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养牛,阿都乡详细资料大全

建文养牛,阿都乡详细资料大全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建文养牛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建文养牛以及阿都乡详细资料大全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麻雀是谁发明的在什么时候

麻雀是谁发明的在什么时候

麻将的由来众说纷纭,其实它是我国明代杰出航海家郑和在航海之中的一大发明。郑和为何发明麻将呢?这与他航海大有关系。明宣德年间,郑和为了能给常年累月航海的船员开解海上生活中的无聊,在船上设计出了一种竹牌游戏,故后来麻将也有竹牌之称。观麻将中的一些牌名,还真的与航海有关。如:风向是出海航运最关心的大事,所以,郑和设计的这竹牌游戏即以“东、南、西、北”风4张牌为始。当船靠岸时必须抛锚系绳索,为此,在麻将中又设计了一至九条(索)的牌名。出海航行,淡水是必不可少的,而其时装水的器具为竹筒,在船上一直要排上九行,于是便在麻将中有了一至九筒的名目。麻将中的九张万字牌是缘于出海之前,朝廷按照级别拨发给每个船员一至九万串的铜钱。“春、夏、秋、冬”四张“花”牌则是代表一年四个季度的区分与变化。“麻将”的发明者——郑和<P>提起打麻将,中国可能无人不晓,但麻将的历史由来许多人却并不了解,细说起来很有一番意思。麻将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娱乐工具,深受国人喜爱,但其发明过程有一段历史背景故事。</P><P>据说,明朝的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船队,并率数万将士,名义上是经商贸易,实质是寻找失踪的小皇帝建文帝。</P><P>在长年的航海过程中,许多将士因海上生活单调枯燥和思乡之苦,精神萎迷不振,甚至积郁成疾。</P><P>郑和看了非常着急,担心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他认为必须要制作一种新的娱乐工具,给将士们解除烦闷,这种娱乐工具既要制作简便,又要让广大士兵都能学会,最好能容纳两个以上的人同时参与。</P><P>经过冥思苦想,郑和终于想到就地取材,利用船上现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图案,再制定游戏规则,放在吃饭的方桌上就能供四人同时娱乐。</P><P>在文字图案的确定上,为了迎合将士们的心理和航海的实际,郑和同样动了一番脑筋。比如:红“中”代表中原大地,迎合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由于中国的帝王一向偏爱红色基调,故特意将“中”字设置成红色。</P><P>因为航海的目的名义上是经商,故竹牌刻上“发”字,以迎合大家的发财心理,发多少财?“一万”、“二万”、“三万”……“九万”。</P><P>由于航海中受食品来源制作条件的限制,将士们的日常主食是烙制的圆形大饼,吃多少饼?“一饼”、“二饼”、“三饼”……“九饼”。</P><P>遇到风平浪静时,将士们也常捕鱼来改善伙食,捕多少条鱼?“一条”、“二条”、“三条”……“九条”。</P><P>船队在海上航行,将士们整天看到的是一片白茫茫的沧海,故竹牌中设置了“白皮”。</P><P>郑和当年航海使用的是帆船,所以最关心的是风向,故竹牌刻置了“东”、“南”、“西”、“北”风。</P><P>长年的海上航行,人们感受最深切的是季节冷暖的变化,干脆就刻上“春桃”、“秋菊”、“夏荷”、“冬梅”四朵花来代表一年四季,尽管后来竹牌上的图案发生了变化,但“花”的叫法仍然没变。</P><P>郑和发明的这种新式竹牌娱乐工具,不像“围棋”、“象棋”那样深奥难学,普通士兵一学就会,很快就在将士中推广开来。将士们萎迷不振的状况也随之一扫而光,郑和也为终于找到了排遣将士们郁闷和思乡烦恼的途径而开心。</P><P>后来一些将士们向郑和反映:这种竹牌太好玩了,大家都非常喜爱,将士们一玩起来就精神麻木、如痴如醉,不仅乐不思乡,而且有时连饭都忘了吃。但大家都把玩这种游戏叫打“竹牌”,名称不太雅观,还是请主帅另赐一个名字吧?郑和想了想回答:既然这种游戏能够麻痹将士们的精神,那就叫做“麻将”好了。</P><P>从此,“麻将”的名字就产生了,而且由海上传到陆地,打法也不断花样翻新,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娱乐工具。</P><P>应该说,当初郑和发明“麻将”有其积极意义,在解决海上航行的寂寞和孤独方面功不可没。也许没有“麻将”的发明,很可能由于将士们精神上的崩溃而导致重大变故发生,使后续的航行难以进行。</P><P>比如:后来的西方航海家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中,就曾发生了其中一艘帆船中途叛乱返航的情况。可见咱们中国老祖先确有先见之明,郑和用一种普及性的游戏,就巧妙地化解了可能造成的航海悲剧。</P><P>至于后来“麻将”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赌博用具,这当然是郑和当初发明“麻将”时始料未及的。那些整天沉溺在“麻将”场上难以自拔的人,是赌博的劣根性较强,还是“麻将”的诱惑力太大?这就很难解释了。俗话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总之,不能简单地归结到“麻将”本身。</P><P>希望了解了“麻将”历史由来的人们,不要曲解了郑和发明“麻将”的初衷目的,千万不能乐而忘忧、不思进取,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无谓地消磨在“麻将”牌上,而应该抓紧机遇、只争朝夕,为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努力奋斗。</

