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养牛棚(潍坊杨家埠年画的历史溯源)

潍坊养牛棚(潍坊杨家埠年画的历史溯源)

大家好,潍坊养牛棚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潍坊杨家埠年画的历史溯源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潍坊养牛棚和潍坊杨家埠年画的历史溯源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我的家乡六年级作文

我的家乡六年级作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我的家乡六年级作文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家乡六年级作文篇1

我的家乡是著名的风筝之都——潍坊,又称“鸢都”,是一个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每年的4月20日一年一度风筝盛会就会在我的家乡如期进行,来自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和选手在这里汇聚一堂,这时的风筝都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到处都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色。当年的潍县县令郑板桥曾留有“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潍坊风筝的起源地是杨家埠,那里可谓是藏龙卧虎。爸爸曾带我参观过制作风筝的过程,别小看了这风筝的制作过程,它可一点也马虎不得,从竹条的剖制、烤制到绢纸的裱糊、绘画,都需要精工细作。每完成一件作品,都要经过试飞成功才能算是最后完工。然后就被销往世界各地。

潍坊还有一条著名的母亲河——白浪河。它和黄河一样哺育了我们,古人曾用“百帆荡漾波浪翻,一河清乳润两岸。”来赞颂它的丰功伟绩和美丽。不知几时起,白浪河里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没有了往日的风采。最近几年,市政府对白浪河进行了整治,重现了白浪河的美丽和清澈

潍坊还有一处古迹“十笏园”,这个园子建于明朝,风格像苏州园林。书中曾这样记载十笏园的风景“拾级而上‘山径崎岖,怪石嶙峋,山间杂植松柏草木,四时长青,经冬不凋。”以此可见十笏园风景的独特。

与风筝齐名的特产就是潍坊的萝卜,“吃萝卜喝茶,气的大夫满街爬。”这只是说明吃萝卜的好处。但潍坊萝卜的与众不同主要是它的口感,清脆可口,丝丝的甜,微微的辣。民间流传“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及潍坊的萝卜皮。”这足以说明潍坊萝卜的美味可口。

我爱我的家乡,爱这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相信每一个潍坊人都为会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的。

我的家乡六年级作文篇2

我的家乡在江西,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无论春夏秋冬,总是那么地美丽,虽然只是在一个小村子里面,可是风景却是如此地美丽,让人陶醉不已。

清晨早上,太阳徐徐升起,在天边大放光彩,早上也是这么的美丽,露水还是粘在花儿的花瓣上面,晶莹无比,似乎是水中的佳人一样,“喔喔喔”公鸡开始打鸣,早上六点钟,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早上是一个开始,寂静的小村子马上就要热闹起来了!

正午家家户户都开始做饭了,炊烟袅袅,仿佛是田园山水画一样,是那么的惬意,中午的太阳也是很热,特别是到了夏天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手里摇着小扇子,解解这闷热的天气带来的炎热。吃完饭之后,人们又要开始工作了。

黄昏到了黄昏,又开始生起袅袅炊烟,只不过炊烟渐渐开始有了颜色,夕阳也开始若隐若现,过了一会儿,天边就是金黄色的一片了,可真是漂亮,让人陶醉不已。

夜晚吃完晚饭之后,人们总是喜欢端到凳子来到外面坐坐,到了夏天的时候,人们就算是连吃饭都在外面的大树下面,因为这样子会感觉很凉快,谈笑风生的声音此起彼伏

这就是我的家乡,我美丽的家乡!

我的家乡六年级作文篇3

我的家乡在三道岭,它可能在大城市的人眼中什么都不是,可在我心中是无比的美丽,因为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是我们祖先用辛苦的汗水、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的。

它没有乌鲁木齐那样美丽富饶,也没有想哈密那样瓜果飘香,没有巴里坤那样绿树环绕,也没有喀纳斯湖那样景色宜人。

记得小时候,这里还没有楼房,映入眼帘的是破烂不堪的平房。房屋低小,还有的墙塌了,用树枝做了堵“墙”。可现在就不同了,几十栋楼房拔地而起,涂上了鲜亮的油漆。

原来的旧市场就在八校前面,而且还连着马路。不仅交通不方便,学生还都不安全。现在的市场改道了青年路。马路畅通了,学校门前不堵了,去市场买菜也方便了不少呢!

原来的八校,操场上的砖地已经松动了,同学们不注意就会扭到脚,摔伤。现在,八校正在翻修,我相信翻修后这些问题就不会再有了。

原来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车。我记得有一次,风雪交加,爸爸还得上班,他骑着摩托车,顶着严寒去上班。就这样,让爸爸患上了关节炎。现在家家都有了汽车,我家也不例外,有了一辆属于我们自己的车,以后爸爸去上班就再也不用怕严寒酷暑了!

我喜欢我的家乡三道岭,它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让我看到了家乡的飞速发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技发展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的家乡六年级作文篇4

家乡,人皆有之。我的家乡在安徽省寿县板桥镇团岗村。

如今,村里的人逐渐稀疏。我劝奶奶也搬到城里去。奶奶嘴一撇,不高兴了,说:“你说能搬到哪里去呢?不就是人少些吗?有什么不好的呢?”我便被她问得无语,思绪重新飘到了以前……

记得以前,我们村前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各种可爱的小鱼、小虾在水里蹦蹦跳跳的,好像在欢庆春姑娘的到来。小河姐姐这几天出奇的快乐,和小鱼、虾米一样,蹦蹦跳跳唱着歌儿奔向远处。

小河的一边是桑树林。就在小河姐姐和小鱼、虾米欢庆春天的时刻,我们“采桑果号”小队又是蹦又是跳的奔进桑树林,带上铁钩子,准备摘一些桑果回家吃。妈妈当领路的队长,姐姐是侦察兵,也就是找桑果,找到桑果后便冲我们大喊大叫。当然,我当拿铁钩子摘桑果的小兵,听到姐姐的喊叫后便奔过去摘桑果。大约过了半个钟头,我手里的小篮子便装了一半我们垂涎已久的桑果了。摘满小篮,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桑树林。路上我和姐姐就开始大开吃戒了,桑果的浓汁把我和姐姐的嘴唇、牙齿、舌头都染成了黑色,我们就长大嘴巴做鬼脸吓别人。

小河的另一边是一大片绿茸茸的草地。走在这地毯般的草地上,脚下就似踩着洁白如雪的云朵,软软的,绵绵的,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很惬意。草地上还夹杂着一小片红彤彤的野草莓。绿里映红,红绿相间,没有一丝枯黄色,显得生机勃勃,熠熠生辉。每次采完桑果,如果时间还充足的话,我们便会来到这片草地上,摘些野草莓解解馋。不过,有时我们这个“采桑果号”小队也会静静地躺在草地上,晒着太阳,望着碧蓝的天空,讨论着云朵的形状。

我的家乡在农村,虽然不如城市繁华,不如城市喧闹,不如城市的房屋高大,……但它是我曾经生活的地方,是我心灵大树的根,那里有养育我的爷爷奶奶……

我的家乡六年级作文篇5

我的家乡在中国的最南端——海南,这里海风习习,四季优美。

春天,春妹妹提着桶子,拿着刷子,给树叶涂上了清新的绿色;给花儿涂上了绚丽多彩的色彩;给了小草娇嫩;给了荔枝园雪白;给了三角梅娇艳;给了泥土芬芳……整个世界都被蜜蜂和蝴蝶霸占了,它们高兴地跳着、唱着时而激情地放纵;时而优雅地扭动……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夏天,夏哥哥会举起手中的彩笔轻轻地在绿叶上作画,一朵朵千姿百态的花朵油然而生。初夏时节,田间,小路边的野花都开了,五彩缤纷,一眼看过去就像绣在一块绿色的大地毯上的五彩斑点。最值得一提的是家门口的石榴树叶渐渐开花了,起初只是一小点,过不了几天满树的鲜红,就像是树上挂着一个个小灯笼,如果这时有风,那它可就会迫不及待地跳起舞来了,只要遇见人路过它就会诚恳地邀请你和它一起跳舞呢!

