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故事壮语 壮乡的由来

养牛故事壮语 壮乡的由来

大家好,养牛故事壮语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壮乡的由来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养牛故事壮语和壮乡的由来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陈静的相关作品

陈静的相关作品

中国教育新闻网儿童文学作家崛起湘军新秀

2009年06月18日作者:陈香来源:中华读书报展示湖南儿童文学新人新作的“小虎娃儿童文学新人丛书”密集推出

本报讯(记者陈香)近年来,一批儿童文学新秀几乎同时在湖南脱颖而出,形成了儿童文学的“湘军现象”。

为了对新锐们的创作成绩进行总结,湖南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近日推出了“小虎娃儿童文学新人丛书”。

近年来,一批湖南的儿童文学新秀如毛云尔、尹慧文、张李、流火、谢然子、陈静等脱颖而出,逐渐在文学界赢得了一定的美誉。

他们的作品充满时代气息,广受小读者喜爱,有的获得过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张天翼童话寓言奖、《少年文艺》佳作奖等奖项,有的被《中国儿童文学》等多种刊物及书籍选载。

这批文学新秀集中体现了3方面特点。

其一,生活与工作在中小学校或儿童文学报刊社,如毛云尔、陈静、流火至今还是中小学教师,张李、尹慧文、谢然子则是儿童文学杂志等媒体的编辑;其二,创作基本功扎实,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其三,创作风格独特鲜明,语言清新活泼,如毛云尔的儿童小说重在反映贫困山村孩子的心灵成长,陈静的童诗突出山野孩子的童心与童趣,流火的动物童话勾勒出了幼儿生活的社会画卷等。

“小虎娃儿童文学新人丛书”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儿童文学作家贺晓彤担任主编。

丛书共12本,包括梁小平的《神奇的红果子》、流火的《有的吃还有的玩》、张李的《王子爱上炸酱面》、王鸽华的《快乐种子》、谢然子的《风孩儿》、周静的《跟着音符回家》、尹慧文的《吉米的鲸鱼》、毛云尔的《会飞的石头》、陈静的《挑磨石的孩子》、魏斌的《我看见雪花的翅膀》、杨一萌的《水晶苹果》、陶永喜的《不知名的鸟》。

与“丛书”同时推出的还有湖南儿童文学理论家杨实诚的论著《儿童文学新视野》。

水凼凼里的月亮读陈静的儿童诗集《太阳果》

陈静是教育工作者,也是作家,在儿童文学界颇有影响。

他的小说与诗歌同时被选进2007年度《中国最佳儿童文学作品》一书;今年《儿童文学》第五届全国擂台赛,“湖南作家专辑”中仅八人入选,陈静便是其中之一;此前,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儿童诗集《太阳果》。

当我读到这本诗集时,童年,故乡,母亲,那种难剪难断的情的牵系,梦的追怀,又油然而生。

像看千片万片的树叶,一片不同于一片,不知哪片最好?哪片最重要?像看水凼凼里的月亮,一个一个,不知哪个最圆?哪个最亮?语言简洁朴素,又天真烂熳,给了孩子们许多美好,许多幻想。

例如他写春天:“春天/很多花开了/开成一个个谜语/让我们去猜。”寥寥数语,童心童趣尽在其中;又如他写童年:“童年童年在哪里/寻遍房间的角落/跑遍家乡的小路/溪边/我问游来游去的小鱼/树下/我问歇息的牛伯伯……”童话式的艺术手法,既弥补了诗味不足,又炊烟般氤氲一种可爱的童蒙。

给人的印象是:人生真正的愉悦,只在孩提时代;没有别的年龄段可比。

应该说,教育工作是陈静儿童文学创作得天独厚的优势。

他知孩子天性、脾性,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一颗不倦的童心始终跳跃在他的笔尖上;同时也可以看出,是山村生活滋养了他的文学细胞,一景一物写出来,充满孩子气,泥土气,令人童梦纷纭,乡梦纷纭。

如《树叶》、《稻草人》、《狗尾巴草》等等。

单凭这些诗题,就熟悉而亲近。

亲近得从儿时汲水的那口井,渴了,想弯腰去喝,同时看看自己一张很脏的脸;熟悉得像儿时那块放牧的草坪,累了,想躺下去,望天空云聚云散,鸟来鸟去,或吹一朵有着许多小伞的蒲公英。

