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养牛是真的吗?支教回来

凉山养牛是真的吗?支教回来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凉山养牛是真的吗,以及支教回来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过年的习俗

过年的习俗

德国的新年,钱包放鱼鳞钟响跳椅子。庆祝时间前后有一周。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可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风琴,列队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则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德国的妇女在新年里要即兴表演家庭题材的喜剧小品。在德国的农村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德国人元旦还有穿新衣的习俗,他们认为新年换新衣,一切都如意;新年乱穿衣,全年不顺利。此外,他们还会在钱夹里放几片鱼鳞,因为鱼鳞是新年吉祥物,预示着财源滚滚;不少人还把马蹄铁钉在墙上,用来“驱妖辟邪”。

西班牙新年:争着吃葡萄当除夕夜12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声,人们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平安如意,而且每颗葡萄还有不同的含意,如第一颗“求平安”、第五颗“和睦”、第六颗“避难”、第七颗“祛病”……

元旦这天,西班牙家长特别“仁慈”,他们会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因为按照当地风俗,孩子们骂人、打架和哭啼都是不祥之兆。同时,大多数西班牙人身上会携一枚金币或铜币以示吉祥。

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四天为元旦。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印度有的地区,元旦早上,家家户户哭声不断,人人脸上涕泪横流,他们以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来迎新年,是对人生的慨叹。

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人在过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游行),扮演史诗中的英雄与纸扎巨人“作战”,“英雄”引发点着火的箭,纸扎巨人便在观众的欢呼声中着火烧毁,除夕前,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上各种精美图画。

元旦早上,人们提着精制的小灯,拿着红粉包,出门向老人和亲友拜年。见面道喜后,就互相将红粉涂在对方的额上,表示吉祥如意,抬头见喜。年青人把红墨水装进水枪里,射到亲友身上,称为“洒红”,表示吉祥如意。印度青年喜欢在过新年时不管熟悉与否,见面徒手格斗。围观者叫好助威风,往往成为姑娘追求的对象。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希勒人,为庆祝新年,在游戏场中竖立一根圆滑粗大的木杆,杆顶有一只盛着礼品的小袋,姑娘们手持禾竹竿竭力阻挠向杆上爬去的小伙卫子,小伙子们则在杆下围成一圈,努力防御姑娘们对爬杆者的攻击,直到爬竿者夺得小袋取得胜利为止。

美国新年

30万人集体“干杯”。新年前夜,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聚集了大约三万名手持香槟的狂欢者。拉斯维加斯市计划在新年钟声敲响时,3万人将一齐举杯庆祝2006年的到来。拉斯维加斯将打破它们在2005年新年时创造的293000人的同时干杯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据市长戈德曼说,今晚将由大型的明星演出,天鹅绒帘幕装饰的派对。2006年钟声敲响时,价值50万美元的焰火将在天空绽放。

加利福尼亚州的元旦庆祝别有特色,新年来临之际,大街小巷到处摆着玫瑰花,几十辆鲜花装点的彩车载着身着礼服的妙龄少女徐徐而过。人们会在节日期间选出当年的玫瑰皇后和玫瑰公主,在赞赏中迎来新年。

英国新年

40万人集体狂欢。2005年12月31日晚,英国伦敦特拉法尔角广场将举行盛大狂欢,人们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到灯光辉煌的舞场,在美妙的乐声中翩翩起舞,成千上万的人群,还云集到各个广场,围绕着广场中心的喷泉和厄洛斯神象,载歌载舞,尽情狂欢。

英国人在2005年12月31日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按英国人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将遭霉运。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

澳大利亚新年

上万警民齐观焰火。2005年12月31日晚,悉尼将举行建城以来最大规模的新年焰火活动。2005年焰火主题是国际著名焰火设计师布莱恩·汤姆逊设计的“劳动者之心”—点燃的焰火形成一个巨大心状,令市民叹为观止。这次焰火规模“史无前例”。

新加坡新年

光交织呈现迷人景色。新加坡的滨海湾从2005年12月31日晚上开始举行大型的跨年活动。主办者滨海艺术中心特别在30日晚上进行了灯光表演彩排,只见漂浮在滨海湾水面上的这些“许愿球”在水中亮起,照耀新加坡河面,形成一幅迷人景色。

31日午夜,当迎接2006年的钟声一响,滨海湾的上空也会燃放起五颜六色的烟花,绚丽的天空将与水面上的灯球相映成趣,构成了“光”和“水”交织的奇景,为2006年掀开璀璨的序幕。

巴西新年

登山寻幸福见面揪耳朵。新年钟声敲响后,巴西人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他们争先恐后地寻找象征着幸福的金桦果,这个活动被称为“寻幸福”。据说,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找到这种罕见的果子。在乡村地区,新年期间还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互相揪耳朵,人们在元旦见面时,会使劲揪住对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法国新年:喝光家藏酒风向卜年景

喝光家藏酒风向卜年景。

朝鲜新年:稻草人中塞钞票,黄昏时分烧头发

朝鲜和我们中国一样,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符的匀俗。朝鲜人在新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和年画。有的人家在门上贴上寿星或仙女的画像,祈求上天保佑,驱走鬼魅,赐给幸福。元旦黎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了除夕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黄昏,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新春佳节,朝鲜的妇女穿戴一新。

元旦日少女们头戴一种麻制的帽子,称为“福巾”,身穿带花纹的五色彩衣,进行荡秋千比赛。她们以一处树花为目标,看谁先踢到或咬到为胜。也有在高处挂上铜铃的,以先碰响者为冠军。新年期间,朝鲜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还必须要做一种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枣泥和蜂蜜等,蒸煮成与我国的八宝饭相类似的甜饭食用,以预示家里人丁兴旺日子过得象蜜一样甜。

比利时新年:给牲畜拜年

比利时的新年动物最受宠。元旦这天,比利时人清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动物们拜年。他们会走到牛、羊以及自己的宠物猫宠物狗身边,煞有介事地向它们问候:“新年快乐!”