求采纳

阿都乡详细资料大全

阿都乡详细资料大全

阿都乡位于宣威市东北部,距市中心84公里。1986年被曲靖市列为贫困乡,1995年被省***列为扶贫攻坚乡,2001年被列为云南省20个最边远的民族特困乡之一。全乡辖谷兴、阿都、姜棚、同兴、施都、合庆、梨树、增坪、银厂、发吉、大佐、荣胜等12个村民委员会,其中发吉村为民族村;辖60个村民小组、171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彝、回、水、壮、白六个民族。有国土面积125.66平方公里,耕地62491.41亩。2006年,被曲靖市委、市***命名为“曲靖市平安乡镇”。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阿都乡行政区类别:乡所属地区:宣威市下辖地区:12个村民委员会电话区号:0874邮政区码:655425地理位置:宣威市东北部面积:125.66平方公里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火车站:宣威站车牌代码:云·D概况,沿革,产值,设施,经济,蚕桑,生态,效益,人口,教育,概况阿都乡位于宣威市东北部。面积140.5平方千米,人口3.98万人(2006年)。辖8个行政村。乡***驻梨树。沿革阿都,彝语地名,原名阿都戛,阿都是人名,戛是上边,含义为彝族土官阿都家住的垭口。1990年12月,乡***搬迁梨树仍沿用至今。1949年前属宝山区(新二区)备木乡,1950年至1957年属文兴区,辖:阿都、同兴、合庆、施都、梨树、增坪、银厂、大佐、荣胜、谷兴10个乡(一说为:1950年属八区-格宜区,1953年划归十三区)。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属十三区联社,成立阿都、增坪两个公社。1961年属文兴区。1963年1月由文兴区分出成立阿都区。1966年至1969年属宣威县,为阿都区,1970年至1984年属宣威县。为阿都公社。1985年至1987年属宣威县,为阿都区。1987年属宣威县,为阿都乡;1988年1月,阿都划出原银厂乡建文大队改为建文行政村归乐丰乡管辖,同时从同兴村分出部分增设姜棚村。1994年至今属宣威市,为阿都乡。1997年,面积140.5平方千米,人口3.5万人,辖谷兴、同兴、阿都、姜棚、合庆、施都、梨树、增坪、银厂、发吉、大佐、荣胜12个行政村。2006年,辖梨树、谷兴、阿都、姜棚、同兴、施都、合庆、增坪、银厂、发吉、大佐、荣胜12个行政村。[邮编]655425[2008年代码]530381208:~201梨树村~202谷兴村~203阿都村~204姜棚村~208增坪村~209银厂村~211大佐村~212荣胜村[2006年代码]530381208:~201梨树村~202谷兴村~203阿都村~204姜棚村~205同兴村~206施都村~207合庆村~208增坪村~209银厂村~210发吉村~211大佐村~212荣胜村产值阿都乡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2007年全乡经济总收入8574.2万元,增长23.35%,农民人均纯收入1405元,同比增长31.6%。全年财政收入1433万元,增长13.55%。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注重发展特色经济。烤菸种植面积4575亩,产值750万元,较上年增7.6%。种植蚕桑6709亩,总产值460万元;种植生姜1200亩,总产值432万元。肥猪出栏4.42万头,畜牧业产值4560.5万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设施针对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乡党委***加大协调力度,争取各类项目支持,积极整合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期间共投资874.6万元建成格—阿弹石公路11.2公里,新修村组公路36.6公里,实现全乡12个行政村、128个自然村通车,自然村通车率上升到74.9%;电网改造4762户,电改率达52.4%;投入资金63万元解决了4200人饮水困难。投入860万元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13个村完小点全部实现排危;投入350万元完善水务、畜牧、卫生、司法等站所建设,新建了3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90万元,年均增844万元。其中2007年完成1321万元,比2002年增加853万元。