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警养牛(关于校园安全教育黑板报的资料)

浙江民警养牛(关于校园安全教育黑板报的资料)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浙江民警养牛,以及关于校园安全教育黑板报的资料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关于校园安全教育黑板报的资料

关于校园安全教育黑板报的资料

少年为避校园暴力流浪深山5天5夜吃15只面包

南方网讯(2005-11-15)为躲避同校学生勒索,杭州奉化一所中学的初二学生小峰(化名),逃进学校附近的深山里。5天5夜后,他终于被找回了家。

在出走的5天5夜里,他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学校和父母是如何处理此事的?应该如何保障他的安全?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专程赶到奉化采访。

校方称出走事件已“完全解决了”

小峰所在的中学位于奉化西部山区。汽车从奉化站驶出40多分钟后,才看到人烟。沿途所见,山区所种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竹子,如果小峰出走时身无分文,他不可能像武侠小说里所写的那样,摘摘野果就能填充肚皮。此外,山里有一些小河般宽的溪流,夜晚走路时如果不留神,很容易出危险。

到达这所学校,正好是午休时间。通过同学们的热情指引,记者看到了小峰。这位17岁的男孩身高只有一米四左右,脖子上还有几道伤痕。正当记者想问伤痕是被出走途中的荆棘所伤,还是挨打留下来时,学校一位老师从楼上一个箭步冲下来,拦住了记者。记者说明来意之后,他给学校校长打了电话,然后告知此事已经完全解决了,执意不允许记者再跟小峰对话。记者离开时,听见该老师在身后对小峰说:“你出走到哪里去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前前后后给我详细说说。”

家人说小峰“被人打了好几次”

小峰是住宿生,家离学校有半个多小时的山路。他每周五傍晚从学校回家,周日再从家返回学校。从小峰家中墙面剥落的石灰和屋顶防雨的稻草能看出,他家的家境在当地属于中等之下。年过五旬的父亲李大伯说起这个儿子,就不断念叨他太老实,上个学期就被人打了好几次。为什么不向学校反映?李大伯说自己不善言辞,让孩子自己去跟老师说,没想到他从没说过,现在还从学校出走了。

李大伯说,小峰从小就是个听话的孩子,会帮家里拾掇农活,也从来不跟村里的小伙伴争吵打架。10月30日是周日,李老汉把准备好下周的40元生活费和2元5角车费交到小峰手里,嘱咐他省着点花。那天,小峰照例跟父母道了别,就跟附近村里两个在同所学校读书的同伴一起上车了。

晚上7点多钟,学校生活老师打电话给李大伯,告知小峰不在学校。

小峰流浪5天5夜,是这么过来的

在李大伯的叙述中,记者得知。周日那天,小峰刚刚踏进学校,就被两个来意不善的学生抢去了一半生活费。这两个学生一个是刚被开除出校的,另一个是初三学生,以前也常找他麻烦,从来是不给钱就打人。这次他们扬言下个周末还要小峰拿30元钱来“孝敬孝敬”。胆小的小峰不敢告诉老师,一急之下,就揣着剩下的20元钱走了。

在山里的5天,他先后在山脚的几个小卖部买了15只面包,每顿都只吃一个。白天,小峰在山里漫无目的地转悠着,无聊时就追追小动物、发发呆,甚至还嗑一嗑跟面包一起买的瓜子,晚上就躲在凉亭里或者草垛中。

11月4日下午,早已听闻此事的小峰邻居在附近的山头见到了他。当时小峰并不想回家,但邻居始终跟在他后头,小峰才乖乖地跟邻居回来。

还会有下一次吗?

“这孩子连别人地里的番薯都没有挖一个吃,也不会敲人家的门求人家。”李大伯说,他后来已经对小峰说过,人活着最重要,幸亏现在天还不冷,冻不死人。就算一时不想回家,回学校先保住性命最重要。“我放猪养牛把他养这么大,还供他读书,他怎么这么没有出息?”李大伯长长地叹了口气。

儿子被人欺负了心痛不心痛?李大伯说他也没有办法,希望学校老师好好解决。他问过老师会怎么处置勒索小峰的两个学生,但老师的普通话他听不懂。

小峰学校的教导主任说,这只是一起个例,并不是普遍现象。小峰只是一般的出走而已,并不是流浪在一般人所谓的深山里,因为他本来就生活在大山的环境里。现在惹麻烦的学生也已经受到了应有处分。校方已经教育过像小峰这样的孩子,受到威胁时立刻要告诉老师。

李大伯说,这种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他听说小峰的学校以前也有被恐吓的孩子出走一两天,然后找回来的。

记者手记

前两天听中央电视台二套的马丁读报,我听到了一句乍听搞笑再听心寒的话——“常在小学漂,哪能不带刀”,此话原话为“常在江湖漂,哪能不带刀”,用以表明江湖险恶。当这句话用到了天真烂漫的中小学生身上,不禁让我惊叹:何时,中小学校园暴力变得如此严重?

