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坝养牛场位置(描写安顺旧州的诗句)

平坝养牛场位置(描写安顺旧州的诗句)

其实平坝养牛场位置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描写安顺旧州的诗句,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平坝养牛场位置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花滩镇(四川荥经县花滩镇)详细资料大全

花滩镇(四川荥经县花滩镇)详细资料大全

花滩镇位于县城西部,108国道贯穿全境,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和花滩、幸福、青杠、临江、光和、大理、石桥、米溪、齐心、团结10个行政村、6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6745.7亩(其中田3718.7亩,地3027亩),全镇4520户,总人口11936人。镇境东接六合乡,隔河与烈太乡相望,南接安靖乡,西与泗坪乡紧靠,北与民建乡接壤。境内有平坝、丘陵和山区,自然条件好,经营项目多,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是全县原煤主产乡(镇)之一,是全县小城镇建设和新村建设示范乡镇,是全县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乡镇。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花滩镇行政区类别:镇所属地区: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电话区号:0835邮政区码:625200地理位置:四川盆地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11936人方言: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火车站:雅安站车牌代码:川T简介,历史沿革,发展概况,种植、养殖业,林业,工业,新村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自然地理,简介花滩镇位于县城西部,108国道贯穿全境,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和花滩、幸福、青杠、临江、光和、大理、石桥、米溪、齐心、团结10个行政村、6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6745.7亩(其中田3718.7亩,地3027亩),全镇4520户,总人口11936人。镇境东接六合乡,隔河与烈太乡相望,南接安靖乡,西与泗坪乡紧靠,北与民建乡接壤。境内有平坝、丘陵和山区,自然条件好,经营项目多,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是全县原煤主产乡(镇)之一,是全县小城镇建设和新村建设示范乡镇,是全县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乡镇。历史沿革花滩镇原名双江乡,地处荥经县城西6公里处,是原花滩区公所驻地。花滩场为花滩片区的中心地带,周围有六合、烈太、民建、烈士、石桥、安靖等乡,为全县主要场镇之一。1986年11月,荥经县人民***提请县人大常委会通过,报雅安地区行政公署和四川省人民******批准,撤销双江乡,建立花滩镇。撤乡建镇后,花滩镇辖1个居民委员会、6个行政村、37个社。2006年7月经四川省人民***批准将原石桥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花滩镇,花滩镇人民***驻地花滩村。撤乡并镇后,花滩镇辖1个社区、10个行政村、69个村民小组。发展概况种植、养殖业围绕年初制定的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突出特色和优势,巩固了特色产业。2014年,新发展茶园850亩,改造提升低产茶园200亩,在临江村建立了一个200亩的茶叶示范片;发展中药材56.6亩;在光和村发展高丛蓝莓41亩,香菇基地35亩,现建成菇棚17亩,接种菌包8万余个。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花滩镇发展5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6户,200头以上的一户(大理村光辉组李文忠)年出栏500头以上,全镇能繁母猪75头,年出栏生猪1500头;养羊50只以上的5户;养牛20头以上的2户。在齐心村、光和村全面完成了2014年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田间作业道、排灌堰渠)工程,总投资64.83万元,其中专项资金45.74万元,自筹19.36万元。林业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抓好森林防火工作,以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为契机,围绕生态环境建设中心,以森林资源保护为重点,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林业产业发展工作。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做好林业法律法规宣传,充分利用宣传车、标语、印发宣传品等形式,对全镇广大干部民众进行深入宣传。全镇办理人工林采伐证2088立方米,出材1360立方米;发放竹木专用肥170吨;营造珍稀树木桢楠300亩,其他林木1000多亩;在团结村、石桥村修建林区公路6公里;通过国家、省林业部门对退耕还林的检查;组织进行2次森林资源调查;开展林业法律法规宣传4次1000余人次。全年无林业违法案件发生,即时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00多万元。加大退耕还林工作管理,及时发放退耕还林款100多万元,逐户检查全镇退耕林,及时整改存在问题。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工业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引导企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通过“服务企业促投产,帮扶企业促发展”等手段,实现工业经济发展。完成煤矿技改、桥溪林场生态林业产业项目招商引资5800万元。完成项目储备和编制工作2个,以“工业强镇”为立足,以“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经济发展”为目标,积极为驻镇企业搞好协调服务,及时解决企业与村组民众之间的矛盾,保障镇内大小企业在良好的外围环境中发展。加大监督管理矿山企业安全、环境保护。落实矿山企业安全监管人员,制定落实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定期组织人员检查安全环保工作,督促矿山企业落实各项安全、环保措施,限期整改查出的隐患,确保企业安全运转,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新村建设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规划引导、产业先行、农旅统筹、设施配套,整体推进新型新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新村安置点建设,打造“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人居环境。我镇新村集中安置点有三个,分别为相岭小区集中安置点、青杠村集中安置点、幸福村龙板溪集中安置点。其中,青杠村新村集中安置点被评选为荥经县“美丽幸福新村”,青杠村正在进行雅安市“美丽幸福新村”的申报工作。教育科技均衡教育内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教育放在战略优先发展位置,坚持把科教兴镇、科教强镇作为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工作的重点,坚持最佳化教育资源配置,继续施行重奖优秀教师的制度,努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最佳化教育教学环境,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开展受灾大学生、高中生支助工作,全镇共支助学生99人,支助资金44.69万元;积极开展教育督导工作,通过宣传发动、检查指导等多种形式,使全镇适龄儿童入学,全镇国小入学率100%,中学入学率达100%,15周岁受初等教育率100%。重视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努力提高农民使用现代科技的能力,转化科技为生产力,充分发挥农技站、畜牧站的技术力量和服务功能,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宣讲。常年举办种植、养殖、劳务输出等各类培训班5期,参训人数达到1500人(次)以上。全镇农业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覆盖率达96%以上。文化卫生注重文化事业发展,积极开展文体活动,重视保护民间艺术,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创新、再生。2014年我镇被四川省评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积极开展民众文体活动5次,参与人数2000多人次。社区鸽子花舞蹈队参加全县广场舞比赛荣获二等奖,继续加强文化队伍及硬体设施建设。注重乡镇卫生防疫工作,做好流行疾病宣传、预防工作,发放相关预防图书手册,督促完成儿童各项疫苗接种工作。自然地理花滩镇位于县城西部,距县城7公里,108国道贯穿全境,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036米。镜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位于哪个市哪个区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位于哪个市哪个区

