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伊米亚康夏季养牛?那里的人们是如何生存的?

奥伊米亚康夏季养牛?那里的人们是如何生存的?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奥伊米亚康夏季养牛,以及奥伊米亚康被誉为世界上最冷的村庄,那里的人们是如何生存的?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奥伊米亚康被誉为世界上最冷的村庄,那里的人们是如何生存的?

奥伊米亚康被誉为世界上最冷的村庄,那里的人们是如何生存的?

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哪里?很多人会脱口而出,肯定是在北极点,或者说是在南极洲。实际上地球的“寒极”并不是上述两个地方,而是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的奥伊米亚康。

1885年2月,奥伊米亚康的气温曾创纪录地低至-67.7℃,成为当时的极寒之地。但到了1964年的1月,这一纪录又被打破了,奥伊米亚康的气温来到了-71.2℃,这一有人类居住的最低气温记录,至今仍然保持着。

奥伊米亚康冬季的平均气温是-50℃,即便在当地相对温暖的夏季,其平均气温也不过14.9℃,而且在夜半时分,气温同样有可能下降到0℃。同时,奥伊米亚康是温差最大的地方,在寒冷的冬季,它的温差甚至可以达到80℃左右。

(极寒的奥伊米亚康)

那么,奥伊米亚康为何会如此寒冷呢?

这是因为它地处高纬度地区,它的大致位置在北纬63°,东经143°。而且当地日照时间相当短暂,特别是在冬季,平均日照时间只有3个小时。这对于处在海拔2000米的奥伊米亚康来说,这点温暖的阳光确实微不足道。同时,奥伊米亚康的地理环境也很特殊,它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河谷盆地里。从北极圈过来的寒流聚集在盆地里,常年无法散去。

那么,如此寒冷的地方,有人居住吗?他们又是如何生活的呢?

奥伊米亚康还真有人居住,这里一直生活着500多名雅库特人。由于他们生活在地球上的极寒地,因此生活中的很多细节和其他地方有着很大的区别。

由于奥伊米亚康处在永久冻土层之上,村民们建房子就别具特色。他们首先要把数根粗大的木桩打入冻土层之下,再在上面建房。而且房子和地面间隔近1米,这是为了保证室内的热气不至于将冻土层融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温作用。

居民们的厕所都建在外面,因为室内厕所的自来水管道经常被冻住。当然了,门窗一定是加厚的,一般要都要重叠4、5层,门缝里还会被塞上棉花,才能抵御户外的寒冷。

(雅库特人)

如此寒冷的地方,庄稼自然是无法生长的。那么,奥伊米亚康人吃什么呢?

当地居民的主要食物是肉类,一年四季都吃驯鹿肉和冻鱼以及马肉。餐桌上除了米饭外,最常见的就是动物肉。绿色蔬菜对于奥伊米亚康人来说,简直就是奢侈品,一年都难得吃上几次。居民们吃鱼最有创意,一般都用锋利的刨刀将冻鱼刨成片,蘸着果酱、食盐各种调料生吃,据说还相当的美味可口。

但是奇怪的是,当地人并未因此营养不良。专家们解释说,这是因为他们摄入了大量的动物奶制品。这些奶制品既新鲜又营养丰富,为居民们提供了各种珍贵的微量元素。

解决了吃和住的问题,奥伊米亚人考虑最多的就是取暖。当地人因地制宜,砍伐山上大量的树木烧材取暖,有时还会用煤炭。奥伊米亚康人每家都有一套独立的供暖设备,能让屋子里的温度常年保持在20℃左右。

当地人用水取自于冰层,这里的生态非常好,几乎没有任何污染,居民们只需要将冰块融化后就可以直接饮用。同时,村庄附近有一个常年不冻的温泉,这个从冻土下冒出来的一眼温泉,可谓是所有村民的生命之泉。每天都会有运输温泉的马车将泉水源源不断地送到各家各户,通过户外的一根软管,将泉水送进室内。

进出奥伊米亚康有一条公路,这条路有一个恐怖的名字——白骨路。这是因为苏联当时在修建这条路时,施工难度太大,死了不少人。此后,这条唯一的交通要道,就成了奥伊米亚康人的生命之路。

