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养牛制约因素,黑石碳沟村位于哪个市

村集体养牛制约因素,黑石碳沟村位于哪个市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村集体养牛制约因素的问题,以及和黑石碳沟村位于哪个市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内蒙古所面临的有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有哪些

内蒙古所面临的有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有哪些

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一我区农牧业资源概况

我区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其主要特征:一是人少地多。现有耕地1.1亿亩,全区人均4.6亩,居全国之首。二是光热资源丰富。自治区光照充足。一年中4—9月份作物生长期间辐射量占全年总辐射量的65%左右。年日照时数为2600—3400小时,10℃以上有效积温达2000—3000℃。农业区无霜期100—165天,相当多的地区夏收作物尚有较多的剩余积温,可以开展间、套、复种。昼夜温差较大,非常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三是雨热同期。年降雨量200—450毫米,由东北至西南递减,年降水量的70%集中在农作物生长旺季的6—8月,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09亿立方米(不含黄河过境水),其中地表水371亿立方米,地下水13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2217立方米;目前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不到总资源的10%。四是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轻。自治区工业开发晚,农村地广人稀,栽培作物绝大部分远离大中城市和工业区,大气和水源极少污染;由于气候干旱寒冷,农作物病虫害较轻,许多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用或较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有利于生产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五是自然灾害频繁。由于降水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全区2/3左右的地表水集中在耕地仅占全区1/5左右的呼伦贝尔盟和兴安盟,全区70%的耕地属雨养农业,加上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干旱成为我区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十年九旱,年年春旱。个别年份和地区洪涝、冰雹、霜冻、风沙及沙尘暴等灾害时有发生,农作物病虫也随气候变化时常发生危害。

我区有丰富的水面资源可供开发渔业生产。除黄河、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等6大水系和数十条内流河外,还有成百上千的湖泊、水库、泡淖、池塘,呼伦湖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之一。全区总水面达1400多万亩,在全国列第8位。可利用水面930多万亩,约占全国可利用水面的11%,与千湖之省湖北省相近。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类型各异,蕴藏着极其丰富、各具地域特色的名优稀农产品生产潜力,有着强劲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开发前景。广袤的城乡地区空气、水质、土壤基本上保持着良好的洁净水平,是全国乃至世界发展绿色产业少有的一方“净土”,具有开发生产安全、营养、卫生的绿色食品的巨大潜力。

二、我区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1、农业基础薄弱和粗放经营并存。全区耕地中70%左右为旱地,2800万亩旱坡地只有800万亩改造成梯田;有效灌溉面积不到3成,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而且有1300多万亩水浇地是仅能解决抗旱坐水种的“一水地”,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特别是抗旱能力很弱。农村劳均耕种近40亩地,多数地区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粗放经营。

2、农田水利、交通道路等建设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配套设施不完善。已有的水利设施毁坏严重,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未能从根本上得以扭转。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道路不畅,部分地方仍存在农产品调运困难的问题。农产品储藏条件差,特别是马铃薯的贮藏方法单一,不仅设施较为简陋,而且贮藏能力有限,给反季节销售带来了困难。

3、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结合不紧密,优质专用、绿色以及地区特色还没有显现出来,形成规模和优势。近年来各地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虽然从总体上看,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但从结构比例上看,还没有摆脱以粮食为主的格局,结构调整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地区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各级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看,都将发展奶牛放在了重要位置,但在对奶牛的配套服务上相对滞后,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随着牛价的提高,养牛农牧户的风险也同时增大。

4、产品的优势发挥不充分。在我区除了几个较成功的龙头企业外,相当部分的农产品还停留在“有优无势,有质无量,有品无牌”的水平上。区位优势和商品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致使农产品廉价外销的多,内部加工增值的少。再者部分企业生产设施陈旧,产品科技含量低,辐射带动能力十分有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还未形成一定气候,从而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竟争能力。

5、特色产品的开发不够。由于目前我区的结构调整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能进入“无竟争”领域的特色种植少,形不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市场优势。小而全,小而散的种植模式依然存在。