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

勐海县总面积5511平方千米。总人口30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勐海镇,邮编:666200。代码:532822。区号:0691。拼音:Menghaixian

行政区划

勐海县辖6个镇、5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勐海镇、打洛镇、勐混镇、勐遮镇、勐满镇、勐阿镇、勐宋乡、勐往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黎明农场。

历史沿革

2000年,勐海县辖2个镇、12个乡:象山镇、打洛镇、勐海乡、勐遮乡、勐混乡、勐宋乡、勐往乡、勐阿拉祜族乡、勐满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乡、勐冈哈尼族布朗族乡、格朗和哈尼族乡、西定哈尼族乡、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406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象山镇31280打洛镇24897勐海乡24500勐宋乡21906勐阿乡24897勐往乡13701勐混乡27114格朗和乡15641布朗山乡18358勐遮乡60330勐满乡19862西定乡14137巴达乡9957勐冈乡7488。

2004年,勐海县撤销西定哈尼族乡和巴达哈尼族布朗族乡,合并设立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新设立的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管辖原来西定哈尼族乡和巴达哈尼布朗族乡的行政区域,隶属关系不变,乡政府驻原西定哈尼族乡政府驻地。

勐海是闻名中外“普洱茶”的故乡和我国产茶最早之地,有1700年前的野生“茶树王”和800余年前的人工栽培型茶树。四季适宜水稻生长,盛产优质米,自古有“滇南粮仓”之称,是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和糖料基地。境内热带亚热带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打洛是通往缅甸、泰国重要的省级口岸,边贸、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概况

位置面积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地处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东接景洪市,东北接思茅市,西北与澜沧县毗邻,西和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6公里。东西最长横距77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15公里,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3.45%,坝区面积占6.55%。县城勐海镇距省会昆明776公里,距州府景洪40公里。

历史沿革

汉代前,隶属昆明、嵩部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西汉,隶属益州郡。东汉光和年间,划归永昌郡。唐南诏时,隶银生节度。宋淳熙七年(1180年),境内设九勐土司地。元朝,属车里路军民总管府。明朝,隶属车里军民宣慰使司。明隆庆四年(1570年),宣慰使召应勐将辖区划为十二版纳,本县境内设四个版纳。清朝,沿袭明制。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境内重置九勐土司地。民国元年(1912年),改设勐海、勐遮、勐混3个区。民国二年(1913年),境内设勐遮、勐混(实驻勐海)两个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区设佛海县、南峤县、宁江设治局。1950年2月17日,境内解放。1951~1958年,建制几经变动。1958年11月,勐遮、勐海两县合并为勐海县至今,隶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行政区划2003年,辖6个镇,6个乡。即打洛镇、勐海镇、勐混镇、勐遮镇、勐阿镇、勐满镇、勐往乡、勐宋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乡、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全县12个乡镇下设个85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社区。

