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旬养牛汉?描写生活的30个词语

三旬养牛汉?描写生活的30个词语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三旬养牛汉的一些知识点,和描写生活的30个词语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描写生活的30个词语

描写生活的30个词语

1.描写生活的好词

描写日常生活的好词

幸福美满和谐和睦富裕富足充裕

团聚团圆体谅融洽高兴愉快满足恩爱原谅温馨温暖亲切随和亲昵呵护帮助分担祝福撒娇开朗爽朗

祈祷高兴甜蜜和美尊敬理解客套谅解融洽亲情呵护谦让温馨尊重分享慈祥亲切操劳体谅夸奖沟通舒适喜悦喜讯团聚和解慰藉贺喜陶醉欢聚撒娇欣然

温馨和谐和睦相处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各得

怡然自乐互敬互爱彬彬有礼应有尽有富裕

一应俱全夫妻恩爱合家欢乐尊老爱幼相敬

举案齐眉体贴入微红红火火甜甜蜜蜜和和

欢声笑语心情舒畅蒸蒸日上丰衣足食和颜

吃苦耐劳尊老爱幼温馨舒适敬老尊贤辛勤

喜笑颜开井井有条喜上眉梢一心一意满面

心意相通同甘共苦幸福和睦关怀体贴丰盛

勤俭持家精神饱满心平气和悲欢离合幸福

2.描写生活的词语

幸福【解释】:指生活、境遇等称心如意。

【出处】:柔石《二月》:“实在说,我已跌入你妹妹底爱网中,将我俘虏了!我是幸福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八:“陶阿毛羡慕张学海的幸福的家庭生活。”

美满【解释】:美好;美好圆满。【出处】:唐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诗:“千帆美满风,晓日殷鲜血。”

明刘基《吴歌》:“明月比心花比面,花容美满月团圆。”清孔尚任《桃花扇·却奁》:“儿女浓情如花酿,美满无他想。”

温馨【解释】:温暖馨香。【出处】:唐韩愈《芍药歌》:“温馨熟美鲜香起,似笑无言习君子。”

《随园诗话》卷十四引清陶涣悦《偶成》诗:“呼僮添贮炉中火,午后温馨薄暮凉。”峻青《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温馨而美丽的四月的夜,分外幽静、迷人。”

惬意【解释】:称心,满意。【出处】:唐韩偓《惆怅》诗:“朗月清风难惬意,词人绝色多伤离。”

元刘祁《归潜志》卷四:“太尉赠以白金百星,其人犹不惬意而去。”清顾炎武《答曾庭闻书》:“《日知録》三十卷已行其八,而尚未惬意。”

魏巍《东方》第三部第一章:“谈起这一切,小契是多末地惬意呵!”富足【解释】:财物丰富充足。【出处】:《管子·枢言》:“家室富足,则行衰矣;爵禄满,则忠衰矣。”

宋曾巩《劝农诏》:“要使南亩之民举忻忻然乐职安业,洽於富足,称朕意焉。”《再生缘》第二七回:“昔日伊家还富足,如何到此恁清贫?”杨朔《海市》:“我不禁赞叹着说:‘你们的生活真象神仙啊,富足得很。

’”顺心【解释】:依从自己的思想;合乎心意。【出处】:《燕丹子》卷上:“私以为智者不冀侥幸以要功,明者不苟从志以顺心。

事必成然后举,身必安而后行。”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序》:“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咱们离开不到一年,瞧瞧,你们在外头倒碰出多少不顺心的事来。”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大水觉得很不顺心,气闷闷的对爹说:‘这年头真够瞧!嘴又不能挂起来,还不抵我去当兵呢!’”和谐【解释】:和睦协调。

【出处】:《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汉郑玄笺:“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唐李商隐《杂纂》:“诸妇和谐,不嫌麤辣。”

明高明《琵琶记·寺中遗像》:“敢天教我夫妇再和谐,都因这佛会。”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充满在两人中间的和谐气氛给破坏了。”

痛苦【解释】: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出处】:汉王充《论衡·变动》:“李斯、赵高谗杀太子扶苏,并及蒙恬、蒙毅,其时皆吐痛苦之言。”

《隋书·儒林传·王孝籍》:“痛苦难以安,贫穷易为蹙。”魏巍《壮行集·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懂得了生活就是斗争,就不会因一点点小的挫折而痛苦。”

融洽【解释】:谓感情和睦,没有隔阂。【出处】:清华翼纶《锡金团练始末》:“二月初,易服雇小舟由水道至永昌,访徐少蘧,细述近况,相对蹙额。

知少蘧与伪帅熊万荃、钱贵仁甚融洽。”丁玲《韦护》第二章七:“想想看,在我们初次见面,他就能将我们的顽固的心,用语言融洽了下来。”

