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养牛致富的老师?赞养牛户打油诗

靠养牛致富的老师?赞养牛户打油诗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靠养牛致富的老师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靠养牛致富的老师以及养牛致富顺口溜,赞养牛户打油诗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

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

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

从一个门外汉到名副其实的畜牧专家,他用27年时间实践着科技致富、带领家乡人创业奔小康的人生理想.以下是我J.L分享的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更多热点创业项目参考欢迎访问(www.oh100.com/chuangye)。

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篇一:

养牛效益好,每年六七万元收入呢,如果资金充裕的话,今后打算再扩大规模。”看着圈舍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肃州区西峰乡农民李万林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近年来,为解决失地农民的发展问题,地处城郊的肃州区西峰乡利用戈壁荒滩兴建养殖小区,让更多失地农民通过发展养殖业开辟出了增收致富的新天地。李万林是肃州区西峰乡最早的失地农民之一,当大部分农户进城买房当城里人的时候,李万林却把所有补偿款拿出来在该乡张良沟村的荒滩上建起了养殖场,调进了20多头肉牛开始搞起养殖,念起了“牛经”。没有技术,就四处请教,没有市场,就多方联系。养殖场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现在存栏有45头,再过几天,这20多头就可以出栏了,行情好的话每头牛能卖一万元。”指着一排正在抢食的肉牛,李万林乐滋滋地说。

据李万林介绍,他养殖场的肉牛饲养量已经达到了300多头,每年纯收入都在7万多元。今年春节后他又以每头5000元的价格调进了40多头肉牛。如今,李万林凭着踏实苦干的劲头,把“牛经”念的是牛气冲天,在戈壁滩上实现了增收梦想。不仅修起了小康房,前段时间,还淘汰用了四五年的农用汽车,买了小轿车,一家人其乐融融,日子过得充实而富足。

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篇二:

他成功实验了甘肃省西杂改良牛养殖、玉米青干草调制,创新了青贮技术,承担了国家的.、甘肃的“肉牛杂交组合筛选”、“母牛带犊营养供给技术”等23项重点任务和前瞻性任务的试验与示范,引进德国“弗莱维赫”、美国黑“安格斯”、日本“和牛”新品种,对“张掖肉牛”进行了“二元”和“三元”杂交,同时开展“张掖肉牛”新类群“母牛核心群”选育,为张掖肉牛类群的选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就是张掖市万禾草畜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张掖综合试验站”站长朱跃明。他创办的养殖场,占地面积6500亩,建成标准化双列式牛舍22栋、饲草青贮氨化池9座、库房及饲料加工车间1900平方米,存栏肉牛8000头,出栏15000头,是全市最大的肉牛良种选育与标准化养殖示范性企业。从一个门外汉到名副其实的畜牧专家,他用27年时间实践着科技致富、带领家乡人创业奔小康的人生理想。

今年53岁的朱跃明,原本是长安乡经委一名招聘干部。平淡的生活让他萌发了创业的念头。1988年,25岁的朱跃明放弃了工作,走上了创业路。经过几年的打工积累,1997年,朱跃明开始在自己后院里开始养羊,从最初的几十只到几百只,渐渐有了规模。2002年,他发现石岗墩荒滩面积广袤适合搞养殖,为了扩大规模,朱跃明开始开发荒滩1100亩并注册成立了张掖市万禾草畜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筹资建羊舍、青贮氨化窖,养殖肉羊2200多只,并于2004年被列入农业部扶持的农业科技养殖示范场。

好景不长,2006年,受市场影响,肉羊养殖下滑,一年下来,几乎赔进了之前所有的资金积累。“之前一起来开垦荒滩搞养殖的同行都跑了,就剩下我一家了,如果放弃,我这辈子就算玩完了,只能咬牙往前走”。朱跃明回忆说。就在生死一线的时刻,朱跃明原本在银行上班的两个弟弟放弃了工作加入了公司的团队。有了家人的支持和弟弟买断工龄的资金的注入,公司发展有了新的希望。