意大利新年:年夜摔东西

意大利传统认为,元旦前夜弄得响声连天可以驱邪,这样就可以新年如意。所以当地人在元旦前会不停地放烟花爆竹,还打碎一切可以打碎的东西制造声响。到了元旦这一天,意大利人家家户户都要燃一炉旺火,而且要使其一整天不灭,因为意大利人认为,火来自太阳,元旦断了火,来年就会不见天日。

墨西哥新年:新年前禁笑

墨西哥人比较奇怪,他们的传统规定,元旦到来的时候不许笑,以便于获得好运气。

庆贺新年伊始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不同,因此也都有自己不同的庆祝元旦的习俗。

缅甸——泼水嬉戏泰国——抬着“宋干女神”游行

柬埔寨——堆沙丘祝丰收尼泊尔——朝拜神像

菲律宾——纪念民族英雄日本——敲钟一百零八下

新加坡——走亲访友韩国——放风筝玩跳板

印度尼西亚——检查过错、请求原谅埃尼日利亚——洗澡戏水

塞俄比亚——燃篝火庆丰收坦桑尼亚——驱散妖魔祈求幸福

苏丹——老年跳舞青年唱歌埃及——“涨水新年”

法国——从一天看一年保加利亚:堆雪塔迎新年

美国—烧旧物狂歌意大利——摔摔打打过新年

北美的印第安人——红球挂在高柱上

德国——“跳进新年”西班牙——吃十二颗葡萄

葡萄牙——观看斗牛表演

加拿大——筑雪墙挡妖魔英国——预测命运的“第一只脚”

智利——通宵歌舞巴西——进山寻果

阿根廷——“花海”沐浴巴拉圭——冷餐五天

印度尼西亚人吃石榴以示吉祥泰国大象泼水祝贺新年

12月29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孩子在商业区与废纸嬉戏。该区的工作人员在年终将撕碎的纸片从窗户向外抛撒,以庆祝这一年的终结。这是当地岁末的习俗。

伊朗新年习俗

伊朗实行的是伊斯兰历,它的季节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庆贺新年就是庆祝春天到来,往往是在公历3月下旬,过新年要隆重庆祝一周,人们涌上街头生起“篝火”---“夜火”,然后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来跳去,表示烧掉“晦气”,迎来光明,驱邪灭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称都要以字母“S”开头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春节快乐。新年最后一天,全家出游踏青,以避邪恶。

12月29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孩子在商业区与废纸嬉戏。该区的工作人员在年终将撕碎的纸片从窗户向外抛撒,以庆祝这一年的终结。这是当地岁末的习俗。

新年夜,法国人合家团聚,围桌痛饮香槟酒,这一夜所有人都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这样新一年才会有新开始。法国人认为元旦的天气预示着年景: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刮西风上丰收年;刮东风,水果高产;刮北风,则是歉收年。

支教回来

支教回来

这两天有些恍惚,好几次从睡梦中醒来,一时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哪里。

现代快速的交通工具总是让人措手不及,在心理上,我还停留在索玛花小学,在孩子们的身边,在那间简陋但却使我觉得像家的宿舍里。

可身体却已经在上海,睡在毛茸茸的床上,身边还躺着肉乎乎的女儿。

我总是在想,时代发展的速度,早已来不及等待个体心灵的感受。那天莫莫送我去机场的路上,我跟她说,这一切就像一场梦。

记得来的时候,也经过同样的路,我坐在她的副驾驶,对大凉山和大凉山的老师与孩子们一无所知,甚至有一些忐忑的想象。

而现在,又回到了同样的人,同样的车,同样的路。这将近一个月的时光,仿佛是做了一个美梦,梦醒来,我带着满心的欢喜与感恩离开,那是梦里的孩子们,老师们,莫莫和老邪哥哥以及他的同事朋友们赐予我的。

屡次有人问我为何去支教,其实这是我人生中的一次意外,并不是有意识的公益行为。起初,我只是想着像以往那样,拎着画箱旅行,一边写生一边卖画。

只是这一次我跟着莫莫的步伐走,一走就走到了她的老根据地:大凉山索玛慈善基金会。

我已经说好,只在那边呆一个星期,至于去了做什么,大概就是跟着她去家访看看孩子们吧。剩余的时间,我要画画写生。

哪里想到第一天就直接入住了位于响水乡的索玛花小学,当晚就跟索玛慈善基金会的理事长老邪哥哥,还有索玛花小学的支教老师们一起开了会,我的任务有:给学校画墙画,带孩子的美术课,最好再给老师、学校画几幅画。我心里直犯怵,一个星期的时间能行吗……

开完会和莫莫分别,内心感受到了孤单。前一天我们还在阿坝州的雪山上玩得欢,下一秒我就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了。我箱子里所有的用品都是旅行装,准备也不充分,现在却要在这所学校住下来,还要教课画画,像被空投下来执行任务一样,这对于自由惯了的我来说太突然了!