舒适【解释】:舒服安逸。【出处】: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非直饮食遂性,舒适自在;至於粪溺,自然一处,不须扫除。”

宋苏轼《睡乡记》:“其人安恬舒适,无疾痛札疠。”巴金《·神》:“在这里我过得很舒适。”

和睦【解释】:谓和好相处,不争吵。【出处】:《左传·成公十六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

《后汉书·杜诗传》:“陛下起兵十有三年,将帅和睦,士卒凫薻。”唐陈子昂《座右铭》:“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

老舍《神拳》第一幕:“只盼那你们……全家和睦。”快乐【解释】:欢乐。

谓感到幸福或满意。【出处】:汉焦赣《易林·乾之履》:“富饶丰衍,快乐无已。”

《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王住宫中快乐多,更於终日奏笙歌。”明唐寅《感怀》诗:“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巴金《家》六:“他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平淡【解释】:平常;没有曲折。

【出处】:唐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诗:“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澹。”宋文天祥《跋胡琴牕诗卷》:“或谓游吾山如读少陵诗,平淡奇崛,无所不有。”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百年心事归平淡,删尽蛾眉《惜誓》文。”陆蠡《私塾师》:“目前简直是归隐了,没有访问,没有通讯,我过着平淡而寂寞的日子。”

甜甜蜜蜜【解释】指人内心感到幸福、愉快、舒适。【出处】王朔《空中小姐》:“再后面是一大串喃喃的、甜甜蜜蜜的表白,算是打了一巴掌后的几揉。”

和和美美【解释】:指和谐美好【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引起:“若能父母寿而且安,双双俱在堂上,兄弟你爱我敬,和和美美,都在父母膝前。”和睦相处【解释】:彼此和好地相处。

【示例】:邻里之间应当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天伦之乐【解释】: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

3.描写三十的词语

白毫之赐】:白毫:佛家指如来三十二相之一,其眉间白色毫毛,放有光明,称白毫相。指供养僧徒之物。

【避军三舍】:指退让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避君三舍】:指退让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当立之年】:指三十岁。

【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隔世之感】:世: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指因人事或景物变化大而引起的、象隔了一个时代似的感觉。

【恍如隔世】:恍:仿佛;世:三十年为一世。仿佛隔了一个时代。指一种因人事或景物变化很大而引起的感触。

【恍若隔世】:恍:仿佛;世:三十年为一世。仿佛隔了一世。指因人事、景物变化很大而生的感触。

【雷霆万钧】:霆:急雷;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美人计】:三十六计之一,用美人引诱人上当。

【千钧重负】: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三旬九食】:旬:十天叫一旬。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顿饭。形容家境贫困。

【树上开花】:“三十六计”之一。亦比喻将本求利,别有收获。

【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退徙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晏婴之狐裘】:晏婴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比喻生活节俭。

【一发千钧】:发:头发;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危险得好像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一箭之地】:古人用箭射出的长度做度量,每箭的距离约为一百三十步左右。相当于一箭射程的距离。比喻相距不远。

4.形容人生美的成语

1、清闲自在:清静空闲,无拘无束。

形容生活安闲舒适。2、膏粱文绣:指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

亦泛指精细贵重的东西。3、抱瓮灌园:比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

4、三百瓮齑:指长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贫。齑,咸菜。

三百瓮,极言其多,一时吃不完。5、安家乐业:犹安居乐业。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6、养尊处优:养:指生活。

指生活在有人伺候、条件优裕的环境中。7、鼎铛玉石:视鼎如铛,视玉如石。

形容生活极端奢侈。8、钟鼓馔玉:指鸣钟鼓,食珍馐。

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9、击钟鼎食:打钟列鼎而食。

形容贵族或富人生活奢华。10、太平无事:指时世安宁和平,也指生活清静无忧。

11、野鹤闲云:闲:无拘束。飘浮的云,野生的鹤。

旧指生活闲散、脱离世事的人。12、含哺鼓腹:哺:口中所含的食物;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

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

13、足衣足食:衣食丰足。指生活富裕。

14、重裀列鼎:喻指生活富贵,位居高官。15、鲜车怒马:怒:气势强盛。

崭新的车,肥壮的马。形容服用讲究,生活豪华。

1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

17、优哉游哉:指生活悠闲自在。18、栖冲业简:指安于淡泊简朴的生活。

19、安家立业:安置家庭,创立基业或事业。也指长期在一个地方劳动和生活。

20、安居乐业: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21、餐霞饮瀣:餐食日霞,吸饮沆瀣。指超尘脱俗的仙家生活。

22、暖衣饱食: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23、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蓬昔日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

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24、百年谐老:指夫妻共同生活到老。

25、日食万钱:每天吃喝花费上万钱财。形容生活极其奢侈。

26、地上天宫:形容生活环境的美好,犹如在天宫一样。27、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28、膏粱锦绣:膏粱:肥肉和细粮,指美味佳肴;锦绣:精致华丽的丝织品。形容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