夏哥哥一淘完气秋姐姐就会带着喜讯来了。她挥动刷子,刷出金黄的稻田;刷出黄澄澄的玉米地;刷出了一个个又大又圆的南瓜;刷出了一片片火红的牛棚叶。凉爽的秋风拂过山野,掠过草坪,吹过橡胶林,带走几片落叶为来年的枝繁叶茂奉献自己,如果你来到这,你肯定会流连忘返在其中。

调皮的冬弟弟手挎篮子,随着一缕缕凉风,走过树林,跨过草坪,越过花儿,停在水面上弹奏着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旋律,鱼儿高兴地在水里嬉戏,全然不知冬天已到。当然不只鱼儿不知,还有很多的大树哥哥也不知呢,你瞧!它们此时正在比谁身上的绿袍更厚呢!

我爱我的家乡,爱它四季如春般的美丽,爱它温暖的风,爱它那清脆悦耳的声音,爱它那波涛汹涌的怒吼声……

我的家乡六年级作文篇6

我的家乡在竹溪南山“万江河”流域的上游,一个名叫坝溪河的深山老林之中。一进入“万江河大鲵自然保护区”向西拐约5公里路,便到了我美丽的家乡。

我的家乡十分美丽,她山美、林美、水美、人美。

山,有突兀耸起的,从下往上看直插云霄,如八卦山之顶,佛爷岩之巅……在这里,每座山有每座山的故事,每座山有每座山的风景。月亮岩拔地而起,在朦胧的夜晚远远望去,好似一弯新月,它也因此而得名。它左边有坐小丘,名曰“西牛丘”,因此形成了犀牛望月的奇观;还有连绵起伏的,如“龙珠寨”,两座圆形山突地而起,形成两颗神珠。还有的山与山相对便形成了许多“垭”,如:棋盘垭,香风垭,关垭等等。每一个垭和每座山都有它神奇美妙的传说。

树林和山岭连城了一整片,中间被许多小溪和万江河主河划成一片一片的,远远望去,便是一个整体,可称得上是林海。山风吹来,一起一伏,千山万壑,连绵不断,像大海的波涛,又像沙漠中的沙丘,真是雄伟壮丽啊!

这里的水清清的,绿绿的,带着泥土的芳香花草的甜美一路欢唱着,流向小溪,流向大河,流向丹江大坝,流向首都北京。河中有大鲵、红鲤、白鲢……它们在它们的家园里自由自在的生活着。

这里的人更美,他们勤劳,他们勇敢,他们善良,他们朴实,他们憨厚。

我将用勤劳的汗水,把我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我要把我家乡的环境像“宝贝”一样保护起来,劝告人们不要砍伐树木,不要捕捉大鲵、红鲤,让河里的鱼多起来,让我们的家乡变得像“西沙群岛”一样“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让我们的花草树木多起来,创建“绿色家乡”。我还要奉献我的才智,让我家乡的每一座山都“名”起来,成为“仙山宝地”,让“佛爷”活起来,让“龙珠”滚起来,让“犀牛”站起来,让“月亮”亮起来,让家乡的`水“灵”起来,让家乡的每一个神话故事成为现实,让我们共同把我们的家乡打造成“旅游圣地”,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福”起来!

我的家乡六年级作文篇7

有人说,家乡是一本永远看不完的书。家乡的一山一水,都深深的应在我们的脑海中。我的家乡,霍州有许多可爱的地方,如:迷人的自然风光——七里峪、令人叫绝的土特产品——年馍、碗托、烧饼。

先聊聊我们霍州的土特产吧:有着美好寓意的年馍、热气腾腾的饸咯面、金黄酥脆的烧饼……其中,我最喜欢吃的是年馍,我不仅爱吃,还亲手做过呢:先将面团做成面饼,共需三片,在这三片中夹入红枣,再放入蒸箱,蒸熟即可。它的寓意可以参考它的名字,在新的一年里步步登高、芝麻开花节节高。

再说说霍州迷人的自然风光吧!七里峪,是我尤其喜欢的。春天,它似一个精力旺盛的孩子,处处生机勃勃,到处是一片富有生机的绿色,使人的视觉受到极大的享受。夏天,它似一位正值花季的少女,少女的裙摆上点缀着无数不知名的美丽花儿,以葱绿的草丛作衬托,更显其俏丽姿态。秋天,它似一位颇有韵味的少妇,层林尽染,在夕阳的照耀下,镀上一层金边,与火红的枫叶相映衬,交相辉映,十分美丽。冬天,它似一个掉落凡间的精灵,带给孩子们无限欢乐,将层峦染得雪白,将大地铺满鹅毛,变成一个白色的世界。

七里峪的清晨,夜晚凝结的露珠在叶片上滚动,早起的鸟儿在婉转的啼叫着;中午,太阳使出浑身解数,将人们热得叫苦连天,花儿耷拉下花瓣,叶子垂下叶片;傍晚,夕阳的余晖照耀在山上,山的边缘隐约有一圈金色的并不耀眼的光辉,十分神圣。

朋友们,欢迎你们到我的家乡——霍州来,相信你们定会被美丽的景色吸引住,被这美味的食物留住的。

我的家乡六年级作文篇8

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炊烟缓缓升起,橙红色温暖的阳光轻设在鹅卵石铺成的光滑路面上。沿着这条笔直的小道,一步一步走进那方曾无数次出现在梦境,生育自己的水土。

遮浪——这个久别重逢的海滨渔村,蔚蓝的天空,浩瀚的大海,坐在柔软的细沙上,雪白的浪花白拍打着岩石一浪接一浪,宛如一位熟悉的故人在为我带来亲切的问候。呼吸着夹杂着泥土芬芳的海风,一艘艘轮船出航的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前,耳边仿佛还能听到轮船起航时尖锐的船笛声。心里顿时生出一股温暖的力量,是遮浪人民挥洒着自己的汗水,用劳动的双手换来这个小镇的繁荣。看着眼前这片纯净的深蓝,仿佛洗净了心底的一切的躁动和不安。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精致朴实的水榭民居间飘荡着阵阵青淳的幽香。那是我们江南雨水哺育出的特产---龙井茶。

家乡的龙井茶,细细品味,有种“醺醺而未醉”的境底,那股幽幽的淳香,灌过喉咙,心旷神怡且令人唇齿留香的同时,也是对奔波劳累生活的一种放松,就让这诱人的清幽茶香洗净生活的劳累和一天的溽热。动辄一两个小时,如牛的反饮,不也是一种享受和对生活的品味吗?