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了之前失败的教训,朱跃明总结出肉牛养殖投资大但是受市场的波动相对较小,并且有自己的草场会降低养殖成本,于是公司决定开始养殖肉牛并大面积开垦荒地种植草畜。2007年,朱跃明带着自己的团队一边扩大养殖规模,一边建设草畜基地。他创办的万禾草畜产业有限公司万头肉牛养殖场项目建设速度快,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同时,养殖场标准化程度高,规划布局合理,硬件设施设备齐全,被确定为全市肉牛发展的龙头企业,同时也为肉牛产业的试验研究提供了试验平台。经过两年的打拼发展,公司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2008年,被农业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张掖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朱跃明被聘为“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张掖综合试验站”站长。为了发挥这个平台的作用,朱跃明更是带领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2014年3月15—17日,岗位专家阎萍团队与张掖综合试验站朱跃明团队在张掖综合试验站联合开展肉牛背膘测定试验。试验前,朱跃明站长详细介绍了试验站肉牛的生产模式,重点包括母牛带犊生产、肉牛育肥、犊牛培育等。随后,岗站联合选择了51头17~18月龄西杂肉牛,进行背膘测定试验。在测定体重的基础上,利用兽用B超测定了51头西杂牛的背膘厚度及眼肌面积,结合3项指标计算了肉牛脂肪含量,分析了西杂牛大理石纹,初步评估了西杂牛在甘肃省河西地区的产肉性能。张掖综合试验站通过试验示范,初步建立了张掖肉牛生产模式,肉牛育肥效益显著。

事业有成的朱跃明并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在几十年的打拼中,朱跃明发现,国内和国外肉牛养殖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肉牛的品种,而在于草场。“我们完全可以从国外进优良的品种,但是像美国、澳大利亚那种广袤的草场我们没法比,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草场,所以肉牛养殖成本一直很高,导致国内牛肉价格一直高于国外,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只能从草场种植上下功夫。”为了提高饲草产量,朱跃明更是费劲心血,试种各种品种的玉米,2014年,经过几年的试种比对,发现新疆产的新饲12号每亩能产10.8吨饲草,比以前的每亩4吨提高了2倍多。“以前是一亩地养活一头牛,现在我们是一亩地养活两头牛,降低喂养成本三分之二。”近年来,朱跃明与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9位岗位专家进行任务对接,承担了“肉牛杂交组合筛选”、“母牛带犊营养供给技术”等23项重点任务和前瞻性任务的试验与示范,引进德国“弗莱维赫”、美国黑“安格斯”、日本“和牛”新品种,对“张掖肉牛”进行了“二元”和“三元”杂交,同时开展“张掖肉牛”新类群“母牛核心群”选育,朱跃明的《张掖市肉用母牛乏情不育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河西农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思考》等一批有份量的论文在《中国牛业科学》等杂志发表,为张掖肉牛类群的选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多年的养殖打拼,朱跃明发现,自己不懂养殖技术,在关键时刻很被动,“我们经常会为一些养殖小技术和遇到的困难去四处找畜牧专家来解决,既浪费时间和精力也很不方便”。于是他就自己去学习,学习各种养殖技术、疫情控制等畜牧方面的知识,几十年下来,不知不觉自己已经成了畜牧专家了,现在,朱跃民每天都坚持学习2小时,学习最新的畜牧知识和动态,为公司和更多的养殖户服务。在养殖中朱跃明发现,每年秋天,在做青贮的时候,氨化窖里面有渗透出很多的水,不仅将一些饲草的营养流失,还加大了喂养难度。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朱跃明跑遍了周边各大养殖场并和国内畜牧专家沟通交流,他设想添加一种可以融水并且牛能吃的植物行不行,想到就行动,2013年,朱跃明大胆将麦草粉碎添加到青贮料里面,实验发现,麦草不仅能吸掉水分,还含有动物需要的蛋白质。2014年,朱跃明有实验将玉米芯粉碎加入青料里面,结果发现,效果比之前的麦草还要好,不仅能吸水而且营养价值更高。攻克了这一难题,全国有名的前进奶牛养殖场和周围养牛大户都纷纷学习和推广,朱跃明的肉牛养殖路越走越宽越平坦。他告诉记者,目前这一技术正在申请专利。

如今的张掖市万禾草畜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不仅是一家肉牛养殖企业,更是一家科研培训单位,2008年至今,公司共培训带动当地养殖户10000人次,是养殖界响当当的“牛老大”。“我们的培训不是学院派的讲座培训,我们会在养殖现场为广大养殖户解决现实的问题,让大家能学到真正的养殖技术。”朱跃明很忙,但对于周边地区一些养殖大户的请教从来都不怠慢,牛的成本很高,出现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损失很大,尤其对于那些规模小的养殖户,更是晴天霹雳,所以我不能怠慢。朱跃明说,去年春天,周边一家养殖户的24头牛突然死亡,凌晨5点,我还在睡梦中,一阵电话惊醒,原来是一个养殖户的24头死了,接到电话,我没有犹豫,直接给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汇报并请来专家赶赴现场提取病样化验检查,结果出来后及时对其他牛进行了防疫才幸免的更大面积疫情的发生。

朱跃明说,现在的他不仅是在干事业,更是在承担一份社会责任,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