据称,这种发生在未成年人之间的暴力勒索叫做“克米”。我在网上搜索“克米现象”,居然搜到1000多条:近到宁波,一位初中生刚买了千元新自行车就被人抢走,并告知要付1300元才能“赎”回自己的车;远到北京,一所学校旁边的小卖部向小学生兜售30万伏的警棍,据说生意还不错……

为什么校园暴力、勒索事件层出不穷?十几岁的孩子,本来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老师眼中的祖国花朵,当他们受到伤害时,他们该求救于谁?要是父母和老师都可信任,小峰还会在山里受苦5天5夜吗?

纠众教室围攻亮刀威胁问题学生吓疯“情敌”

南方网讯(2005-11-11)成都中江县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在教室里将自己的假想“情敌”打伤,放学路上,又用水果刀再次威胁对方。在遭遇殴打和惊吓后,“情敌”出现精神病症状。谁该对这一悲剧负责?昨日(10日)记者展开调查。

学生讲述

教室里遭围攻

在中江县中兴镇中心学校门口,记者见到了被人当做“情敌”的唐明明及其父亲。让人意外的是,16岁的唐明明竟还在读小学六年级,父亲唐成良一脸通红:“农村娃儿读得晚,又留过级。”从唐明明断断续续的诉说中,记者得知事情的经过。

9月5日午饭后,就读六四班的唐明明走到六一班教室门口时,有人叫他进去玩,他刚走进教室,就被踢了一脚,随后有人提起板凳劈头盖脸向他砸来。一个名叫罗强的男生边打边说:“你还敢喜欢六二班的文洁!乱串教室,老师喊我们打!”唐明明捂着脸冲出了教室。唐明明说,教室里有七八个男生都出手打了他,许多人他并不认识。

持刀威胁

吓得他说胡话

中兴镇中心学校教导主任钟吉说,据学校调查,当时只有罗强一个人出手,板凳到底打到人没有无法确定。据钟吉介绍,当天在放学路上,罗强又出现在唐明明背后,摸出一把水果刀恐吓道:“这东西你怕不怕?再去惹文洁就砍死你。”当晚,受到惊吓的唐明明不敢回家,住到父亲一个朋友家里。第二天,唐明明出现异常,称全身痛,并说胡话。家人找到学校,学校觉得事态严重,叫家人赶紧带唐明明去医院检查。

到底是不是因为争风吃醋报复打人?钟吉没有正面回答,说他也是听学生反映,15岁的罗强曾经喜欢过文洁,可能看到唐明明有时找文洁玩,学生之间传来传去,罗强就当真了。钟吉认为,这些学生娃娃懵懵懂懂,不像是交朋友。

问题学生

校园摔炸药包

记者想找罗强证实情况,但校方说这个“问题学生”已辍学。钟吉介绍,前不久,罗强还骑摩托车将六年级一个14岁的女生带到金堂玩了一天,还是女生的家长包车去接回来的。校方表示,要不是普九义务卡住学校,罗强这样严重违规违纪的学生早就该开除了。罗强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电话都很少打回来,面对罗强这样的留守儿童,学校几乎无计可施。

唐明明家人不断找学校讨说法,学校本想再找罗强家人一起协商事情怎样处理。这时一件更意外的事发生了,10月30日下午,“轰”的一声巨响,一团黑烟从学校升起,有人要炸学校!警方立即布控,将尚未逃离现场的罗强抓获归案。据罗强交代,炸药包是他用火炮加雷管和导火线拼装而成的,他恨学校,不想读书了。由于炸药包没有伤到人,当晚警方将罗强放走。

谁来担责

将诉诸法院

唐明明的病情经中江县红十字医院诊断认定是脑震荡综合症。住院两天后,唐明明疯疯癫癫的情形没有任何改变,遂转入中江县精神病医院,6天后,家人将其接出院,该院结论为:未定型精神分裂症。家人向学校借了4000元医疗费,先后到成都和绵阳等地求医问药。医生说,唐明明起码要治疗两年才会好转。

唐成良认为孩子在教室挨打,学校负有全部责任。而钟吉表示,唐明明没有外伤,可能是在路上被刀吓住了才得病的,学校责任不大,最多能借5000元,家长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此事。

昨日上午,唐成良已请“中江佐罗”朱文光全权代理此案。本报将对此事继续关注。(文中学生均系化名)

采访后记

面对暴力勇敢说“不”