遮浪——我的家乡,这座淳朴宁静的小镇,我知道,不管我走得多远,终将都会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因为它的一切早已烙印在我的心底,那么深,那么深。

古有卧冰求鲤,今有敲锣救母:百善孝为先

古有卧冰求鲤,今有敲锣救母:百善孝为先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之恩高于一切。不管父母生养我们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养儿防老也好,传宗接代也好,意外怀孕也罢、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要是没有父母的生养,地球或许没有你的存在,现在的一切又何从谈起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不能等。

晋朝有一男子叫王祥,生性纯孝。自小亲生母亲离开人世。继母朱氏不慈,曾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坏话,以至于王祥得不到父母的喜爱,常被罚去打扫牛棚。一天父母双双得病,王祥日夜照顾不得休息。病期继母想吃活鱼,此时天气寒冷,河面结冰,王祥脱下衣服破冰抓鱼,两条鲤鱼自动从水中跃出,将其带回供给继母吃。继母又想吃黄雀,十几只黄雀飞进帐篷,王祥将黄雀供奉给继母。同乡人感到惊奇,皆认为是王祥的孝心感动了天地。

这便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或许有人讲这是神话之类的。但在生活中,感天动地的“百善孝为先”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这次疫情来袭,让我们措手不及,但我们即将挺过去。

疫情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人性的温暖,也最为淳朴的孝顺。

2月8日,武汉市四新街道观澜社区,一女子穿着睡衣在阳台敲锣,大声的呼救:“救命啊!”“救命啊!”视屏被传到网上后引得大家广泛关注。

原来,该女子母亲确诊新型肺炎,情况严重缺无法进入医院,在阳台“敲锣”求助,生生哀嚎令人心痛。

经过协调,2月9日晚,该女子的母亲已经入住武汉汉阳医院,由潍坊维恩医院执行院长魏春华为其治疗。

从魏院长那里我们了解到事情的经过:

老人在家发高烧十几天,40多度,实在住不上院。老人家的女儿(敲锣者)快将近40岁了。女儿没有办法,从家里那个脸盆,两层都敲碎了,希望可以救她母亲,她觉得再不救是不行了。住院后经过处理,老人的情况已经稳定了

虽然病情稳定下来了,但老人一直牵挂着自己的女儿,原来她的女儿也发病了,被确诊了。魏春华院长想为老人的女儿争取一张床位。

敲锣求救,最为原始的方式,不为自己,而是为了老母亲。在被逼无奈的环境下,最好的求生的方式。

女儿为母亲敲锣求救,母亲为女儿牵挂,心心相印。

百善孝为先,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俗语:孝存于质实,而不在于饰貌。

感谢父母,孝顺父母、首发内心,反映言行。百善孝为先,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信奉它、践行它,我相信,这个世界会跟加的和谐和美好。

精选王伯祥电影观后感3篇

精选王伯祥电影观后感3篇

王伯祥电影观后感【1】

4月10日,通过潍坊科教频道观看了现代吕剧戏《百姓书记》。其中的很多镜头、很多故事,曾在小时候听到老家的亲人们无数次的谈起过,但当通过荧屏再次看到王书记的“身影”,竟然被其中的很多细节故事感动得泪湿眼眶。

王伯祥同志是寿光市化龙镇西北柴村人,曾任寿光县委书记、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后因病辞职修养。在担任寿光县委书记期间,他以造福百姓为己任,身怀爱民之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尽心尽力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还在小时候时我就知道,家中的亲人们每到冬天闲暇时就去海边“出夫”,修建盐池和养虾池。那时候还不知道是王书记组织的开发寿北。后来工作之后,才知道是他连续三年组织20万劳力上阵开发寿北,把占全县总面积60%的不毛之地,硬是变成了全县的“粮仓”和“银山”。实事求是地讲,王书记在寿光的这些点点滴滴,完全应当是一个政府官员应该为的事情,也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应该干的,更是每一个公职干部都能做到的事,为什么他的这些事情却那样令人感动呢?

通过观看这个吕剧戏,我们不难找出其中的原因。因为他所想的就是百姓所想,他所急的事情就是百姓需要的事情。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某乡长要以村为单位,把原有蔬菜大棚拆了重建,目的是想成方连片、美观大方,利于上级和外人参观。王伯祥知道后,立即打电话批评那个乡长,他说:“只要有利于蔬菜生长,不怕大棚杂乱无章!”。现实中的他常说:“在农民身上打坏主意的事情,坚决不干!”,“百姓最重要!共产党的干部首先考虑的是群众利益,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勇往直前地去干。”

我们还可以从戏中群众对王书记的评价看出,在王书记在任期间,党群干群关系很不一般,真是鱼水情深。群众如是说:“雨天你是伞,黑天你是灯;冷天你是火,热天你是风……”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情怀。

王伯祥电影观后感【2】

王伯祥,山东原寿光县委书记,任职5年多,全力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组织人力连续开发寿北盐碱滩。他永怀为民之心,不求私人之利,离任21年,仍为寿光群众口口相传——“我们的伯祥书记”。

在寿光,王伯祥(见图左二,资料照片)是个传奇,几乎无人不晓。

用他自己的话说,当了5年半的县委书记,主要干了3件事:一是推进蔬菜产业化,二是开发寿北盐碱滩,三是为工业翻身打基础。但就是这三件事,却让寿光人从此鼓起了口袋、挺起了腰板、走向了世界。

“当县委书记就要尽心竭力给老百姓办事,不抱任何名利思想,不带任何私心杂念。”直到离任21年后的今天,敢干、务实、清廉的王伯祥,名字依然响亮。

敢干不蛮干

“如果搞砸了,一切损失,县里担着”

“晚上在寿光的菜园子,早上进北京人的菜篮子,中午上北京人的菜盘子。”寿光,以“中国蔬菜之乡”闻名于世。但若不是24年前冒着风险搞起来的17个大棚,寿光绝不会有今日盛名。

1989年5月,在王伯祥的支持下,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把懂技术的东北汉子韩永山请到了寿光,准备发展不生炉子的冬暖大棚。没想到,村民们却说啥也不相信他。当时一个大棚要投入六七千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钱不是土坷垃块,借上贷上,打了水漂咋办?”“冬天不烧煤、不生火,长黄瓜,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风言风语,在三元朱村很快发酵。

王伯祥赶来给王乐义和韩永山撑腰壮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员干部。告诉大家,如果搞砸了,一切损失,县里担着。”

有了这句话,三元朱村17名党员全部报了名搞大棚。经过研究,村里决定在土质最好的村北做试验。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里是一片未收割的玉米。要想赶在元旦前让大棚黄瓜上市,就只能选择杀青。在那个年头,这可是犯错误的大事。

关键时刻,又是王伯祥一锤定音。“不是无故杀青,而是为了搞大棚试验,县委支持你们!只要对群众有利的事就大胆干!”