只是,这种不安与压力只持续了一个晚上,当第二天起床,我听到枝头喜鹊的叫声,还有回荡在大山之间的音乐铃声,看到千里迢迢来上学的孩子们跟我敬礼,有一种感动从我心底里升起,以致于迫不急待地想要为他们做些什么。

当我站上讲台,看着那一张张天真烂漫,又带着渴望与好奇的小脸,就如同看到了童年的自己,我想用尽所有的能量去爱他们。

而回顾我的过去,仿佛所有对孩子,对教育,对公益,对艺术的探索,只是为了这一刻能派上用场。

所以我在这里上课,完全就是和喜欢的人呆在一起做喜欢的事,真实,自由,享受,人生所有的追求也不过如此!每次上完课走出来,我都像是进行了一次充电,满满的能量总会让我感恩这美好的安排。

当然,我深知这一切的发挥,源自于一个信任我,愿意给我自由的环境。但凡有一个教条主义的领导、追求功绩与考评的校长,有一堆追求快速进步与成绩的家长,我都无法带着孩子自由地翱翔在艺术之中了。

而这种滋养我生命的“工作”,让我足以面对洗澡上厕所等等身体与环境上的不便。

每晚我顶着寒风跑一百多米去上洗手间,总会看到大凉山上方的星空,要知道,我很少能看到“眨眼睛”的星星。而使用那清澈的泉水洗澡,吃当地的土豆萝卜大白菜也成了我异常感恩的事,在城市里全是没有味道的大棚菜。要是能长期呆在那里,我还要去征服周边的几座大山,去摸一摸山顶上的大石头。

小时候我总是好奇山的另一边是什么,路的尽头有什么,虽然后来得出结论,还是山,还是路。但冥冥之中这种探寻就在引领我去到大自然中探险,踏遍所有的山川湖海。

所以在大凉山索玛花小学,还真是满足了我对世界所有美好的期待。美好的山里风光,美好的孩子和老师们,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的老邪哥哥和他的同事们。尝到这么多甜头的我,面对他们的挽留,我又怎么能不答应呢?于是这一延,就呆到了月底。

在支教的期间,朋友圈里很多人都想要献上一份爱心,给孩子们捐衣物,但我都一一劝说,捐衣不如捐钱或捐“人”。

据我了解,衣服的存储管理得费不少空间与人力资源,而资金能直接通过索玛慈善基金会改善孩子们的食物,或进行一对一助学等等。更重要的一点是,这边的人们更缺的是一种思想观念上、心灵上的改变,而不是物质上,所以如果能有更多更专业的爱心人士来支教就好了。

记得最初几天,我非常困惑,大凉山如此美丽,水质又如此清澈干净,而且山间都种着土豆、萝卜、山芋、荞麦,家家户户房子周围都挂满玉米,大家都养猪养牛养羊,并没到穷得没饭吃的地步,但为何人们的生活却如此邋遢?

我们每次去家访,总能看到一个昏暗且脏乱差的家,孩子们脸上全部挂着鼻涕,衣服上总是脏脏的,女生头上长满虱子,身上污垢已经成堆了。以至于小学里对他们的教育,要把洗头洗脚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后来了解到他们的历史,原来大凉山六十年代以前还属于奴隶制社会,作为黑彝的奴隶主阶层统治土地和白彝,解放后才一脚迈进社会主义社会。

外在巨大的变化发生了,而内在的老旧观念却如同痼疾顽症,难以在短时间内根除。果然这世上真正统治着我们的,并非偶像、君王或制度,而是那些看不见的主人,它的名字叫作传统。

在这些大山的屏蔽与掩护之下,他们看不到“更美好的世界”,也就没有了对比与渴望。许多彝族平民百姓们继续过着种土豆晒太阳生孩子做迷信生病找毕魔的生活。

上次和几位彝族朋友聚会,他们说彝族人非常懒惰。其实懒惰并不是天生的,看看那刚出生的小孩儿,不分国家与民族,他们在如此脆弱的“躯壳”里学说话,学走路,学各种技能,明明勤奋得不得了。

懒惰,是因为一个人没有冲动和需要去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怎样挑起这种冲动和需要,除了让他们见识到更美好更干净更环保的世界以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如此宝贵与独特!

每一个人身上都携带着与众不同的天赋才华,而我们要用这一生把这部分独特性绽放出来,否则就是在辜负与浪费生命本身!