记者在网上搜寻“校园暴力”,无论哪个门户网站都可以搜到数千条类似案例,校园暴力造成的悲剧频频上演。德阳一名老教育专家告诉记者,纵观多个校园暴力的受害者,都是像唐明明一样性格内向、老实胆小、习惯逆来顺受的软弱学生。他们极易成为放肆蛮横的学生或小混混们的目标,事后不敢向学校和家长求助,又使得施暴者更加嚣张,以致陷入恶性循环。让孩子们学会勇敢,面对暴力沉着应对,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勇敢”绝对不是“以暴制暴”,而是冷静、沉着、果敢地说“不”。学校和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自身摆脱困境、战胜暴力与威胁的智慧和能力。

他山之石

警方设立校园小便衣

前不久,郑州市交巡警五大队针对校园里出现的暴力事件,在所在辖区的中小学设置了“校园便衣”。从学校选一些小志愿者,关注学校的“风吹草动”,发现有打架、斗殴等苗头立刻向警察报警。民警随时和学校里的“小便衣”保持联系。碰到校园暴力事件,不和对方发生正面冲突,及时和责任民警联系即可,从源头上控制校园暴力。(编辑:胡曼筠)

小学老师命令四名儿童互相抽打耳光被解聘

南方网讯(2005-11-02)因为学前班的4个小孩子淘气,北京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的一名老师让他们互相抽打耳光作为惩戒。

事情发生后,有两个孩子先后退学,另外两个孩子仍正常上课。学校称目前这名老师已被辞退,校方领导已到学生家中道歉。

孩子脸上留下掌印

10月31日,南南的父亲郭先生说,南南已从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退学了。

他告诉记者,此前孩子在学校曾被老师命令与同学互相打耳光。

郭先生说,南南原在海淀区实验二小的学前3班就读,平时比较淘气。10月14日晚上,孩子一到家就告诉郭先生,当天张老师让几个不听话的学生互打耳光,他也被同学打了两下。

郭先生说,南南说他被同学打后,又被老师要求去打自己的同桌。

新新跟南南同一个班。新新的家长唐先生说,新新也因淘气被张老师要求与另一个孩子张羽互打耳光。

当天,还有一名孩子黄进也被要求打同学耳光。

家长们说,当天共4个孩子反映被张老师要求互打耳光,其中张羽的脸在事后还留有掌印。

校方也证实了事后张羽脸上确有痕迹。

两个孩子退学

海淀实验二小的校长宋鸿莲说,根据校方调查了解的情况,当天学生上完体育课后,几个淘气的学生去爬一个较高的护栏,被张老师制止。后来,他们回到教室后又淘气起来,张老师就对一个孩子说:“去打他一下。”

对于家长提供的细节,宋鸿莲说张老师确有违规举动,但具体细节很难求证。

宋鸿莲校长称,因家庭矛盾,张老师精神压力很大,当时有点恍惚,张老师自己也不知怎么就说了那些话。

事发后的两周内,南南的家长郭先生和新新的家长唐先生带着自己的孩子分别办了退学手续。另外两名孩子继续留在班上学习。

“自从发生那件事之后,本来就不爱去学校的孩子更不愿意去了,有时还一人躲在厕所里哭,”唐先生说,“我们就给他办了退学手续。”

郭先生也表示他认为学校已不适合孩子再去了,于是让孩子重新回了幼儿园。

对此,宋鸿莲校长说,郭先生早在事发前就提出因搬迁要办理退学手续。

对于唐先生,她表示已尽力挽留了学生和家长。“孩子如果因为这件事受到了一定的伤害,校方希望他能够继续留在这个集体当中,我们已经调派了最好的老师到这个班进行教学。”

校方登门致歉

宋校长说,了解情况后,17日和18日连续两天的晚上,学校的教学主任孟主任及另一位学校领导带着张老师前去4名学生的家中向孩子和家长道歉。

“我们的态度是很诚恳的,”宋鸿莲说,“有的家长能接受道歉,也有家长闭门不见。”

家长唐先生说,他接受了老师和校方的道歉,但需要校方给一个正式的书面道歉,并给予经济赔偿,“即使赔一分钱也代表了学校的认真态度”。

校方称,学校和老师间都有“师德”协议,若老师因违反师德引起经济赔偿,均由老师个人承担。

对于学生家长提出的赔偿要求,校方称只能对张老师和家长双方进行协调,校方无权动用财政拨款给家长赔偿。

当事教师被解聘

校方称,事发后的第五天,学校就下达了对张老师的解聘通知,“她确实做了错事,应该承担后果”。

“不论到底细节如何,我们认为张老师确实做错了,学校也该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毫不回避。”宋鸿莲说,事发后,学校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并在一周之内对学校所有的老师提出了“自查师德”的要求。上周,校方还给学生们的家长分发了调查问卷,“通过家长的反映,看看老师们是否有违规的现象”。