影响地方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得到缓解,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共投资2000余万元修通公路238公里,其中弹石公路11.228公里,共有12个行政村、94个自然村通车,自然村通车率达54.9%;实施电网改造4762户,农户电改率达52.4%;共建管引工程38640米,大小水池216个,小水窖1287个,总容量48300方,自来水饮用率29.9%,全乡65%的民众解决了吃水难问题,3569亩耕地实现农田水利化;投入860万元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13个村完小点全部实现排危;6个手机通讯台确保了干部民众信息沟通;宽频网接通丰富了民众精神文化生活。阿都乡经济乡党委***紧紧围绕“14436”发展思路(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科技稳乡、教育兴乡、生态立乡、产业强乡四大战略,突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作风建设、项目落实四个重点,培育魔芋、竹子、矿产三个后续产业,发展烤菸、蚕桑、生姜、畜牧、核桃、劳务六大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狠抓农业科技措施推广,稳步推进粮食、烤菸、畜牧等传统生产,加快发展蚕桑、生姜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林果、矿产等新兴产业。年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近6万亩,推广玉米四配样板、马铃薯双垄高墒样板5000亩;烤菸统一种植“红大”品种4500亩;实施退耕还林10110亩,配套种植蚕桑6140亩;扶持发展养猪专业户533户,建有一类生猪养殖小区1个、二类生猪养殖小区3个、仔猪扩繁场1个、养牛小区1个、养羊小区1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2847人,劳务收入突破2500万元。实现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7369万元,“十五”以来年均增速1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82元,年均增150元;粮食总产实现产量1321.4万公斤;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万元,年均增速15%。阿都乡1992年在同兴村试种蚕桑100亩,发展到8个村委会6140亩,年产蚕茧已达66.7吨,加工销售1—4公斤“同兴牌”蚕丝被4000余床,纯手工制作的蚕丝被纯天然,原生态,绿色环保,质优价廉,柔软舒适,供不应求。清朝搭棚看姜而得名的“姜棚小黄姜”共种植1200亩,年产生姜1800吨,加工销售的姜丝、姜片、姜粉等礼品姜肉质细嫩,色泽清黄,丝少微甜,是健胃调脾、辛辣芳香、口味纯正、回味无穷的人间美食,具有温中止呕、散寒止咳、发汗解表、排毒利水之药用功效。蚕桑阿都乡具有“蚕桑之乡”,2007年实现蚕桑产业产值65万元,蚕桑产业已成为该阿都乡阿都乡乡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新亮点。该乡属省列20个边远民族特困乡之一,种桑已有13年历史。近年来,该乡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在11个村发展蚕桑业,走“公司+农户+基地”、“支部+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子,2003年成立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2004年成立蚕桑产业协会,2005年投资40万元成立“宣威市阿都乡同兴村蚕桑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同兴”牌蚕丝被商标。争取上级支持,把蚕桑种植纳入退耕还林范围,让桑农享受政策补助;聘请专家巡回作技术指导,派技术人员到曲靖学习蚕桑种植、养殖和蚕丝被加工技术;采取村委会统一收购蚕丝,手工加工蚕丝被出售。该产业投资少、风险孝效益高,亩产效益3000余元,手工加工的“同兴”牌蚕丝被品牌响亮,供不应求,桑园面积从2003的500亩发展到2004年的3530亩,产蚕丝被600余床,产值近50万元,户均3500元,2005年产蚕茧7500公斤,收购蚕丝4500公斤,加工蚕丝被800余床,产值比2004年增15万元,2007年全乡桑园面积力争突破1万亩,到2010年,蚕桑总产值达到2500万元,人均突破600元。生态宣威市阿都乡始终坚持“科技兴乡、生态立乡”发展战略,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3.02%提高到32.2%,该乡恶劣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的良好局面。阿都乡边远偏僻,自然生态环境比较恶化,2002年全乡的森林覆盖率仅为3.02%。