如果一个人能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就找到了自己的热爱之事。做自己的热爱之事,是不会有懒惰存在的,他会享受在自己的创造里。

而艺术,便能挑起这样的责任。艺术的珍贵之处,总是落在它彰显了一个生命独一无二的表达,所以它能超越时间的限制,穿越历史的长河还能闪闪发光。

当一个孩子能在艺术里表达他自己,也便能超越周围的环境影响,朝着自由与美的方向前行,也便能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但凡对自由和美有向往的人,都不会任由自己生活在垃圾遍地扔与疾病随便应付的环境里,有了这种想要改善的意识,就会有学习和探索,才会想要通过读书走出大山。

而我的想法是,改变不一定要走出大山,走出大山也并不意味着要抛弃家乡。意识上的改变,重于物质上的改变,通过内在的改变带来外在的改变,这一切都需要靠教育了。

所以当我看到老邪哥哥带领下的索玛慈善基金会为大凉山做了如此多的贡献,而那些支教老师们呆在这深山里日复一日地陪伴与关心着孩子,内心是多么敬仰与佩服。

某位哲人曾说,最成功的帮助,是无人可帮。但愿这一天早日到来。

龙庆乡豆温村历史

龙庆乡豆温村历史

目录

文献综述 1

阿务族在豆温村的演变与发展 2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words: 2

正文: 2

一、阿务族的简介 2

二、豆温村的现状 3

三、阿务对豆温历史发展的作用 4

(一)、元朝土司阿匡家族 4

(二)、明清土司珑阿本家族 5

四、豆温阿务的经济生活 6

(一)早期的交通优势 7

(二)集市贸易的兴起 7

五、阿务对豆温风俗观念的影响 8

(一)阿务的生死观 8

(二)阿务族的婚俗 10

六、结语 11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2

文献综述

本论文主要是从民族的角度来叙述一个民族村的发展。其基本的行文结构主要是采纳了彝族文化研究丛书中的《摩哈苴彝族村文化符号的人类学还原》。朱炳祥先生对摩哈苴彝村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对彝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做了详细的论述。

西南地区的彝族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侧重点都集中在楚雄、大理、凉山地区。而彝族聚居度较小的地区,研究较少,这也是这些年民族研究的一个盲点。

在《彝族文化研究丛书》中刘尧汉先生与费孝通先生的谈话可以了解到彝族的生活习惯和信仰问题。其中费先生谈到:凉山是彝族最后的基地彝族文化发展的地区则是贵州的水西、云南的楚雄、大理一带云南靠昆明至大理一带,经济也比较发达,是多民族交汇之区。其他民族进去,汉族也进去,就慢慢融合起来。彝族的分支很多,这对民族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中华民族不是强调一个民族与一个民族的分开,而是关注民族就间的相互融合。

刘尧汉先生在《中华龙虎文化论》中提到的观点是:龙是南方的,虎是北方的。虎也可以算是西方的,羌人是西戎,龙是东夷的,两者结合象征中华民族。但有时也不是分得很清。

冯汉骥先生著的《罗罗与东爨》中主要提及的观点是:罗罗文旧称爨文,故罗罗亦称作爨人者。蛮书言“西爨,白蛮也。东爨,乌蛮也。”在西南民族中,不乏实例,故爨人中所包含之民族,想至复杂,罗罗不过为其中之一种也。

龚荫在《云南明清土司通史》中谈及云南各地主要的土司,并对土司制度进行了总结和评论:土司制度的设置,土司要借重封建王朝的封号,提高自己的地位,镇摄人民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治理。而封建王朝则要利用土司在少数民族中的传统势力和影响,建立和巩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这就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本文中借鉴了上述学者的一些学术观点,并秉承了民族大团结,民族大融合的思想。

在和杨青山和杨秉谦两位老人的交谈中也充分的了解了阿务族的生活习惯信仰和豆温村的历史,在此特别的感谢两位老人,他们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帮我阐述了民间历史和传说。

阿务族在豆温村的演变与发展

杨飞林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07级历史学,学号:2007034112

摘要:本论文主要介绍阿务族在豆温村的作用,并从历史,经济,风俗等多个方面来加以说明。古村豆温的存在发展与阿务族的演变和发展分不开。豆温村的方方面面都印着阿务族浓浓的笔墨。

关键词:阿务;豆温;演变;发展;

Abstract:ByAWupeople’shistory,economyandcustom,thisthesisismainlytoindroducetheinfluenceofAWuinDouWenvillage.TheoldDouwencannotdevelopandchangewithoutAWupeople.AllaspectsofDowWenarecravedbyAWupeople’sculture.

keywords:AWu;DoWen;Change;Development;

正文:

一、阿务族的简介

阿务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自称:阿武、阿乌泼,他称:拉武,孟武。主要分布在云南东部的弥勒,元阳、西畴、金平、罗平、师宗、镇沅等县地。

而今对于阿务的称呼各学者也是众说纷纭如:《师宗风物》中称为“阿务”,易谋远先生著的《彝族史要》中称为“阿武”,而《师宗县志》中称为“阿乌”。对于称呼的争论一直在继续,而本文中主要以2003年版的《师宗风物》称呼为准。

彝族中各支系大多有自己的语言,而拥有文字的只有少部分的支系。主要在大小凉山地区居多,在师宗境内彝族各支系中,没有发现彝文书籍或书写有彝文的历史文物。通行应用汉文,在丧事和迷信活动中请“毕摩”①念经亦为彝语汉文,而阿务语是彝语的东部方言区属葛濮土语类方言②。

阿务语由于没有文字又加之民族的大融合,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阿务语的传承就停滞不前,现今会说的也只有少数的老人。

对于现在的阿务族与其他的支系最明显的区别和特征主要是从他的服饰和着装,服饰尚青蓝,五十年代以前,男子多用3米左右长的黑布缠头,称为“大套头”,穿对襟衣,衣缀由7—9个对布扣(富家用银扣)缝制而成。而下身则以宽大裤脚的长裤为主。1950年后,男子服饰逐渐与汉族的相同,无太大的差别。

