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养牛销售公司电话,青海遍野青绿最动人的草原

青海养牛销售公司电话,青海遍野青绿最动人的草原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青海养牛销售公司电话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青海遍野青绿最动人的草原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青海遍野青绿最动人的草原

青海遍野青绿最动人的草原

【青海草原牧区第章】

青海的美可以满足你所有的想象。

雪山、草原、河流、沙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创造了最丰富的地球奇观!

但是,青海不止是美。在这里,它是全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器,是野生动物的资源库;在这里,它是不可或缺的生态安全屏障。冰雪孕育了三条人类母亲河,长江、黄河、澜沧江;卫祁连,阻断茫茫大漠的东进之路,守卫河湟谷地肥沃的绿洲;可可西里是藏羚羊来回迁徙的天堂;赛大峡谷,为雪豹提供了一个繁荣的家园.

青海湖风光。张海东摄影/光明图片

祁连山的底色又回来了。

连接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祁连山,是守卫“中华水塔”、涵养河西走廊的重要生态屏障。同时,这里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曾经,是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给这里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难。——植被破坏,冻土断裂,野生动物锐减,良田变成了黑土滩.

2020年,所有破坏祁连山生态环境的行为被责令停止。祁连山南麓青海地区798处“问题点”开始整治,修复受损土地6.92万亩。从黑褐色到浅绿墨绿,祁连山应有的底色渐渐回来了。

“非法和非法开采矿产资源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一些水电设施是非法建设和运营的。周边企业偷排放问题突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不力。”2017年,中办、国办通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四大环境问题。

“‘问题图斑’是卫星遥感上植被破坏严重、采掘工作面裸露的‘刺眼’地块。”祁连县草原站副站长任马说:“20世纪70年代,祁连山地区出现了一批矿区。仅祁连县就有大型矿藏5处,各类矿山300多处.疯狂的开采在地球上留下了触目惊心的‘牛皮癣’!”

治愈大地是祁连山生态修复的一道坎,西山梁多金属矿是祁连县123个“问题点”中最难啃的“骨头”。

像大多数当地人一样,华藏曾经在矿山工作。矿主把爆破——的工作交给了他,用钢钎凿洞,填炸药,炸出矿来.

“不要看现在的绿色。过去,山被炸,被砍,被伐,被草破坏。群山像‘破肠破肚’,寸草不生,连吹来的风都是黑灰色的。”此刻,华藏俯瞰着当年的矿区,正在哭泣。而他现在的身份是这里的生态管理员。

“那时候环境差,生活成了问题!”华藏说起当年的情景。“在被破坏的山坡上,经常有碎石滚下来,压死打伤牛羊。随意倾倒的矿渣和石头使河流变得泥泞,并“撕裂”了草原。要找到干净的牛羊水源,至少要走六七里路!”

看着家园毁在自己手里,华藏感到非常沮丧。2017年,他毅然辞去了矿上的工作。其实不只是中国和西藏,很多当地的人都感叹——“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2020年8月,青海省启动祁连山南麓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西山梁多矿区难修!这里海拔3700多米,近乎垂直的悬崖连沙子都留不住!

“山很陡。如果把道路延长到运输机械上山,会造成二次破坏。”任马说:“那时候,无论是覆土还是运草籽树苗,都得背在背上。去年五六月份,大家连挖虫草的机会都放弃了,都各尽其责。”

“不仅人,连羊都‘动员’了!”任卓玛画,“崖太陡,机械上不去,羊却可以。他们可以把草籽踩进土壤里。”听一只羊也能有所贡献。扎马石乡河北村的牧民赶进了5000多只羊

更有甚者,祁连山南麓4万多亩无主矿、矿得到系统恢复,矿石、矿渣堆积的地区又变成了草原、田野。

“牛皮癣”又披上了绿色的外衣。好风景,背!

“以前,我赚的是‘即期利润’;今天,我吃“生态大米”。生态管理员的工资,加上租草地,做点小生意,一年能有几万块钱。再开始旅游,收入就不错了!”华藏说。

“今年上半年,祁连这个只有5万居民的县接待游客78万人次!老百姓不仅手里有钱,主人翁意识也大大增强。以前过马路谁看红绿灯?现在,地上捡了一张纸。”祁连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洪祥说:“大家真的把祁连当成自己的家了!”