这仅仅是写给孩子们的诗吗?不,它也是广大读者的一片绿色精神家园。

也许有人会说,它是“小情”、“小理”、“小诗”。

我不能苟同,因为它是对儿童诗的一种贬损或误读,况且,这种界定本身就很蹩脚。

众所周知,情,只有深浅之分;理,只有真伪之别;小诗嘛,最易脍炙人口,有何不好。

当然,如果是酒醉饭饱后的闲话,你一句,他一句;天一句,地一句,任其说去吧!文章原本就是世上流言;高雅的诗也不例外。

在物流社会的今天,诗歌的命运很大程度上靠读者的认可,要不,英国作家王尔德为什么要说:作品的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

陈静困惑过,徬徨过,去长沙***文学院进修,兴许是一次寻路。

恍然憬悟了,知道路不用寻,路在心中;心中有路,路自然在;心中无路,则无路可寻。

陈静的憬悟如春花盛开。

自此,《儿童文学》、《小溪流》、《中国校园文学》、《少年智力开发报》等园地上,他的诗像花朵一样绚丽多姿,并逐渐点缀出他日趋成熟的风景线。

但陈静淡泊名利,不善张扬,能寂寞,能孤独。

孤独则静,静则能思,思则深。

此前,他什么都写,移情儿童文学创作是近几年的事。

但不是一时情热或利益促使,而是源于内心的召唤。

他的勤奋与执着让我艳羡与敬佩。

我有所悟,有所想,便写了这几句话,算是读《太阳果》的感言吧。

如果说其序与跋是两位名家为作者献上的花环,那么,我的感言只是一顶草帽,不知陈静愿不愿戴?

陈静的儿童世界/杨悠

陈静这位魏源故乡的山村教师,诚恳憨厚,文静素雅,真乃名副其实。

记得八年前一个炎热的中午,陌生的他第一次按响我家门铃,涨红着脸请我为他们司门前镇学区办的作文报《展翅》题词。

当时,这个刚从湖南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的农民儿子,毅然回乡从教,乐当“孩子王”。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他将作文课大门打开,带领学生走进山林田野,观察生活,分析素材,即兴出题。

既让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己又“下水作文”,现身说法。

我对这种大胆有效的教学改革倍加赞赏,告诉他河南有个张有德,在当小学教师时,边讲故事边写作,后来成了全国有名的儿童文学家。

陈静听了毅然点点头,内心显然异常激动,但没吐半句豪言壮语。

令人惊叹而不意外的是,经过了八个春秋的辛勤耕耘,陈静终于用汗水与心血浇开了校园文学之花,展示出一片神奇美妙的儿童世界。

八年来,他在全国各地发表数以百计的儿童文学作品。

有的获省、市创作奖,有的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选集。

他与其辅导的学生同在全国中学师生作文大赛中名列前茅。

千百万小读者通过《中国教育报》、《少年文艺》、《小溪流》、《少年智力开发报》、《小天使报》、《儿童文学》等教育报刊,结识了这位年轻的“老师作家”。

陈静如今已是中国散文文学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邵阳市作家协会理事。

前不久被推选去***文学院深造,参加全省重点青年作家学习班。

看来,河南那位儿童文学的前辈,一直在激励他风雨兼程急起直追。

陈静的作品为何受到儿童文学界的青睐和城乡小读者的欢迎呢?我想,最可贵的是他的儿童世界里洋益着山村孩子特有的生活气息和风情韵味。

我们单从题目上看看:《捉泥鳅》、《送小鸟回家》、《红薯情》、《养牛记》、《板栗树下》、《狼要吃爸爸》、《啊,神仙豆腐》……就会耳目一新。

如果再同山里孩子一起,在雨过天晴后卷起裤脚下田捉泥鳅;太阳落山时候背起书包送小鸟回家;天黑了赶山路去外村晒谷坪看电视;肚子饿了,啃烤红薯,吃神仙豆腐,到板栗树下接天上掉下来的果果……真会觉得自己变成童话里的金童玉女了。