3个月后,三元朱村顶花带刺的鲜黄瓜上市,一个大棚收入2.3万多元。到第二年,不用动员,5000多个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覆盖了全县22个乡镇640多个村庄。时至今日,寿光的蔬菜大棚已发展到23万个,带来的收益占农民收入的50%。

“当时也怕干不成,不过咱不蛮干,拿不准的事情就先试点,成熟再推广。”谈起以前的事,王伯祥说得很淡然。

务实不作假

“制度是给大家定的,自己不遵守,怎么要求别人”

跟王伯祥做事,造不得一点假。

原稻田镇党委书记杨洪友还记得,1990年当地遭遇干旱,大片玉米受灾。王伯祥到镇里调研,问杨洪友总共开了多少台机器抗旱。“我说统计是138台,他说根本没有这么多,都一一给你数了,顶多也就100台,然后就跟我分析原因。他就是这样的人,遇事都是自己先实地看。”

寿北开发,是王伯祥在任上做的一件大事。千百年来,寿北160万亩土地除了盐碱滩,就是浅海滩涂。当地的群众生活十分艰苦。

寿南有了蔬菜大棚,群众手里有了钱花,寿北怎么办?王伯祥下了决心,准备组织十几万人搞一场大会战。当时,农村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组织这么多人简直是“天方夜谭”。

会战开始前3天,王伯祥就把铺盖搬到了盐碱滩上一个放牛老汉的牛棚里。45天时间,王伯祥硬是没挪“窝”,跟民工一个锅里吃饭,一起挖沟运土。有一次去潍坊市开会,正赶上秋雨连绵。散会后已是下午6点,王伯祥立即驱车往工地赶。车子因路面湿滑走不动,他就和秘书拿着手电筒步行了5公里,顾不上换下已经湿透的衣服就去查看民工住的窝棚漏没漏雨。

“制度是给大家定的,自己不遵守,还怎么要求别人!”当别人劝他回家看看,王伯祥这样回答。“我不走,乡镇党委书记就不走,村支部书记就不走,民工也不会走。”

20多年前,参加过那场大会战的羊口镇官台村村民齐万华回忆:“一开始思想也不接受,全是义务工,谁愿意干啊,可现在心里全是感激,看起来算不上什么奇迹,实际上却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王伯祥干事就是实,要是光蹲在机关里能干成这事?”

清廉不偏私

“又想为群众办事,又想为自己办事,就办不好事”

一辆“130货车”,拉走了王伯祥全部的家当。潍坊市政府派来的一辆货车因无货可拉,只好把院子里还没烧完的蜂窝煤和木柴全部装上。

这个场景,发生在1991年。当时,王伯祥已经升任潍坊市副市长。前来送行的寿光干部群众,从未想到眼前这个当了5年半县委书记的人,家里竟然如此“穷酸”。

上个世纪末,一些地方和单位争相购买高级轿车。寿光县物资公司也购进了一辆豪华“皇冠”轿车,有些人就提议给县委领导用,王伯祥却投了否决票。“没听见群众骂吗?我们的经济现在还比较落后,还是艰苦一点好!”

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这一信条,王伯祥已经坚持了数十年。也正因为如此,20多年来,从来没有人反映王伯祥有过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王伯祥看来,做事要出于公心,不然就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一心一意为群众办事,做个事就不难,最怕又想为群众办事,又想为自己办事,结果就是办不好事。”

70岁的王伯祥,早已赋闲在家,平时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回寿光老家走走看看。只要见到王伯祥,老家人都会主动打声招呼、致以敬意。

因为,在群众心里,无论到什么时候,王伯祥都是“百姓的书记”。

王伯祥电影观后感【3】

他离任县委书记18年后,还有许多老百姓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自家餐馆、商店或是药店。

他走在家乡的街头,轻易不敢坐出租车,因为只要被认出,司机就会经常“拒绝收费”。

他的职务几经变化,但在家乡人民看来,他永远都是那个穿着布鞋.绾着裤腿,或奔忙在田间地头,或盘坐在百姓炕头的“百姓书记”。

他,就是优秀县委书记的代表,在寿光担任县委书记5年半时间的王伯样。

“共产党的干部首先考虑的是群众的利益,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勇往直前地去干”

1986年6月,王伯祥担任寿光县委书记,就职时表态:“我们的立足点是让寿光县富起来,让老百姓有饭吃、有钱花,过上好日子。”

“一亩园十亩田”。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王伯祥把目光投向“菜园子”。他提出,把培育和扩建蔬菜批发市场作为全县第一要务,以经济规律为杠杆,蔬菜市场为支点,撬动蔬菜产业。1986年,计划经济坚冰仍未破除,“市场”二宇还很敏感,有人提醒:搞“市场”搞出事谁负责?

王伯祥的回复简单而坚定:“百姓最重要!共产党的干部首先考虑的是群众的利益,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勇往直前地去干。如果真有什么政治责任,由我一人承担。”从1986年开始,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三次扩建,从占地20亩扩大到600亩,全国215个大中城市都吃上了寿光菜,寿光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一号菜园子”。

“市场”打出来后,王伯祥又开始了新的思考:菜是“夏天草,冬天宝”,怎么才能在冬天也大面积种菜呢?1988年腊月,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来喜讯东北有个韩永山,能不生炉子、不烧煤,在寒冬腊月里种菜。为了证明,王乐义拿出捎来的黄瓜。端详着顶花带刺、娇翠欲滴的黄瓜,王伯祥眼中放光:“这不是黄瓜,是黄金!”

请来了韩永山,但建棚的六、七干元费用在当时是天文数字,赔了钱,损失谁承担?他说:“挣了算自家的,赔了县里承担”;三元朱村17名党员愿意带头,但要砍掉正在抽缨孕籽的20亩玉米建棚,“杀青”责任谁担当?他说:“受损失的户,县里补偿;政治责任,我来承担。”1990年,17个棚平均创收3万多元,他喜笑颜开,当即拍板在全县推广,王乐义、韩永山任技术指导,自己当助手。并给王、韩二人配备了新吉普车,他依旧坐他的旧车,有人说:“伯祥书记都快成三元朱村的副书记了。”他笑言:“大棚搞成,当村民也行”。韩永山想家,王伯祥就给他落实待遇:奖励8万元,分配120平方米住房一套,聘任为县蔬菜办公室颀问、直接晋升农艺师,全家迁入户口,办理“农转非”。韩永山深为感动,披肝沥胆,奔波传艺,1993年,累倒在病床上,临终前紧握王伯祥的手说:“我终生不忘的好书记,好兄长……

在任县委书记5年半的时间里,王伯祥每天一上班,做的第一件事情必定是阅读菜市场价格和交易量报表,拿起电话调度蔬菜生产……他考虑最多的是:乡间小路逢下雨就泥泞难行,影响蔬菜运输怎么办?某段时间蔬菜价格大幅跌落怎么办?菜市场常有人欺行霸市怎么办?这些困难最终都在他坚定的信念下顺利解决。

到1992年,全县大棚发展到26万个。这一场“绿色革命”,不但富裕了三元朱村,也燃起了整个寿光种植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火种,继而席卷整个中国,改变了无数农民的命运。