(雅库特人的日常)

当然了,村里还是有一所学校的,供孩子们上学,只要气温不低于-56℃,孩子们就照常上学。

亲人去世后,将逝者下葬可是个极为困难的事儿。人们必须在冻土层上点燃篝火,燃烧数小时后,将冻土表面融化一层,再将这一层土地挖开,接着再用篝火融化下一层土地,直到把逝者入土为安。

整个奥伊米亚康就是一个大冰箱,村民们自然不会担心食物会过期变质。一大桶牛奶瞬间就会冻成一个大冰块,钢筋会在低温环境下失去韧性,变得很脆,能轻易折断。就连橡胶制成的汽车轮胎,也因低温而极为脆弱,经常出现爆胎的情况。

人们出门时,更是全副武装,只将眼睛露在外面,甚至可以听到自己呼出的气体瞬间结冰的声音。

(参考资料:《地球“寒极”奥伊米亚康》)

年温差最大的地区

年温差最大的地区

年温差最大的地区是维尔霍扬斯克。

俄罗斯-维尔霍扬斯克,在西伯利亚东北部亚纳河畔,东南距雅库茨克约675公里。地处北极圈以北1度。居民约2,000人。上扬斯克有河港、机场以及一间储存动物软毛的仓库;当地也是驯鹿饲养业的地区中心。建于1638年,帝俄时代为犯人流放地。

11月末至次年2月末,昼夜平均气温低于-40℃,绝对最低温曾达-70℃,与奥伊米亚康并称为北半球的寒极。夏季短暂温暖,七月平均气温16℃。是世界上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区,绝对温差高达105℃。有锡和金的开采工业。

扩展资料:

维尔霍扬斯克,这个村里的水源的供应完全是靠冰化水,男人切开冰河,取回大块大块的冰块,送到各家各户门口,要用水了,取冰块进屋后融化来化水。为了防止家里的水管冻裂,自来水管里面水都是温度很高,不能直接食用,防止自来水在水管里面冻住。

维尔霍扬斯克这个地方在1-3月太冷了,日常生活有平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方。1电池最多只能坚持3分钟;2刚刚拿出来的笔,还没写字里面的墨水就冻住了;3如果戴金属框架的眼镜是很危险的事情。当地人不得不让汽车整天发动机空转,避免待到春暖花开后再也发动不了汽车。

村里的马、狗都养着肥肥的膘,留着长长的毛,冬天也要在户外度过。这里有一种马,雅库特马身材矮小、耐寒,当地人养这种马主要是为了吃肉。维尔霍扬斯克目前已经有了3G信号,这个村里青少年可以轻松的上网,玩社交媒体,发现外面的世界不一样。也让越来越多的本地人选择了去往大城市工作生活。现在的维尔霍扬斯克居民只有1131人,这相当于2000年左右人口的一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维尔霍扬斯克

欧洲东部和俄罗斯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

欧洲东部和俄罗斯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

一、欧洲东部和北亚1.范围和国家(1)欧洲东部: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之间的欧洲部分(2)北亚: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部分2.俄罗斯(1)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地跨欧亚,欧洲部分面积小但是其政治经济中心地区。(2)较为平坦的地形:平原、高原为主。乌拉尔山以西东欧平原,以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以叶尼塞河为界:西部平原,东部高原、山地)(3)冬季漫长而寒冷,各地气候差异很大。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有极地气候,南部有地中海气候,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4)河流与湖泊:伏尔加河欧洲最长,水能丰富,最主要的内河航道。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富水能,封冻期长。贝加尔湖世界最深。(5)资源丰富:矿产地有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6)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以莫斯科、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为中心的工业区、乌拉尔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工业由欧洲部分向亚洲部分发展。(7)农业:东欧平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地带,正在从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有世界最大的针叶林带。(8)交通:以铁路为主,第一条欧亚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铁路):莫斯科—伊尔库茨克(贝加尔湖南)—符拉迪沃斯托克;贝阿铁路:共青城—苏维埃港(9)首都和城市:莫斯科,首都,全国最大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沿岸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摩尔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冻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奥伊米亚康,北半球寒极