人口民族2003年,全县总人口为29.61万人,男15.15万人,女14.46万人;非农业人口4.68万人,农业人口24.93万人。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回族、佤族、汉族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5.56万人,占总人口的86.32%。其中:傣族11.55万人,占39.02%;哈尼族5.94万人,占20.06%;拉祜族3.74万人,占12.63%;布朗族3.20万人,占10.8%,是全国布朗族人口最多的县。

地理气候勐海地处怒山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部,属滇西南山原地貌区的西南边缘。境内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周高峻,中部平缓。最高点在县境东部勐宋乡的滑竹梁子主峰,海拔2429米,属州内第一高峰。最低点为县境西南的南桔河与南览河交汇处,海拔535米。有大小河流159条,总流长1832.3公里,属澜沧江水系。有大小盆地(坝子)15个,5万亩以上的有勐阿、勐海、勐混、勐遮4个,其中勐遮坝23万亩,是西双版纳州最大的盆地,是水稻、甘蔗、鱼类主产地。打洛、勐板、勐往、勐满4个热区盆地盛产橡胶。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依海拔高低可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7℃,年均日照2088小时,年均降雨量1341毫米,全年有霜期32天左右,雾多是勐海坝区的特点,平均每年雾日107.5~160.2天。

经济与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勐海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缓慢。1978年后,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0.91亿元,比1952年、1980年分别增长58.7倍和6.06倍;工农业总产值10.09亿元,比1952年、1980年分别增长了55.6倍和3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477万元;人均占有粮食526公斤;各项存款余额16.3亿元。产业结构结构趋向合理,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由1995年的45:27:28调整为2003年的40:19:41。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4平方米。电视、摩托等一批高档消费用品进入广大农民家庭,有3.07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农业1949年,勐海县农业总产值2364万元。1956年,开展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和山区直接过渡,废除封建领主制,解放了生产力。1980年9月,勐海县率先在全州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当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就达1.16万元;粮食总产量9.77万吨,平均亩产189公斤。90年代后,通过结构调整,形成以粮、茶、蔗为骨干产业,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全面发展的格局。改革开放后的24年间,农业总产值连年以6.41%的平均速度增长。被国家列为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茶叶出口基地县、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电脑农业示范区、糖料生产基地县和农业机械化示范县,被省列为养牛综示区、良种猪综示区。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6.7亿元;粮食面积44.6万亩,产粮13.1万吨,孔雀牌“201”、“408”、“502”优质米享誉省内外;茶叶面积21.5万亩,产茶8202吨;甘蔗面积24.5万亩,产蔗120.6万吨;蔬菜面积8.0万亩,产菜3.2万吨;生猪存栏17.2万头,肥猪出栏8.6万头;大牲畜存栏8.3万头,牛肉产量0.123万吨;水产品399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8.9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2.49亿元。

工业新中国成立初期,仅以制茶为大宗,另有制樟脑、纺织、造纸、制伞、制陶、铁农具、银饰品加工等作坊。到2003年,已建成制茶、制糖、制樟、采煤、发电、建材、食品加工等工业门类,全县工业总产值3.4亿元,分别比1952年、1980年增长736倍和11.2倍。主要工业产品中,食糖12.95万吨,精制茶1861吨,发电量10326万千瓦小时,原煤0.5万吨,黄金113.88公斤。勐海茶厂生产的产品先后获国优、部优、省优奖38个,普洱茶、红茶为重要品牌,“红碎一号”曾获国优银质奖,“七子饼”荣获全国保健产品“金鹤奖”。该厂已形成集种植、原料采购、成品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企业,产品有红茶、绿茶、普洱茶、紧压茶4大类107个花色品种,年生产规模7500吨。勐阿糖厂生产的“甘林牌”白糖多次荣获省部级奖,产品畅销四川、贵州、江苏等省市,出口缅甸、老挝、俄罗斯等国家,1996~2000年,实现利润居全省同行业首位。