29、餐云卧石:指超脱尘世的隐逸生活。30、安富尊荣:安:安逸;富:富有;尊:尊贵;荣:荣耀。

安定富足,尊贵荣华。也指安于富裕安乐的生活。

31、如登春台: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32、小康之家:指可以维持中等生活的家庭。33、安定团结:指形势、秩序、生活安稳,民众气氛和睦。

34、吃喝玩乐:指过恣意享乐的生活。35、安心乐业:指心绪安定,生活愉快。

5.形容生活很好的成语

形容生活很好的成语有: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清闲自在、鲜衣怒马、锦衣玉食。

一、丰衣足食

1、拼音:fēngyīzúshí

2、释义:指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3、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丰衣足食,所住无不克。(翻译:穿的吃的都很富足,住的地方没有什么约束。)

二、安居乐业

1、拼音:ānjūlèyè

2、释义:指人民生活安定美满的样子,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3、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货殖列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翻译: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吃得香甜,穿得漂亮。)

三、清闲自在

1、拼音:qīngxiánzìzài

2、释义:指清静空闲,无拘无束。形容生活安闲舒适。

3、出处:元·王实甫《丽堂春》第四折:老夫自谪济南歇马,倒也清闲自在。(翻译:我自从被贬谪闲居在济南,生活过的倒也是安闲舒适。)

四、鲜衣怒马

1、拼音:xiānyīnùmǎ

2、释义:意思是指美服壮马,谓服饰豪奢。

3、出处:明·沈德符《野获编·冤狱》:鲜衣怒马,以游侠为称。(翻译:衣服华美马匹壮硕,自称自己是游侠。)

五、锦衣玉食

1、拼音:jǐnyīyùshí

2、释义: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3、出处:北齐·魏收《魏书·常景传》:锦衣玉食,可颐其形。(翻译:锦缎做成的衣服和精美的食物,可以颐养人的形态。)

6.形容美好的生活成语

1、清闲自在:清静空闲,无拘无束。形容生活安闲舒适。

2、膏粱文绣:指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亦泛指精细贵重的东西。

3、抱瓮灌园:比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

4、三百瓮齑:指长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贫。齑,咸菜。三百瓮,极言其多,一时吃不完。

5、安家乐业:犹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6、养尊处优:养:指生活。指生活在有人伺候、条件优裕的环境中。

7、鼎铛玉石:视鼎如铛,视玉如石。形容生活极端奢侈。

8、钟鼓馔玉:指鸣钟鼓,食珍馐。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

9、击钟鼎食:打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或富人生活奢华。

10、太平无事:指时世安宁和平,也指生活清静无忧。

11、野鹤闲云:闲:无拘束。飘浮的云,野生的鹤。旧指生活闲散、脱离世事的人。

12、含哺鼓腹:哺:口中所含的食物;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

13、足衣足食:衣食丰足。指生活富裕。

14、重裀列鼎:喻指生活富贵,位居高官。

15、鲜车怒马:怒:气势强盛。崭新的车,肥壮的马。形容服用讲究,生活豪华。

1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

17、优哉游哉:指生活悠闲自在。

18、栖冲业简:指安于淡泊简朴的生活。

19、安家立业:安置家庭,创立基业或事业。也指长期在一个地方劳动和生活。

20、安居乐业: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21、餐霞饮瀣:餐食日霞,吸饮沆瀣。指超尘脱俗的仙家生活。

22、暖衣饱食: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23、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蓬昔日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

24、百年谐老:指夫妻共同生活到老。

25、日食万钱:每天吃喝花费上万钱财。形容生活极其奢侈。

26、地上天宫:形容生活环境的美好,犹如在天宫一样。

27、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28、膏粱锦绣:膏粱:肥肉和细粮,指美味佳肴;锦绣:精致华丽的丝织品。形容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

29、餐云卧石:指超脱尘世的隐逸生活。

30、安富尊荣:安:安逸;富:富有;尊:尊贵;荣:荣耀。安定富足,尊贵荣华。也指安于富裕安乐的生活。

31、如登春台: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32、小康之家:指可以维持中等生活的家庭。

33、安定团结:指形势、秩序、生活安稳,民众气氛和睦。

34、吃喝玩乐:指过恣意享乐的生活。

35、安心乐业:指心绪安定,生活愉快。

秦朝的法律有多苛刻

秦朝的法律有多苛刻

透过两千多年厚重的历史尘埃,秦王朝留下的“苛政”符号,随着秦简的发掘有了另一层解读--秦代法、律、令较完善,“奸邪不容,皆务贞良”,于是秦代官吏“慎遵职守”,凡事“细大尽力,莫敢怠荒”。秦律调整的范围遍及国家、社会和家庭各个领域,达到了十分细密、详备的程度,可以说从生产到生活,从个人到牛马,从国家到家庭,基本实现了“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秦帝国小官吏的法律片段

