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上惊现家养牛群,牛是群居动物吗

马路上惊现家养牛群,牛是群居动物吗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马路上惊现家养牛群的问题,以及和牛是群居动物吗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牛的作息时间

牛的作息时间

牛的生活习惯:

躺着睡觉的,牛是反刍动物,一般一昼夜进行反刍6~8次,多达10~16次,总共约需7~8小时,占全日约1/3时间,且大部分在夜间进行,白天只约反刍4~6次。而牛的睡眠时间很短,每日总共1~1.5小时。牛和其他家畜一样,不吃被它们自己粪尿沾污的牧草,但却肯吃生长在绵羊粪堆边的草,而不吃绵羊卧过的牧草,放牧的牛群,每日采食鲜草量约为其体重的10~14%,乳用牛以干物质计算,每日采食量为8.2~12.3公斤。

养过牛的人应该都知道养牛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吧?要是只靠饲料来养,当然它会长得很好,但是它要吃很多,恐怕你伺候不了,而且牛本来就应该是食草动物。所以养牛的多数是放牛的。但是牛对吃的相对其它家养动物来说是比较苛刻的。

凡是它啃过没多久的地方,一般来说再看到就不会有什么反应了,因为可能会留下一些牛粪之类的会刺激它们嗅觉的东西。要是找到一块长势茂盛的草地,它们会不停地拒绝,你看他吃东西的过程就像是一台割草机,一刻不停的样子。要吃上一整天它才会吃饱,然后晚上回家就开始了它的反刍了。总体来说,牛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嘴的活动仿佛永不停止。

牛是群居动物吗

牛是群居动物吗

不是群居动物。因为牛是一种社交动物,喜欢与其他牛接触和交流,但是它们并不像其他动物一样形成明显的社会结构和群居生活方式。相反,野生牛会形成小型的社交圈,但是它们一般是孤独地四处漫游而不是形成大规模群居。此外,家养的牛也不会群居,通常只和其他几头牛一起生活在同一个牛舍或者放牧区,但是它们并不会像羊或者鸟类那样形成密集的群居形态。

西沙群岛发现神秘野牛群,这里与世隔绝,野牛从哪里来的?

西沙群岛发现神秘野牛群,这里与世隔绝,野牛从哪里来的?

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是南海四大群岛之一,处于南海的西北部,群岛内面积最大的岛屿与永兴岛,面积3.2平方公里,距离海南岛330公里。在我国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西沙群岛驻军时,就已经发现东岛上有40多头野牛。在2003年的时候,我国的科考队登上了西沙群岛的东岛,在这里进行科学考察,让人意外的是,科考队居然在这里发现了400多头野牛。按理说,东岛与周围陆地的距离比较遥远,而且在西沙群岛的其它岛屿上也没有野牛的踪迹,这些野牛是从哪里来的呢?

先来看看西沙群岛的基本情况

西沙群岛的底部处于南海北部大陆架的西沙台阶地段,这片海域的海底,其高度要明显高于周围深海平原,海面以下台地的平均水深只有1500-2000米。由于距离海平面较近,因此由海洋生物更新形成的珊瑚礁分布十分广泛,露出海平面的岛屿(以珊瑚礁为主,另外还有海底火山喷发物堆积成的火山岛)一共有22个、沙洲7个,陆地总面积近10平方公里。

从气候上看,西沙群岛明显处于热带地区,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常年炎热湿润,但高温天气不多,历史的极端最高气温还不到35摄氏度,多年平均气温26摄氏度左右。平均年降水量为1500毫米,其中65%的降水来源于台风。

虽然群岛陆地面积不大,但由于气候非常舒适,而且风化后的土壤以石灰土为主,非常适合热带植物生长,在不少的岛屿上分布着茂盛的森林,比如在永兴岛、东岛等面积相对较大的岛屿上,常见银毛树、草海桐等灌木以及白避霜花树等高大乔木。

在永兴岛、东岛等岛屿上,除了上述植物以外,还栖息有较多种类的野生动物,比如燕鸥、红脚鲣等鸟类、野狗、野鸡、野鸭等。这些野生动物,大多数以草食性为主,还有些动物以捕食海洋中的鱼虾为生。而东岛、永兴岛上存在着不少的淡水资源,能够为这些野生动植物提供饮水需求。

野牛来历的猜测

东岛上的野牛,其实并不是我们在生物学分类上确定的亚洲野牛。通过科考人员的鉴定,这里的野牛实质上是地地道道的黄牛,只是在较长时间的野外自然环境中,慢慢通过野化形成了野生黄牛。由于黄牛基本不会游泳,所以不可能自发地从遥远的大陆自行游过来,只能是历史上,人们将黄牛从其它区域带过来,后来人离开了,黄牛在这里“安家落户”,慢慢繁衍发展起来。

至于从哪带来的,民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说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时船上稍带了一些黄牛,然后在路过的东岛上放生一部分。

第二种说法是清朝末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视西沙群岛带到东岛上的。

第三种是当时二战日军一艘运输船在东岛附近被击沉,船上恰好带有若干黄牛,然后部分黄牛幸存游到了东岛之上。

最后一种是在明末清初,我国南方沿海的一些渔民,在逃避满清官兵的追杀,被迫带着部分农具、家畜,坐着渔船来到了西沙群岛上的东岛定居,最后不知是何原因,渔民们离开了这里,而把黄牛遗留在这里。

那么,究竟是哪种说法更靠谱呢?这不,2003年我国科考队就将这一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之一,对东岛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考察。结果从东岛一个淡水池塘中提取的沉积柱中,发现了答案。这个沉积柱一共有1.2米之高,其中在最上层的沉积物中,发现有牛粪的成分,最后通过碳14测年法,得出了牛粪的存在时间大约为390年前-310年前这个区间,也就是17世纪中期或者中后期,这与上面第四种猜测的时间相吻合。

因此研究团队得出,在当时那个历史环境下,部分渔民为了生存被迫带着黄牛来到这里,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而且后来科考队还在东岛上发现了人类使用木炭烧火的遗迹,鉴定的时间也与上面牛粪一致,表明是同一人群的活动造成。

东岛野生黄牛的发展演变

由于东岛上的自然环境十分优良,既有茂密的森林,也有丰沛的淡水(降雨)资源,野生黄牛即使在以后没有人类饲养的条件下,也能够在岛上寻找到充足的食物和水源,而且也没有天敌侵扰,因此具备持续繁衍的基础条件。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在西沙驻军的时候,野生黄牛的种群数量只有40多头,而且个头偏小、体质较弱,为了提高野生黄牛种群质量,人们又运送了一些体格健壮的家养黄牛上去,最后到2003年科考队来到该岛时,野黄牛的数量已经增长到400多头。

随着野生黄牛的种群数量越来越多,当科考队员上岛之后,发现东岛上的植物量,已经不能满足野黄牛的食物需求,地面上已经很少有能吃的植物存在了,野黄牛只能啃食灌木和乔木树皮,一些树木因此而死亡,从而也影响到了岛上鸟类和其它动物的生存。于是,一部分黄牛被带离东岛,将其数量控制在了200头左右。

不过,后来随着东岛存在野牛消息的传播,除了正常的按规律和流程进行屠宰之外,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偷偷来到这里进行捕杀,结果使得东岛上的黄牛数量锐减,到2013年科考队再次登岛时,只有区区不到50头的水平,已经处于比较危险的程度,于是东岛上的野黄牛被人们更好地保护起来,并且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到目前种群数量又慢慢回归到300头的水平。

关于马路上惊现家养牛群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