6、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低下。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牧区教育欠账较多,导致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加之农牧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致使我区农牧业科技含量较低。

7、生态建设质量不高、管护不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倾向有所抬头。各级在执行中央及自治区政策上有一定偏差,重建设,轻管理,在退耕还林还草资金、粮食的发放上还存在问题,有的不及时,有的不足额,苗木品种单一,农民选择余地不大。

8、一些地区农民隐性负担和乡村负债过重并存。表面看农民负担均不超过5%,一些地方的村提留、乡统筹实际上已超过了农民人均收入的5%,乱集资、乱摊派、两工管理混乱、高息贷款以及无休止的达标升级活动等现象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已成为农民负担减而不轻的根本原因。农民隐性负担过重,导致了收入增长缓慢,生产投入不足。据近年我厅对9个旗县的10个乡镇8个村抽查结果表明,乡均负债100万元,村均负债30.5万元,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发展我区农牧业的对策

在农牧业发展新阶段,我区要紧紧围绕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走农牧业产业化的道路,以推行农牧业增长方式和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战略性转变为基础,积极探索以发展绿色产业为重点的特色农牧业的途径,以舍饲和育肥为主的农区畜牧业的途径,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的城镇化的途径,以加快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农牧业科技创新和发展外向型农牧业为动力,逐步把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增长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1、不断深化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要走农牧业产业化的道路。在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重点建设好农区畜牧业基地、优质商品粮油基地、特色农牧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培育和形成粮、畜、油、菜、种五大主导产业;努力实施好农牧业基础建设工程、科教兴农示范工程;逐步健全和完善农牧业综合执法体系、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牧业质量监测体系、农牧业信息网络体系。关键要探索几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一是以发展绿色产业为重点的特色农牧业的途径;二是以舍饲和育肥为主的农区畜牧业的途径;三是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的城镇化的途径。

2、切实推行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要由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向依靠自然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相结合转变。要把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把开发丰富多样的农产品资源与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的农畜产品加工结合起来;把农牧业环境保护与发展绿色农牧业结合起来;把自然资源利用与发挥人才、技术、资金信息资源综合效益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农牧业资源的合理永续利用,把农牧业增长和农民增收建立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3、积极推进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我区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要从广种薄收、投入分散的粗放型经营转变到依靠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集约化经营。实行少种精种、高产高效与多种多收相结合,基础建设与退耕还林还草相结合,逐步走出一条以精种高产效田、设施农牧业以及旱作基本田为主,多种多收的一般田为辅,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加大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力度。解决生产与市场脱节问题,关键是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重点就是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培育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在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农户家庭经营的前提下,对现行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一种创新、完善和发展。

5、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科技要成为生产力,使其适应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技术高度化的要求,必须要有一个有利于科技长入经济的体制,要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科技体制创新关键是要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运行机制和以市场为主体的科技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和深化农牧业科研体制改革,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研事业型,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技经营型转变,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加大农牧业科技承包活动的组织实施力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开展农牧业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三是加快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四是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和扶植农民科技组织的发展,进一步健全专业和民间技术推广体系。

6、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全区农牧业及各地区农牧业要在全国农牧业甚至世界农牧业的大背景中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寻找并确定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大农牧业的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发展外向型农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农牧业招商引资力度;要充分利用我区外邻蒙古、俄罗斯,内接京、津、唐等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和市场潜力,发展出口创汇农牧业。

黑石碳沟村位于哪个市

黑石碳沟村位于哪个市

一、基本情况

黑石碳沟村位于韩家店乡政府所在地西南8公里,距县城70公里,总面积22.6平方公里,全村7个居民组,248户,1250口人,分布于5个自然村,其中流动人口10人,贫困人口104人,享受低保人口98口,享受五保供养6人,全村耕地面积2027亩,其中水稻986亩,林地面积38097亩,退耕还林1024亩。种植业以水稻、玉米、谷子等大田作物为主,养殖业以养牛为主,村内现有牛存栏450头,其中40头以上养牛户6户。全村在外务工人员12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0%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全村没有集体经济,现有村级债务30万元。