草畜平衡成为新常态

青海有广阔的草原,但由于过度放牧,出现了大面积的草原退化。牛羊吃不饱卖不上价,牧民就会不断扩大养殖数量,造成恶性循环。

随着轮牧种草养畜的实施,草畜平衡成为新常态。如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已从2012年的54.2%提高到2021年的57.8%。每年通过禁牧休养生息约2.45亿亩草地,通过草畜平衡合理利用2.29亿亩草地。“草木茂盛,牛羊吃草滋养”的场景又回来了。

玉树巴塘草原美景。葛摄/光明影业

与冬季常住不同,夏季牧民以草为生。一个夏天要换地方,毡制的房子往往很简陋。但是我面前的这个完全不一样。3354不仅外面有光伏发电,里面还有冰箱、炉灶、衣柜、桌椅,地面铺着防潮垫.

“以前我自己的夏季牧场只够牛羊吃一个月。不仅要买草料,还要租别人的牧场,肯定是游牧。现在牛羊养的少了,自家的牧场够吃两个半月到三个月,基本上能度过一整个夏天。没有频繁的转换,这个毡房就成了固定的‘夏季办公室’,各种家居使用自然要齐全。”32岁的仁庆东珠是阿柔乡青阳沟村的牧民。他阳光又健谈。

>

“牛羊养的少了?”

“对!”仁青东珠指了指对面草坡上的羊群,“10年前,大概有600多只羊,70多头牛。现在么,有300只羊,40多头牛。”

“哎哟,少了将近一半啊!”

“那收入??”

“没少,还增加了!”仁青东珠掰着指头给我们细数,“牛羊少了,但出栏率高了。10年前,我家一年出栏几十只羊,现在是120多只,加上牛羊越来越壮,卖价也翻了番。我们祁连羊肉在全国名头可是响当当的!不仅如此,每年,还能从政府拿到禁牧和草畜平衡补贴款一万多块!”

“这都是媳妇用的!”仁青东珠憨憨地笑道,“以前,在咱牧区,能用个棒棒油就了不得啦,现在,城里人有的,她都用上了!”

青海湖的清醒留白

青海,因青海湖得名。过去10年,青海湖水体面积增加了近220平方公里,相当于34个杭州西湖。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环湖私搭乱建成为一大公害,不仅破坏景观,更危及生态。整治经营乱象、拆除环湖违建、鸟岛闭门谢客??成为近年来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不动摇的清醒留白。

青海土族妇女“绣”出好生活。张海东摄/光明图片

我们来到青海湖畔甲乙村的时候,正是油菜花怒放的时节。满眼翠绿的叶、金黄的花,从脚下一直铺展到湖畔,碧玉一样的湖面在微风下泛着粼粼波光,湖天一色的尽头有朵朵白云点缀,更衬托出青蓝色水面的奇幻莫测??不必专业相机,手机随手一拍,每张都是精美大片。

“早几年,可拍不出这效果!”与我们同行的倒淌河镇副镇长华旦才让禁不住感叹,“那时候,拍照得‘找景’——稍不留神,湖边破破烂烂的‘野房子’、遍地污水和垃圾就进了镜头!”

“野房子?”

“湖景很美,大家争着往前挤——湖边乱糟糟的,都是些简易帐篷、临时搭起的餐馆。垃圾遍地没人管,污水端直排到草场上、流到湖水里。有牦牛莫名地死掉,剖开肚子一看,胃里尽是垃圾??”华旦才让满脸凝重,“看到游客兴冲冲来,打完卡捂着鼻子就走。大家心里很不是滋味,谁想生活在一个大垃圾场里呢?!虽然收入多了,但村民脸上却没了笑容??”