秦王政三十二年,在帝国的一座叫迁陵的县城,人们刚开始一天劳作。一个叫昌的人是这里的最高长官。每天,官吏们都要经手大量公文,按秦制,凡在此地处理过的文件,都要仔细抄写备份,建立档案,以便查验。负责抄写档案的是一些专门的写手,在每份档案后,都注有他们的名字。

这天,隶属于迁陵县启陵乡的乡长夫正在向自己上级写一封推荐信,在信中他提到乡里缺少一个里长和一名邮差。这封信在正月戊寅朔甲午发往县城,送到昌的面前。4天后,夫收到了县长昌的回信,请求被驳回,更为严重的是,昌回信的口气十分严厉。

夫和昌是服务于秦帝国的两个普通官吏,他们不会想到,两千多年后的公元2002年,年轻的古文献专家张春龙,看到了这件事情的全过程。张春龙还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迹象:负责递送这封公文的人,竟是一个有罪的女人。秦代的很多邮人平时在驿站旁照常劳作,一旦有重要信件便立刻出发。他们的足迹编织成维系帝国统一的严密网络。

这批秦简总共3.6万多枚,源源不断地从湖南湘西古城里耶的井下发掘出。简上的文字达数十万字,全部是秦代洞庭郡迁陵县的官署档案。里耶秦简基本是秦朝的档案资料,涉及到法律的内容非常少,张春龙告诉记者,“有一些讲到处理案件的结果,但没有法律条文本身和犯罪的过程”。

但是为数不多的关于法律的记载,却相当有趣味。比如有十几条里耶秦简,“详细记录了不同官员的捕鼠数量,某人捕鼠七只、某人十只、某人三只”。张春龙说,“一开始我们对这些记载大惑不解,对照1975年云梦出土的秦律后就明白了,仓库保管制度非常严格”。秦律规定,仓库物资的保管责任重大,仓库的墙垣要高,闲人不准靠近它,不是主管官吏不准入内。要悉心管理,要“慎守为敬”。违背这些规定,或发生火灾,或损败了物资的,“官吏有重罪”。捕鼠则属于防止物资损败的行为。

12连简是张春龙的又一发现。在昏暗的井下,沾满泥土的一组12枚简紧紧地连在一起,其上文字详细记载秦始皇时阳陵县12人,因为过错被罚款又无力缴纳的事情,他们跋涉千里来戍守洞庭郡。由阳陵县各乡里到洞庭郡,这12个在洞庭郡服役的人,遇到老家的政府人员来催债,一级一级的政府官员都记下了他们处理这些事情的经过和时间。最后,洞庭郡的长官做结论,还是当依法办事,并署上,“以洞庭司马印行事”。

张春龙感慨地说,秦时官吏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让今人感叹,“每个人罚款的数额非常具体,最多一人欠债一万七千多钱”。对照云梦出土的秦律,无力缴纳罚款的人,在政府部门干活一天,如果自备伙食,得8个钱,如果不备伙食,一天6个钱。在里耶秦简中记载的案例处罚结果,“绝大部分跟经济相关,比如缴纳罚款,跨地区地大规模调动人员和物资,把咸阳附近的人发送到湖南、湖北等地服役,又把这些地方的物资送往咸阳等等”。

而这些案件处理结果,与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相对照,就使两千多年前的秦帝国又一次生动再现。秦律第一次现身,不得不归功于秦代另一个小人物“喜”。在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以前,关于秦代历史的研究,只能根据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及卫宏的《汉旧仪》。而“喜”最为重要的角色--秦朝县级的法律官员,兢兢业业的他在墓葬里留下了大量的秦国法典内容。

“喜”长眠在湖北云梦,据历史学家李学勤推测,“他可能是南郡长大的秦人”,这里地势高眺,形如卧虎。楚国令尹斗彀於菟出生后被郧夫人弃于梦中,一只老虎卧于此地,给斗彀於菟喂奶,于是此地被称为睡虎地。1975年12月,震惊世界的云梦秦简就是由“喜”的墓葬向世人揭开。“我们开了棺之后,除了他的尸骨以外全部都是简,头枕的也是简,头两边也是简,身上是简,手里还按着简,脚底下还是简。”

正是从墓中的法律条文得知,秦代对官吏的基本要求是“明法律令”,这样才能做到“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作为秦始皇三十年以前的一位县级官佐,“喜”也像秦代其他官吏一样,必须把自己所在部门用律抄录下来,并且熟记;所有官吏,每年年末都必须到御史(专管律令文书的官吏)那里核对律令。官吏是执法者,故知法是第一要务。秦代提倡做好官,认为为官者不忠、不智、不廉都是大罪,均受法律约束。