(2)较为平坦的地形:平原、高原为主。乌拉尔山以西东欧平原,以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以叶尼塞河为界:西部平原,东部高原、山地)(3)冬季漫长而寒冷,各地气候差异很大。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有极地气候,南部有地中海气候,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4)河流与湖泊:伏尔加河欧洲最长,水能丰富,最主要的内河航道。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富水能,封冻期长。贝加尔湖世界最深。(5)资源丰富:矿产地有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6)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以莫斯科、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为中心的工业区、乌拉尔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工业由欧洲部分向亚洲部分发展。(7)农业:东欧平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地带,正在从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有世界最大的针叶林带。(8)交通:以铁路为主,第一条欧亚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铁路):莫斯科—伊尔库茨克(贝加尔湖南)—符拉迪沃斯托克;贝阿铁路:共青城—苏维埃港(9)首都和城市:莫斯科,首都,全国最大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沿岸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摩尔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冻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奥伊米亚康,北半球寒极

二、俄罗斯工业区分布工业区主要工业部门工业中心发展条件以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为主的工业区机械、化学、多种轻工业莫斯科圣彼得堡资源缺乏,所需原料、燃料大部分从外地运入乌拉尔工业区钢铁、机械、有色金属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叶卡捷琳堡有多种有色金属矿产,附近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库兹巴斯重工业区重工业新兴军事工业新西伯利亚煤、有色金属等丰富

西伯利亚的区划

西伯利亚的区划

俄罗斯西伯利亚西区的南部与中国及蒙古接壤。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包括乌拉尔行省区、西西伯利亚行省区和远东行省区的萨哈(雅库特)自治区三部分。历史上,整个远东行省区其实都算是西伯利亚的一部分。

现时西伯利亚地区包括以下各个部分:

阿尔泰共和国,首府—戈尔诺-阿尔泰斯克

布里亚特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

萨哈(雅库特)共和国,首府—雅库茨克

图瓦共和国,首府—克孜勒

哈卡斯共和国,首府—阿巴坎

阿尔泰边疆区,首府—巴尔瑙尔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行政首府—克拉斯诺亚尔斯克

伊尔库茨克州,行政首府—伊尔库茨克

克麦罗沃州,首府—克麦罗沃

新西伯利亚州,行政首府—新西伯利亚

鄂木斯克州,行政首府—鄂木斯克

托木斯克州,行政首府—托木斯克

赤塔州,行政首府—赤塔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伊尔库次克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

新西伯利亚

鄂木斯克

托木斯克自然地理

依照自然条件,可分为3个主要的地区:

西部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介于乌拉尔山脉和叶尼塞河之间,地势低平,沼泽宽广,平均海拔120米,主要河流有鄂毕河和叶尼塞河;

中部为中西伯利亚高原,西起叶尼塞河西北角的普托拉纳山,东达勒拿河流域,平均海拔300~500米,高原面破碎;

南部和东北部山地,包括切尔斯基山脉、上扬斯克山脉、贝加尔诸山、东西萨彦岭、阿尔泰山(西北段)等。

植被有苔原、森林沼泽、泰加针叶林、森林草原和无树草原等。自北向南有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带。河流多流入北冰洋,大河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及勒拿河等。

贝加尔湖是世界蓄水量最大和最深的淡水湖。永冻土和冻土广布。针叶林占全区山地面积60~70%。多皮毛兽。西伯利亚自然资源丰富,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煤、金、金刚石等,各类资源分布比较集中,而且大型矿床较多。水力资源蕴藏量占全俄一半以上。

气候特征

西伯利亚地处中高纬度,气候寒冷,北半球的两大“寒极”(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均位于此。大陆性气候显著,自西向东逐渐增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和短暂。年均气温低于0℃。东北部雅库特地区的绝对低温是-70℃。

降水时空差异明显,北冰洋沿岸年降水量100~250毫米,针叶林地带500~600毫米,阿尔泰山地达1000~2000毫米。75%~80%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在广阔的原始森林里隐藏着神秘的普托兰纳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最高的一部分。“普托兰”在当地居民——埃文基人的语言里的意思是“峭岸湖王国”。深达1000米的谷地截断高原形成了湖泊。站在最高点——卡缅山上,方圆几百公里尽收眼底。水流沿着陡峭的谷壁倾泻而下,形成了串串瀑布。