2016年前后,甲乙村痛下决心,彻底清除湖畔违建。

“一开始大家也有这样的顾虑。可事实证明,砸的是泥饭碗、抱的是金疙瘩!湖畔整治,让旅游大火!游客来了就不想走。村民的收入不用说,光村集体收入,一年就有2700万元!连这再寻常不过的油菜地,‘身价’也不一样了!”

沿着花间小径往湖边走,不经意间,我们发现,几个身影在齐腰高的油菜花丛中时隐时现。

“他们在干什么?”

“捡垃圾。”

“油菜地里还有人专门捡垃圾?”

话音未落,一个头顶毡帽、戴着茶镜的精壮汉子直起身子,左手拿着编织袋、右手一副长夹子,走了过来,黑黝黝的脸上挂着汗珠。

“我们是自发的,每周来两天。”兰科加的正式身份,是甲乙村八社社长,“刚才,有游客把西瓜皮扔地里了,我们把它捡出来。”

“不光地里、湖边,还有后面山上??一天下来,要走几十里路。大家坚持好几年了。”边说,兰科加边打开手机里的“青海湖环保志愿者”微信群,“35个人,都是八社的,有几个以前还是湖边违建的‘业主’。你看,现在环境好了,像我这样,种青稞、油菜,养牦牛、绵羊,加上游客湖边拍照、骑马观光,一年下来收入起码一二十万元。社里还成立了旅游协会,集中开发的旅游项目每年能赚30万元,大家都有分成。”

“谁不想在这样的美景里赚钱?所以,大家对环境可珍惜哩,争着来保护!”兰科加笑着和我们告别,“你们继续拍着,我们还要上山巡一遍。别忘了,多介绍几个朋友来这里看看啊??”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莽莽沙漠,对外来旅游者,可能是啧啧称叹的旷世奇景;但对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则是重压在心头的阴霾祸患。

青海,曾有六分之一的土地沙化严重,超过四成人口的生活受到风沙困扰。而如今,青海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2021年底公布的全国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显示,与2014年底第五次监测状况相比,青海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0.6万公顷、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8.8万公顷。

同在共和县,沙珠玉与倒淌河镇甲乙村的直线距离只有50公里,但横亘其间的重重大山,阻隔了两地交通,也塑造了不同的景象。

“说起沙珠玉人娶媳妇,有个尴尬的故事——新人刚到村口,突然起了风。风沙过后,老丈人死活不让送亲队伍再往前走:‘这地方着实吓人!刮起风来,整个村子都看不见!闺女嫁到这儿,别说过好日子,怕是风把人刮跑了,都不晓得!’”坐在自家宽敞明亮的堂屋里,沙珠玉乡珠玉村64岁的老支书程峰谝起往事,边上几个尕娃听得笑出声来。

“娃娃们已经把它当笑话听啦!但其实,沙珠玉远离沙尘暴,也就是这一二十年的事。早些年的风啊,能从正月里刮到六七月,扬沙滚滚,昏天黑地,面对面都看不到人??风一过,能从屋里扫出四五背篼沙子。”程峰对往事记忆犹新,“种地就更难了,刚下种,要么转眼被风卷走,要么就被浪过来的沙丘埋到下头。一年种上三四次,也不见得有收成。总是想,啥时候能吃上饱饭,就好了??”

沙珠玉,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中部、塔拉滩沙漠边缘,距离西宁只有180多公里,却曾是黄河上游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这里旱得很!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倍!过去风大、沙多,百姓日子苦,靠砍挖‘砍巴’和‘荚荚草’的根须当柴火,这些固沙植物越来越少,更加剧了生态恶化。”共和县林业站林业工程师郭增鸿介绍,“20世纪50年代,沙珠玉九成草场已沙漠化。最多一年,沙丘向居民点推进了47米!”

退无可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沙珠玉人开始绝地反击。对他们来说,造林治沙,是一场用性命与风沙所做的生死搏斗。

60多年来,沙珠玉人营造起18道防风林,层层叠叠的树木,硬生生将狂风顶住、逼沙丘后退。到2020年底,沙珠玉乡共培育公益林17.9万亩,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比从90%以上降到12.3%!

