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生态养牛场 贵州斗牛文化该不该保留和发展

麻江生态养牛场 贵州斗牛文化该不该保留和发展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麻江生态养牛场,以及贵州斗牛文化该不该保留和发展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贵州斗牛文化该不该保留和发展

贵州斗牛文化该不该保留和发展

贵州斗牛文化应该保留和发展的,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虽然斗牛充满着血腥和残忍是猎杀牛,但它另一个方面也是在保护牛的,因为人们就会把这头胜利的牛,一直好好的善待他,会把它的优良品种传承下去,对于很多人来说,斗牛是一种精神文化。

11月5日,贵州黔东南。从江县增冲牛塘举办斗牛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引数万村民围观。在部分人眼里斗牛文化与争议并存。保护动物组织反对斗牛,认为斗牛血腥残忍,虐杀牛,多年呼吁停止斗牛。斗牛是侗族少数民族最喜欢的一种民间传统活动。江县也有着”风情斗牛之乡“的称呼,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就盛行斗牛,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那么为什么现在有人会反对斗牛呢?

现在的贵州黔东南地区斗牛,分为三类,

1、一种斗牛主要就是加强少数民族之间的友谊而进行比赛的斗牛,以江县、黎平、剑河、台江、榕江等为主这些地区,通常一个家族里面养一头斗牛,也被呼为”众牛“,家族里面养的这个牛不用耕地犁田,只是为了加强各地的友谊而参加的斗牛,又被称呼为”斗牛友谊赛“。2、另外一种斗牛,就在平时在地里面耕田犁地的水牛,闲暇的时候,就参加各种斗牛比赛。多为剑河县久仰乡的苗族人民,因为这里山高路窄,道路崎岖,每家每户都特别珍惜自己的水牛,为了让他们有更优良的后代,才参加的友谊赛。

3、近些年,商家看到了斗牛文化如火如荼,就开始了商业化的斗牛,将近有高有低,有的几千元,有的甚至高达几十万元,因而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有些地区把斗牛作为旅游开发项目,专业组织斗牛队,参加各种商业比赛。

事实上,保护动物组织反对的是商业化的斗牛,因为商业化的斗牛已经改变了性质,已经改变了传承,而那些优良传统的斗牛情节,只能在影视剧中去欣赏、回味、思索。

但事实上传统的斗牛是苗族和侗族的民族文化,应该探索出一条很好的发展之路,让它继续传承下去,创新下去。让他焕发自己的生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毕竟斗牛也经过了2000多年的传承,已经演变成侗族和苗族最独特的文化遗产,就好像傣族的泼水节一样也应该让他继续发扬光大,让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知道我们中国人民少数民族的斗牛,才是最好的一条发展之路。应该让世界都知道最精彩的斗牛是在中国。中国的斗牛就在西部。最神奇的就是苗族和侗族的斗牛文化。

小伙伴们,你们赞同我的观点吗?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请在下方的评论区进行评论,我们共同探讨,期待你的参与!

宣威镇的旅游资源

宣威镇的旅游资源

古仆的民间文化和民族风情

宣威镇清水江沿岸皆为苗族人民聚居。从城中村到龙江村虽仅14公里,均为苗族一个族种,但城中、铁倘两村为苗族中的“半子莲”,其他村皆裙子苗(铜古一带服饰的)。每年的正月间为这一带的芦笙节。芦笙节时,来自四面八方的苗、汉、布依、瑶等民族的人民汇集于芦笙场。芦笙节开展的项目有场面热烈的芦笙舞、篮球、斗牛、赛马、长跑、爬山或下山、对酒歌等。盛会时人数愈万人。芦笙会上,苗家姑娘穿着节日的盛装,在优美动听的芦笙舞曲的带动下,翩翩起舞。“半子莲”与裙子苗的芦笙曲调、舞步及服饰各不相同。苗家的花带、围腰、绣花鞋、背带、袖套等都是姑娘们自己精心挑针绣出来的,银装银器更加昂贵,所有这些都拿在芦笙场上一比高低,很吸引顾客。

苗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居住在宣威镇清水江沿岸的已达500年以上。节庆上,除了规模盛大的芦笙节外,还有二月的踩鼓节、四月八、六月六、爬上节等节庆活动。在民间文化方面有板凳舞、对酒歌、苗策、木叶演奏、哨哟等,在民俗上有说亲、订亲、嫁女、结婚、满月酒、立房子、丧葬、立碑等。如到苗家旅游,请选择芦笙节最佳,有幸遇着结婚、嫁女活动等也很值得。

