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里乡养牛户?张得乡详细资料大全

张里乡养牛户?张得乡详细资料大全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张里乡养牛户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张里乡养牛户以及张得乡详细资料大全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张得乡详细资料大全

张得乡详细资料大全

张得乡位于禹州市西南部,距禹州城区4公里,东邻小吕乡,北连梁北镇,西接鸿畅镇,南与襄城县搭界。全乡山、岗、平各占三分之一,省道郑南公路(郑州—南阳)西线和县道禹神公路穿境而过,是一个以中药材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乡。已于2014年更名为张得镇。

基本介绍中文名:张得乡外文名:ZHANGDETOWN地理位置: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西南部人口:60783人面积:70.44平方千米著名景点:三峰山,南水北调,张良洞机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火车站:禹州南站,许昌东站,许昌站高速公路:郑尧高速主要村落:大周,大槐,山李,王集车牌:豫K区号:0374行政区划,地名由来,概况,沿革,地貌气候,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风俗特产,招商引资,行政区划张得乡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西南部,距禹州城区4千米。东邻小吕乡,北连梁北镇,西接鸿畅镇,南与郏县搭界。面积70.44平方千米,人口60783人(2006年)。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张得乡辖新贺庄、影壁李、刘村店、张东、张西、张南、张北、万泉、凹郭、山曹、大周、大槐树赵、小周、酸枣树杨、寨外、后袁、山李、石王、晏窑、王集、其祥王、阁王、万寨、潘庄、二郎、后楼、前张楼、许楼、湾王、柳树堂、瓦庄、杨楼、孔楼、杜庄、小寨、司村、郑村、潭口38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269个村民小组。地名由来汉留侯张良故里。此地初名韩里,张良及先祖五世为韩相,成为望族,改名张得。明代易名彰德店。清咸丰七年(1857年)筑寨,名中和寨,称张得镇。后称今名至今。镇人民***驻张得,故名。概况张得乡位于禹州市西南部,距禹州城区4千米。东邻小吕乡,北连梁北镇,西接鸿畅镇,南与郏县搭界。面积70.44平方千米,人口60783人(2006年)。辖新贺庄、影壁李、刘村店、张东、张西、张南、张北、万泉、凹郭、山曹、大周、大槐树赵、小周、酸枣树杨、寨外、后袁、山李、石王、晏窑、王集、其祥王、阁王、万寨、潘庄、二郎、后楼、前张楼、许楼、湾王、柳树堂、瓦庄、杨楼、孔楼、杜庄、小寨、司村、郑村、潭口38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269个村民小组。全乡山、岗、平各占三分之一。禹神公路、禹郏公路、郑石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南水北调工程穿境。[代码]411081205:~201新贺庄村~202影壁李村~203刘村店村~204张东村~205张西村~206张南村~207张北村~208万泉村~209凹郭村~210山曹村~211大周村~212大槐树赵村~213小周村~214酸枣树杨村~215寨外村~216后袁村~217山李村~218石王村~219晏窑村~220王集村~221其祥王村~222阁王村~223万寨村~224潘庄村~225二郎村~226后楼村~227前张楼村~228许楼村~229湾王村~230柳树堂村~231瓦庄村~232杨楼村~233孔楼村~234杜庄村~235小寨村~236司村~237郑村~238潭口村沿革1958年建八一公社,1961年设张得区,1968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70.4平方千米,人口6万,辖大槐树赵、大周、小周、凹郭、影壁李、山李、后袁、寨外、酸枣树杨、刘村店、石王、新贺庄、王集、其祥王、潘庄、阁王、万寨、晏窑、张东、张西、张南、张北、万泉、杜庄、孔楼、小寨、山曹、郑村、司村、潭口、前张楼、许楼、后楼、杨楼、瓦庄、新贺庄、柳树堂、二郎38个行政村。地貌气候张得镇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岗、平各占三分之一。气候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型,四季气候变化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无霜期长。经济发展2004年,张得镇以农业产业化为工作主线,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狠抓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镇农业总产值实现7262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9万元,乡镇企业入库税金完成65万元;限额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完成16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51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以内。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中药材、菸叶、林业及三粉加工业。