陈静的笔,有时候像变幻无穷的魔杖,有时像五颜六色的彩刷,有时像悠扬迷人的牧笛,字里行间,童心闪耀,妙趣横生。

《捉泥鳅》中描写了山里孩子下田时的情景:“风暖暖的,鲜鲜的;虹,彩桥似的架在天际。

四处哗哗流水,在唱歌呢;水流波光闪闪,正笑着呢。”短短几句,将孩子们的欢乐痴情同雨过天晴之景相映成趣,情景交融。

凭孩子们的直觉,流水不仅在唱歌,还在笑,风不仅暖暖的,而且鲜鲜的。

这一唱一笑,一暖一鲜,将山里孩子特有的身心感受表露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心底的溪流》中描写山里孩子在小溪与鱼嬉戏。

令人身临其境,心同其感:“水里的那些鱼,有时同我们做游戏一样,在脚边游来游去,那么顽皮地碰一碰,亲一亲,痒痒的,让我们忍不住“咯咯”笑。

当大伙用手去捧,想挠挠它们的痒痒时,却怎么也捧不着。”

以上这些例证,生动地体现了孩子们在真善美熏陶下的赤子之心。

然而,儿童世界并不是世外桃源,同现实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山里孩子一旦遇见假丑恶现象,他们也会从朦胧中惊醒,用儿童特有的方式进行思考与***。

《狼要吃爸爸》中的农村幼儿园小朋友叶叶,听老师讲《狼来了》的故事,知道那个说假话的人最后被狼吃了。

她想起那天晚上爸爸对登门请求批屋基地指标的老爷爷说了假话,焦急地拔腿就往家里跑,看看爸爸是不是被狼吃了。

诚然,这是童话故事,叶叶的爸爸肯定不会被狼吃掉。

但是,在孩子们纯洁的心灵里,这些说假话的人一定会被狼吃掉的!

对于《心底的溪流》中骗取孩子们的小溪里捉鱼去卖钱贪嘴的二癞子,小将们采取了秘密惩罚:“趁着天黑,用石头狠狠砸烂了二癞子家的一块玻璃。”

自然,孩子们自己也会出错,也有后悔的时候。

但他们知错能改,心无芥蒂。

《偷梨记》中几个孩子月夜去福大伯的果园里偷梨,老两口丢了梨骂都不骂一声,第二天反倒送梨给邻居家的孩子吃。

这样一来,偷梨的的孩子吃着甜津津、松爽爽的梨时,再也没有像以前吃的那样开心了,感到手里的梨沉甸甸的,吃进肚里又硬梆梆的。

后来,他们在一个有着毛毛月光的夜里,悄悄出门,将装有米的袋子,挂上了福大伯的梨树。

作者没有写米的来源,但读者一看就明白,这是偷梨的小伙伴从各自家中凑来的,粒粒沾满愧疚之情啊!

感谢陈静给我们带来了如此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

我深信,在这座儿童的乐园里,祖国的花朵一定会开放得更加茁壮灿烂。

(杨悠:著名作家,原邵阳市文联主席、邵阳市作协主席)