“为了寿光人民能过上幸福的日子,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来了潮,水汪汪,退了潮,白茫茫,种树树不长,种粮粮不收,望着海水渴死人,守着土地去逃荒。”这是寿北以前盐碱地荒凉与贫瘠的写照。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有20余万寿光人喝着盐碱水、吃着黄蓿菜,在“北大洼”里挣扎。寿北面积1250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0%,如果不改变盐碱滩的面貌,菜种得再好,也只能富半个县。

1987年,在王伯祥主持下,寿光县成立了寿北开发规划组,300多名水利、养虾、晒盐方面的技术人员,经过8个月调研完成了可行性规划。面对质疑的目光,王伯祥慷慨陈辞:“开发北大洼困难是有,但可以克服。怕,畏首畏尾,只能是懦夫。咱们在寿光生活了几十年,祖祖辈辈生活了数千年,老和一个‘穷’字扯不开,还能再穷到儿辈孙辈重孙辈吗?”他痛下决心,要带领寿光人向千年洪荒发起总攻,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到底。

1987年10月8日,寿北开发的号角嘹亮吹响。天还没亮,820多辆汽车,320多台推土机,6500多辆拖拉机,难以数计的马车、地排车、小推车,就排满了道路,20万民工扛着工具,如潮水般涌向“北大洼”,沉寂了几千年的土地一时间人声鼎沸,机声隆隆,热火朝天。

之前三天,王伯祥已经把铺盖搬进了工地。方圆20里没有村庄,他就跟民工一样就地挖一个一尺多深的坑洞,埋几根竹竿木棒,盖上草苫子、苇席,就成了他的宿营地和指挥部。时任农业部长的林乎加来寿光视察,到了“北大洼”工地,遇到一个鞋上沾满泥巴的“民工”,林乎加问:“你们的伯祥书记在哪里?”“民工”说:“我就是。”林乎加打量着他,久久无言,后来感叹:“一个县有这样的书记,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

他在工地上一住45天,中间没回过一次家。每天,他与民工们在一个锅里摸勺子,从未单独开过小灶。45天后,泛着白碱的烂泥滩眼瞅着就变了模样修筑沟、路、渠,坝300多条,修道路林带299条、干支沟渠300乡条、条台田11万亩,新筑防潮大坝3100多米,圈围滩涂面积5万多亩。

有人认为“打扮”偏远盐碱滩不够“露脸”,王伯祥当即火冒三丈:“什么招不招眼,露不露脸,共产党的干部能做到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足矣!”在当年寿北开发总结大会上,他向台下的干部群众连鞠三躬,动情地说:“我王伯祥是农民的孩子,是人民的一头牛。我永远不忘寿光父老乡亲对我的哺育和训教,为了寿光人民能过上幸福的日子,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知耻而后勇。倒数第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争先的勇气”

1986年7月,王伯祥参加潍坊市工业会议。数据显示,扣除原盐产值,寿光工业在12个区县中列倒数第三。走出会场,他抓着会上发的通报表就回了寿光。在紧接召开的全县工业会议上,他说“知耻而后勇。倒数第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争先的勇气。我们必须打一场工业攻坚战,用三到五年,让寿光工业产值翻两到三番!”

他带着计委,经委、财政等部门的同志,把全县20多个县属企业逐一看了个遍,听汇报、看厂房,和职工一起讨论研究,又马不停蹄地到工业强县考察。几番调研之后,得出的结论是——缺人才。随即,对全县52个重点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一次综合考察、测评,优秀者留任,其余全部更换。又从102个经济单位推荐的100名“能人”中优选40人,作为企业后备干部。县委制定了《关于企业厂长经理选拔任用条件》,大张旗鼓地对企业负责人公开选拔。王伯祥特别强调:选拔中看大节、看主流,不求全责备,只要政治素质可靠,有经济头脑,有领导才能.就可大胆肩用。

用人机制一活,工业全盘皆活。齐民思酒厂刘子祥、仙霞集团王金栋、联盟化工杨志强、富康制药杨维国等40多名公开选拔出的人才都在日后大放异彩,成长为优秀企业家。为了培植壮大工业企业,王伯祥用足用活了政策。他开“放水养鱼”之先河,抓盐业利税.免工业税收,“藏富于企业”;成立专门工作组,亲自带队到上级部门跑要资金,争取工业扶持近亿元,抓股份制改造,培植民营企业……l986年,他上任之初,寿光县、乡、村工业企业303家,1991年,他离任之时,全县企业数量达到4854家,总产值翻了三番,利税增长了近十倍。有人说,王伯祥就像一把沉重的石夯,不知疲倦的起落间,为寿光工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做个为老百姓干事的官,做个不贪不沾、干干净净的官,做个不让老百姓戳脊梁骨的官”

王伯祥信奉一句话:人民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1990年,有人提出:连年支持工业,县财政吃紧,能不能开征特产税?王伯样断然拒绝:“经费有缺口,可以从别处挖潜,万不可和农民算计。”

为了农民,他甚至不惜采取超常规手段。1986年,小学房屋倒塌一处,学生一死七伤。他上任后,马上召开中小学校舍改造会议,掷地有声地说:“两年以后,哪个乡还有‘黑屋子’、‘土台子’,就腾出乡镇政府当学校!”不到两年,乡村校舍改造完成,他又把目光对准城区学校,把县属学校6000间校舍由旧平房改造为新楼房,打造出了远近闻名的“教育一条街”。

王伯祥经常说:“要做个为老百姓干事的官,做个不贪不沾、干干净净的官,做个不让老百姓戳脊梁骨的官。”妻子侯爱英原是民办教师,1988年,有次转公办的机会,她把表领回来,他接着就给退了。建委下属苗圃聘侯爱英去当临时工,王伯祥又提出三个“不许”:不许留在机关,工资不许超过其他临时工,不许担任领导。直到“退休”,侯爱英都是个临时工。他一母同胞两弟两妹,有务农的,当工人的,也有经商的,都不曾赚过他一点“便宜”……

任寿光县委副书记,书记8年时间,他一家五口人,始终住在建于50年代的四间旧平房里。1991年10月,王伯祥调任潍坊市副市长。临行前,他和前来送行的人一一告别,紧握着书记瘦俏的双手,人们泪眼朦胧,许多人泣不成声。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王伯祥给寿光留下了20多万个年均收入2万多元的蔬菜大棚,留下了120万亩效益可观的棉田、盐田、虾池,留下了4850家蒸蒸日上的企业,留下了一座座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留下了10多万个“万元户”……而伯祥书记自己的家当,一辆130货车就装了个干干净净。

原创散文《牤牛》

原创散文《牤牛》

牛,家畜,反刍类哺乳动物,头上生有一对角,力大性驯供役使,肉及乳是很好的滋养食品。人工驯化可以耕田拉车,在我国常见的有:黄牛、水牛、牦牛等。相传自远古时期祖先们就已饲养训服它,并成为人们生产劳动的好帮手、好伙伴。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年代,是农民生产劳动不可或缺的巨大生产力。曾一度受到法律的保护。私自贩卖、宰杀、偷盗耕牛是违法犯罪的刑事案件,甚者被判处死刑。因此,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