该乡不断强化林政执法和森林管护,借助退耕还林机遇,切实做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减轻农民负担三个结合,认真实施天保工程、河堤治理和组织乡村干部进行义务植树,大干生态工程建设。共实施退耕还林10110亩,扶持发展蚕桑、板栗、藤梨、核桃等经济林果10700亩,其它造林面积14500亩。全乡的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3.02%上升到32.2%。效益“十五”期间,阿都乡把生态建设列为地方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生态阿都乡阿都乡立乡”战略,确定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鞋子”的生态发展思路,做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共实施退耕还林10110亩,其它工程造林12500亩,森林覆盖率从2001年的3.02%上升到32.2%,同时扶持发展蚕桑、板栗、藤莉、核桃等经济林果56300亩,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结合。境内储藏的煤、铜、铁、锰等矿产资源仍未合理开发利用,没有任何工业污染,境内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山在变清,水在变绿。人口全乡有农户9223户,40022人,其中农业人口36926人,占总人口的92.2%;男性19981人,占总人口的54.4%;女性16731人,占总人口的45.6%;少数民族人口2279人,占总人口的6.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17人;乡党委***严格落实计画生育、少生奖励的人口政策,认真落实“三为主”,切实推进“三结合”,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和完善计画生育利益导向新机制,积极引导民众生育观念的转变,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各项计画生育目标任务能够圆满完成,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民众生育观念有了根本性转变,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明显提高。2007年,1400平方米的卫生院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投入30万元购置了12张病床及其它医疗设施;2007年12个村级卫生室建成,标志著全乡初级卫生保健网路基本形成。卫生院现有医务人员14人,其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8人,医师职称4人;有乡村医生34人。民众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以上,门诊及住院减免补偿金额已突破50万元。医疗环境得到改善,民众切实得到实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不良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卫生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教育全乡有中学1所,建筑面积9052平方米,其中危房4376平方米;有24个教学班,在阿都乡校学生1710人,毛入学率99%,辍学率2%以下;教职工88人。有国小40所,其中村完小13所,村小点27所;建筑面积19524平方米,D级危房5648平方米;有11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579人;教职工17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辍学率0.2%以下,2005年实现国小六年级集中办学。近年来,乡党委***把教育列为三大工作重点之一,大力实施“教育兴乡”战略,坚持以质量为基础,以发展为中心,向管理要质量,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知识,以局部带整体的教育工作思路;把好教书和育人两个着力点,以培养“六有”现代人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突破口;坚持科研兴校、学习强校、文化立校的办学道路,切实强化以排危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最佳化和教学管理。达到“十五”期间年均排危1000平方米以上,中学年均增生100人,国小年均增生200人,使全乡中考上线人数和升学率从2002年的11人、13.6%上升到2007年的158人、47.2%。阿都乡

