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族为什么养牛马少了?为什么打不过匈奴的骑兵?

游牧族为什么养牛马少了?为什么打不过匈奴的骑兵?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游牧族为什么养牛马少了,以及西汉初期的军队,为什么打不过匈奴的骑兵?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鞑靼与蒙古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有很大的不同?

鞑靼与蒙古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有很大的不同?

感谢“VIP7312558669933”的邀请!

鞑靼与蒙古是部族交错的关系。虽然有交错的地方,但是鞑靼与蒙古是两个不同的部族,而且分别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所以鞑靼不是蒙古,蒙古也不是鞑靼。

鞑靼一词虽然出现在明朝,然而这一词中原人对鞑靼部落政权的称呼。鞑靼这个部落是一个大部落,隶属于鞑靼部落的小部落有:怛旦部落、阻卜部落、塔塔尔部落、汪古部落等。

怛旦部落早在唐朝已经出现,是隶属于突厥帝国的一个小部落。鞑靼人也是突厥语系的一个游牧部落。突厥帝国崛起于漠北草原,后来征服中亚,中亚的部落在突厥的同化下,也多了一批白种人的突厥人。因为草原部落一旦取得胜利,就会将对方的部落瓜分,分给自身隶属下的各个部落,所以鞑靼部落中也多了很多白种人。

突厥帝国分裂后,各个大部落又分成小部落,各个小部落又再次合并为一个大部落。再后来,东西突厥都被唐朝所灭,在唐朝稳定的统治下,各个小部落就固定下来,形成了不同的民族。

唐朝遭遇安史之乱,漠北草原的回纥人被唐朝抽调了大量的兵员平乱,例如沙陀族就是回纥的一个部落。回纥人遭到北方黠戛斯部落的进攻和东方契丹人入侵,回纥人向唐朝寻求庇护,退守到西域和中亚地区。

契丹人灭掉了黠戛斯,占据了大漠草原。其中阻卜就是契丹人统治下的鞑靼人。契丹人建立的辽朝被女真人推翻后,契丹人裹挟草原各部退守藩属国的领地,并灭掉了各个藩属国,建立了西辽帝国。而留在草原上汪古部和塔塔尔部就是金朝统治下的鞑靼人。

金朝崩溃后,蒙古部统一草原各部,鞑靼人也隶属于蒙古,成了蒙古人。

所以在中亚的部族是突厥—回纥—契丹—蒙古。这些部族都是从东方西征过去的,虽然受中华文明的影响,在战力上要强过中亚各个部族,但是西征的人口比较稀少。不仅没有同化当地部族,反而被当地部族所同化。每一次西征,漠北的鞑靼部落都能在中亚找到自己的小伙伴,所以在人口上要更多,文化程度上更高。

政权虽然是契丹政权,但是主体民族却是鞑靼人,而不是契丹人,契丹人反而被鞑靼人同化了。蒙古人也是,西征的过程中,蒙古人比较少,塔塔尔部和汪古部在西征后找到了自己的小伙伴,一合并,在人口上超过了蒙古人。在中亚真正的蒙古人反而在几个鞑靼部落的引领下,和中亚的鞑靼部落结合。

统治俄罗斯的金帐汗国,名号虽然是蒙古人,但是主体民族却是鞑靼人。蒙古人只剩下一个名号。完成对东欧各个俄罗斯公国征服的不是漠北草原的蒙古人,而是在蒙古人领导下的中亚鞑靼人。所以西方人把突厥、鞑靼、蒙古都当成一种人的不同名字。

蒙元政权崩溃后,逃到草原,鞑靼人夺取了蒙元政权,建立了鞑靼汗国,所以被明朝称为鞑靼人。然而,漠北草原,蒙古人才是主体民族,鞑靼人虽然夺取了政权,但是人口处于少数。除了鞑靼还有一个瓦剌政权,也是一个小部落。这漠北草原,无论是地域原因,还是人口的原因,鞑靼人更容易被蒙古人同化,彻底地成为蒙古人。

近代的西方是民族国家,单一的民族,根本无法理解大一统多民族的中国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历史原因,他们把中国叫做契丹人,也叫做突厥人,也叫做蒙古人,也叫做满洲人,也叫做汉人、唐人。相同的生活环境,才能取得文化的认同,便于文化的输出。

中国对中亚的文化输出更多的是吐蕃人的文化、加上草原文化的一个混合体,因为中亚、漠北、青藏,游牧经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汉文化更容易输出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农耕经济占据重要的地位。

上面所论述的就是突厥人、鞑靼人、蒙古人、回纥人他们交错的历史关系。受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现在的突厥人、鞑靼人、蒙古人就比较好区别了。中亚以及新疆的许多民族的统称是突厥化的各个民族。鞑靼人在俄罗斯境内比较多,有多个鞑靼人的共和国。蒙古人在中国、蒙古国、以及历史上清朝被沙俄割占的地区。

西汉初期的军队,为什么打不过匈奴的骑兵?

西汉初期的军队,为什么打不过匈奴的骑兵?