对于此次事件,校长宋鸿莲及另外两名学校领导均感到意外。他们说张老师上学期在学校实习了一个月,学校对她的表现还是挺满意的,而且她的毕业证和教师资格证均齐全,学校便聘用了她。

校方称,事后学校对张老师和她的家人做了了解,获知年轻的张老师近来家庭矛盾十分严重,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宋鸿莲校长说:“事发后,我们问她相关的情况,她的反应比较迟钝,有点恍惚,她也记不清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目前实验二小已将这件事情的相关情况通报了海淀区教委。

“我希望家长和社会都给年轻的张老师一个改过的机会,毕竟她还年轻。”宋鸿莲说。(文中4名儿童姓名为化名)

2高中女生引发20余人校园械斗1无辜男生被砍伤

南方网讯(2005-08-12)哈尔滨市两名高中女生对“小学恩怨”一直耿耿于怀,当双方4年后在同一所高中偶遇时,便决定各自“码人”在校门口做一了断。一方开来7辆捷达车,拉来28名帮凶,并且配备7把片刀。另一方看见对方“超大阵容”后,因害怕自己找来的4名帮凶寡不敌众便偷偷逃离现场。结果人多的一方误将事发现场的一名高中男生当成要报复的人,将其砍伤后匆匆逃离现场。近日,哈市平房区保国派出所的民警经过一个多月的侦查,终于将参与群殴的主犯抓获。后经了解,28名帮凶均是哈市某高校的在校大学生。

据保国派出所的民警介绍,6月21日18时许,该所接到群众报警,称该区某中学门前有20余名男青年聚众打仗。民警赶到事发现场时发现,一名穿着校服的男生躺在血泊中奄奄一息,参与群殴的男青年全都不见了踪影。民警立即将受伤男生送到解放军第242医院进行救治。医生在检查中发现,该男生已经昏迷,背部和腿部有多处刀伤,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

民警在调查取证时得知,这场群殴事件是因为某中学的两名女生引起的。该校高一女生李某和高二女生刘某因小学时的一件小事产生矛盾,并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今年6月20日,已经4年没见过面的两人突然在高中校园内偶遇,气愤难忍的两人便相约第二天各自“码人”在校门口做一了断。

6月21日18时许,两人放学后如约来到校门口并发生厮打。随后,刘某跑到学校后面带来7辆捷达车,每辆车内坐着4名男青年。刘某一声令下,20多人一起冲出车内,朝刘某所指的远处一名穿校服的学生飞奔过去。事发时,李某因在远处已经看见对方的“超大阵容”,心想自己找来的4个人根本打不过对方,为不吃眼前亏便脱下校服躲了起来。当刘某赶到校门口时,只看见远处有一名穿着校服的学生像李某,便指着那个背影喊:“就是穿校服的那个。”20余人闻声立刻向其冲了过去,并挥刀一顿乱砍,结果这名无辜的男生还没有反应过来,便被砍倒在血泊中不省人事了。随后,刘某和他的28名帮凶立刻钻进捷达车内逃离了现场。

近日,保国派出所的民警在所长的带领下,经过一个多月的侦查,终于将案发时手持片刀砍人的3名男青年抓获。经审讯,刘某的帮凶都是其正在哈市某大学上学的男朋友纠集的,28人均是该校的在校大学生。

负责办理此案的保国派出所所长吴琼表示,这是近年来他办理的最大一起校园暴力案。现在高中生打仗的案件逐渐增多,并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两名女生竟然因为“小学恩怨”纠集校外人员聚众斗殴,这种有组织、有预谋的校园暴力案件应该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并要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减少校园暴力案件的再次发生。(编辑:胡曼筠)

昆明大学三起“耳光事件”引发校园暴力的忧思

南方网讯(2005-6-16)短短的50天内,昆明大学西校区5年制教育部发生三起几乎一模一样的校园暴力事件:两名女生各自遭到同班女同学的欺凌,被搧数十耳光。

被这几起“耳光事件”抽痛的不仅是两名不足18岁的女孩,还有殚精竭虑的老师和家长――一向被誉为“象牙塔”的校园到底怎么了?

“不借手机”“看不顺眼”,这就是搧耳光的全部理由

今年3月30日夜里10点20分,昆明大学西校区女生宿舍楼403室女生梁馨接到406室一个女生的传话:10点半熄灯后去一趟406.