云梦出土的秦简经专家研究整理,共归纳为《编年纪》、《南郡守腾文书》、《秦律十八种》、《效率》、《秦律杂抄》、《法律答问》、《治狱程式》、《为吏之道》等8种。主要是关于秦的统一战争,法律制度、秦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秦律十八种》、《效率》、《秦律杂抄》、《法律答问》、《治狱程式》等更是提供了秦代大量的法律条文、案例和法律解释。

耕战的法律需求

在云梦秦简出土前,秦律被描述为“繁似秋荼、密如凝脂”。司马迁记载荆轲刺秦王,荆轲手持匕首追着秦王在朝堂围着柱子跑,殿上的武士只能高声叫喊,却不敢上殿。因为秦律严格规定,没有秦王命令不准上殿。秦国制度的严苛,也由此可见。参与云梦秦简发掘和研究的武汉大学教授陈抗生说,西汉初年的儒生们,以贾谊的《过秦论》为代表,对前朝全盘否定,这里边既有意识形态因素,也有感情因素。但是这些评论性的东西,遮蔽了史实本身。秦律的出土,让人感受到秦制度并不是后人所说的苛政,而是“秦代有法可依、执法甚严,秦法于吏于民都有绝对权威”。

云梦秦简记录了战国末年至秦始皇三十年的制度思想。在这些记录中,并没有公开提倡法家“轻罪重罚”和“以刑去刑”之类的原则。陈抗生说,秦律确实严厉,“但并没有崇尚暴力,并不完全是严刑酷法、草菅人命的法家风格”。

从更广泛的历史时空来看,云梦秦简以详尽的史料记录了秦国土地所有制的多元化推行。在国家对土地租税合一的同时,又根据军功爵位奖励土地,从而使个人对土地也有了一定的支配权,军爵制的推行,是耕战政策的需要,也是推进战争的需要,土地私有制与国家授田制都受到法律的保护。

1975年,展现在专家面前的这1000多枚竹简上,清清楚楚记载着秦人法律方面的各种规定。竹简上有这样一些内容:士兵不许冒领军粮,违者戍边两年;私自买卖军粮的士兵,同样要受到惩罚。法律还规定:在饮食上,军官的待遇与士兵不同。喜抄写的竹简最终提供了答案:在秦国,军粮是由国家统一供应的。

秦军征伐楚国时,动用了有史以来最多的兵力。可以想象,在楚地广袤的战场上,旌旗招展、人喊马嘶,到处都是安营扎寨的部队。为了供应60万人马每日的消耗,后方运送粮草的车辆连绵不绝。

根据史书记载: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大概在40斤左右,秦国灭楚,战争打了将近两年时间,需要的粮食至少在50万吨以上。连年负担如此沉重的军粮生产,可以推想,没有空前发达的农业,根本就无法保障这种规模的战争。

幸运的是,“喜”抄写的1000多枚竹简,为我们了解秦国的农业提供了线索。这些法律条文清清楚楚地显示:两千多年前,秦人是如何管理农业的。

播种时,水稻种子每亩用二又三分之二斗;谷子和麦子用一斗;小豆三分之二斗;大豆半斗。如果土地肥沃,每亩撒的种子可以适当减少一些。田律还规定:庄稼生长后下了及时雨和谷物抽穗,县里负责农业的官吏应及时向朝廷书面报告受雨、抽穗的土地面积,及已开垦而还没有耕种的土地顷数。如遇旱灾、暴风雨、涝灾、蝗虫及其他自然灾害也都要详细向朝廷书面报告。

国家用法律来保障所有农户都用当时最先进的方法耕种。国家对耕作的管理,竟能具体到如此程度。

春秋战国时期,牛开始代替人力耕田,它的意义在当时绝不亚于现代农业中用拖拉机代替耕牛。因此,牛的地位在秦国的耕战国策中至关重要。

竹简上说:各县对牛的数量要严加登记。如果由于饲养不当,一年死三头牛以上,养牛的人有罪,主管牛的官吏要惩罚,县丞和县令也有罪。在牲畜繁殖方面,“牛大牝十,其六毋子,赀啬夫、佐各一盾。羊牝十,其四毋子,赀啬夫、佐各一盾”。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负责喂养十头成年母牛,其中的六头不生小牛的话,饲养牛的人就有罪。如果十头成年母羊,四头不生育,相关人员也要受到不同程度惩处。法律史专家陈抗生说,“这些法律条文读起来让人挺感动,国家对生产的管理如此条理分明”。