旅游、边贸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旅游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特点,以打洛口岸为切入点和带动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进行对外开放,促进旅游业的发展。2003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7亿元,其中办证出境游客14.8万人次;实现边贸总额3.88亿元,边境经济技术合作700万元,边民互市2.1亿元,边境小额贸易1.4亿元。在中缅经济合作中,勐海县帮助缅甸第四特区以茶、粮、蔗、橡胶等经济作物及商贸、旅游替代罂粟种植,创造了绿色禁毒工程—替代种植“勐海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增进了中缅友谊和合作,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社会事业2003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8所,其中:普通中学18所,职业中学1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小学194所,幼儿园3所;有教职工2928人,在校学生4.99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56%,巩固率99.15%,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医药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县、乡、村三级医疗防疫保健网建设得到了加强,各类医疗机构中,县属卫生单位17个,乡镇卫生院10个,拥有病床654张,每千人拥有2.2张;全县卫生技术人员581人,其中正高职1人,副高职4人,中职74人,乡村医生302人;各种传染病已下降至431.55/10万,疟疾发病率由1953年的12110.65/10万降至2003年的4.87/10万,全县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计划生育工作完善了县、乡、村、社网络建设,2003年,全县计划生育率达91.3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7‰。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达40%,1997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县”,“九五”期间,科技投入累计439万元,获科技奖39项。有图书室41个,藏书量4.6万册;有专业文化工作者84人,固定表演厅(场)30个,各种文化娱乐场所30个,业余文艺演出队134支。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县12个乡(镇)已有11个乡(镇)达到“云南体育先进乡镇”。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2.7%和90.5%。

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在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中,全县涌现出省级文明单位(文明村)11家,州级文明单位(文明村)46家,县级文明单位(文明村)143家,“五好”文明家庭2181户;12个乡镇中有103个村7043户农户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各级组织认真贯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条例,依法行政。广大农村建立健全了乡规民约,民主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持续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层层签订了《责任书》。不断加大禁毒工作力度,及时开展“严打”专项斗争,全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2021年1月,《小康》杂志社推出2021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榜单,勐海县位列第9位。

2020年11月18日,2020年中国茶业百强县排行榜出炉,勐海县位列第8名。

2019年8月2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勐海县列为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县,代表产业为茶叶产业。

2019年8月,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勐海县在列。

2018年8月16日,勐海县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18年2月22日,勐海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描写安顺旧州的诗句

描写安顺旧州的诗句

1.关于安顺旧州古镇的诗句

关于安顺旧州古镇的诗句1.安顺旧州古镇景色好玩么

山里江南旅游休闲度假区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距贵阳约80公里,距安顺市区28公里。西靠大屯山,东抵邢江河,依山傍水。温暖湿润的气候,起伏的喀斯特地貌及蜿蜒的河流水系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江南意境,“山里江南”因此得名。

景区占地面积2600余亩,依托国家AAAA级景区旧州古镇,将“江南元素、旧州古镇、屯堡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包括蝶恋花海、幸福花田、欢乐街区、度假酒店在内的,独有的屯堡民族风情和山里江南风光。山里江南是屯堡文化的再生与延续:欢乐街区错落有致,滨水田园曲径通幽,碧水杨柳姿态万千,邢江河岸诗意盎然;淳厚的屯堡文化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化,浪漫的蝶恋花海透露着现代的时尚气息。

历史与现代的文化碰撞,在景区内体现得淋漓尽致。屯堡风格的建筑和民宿、当地特色的美食和商品、滨河曲折的亭台廊榭、花海儿童乐园、屯堡面具展览馆等项目,满足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和休闲娱乐的需求。多彩与美好的山里江南,热情好客的“山里”人,欢迎世界各地游客的到来

2.旧州古镇有那些特产

地理位置:

旧州镇位于安顺市西秀区东南部,距安顺市区37公里。

主要特产品是:

旧州鸡辣子、甜饭、山药、鞭炮、五翠牌无公害大米、小慈姑

旧州历来山清水秀,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城郊有清代评十六佳景,其中的鼓台仙境、翁播龙潭、陡岩赤壁、万营占候等绚丽壮美景点,游览价值很高。且近年来新建成了集长江三峡之雄伟,桂林山水之秀丽,四川九寨沟之幽雅的舞阳湖,2000年已被评定为国家级水利旅游区。古城东面15公里处有被称之为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自然艺术长廊、佛僧神仙隐居之胜地的上舞阳河大峡谷,长达30公里,此处地貌独特,河谷深遽,悬崖峭壁,溶洞遍布,群瀑飞舞,峰高岭秀,植被神奇,风光绮丽;古城西面15公里处有世外桃源般纯朴的朱家山原始森林,是贵州的“绿色宝库”和“动植物基因库”。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2000年,旧州被旅游专家赞誉为“金盆(万亩大坝)、银碗(舞阳湖)、圣水(浪洞温泉)、玉带(舞阳河)、明珠(古镇)”。