梁馨一踏进漆黑的406,同班同学张小宁、王曼和刘璐迎了上来,逼问梁馨为什么不借给她们手机?――“早看你不顺眼了!”这几乎是3名女生向梁馨施暴的全部理由。她们轮流抽她耳光,一直殴打至深夜12点。“我的脸被打肿了……我报告了班主任。她们向班主任做了保证,再不欺负同学,班主任就没有上报学校。”梁馨说。

但是一个月后的4月30日夜晚,相同的时间,相同的传唤,走进相同的406室,这次等待梁馨的一共5人。她们仍然以“拒借手机”为由,要教训一贯让她们看不顺眼的梁馨。

随后的恐吓、折磨、殴打变成了一场令梁馨日后心惊胆战的“耳光游戏”――不知是谁想出了这样的规则:抽签排序,依次抽打梁馨耳光。就这样,5名女生借助宿舍外面男生楼透进的灯光轮流抽签,不慌不忙对18岁女生梁馨进行了长达2个钟头的殴打……

“我差不多被打昏了……直到凌晨1点多钟,她们才放过我,我回到宿舍,哭着给我父亲打了电话,父亲立即拨打了110,警察最先赶到了……”

4•30事件随后被校方认定为3•30事件处理“软弱”带来的恶果。两起事件共有7名女生先后参与,其中张小宁、王曼刚满18岁,其余3名女生仅17岁,让校方想不通的是,她们在施暴过程中竟没有丝毫手软,并尽情享受着整个漫长的“折磨”过程。

梁馨向记者澄清,她并非没把自己的小灵通借给406室的同学,而是她们使用的时间太长了!难道这就该遭受惩罚?!暴力在梁馨心头留下了难以抹平的创伤,“我们是同班同学啊!躲都躲不开;有时看见她们从我宿舍经过都会紧张得要命,担心她们是不是又要把我叫过去打我。”

时间仅过了19天,5月19日当晚,女生宿舍2004级涉外商务班的一名17岁女生因被人怀疑偷看了他人日记,同样遭到2个宿舍7名女生的“轮番耳光”……

女生暴力追问德育

同一幢女生宿舍楼,前后不过50天,3起女生暴力事件,令人心惊。据记者调查,主要施暴者已受到学校严肃处理,但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昆明大学西校区远在距昆明29公里的某村半山坡上,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5年制”是职业中专与高等专科的混合物,学生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大专学习。2004年,昆明大学一举兼并三所中专,西校区所在校址是从前的昆明轻工业学校,原校近40名中专教师也被并入。昆明大学校长岳怀仁解释,“扩招并校之后,教师能力、学生素质都与大专要求还有差距,在弥补差距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这也是扩招带来的阵痛。”

近年来的校园暴力事件大多发生在分校,暴露出教学资源面对参差不齐生源时严重稀缺的弊端;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德育教育严重滞后是校园暴力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

昆明大学西校区学生科科长叶伟翔告诉记者,施暴的学生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父母整天忙于生意,将孩子扔进校园就不闻不问;家庭教育缺失、社会环境影响使学校责任被推到极致,德育难度“超高”,教师们也非常困惑,“我们知识有限,人手有限,经验更有限;管好一个学生要花费从前几倍的精力,太累了!”然而记者在采访中有学生表示,5年制使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们一步迈入高校,也一步迈入大众教育的盲区――学校德育课流于形式,教师的说教又太老套;显然,学校远没有找到应对成长烦恼的好办法。

最令人担忧的是,暴力正在向一贯被认为柔弱、无力的女生悄然渗透。一些独生子女受到暴力文化影响,往往成为社会、家庭、个人成长等多重矛盾的聚合体。张小宁介绍,如今女生中间拉帮结派、横行霸道的现象非常普遍;暴力往往是解决摩擦最常见的方式。

昆明心理咨询顾问彭丽君剖析,在昆明大学的案例中,未成年女生的暴力倾向值得教育者警醒,“这确实是新的德育考验,对待男女生要有不同的策略,对女生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与男生同等对待;教师必须做得更细,对女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洞烛幽微。”

3起事件足以令校方汗颜:居然一再逃过宿舍管理及值班教师的眼睛,尤其当梁馨事件发生后,学校竟然没有防止暴力再次上演。

对校园暴力依法说“不”

显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的校园暴力事件对学校德育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云南省教育厅德育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工作者认为,目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育工作者都感到压力剧增,重压之下急需合理配置资源、提升教师素质;面对校园暴力事件,教育部门要抓好师德建设,选拔和任用有爱心、有责任感、正义感的教师到第一线工作,为学生创立良好的校园环境;面对独生子女出现争强好胜、自我中心、报复心强等不良倾向,最好能把心理测试、心理矫正引入校园,帮助教师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同时,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共同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也是杜绝和矫正青少年暴力事件的有效方式。

云南省教育厅专门研究校园治安问题的高朝寿介绍,云南省教育厅已经与各高校签订了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目标责任书,有望鞭策各大高校对校园暴力说“不”。