村两委班子健全,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在本次换届选举中均连选连任。支部书记胡阳生,男,现年53岁,对村情了如指掌,工作积极主动,办事公道。村主任王恩波,男,49岁,曾在乡林业站工作多年,工作扎实有魄力,群众基础好。全村现有党员37名,其中预备党员5名,村民代表23名。村有小学一所,有两个教学班,2名教师,26名学生。有村医1名,村内医疗点一处,不达标。

二、发展现状

(一)现状分析。黑石炭沟村地理位置偏僻,无霜期短,自然及交通等条件差、人均占有耕地少、土地质量差、矿产资源匮乏,农业发展落后,工业基础缺乏,服务业难以发展壮大,村集体无收入来源,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水平较差。现存的主要困难和主要制约因素有:

1、村两委办公房屋窄陋,缺少必要的办公桌椅,也没有微机等现代办公设备,受此限制严重影响了各种活动的开展,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2、村民收入主要由种养植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两部分组成,村内无特色主导产业,该村集体没有土地、山林,也没有村办企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一直为零。

3、村内没有达标卫生所,村民患病就诊和门诊药费报销很不方便,只能到乡所在地报销,群众看病难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受此影响全村2012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有所下降,参保率仅为90%,相对偏低。

4、调查走访中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要抓紧修建从韩家店村至西沟门和黑石碳沟村8公里的连乡连村公路,以便尽早解决生产生活中交通的不便,破解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5、黑石碳沟村水利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河道淤塞,河身抬高,滦河西岸全村600多亩稻田500多米长的护渠护地坝一直未修,一些稻田已经被冲走,也直接威胁今后农业生产的安全,群众迫切要求治理。

6、黑石碳沟村养牛大户多,养牛致富的愿望强烈,但受资金短缺和场地的限制,很难形成规模经营。

7、贫困群体多为因灾致贫、因病致贫,没有扎根副业。

黑石碳沟村附近有董存瑞烈士陵园、中关云光洞、茅荆坝国家森林公园、隆化石佛口摩崖造像、张三营地藏寺等旅游景点。有隆化肉牛、隆化大米、一百家子拔面、隆化山野菜、隆化山杏等特产。