法律还规定:农户归还官府的铁农具,因为使用时间太长而破旧不堪的,可以不用赔偿,但原物得收下。

这种农业生产的法律规定,从云梦秦简中,还渗透到各种秦代的考核制度中,给人深刻印象。陈抗生说,“从考核制度经常化和细化,可见当时法律的严格和管理水平之高”。比如,秦人对工程、手工产品、漆园和采矿冶炼等的考核十分严格,对落后者要实行责罚,连续三年落后者,更加重责罚。这样一个团体,上至主管官吏、县令、县丞,既然福祸与共,就必须同舟共济。《秦律杂抄》中的规定又有相当的合理性,“比赛落后而经济上未造成损失的,虽也因其无能而废其官职,却并不给与经济上的制裁”。

法律密网下的臣民生活

秦代法、律、令较完善,“奸邪不容,皆务贞良”,于是秦代官吏“慎遵职守”,凡事“细大尽力,莫敢怠荒”。秦律调整的范围遍及国家、社会和家庭各个领域,达到了十分细密、详备的程度,可以说从生产到生活,从个人到牛马,从国家到家庭,基本实现了“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秦人的生活是否如《史记》所说“赭衣半道”(走在路上,有一半的人都是穿着粗麻做的赭衣囚徒)呢?而“劓鼻盈累,断足盈车,举河以东,不足以受天下之徒”的说法又是否夸张呢?

虽然有了湖北云梦、湖南里耶等地的秦简发掘,在这些文字资料上,今人想一窥秦人的生活状态,似乎依旧困难。在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秦朝以相当理性的方式,留给后世“制度大于人”的强烈印象。

而据史料记载,秦人并非自古就有法治观念,商鞅变法初期,老百姓并不愿理会与以往习俗相悖的律令。商鞅就心生一计,他在咸阳的西门口立了一个大木头,张贴一个告示,许诺谁把这根木头从西门搬到东门,就赏金一千。有壮汉移木,商鞅兑现自己的诺言,一诺千金,变法乃成。

《云梦秦简·语书》中说:对私斗、拾遗、私徙、游食、非时砍伐林木,还有投为匿名信、巫蛊、户籍报不实,向大街抛秽物、灰烬等各种不良行为,均视为犯罪,官吏“知而不举”,甚而“养匿邪僻之民”,就要严加追究,严加管束。

于是生活在秦代的人们,每个人都好似国家高速运转机器的一环,必须全力以赴跟上节奏。对于秦人来说,只有农业生产成绩突出和战功卓著,才能造就自己上升的途径。《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巴地一个叫做“清”的寡妇,因为开矿有功,财富积累迅速,“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一个偏远地方的寡妇,勤劳致富,在奖励生产的秦朝备受赞誉。

这种以生产为重的思想,也体现在了法律制度上。自商鞅变法起,秦对全国的经济实行严格的控制,并用法律手段调整各种经济关系。《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提到的秦法规有30多种,其中经济法规就有11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关于维护乡间社会秩序、农事管理、田赋征收和土地分配的《田律》;关于粮草、甲兵、财帛等物品管理的《仓律》;关于管理畜牧业生产的《厩苑律》;关于府藏管理的《藏律》;关于官营手工业的《工律》;关于调度手工业劳动者的《均工律》等等。

而与常人想象的动辄酷刑的惩罚不同,“睡简”中记载的刑罚种类,远比殷、周文明。对此专门做过研究的陈抗生说,云梦秦简中记载的死刑案例仅5起,判处死刑的行为有“誉敌而恐众”者、唆使少年人犯罪、亲兄妹私通等几例。其他多半是“赀罪”,也就是一种经济惩罚,“赀”的东西一般分四类,赀甲、赀盾、赀钱和赀徭役。甲、盾都是保证国家战争时武器之用,徭役保证大量的劳动力,可见秦朝的法律惩戒,最终都会以保证充足的生产力为前提。

对囚犯的惩处,“也多以不使囚犯丧失劳动力为标准”。比如从用刑的种类来看,赀:罚款,通常以甲、盾的价值来计量,或用罚劳作、罚戍边来冲替。偷采人桑叶不值一钱,“赀徭三旬”,是用30天的强迫劳动来充罚。交不出钱者,还有用“赀戍”,即以限期守边来充罚。赎:用出钱的办法来赎已判之刑。也可以用服劳役、守边来折算。耐:又称“完”,剃去胡须、鬓毛以羞辱之,但保存头发。髡:剃光头发,重于耐刑。黥:墨刑,额上刺墨痕。笞:鞭打责辱。秦人生活在严密的法网之下,无论官吏或黔首(百姓),都受到明确约束。

在云梦秦简《治狱》里,对审讯官吏也提出律令要求,“严刑逼供是不提倡的”:审理案件,能根据记录的口供进行追查,不用拷打而察得犯人的真情,是最好的;施行拷打,不好;恐吓犯人,是失败。