2004年,张得镇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引导农民种植中药材、菸叶、红薯,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施“以药名乡”战略,出台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建成以大周、凹郭、影壁李为中心的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带动其它村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使全乡中药材生产走上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系列化服务的轨道。2004年全乡种植药材面积居全市各乡镇前列,达15000亩,亩均效益3000元以上;菸叶生产充分发挥传统种植优势,在上年种植菸叶4000亩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2000多亩,基本形成了规模化种植、科学烧烤、高产高效的良好局面。为提高菸叶生产技术,张得乡聘请农业专家为全乡菸农举办培训班6期,受教育人数达1500多人,菸叶种植已成为张得乡农业增收的有效途径;林业生产继续大力实施通道绿化、平原绿化和荒山造林工程,大力建设药用林、生态林、干杂果林,在东部平原截植8.6万株速生杨,在西部王集、二郎、阁王、晏窑、后楼、湾王岗区完成林网建设,种植速生杨11.5万株,在后袁、大槐、万寨完成荒山造林4000亩,栽植桐树、杨树16.2万株,核桃、柿树、枣树等干杂果树6万株,构织了覆盖全乡的生态林网。同时,与林业技术员签订协定,搞好技术承包,强化看管措施,促进林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红薯种植发挥传统种植优势,积极引进优良脱毒红薯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促进全乡红薯品种的更新换代,在山曹、小寨、张南三个村建成3个“三粉”加工厂,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亩均增加产值300元以上。通过种植业的调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畜牧业实现规模发展。2004年,张得乡继续大力引导农民规模养羊、养牛、养鸡、养猪,推进养殖业上档升级,重点培育以万寨为中心的秸秆养羊基地,以石王为中心的秸秆养牛基地,与广东温氏集团合作,形成以山曹、大周、小寨为中心的肉鸡养殖基地和以大槐、晏窑、潭口、王集为中心的良种猪养殖基地,乡***与广东温氏集团召开招标新闻发布会,签约20多家,举办培训班8期,受益农户500多户,户均养殖收入5万元以上,全乡新建规模养殖场150个,畜牧业实现了向规模化、良种化、效益。基础设施张得乡交通便利,省道郑南公路(郑州—南阳)西线和县道禹神公路穿境而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张得乡紧紧抓住许昌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张得的大好时机,引进开发资金160多万元,对西部二郎、后楼、湾王、晏窑、王集、阁王六个村的5000亩岗区耕地实施了田、林、井、路、机、电综合治理配套,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的节水灌溉示范区,改变了以往西部岗区“望天收”的局面,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社会事业张得乡是农业大乡、人口大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工资性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势在必行。2004年,张得乡***与市劳动力就业市场、建功技校、AAA技术职业中专等技术学校合作,采取分村、分班、学校实地操作等方式,培训外出农民工2000多人,促进就业方式由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及时发布用工信息,组织农民工800余人参加各种用工招聘会,促进了外出人员合理、有序流动。设立劳动事务保障所,建立健全了村、组劳务输出服务网路,制定奖励政策和激励措施,为外出人员提供各种信息、政策、法律等服务,在外出人员较为集中的北京、浙江温岭、广州市建立20个共青团支部和3个党支部,发挥团员、党员的先锋作用,争做“知法、守法”公民,为当地和家乡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据统计,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已达13000多人。风俗特产禹州红薯种植面积大,农民有加工红薯粉条的传统。红薯粉条,又称红薯冬粉、粉皮、活折,是禹州传统的名特产品,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禹州粉条色泽黄亮,身干条细,均匀片薄,韧性好,拉力足,食之柔软爽口深受人们喜爱。纯红薯粉条采用优质鲜红薯淀粉,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纯红薯粉条不含任何人工色素,属绿色天然食品,柔软可口,营养丰富,久煮不化,宜烹饪、耐保存,素有“人造鱼翅”之美称。食用前开水浸泡5—10分钟,可冷拌、焖炖、热炒、涮火锅。一菜多吃,色香味美,老少皆宜。招商引资2004年,张得乡新上100万元以上项目91个,其中工业项目54个,投资19090万元;农业项目17个,投资6540万元;三产项目20个,投资7670万元。阁王纺织品有限公司投资400万元,扩大服装加工规模,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120多人,现已成为一家出口外汇的规模公司。全年乡党委、***主要领导亲自与企业负责人外出招商引资11次,完成招商引资2470万元,完成年度计画600万元的411.7%。