但他认为,法律仍然是解决校园暴力的利器。校园暴力事件使学校、家长、学生职责成为争论的焦点,也暴露了各方在处理暴力事件上手段的疲软滞后。比如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没有对“学生在校期间学校是不是监护人”明确界定。学校非常需要通过法律界定暴力、防范暴力和惩罚暴力,因此,国家出台校园安全法迫在眉睫,使之规范学生行为,把校园暴力的危害降低。据介绍,云南有望在明年内推出云南校园安全条例。

“试想,如果昆明大学在3月30日当晚发生暴力事件就能参照有关法律,及时惩罚当事人,还会有后来的两起暴力事件吗?无论如何,学校、学生都被推到了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上,而依法防治却可以化解很多争端。”高朝寿说。(注:文中涉及当事女生均为化名)

2022《最美巾帼奋斗者》布茹玛汗·毛勒朵观后感

2022《最美巾帼奋斗者》布茹玛汗·毛勒朵观后感

观后感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以下是我整理的2022《最美巾帼奋斗者》布茹玛汗·毛勒朵观后感,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2022《最美巾帼奋斗者》布茹玛汗·毛勒朵观后感(一)

布茹玛汗的父亲自幼是孤儿,在旧社会,他靠为巴依(富户)家放牧讨生活。对于来之不易的和平十分珍惜,弥留之际还嘱咐布茹玛汗:“这里是解放军吃着草根才解放的,你要守护好边境。”

在父亲的影响下,布茹玛汗凭借一股韧劲儿,守护着冬古拉玛从未离开。寒来暑往,贫穷、危险都没能阻止她巡边的脚步。

那时,很少有女性放牧巡边,但布茹玛汗却每日早出晚归查看边境状况。照顾不了孩子、照顾不了家庭,腿脚常常被尖利的岩石划出道道血口,无数次被困暴风雪中……

布茹玛汗不仅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边境,也把这种守护者精神传递给了子孙——她家中儿孙6人,除一名幼孙在读书外,其余全部扎根边境守护祖国安宁。

“我从12岁开始就跟着妈妈巡边护边,那时候我一直不明白妈妈一个人为什么经常去巡边护边。有一天妈妈巡边回来,嘴唇都裂了,我问她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去巡边,妈妈说:‘我父亲教导我必须要守边护边,为党为国家作贡献。为了这句话,我发誓就算剩下最后一口气,也要守护好祖国的边防线。’”布茹玛汗的二儿子麦尔干说,我要传承妈妈的精神,坚持守护好祖国的边防线。

“我有3个孩子是在守边的地方生的,将来我不在了,儿孙还要守下去,要子子孙孙代代守下去!我经常教育我的子女要好好守护边防线,只有守护好边防线,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布茹玛汗动情地说。

边防军的“冬古拉玛妈妈”

布茹玛汗有数不清的兵儿子,她爱他们胜过自己亲生的子女。她常说:“这些孩子远离父母,来这里是为我们守边,他们更需要得到母爱。”

几十年亲情母爱,布茹玛汗成了边防七连官兵共有的母亲,她视边防军如子女,自己生活贫困,却竭尽所有给“兵儿子”吃住,历届守边官兵们都亲切地叫她“冬古拉玛妈妈”。1999年7月28日,布茹玛汗杀羊取血及时挽救了战士罗齐辉就要冻掉的双脚。2004年7月31日,布茹玛汗在暴风大雨中爬山越岭花了7个小时走了十里路给困在洪水中的战士送去粮食,而她却浑身伤痕累累……

“虽然布茹玛汗大妈现在年龄大了,不能亲临守边一线,但她经常过来给我们讲她的守边故事,对待我们派出所的民警就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我们非常尊敬她,要向她学习,爱岗敬业、忠诚履职、爱边护边,守好祖国的西大门。”乌恰县边境管理大队吉根乡边境派出所所长阿玛提·阿帕尔说。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亲眼看到边境线上发生的变化,2010年,布茹玛汗专门把自家的一间房子改造成“护边员历史教育馆”。馆内200多张图片、12件实物,生动真实地记录了布茹玛汗半个多世纪的守边历程,以及护边员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布茹玛汗·毛勒朵来说,热爱祖国是一种信仰:义务巡边、不求回报,需要时,可以献出鲜血和生命;热爱祖国也是一种品格:做到极致、谨守祖训、找寻人生的意义。

2022《最美巾帼奋斗者》布茹玛汗·毛勒朵观后感(二)

布茹玛汗·毛勒朵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冬古拉玛通外山口的一名护边员。这里海拔4290米,是帕米尔高原中国通往吉尔吉斯斯坦的一处边防隘口。