“沙珠玉人吃够了风沙的苦。当年,成活的树苗比金子还贵重,谁敢把牛羊赶到林子里,就要全县通报、重罚。直到现在,这根弦也没松,村里每人每年至少要种10棵树,党员干部还要带头多种。大家心里亮堂着呢,没有好生态,哪有今天好日子!”说起这些转变,珠玉村党支部书记韦强很有感触。

韦强带我们来到他家的蚕豆地:“风沙消停了,这里日照长、沙土特殊的优势就显出来了。你看,这是‘青蚕25号’,青海农科院帮我们专门培育的!做豆瓣酱美得很咧!已成了村里的‘致富豆’。我们家16亩地种的都是它,每年能赚两万多元。现在,村里的蚕豆、小麦合作社,藏系羊繁育场办得红火!大家收入翻了几番。”

“‘大风一起不见家,朝为庄廓夕为沙’的沙珠玉,真的看到了‘点沙成玉’‘育树为珠’的希望。如今,不仅村里的毛坯房换成了砖混房,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都回来了。”韦强说,“风沙不见了,生活更有奔头!”

珍稀濒危动物重归家园

滴滴冰川水,汇入淙淙溪??长江、黄河、澜沧江由此开启一场穿山越岭、惠泽大地的旅程。三江源,不仅是生命之河的起点,也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难得的栖息地。

随着青海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数量越来越多——藏羚羊由20世纪80年代不足2万只恢复到如今7万多只;斑头雁从不到1000只增加到3000多只;三江源核心区域雪豹频现;各大水域花斑裸鲤等50种高原“土著”鱼类资源明显恢复??

“哦呀,是岩羊!”藏族小伙子才改一声低呼,跳下车,抄起望远镜,往山上瞄。我们从沙石路的颠簸中一下子醒过神来。顺着才改张望的方向,眼光扫过峭壁、碎石、灌木??看到啦,是岩羊!它们深褐色的皮毛与黄色岩体错杂一处,不仔细分辨根本发现不了。果然名不虚传,自幼与野生动物做伴的当地牧民,都有一双“火眼金睛”。

才改是此行的向导,他将带着我们找寻雪豹。

雪豹,全国仅有5000只,稀有程度堪比大熊猫。玉树州杂多县是澜沧江的发源地。而位于这里的昂赛大峡谷,平均海拔4000米,是世界上雪豹密度最高、种群生存状况最好的区域,被亲切地称为“大猫谷”。

“别紧张。”才改从后备厢取出单反相机,长焦镜头很是专业,“我小的时候,雪豹数量没现在这么多,想在峡谷发现雪豹踪迹,可不是容易的事。”

神秘幽深的昂赛大峡谷,除当地牧民,少见人迹。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峡谷里雪豹数量明显增多,吸引不少“大猫”爱好者探访拍摄。2019年,昂赛乡获三江源国家公园授权,开展自然体验特许经营。

都说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的风向标,在才改看来,生态环境也是他们幸福生活的风向标。

产业加快向绿色有机转型

千百年来,青海牧区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劳作方式——牛羊放牧基本靠天,畜牧产品主要是自家消费,牛羊养到终老也很少出栏??

而今,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从逐草而居,到以草定畜;从分散的每户单独养殖,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养殖转变,牛羊出栏率大幅提高,畜牧产品深加工方兴未艾??

“企业合作社农户”,成为青海乡村振兴的“点睛之笔”。现在,青海农牧民合作社数量已破万,合作社中生产机械化率近100%,对农牧民人均增收贡献率超30%。

野牛沟,“隐藏”在祁连山脉深处的一片狭长谷地。这里,平均海拔接近4000米,周围高山耸立、雪峰连绵、水源充沛,国内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就发源于此。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让这里成为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畜牧天堂,拥有超过35万公顷的草场,是青海海北州面积最大的牧区,也是高原牦牛和白藏羊的理想栖息地。