破土供什么神

破土供什么神

要向当地土地庙燃香点烛,供上一刀肉等,下跪膜拜,恳请神灵保佑外乡来客平安无事;进深山烧炭时,临睡前都要在炭铺不远处为山神土地设置的屋前,恭恭敬敬地烧上一炷香,请过山神土地后,才能回铺睡觉。土地神专管土地,因此旧时要动土前必须祭土地,征得他老人家的同意。土地菩萨专管辖下的地盘安宁,但如果人不事先打招呼,给他一定的报酬,他会不闻不问,任鬼胡来。所以人们从事与土地有关的工程前,必须先祭土地。祭法是“备五碗素菜(豆腐、芋艿、青菜、萝卜、笋片等)、一副蜡烛香、两杯黄酒,将这些供品摆在地中间,然后主人叩拜祝念:“土地菩萨,人要在这里造猪厩、牛厩,请帮忙移一移,保佑我家养猪像牛、养牛像马。”祭毕才可破土动工。

猪头丶雄鸡、牛腿一付,水果和无色酒。

一、不可随意砍伐树木,尤其是春天

树木是有生命的,且在砍伐中也会有动土的情形,所以不可随意砍伐。正如不可随意建造、拆除庭院中的建筑一样。

几年前的一桩案例让我记忆犹新:

有位李先生来找我,直接打了一卦,只说是替他兄长问事。我从卦象判断,他嫂子去世不久,而且家中小孩子一直生病不见好。他点头认可后,我说他兄长家春季砍伐了东北方位的树木,动了三煞、小儿煞,所以造成了小孩子一直生病不断;而他嫂子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再加上其命理五行属金,受到了年(虎年)月(春天)旺盛木性的反克,木坚金折,以至病重难治。

他马上就给其兄长打电话,证实春天时确实在东北方位砍伐了一颗树。

根据我的建议,他们在院中举行仪式,一方面谢土,向神灵告罪;另一方面专门安抚三煞、小儿煞。之后不久,小孩的病治好了。

温馨小贴士:庭院风水不仅对现有居住者造成影响,还会对虽然不住在庭院,但家有老宅的人有影响,大家切不可忽视。

二、不可随意改建、拆除庭院中的建筑

庭院中的建筑、作为庭院风水的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家居风水的好坏。

而家居中的方位,与家庭成员一一对应,对其上的建筑物进行改建、拆除,就会对与其对应的家庭成员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切不可随意。

家居方位与家庭成员的对应关系为:

西北---父亲,西南---母亲,正东---长子,东南---长女,正北---中男,正南---中女,东北---少男,正西---少女。

温馨小贴士:在改建、拆除庭院中的建筑前,必须提前咨询专业人士,看动工所在方位是否当年是否三煞、小儿煞所在地,是否可以动工,以免为家人带来厄运。

三、建造房屋前必须选择吉日,举行“破土”仪式后方可开工

我之所以在阳宅动工的时候也用了“破土”这个词语,是因为现在大家已经习惯了“破土”的说法,就连央视新闻也用“破土动工”的说法来表示动土开工奠基。而如果我用“动土”这个词语,人们反而会有些不明白,所以我也就只好用引号的方式来表示了。

在建造房屋之前,必须请专人选择好吉日吉时,举行“破土”祭祀仪式,准备祭供用品,向神灵表明即将开始建造房屋,“破土”动工,恐影响神灵清静,祈求得到神灵原谅,待修建完毕后,再向神灵致谢。

祈祷、祭祀之后,才可以“破土”,开始正式的建造。

土地爷是古代中国传说中掌管一方土地的神仙,住在地下,是神仙中级别最低的。俗话说“别拿土地爷不当神仙”。在中国民间土地神的形象千姿百态,性格各异。作为地方保护神,流行于全国各地,旧时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神的现象存在。

中文名

土地爷

别名

福德正神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职业

土地

来源

西游记,宝莲灯

位置

神仙系列地位底下的爵位

所属

鬼仙

土地神又称土地公或土地爷,在道教神系中地位较低,但在中国民间信仰极为普遍,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流行于全国各地,旧时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神的现象存在。在中国的“神鬼世界”中,土地神算是众神有一位末等的“芝麻官”,但它家族庞大。旧时,在中国大地上,几乎到处可见石砌的、木建的小小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公、土地婆,香火还挺旺。

土地神祗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块地面的神。《公羊传》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汉应昭《风俗通史·祀典》引《孝纬经》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清翟灏《通惜编·神鬼》:“今凡社神,俱呼土地。”般商时期,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因而土地神更多地带有自然属性。据《礼记·祭法》载,同时祭祀土地神已有等级之分,文称:“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暑社。”汉武帝时将“后土皇地祗”奉为总司土地的最高神,各地仍祀本处土地神。