刊于2004年3月28日《邵阳日报》,2004年第二期《新花》,2004年第四期湖南省文联主办的《文坛艺苑》

《邵阳日报》纯真的美与人文精神

泥土一般朴实、山泉一般纯净、松风一样清新,这便是陈静的诗。

诗如其人,陈静给人的感觉和诗一样好。

我有机会常接触他的诗。

退休之后,我办了个作文班,订了许多孩子们读的报刊,便常常能读到他的儿童诗。

看着孩子们把他的诗抄在小本本上,便会忍俊不住,点燃一支烟,想念起这位在隆回山乡当教师的青年作家来。

2002年7月,我与《邵阳日报》的编辑刘鹏、省里的诗人匡国泰和新宁、隆回几位文友,去隆回司门前镇,走过石桥铺老街,迈进陈静的客厅小憩。

这里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大思想家魏源的故乡。

从打开的窗户望魏源故里的青山绿水,我无心怀旧,身边这位陈静却引起了我思维的聚集。

陈静正迈向不惑之年,但看上去要年轻许多。

英气勃勃的脸上,一双如山泉般清辙的眼睛。

他很少有世俗的客套,话不多,眉宇间透着沉思。

他对文学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偏执。

早在读中学时,一本高尔基的《童年》读得不忍释卷,夜里熄灯后,躲在被窝里捏着电筒读完。

陈静还有一个使他走近文学、痴迷于文学的家,那文化氛围对他有深刻的影响。

他的长辈陈早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他的大哥大嫂是中央媒体的部门负责人。

当校长荣获省优秀教师的妻子通达贤慧,全力支持他的读和写。

这种支持本身就需要造诣和理解。

这种理解使陈静拥有一份难得的幸福。

感谢他的妻子,让陈静握笔不沉重,活得也轻松。

前邵阳市文联主席杨悠给了陈静八个字的总结:诚恳憨厚,文静素雅。

陈静自己用了两句话对此作了诠注:一曰:“坐得下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一曰“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那年,他曾去中国青年报驻广东记者站工作,人们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小河里混的是泥鳅,大海里翻腾的是龙。”陈静在广州混出了人模人样。

然而,一年之后,他又回来了,问他原因,却是淡淡一笑,“那里太忙,没时间搞创作。”在乡镇中学,他也曾任过一官半职,官至代理校长。

但他主动辞去了常人求之不得的“官”职,究其原因,还是那句话:“当官,要开会、要学习、要找师生谈心、要应付各种检查,那就没时间搞文学了。”

这是一种纯净如山溪的痴迷。

这种痴迷让人爱得心疼。

这让我记起已故文学大师周立波曾经说过的话:“淡泊功名利禄,如痴如醉追求,这才是搞学问干事业的品质。”

乡镇中学的岁月清新而平静,如一朵深山绽放的山茶花,陈静如一只蜜蜂,痴迷于这山花,他辛勤劳作,默默地采花酿蜜。

几年功夫,成就数百篇诗文,发表在各种报刊。

《中国作家》、《中国教育报》、《微型小说选刊》及多家少儿报刊,都常刊载他的作品。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禅思集》一书收进了他的散文,并常常传来他的作品获奖的消息。

我手头一张少儿报刊,就辟有他的儿童诗专栏。

耕耘便有收获,陈静的痴迷终有报偿,收割的金秋来临了。

人有追求,生活会充实。

如痴如醉的追求者,日子会过得滋润。

对于隆回司门前镇中学那位边教书、边思考、边写作的“老师作家”陈静来说,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每一个梦想都是甜的。

听说他正在构思反映山乡教育问题的中、长篇,我毫不怀疑他的成功,我微笑着,翘首以盼。

由于经济大潮的躁动,我们的许多作家守不住台灯和写字台,纷纷下海去了。

如陈静这种痴迷于文学者,是愈来愈鲜见了。

然而,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和科技,我们的历史,不正是因为有这些如痴如醉的追求者,才有了跳动的脉搏和前进的脚步么?

(伯已:邵阳市作协副主席,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

收入2004年12月出版的《邵阳文坛扫描》,刊于2005年1月9日《邵阳日报》纯真的美与人文精神

——欣赏陈静的散文《捉泥鳅》白溪

读了陈静的散文《捉泥鳅》(载《武冈报》1998年2月13日,后载《小天使报》1999年10月18日),笔者仿佛回到了童年,透心的舒畅。

那时候天很蓝,太阳暖暖的,风也醉了。

童稚的纯真美丽,可以感觉,可以触摸,可以闻声。

作者以人文精神的关照再造了一幅玩童嬉戏图,填补人们心灵失去且久违的纯真美丽。

“暖风一吹,我和院子里的牛宝等几个伙伴便卷起裤脚下田。”儿童的心灵是纯洁的美丽的,无需理由,只要“暖风一吹”,就可以做出童趣的事来。

“我和牛宝他们更爱在雨过天晴的时候下田。”也不为什么,因为“风暖暖的,鲜鲜的;虹,彩桥似的架在天际。

四处哗哗流水,在唱歌呢;水流波光闪闪,正笑着呢。”没被社会环境污染过的心灵,表现在人与人间的纯洁情意也是如此。

“我”摔了一跤,捉的泥鳅跑了之后一段:“……跑过来后围住我问长问短,帮的帮着脱湿衣,擦的给我擦泥水。

当见了我那空了的竹篓篓,这个一捧那个一捧,纷纷把泥鳅送过来。”牛宝顾不上擦擦汗,一个劲嚷嚷;“要选大的送,要选大的送……”作者将童稚的心灵美丽写得淋漓尽致,读后如春风拂面;如清水洗心;如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如夏天的雪糕冬天的狗肉。