“我们的牦牛,吃的是虫草,喝的是山泉,品质无可挑剔,但过去都是卖活牛活羊。”和祖祖辈辈一样,颜军没觉得有什么需要改变。

直到2012年,29岁的他走出大山,到西宁一家食品公司工作,这个蒙古族小伙才发现,一只羊,经过屠宰加工后,轻轻松松就比卖活羊多赚100多块。“按部位精细分割的牛肉价格更高,就连牛奶加工成酸奶,价格也噌噌往上涨!”这个从小放牧的“老”牧民,一下子意识到,这些年“亏大了”。

2015年,见了世面的颜军和村里另外5个伙伴商量好,归拢起1200多头牦牛,成立了一家合作社。

“牧民自制的酸奶品质特别好,但以前都是自家吃,不卖钱。”嗅到商机的颜军,把牦牛酸奶作为合作社的主打产品,“我们在城里有两个销售点,到了夏天,每天能卖出500多斤,很多老顾客只认咱的酸奶。”

“以前靠放牧,我每年收入三四万元。现在合作社一年光卖酸奶就能挣60多万元。除了自己养殖的牦牛提供奶源外,我们还向其他牧民收购牛奶,每年也能让他们多赚5万元!”颜军说,通过对牦牛肉的深加工,合作社收入颇丰——一头牦牛变成十几种产品,牦牛肉最高能卖到每公斤500元。在牧民眼里,这简直是个奇迹。

“我们正准备建加工厂,发展现代畜牧业。”颜军眼里的“现代”,就是通过全程标准化生产,加快向绿色有机转型。

良好生态反哺旅游发展

在青海山区,贫困大多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青海以大规模绿化作为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契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反哺旅游发展,让乡村振兴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如今,青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数量达37个,仅2021年,青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就超过19亿元。

金银滩幸福的牧民。张海东摄/光明图片

刚到村口,那诱人的肉香就飘进了车窗。窗外,铺在草地的毯子上摆满了瓜果点心、奶茶美酒,孩子嬉闹玩耍,老人引茶唤友,姑娘伴着花儿翩翩起舞??

“这是我们当地习俗——‘浪山’,就是周末约上三五好友,携家带口在乡野山间休闲畅游。”祁连县八宝镇白杨沟村第一书记秦海榛说,别看这里距离县城不到4公里,可过去,城里人肯定不会把“浪山”选在白杨沟。

“这每家每户的花园比房子面积都大,他们为啥不愿来?”

“这花花草草的地方,以前都是牛栏羊舍。”秦海榛用手一指,“那时候各户的牛羊都养在自家房前屋后,三五只数量不多,可那个味儿啊??”

“牛羊现在去哪儿了?”

“在村子外集中放养着呢。我们在镇上第一个搞人畜分离,村里只住人。牛羊出院树进院,家家有羊养、家家不养羊。”秦海榛像是在说绕口令。村民一旁打趣:“不然现在闻到的就不是草木花香了,哪个会来我们这‘浪山’!”

“我们家的农家乐,现在正是旺季,提前三天打电话都约不上!”村民马占仓接过话头。

“这么火?不少挣呀?”

“我们有‘靠山’!”马占仓指着不远处那座云雾缭绕的青山说,“那是卓尔山,5A级景区。那里的云,永远像展开的哈达,欢迎着四方游客。‘浪山’,‘浪’的不就是绿水青山么!”

“以前村里的土路坑坑洼洼,一下雨,赭红色的泥点子踩得四处乱溅。‘泥巴墙、泥巴凳,除了泥巴没家当’,说的就是白杨沟。都不用看脸,看腿和鞋就知道你是不是白杨沟的人。”马占仓摆了摆手,“以前外地游客路过我们村,都得绕道走。”

“现在,村容村貌好了,来的游客也多起来,全村12家农家宾馆,一到旺季,‘客满’的牌子都摘不下来。连村里的产业结构也跟着变。”秦海榛介绍,以前村民收入主要靠种地、养牛羊,现在是乡村旅游,村里三产占到40%以上。

“这也让我们深入思考,人居环境改善和生态旅游开发如何相互助力。”秦海榛笑道,“有‘颜值’,才能有‘发展’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惟其在心,其志益笃。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08日01版)

相关问答:乐花卡怎么提前还款

乐花卡提前还款可以在分期乐APP上进行,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下载、打开分期乐APP,点击【我的】,点击【查看账单】。

2、用户使用乐花卡消费后,应还的金额将会在账单中体现,选择乐花卡的账单,根据页面提示进行还款即可。

3年过去了,武大毕业,带着妻儿回农村养牛的青海小伙,如今怎样

3年过去了,武大毕业,带着妻儿回农村养牛的青海小伙,如今怎样

一个人名牌大学毕业后,应该做怎样的工作?