1961年,19岁的布茹玛汗跟随丈夫在冬古拉玛安家。她发现,这里虽有边界线,但没有界碑。那时的她,便立下手刻界碑的心愿。

布茹玛汗记得,当她第一次将“中国”两个字刻在石头上时,欣喜地将那块石头抱在怀中。50多年过去,她在边境线上的10多万块大大小小石头上刻下“中国”两个字。

布茹玛汗的父亲是孤儿,自小和5个兄妹为巴依(富户)家放牧谋生。新中国成立后,全家开始过上好日子。对于来之不易的新生活,布茹玛汗的父亲十分珍惜,弥留之际叮嘱子女:“这里是解放军吃着草根才得到解放的,你们要守好边境,像待家人一样待解放军。”

那时,很少有女性放牧巡边,但布茹玛汗每日早出晚归,将越境的牛羊赶回来,查看陌生人有无进出边境。冬古拉玛山口离布茹玛汗的家有60公里山路,她照顾不了家庭;一路上,悬崖、乱石滩、沟壑密布,她的腿脚经常被尖利的岩石划出道道血口,很多次受困于暴风雪中……护边生涯里,布茹玛汗遭遇过无数危险。

她对于边境线的守护执着得近乎“偏执”,乡邻笑她痴傻,丈夫也和她闹过矛盾。

然而,她无怨无悔。“父亲说过,边境线安稳国家才能安稳,人们才能有幸福生活,我做了应该做的事,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布茹玛汗说。

2022《最美巾帼奋斗者》布茹玛汗·毛勒朵观后感(三)

对于布茹玛汗而言,热爱祖国是一种信仰。这已经成为家风并得以传承。

布茹玛汗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都是护边员。她对子女说:“我过去吃的苦像山那么多。你们现在也要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

布茹玛汗的儿子买尔干从12岁就跟着妈妈巡边护边。如今,40岁出头的他已是当地护边员小组组长。回想过去,他红了眼眶:“小时候埋怨妈妈为什么总不回家,为什么不能像其他人的妈妈一样给我们做热饭热汤,只知道她在边境线上巡边,还常常受伤。成为像她一样的护边员后,才明白了边境线的意义,开始钦佩妈妈,为她骄傲。”

如今,布茹玛汗的故事传扬在天山南北,成为新疆各族护边员的榜样。

今年国庆前夕,布茹玛汗荣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当她蹒跚走向领奖台时,远在近万里外的国境线,布茹玛汗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喜极而泣。

“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国家就是最大的好。”布茹玛汗说。

2022《最美巾帼奋斗者》布茹玛汗·毛勒朵观后感(四)

“拥军爱军”是布茹玛汗常年坚持的另一件事。她记不清救治过多少冻伤、摔伤、被困暴风雪的“兵娃”,给他们妈妈般的爱与呵护。

1999年,浙江籍战士罗齐辉巡逻时被困暴风雪,双腿严重冻伤。得知情况后,布茹玛汗迅速将他抬进毡房,把小战士的双脚揣在自己怀里暖着,让儿子麦尔干宰杀山羊接热血救治。经过1个多小时急救,战士的脚开始恢复知觉。

2004年,边防战士胡红利带领7名战士出发,原计划巡逻8天后到达冬古拉玛山口。天气突变,他们被困半山腰。暴雨之夜,布茹玛汗和儿子背着干粮摸着石头一点点向前挪,赶了10几个小时山路,将救命干粮送到战士们手中……

布茹玛汗有一个习惯:只要有空就织毛衣、毛裤、毛袜子,用的是自己手工捻的羊毛和骆驼毛,给“兵娃”们准备过冬衣物;战士们的鞋袜、衣服湿了,她就守在火堆边一件件烤干;衣服破了,她一件件补好……

布茹玛汗家生活并不宽裕,可是,只要边防战士巡逻经过她家,或来做客,她和丈夫、孩子都会把毡房让给战士们住,自己搬到放杂物的小毡房里。每年建军节,她都会在家里准备酥油卷饼、奶茶、宰杀牛羊,请边防战士到家里庆祝节日。

“他们就像我的孩子。”布茹玛汗满是怜爱。

2022《最美巾帼奋斗者》布茹玛汗·毛勒朵观后感(五)

在祖国最西部的“最后一缕阳光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吉根乡,有一位柯尔克孜族护边员。她长期扎根于祖国边疆,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将青春年华奉献给祖国的守边事业,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冬古拉玛边防线上50多年如一日巡边护边,每天最少要走20公里山路,在她守护的山口,创造出无一例人畜越境事件的守边业绩。她,就是布茹玛汗·毛勒朵。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地跨天山山脉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昆仑山北坡和塔里木盆地西北缘。自治州北部和西部分别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133公里,有大小250多处通外山口。