新县千斤乡有几个小伙面强的媳妇彭

新县千斤乡有几个小伙面强的媳妇彭

编者按:当“美丽乡村”在全国叫响时,我们不禁会问,怎样的乡村才称得上“美丽”?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的千斤乡,在全国农村改革建设这盘大棋中激流勇进、继往开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也成为河南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的一个缩影。

央广网11月3日河南(记者许伟)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千斤乡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西北部,总面积96.5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走进千斤乡,青瓦白墙古色韵味的民居错落有致、碧波荡漾的小河在村中环绕流淌、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两侧花木葱茏。,一幅田园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千斤乡党委书记付象海还自己创作了一首歌来形容这个美丽的乡村。

然而,过去的千斤乡是“东难看、西难瞧”,大部分村民居住的都是土坯房,人人门前一个垃圾堆,出门就是一脚泥。思痛则思变,十年来对于千斤乡村民来说,就是从“东难看、西难瞧”转变为“让我走也舍不得走”的过程。千斤乡村民说;“以前满大街垃圾漫天飞,只要一起风满天飞的都是,过去住的都是瓦房子现在都住高楼大厦了,马路一修了比以前卫生些,最起码没有那些灰了,安的有路灯也不用打手电了,干什么事也方便比以前强多了。”

近年来,千斤乡充分发挥依山傍水的生态优势,狠抓环境综合整治,截至目前,仅戴湾村已完成民房改造80余户,总投入200多万元。新县千斤乡党委书记付象海介绍:近年来,千斤乡紧紧围绕“生态家园”建设主题,总投入3500万元,相续完成道路绿化亮化、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千斤乡的领导干部眼里,“美丽文化、美丽的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乡里先后投入七百多万元,兴建了千斤文化广场休闲公园、乡文化站、古戏台和戴湾村文化广场。使得这个大别山腹地的小乡村充满了文化的味道。并从2006以来,千斤乡持续开展以“弘扬传统美德、倡导社会新风、匡扶社会正气、构建和谐千斤”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美德文化开始在千斤乡盛行。

新县千斤乡党委书记付象海:“我们每年都评出来一批一部分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文明家庭、文明村组这些精神文明典型,他们的示范带动和通过创建工作在群众中的影响,这样让我们整个社会逐步的形成了一种文明的氛围,凝聚了正能量,真正的让我们的文化大乡更有实力更有底气。”

新县千斤乡党委书记付象海说,美丽乡村建设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经济建设上。在千斤乡生态资源有优势,群众基础有优势,财力不足是短板,千斤乡的领导班子对自身的优缺点有深刻的领悟。

既让农村美,更让农民腰包鼓。千斤乡一方面吸引本乡在外成功人士回家乡投资创业,一方面依托生态优势,制定合理的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发展吊瓜、甘蔗、油茶、茶叶、等特色种植大户38户、规模业大户41户,成立了2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5家家庭农场,为当地村民走出了一条“助民、富民”的路子。

土生土长的张庆金是第一个从事吊瓜种植的人,通过一次外地的考察,有心的他从中发现了不小的商机,2010年,张庆金注册成立了新县强农吊瓜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四年的发展,该合作社吊瓜种植基地已发展为100多亩,年创利润20多万元,已发展成为产供销一体化种植产业链。

在这个合作社的带动下,让很多人慕名前来学习吊瓜种植,千斤乡已发展吊瓜种植专业户20多户,带动就业人口200多人,为每户农民年可增收超过一万元。

张庆金说:“吊瓜它是一次性投入,收入好几年,我这地方老人闲散劳动力也多,(用工)比较方便,还能让那些老人多少能挣点钱。”