农村地区环境如何保护

农村地区环境如何保护

1、部分村民环卫意识差,乱丢乱甩制止难。因为农村地面大,空间广,一般村民的生活垃圾、旧农用薄膜、空农药瓶等杂物乱丢乱甩已习以为常,误认为丢了甩了不影响什么,也不碍于大事。然而时间一长,“乱扔物”腐烂发霉,散发出一种臭气,不仅污染了空气质量,而且又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即使有觉悟的群众出来制止,但农村毕竟不比城市,想制止也制止不了,更制止不好。2、农村居住分散,垃圾集中处理难。农村不仅地面广,而且地形差异决定了居住的分散型,然而对农村的垃圾物处理也是一件棘手难事。农户分散居较多,特别是部分偏远乡,单家独户甚多,加上交通又不十分方便,集中清运处理垃圾可比是“蓝纸上写蓝字,难上加难”。北屯、红敦镇、阿苇滩镇、克木齐乡配备了垃圾箱,其它乡镇修建了垃圾池,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数量远远不够,效果也不理想。3、六畜未实行集中圈养,粪便收拣难。据调查摸底,边远村畜禽都未实行集中圈养,作为一种低级动物的畜禽,乱拉乱洒已成本性,只要到农村走一走,畜禽粪便无处不见,即使有人经常清扫,也不能长久,这个问题对农村来说,已成了一种“不治之症”。在这次调查中,我们走访部分村民,他们说这个问题在农村已成习惯,我们一是没有人手,二是没有那么勤快。的确如此,要把农村所有畜禽实行集中圈养,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问题。4、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水质净化难。80年代以后,我国由于受西方石油农业的影响,片面追求高能量的投入,形成了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化肥、农药开始了大量施用。由于化学肥料、农药的大量施用,而过量的肥料、农药渗入浅层地下水中,使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加重了水质的污染,造成水质净化出现了新的难度。二、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土壤是各种污染物最终的集结地,90%的污染物最终滞留在土壤内。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会向水体中迁移或流失,附着其上的重金属能够进入大气,通过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播。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不仅通过食物和水体影响人体健康,重金属元素还会附着在土壤颗粒上,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土壤污染不同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直接关乎到地表水体和地下水安全,可能导致粮食、蔬菜等食品品质下降,影响人体健康。土壤环境面临严峻形势,呈现以下特点:1.污染重。土壤污染在一些地方呈严重态势,甚至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2.污染类型多。土壤污染类型多样,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3.污染途径多。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4.防治、监管土壤污染不足。污染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土壤污染防治的意识不强;5.引发新的社会问题。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土壤的污染,一般是通过大气与水污染的转化而产生,它们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相互重叠和交叉进行,属于点污染的一类。随着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业化学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土壤遭受非点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污染面积不断地扩大。根据污染物质的性质不同,土壤污染物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类:无机物主要有汞、铬、铅、铜、锌等重金属和砷、硒等非金属;有机物主要有酚、有机农药、油类、苯并芘类和洗涤剂类等。以上这些化学污染物主要是由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农药和化肥带进土壤并积累起来的。(一)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一般有增产效果。但污水中还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污水没有经过必要的处理而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污染土壤。例如冶炼、电镀、燃料、汞化物等工业废水能引起镉、汞、铬、铜等重金属污染;石油化工、肥料、农药等工业废水会引起酚、三氯乙醛、农药等有机物的污染。(二)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工业中排出的有毒废气,它的污染面大,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工业废气的污染大致分为两类:气体污染,如二氧化硫、氟化物、臭氧、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气溶胶污染,如粉尘、烟尘等固体粒子及烟雾,雾气等液体粒子,它们通过沉降或降水进入土壤,造成污染。例如,有色金属冶炼厂排出的废气中含有铬、铅、铜、镉等重金属,对附近的土壤造成污染;生产磷肥、氟化物的工厂会对附近的土壤造成粉尘污染和氟污染。(三)化肥对土壤的污染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不合理的使用,也会引起土壤污染。长期大量使用氮肥,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生物学性质恶化,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过量地使用硝态氮肥,会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的导致死亡。(四)农药对土壤的影响农药能防治病、虫、草害,如果使用得当,可保证作物的增产,但它是一类危害性很大的土壤污染物,施用不当,会引起土壤污染。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粉剂、水剂、乳液等),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一半左右散落于农田,这一部分农药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如拌种消毒剂、地下害虫熏蒸剂和杀虫剂等)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此外,农药在杀虫、防病的同时,也使有益于农业的微生物、昆虫、鸟类遭到伤害,破坏了生态系统,使农作物遭受间接损失。(五)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工业废物和城市垃圾是土壤的固体污染物。例如,各种农用塑料薄膜作为大棚、地膜覆盖物被广泛使用,如果管理、回收不善,大量残膜碎片散落田间,会造成农田“白色污染”。这样的固体污染物既不易蒸发、挥发,也不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是一种长期滞留土壤的污染物。三、农村生态破坏严重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很薄弱,生态功能退化;规模化种植、畜禽养殖业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逐渐加大;生活与工业垃圾的随意堆放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对生态环境影响日益严重。1、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很薄弱,生态功能退化。调查中反映乱砍滥伐现象较为严重,这主要是一些群众只顾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出现乱砍滥伐的行为;调查中发现有些村庄为了铺设“村村通”水泥路等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把村大量的集体林木卖掉,这使得水土保持能力差,这些破环自然行为导致了农村生态功能退化。2、规模化种植、畜禽养殖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逐渐加大。