赞养牛能致富的诗

赞养牛能致富的诗

养牛男,养牛难,养牛男人心发酸。

当初看人养牛赚,轮到我养却赔钱。

千般苦,万般难,听我从头说一番。

整日生活在牛圈,浑身恶臭惹人嫌。

口蹄疫,牛拉稀,腹泻咳嗽没个完。

牛一生病心似煎,打针喂药不能闲。

找兽医,请专家,各种药物喂个全。

金钱大把往外散,牛死依旧皆枉然。

外地购牛更玩完,死上几头算白干。

一心只想把牛养,最后落个泪涟涟。

身儿瘦,心里寒,眼前生死两可间。

曾道养牛终不悔,现实生活令人惭。

浑身臭,烂衣衫,出门到外惹人嫌。

亲朋好友言语戏,自觉无颜靠一边。

头发蒙,心头酸,风言风语似刀枪。

夏日炎炎心头颤,见地有缝都想钻。

实无耐,把酒端,烈酒大口嘴里灌。

亲朋好友也依然,一夜出酒三五番。

夜苦长,入睡难,件件往事涌心间。

上学也曾占过尖,美好前程在眼前。

师长夸,同学羡,自觉良好心头欢。

自从踏上养牛路,一切美梦全玩完。

原料涨,牛价落,大小牛病紧相连。

赶上机会弄几万,遇到欠年钱不还。

租土地,盖牛圈,费心劳神还花钱。

牛场建好要进牛,还要考虑饲料款。

养牛苦,说不完,谁想养牛仔细参。

养牛业,钱难赚,需要技术和金钱。

日月如梭又一年,养牛的人盼过年!

人人养牛把钱赚,快乐养牛似神仙!

养牛致富顺口溜,赞养牛户打油诗

养牛致富顺口溜,赞养牛户打油诗

养牛致富顺口溜

“一人一头牛,吃喝不用愁,三年能致富,五年住高楼。”这是村里养牛人自己编的一段顺口溜,也表达了在村里养殖基础繁育母牛的真实情况和美好愿景。但是有很多人怀疑在农村养繁殖母牛,真的像顺口溜讲的那么好么?

如果在农村人均达到养一头牛的水平,脱贫致富奔小康那绝对不是梦,而且还会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现如今一头优质基础西门塔尔母牛的价格基本都在两万以上,一胎牛犊养七八个月,价值都会在一万四五千元。这样算下来一头牛一年的利润不会低于1000.元,在农村10000元一个人吃喝绝对不用愁,所以在农村有很多顺口溜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是非常合现实生活的。很多人对于这样的顺口溜很不屑一顾,那是没有考虑到农村的现状,在农村养牛,绝对可以发家致富奔小康。

一头牛在农村养殖很容易,十头牛也不难。难就难在三五十头牛的养殖户,难点在于没有一处可以省钱的地方。草料在秋季要及时准备,牛多了光靠自己根本就收不够,必须要请人帮忙或者花钱收购,这都需要很多资金来完成。但是现在牛行这么好,即使请人或者收购,每年一头母牛的养殖成本加上精饲料的费用,也不会超过3000元,除去这3000元的费用,一头优质西门塔尔母牛一年生一胎小牛,养个七八个月能剩10000元很。

一人一头牛在农村指的是每户每人的平均头数,这话也不是很绝对,有一些人就是不爱养牛,那就不能算在内了。农村家庭一般都和老人住在一起,最少也得五六口人。家庭的基本情况就是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或者两个孩子,再加上两位父母,一家人闹闹的过日子。一人一头牛也就是五六头牛,这些牛老两口就养得过来,小两口还可以打打工赚点外快,再加上种地的收入,一年年滴这小日子真是太好过了,这是幸福的农村家庭真实情况。

有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农户,甚至可以养十几二十头牛,这样的家庭通过养牛会把日子过得更好。吉林农村这样的家庭非常多,两个人养二三十头牛非常。通过养牛发家致富其实很实在,也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近几年随着牛价一年比一年高,越来越多的村里人都开始养牛了,这也使得我国的养牛业基础更加稳定。发展农村经济,养牛绝对是一条可行之路。

养殖基础母牛在农村非常适合,资金少可以慢慢来繁殖,三五年之后就会发现养牛确实比打工强,而且更是稳定农村人口和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一人一头牛,吃喝不用愁,三年能致富,五年住高楼。这几句简单的顺口溜,很好的诠释了村里养牛人的现实状况和美好的愿景。这也足以说明通过养牛发家致富是非常现实的,而且随着养牛时间的推移,实现小康家庭的梦想很快实现。喜欢东哥的作品请点赞、、收、转发、评论,找东哥可到火山搜索吉林养牛东哥。

以上就是与养牛致富顺口溜相关内容,是关于三农的分享。看完赞养牛户打油诗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靠养牛致富的老师和养牛致富顺口溜,赞养牛户打油诗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