最早称为土地爷的是汉代蒋子文。据《搜神记》卷五曰:“蒋子文者,广陵人也。……汉末为秫陵尉,逐贼到钟山下,贼击伤额,因解缓缚之,有顷刻死,及吴先主之初,其故吏见文于道,乘白马,执白羽,侍从如平生。见者惊走。文追之,曰:‘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尔可宣告百姓,为我立祠。不尔,将有大咎。’……于是使使者封子文为中都侯,……为立庙堂转号钟山为蒋山。”此后,各地土地神渐自对当地有功者死后所任,且各地均有土地神,据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五称沈约为湖州鸟镇昔静寺土地神,岳飞为临安太岳土地神。清人赵懿在《名山县志》中称土地神不一,有多种名目,其中有花园土地,有青苗土地,还有长生土地(家堂所祀),又有拦凹土地,庙神土地等。

土地神崇奉之盛,是由明代开始的。明代的土地庙特别多,这与皇帝朱元璋有关系。《琅讶漫抄》记载说,朱元璋“生于盱眙县灵迹乡土地庙”。因而小小的土地庙,在明代倍受崇敬。如《金陵琐事》称建文(1399-1403年)二年(1400年)正月,奉旨修造南京铁塔时,在塔内特地辟一“土地堂”,以供奉土地爷。又《水东日记》称当时不仅各地村落街巷处有土地庙,甚至“仓库、草场中皆有土地祠”。

土地神的形象大都衣着朴实,平易近人,慈祥可亲,多为须发全白的老者。一般土地庙中,除塑土地神外,尚塑其配偶,惜称“土地奶奶”,与土地神共受香火供奉,没有特殊职司。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

历史起源

编辑

土地神

在一般中国民间的信仰中,神明多半会有明确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处很多,传说之多不胜枚举,此举中之两例。一说为:周朝一位官吏张福德,生于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廉正,勤政爱民,至周穆王三年辞世,享年一零二岁,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贫转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发展。另一说为:周朝上大夫的家仆张明德(或张福德),主人赴远他地就官,留下家中幼女,张明德带女寻父,途遇风雪,脱衣护主,因而冻死途中。临终时,空中出现“南天门大仙福德正神”九字,盖为忠仆之封号,上大夫念其忠诚,建庙奉祀,周武王感动之余说:“似此之心可谓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明清以后中国民间又多以名人作为各方土地。例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传为唐代大文人韩愈。杭州太学一带,原是岳飞的故乡,於是太学就奉岳飞为土地神。现在的土地庙中常配祀有土地婆婆,其俗约起于南宋。

历史典故

编辑

“土地神,土地神,土地原是天上人。”

在江西萍乡一带,农历岁首要举行参拜土地神的庆贺活动。这天黄昏,锣鼓喧腾,爆竹声声,以一人假装成土地神,按上线胡须,翻穿皮马褂,左手持杖,右手执扇,摇头摆尾,自乐自赞说:“土地神,土地神,土地原来天上人。”这句话道出了土地神的“家底”。

土地神的前身是社神,神可不像土地神,这样官微言轻,而是地位显赫,在神界数一数二的大神。社神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土地为人类提供了活动场所,土地生长的万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故人类感激它、崇拜它。对社神的祭祀,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礼经·郊特牲》中说:“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为什么要祭祀社神?《孝经援神契》中说得更清楚:“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祭天与祭社(地)是古代两项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可见社神的地位非同小可。

进入封建社会后,原属自然崇拜的社神逐渐人格化、社会化,社神的地位不断跌落。社神就像一位仕途失意的官宦,逐级降职。虽然由皇帝专祀的国家的社神祭祀不断,但失却了民众的参与,名存实亡。倒是那些遍布各个角落的小社神(俗称土地神),充任了地方保护神的角色,香火颇旺。唐代城隍信仰盛行后,土地神的辖区更加缩小,成了城隍的下属。至明代,土地神已遍及全国每个乡村,甚至“仓库、草场中皆有土地祠”(《水东日记》),桥头土地、栏头土地、灶头土地、田头土地、山神土地……名目繁多,凡是有土地的地方皆有土地神的存在。