根据调查完成的村庄问卷表中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调查表,许多的村庄相对规模的养猪场、养鸭场等排污方式都处于任意排放状态,基本上也没有相关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农药、化肥和农业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促进农业增产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高毒、高效农药和除草剂的大量使用,残留问题突出,导致农村小溪流中鱼虾资源锐减;导致土地对化肥的依赖性越来越大,造成了肥力下降;三是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如猪、羊、鸡、鸭的粪便,直接倒入沟渠、水塘,使有些水渠变成了污水沟或堆积场,还生成了大量病菌与蚊子影响村民健康与村容。3、生活与工业垃圾的随意排放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据调查许多的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处于随意堆放状态,工业污染也处于无序排放状态。虽然有些生活垃圾通过保洁员得到收集,但直接丢弃与随意堆放仍是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污染源;而且其中部分的生活垃圾通过填埋与野外焚烧方式进行处理,产生的二次污染又加剧了农村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4、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根据调查可以看到农村的生活污水基本处于无序排放状态。这对土壤、农作物造成了污染,也对村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另外许多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沟渠,其污染程度不亚于工业污水,比如生活污水的洗衣粉中磷的污染。这些农村土地面源污染问题的存在,再加上许多农村环保经费投入不足、乡镇环保工作机构的空白、环保基础设施薄弱以及村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等因素制约,致使当前我省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形势更加严峻、环保任务更加艰巨。四、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程度较低我市农村饮用水的水源主要以地下水为主,饮用地表水、集中式供水、散式供水为辅,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作为评价标准,农村饮用水污染指标主要是微生物,饮水中因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所引起的水质超标率为25.92%;集中式供水中有消毒设备的仅占29.18%,分散式供水基本采取直接采用原水。目前,部分乡镇集中供水设施极端老化,水质处理与水质化验检测设施空缺,水源安全保护和水源地安全保护措施不到位,部分地方没有达到饮用放心水标准。(二)影响我市农村饮用水安全的主要原因1.环境污染逐渐从城市向农村转移。随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强,很多位于城区的污染企业搬迁至农村,污染源分散,涉及面广,污染物浓度高,治理难度大。加大了环境监管的难度,并对农村饮用水安全产生极大的隐患。近年来兴起的农村生态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产生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小视。2.工矿污染急速加剧。我市矿产资源丰富,多分布在农村地区。有些地方未能合理、有序地开采,并在采选技术未成熟的条件下盲目开采,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而且严重污染农村的水环境。展大规模调查研究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状况亟待改善。3.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农村面源污染具有种类繁多、发生量大、分布广、影响因素多、治理难等特点。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利用率为30-35%,氮肥的地下渗漏损失为10%,农田排水和暴雨径流损失为15%;磷肥利用率为10-25%,大量的氮和磷营养元素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河流湖泊,导致水质恶化。农药的施用过程中,一般来讲,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在灌水与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地下水。4.农业固体废弃物未得到合理回收和利用。农作物秸秆是农业主要固体废物之一,大都没有经过综合利用,与生活垃圾一起四处堆放,在降雨的冲刷下,其大量渗滤液排入水体或直接被冲入河道。5.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据测定,一个万只养鸡场年生产粪便360吨,一个百头养牛场年产粪便680吨,一个千头养猪场年产粪便达2000吨以上。畜禽养殖排放的污水包括尿、冲洗物、部分粪便和食物残渣,其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病源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和重金属等。这些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后会污染地表水、地下水。6.大多数农村饮用水采用直接饮用原水的方式,集中供水率低,且对饮用水质量没有必要监测手段,水质无法得到基本的保证,(三)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安全意识较差。部分领导对饮用水安全问题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而广大农民对饮用水安全意识更差。2.生活饮用水安全的法律、法规分散且不健全。目前,我国有关生活饮用水的法律法规分散在环保、卫生、建设等法律法规中,执行主体基本上各行其是。3.资金投入不足。农村改水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作,建设项目多,资金投入大,资金短缺一直是影响改水工程建设的一个主要原因。4.农村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基本上还是空白,尤其是地下水的监测。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水源地分散,规模小,水质水量不稳定,开展例行监测工作难度很大,且目前也不具备开展农村饮水安全监测的能力。5.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目前,对农村饮用水源开展的科研工作较少,没有针对饮用水源开展过系统全面的调查与评价,没有开展过系统研究。五、农村环境保护建设的对策建议(一)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法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严禁直接或者间接向河流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二)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垃圾、污水;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进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新村庄建设规划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设施。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控制散煤和劣质煤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三)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未履行环评审批程序即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其停止建设,补办环评手续,并予以处罚。对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责令其停止生产,并予以处罚。