在一些人眼里,名校毕业生的标配就是要进名企、当白领;名校毕业的学生,就应该在大城市的高档写字楼里敲键盘,领着让人羡慕的高薪。

而大学生毕业回到农村老家,往往都会被认为是在大城市“混不下去”,如果从事养殖、种植一类的农村活,简直是“白读书了”。

3年前,一青海小伙张学荣,武汉大学毕业后,曾在城里从事媒体工作,却突然辞职回农村养牛,后来还把妻儿接回老家。

当时,对他回农村创业养牛,有许多村民不理解,说一个名校大学生竟然放弃城里优越的工作,回农村养牛,读那么多书岂不是浪费了?

张学荣不顾世俗之见,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想把养牛这个产业做好,让家乡富起来。

3年过去了,张学荣经过带头养牛,采用了“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以会员制电商销售为主的模式,为中高端人群提供高端肉品,把牛肉销往全国各地。现在,他的公司年销售额已经突破1000万元。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带领了村民一起致富。

一、农村出身,武汉大学毕业的张学荣,梦想回农村养牛

1989年,张学荣出生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住在连绵不断、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山脉下。他从小学习成绩优秀的张学荣,高中毕业后,就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武汉大学公共管理专业。

2014年大学毕业后,这个青海男孩也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在城里找工作。他先后在武汉、湖州、长沙等地的媒体做记者,并且娶了同是武大毕业的妻子。

此时的张学荣可以说是事业与爱情双丰收,在城里过着让人羡慕的富有生活。

可是,尽管城市很美,因为他家一直养殖牦牛,他的心里也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想把这个产业做好,让家乡富起来。2017年,他毅然辞职,选择回到老家农村,养起了牦牛。

二、把妻儿带回农村一起养牦牛

对张学荣回农村养牛创业,有许多村民很是不理解,一个农村娃努力读书,就是为了走出农村,如今他却要搞养殖,读了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然而,张学荣认为老家拥有连绵不断的山脉,平均海拔3000多米,很适合牦牛生存,而且在当地的农民一直有养牦牛的习惯。如果能够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好,家乡才能真正的脱贫致富。

为此,在2017年回乡后,他通过筹集资金,先扩大了自家的养殖规模,养了167头牦牛。

然后,他还经常向畜牧专家请教,学习幼牛饲养、饲料配比等养殖技术,并保证了牛肉的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慢慢地打开了市场。

三、现状如何?

2018年,张学荣注册成立青海阿牛哥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并入驻当地产业园,还把在德企工作的妻子,连两个孩子也带回农村,一起发展牦牛产业。

他采用了会员制电商销售为主的模式,打开了市场,为中高端人群提供高端肉品,牛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在销量突增,无法满足市场的情况下,张学荣推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通过合作社组织附近的农户进行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生产,由公司统一组织销售,带领村民共同走上致富的道路。

如今,他的公司已拥有家庭会员500多个、企业食堂会员30个、餐饮企业会员20个,销售量稳步上升,在2019年,公司年销售额就达近1000万元。

四、结语

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该做怎样的工作?其实没有谁能够规定谁应该做什么工作。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在追逐梦想的同时,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我们若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又能为祖国奉献自己一点点力量,那就是最好的工作。

张学荣就是这样的例子。他读那么多书没有白读,他恰恰因为读了这么多书,懂得通过筹资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懂得如何提高牛的品质,懂得将传统养殖业企业化运行,把养牛养出了一片新天地,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带领了村民共同致富。

对于张学荣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欢迎下面留言!

青海养牛销售公司电话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青海遍野青绿最动人的草原、青海养牛销售公司电话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