,平均海拔3000多米,很适合牦牛生存,而且在当地的农民一直有养牦牛的习惯。如果能够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好,家乡才能真正的脱贫致富。

为此,在2017年回乡后,他通过筹集资金,先扩大了自家的养殖规模,养了167头牦牛。

然后,他还经常向畜牧专家请教,学习幼牛饲养、饲料配比等养殖技术,并保证了牛肉的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慢慢地打开了市场。

三、现状如何?

2018年,张学荣注册成立青海阿牛哥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并入驻当地产业园,还把在德企工作的妻子,连两个孩子也带回农村,一起发展牦牛产业。

他采用了会员制电商销售为主的模式,打开了市场,为中高端人群提供高端肉品,牛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在销量突增,无法满足市场的情况下,张学荣推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通过合作社组织附近的农户进行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生产,由公司统一组织销售,带领村民共同走上致富的道路。

如今,他的公司已拥有家庭会员500多个、企业食堂会员30个、餐饮企业会员20个,销售量稳步上升,在2019年,公司年销售额就达近1000万元。

四、结语

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该做怎样的工作?其实没有谁能够规定谁应该做什么工作。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在追逐梦想的同时,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我们若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又能为祖国奉献自己一点点力量,那就是最好的工作。

张学荣就是这样的例子。他读那么多书没有白读,他恰恰因为读了这么多书,懂得通过筹资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懂得如何提高牛的品质,懂得将传统养殖业企业化运行,把养牛养出了一片新天地,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带领了村民共同致富。

对于张学荣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欢迎下面留言!

好了,关于青海共和养牛场和青海遍野青绿最动人的草原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