对于北方的土著居民来讲,鹿永远是最珍贵的财产。可以骑着鹿或者套在雪橇上行路,可以用鹿的皮毛缝制衣服和鞋,也可搭盖帐篷——当地居民的房子,而鹿肉几百年来一直是北方人的主要食物。综述

这一广阔的地区被称为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俄罗斯科学家、作家罗蒙诺索夫曾经说过:“俄罗斯的强大在于西伯利亚的富饶。”根据勘查材料粗略地估算,西伯利亚地区蕴藏的资源接近原苏联全部资源的三分之二。俄罗斯是世界上的能源大国,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极大,而西伯利亚地区的能源资源尤为丰富。在原苏联的石油潜在资源中,约有一半集中在西伯利亚,而秋明油田的远景储量可达400亿吨,能开采的就有60亿吨。原苏联的天然气储量为910万亿立方英尺,居世界首位,而以秋明地区为主的西西伯利亚油气田,已发现的油田和气田就达200多个,是世界上仅次于波斯湾的第二大油气田。仅秋明一个州的油气资源就已超过美国的全部储量。

煤炭是原苏联主要燃料动力之一,共93%的煤炭资源在乌拉尔以东的西伯利亚地区,据推算,在已探明的储量中,70%左右在西伯利亚地区。

由于西伯利亚地区的能源资源丰富,燃料、动力工业成为西伯利亚发展最为迅速的国民经济部门。70年代初,西伯利亚提供的石油仅占原苏联总产量的20%左右,天然气约占30%左右,煤炭也不到一半。到80年代初,西伯利亚地区生产的石油已占原苏联总产量的50%左右,天然气约占60%,煤炭占50%。其中石油工业发展尤为迅速,1965年~1975年,西西伯利亚的石油年产量从9500万吨迅速提高到1.48亿吨;1976年~1980年,西西伯利亚的石油产量增长了16360万吨。

西伯利亚地区电力工业的支柱是水电站。50年代以来,通过实施一系列区域经济综合开发计划,在安加拉——叶尼塞河流域、勒拿河流域兴建了一系列大型的水力发电站,为西伯利亚的资源开发和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保证。铁路是西伯利亚地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占西伯利亚货运总量的80%以上。西伯利亚大铁路、贝加尔湖——阿穆尔河铁路横贯东西是西伯利亚的运输大动脉。

著名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全长7416公里,跨越8个时区,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电气化铁路。西伯利亚铁路全线铺设了复线,部分区段还实现了三线化。但各区段运输能力不平衡,西线年货物量可达1亿吨以上,东线则只有2500~4000万吨。

贝加尔湖——阿穆尔河铁路全长4275公里,年货运能力可达7000~7500万吨,是联接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铁路干线。西伯利亚地区河流众多、水量充沛,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水系的运输河道近10万公里。许多河流还同铁路、公路相连,构成水陆联运网。

鄂毕河是西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河运干线,通航距离可达3650公里。鄂毕河及其主要支流额尔齐斯河连接着新西伯利亚、巴尔瑙尔、苏尔古特、乌瓦尔托夫斯克、莫戈钦、克拉斯内亚尔、鄂木斯克以及秋明、库尔干等经济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并与西伯利亚大铁路、土西铁路、南西伯利亚铁路、中西伯利亚铁路等相联结,运输地位极其重要。

叶尼塞河长3487公里,是东西伯利亚地区的主要河运干线。连接着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工业枢纽、列索西比尔斯克森林工业综合体、伊尔库茨克工业枢纽、诺里尔斯克矿山冶金联合企业等工业基地。

勒拿河是东北水运区的河运干线,通航距离4125公里,主要运输建筑材料、石油、煤炭、木材等。西伯利亚地区包括克麦罗沃州、阿尔泰边疆区、秋明州、新西伯利亚州、鄂木斯克州、托木斯克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赤塔州、布里亚特共和国和图瓦共和国等11个行政区。