要打匈奴,农耕文化打匈奴乃至于游牧也不过几种方法。

第一种李牧式。设圈套,打埋伏,搞就地歼灭。

第二种霍去病式。养马,组织骑兵狂奔对方基地。找到对方主力决战。

第三种,说诸葛亮式有点勉强。就是中国古代对抗游牧的传统秘籍。战车。

象棋里车乃第一强子,士卒依靠车来进行防御,机动,补给。这是从周朝就有记载的。

咸宁五年(279)正月,河西鲜卑人秃发树机能率众反晋,攻占凉州(治今甘肃武威),晋廷大震。时马隆任司马督,自请招募勇士3000前往收复。武帝准其所请,授他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允其至武库任选兵器,并领三年军资而后出发。十一月,率军西渡温水(今武威东),秃发树机能领部众数万据险阻遏。马隆改革兵器,作扁箱车。在广阔地带,依八阵图联车为营,插鹿角于车的外围;遇道路狭窄,则将扁箱为木屋置于车上,以挡矢石。据《晋书·马隆传》记载,他还令晋军着皮甲,于道旁累磁石干扰身裹铁甲的鲜卑人行动。如此且战且进,不断获胜。武帝在久未闻马隆军音讯后获得捷报,甚喜,诏授马隆假节、宣威将军。十二月,经大战,斩秃发树机能,克凉州。

中国晋代马隆征凉州时所作车阵:“晋马隆循卫、李选士三千二百人,配车一百二十八乘,三百人为游奕,依孔明八阵而为四层,路广,车上以木为拒马向外,结营而行,名鹿角车营;路狭,更施木屋,以蔽矢石,木屋拒马,以低为式,治力前拒,兼束部伍,且战且进,故曰扁箱车阵也。能损益,即便利,尚可成出塞之营耳。”晋将军马隆出征凉州,为防御敌之骑兵,因布此阵。全阵凡3200人,配车128乘,每乘25人,每二乘相互为一阵。300人为游走的机动部队。阵由四层构成,一层56乘战士,二层40乘,三层24乘,四层8乘。车上置拒马木以御敌骑,并置扁箱,以保护车上士兵。《续武经总要》云:“木屋拒马高则难用,故扁其箱以承”矢石,故阵以“扁箱”得名。

以后戚家军也用车战对抗后金的八旗精锐。

最早实施这种战术的,是三国时代蜀国的诸葛亮。他使用的八卦车法,就是基于使用战车阻击敌人骑兵的这种想法。他创造的运粮用的木牛、流马这种独轮车,也是作为阻击敌人骑兵冲锋用的一种障碍物来使用的。

诸葛亮北伐对魏国。魏国早已经打服了匈奴,鲜卑胡骑也有内迁。因此骑兵相比蜀汉很有优势。

主动进攻,能否以步兵克制魏国的骑兵,是个问题。所以后出师表里,诸葛亮写丧失突骑一千就心痛的不得了,虽然不是诸葛亮本人亲笔,也反映了当时人的认识。蜀汉是没有骑兵可补充的。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去弥补。因此做战车与阵法。

以桓温之能,四万精锐碰到慕容垂的八千鲜卑骑兵,几乎身不免,大败于枋头。

所以诸葛亮北伐,能打得魏国闭门不出,自己无甚损失就已经很难了。

回到话题,秦汉时期,西汉初年,能否有这三种方式呢。

第一种,我看过一个写穿越小说的,想依靠太行黄河打埋伏,吃这么大一桌菜。

反正匈奴当时极盛,统一了草原。所以李牧在世也无法吃下四十万。

那个依靠太行黄河打埋伏的。当然小说写的很成功。但漏洞百出。

首先要迁徙民众,其次情报要保密,黄河不能结冰,口袋关隘一个都不能出问题。

实际上迁徙一个省的民众,那基本就是董卓了。不弄到尸横遍野,震惊天下是不可能的。

韩王信叛逃,熟悉地理,因此计划可能落空。

当时单于是个人物,伏击了刘邦。因此这计谋不好使。

玩意这四十万进入内地烧杀劫掠,连接诸侯,汉朝直接就gameover了。五胡乱华提前五百年。

后期汉朝武帝搞过一次,情报保密不行。走到途中牛马成群,没人,是傻子也得问问。抓住个小官一拷打就招了。伏击暴露。

第二种,必须得国力强盛。汉武帝搞了养马令才能爆骑兵。

结果仗是赢了。马死得多。经济还是要崩。一万骑兵农业社会搞起来等于六万步兵。

不用骑兵可以不。

你觉得大漠之上,靠双腿追击四条腿,甚至十六条腿,是谁先崩溃呢。

西汉初年,汉朝连马车都少见,许多朝廷大员都坐牛车,怎么搞。

第三种,防守可以,比如李陵,马隆,诸葛亮。但要歼灭,出塞,必须地形很好。而且真在大漠,补给也跟不上。

李陵就是活活被耗死。

所以西汉初年,匈奴问题无解。只能是守要塞,和亲,恢复国力,谋取河套。一步一步来。

OK,关于游牧族为什么养牛马少了和西汉初期的军队,为什么打不过匈奴的骑兵?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