我们生活在现今世界里,大致是美好的,但也不可能排除社会上的丑恶肮脏、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等等现象。

散文《捉泥鳅》如污泥中生出一枝鲜艳洁净的美丽荷花,开启世人美丽的已关闭或虚掩的心灵。

作者有意或无意想到人文精神,但作品里透出的,却是这种人文精神的关照。

过去的岁月里,我国的文艺出现过一些粗糙的作品,但是吸引人的鼓舞人的是那种理想主义色彩。

散文《捉泥鳅》,则是悲鸣失去的美丽心灵,以人文意识地渗透,建筑一个美丽纯洁的环境、美丽纯真的心灵。

散文《捉泥鳅》的语言自然流畅,作者用美的眼光创造一种新的美的语境,去关照生活,起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照顾了读者的传统习惯,设置了一个小小***,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白溪:作家)

1998年7月21日《武冈报》

壮乡的由来

壮乡的由来

三月三歌节壮族传统节日。亦称三月歌圩。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为弘扬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全国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盛况空前。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535924.html?si=1

壮族作为一个民族,它重要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本民族的共通语言——壮语。壮语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优美语言,它是壮族人民千百年来在共同的生活、生产和斗争中创造的。由于长期与汉人相处,壮语不断地吸收汉语的用语来丰富自己。但壮族人民非常懂得珍惜保护自己的语言,所以壮语在基本语汇和基本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壮族后来分布到西南不少地方,语言都是大同小异,语根词汇变化很少。

按国内一般的观点认为,壮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不过壮语系属问题仍旧有争论,国外的观点大都认为属于台-加岱语系,鉴于同源词是亲属语言的唯一证据,属于台-加岱语系的观点是比属于汉藏语系要有根据的。壮语大致可分南北两大方言,十二个土语区,但从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看其内容的一致性还比较大。其内部分支如表:

邕北土语

红水河土语

柳江土语

桂北土语

右江土语

桂边土语

邱北土语

连山土语

邕南土语

左江土语

德靖土语

砚广土语

文麻土语

壮族文字由来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了便于记事和进行交流,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称为sawgoek,意为本源书,即最古老的文字。从广西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文物中看到,这种刻划符号开始出现对物象轮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发展的趋势,它比结绳记事前进了一步。后来,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广泛传揪播,壮族先民又吸取并仿造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格,创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这就是史籍所称的"土俗字",又叫"方块土俗字"或"方块壮字"。这种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有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

本源书和土俗字是壮族文字发展史上两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学术界一般认为,壮族的土俗字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歌抄本传世。壮族的许多传统长诗、神话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文字没有得到规范和统一,至今亦只在民间的一定范围里应用。现经初步搜集整理,已将流传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壮字字典》出版。"古壮字"这一概念的确认,既反映了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字的历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传统壮字与今新创的拼音壮文区别开来。它表明壮族的文字历史悠久,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拼音壮文是在本世纪5O年代创造的。建国后,人民政府为了提高壮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帮助壮族人民创造了拼音壮文。这套拼音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字母,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的壮语语音为标准音。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通过了壮文方案,井批准在壮族地区试点推行。至此,壮族人民有了合法的、统一的文字。