新县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每年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农民金世广从中看到了商机,在得到千斤乡政府的支持下,金世广2011年成立了种养加一体化的家庭农场,经过几年的打拼,光是鱼塘一项每年就给金世广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

采访中金世广为记者勾勒出一个自己家庭农场的远景目标,除了鱼塘和农家乐以外,将养猪和养牛的规模扩大至100头以上,散养鸡一万只以上,将附近山头种上果树和名贵花木,打造成集观赏、体验、餐饮于一体的休闲度假空间。

金世广说:“我们家庭农场一共分为6大块,有茶叶加工厂,承包有山林,在一个就是我们养有贵妃鸡和本地鸡这个鸡场,还有一个小型的猪场,还有一个就是农家乐吧,还有几百亩稻田,我们这儿吃喝全部都是纯绿色的。”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文明村镇、市级信访“四无”乡镇等等,千斤乡在农村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十年的持续发展,见证了从新农村建设到打造美丽乡村的尝试。对于未来,千斤乡有着更加美丽的梦想。新县千斤乡党委书记付象海表示:希望美丽乡村建设这样一个范本,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真正的幸福感,使广大群众真正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以上便是我的答案,谢谢,作者,求您让我通过,祝您好运好认识您安求您让我通过行吗?如果可以的话,那再谢谢您了,祝您好运

甘肃清水县草川铺乡简介

甘肃清水县草川铺乡简介

草川铺乡位于清水县城南部,属渭河和牛头河流域的分水岭地带,东依陇东乡,西连丰望乡,南接麦积区伯阳镇,北靠永清镇。全乡辖11村68个村民小组2626户1.18万人,总面积126.8平方公里。海拔1200至2034米之间,年平均气温7到8度,日照时间2070小时,有效积温2300到2800度之间,无霜期140至160天。清社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湿润,既是发展林果业和高效农业的适宜区,又是招商引资培育地方工商业的好地域。2009年,草川铺乡党委、政府确定了以“强基础、建村镇、兴科技、抓产业、调结构、促增收、快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狠抓了以核桃建园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生猪、黄牛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加大了灾后重建、移民搬迁、公路修筑、梯田建设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协调快速推进,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00万元,人均生产总值4300元,农村集体和个人固定资产投资2800万元,粮食总产量660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2360元,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16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万元。

狠抓以核桃栽植为主的林果业建设,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一是超额完成了核桃栽植5000亩的任务。在历年核桃栽植建园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核桃栽植力度,年初组织专人对全乡范围内的核桃栽植情况进行大规模的摸底,从山西调进8多万株优质“晋龙”2号核桃苗,对黄崖、九龙、火石、草川、冯山、磨儿等6村核桃园的死苗、缺苗进行了补植。在水泉、兴坪、教化、刘庄等村的适宜栽植区域进行了大面积栽植,超额完成核桃建园5000亩的任务,真正实现了全乡核桃化。二是建精品核桃园,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在兴坪村的红崖湾建成精品核桃园1500亩,在水泉村的王家湾建成精品核桃园2000亩。为了保证这两个精品示范园的完成,采取打破村界组织劳力,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栽植,利用10天时间,投工投劳5000多人次,开挖丰产坑7万多个,整理丰产带5000亩,铺膜1吨,确保了栽一株成活一株。在示范点的带动下,刘庄村的斩头山区域、草川村的磨儿沟流域相继完成了核桃栽植任务。三是加大德援造林和退耕还林的补植补造力度。针对兴坪等村反耕复耕的问题,采取强制措施,由乡政府垫资统一调进刺槐苗180万株,在兴坪村公湾、张湾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2200亩,完成了冯山村、黄崖村、九龙村、兴坪等村德援造林2500多亩。