一年四季只有冬天牛才可以休息。住的是简易的厂棚,吃的是各种秸草,死了还献上肉、骨、皮。细想人类定要对牛大加赞扬和感谢。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俯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

自记事起我就对牛有深刻的印象。六十年代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政策。所有的村集体都饲养耕牛。有的农户也饲养,但很少。当时我们村就养了一大群颜色不同的牛。有黑的、黄的、花的、公的、母的、大的、小的……

牛舍由村集体选一僻静的地方,用麦秸和泥筑墙,捡碎石头垒围栏建造。饲料是全村农业生产的玉米秸、高粱叶、豆秧、花生秧、稻草、野草等。在村中选出责任心强、觉悟高、懂技术的人担任饲养员。村委会每天给他记工分,一般都是满分,即一天十分工。并定期喂食盐、精料。发现有疾病就到公社兽医站治疗。真可谓牛是人民公社中重要成员。定期喂食盐和精饲料,目的是怕牛得病,体质下降拉不动犁子。投喂的食盐都是从供销社买的大颗粒粗盐,精饲料是用黄豆和黑豆磨成糊状放锅内大火熬开,冷却后拌入饲料中,就如人们所说的“改善伙食”一样。给点好的吃,增加营养。

每个村集体养的牛中,都有不少健壮的牤牛。譬如我们村养的牛中就有:黄牤牛、黑牤牛、花牤牛。它们长得体型骄健,性情勇猛,脾气倔强,桀骜不驯,力大无比。当它牛性大发时,两眼瞪得像铃铛,尾巴翘得像旗杆,后腿蹬地直视敌方,有力拔千钧,锐不可挡,誓不罢休之势。尤其是当它发情和碰到同性情敌的时候,真有:牛气冲天,九牛二虎之力。当年,我家大伯杨学才负责饲养耕牛。据说他老家是安徽蚌埠。因逃荒要饭跟随母亲来到我们村。母亲不幸死后被我家远房爷爷收养。从此改名换姓娶妻生子并定居下来。此人体大腰圆,性格刚烈,但讲道理懂礼貌,做事诚实不损人利己,所以才被村委选为饲养员。

其实,当一名饲养员不是件容易的事。农耕结束后就得天天上山放牛。一个人赶着一大群牛到离村很远的山上放牧,既不能让它吃庄稼,又不能丢失,更要防止与其他村的牛打架。不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有死伤的例子)。牛吃饱草后就到河里饮水。往往在这个时候牛渴的难受,看见有水的地方就争先恐后地抢水喝。如果在山沟中就有可能因争抢水源时,体弱者被挤下石坝将腿摔断。再就是刚拉完犁的牛又累又渴,不能让它立即喝水,否则会因急喝生水使牛生病,并且没法治愈。还有好多饲养方面的技术,只因我知识匮乏不能细述。

牛群经过自然繁殖生育下一代。跟随父母慢慢长大,逐渐成熟健壮。像人一样从青春期到壮年期,很自然地就会“谈情说爱”甚至偷吃禁果。人类为了控制它们的种族稳定及性行为,就采取古老的阉割法,非常残忍地让它成为“太监”。其方法是在公牛刚性成熟期,用绳索捆绑牢四蹄,几名强壮的劳动力拿木棍摁住牛身,把牛牢牢地控制住。然后用生麻纰子将阴囊上方紧紧缠住,垫在硬木板上,用铁锤猛击此处直至砸碎筋腱和结缔组织,不让牛再产生精子。仅刚有的青春萌动期就此结束,再也不会对异性有好奇心了,一生不娶不育更没有性生活的体验。此种方法不能不说是对动物的性剥夺和残苦虐待!今天看来的确是非常野蛮的行径。想起当初人们的无知,如果像阉猪那样,先打上麻药再将牛睾丸摘除掉,就不会让它造成如此巨大的痛苦了。同时也显得更加文明和具有人性化。

在村里当饲养员的杨学才大伯,他育有三男三女。最大的是男孩,学名叫杨文明。自小聪明好学,喜欢和动物打交道。每年冬天下大雪后,他必定到养牛棚旁的看场房内,用一根长绳子拴上一小木棍,支起一个筛子,放在扫净的一片雪地中,里面撒上小米或者高粱、小麦等粮食。这时饥饿的野鸟觅食进入筛底后,他用力一拉绳子就能逮住小鸟。因为父亲是饲养员,他也经常到牛棚帮助喂牛。时间久了和牛产生了感情。有一年秋收后他主动要求替父亲到南山放牛。因他已16岁了,在农村也属于小大人了。所以大伯那天正好有事要办理,就同意让他赶牛出棚到南山放牧。

距村南约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叫荆山。因山上长了很多茂盛的荆科植物而得名。山的东侧有一清朝时建的古寺,又叫荆山寺。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9医院临时战时医院。就是现在潍坊89医院的前身。此地山与丘陵紧密相连,草木葳蕤,泉水清澈,空气净爽。紧挨北面有一片烈士陵园。有广阔的山场,的确是放牧牛羊的好地方。

也巧,正当我家大哥将牛群赶到牧场半小时后,山东侧的香城村也把他们村的牛群赶来放牧。两群陌生的牛在一起吃草,不但相互警惕,而且正值母牛发情期,不一会就看见我们村的黄牤牛与香城村的黑牤牛四目相瞪,尾巴高扬,挺直腰身后腿蹬地,怒气冲冲地向对方发起攻击。两头正值壮年的公牛互不示弱,沉着应战,牧场上空尘土飞扬,并不时传来两牛角相撞的响声。格斗场面肃穆壮观令人可怖。没经几个回合,香城村的黑牛就体力不支,败下阵来慌不择路地向前逃窜。

此时我们村的黄牤牛怒气难消乘胜追击紧追不舍。当前面的黑牛跑到地坝前,看到有一条深沟无法跨越时,被后面追来的黄牤牛猛地一撞,黑牛栽进沟中不能站立动弹不得。只有发出凄惨的哀嚎声……在旁一直观看的大哥和香城村的饲养员都吓得目瞪口呆,这才回过神来,急忙跑到沟底查看情况。黑牛爬在沟里瞪着惊恐的大眼,喘着粗气惊魂未定,几次欲站起身子都没有成功。原来是它的两条前腿都已经骨折支撑不了自己庞大的身躯。这下可把两个放牧的吓坏了。因为牛不仅是全村的重要劳动力,而且还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正愁无法向村干部汇报的时候,在此治病疗养的一位地区干部,站在一旁出主意说:“回去向村干部说牛吃草时不慎掉进沟里把腿摔折了,让他们想办法拉回村”。于是饲养员立刻跑回村向村干部们诉说过程。一个小时后,由几名村干部和部分社员开着拖拉机拿着皮绳来到沟边,费了很大的劲才把黑牛拖上车拉回村。当天下午就到公社向领导汇报,并让兽医站的人员到村里给予治疗。经诊断前左右腿均粉碎性骨折。就当时的条件和技术根本无法治愈,无奈只好向上级报批,将这头正值壮年的黑牤牛宰杀了,全村人也吃了一顿久违的牛肉大餐。经村委会研究决定给放牧的饲养员扣罚三天的工分。