帕米尔高原深处的柯尔克孜民族,山是他们的父亲,水是他们的母亲。上世纪60年代,300多名柯尔克孜族边民成为边防线上不可或缺的护边员。当地柯尔克孜族牧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每一座毡房都是一个流动的哨所,每一位牧民都是一个活着的界碑。”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活着的界碑,才有了祖国边陲的安宁。

1942年出生在这里的布茹玛汗,受父亲守边情怀的影响,19岁就扛起了守边重任,进驻海拔超过4000米、山顶常年积雪的冬古拉玛山口,成为一名光荣的护边员。“我熟悉冬古拉玛山口的石头,就像熟悉我家抽屉里放的东西一样。”她用重重叠叠的巡边脚印,把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一石都刻在了心上。“父亲经常说,只有稳定,我们的生活才能安宁;只有团结,我们才能战胜一切。”

布茹玛汗的父亲自幼是个孤儿,旧社会每日为巴依(富户)放牧,他对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充满感激之情。也正是因为父亲的缘故,布茹玛汗无论吃多少苦都要将拥军、戍边做到最好,守护着冬古拉玛从未离开。

在每天巡边的路上,布茹玛汗刻下了不计其数的“中国”石。她说:“我想在冬古拉玛山口上的每一块石头上都刻上‘中国’两字。”布茹玛汗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刻下“中国石”的场景:那天自己一个人在山上,雨势大得令人害怕,她就在石头上用柯尔克孜文刻下“中国”,以此消除心中的恐惧与不安。整整三天三夜,她高兴地抱着这块石头,连睡觉都没离开过它。

后来得知汉字更易于书写,布茹玛汗便开始向别人请教汉字的写法,然后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在祖国边境线上刻写了无数块“中国石”。50多年来,她已不记得自己将“中国”二字刻在多少边境的石头上,但那些石头是她心中永远的界碑。“以前我骑毛驴,好几个小时才能到达边境线,现在交通便利,车路畅通,几十分钟就能到了。虽然人在一天天变老,但我刻过的石头依然坚硬,走过的那些路都能够证明我的存在。”

1986年7月的一个早晨,布茹玛汗发现有一块界碑向我国方向移动了25厘米左右。来不及多想,她第一时间骑马向乡政府报告,及时挽回了重大损失。半个多世纪以来,她在边境线上留下的足迹长达8万多公里,相当于环绕赤道走了两圈。

冬古拉玛山口,海拔4290米,地形复杂,气候变化无常,有时一天之内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都能碰到。遇上恶劣天气,在这里驻守的官兵生活会极度艰苦,甚至还会遇到生命危险。

1999年,一名叫罗齐辉的战士因冻伤双脚而不能行走,布茹玛汗知道后,立刻宰杀养了7年的山羊,用羊血为战士暖脚;2004年7月,边防的7名战士因大雨冲断小路,无法前行,布茹玛汗步行15个小时将奶茶、食物送到战士手中。她给战士织毛衣、织毛袜、做被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对于战士们,布茹玛汗总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你们的妈妈都在很远的地方,不能照顾你们。来到这里,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为教育更多的年轻人爱边护边,布茹玛汗把家里的一间房屋改造成了护边历史教育馆,后来被乌恰县评为党员教育基地,常有疆内外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房间里的200多张图片及12件实物,详细记录了她半个多世纪的护边历程,她还时常给年轻一辈讲述自己的戍边故事,嘱咐他们身处和平年代也要时刻心怀祖国,做好祖国的守边人。

布茹玛汗全家都在冬古拉玛山口戍边,仅靠养牛羊为生,但布茹玛汗不觉得苦。她常对家人说:“我过去都是穿旧鞋子过日子,你们现在每月还能领到300元的戍边费,非常好了。就算国家不给这笔钱,作为边境的一员,就该保卫边境。”连她的小孙子也常说,长大后要做一名戍边的解放军。

50多年来,她用双脚丈量祖国的边境线,一家人甘守清贫,始终把热爱祖国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如今,得了严重风湿性关节炎的她腿脚行动不方便,不能再为祖国守边关,但是她说要让子子孙孙都要把守边事业继承下去。

“现在,我老了,不能守边护边了,但我的子女都是护边员,我要让他们一代一代去接力守边。”布茹玛汗坚定地说。

向“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致敬!

2022《最美巾帼奋斗者》布茹玛汗·毛勒朵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观后感怎么写

★2021最新党课开讲啦观后感5篇

★观后感作文大全5篇

★电影观后感600字精选10篇

★观后感大全精选5篇

★励志电影的观后感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5篇

★关于观后感的作文范文5篇

★观后感范文300字

★电影观后感800字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浙江民警养牛和关于校园安全教育黑板报的资料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