从经济的角度来划分,西伯利亚又可分为西西伯利亚经济区和东西伯利亚经济区。西西伯利亚经济区包括:克麦罗沃州、阿尔泰边疆区、秋明州、新西伯利亚州、鄂木斯克和托木斯克州等6个行政区。面积约242.72万平方公里,仅占西伯利亚地区总面积的37%,而人口、工业总产值均占西伯利亚地区的60%以上,农业总产值占70%左右。

西西伯利亚经济区是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第二大煤炭基地、第三大黑色冶金工业中心,机械工业、化学工业也很发达,同时也是俄罗斯重要的粮食产地,养牛业也很发达。

总投资600多亿卢布,以石油、天然气、煤炭、木材开发为基础的西西伯利亚区域性生产综合体的建立,对西西伯利亚的经济发展作用巨大。原苏联政府对该综合体的组建非常重视,其建设费用比战前几个五年计划期间对东西伯利亚和乌拉尔经济建设的投资总额还高许多倍。

西伯利亚的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发展迅速,产量不断增长。不仅向西伯利亚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学工业提供原油,而且向其它地区供应石油和提供出口。

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工业也是西西伯利亚区域性生产综合体的重要经济部门,主要集中在秋明州和托木斯克州。

农业在西西伯利亚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西西伯利亚区是俄罗斯主要的粮食产地和畜牧业基地之一。

根据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西西伯利亚又分为南部区和北部区。北部区的采掘、采伐工业发达,丰富的矿物资源和森林资源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南部区则以燃料工业、黑色冶金、机器制造、电力、石油化学、轻工、食品工业和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东西伯利亚地区包括: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赤塔州、布里亚特共和国和图瓦共和国等5个行政区。面积412.3万平方公里,占西伯利亚地区总面积的63%。

东西伯利亚经济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煤炭储量约占原苏联的50%,木材蓄积量占30%以上,可利用的水能资源占30%左右,铜、镍和其它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

工业是东西伯利亚地区经济结构中的主导部门,形成了采掘工业和有色金属、木材初加工工业等专业化生产部门。东西伯利亚的镍、铜、钨、铝、锌、锡、金等有色金属的开采和冶炼业大规模发展,成为俄罗斯的重要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铜、镍工业分布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炼铅工业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伊尔库茨克州,炼镍和炼钼工业在布里亚特共和国、赤塔州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采锡工业集中在赤塔州,采金业则以赤塔州和伊尔库茨克州较为发达。

煤炭开采和电力工业是东西伯利亚另一个专业化部门。东西伯利亚的煤炭主要集中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伊尔库茨克州,年产量为5000万吨,其中一部分运往西西伯利亚、乌拉尔和远东地区。东西伯利亚煤矿多数为露天矿,煤炭成本低廉,因而其电力工业也很发达,除满足日益增多的生产部门的用电外,东西伯利亚的电力还向外地区输送。

森林工业和木材加工业是东西伯利亚经济区北部的支柱工业。东西伯利亚的木材采伐量仅次于远东经济区,占全俄第二位,制材业、森林化学工业、木材水解工业、制浆造纸业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东西伯利亚的农业由于人口稀少、劳动力严重不足、气候条件恶劣等原因不十分发达,但其饲料、土豆和蔬菜播种面积大于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的畜牧业比较发达,养羊业是其畜牧业主要部门,羊只数目在俄罗斯联邦中居第三位。经过几十年的开发,西伯利亚逐步形成了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在大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西伯利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铺设,这里的生产力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1897~1917年的20年间,铁路沿线地区的城市从40座增加到63座,各城市居民数增加了2倍、4倍甚至8倍不等。

30年代,原苏联第二个煤炭冶金基地在乌拉尔——库兹巴斯地区建成。乌拉尔——库兹涅茨克煤炭冶金联合企业成了乌拉尔、西伯利亚地区实现工业化的基础。组建综合体的目的是为有计划地将工业重心逐步向东部地区推移,并为消除新开发地区经济上的落后状态创造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西伯利亚地区是原苏联的大后方,经济发展的速度高其于其他地区。1941~1945年这里的基建投资额几乎占苏联的1/4。1942年西伯利亚生产原苏联1/4以上的钢和钢材、1/3的生铁和近一半的煤炭和焦炭。