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四)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各地要结合实际,确定时限,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现有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依据土地消纳能力,进行畜禽粪便还田。根据水质要求和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的种类、数量,合理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坚决禁止化肥养鱼。(五)控制农业面源污染1.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加大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力度,保证农产品品质。加大农村沼气建设推广的力度,使广大农民向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转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发展循环型农业是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化的农业经济,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有效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循环经济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为原则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够减少农业废弃物的排放,有利于农业资源的保护,有效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通过普及沼气来改善生态环境。农牧民生活燃料主要靠薪柴,每年都要砍伐胡杨、红柳、梭梭、草根等荒漠植被。据统计,一家三、五口人一年的生活燃料,只要建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就足够了,每年可以节约薪柴115吨或节煤1吨。用沼气可照明、烧水做饭,粪便入池,家里庭院卫生干净。这种“农作物秸秆喂牲畜———牲畜粪便变沼气———沼液沼渣还田种植农作物———农作物秸秆再来饲养牲畜”的农家庭院循环经济模式,充分利用了农村种植业、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真正做到了“吃干、榨净、无害回归自然”。二是提倡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遏制了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与机械作业,可以避免耕地污染、土壤肥力下降。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推行秸秆气化工程、沼气工程等,禁止在禁烧区内露天焚烧秸秆。(六)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加大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力度,保证农产品品质。加大农村沼气建设推广的力度,使广大农民向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转变”。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摸清情况,把握机理,逐步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开展污染土壤综合治理试点。加强对污灌区域、工业用地及工业园区周边地区土壤污染的监管,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监管。(七)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保护和整治乡村现有水体,努力恢复河沟池塘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对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开发建设项目和活动的环境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破坏。(八)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开发建设活动必须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严格查处。(六)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随着环保工作力度的加大,我市环保工作也列入乡党委政府议事日程,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乡镇机构改革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2008年在八乡两镇先后成立了10个环境管理服务站,每个环境管理站设3个工作人员。使基层环保工作有专人负责抓落实。但环保助理人员基本全是兼职,不能全身心投入到环保工作当中,而且乡镇环保管理人员均是从此其他业务部门调配的兼职人员,专业能力较差,缺乏环保专业人才,难以适应当今农村环保工作需要,给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因此,要想有效地对农村生态环境实施监控,首先要统筹城乡发展,定机构定编制定职责,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和体系,使环境治理的重点要向农村倾斜,其次要制定明确的农村环境检测的相关标准,加强农村环境监控部门的管理力度,提高监控人员的素质。通过标准化建设,严格农村环境监控的规范性、公正性和权威性。要把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同步推进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形成农村、城市生态环境良性优化机制,使农村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循环发展。(七)大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如果离开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单靠环保部门来抓农村环境治理是不够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在农民,只有让农民明白其科学道理和经济效益,才可能变为自觉行动,提高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为此,应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一是普及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科学和法律知识,制定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乡规民约,增强农民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二是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点,在一些基础好的地区率先进行试点,以点带面,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来建设一批“生态文明村”,通过示范点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地区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及时报道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揭露和批评违法行为,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维护农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尊重农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农村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应定期向农民群众公布,对涉及农民群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当听取当地农民群众的意见。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是一条漫长而繁杂的工作,需要各方的配合和重视。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