苗族人民大多居住木楼,半坡上有吊脚楼,较平坦的地方起成矮楼,现有矮楼、吊脚楼、砖木混合楼等,古老安全适用的泥巴粮仓(用于防火)现还尚存,尤以龙江村水冲下寨的排列粮仓很有观赏价值,粮仓呈圆形状,粮仓下皆用石头垫起木柱,下有水塘。楼面皆为木板,门高1米左右,宽0.8米左右。仓壁面层为泥巴覆盖的竹篾,大多是用草盖仓顶。

宣威镇是个典型的农业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宣威与全国各地一样,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推广农业种植养殖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走科学发展农业模式。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宣威镇的农业产业结构已初具规模,农业经济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近年来,宣威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大米、烤烟、花生、红蒜、西瓜、柑橘是宣威镇的农特名产品,“宣威大米”、“宣威花生”、“宣威红蒜”、“宣威西瓜”、“卡乌柑橘”等初具规模,享有盛名,远销周边县市和省城贵阳,备受消费者青睐。特别是誉称水果之王的美国蓝浆果近年引进试种成功,更使宣威的水果生产锦上添花,更具特色。

宣威镇近年来抓住建设畜牧大省和畜牧基地县的机遇,以草地畜牧业为重点,搞好水兴等4个畜牧基地村的建设。各类养殖专业户从无到有,发展到314户。野鸡、野兔、野猪、梅花鹿等特色养殖在宣威镇落户,现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方向蓬勃发展。

宣威镇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现境内森林面积为184239亩,活立木蓄积228829立方米,全镇森林覆盖率64.2%。丰富的林地、草地资源为宣威镇发展林下养鸡、养牛、养羊等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宣威镇水能资源十分丰富。2005年重修富江电站,年发电量达1360000千瓦小时,可使宣威镇1/3的区域实现“小水电代燃料”,为地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小水电代燃料项目的实施,受益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在早上和傍晚,村寨里不再呈现往日的袅袅炊烟,现代化智能家电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里,插上电源,要不了半个小时的光景,一顿可口的美味佳肴便可呈现在餐桌上供你享用。

境内由于地质结构奇特,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目前,除在城中、苗岭开采重晶石矿和在琅琊开采磷矿外,其余矿藏均未开采,有待投资开发。

宣威镇历史上交通闭塞。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2008年止,在镇境内修建了宣(威)都(匀)公路宣威段等8条主要乡村公路,隆(昌)三(都)公路、下(司)宣(威)公路也早已变成柏油路,以镇驻地为中心、辐射全镇17个行政村的公路网络已经形成,现又开始实施通组公路建设,宣威镇的公路交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已不再是城市人享有的专利。

境内通信从无到有,固话、移动都已覆盖全镇,并在各村设有便利的代办点、服务站。如今,对于农民来说手机也不再是什么奢侈品,腰挂手机干农活是乡村的又一道风景。部分农户还装上了宽带,通过因特网网络与外界交流,联系业务,发展商务往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1998年实现“普六”,2003年实现“普九”。2009年6月,“两基”各项主要指标达到国检验收标准。如今,走进宣威镇的广大乡村,最漂亮、最宏伟的建筑都是学校。

1984年以来,宣威镇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电视信号传输形成由无线传输走向有线数据传输和小型家庭地面无线接收并存的局面。

宣威镇的民间民族文化蓬勃发展。光明村舞狮队、铁倘村苗族芦笙队、城中苗族芦笙队频频在对外文化交往中崭露头角,并屡获殊荣。每逢节日,各村寨都要组织各种民族文化体育活动,如斗牛、斗鸡、斗鸟、赛马、登山、游泳、田径、拔河等,当中要数苗族的“三斗”(斗牛、斗鸡、斗鸟)最为引人注目,每每精彩激烈之处,常常引来人声鼎沸的喝彩声。

改革开放后,境内的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已实现“一村一室”,2000年修建的宣威中心卫生院门诊综合楼已投入使用。围绕以人口计划为工作核心,以优质服务为手段,全面推行村民自治工作。2009年,合并计生服务站后的新宣威中心卫生院,将为宣威镇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

宣威镇翁保村属全省“102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宣威镇选择翁保村生态独特、风情别致的乌羊麻组进行先期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将乌羊麻建成省、州、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样板。通过建设,翁保村在思想观念、基础设施建设、村容寨貌、群众精神面貌、知名度方面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今的乌羊麻,在麻江县乃至凯里、都匀、贵阳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每到周末,总有很多游客人到这里休闲娱乐,是众多旅游及垂钓爱好者休憩放松的好去处

关于麻江生态养牛场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