大力推广以双垄沟播玉米为主的种植业,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一是在刘庄村、教化村的县豁罗一带种植全膜双垄沟播膜玉米2000亩。在兴坪、草川等村扩大双垄沟渗水膜玉米种植3000亩。二是与天水昌盛公司签约,在黄崖村试种甜玉米200亩获得成功,8月份,天水昌盛公司以每吨800元价格收购,共收入30多万元,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种植甜玉米的热情,进一步拓宽农民增产增收途径。三是发挥草川铺乡洋芋品牌优势,在兴坪村红崖湾办精品洋芋套核桃示范点一处,并在九龙、火石、冯山、磨儿等村大面积推广洋芋种植共计5000亩。四是种植葵花4000亩,胡麻2500亩,水泉、兴坪、黄崖等村种油菜3000亩。五是全乡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饲草6200亩,并在腰林村、水泉村集中连片种植紫花苜蓿2800亩。六是在兴坪村栽植黄屺500亩,在黄崖村种植苦豆200亩。七是在水泉、腰林、草川、火石等村海拔相对较低,地理条件相对适宜的地方,组织农户种植套种多类蔬菜,基本上解决了农民餐餐无副食的状况。

发挥资源优势,畜牧养殖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是抓住县政府发展养牛大县的机遇,发挥资源优势,争取到养牛建设项目的支持,在磨儿村石碑湾发展了占地近20亩养牛小区,建成现代化封闭式牛舍6座,筛选出了有一定实力养牛大户30户入驻小区,10月份已投入使用,预计养牛达150多头。二是支持发展公湾综合养殖园区建设。由乡政府扶持养殖户建成标准化猪舍一座,养殖仔猪200多头,能繁母猪180头,放养鸡4800只。今年共出栏猪近200头,收入40多万元,今年全乡共新增畜禽养量6万多头匹只。三是全力抓畜禽防疫。今年,按照县畜牧局要求,成立了以乡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畜禽防疫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技术人员对全乡范围内畜禽进行了多次大范围的防疫,防疫密度达到100%,两瘟防疫密度达到95%,杜绝了各类疫病的发生。四是重视养殖技术的培训推广。3月份,利用农闲时间集中举办培训班5期,发放养牛技术光盘50张,印发各种培训资料5000册。五是黄牛冻配改良1500多头。六是扶持养殖大户,带动全乡畜禽饲养量的提高。通过项目倾斜、政策扶持,维修或重建青储氨化池30多眼,水泉村、冯山村建成标准化牛舍200多座,新增规模养殖户20户,全乡养牛存栏9000多头。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乡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整合项目,实施了水泉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水泉村的南寺、寺河、水泉、米湾、三佛、商咀6个自然村138户654人全部搬迁到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水泉湾,合并成一个大的自然村,实现8村合并成2村,解决了水泉村居住分散的问题。并建成标准化牛舍85座,养牛100头,完成麦积区伯阳村至水泉村道路建设7公里。争取到项目资金60多万元,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在市委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休闲广场一处。完成了磨儿、教化两村3公里通畅工程建设任务。由乡政府出资,完成草陇路通九龙村安湾组1公里通村道路的建设。腰林、教化、黄崖、草川、水泉、九龙、火石等村沼气建设已于10月底全面完工,全乡共浇筑646眼,占任务的100%,已装料产气的占60%。完成磨儿村、冯山村碾子湾、九龙村安家湾小巷道硬化工程。232户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绝大部分群众已乔迁新居。

集体林权改革全面完成,凯迪生物质能源项目林地流转工作进展顺利林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乡党委、政府克服了宗地面积大、地形复杂、等诸多困难,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已完成确权面积51691.6亩,分山率达100%,完成确权村民小组68个,占应确权小组数的100%,确权到户2626户,占应确权到户数的100%,排查林权纠纷60起,已调处60起,纠纷调处率100%。其中黄崖村被评为省级集体林权改革工作先进村。林地流转工作从今年三月份开始,经两个多月的实施,完成10村林地流转面积67000多亩,占任务26000亩的258%。10月份,对九龙村、火石等村已流转出的林地栽植了刺槐500多亩。通过流转,直接创经济收入近100万元。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