经过这次斗牛充分的显示出我们村黄牤牛的强健勇猛。放牧的大哥当时已是初中生,而且学习成绩甚佳。后来通过他和大伯的推荐,村干部决定把黄牤牛留作牛种,成了一个一夫多妻的“牛王”。并繁衍下了很多儿女,有时还给别村的母牛配种,从此它过上了“合法的性福”生活。

1973年重阳节这天,是黄牛的末日。因为它老的走路都非常艰难。一是年龄大;二是身体可能也有病。经报批获准由村里自行宰杀食用。天刚拂晓,村委就派了几名有技术的人,到村东河北岸边挖地锅灶。支上五口大铁锅,有几个壮劳动力负责劈木柴。先烧水试锅,准备全村几年不遇的牛肉大宴。在锅灶的旁边放有四个大木桌,桌上放着刀具和碗盆。大人小孩奔走相告,今天杀黄牤牛,每家都分份子吃牛肉,好似是全村人的大喜事。

吃过早饭,我和童年的几个小伙伴,等在锅旁看热闹。一切准备就绪,就等黄牛的到来。约九点钟黄牤牛由饲养它的大伯牵着,迈着蹒跚沉重的步履来到“刑场”。当它从村中央走过的时候,站在门口的老太太都情不自禁的掉下了眼泪。因为人与动物毕竟是有感情的。何况它又是给全村拉过多年犁耙的威猛牛王呢?……

平时人们都讲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动物和人类都是生长在地球上的生灵,要爱护善待它们,不要刻意地去虐待和杀戮。其不知每种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语言,有它的天性和感知。只不过人类不了解,粗略的将它们视为低级动物,并当作可以任人食用的一道菜而已罢了。

把黄牛牵来后,本家大伯就面带忧伤地走了。老牛望着养它多年的主人离它而去,它站在地上用那对带着双眼皮的大眼睛环视着四周,张开喘着热气的鼻翼好像在嗅什么气味似的。然后用那粗犷低沉的喉咙发出一声叫喊。像是一支大号萨克斯管奏出的低音在寂静的河边回响。此刻它可能知道它被牵到这个地方不是来拉犁的,更不是为母牛配种的,而是走到了生命的末端,是来被杀的。

今天即将要结束它的生命,并将它的肉、骨、皮都献给它曾服务过的村民。自从它能跟着父母一起拉犁起,它走遍了全村的每一块土地,淌过每一条河流,吃过所有山岭中的野草,用它浑身的力量和汗水,一年四季不停地耕耘一片片黄土地,身上不知挨过多少鞭子的抽打,为全村几百口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的努力和奉献。因为它是人养的家畜,是头耕地拉车的牛。活着就得出力干活,死了就得被人吃掉。唉!谁让它是一头牛呢。

正当它追忆往昔思绪万千的时候,村里的几名壮汉用粗绳索围绕它的四蹄,不断缠绕并加大力气,把它上千斤的躯体放倒在地上,然后又捆绑的结结实实,只能呼吸不能动弹。这时在一旁观看的大队长,拿来一块笼布将它的双眼遮盖住。似乎这样就可以减轻它被杀时的痛苦。此刻站在一边的人们都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当黄牛被蒙上眼睛后,只见它的双眼流出串串泪水不停地淌下,盖在它眼上的笼布也微微颤动。

在场的所有村民没有愿意杀它的、俗话说:“重饷之下必有勇夫”。当大队长说:“谁杀它就给谁十斤牛肉!”。话音刚落,有个叫杨福银的壮汉应声道:“说话可算数,我来杀!”,就见他脱掉上衣,拿起桌上早已磨制锋利的菜刀,单膝跪在牛的脖子上用力来回像拉钜一样,顿时牛的脖子就开了一个大口子,鲜血汨汩地如泉水般喷泻而出,将牛身下的土地染的通红。因为牛血不好吃,当地的人是不吃牛血的。生活中有一歇后语:“倒掉的牛血——废料!”。十分钟后黄牤牛结束了生命。待在旁边的人们按照队长的分工:有的剥皮,有的开堂,有的缺蹄,有的清洗内脏,有的肢解肉块忙的不亦乐乎。然后将肉分类放入大铁锅内熬煮。各家等着分份子的各种盆碗摆放有序地排满一地。

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太贫困。有顿肉吃是很奢侈的。熬肉时根本谈不上放什么佐料。只要煮熟能咬的动,放上盐就是美味!等到肉基本上炖烂时,用大铁钩捞出放到木桌上,切成片、条、块状。统一过称后,按份分到各家的盆碗中。舀上原汤端回家后。再根据人口的多少增加些蔬菜重新回锅熬开,全家人围坐在桌边,就可以共同享用美食了。事后村干部把剩下的骨头到供销社卖掉,牛皮用土法进行腌制好后,采取传统的工艺技术制成一条条牛皮绳,卖给所需的农户用于捆扎秸草。此绳在农村是农家必备的农具。只要不被雨水湿透能用很多年都不坏。

牛可以说全身都是宝,肉奶可食,骨头可制粉,皮可制革。有的牛身上还长有牛黄。是种贵重的中药材。牛角还可以制作精美的艺术品。世上流行的各式各样的皮鞋、皮包、皮手套以及用牛筋编制的腰带,男女都喜欢用。不断点缀装饰着世人的美好生活。同时,也使有些大款、暴发户财大气粗,牛气冲天,大厅广众之下,吹起牛来也不觉得脸红。

目前,世界上有著名的西班牙斗牛表演;有形象逼真,雕塑精湛的华尔街牛。我国著名的相声演员牛群为了过把官瘾当县长后养牛,成为全国第一位“牛县长”。在古老文化中有牛字的汉语成语如:《牛刀小试》、《牛刀割鸡》、《牛鼎烹鸡》、《牛头不对马嘴》、《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牛鬼蛇神》、《牛气冲天》、《泥牛人海》、《汗牛充栋》、《九牛二虎》、《九牛一毛》、《牛头马面》、《牛衣对泣》、《牛溲马勃》。常用典故中有:《卖剑买牛》、《丙吉问牛》、《齐王舍牛》、《风马牛不相及》、《牛山下涕》、《牛郎织女》、《青牛紫气》、《庖丁解牛》、《蚁动牛斗》、《屠牛朝歌》、《吴牛喘月》、《宁戚饭牛》、《孺子牛》等都是由牛引起的典故故事。

今天,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谈到牛。比如在酒场上两人划拳猜令时就说:“高高的山上一头牛,两个眼睛像铜球。四个蹄子分八瓣,尾巴长在腚后头”。作为开始语。又如清朝诗人解元林写的《咏石牛》诗:“怪石崔巍号石牛,溪边独立几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有汗流。春草欲抽难下咽,长鞭任打不回头。于今鼻上除绳索,大地为栏夜不收。”还有我仙逝的爸爸生前曾写过一首《赞牛》诗:“一生食秸草,四季任使役。鞭挞无怨言,力竭献骨皮。”我一家四口人,我的爱妻、儿子和我都是属牛的。女儿属马。所以人们常说:“牛马年好种田。”因此,我的岁月像牛一样,只有出力流汗顽强地活着。但是命运会比牛好的多……