(图为阿务族服饰,左图是未婚姑娘服饰、中图‘白色’为中老年妇女、右图为男子对襟衣。)

而妇女服装在未婚,已婚和生育孩子后有明显的区别。未婚姑娘喜欢用白,蓝色棉布大襟长衫,襟围和袖衬镶黑布边,肩部绣花,长裤脚边有绣花图案一圈,围腰常用黑色细布,齐胸用银链挎颈上,围腰上绣花,两则钉绣花条带系于腰后。未婚姑娘独发辫下垂,头戴“彩公鸡帽”,帽边钉一排银泡花,两则均绣满各色图案,鲜艳夺目,耳戴银耳环。结婚后的不再戴公鸡帽,发辫收盘于脑后用头部帕包起。

二、豆温村的现状

豆温村隶属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龙庆乡,位于县城东南四十公里的群山拥围之中,周边群山高耸翠叠,绵延起伏,山山相连,层峦叠嶂,葱茏秀丽,盘旋婆娑,固古有称为“万马归槽”。而村子如鲤鱼坐落在槽中。

(豆温全景)

豆温村是广西府③通往黔、桂、蜀必经之道。村四周都有道路通往他地,而交通也正是豆温发展的关键因素。

豆温村为何叫豆温已无史可考,但原来多叫“洞门香”,其叫洞门香主要是豆温多种油菜,加之豆温海拔在1300—1600米,气候蜀温凉性,平均年日照量在256天,霜期较少,又为槽地,土质深厚多为黄青壤,很适合种植油菜。而豆温村第五次人口普查是已有450户左右,人口达2100人左右。这样的村子也有了自己的基础服务,在村的四个道路口都建有大小不一的四个营房,主要用来在油菜成熟的时榨菜油,其他的小村子也赶来榨油,在油菜成熟的那段时间,营房几乎是灯火通明的榨油,这样在村里的每个角落都可以闻到香喷喷的菜油。而豆温村的西南路口有一石壁洞而每到这里香味更浓,这就是为什么把洞和香联系在一起而叫洞门香的缘故。

(用以榨油的大碾盘,直径约为3米左右、厚约15公分左右。)

豆温村主要以阿务族和汉族组成,又主要以杨、李、张、陈、刘、冯六大姓构成。而其中杨姓者都为阿务族,阿务族在豆温占有三分之一的比例。这也是阿务在豆温村发展的基奠。

三、阿务对豆温历史发展的作用

(一)、元朝土司阿匡家族

豆温村始建何年,无史可考,《师宗县志》记述“元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师宗州设槟榔、英武、六德三个驿站,后英武驿承为虎所伤遂废,皇庆三年(公元1313年)广西府设马站五处,其中师宗州豆温村设马站一个马十匹。”

元朝忽必烈统一全国后,奠定了祖国的宏伟版图,是唐宋以来号称“羁縻之地④”的广大边疆地区与内地连为一体。封建王朝为直接控制民族众多,情况特殊的边远地区,根据当地土住民族首领势力的大小,委以不同的官职,施行土司制度龚荫著的《明清云南土司通史》所述:实施土司制度是为了“以夷治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委任少数民族首领为官,让他从其俗统治本民族。通史制度的设置,土司要借封建王朝的封号,提高自己的地位,镇摄人民,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封建王朝则要利用土司在少数民族中的传统势力和影响,建立和巩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这就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师宗土司珑氏是封建王朝的世袭土官,在师宗世袭数代。《土官底薄•师宗州同知》记载:“阿的、罗罗人,承袭父职,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归附,十六年开设衙门,二十一年赴京朝觐,除本州同知。”

而居住在豆温村的阿匡(阿务族首领)就是师宗城郊恩荣里土官武德将军普恩(阿务族)的支亲。又与世袭土官珑氏为姻亲。所以阿匡土司的势力范围也很大,以豆温为中心,居住在村的东南边,后称为“土官城”,统治着附近的村寨,主要是现今的九个村:阿月、阿涉、上池布格、小平田、小豆温、小兴厂、老厂、畜牧场、马背冲等。

而在阿匡统治的这个区域里已可以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市场。在畜牧场由于地广人稀、树少草密、适合放牧,主要以蓄养羊和马为主,养马为土司提供了战时的战马和平时的交通工具。羊肉是阿务日常的肉食,特别是每年的“火把节”。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制作各种饲料时也冲分利用粮食酿造白酒,现今的畜牧场白酒也是很有名胜。而小兴厂和老厂有吗,少量的铁矿石,所以在这两地主要是冶炼铁矿,制造农用工具和兵器。阿务也自称阿武,其天性尚武,酷爱刀枪。所以男子多喜佩刀。同时也会把兵器用以与其他土司交换所需的物品。马背冲的森林茂盛树质好,拥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丝榔,在土司建土官城时提供大量的优质木材,现今在土官城的遗址中也时有挖出一些木材,其质尚未腐朽。而豆温和小豆温主要以种植为主,为土司提供生活的来源和保障。

在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下使得阿匡家族快速发展,从这以后就不断的加大了军事的投入。在村的西南方建了一个训练场,后称“跑马路”,主要是训练土司的骑兵。军事的不断发展后,就开始攻打周围的小土司,不断的扩大了自己的统治区域。在元朝大德初年(公元1300年)其势力已占据了三个乡,已能和珑氏土司媲美。由于土司制度发展的滞后性,使得朝廷对土司制度进行了改革,而这样的改革无疑是很大程度的压制了土司的利益。