多少有点神气,大小是个官儿

土地神

——独霸一方(横批)

这是旧时常书写于土地庙的一副对联。这副绝妙的对联形象地勾画出了土地神的“神格”和特征。如果与另一副对联“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总要肥——尽管端来”联系起来,更是生动地说明土地神的地位卑微,供品要求不高,但毕竟是“独霸一方”的“神”,不可怠慢,像人世间的保长、甲长一样得罪不起,所以又有副妙联曰:“莫笑我老朽无能,许个愿试试;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因此,中国民间凡举行祈福禳灾的重要祭祀活动,供桌上都要设土地神,请土地神到场。如浙江海盐、海宁一带的“赕佛”(祈祷神灵护佑,祝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丁平安)的活动中,要请中界云仙官使者请来三界土地:龙天土地、桥神土地、随身土地、店舍土地、住居土地、山神土地、当坊土地、田公地婆、栏前土地。平时外出做事,也要祭土地求平安,如浙江龙泉的菇(种香菇)民到了种菇的山上,要向当地土地庙燃香点烛,供上一刀肉等,下跪膜拜,恳请神灵保佑外乡来客平安无事、香菇丰收;浙江缙云山区的炭农,进深山烧炭时,临睡前都要在炭铺不远处为山神土地设置的屋前,恭恭敬敬地烧上一炷香,请过山神土地后,才能回铺睡觉。土地神专管土地,因此旧时要动土前必须祭土地,征得他老人家的同意。如浙江奉化一带民间认为:土地菩萨专管辖下的地盘安宁,但如果人不事先打招呼,给他一定的报酬,他会不闻不问,任鬼胡来。所以人们从事与土地有关的工程前,必须先祭土地。祭法是“备五碗素菜(豆腐、芋艿、青菜、萝卜、笋片等)、一副蜡烛香、两杯黄酒,将这些供品摆在地中间,然后主人叩拜祝念:“土地菩萨,人要在这里造猪厩、牛厩,请帮忙移一移,保佑我家养猪像牛、养牛像马。”祭毕才可破土动工。

“乡里鼓儿乡里打,当坊土地当坊灵。”

土地神虽然官不大,但管的事却不少。辖区内凡婚丧喜事、天灾人祸、鸡鸣狗盗之事都要插一手,而且土地神一副慈祥老翁的模样,与人较为亲近,所以人们喜欢向他吐露心声,向他祈愿。如《集说诠真》中所说:“今之土地祠,几遍城乡镇市,其中塑像,或如鹤发鸡皮之老叟。或如苍髯赤面之武夫……但俱称土地公公。或祈年丰,或祷时雨,供香炷,焚楮帛,纷纷膜拜,必敬必诚。”所以,小小的土地庙往往香火很旺。因为中国民间相信“县官不如现管”,“土地不松口,毛狗不敢咬鸡,”“土产无多,生一物载培一物;地方不大,住几家保佑几家。”

旧时有些地方,生下孩子的第一件事是提着酒到土地庙“报户口”。死了人的第一件事是到土地庙“报丧”,因为死的鬼魂要由土地神送往城隍府。如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记载江苏高邮地区“凡人始死之时,家人必以芦席稻草,圈于土地祠旁,为魂灵栖留之所,谓之铺堂。铺堂之后,家人则按中晚两餐,备具饭一盂、菜两盘,送至祠旁所设之鬼寓,多则三天,少迹两天,谓之送饭。”其意显然是指人刚死,鬼魂暂留土地祠,尚需家人送饭菜。土地还管人间的婚姻大事,《天仙配》中的土地就促成了董永与七仙女的姻缘,有些地区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贴压在土地庙的香案下,以此判断两人的命是否相和。至于村中发生瘟疫之灾、虎狼之患,祈求土地消灾除患;发生盗窃之事、斗讼之争,祈求土地指点迷津、主持公道,在旧时的农村也是经常举行的事。

关于本次建文养牛和阿都乡详细资料大全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