“审讯案件,必须先听完口供并加以记录,使受讯者各自陈述,虽然明知是欺骗,也不要马上诘问。供词已记录完毕而问题没有交代清楚,于是对应加诘问的问题进行诘问。诘问的时候,又把其辩解的话记录下来,再看看还有没有其他不清楚的问题,继续进行诘问。诘问到犯人辞穷,多次欺骗,还改变口供,拒不服罪,依法应当拷打的,就施行拷打。”

当然,今天看来秦律仍然有诸多“残暴”之处,比如光是死刑的执行方法,就有20多种。连坐原则,即一人犯罪,全家、亲属、邻里或其他有关系的人一同株连受罚,通过此种严酷方式控制百姓。

秦选择的法治路径

秦国自战国中期孝公用商鞅变法后,国力日渐强盛。孝公死后,商鞅被政敌诬陷而遭车裂。《韩非子·定法》提到:“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章太炎在《商鞅》一文中所言,“法者”,“制度之大名”。商鞅变法,是实行****,其中包括法律制度。他提出“不法古,不修今”的口号,认为效法古代则落后于时代,保守现状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从历史观上为法家变法革新和实行“法治”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陈抗生说,中国政治思想开始与法治思想走到一起,秦律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证。

自秦孝公死后,中经惠王、武王、昭王等,及至秦二世亡国,历时130余年。其中为丞相、相国者,有张仪、樗里子、甘茂……吕不韦、李斯、赵高等人,他们来历不同,政治主张也不尽一致,虽然不能说法家在当时是统治地位,但是从秦孝公以来的制度,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包括律令在内的法律得到发展,秦法已经是总结前代的法律令而来,相当成熟全面。

秦始皇更是坚持“明法度,定律令”,通过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等手段,建立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陈抗生提到,后代评说给秦始皇留下“焚书坑儒”的骂名,而对历史学家来说,真实的秦始皇除了李斯以法家思想影响他以外,五德始终说和神仙方术之士也十分受宠。《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由此可见秦始皇与儒生的亲密关系。直至始皇晚年,朝中至少还有存着歧见的“博士七十人”。秦始皇于三十四年焚书,三十五年坑儒,曾遭到长子扶苏的反对,说明儒家思想直至秦始皇晚年,仍然对秦的政治生活发生巨大影响。秦朝颁发给官吏的条文,《为吏之道》好似一个“大拼盘”--结合了儒、法、道、墨等各种思想。“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谨慎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

在司法制度上,“汉承秦律”,秦律为后世的法律制度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基础。秦朝已建立完备的中央、地方司法组织体制。在诉讼形式上根据诉讼人在案件中的地位,分为纠举和告劾两种,类似于现代的公诉与私诉之分。私诉又根据家庭伦理观念分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审判过程除重口供外,也注意收集证人证言和物证,并对刑讯逼供有所限制。《封诊式》中载有许多勘验调查笔录,即“爰书”,表现出对证据的注重和法医检验、司法鉴定技术水平的高超。秦律还有关于判决及上诉即“读鞫”、“乞鞫”制度以及有关法官责任的细密规定,其司法制度和诉讼制度比较发达和完备。秦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关心农耕、奖励战功的制度,得到法律明确保护。“这些都是秦律留给后世的积极因素。”

秦律刑罚原则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累犯加重处罚的原则、集团犯罪加重处罚原则、自首减刑原则、消除犯罪后果减免刑罚的原则,让人惊叹两千年前法律的完备。

只是到了秦二世,赵高专政,李斯为了自保,也贯彻重刑主义,强调深督轻罪。他认为君主只有使用烦苛的刑罚来监督臣民,才能行使自己的绝对权威,就没有人敢欺君犯上了。李斯的法律思想和实践对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商君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夫弃灰,薄罪也,而被刑,重罚也。彼为明主而能深督轻罪。夫罪轻且督深,而况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

陈抗生说,韩非用刑以止刑,而李斯为重刑而用重刑,基本背离了法家的初衷,于秦始皇时期的法治相去甚远。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不要以秦王朝后期走向末途的暴政,来想象整个秦王朝的制度。从秦律里边探索它必然强大的原因,或许对于我们更有借鉴意义”。

农历知识之盲年是什么意思

农历知识之盲年是什么意思

盲年指的是一整年都没有立春的日子,而且被俗称为”寡妇年”。2005年是就无立春,所以在结婚方面就变得不吉利,所以在前一年双春时都急着办喜事。那么在农历小知识中,盲年的具体介绍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阳历,可能是我们的祖先最早使用的历法,它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制定。古人以为太阳绕地球运行,转动一周为一年——今日我们知道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但古人的认识却相反。据学者考证,战国时还有太阳历,一年十个月,以天干为名,每月三十六日,分三旬,旬以地支为名,如此十个月三百六十日,加上五至六天不入干支的“废日”,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日或三百六十六日。