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四月,罗雄州(今罗平县)土酋,军火主阿邦龙少联合师宗州豆温村的阿匡,贵州普定路普安的阿只,阿为起义,反对蒙古族的统治。元朝廷派右丞相汪惟能率兵进讨,阿邦龙少、阿只、阿为率兵退至越州(进曲靖越州镇)据守。汪惟能令其缴械投降,阿邦龙少等众土官士兵不从,进行抵抗,朝廷遂遣平章,也速带尔率兵万人至曲靖与汪惟能会合,派遣土王昔宝赤,吉里赤等为先锋征剿,当场斩杀阿邦龙少,其余土官兵逃散。

阿匡逃回豆温村据守,养精蓄锐,补充兵员,训练士兵,构筑工事,在正乙山顶挖筑战壕,用石块支砌掩体。在村西南一小山顶建盖营盘,当地群众称之为“老营盘”。在村西边山顶建登高架,作战岗、放哨、报警之用。在村的四个入口都建了栅门,每夜安排青壮年轮流驻守执勤。

这次起义主要是由阿邦龙少组织的,当元军斩杀了阿邦龙少后就采取了安抚政策,这也使得阿匡逃过一劫。

(二)、明清土司珑阿本家族

公元1368年,朱元璋起兵反元并建立明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也沿用了元朝的“羁縻之策”,只是更进一步的完善了土司制度,规定土司可以世袭,建立武装,维持地方志安,但受流官的监督。豆温村土司在这一政策的支持下,在漫长的修养生息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传至珑阿本时,已具有相当的经济势力和军事势力。在原来营盘的对面山上又建立了一个营盘(后称新营盘),两营盘对峙成为一线,中间为广西府通黔桂的必经之道。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师宗州土官开设衙署,传至珑耿时,《广西府志•建置(附官署)》中记载:“土知州珑耿暴虐,天启甲子(公元1624年)春欲纠夷众窃印据城,目把杨自辅力止,事乃寖,耿遂天绝。”后遣管事李璜赴京请袭知州,璜到京后奏土官暴虐,恳求“改土归流”,朝廷应允设流官。

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春,豆温土司珑阿本不满流官统治,起义反明、直捣州城、拆毁城墙。明王朝政府派巡抚,都御史吴文度调兵镇压,吴亲自督兵分三路近剿,一路从师宗,一路从罗雄,一路从弥勒,另遣一军埋伏南盘江沿岸。命武定军民府土官凤英为征剿统帅,珑阿本率本土将领民众,分兵三路凭借已构筑的工事据守,与明对抗,明军将广士众,火力十足,珑阿本撤兵退至正乙山,凭山高峻险悬崖峭壁的天险坚守近两个月。终因寡不敌众,被明军击败,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土官城被毁,豆温村的阿务族被大量的屠杀。曾经的辉煌变得凋敝林立。从此后有了大量的充军户和流民户进入豆温定居,这样在政治上监督着残余的阿务族,在经济上压榨着阿务族

(左图为土司珑阿本家族的坟墓、右图是‘桅杆’是土司家族墓地的镇邪物)

在这段时间里云南各族人民的反抗与民族间的纠纷十分的频繁,尤中先生著的《云南民族史》中讲述:“武寻之变”——是各民族反抗大民族统治阶级的压迫,譬如;木邦、孟养和陇川等边境土司纷争。“水乌之叛”是永宁、镇雄、乌撒、乌蒙、沾益的“罗罗”各土司叛乱,他们的宗旨和原则是“家派一源,境土相连,无事则互起争端,有事则相救相援。”在先后八年之内,战争连绵不断的进行着,战争区域横亘云南通向内地的交通线,阻断云南与内地的交通,致使明朝在云南的统治频临危机。

四、豆温阿务的经济生活

《师宗州志》中所述:新中国刚刚成立,为了统一币制,使用人民币占领市场,县成立了禁银委员会并发布布告,召开各种人员座谈会,宣传政策,动员群众拒用银元半开,使用人民币:在城区、圭车、者黑、豆温、长街、鸭子塘、龙庆、瓦葵、布租等集市开展禁银。

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豆温集市经济在全县中的地位,豆温集市经济的发展与土司的治理和地处交通要塞有着密切的关系,豆温集市发展最繁荣时正是在土司珑阿本统治时期。

(一)早期的交通优势

豆温集市的由来要从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说起,当时豆温地要塞,是滇东至桂黔的必经之路,然次已住居民即阿务,使用在这里设了一个驿站,驿站归州署统辖,主要任务是传递文书信件,接送调往官、军。驿站设驿长一人,设身体强壮善于奔跑的驿夫二人。一般根据驿站规模的大小,确定接换马匹和人员的数额。在没有现代通讯的条件下,驿站是人工传输信息不可或缺的设施。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2年),为保驿站畅通,豆温村民捐银重修悬崖绝壁中的石口子段险道。完工后在石口子洞口竖碑记载其修路之艰辛和捐资者姓名留存后世。后兴修师宗至畜牧场公路时被毁。

随着道路的畅通,从滇中的商品要销往内地和内地商品销往滇地,大多都经过这条路,特别是从内地的商品到了豆温都需要转托。这样豆温集市诞生了,集市诞生之初,实行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少部分使用海贝、金银购物市场物资与当地民族生活习惯贴迈,深受当地民族欢迎。