古壮字壮语称sawndip,意即生僻字或生造字,又称土俗书、土俗字、方块壮字,现定名为古壮字。它主要是借助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进行再创造,是壮族古文字发展史上突飞阶段的产物。土俗字产生的年代,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开始。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广西上林县)刺史韦敬办撰写的《澄洲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文中,就有□(夕+一)、□(林+田)等字,这些已成为形、声、义统一的、结构固定的文字。到了宋代,土俗字的运用更加广泛,据范成大于淳熙二年(1175年)所著的《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约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邑皆然。今姑记临桂数字。虽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音矮),不长也。□同(音稳),坐于门中,稳也。□(大+坐)(亦音稳),大坐亦稳也。□(亻+小)(音袅),小儿也,□(不+大)(音动),人瘦弱也。□(不+生)(音终),人亡绝也。(石+打)(音腊),不能举足也。(女+大)(音大),女大及娣也。□(石+山)(音磡),山石之岩窟也。闩月(音撺),门横关也。他不能悉纪。余阅讼牒二年,习见之。"关于土俗字的字形及其应用,宋代庄禅的《鸡肋篇》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书也有所记载。到了明代,土俗字已成为壮族民间的书面文学用字。清初浔州(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推官吴淇的《粤风续九》中,采录有俍、壮的"扇歌"、"担歌"和"巾歌",即壮族男女把情歌写在扇面,刻在扁担和织(绣)在花巾上以此为信物,相赠定情。并称其"文如鼎彝,歌与花鸟相间,字亦如蝇头"。有的地方用土俗字编写的歌本数以箱计。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卷8《刘三蛆》条中说:"凡作歌者,毋论齐民与、瑶、壮人、山子等类,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携出,渐积遂至数箧。"产生于明代,流传于右江河谷的二万行《嘹歌》,就是以土俗字抄本传世的。道光十一年(1831年),广西宜山县安马乡古育村廖士宽墓的诗碑,全用土俗字写成。碑上刻有一首五言勒脚体壮歌共120行,生动而详尽地表白了作者的身世和晚年悲凉的情景。壮族民间的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剧本、寓言、楹联、碑刻、药方、家谱、契约等,多用土俗字记录并流传。在壮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土俗字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拼音壮文壮族拼音文字。以拉丁字母为字母,用以拼写壮语标准音的-套书写符号系统,是法定的壮文。1955年,在南宁召开的壮文工作会议上决定:以北部方言为基础,以武鸣县的语言为标准音,创制壮文。根据决决定,1955年12月制订了壮文方案,经过2年的试行、修改后于1957年由政务院批准公布推行。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这套文字系统作了修改,把非拉丁字母符号全部改成拉丁字母,以词为书写单位,移行时必须保持完整的音节。拼音壮文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力推行。1981年后,壮文进入学校,用壮文翻译了小学、中学、中师和高等学校教材。广西民族报以壮文为主,《三月三》文学杂志也出壮文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类壮文图书数百种,部分马列著作、国家文献也翻译成壮文出版。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086892.html?si=1

壮族

壮族(原作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已有人口155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3%,是我国唯一的1000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在壮语里,将姓称作“栏”,即房屋的意思。表明壮族“姓”的本义是指生活在同一间大房屋里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称号。

壮族早期的先民没有姓氏,是古代“百越”的一个分支。秦末自立为“南越武王”的赵陀,虽然已有赵姓,但他是由河北真定迁入壮区的中原人士。另据多种姓氏辞典对“韦姓”的解释,有一支韦姓出自韩姓,是汉代功臣韩信被杀后,萧何暗中将其子孙送往南粤(今广西、广东一带),韩信子孙为避祸,以韩字半边“韦”字为姓。这是秦汉时期中原人士迁居壮区的又一例证,说明壮族与汉族交往由来已久。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壮族姓氏是《新唐书》中的“列传·南蛮”:“西原蛮(即壮族古代称谓),居广容之南,邕桂广西。有宁氏者,相承为豪。又有黄氏,居黄橙洞……天宝初,黄氏疆(强),与韦氏、周氏、侬氏相唇齿,为寇害,据十余州。”可见当时已有了黄氏、宁氏、韦氏、周氏、侬氏等大姓。习惯上把这些大姓聚族而居的区域,以“洞”命名,分别称作“黄洞”、“侬洞”、“吴洞”等等。反映了这些姓氏与氏族部落组织的密切关系。

关于壮族姓氏的来源,有以下几种:

①集会赐姓

据壮族民间传说,其先民原来没有姓氏,各部落首领在一个叫江岩的地方集会,商定姓氏。因主持人势力强大,被推为首领,以“黄”(皇帝)为姓。其余养黄牛的,就以“莫”(黄牛)为姓;会猎鸟的以“陆”(鸟)为姓。大家都因有了姓而高兴。但当时为大家杀牛做饭之人,却因未得姓而发怒,以刀拍击砧板愤愤不平。主持人见状,灵机一动,就以“岑”(砧板)给他为姓。

②以居地为姓[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壮族部分姓氏与居住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农姓,汉语是指农耕种植,而壮语却是森林或树木浓密的意思,即指住在森林里的人;甘姓,汉语是甜的意思,壮语却是岩洞的意思;谭姓,汉语中是谈的意思,壮语却是指水塘,意指住在水边的人们。