潍坊杨家埠年画的历史溯源

潍坊杨家埠年画的历史溯源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与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的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杨家埠木版年画起源于寒亭南三华里的杨家埠村,从业者多是杨氏家族后裔。据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多年的认真挖掘和考察,初步查清以下几点:一是根据杨氏家谱(寒亭档案馆收藏)所载杨氏一族原籍四川成都府梓潼县,自前明洪武年间迁浞水西岸。隆庆二年因水患变迁西埠(现西杨家埠村址)。又据《寒亭地名志》考,西杨家埠是杨氏迁入和建村,故杨家埠年画起源应不早于杨氏迁入建村。二是据杨氏家谱记载,在明代已建立起了大顺、长兴、吉兴等十多家画店。三是杨家埠木版年画早期的情况已很难考究,从现有的实物如杨氏宗谱可查的明隆庆二年复迁西埠立村开始至今430多年。到明末清初已发展到相当规模,生产的年画以门神,灶王为最多。如大顺画店,在嘉庆年间就逐渐定向生产发展,到道光年间,大顺以印制东北群众需要的“大门神”(一整张纸一幅)出名,被称为关东庄,还有专印“门神”的莒州、沂州庄,印“灶王”的胶州庄等。杨家埠木版年画在发展过程中,若干代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吸收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丰富营养,根据农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欣赏习惯,适应木版套色和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不断成长,使其日臻成熟。

传统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作,多为艺人自画、自刻、自印,形式有小横披、方贡笺、福子灯、花瓶及各种神像等。清乾隆、嘉庆年间,创作有《男十忙》、《女十忙》等反映当时生产劳动的年画作品。清同治到光绪年间,出现了反映政治、风俗、讽刺、幽默、故事、戏曲、花鸟等方面的题材,如《义和团》、《炮打日本鬼》,庙会风俗画《四月十八》、《瞎老婆踏了豆腐担子》、《打婆婆变驴》和《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封神演义》,以及《天下地理图》、《天下帝王图》、《四岳图》等作品。这时,年画体裁繁多,一户农家院落从大门到炕头,从粮囤到牛棚,都有特定内容和形式的年画供张贴。

清咸丰年间,天津杨柳青半印半画年画传入,逐步与杨家埠年画相融合,拓展了杨家埠年画的创作风格,丰富了内容,增加了品种,成为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作的组成部分。

1862年至1908年(清同治初年至光绪末年),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极盛时期。西杨家埠画店已达100多家,附近十几个村庄也兴办了画店,生产各种年画200多种,每年来往于西杨家埠的画商小贩多达5000人左右,产品除销往山东各地外,还远销江苏、安徽、山西、河南、东北等地,有的画店还到外地开庄卖画。此间,出现了专业性经营的画店,如专供东北销售的大门神画店“东大顺”被称为关东庄,有专管戏曲年画的西路庄和专印“横披”、“洋条子”、“灶马”的胶州庄等。

民国初年,西杨家埠画店160余家。1922年后,石印年画和月份牌年画兴起,杨家埠木版年画销量顿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多次到杨家埠烧杀抢掠,集市被封,百余家画店停业。到解放前夕,杨家埠木版年画已被破坏殆尽。

1951年11月,山东省年画工作队,为贯彻中央文化部、国家出版总署关于加强年画工作的指示进驻杨家埠,举办新旧年画展览,与艺人共同创作歌颂新中国和土改运动的新年画,帮助恢复印刷生产,并成立杨家埠年画改进筹备委员会。

1952年10月,华东文化部和山东省文化局组织17人的年画工作队,在东杨家埠召开山东省年画工作会议,潍坊、青岛、济南、徐州等地年画艺人,年画业代表及政府代表共41人参加。会议就年画改革问题进行了讨论,正式建立了“杨家埠年画改进委员会”。同年,组织年画生产互助组16个,印刷新年画40万张。

1953年至1958年,山东省文化局、山东省文联多次组织美术专家、学者和年画工作队到杨家埠调查研究,进行年画改革、创新活动,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3年建立“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后因开展“文化大革命”,年画生产停止,年画资料、原版大部被毁。MOJ5Kz!%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文化部艺术处负责人华君武提出“要恢复潍坊民间木版年画”,并建议组织创作晋京展出。

1977年7月,省文化局派专家到潍坊举办年画学习班。同年12月,山东省文化局组成山东潍坊年画晋京展出小组。

1978年2月4日至26日,年画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展出作品126件(157幅),其中,昌潍地区的作品74件(97幅)。文化部长黄镇亲临审查,中国美术家协会华君武、文艺理论家王朝闻以及臧克家等观看了展出,并给予很高评价。文化部还邀请了44个国家的驻华大使、代办、公使、参赞100多人参观了展览。《美术》杂志社、中国美术馆分别邀请在京的年画工作者、美术家、美术理论家和报刊记者进行座谈。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为此发表了消息、评论和作品。《美术》杂志专刊介绍了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山东潍坊年画》。在京展出结束后,又去四川、上海、浙江、南京进行巡回展出。最后,27件年画作品被文化部对外展览公司选作出国展品。

1978年恢复“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年画社对年画进行挖掘、整理和恢复工作,并采取办学习班和以老带新的办法,培养画、刻、印、裱等人才,当年印刷年画70万张。

1979年,“杨家埠?木版年画社”改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1980年1月30日至4月10日,举办天津杨柳青、潍县杨家埠、苏州桃花坞三地木版年画联展。联展以三地新作品为主,另有部分历史资料,共185件。其中山东新作品51件。历史资料14件。4月7日至10日,在苏州召开年画学术讨论会。《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美术》杂志发表了画刊和消息。

1985年,研究所搜集画样280多种,原版200余套,编辑了《杨家埠年画原版资料选》、《年画缩样》第一、二集及合装成册的全色版线装本和线版线装本,销往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瑞典等国共16万套。1979年至1985年,到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考察参观的日本、美国、法国、丹麦、瑞典、澳大利亚、奥地利、印尼以及非洲国家的友人30多批,百余人,港澳地区的“高山民艺”、“蔡和平有限公司”每年两次来杨家埠大批定货。

1990年,潍坊市文联、山东《美术》出版社、四川省群众艺术馆、成都市群众艺术馆、四川《美术》出版社、成都市年画研究会联合举办“山东潍坊、四川绵竹年画联展”,5月,在成都市开幕,并举行了一系列学术交流和考察观摩活动。7月,迁往潍坊市展出。展出期间,四川省年画艺术代表团在潍坊与同行举行了多项学术交流,并参观考察了杨家埠年画产地。

但是,杨家埠木版年画也有可忧之处。一是年画题材缺乏新意,二是人才匮乏,如今除几位在世的老艺人,能系统并真正掌握木版年画技艺和精髓的接班人,几乎没有,而这将直接影响今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和生存。因此,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应尽快启动,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保护和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山东省潍坊市的杨洛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关于本次潍坊养牛棚和潍坊杨家埠年画的历史溯源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