(二)集市贸易的兴起

明清时政府鼓励商业发展,不断的激发了本地商人和外地商人来往贸易,豆温村经常来往的商贾有:四川的小百货店,广西南宁的丝绸商,百色的药材商,宜良的盐商,弥勒的糖业商以及湖北、江西、汉口、贵阳、昆明、陆良、泸西、罗平等地的商贾。街期商贾云集,来我马匹达三百余匹。当隐隐约约的马铃声临迈时,村内的几十家马店、饭馆也随着忙碌起来,马店老板手里托着水烟筒,出出进进地交待伙计备草料、饮马、满面喜气笑迎宾客。

当时把豆温称为“小云坛”,起意为他的富裕和繁荣可以和昆明媲美。在村的南边有一坡,现多称为乱坟坡,主要是在哪许多的商贾马夫定居在豆温村,死后就统一葬在这个坡。

从前古村名千里,羊肠小道便通畅。

上至春城昆明市,下至百色渔米乡。

客商小贩到此地,半数人家歇满堂。

街头街尾摆摊子,真是繁华一市场。

古村成为中间站,街头街尾闹嚷嚷。

四道村门立四方,一更十分门关上。

五更鸡鸣天快亮,生意货郎赶路忙。

几经兴衰几经度,锤炼人民志如钢。

(杨青山⑤老人为豆温村过去集市所写的打油诗。虽然其诗简洁朴实,但能够充分的叙述当时的现状。)

豆温村的街道以村落为依托,以村内的一华里的街心为集市,《师宗县志》所载:街面开设有银器店4个、米粮店4个、日用品杂货店12个、盐店5个、木制农具商店15个、马店42个、饭店10个、烟馆10个、赌场5个、行商20户。街天上市人数达6000余人,骡马500匹,交易商品有:丝绸、布匹、枪支弹药、大烟、盐巴、红糖、药材、小百货;香菇、木耳、大麻、花生、生姜、火腿等成千上万个品种。

市面所有商品应有尽有,贸易往来纷繁如织、彼此相需、市场活跃各种小贩的叫卖声、歌声交织在一起,南来北往的人们集聚一起,人宣马嘶、不绝于耳、响彻村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故而称为“小云坛”。

《彝族史要》记载: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局限彝族中的生产发展和经济水平比较缓慢,加之长期形成的小自耕农自给经济习惯,所谓:“养牛为了种田,养猪为了过年,养鸡为了生蛋换盐”。对于这种观点是从大局而论的,而阿务族在历史的不断演进中,没有受到太多正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抑制。对于商贸有浓厚的兴趣,在豆温的集市中,阿务以“本家”的身份,有家有室、有田有地、建了许多的商铺或出租或自己经营。在其中的15家木制农具商店中就有10家是阿务族经营,一些日用品更是不胜枚举。阿务族自制的棉布或麻布在市场上也是横手欢迎。因为管辖豆温村的土司是阿务族,许多外商大贾都会买上阿务族织的布巾披在肩上,这样可以融入到阿务的生活中,博得土司的认同和支持。

五、阿务对豆温风俗观念的影响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使是同一个民族,由于地域的因素,其间也会有大同小异的地方。

(一)阿务的生死观

在豆温村中阿务现在的比例只占到三分之一,但其观念对全村的有很大的影响在现在的村里都惯行着阿务的生死观。阿务的生死观是积极的,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从态度上总感觉有一丝丝的消极之味,而对于阿务而言,他们没有一种成文的生死观的记述,但从他们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和行为中,就能深刻的感受到这种观念。

在孩子呱呱坠地时,主人家就会准备许多的红鸡蛋(用品红染的)送给自己的亲戚朋友是代表着“落红有喜”之意。收到红蛋的家庭会在孩子产下七天后集伴而到产妇家,看望产妇和孩子。去时会带一坛子米、鸡蛋、红糖和襁褓的衣服或纪念品。

而当人去世时或断气时,家人要放鞭炮,这是为了向天地神灵、家族亲人和邻居乡亲们告知老人已断气。这样家族的人会放下手里的活计到死者家悼念和帮忙。在当地总有一句纯朴的话:“帮忙就是帮自己”,靠这样的民风,家族有再大的事也能淌过。然后请毕摩到家做法事和建纸房,后是择日、选地。一般在家中会停放一周左右让后亲来钉棺。建纸房很有讲究,用竹子、桔杆、彩纸扎制而成,一般几个人要花两三天才能完成,送终的前一天亲朋好友会前来送行,这时毕摩会用一根白线从棺材头拉到“献白”⑥场地,其意为带着亡灵上天。太阳快落山时本村的阿务族会在族长的带领下从村口“跳把式”、“跳狮子”、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到死者家。而此时死者后亲会从他村带一支民间歌舞团来表演,其意为对死者家属的慰问和对死者的悼念。

跳把式是一种武术表演,这套表演技巧是阿务族在过去的生产生活和战争中演变加工而成的。起初表演是为了给土司观赏的,发展至今跳把式的意义已变,成为了为亡者开路送行的仪式。