在那种情况下,节气的安排首先有“夏至”、“冬至”,继而又有“春分”、“秋分”,季节上的回归年先分春秋二季,后来再分出春夏秋冬四季,以至二十四节气。古代文献《管子》中有这种历法的痕迹,彝族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火把节与之有关。

岭南民间至今还流传“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就是民间对这种历法的记忆残留。古人确实曾经以“一阳更始”的冬至作为元旦。这种太阳历的回归年,不会出现“双春”和“盲年”现象。

阴历是按月亮的盈亏变化来制定的。一个朔望月的周期是二十九或三十天,年的长短只是月的整倍数,与回归年无关。月也与四季寒暑无关。希腊历和回历都属于这种历法。它的一年中,也不可能出现“双春”、“盲年”。

阴阳合历,是结合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制定的。一年按太阳的运行分为二十四节气,又按照月亮的运行分为月。小月、大月十二个加起来,只有三百五十四天或三百五十五天。

两者相比,相差约十一天。为了协调二者,古人采取“设闰”的办法来处置,若干年中就有一年是十三个月的。上世纪有学者报告,南方的瑶族还保存着“十三月”的叫法。现行“十九年七闰”的制度起源相当早。我国的历史,自《春秋》以下,就有干支历日可查,足以为证。

但置闰月,未必就造成一年两个“立春”,或没有“立春”。这里又涉及“置正”的问题,即以那一个月为正月。从历史记载来看,这种“置正”比较复杂:

夏朝以寅月为正月,称为建寅;

商朝以今十二月为正月,建丑;

周朝以十一月为正月,建子;

秦朝以十月为正月,建亥。

汉朝建立,初承秦制,以为得水德,亦建亥;后来到武帝时,经落下闳推算,又改成夏历,以寅月为正月。

不同“置正”,就有不同的新年起点。例如建寅的,就以寅月的起点为元旦。这种办法,自汉武以来,二千年中,虽经不断完善,但大体沿用不变。

在各种“置正”中,以十月、十一月、甚至十二月为岁首的都不可能出现上文所说的“双春”或“盲年”,才会这样。由此可见,“盲年”无春,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什么历法都有的,它是人为安排的结果,与天无关,与运无涉。

但民间,又确确实实地存在着“盲年忌婚”的习俗,此俗何来?

此俗何时起源已不可考,至于忌讳的原因,则与农业和生育有关:

古代以农为本,立春为一年农事之始,是重要的节日,皇帝和地方官都举行“劝耕”仪式,民间至今还遗留“舞春牛”之俗。这一天的天气如何,关系到一年吉昌。河南民谣说“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又说“晴则诸事吉,阴乃万事愁”。不少地方还有立春的种种忌讳,可见重视程度。试想,一年中这么重要的日子居然没有了,那不是让人忐忑不安吗?

更直接的是古人将“立春”与生育联系起来。春天是生殖的季节,春不立,则生殖不旺。但这种忌讳更可能起源于岭南: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广州谓卵曰‘春’,曰‘鱼春’,曰‘虾春’,曰‘鹅春’,曰‘鸡春’,‘鸭春’。”岭南的“蛋”称“春”。

古代北方人叫“鸡子”,岭南人叫“鸡春”。“卵”、“春”与“子”在这里是同义的,而“卵”向来是生殖繁衍的象征。“无春”,等于“无子”、“无后”,这是婚姻最大的忌讳。传统农业社会中,人口数量往往决定宗族的生存,因此,人口增殖有最高的价值。

传统婚礼上充满了生殖的象征,如花生(喻男女间生)、红枣(早子)、莲子(连子)、姜(喻孖生)、芋头(多子),榄子(揽子)、饺子(姣子)等等,都表现了对人丁兴旺的祈求。结婚最忌无子,“盲年”无“春”,自然就被视为不吉利了,反过来“双春年里结婚大吉大利”的说法也就顺理成章了。但,这实在是一种附会。

“盲年”不吉,双春就吉利么?山东、河北有“一年两个春,豆子贵如金”,湖北、河南,还有岭南都有“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说法。“双春”既利生殖,为何独不利种豆、养牛?这里的道理也是讲不通的。

至于“盲年”,老百姓也有办法对付:粤北翁源旧俗,“盲年”女子出嫁,带一袋熟鸡蛋,下轿时向人群一撒,大家欢呼:“新娘生春喽!”于是,诸事大吉,皆大欢喜,其乐融融!

由此看来,“盲年”不过是人们协调历法的一个平常结果,并非天定,也非不可避免,还有办法对付,“盲年忌婚”习俗的内核是人们对生育的追求,实际上更多的,只关乎“口彩”,没有什么道理。科学昌明如今日,还诸多忌讳,真是大可不必!

关于三旬养牛汉和描写生活的30个词语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