③以职业技艺为姓

前述“莫”。汉语中是“无”、“不”的语思,而壮语中却指黄牛,意为养牛人。蓝姓,汉语中指颜色,壮语中却指用竹或藤编织的篮子,可知其祖先擅长于篮筐编织。巫姓,可能是与为人驱邪祈祷的巫术有关。

④以原始的图腾崇拜为姓

壮族先民与其它民族一样,也曾经历过原始的氏族社会,故而部分姓氏由原始的图腾崇拜发展而来。如龙姓,即源于对古代蛟龙(鳄鱼)的崇拜;麻姓,在壮语中是狗的意思,源于对狗图腾的敬仰。狗在古代壮族中有很崇高的地位,可能与西南各族传说中的神犬盘瓠有关。此外如陆姓,壮语中为鸟,与鸟的崇拜相关。

⑤受外族特别是吴越和汉族影响[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壮族统属于“百越”,秦汉时期,就有汉族移民迁居壮族地区。如前述南越王赵佗,即因战乱入居壮族地区,必然会对壮族姓氏文化产生一定影响。现今壮族中的部分汉姓,即是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从表面上看,有些壮族姓氏与汉姓相同,但从读音和词义上考察,却有很大差别。如前述“莫姓”(黄牛)、“陆姓”(鸟)、“麻姓”(狗)、“黄姓”(皇帝)等,即是成例。

当今壮族,以黄、韦、侬、莫、岑为大姓,多为历代部落首领土官世家。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免遭世人对“蛮夷”的歧视,在其所修族谱、家谱或其它传记中,多攀附内地迁来的汉族或功臣名将为自己的祖先。将祖籍说成是来自中原内地。如泗城岑氏,称其先祖岑仲淑是浙江余杭人,宋时随狄青平定侬智高,以功封镇其地。再如南丹州莫氏土官,在唐开宝七年(974年)即自称节度使。遣牙校陈绍现奉表修贡,请求内附。《宋史》、《明史》、《舆地胜纪》中,均有明确记载,但南丹莫氏土官家谱、碑刻与传说中,却称自己的始祖是莫伟勋,为宋代狄青部将,随来广西。

http://bbs.tiexue.net/post_1687578_1.html

-什么是壮民族?[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他们是百越人的直系后裔,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700多万),壮侗语族里的一个典型代表;形象地说,壮族是粤人(广府人)的表亲,泰族人、老族人、傣族人、掸族人的堂兄弟。

-什么是僚人?

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及越南北方的壮族、布依族和岱-侬族,从历史渊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分布状况来看,是共性大于个性的同一人群,本站遵循其普遍自称“布僚”Bouxraeuz(我们的人),将之统称为——僚人。

壮族史基本脉络

原始时代

今壮族聚居的右江河谷地带,已发现多处六七十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留下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有不少文化遗物。五万至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桂中、桂南、桂西的广大地区,已发现人类化石13处,文化遗址、遗物分布点100多处。如桂中的“柳江人”、“麒麟山人”、“白莲洞人”、“九头山人”、“都乐人”、“甘前人”,桂北的“宝积山人”、“荔浦人”,桂南的“灵山人”,桂西的“干淹人”、“九楞山人”、“隆林人”、“定模洞人”等,都以发现地点名称来命名。这些古人类的体质特征,大体是头部颧骨较大而且前突,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上门齿呈铲形等,属南方蒙古人种,与现代壮族人的体质特征相似,而与其他民族相距甚远,说明了他们就是现代壮族的原始祖先,壮族的先民是广西乃至整个岭南地区最早的土著,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的主体很少迁徙的民族之一。[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百越时代(公元前16世纪之前)

相当于汉族的商、周时期,包括壮族先民在内的百粤民族集团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袤地区。战国时代越族集团的吴、越就建立了与华夏集团各个国家并驾齐驱的政权。在秦始皇统一江南以后,吴、虞越、闽越等族群一部分汉化成为现在的江南、华南汉族,一部分则南迁到岭南,与同属百越集团的壮族先民一起融合,成为现代壮侗语族各个民族的祖先。最近在两广地区出土的文物发现岭南百粤集团与江南百粤集团的文化特征相似,说明了这一点。基本上可以说这个时代的壮族先民经历的是自由发展阶段,属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度时期。