跳把式是有一式两双构成,也就是同一种道具两个人合跳,在最前面的是“火流星”跟其后的是“春秋刀”,其形与关羽的大刀相似,后面是“三金叉”、双刀、箍杆、剑镖、双节棍,再后是“唐僧师徒戏狮子”,最后是锣鼓钹号。

(这六幅图是‘把式’,从左上至右下依次是:春秋刀、戟、箍杆、双刀、双节棍,)

对于跳把式中的道具的猜想和说法有很多,其中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大力发展南中地区,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把诸葛亮拜之为神。而南中地区对蜀汉的发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而把式里的“春秋刀”、“双刀”、“戟”与三国中蜀的三兄弟“刘备、张飞、关羽”的兵器相似,而后期加入了“唐僧师徒”四人的面具,着很大程度是在电视剧《西游记》中的模仿。从这可以看出阿务族善于借鉴和学习。

对于阿务的生死观,最主要体现的一点是: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快乐的一种以人为本的观念。与汉族的三年守孝的不同,三年守孝中子女多为虔诚和悲伤。孝与不孝父母生前已知晓,人固有一死,活着就应该快乐充实的活着,亡者已去,家人不应过分的沉寂在悲伤之中要快乐的活着,这也是亡者想看到的。

阿务大多信仰鬼神,生病时会“竖筷子”、“展香”给毕摩看算。看是哪个鬼魂附在病人的身上,然后通过毕摩转达鬼魂的需求,他有什么需求就尽量的满足,这样就可以魔除病好。在阿务与汉的交融之中,在观念和生活习惯中的相互融合和发展,也使得豆温的风俗和观念有着其特色之处。

(二)阿务族的婚俗

在阿务族集聚的村寨里,一般都建有“公房”,既是公务活动的场所,也是彝族青年男女幽会的地方。公房中间用篱笆隔开,男女各在一边,青年男女集聚公房里或织麻捏绳或吹箫弹弦,这时是联络感情寻找对象的最好时机。如果有其他村的小伙子来寻找对象,小伙子会叫人把一枝栗树丢到女青年围坐的火塘边后就跑开,姑娘们得到这个信号后就叫自己的玩伴到外面找男青年,而小伙子为了试探姑娘的诚心,决不会让姑娘们找到。过一会又仍第二支,到了三四次后,姑娘很容易就找到小伙子。这时姑娘会把它他邀请到公房的一侧,本村小伙子知道了来意后便会自动的走开。而姑娘们会煮白酒招待客人,并找来烟和烟筒准备装烟,装好后从篱笆缝中递过去,说“索果依着”(老表咋烟),小伙子接过便吸,吸完后又重新装好递过去,点上火反邀姑娘咋烟。这样一来二去后便开始唱歌。彝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讲话就会唱歌。”

如果男女双方相互爱慕,男方便会托媒人前去提亲,而女方父母即便对男方满意也不会在第一次就答应,而要经过媒人三番五次地上门说合才会订下吃“火龙酒”(订亲酒)。

讨亲这天新郎要等舅舅挂完红后才去娶亲,后亲在婚丧嫁娶中是最尊贵的亲属,后亲的舅舅权利最大,舅舅挂红时会说一些奉赠的话

挂红,挂红,喜气洋洋。

一挂天长地久,二挂地久天长。

三挂荣华富贵,四挂财帛兴旺。

五挂五子登科,六挂福禄进堂。

七挂全家齐集,八挂八方为王。

九挂日久人长寿,十挂幸福万年长。

去时要带上大量的烟、酒、肉、布等礼品献于女方这称之为“献大酒”,女方的客人会故意刁难和戏弄讨亲让你,她们会用锅烟子涂抹讨亲人的脸,称为“染花脸”,把他们染得满脸乌黑引来哄堂大笑。

起程时,讨亲人要祭拜女方家祖先,然后请新娘及送亲人上路,此时新娘会表现出对娘家的留恋和依依不舍之情,不住的哭泣,要等讨亲人请过三次之后才离家上路。

到男方家后开始“闹房”,闹房是亲朋好友在新房里与新婚夫妇嬉闹取乐。它既是亲朋好友向新人表示祝贺的方式,也是驱除邪淫、趋吉避凶、祝福吉祥必不可少的仪式。过了这夜后男女就是正式的夫妻关系。

阿务族的婚俗中体现着恋爱自由的思想,父母对儿女的婚姻不做过多的干涉。而男女青年多为了爱情而结合在一起,这样以后的婚姻生活还是比较的和谐和幸福的。但也有一些弊端,如早婚现象严重,基本上十七、八岁是为女子都已结婚。在民族集聚的地区,计划生育实施难度大,超生、多生现象突出,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为了生一个男孩,花多大的代价都可以。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子女多后生活水平和教育供给就跟不上。子女多为文盲、半文盲,再后又步入早婚。这样的结果形成了恶性循环,要脱贫致富就困难了。

六、结语

豆温的阿务在几度沧桑、几度变迁中坚强的发展着,曾经豆温的土司、驿站和市场凝结着历史的深度和厚度,凝结着阿务与汉的沧桑与辉煌,然而随着交通优势的丧失、商业贸易的衰落,使曾经的“小云坛”变得暗淡,许多的民族文化与古迹难以寻觅,土官城、营盘、烽火台早已飘逝,只留下地名延至今日。但是在阿务与汉族的同心协力和党的政策的鼓励支持下一个特色的民族村正在崛起。

关于本次凉山养牛是真的吗和支教回来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