50年代,开发东西伯利亚的安加拉——叶尼塞地区自然资源的计划开始实施。这是生产力进一步向东推移的标志。这个项目比乌拉尔——库兹涅克联合企业建设规模更大、所用时间更长。安加拉——叶尼塞开发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伊尔库茨克州生产力发展。西伯利亚经济因此进入了一个高速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更加广泛地开发西伯利亚地区的自然资源,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若干个生产结构复杂的大型区域性生产组织。

60年代,原苏联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基地——秋明油气田的开发,使西西伯利亚变成了吸引资金和劳动力最多的地区。秋明油气田的开发按其规模来说,大大超过了乌拉尔——库兹巴斯煤炭冶金基地和安加拉——叶尼塞综合体体系。开发秋明油田,使原苏联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在原油生产方面赶上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原油最多的国家。

70年代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铺设通向太平洋的第二条交通大动脉—贝阿铁路。横贯西伯利亚与远东近北地区全长达3145公里的贝阿铁路的建设,是原苏联加速西伯利亚与远东经济发展的又一重大步骤。随着这条铁路的建设,资源开发重点逐步推向近北的广大地区。这里储量丰富的煤、铁、铜、锌、镍、石棉、云母、磷灰石和森林资源等,有可能在内被大量开发。未来铁路沿线地区的人口将不断增加,并逐渐在这里建成若干个工业中心和新城市。

80年代,原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50个研究所和各主管部门的近200个科研单位,联合制定了西伯利亚自然资源综合开发规划,简称西伯利亚规划。西伯利亚规划是从西伯利亚与远东的特点出发,从原苏联的全局考虑,选择对整个国民经济有决定性影响的那些部门,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个更大规模的全面开发西伯利亚的长远综合规划。西伯利亚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比较优越,正在进入加速开发的阶段,为此,俄罗斯发展了这一地区的对外经济联系。自“八·五”计划以来,原苏联把扩大该地区的对外经济联系,作为各个五年计划的重要任务,大力发展本地区的出口商品生产,将该地区建设成为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西伯利亚出口商品的结构主要是由它的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决定的。西伯利亚的黑色和有色金属产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最大,约占38.6%。

同其它地区相比,西伯利亚木材出口基地显然占有优势。木材在西伯利亚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仅次于黑色和有色金属产品,约为24%。西伯利亚木材出口基地的加工能力不高,出口商品主要是据材、原木、胶合板、刨花板、建筑用材。出口的制浆造纸工业产品有新闻纸、波纹纸、照相纸。木材和制浆造纸工业产品的出口额约为生产总额的6.6%。

西伯利亚出口的燃料动力商品主要有库兹巴斯的炼焦煤、伊尔库茨克州的切列姆霍沃煤、秋明和托木斯克州的石油和天然气。1976年在燃料动力资源出口额中,石油占52%。在西伯利亚出口商品结构中,燃料动力资源的出口占全部出口商品生产总额的12.8%。

机器制造业产品在西伯利亚出口额中的比重约为12.4%。西伯利亚化工产品生产发展很快,此类产品在西伯利亚出口商品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大型企业向国际市场提供的化工产品有合成橡胶、汽车轮胎、轻型和重型板盖、液态氧、人造纤维、药品、松节油、冷杉油等。

农产品出口份额较低,仅占西伯利亚出口总额的1.6%。主要出口产品有肉类、奶类产品、豆油、酒精、伏特加酒、白毫茶、面粉和食用油脂。

主要的出口生产能力集中在伊尔库茨克州、克麦罗沃州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西伯利亚全部出口额的75.3%是由这3个地区的企业提供的。

俄罗斯政府把开发、建设西伯利亚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西伯利亚地区正处于大规模开发、建设时期。由于西伯利亚地区缺乏建设资金、劳动力以及必要的技术和设备,因而急切地期待着国内外的投资者的加入。同时,西伯利亚地区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吸引着国内外投资者前来投资、进行经贸合作,求得双方的共同发展。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