此外,旧州镇离“贵州漂流的王牌一一洞中漂流绝景野洞河、黔南第一洞天飞云崖、飞云大峡谷仅25公里,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杉木河、云台山、下舞阳河也仅50余公里,非常适宜开展社团规模旅游。旅游业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随着二十一世纪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日渐深入,贵州“公园省”建设速度的加快,黄平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战略的全面实施,旧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前景正呈现出一片光明,处处充满商机。

新一届的旧州镇党委政府正全力建设商品粮大镇、优质果林大镇、种草养牛大镇、旅游大镇。

美丽富饶而蓬勃发展的旧州,是海内外客商投资兴业和旅游度假的理想场所。

3.贵州安顺旧州镇镇

旧州镇位于安顺市西秀区东南部,距安顺市区37公里,东邻刘官乡和平坝县,南接东屯乡、双堡镇,西与宁谷镇百接壤,北抵七眼桥、大西桥镇。

古云“安顺州”,是安顺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其东门外有碑记度“今云黔地,古云梁州”,就足以证明旧州历史悠知久和其在安顺政治经济地位的举足轻重了。历史记载:旧州原是安顺州所所在地,战国时期为夜郎国地,秦时为夜郎县,隋置宾化,唐置望江,宋改为普宁州,元改为普定府,顺帝十一年道,置安顺州,成化吵徙安顺州于普定卫,从此安顺州才迁入今日的安顺城。

民国3年(1914年),改安顺府为版安顺县,隶属安顺县,为碧波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设旧州区公所至1991年12月撤区并乡,詹家屯乡、旧权州镇、陇灰乡组成现旧州镇。

1951~1990年,在安顺县、市三分三合历程中,均隶属安顺县辖,1991~1999年,隶属安顺市,2000年后隶属西秀区。

4.贵州八大古镇有哪八个

1、贵阳青岩古镇地处云、黔、桂三省交通要塞。

古往今来,这里车水马龙、商贾云集,历千年而不衰。有“攻不破的石头城”之美誉。

古镇内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2、赤水丙安古镇丙安古镇则是是个典型的川南黔北交界的古老场镇,三面濒临滔滔东去的赤水河。

环境优美,是放松心情的好地方。3、赤水大同古镇位于赤水市区往四洞沟景区的大同河畔地道的古镇。

古街、古码头、古井里,是一个经历过繁荣也经历过衰败的码头。宁静清雅的大同曾被人形容为——“从未被践踏的古镇。

4、瓮安草塘古镇中国草塘千年古邑旅游区位于黔北四大古集镇之一的瓮安县猴场镇,距瓮安县主城区14公里。草塘古邑旅游区环境优美,自然人文景观优势突出。

旅游区汇聚了土司文化、商贾文化、龙狮文化和红色文化,有着川湘滇黔民风民俗的深厚文化底蕴。旅游区是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产业配套服务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5、安顺旧州古镇旧州镇是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所辖的一个镇,位于安顺市东南面,距西秀城区37公里。街道按阴阳五行布局,城内古寺林立。

6、松桃寨英古镇寨英古镇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部,距县城65公里,松(桃)江(口)三级油路贯穿全境,是中国历史上川楚之民最早进入贵州朝靓梵净山宗教朝圣的梵净东线古道必经之地,它也是迄今为止贵州省保存较完整、梵净山区域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梵净古都”之称。7、黔东南镇远古镇2009年,镇远古镇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古城”。

不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平村等大批古迹,还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采。这里居住着侗、苗等十几个世居的少数民族,民族风情独特而浓郁。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就位于这里,著名景点有孔雀天屏,狮子峰等,舞阳河的支流铁溪河更是寻幽探奇的好去处。8、平坝天龙屯堡古镇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平坝县。

天龙屯堡源于600年前明朝皇帝朱元璋调北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明朝军队征服西南过后,为了统治西南,命令大军就地屯田驻扎下来,随后,从南京、江西、安徽等地把一些工匠、平民等迁至贵州,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执着地恪守世代传承的文化生活习俗,形成了现今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

关于本次平坝养牛场位置和描写安顺旧州的诗句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