西瓯骆越时期(公元前16世纪--23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尉屠骓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浩浩荡荡地向岭南进发。与东路进军一直很顺利的情况相反,从西路的进军途中,遇到了壮族直系先民西瓯人的坚决抵抗。在一次战斗中西瓯军译吁宋阵亡了。但刚强的西瓯人“皆入从薄中,……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继续坚持战斗,击毙了秦军主将尉屠骓,秦军几乎全军覆没。(《淮南子》卷十八《人间训》)

为了扭转惨败局面,秦始皇下令开凿著名的灵渠,保证了秦军后备力量和粮草的源源不断供应,经过几年的激烈战斗,到公元前214年,秦军最后打败了西瓯的武装力量,终于统一了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派官吏进行统治。接着从中原派来一些华夏族的劳动人民到岭南地区“与越杂处”,壮族先民地区进入了短暂的郡县时代。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驻守南海郡的秦将赵佗开始剪除异己,并击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为南越武王。赵佗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推行一系列“和绥百越”的政策,自称“蛮夷大长”,尊重越族的风俗习惯,团结了越人的上层人物与各部首领,百越局面得以安定,社会经济得到新的发展。赵佗是北方的华夏族将领,但是,创造了南越国文明的人民,却毫无疑问是壮族先民各个部族的民众,南越国5代共传93年,古代壮族创造了灿烂的南越国文化。如今广州出土的南越王墓,越式墓葬的特色、绚丽辉煌的随葬品,是古代壮族文化的精华。南越国的首都“番禺”(今广州),其实是古越语[ba:n3ηjoi5]的译音,是“大村”的意思,这和现代壮语是有对应关系的。[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汉武帝时期,南越国内部相互倾轧,公元前112年西汉王朝重新出兵岭南,次年(前111年)打败南越国,将岭南重新划归到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分为苍梧、郁林、合浦、南海、珠崖、詹耳等九郡,郡之下分若干县,实行严密的统治,壮族历史上漫长的郡县时代真正开始了。

不过,毕竟岭南越族是一个骁勇不羁然而又十分分散的各个部落组成的,所以汉王朝吸取了赵佗“和绥百越”的经验,采用了“以其故俗治,毋赋税”的政策(《通鉴》卷二十一),因此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瓯、骆越民族社会内部原来的政治经济制度依然保存了下来。即使这样,壮族先民们仍不断地起兵反抗汉王朝的统治,导致了东汉时期光武帝建武18年(公元42年)马援的南征。

俚僚时期(公元23年--1127年)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全国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岭南地区分别属于吴国的荆、交二州管辖,当时苍梧越族人士变兄弟几个人分据南海、合浦等郡,称雄一时。两晋到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的郡县设置日益增加,封建统治者在桂东北局部地区设吏奉贡,加强了统治。封建主义的因子逐渐在桂东北壮族地区产生。

俚人最早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列武十二年(3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这里所称的“蛮里”,以后改称为俚。三国时期也有许多岭南俚人的记载。僚人的称呼在岭南的出现是在随唐时期,以后则是多俚僚连用。

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原,进军岭南。岭南各郡共奉高凉郡越族冼氏夫人为大首领,“保境拒守”。隋将韦桄由江西率军南下,在南康(今江西赣南地)与陈太守徐镫发生遭遇战,不能前进,派人至书冼夫人,告知陈亡,相劝归隋。冼夫人与属下头目商量,派孙子冯魂率兵击败徐镫,迎接韦桄到广州,岭南诸郡相继平安。隋在壮族先民地区驻重兵,采取“以夷制夷”办法进行统治。汉文化继续得到传播。[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隋末唐初,岭南地区又一次为越族人肖铣所割据,号称梁帝,先后统一了岭南及长江以南很多地方。(《通鉴》卷一八五)唐武德4年(621年),唐将李靖于两湖击败肖铣,直抵桂州(今桂林),派人招抚岭南壮族先民各部首领冯盎、李光度、宁长真等,并授予官职。“凡所怀辑九十六州,户六十余万”,岭南复归统一。

●“壮泰走廊”的开始形成

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到唐初的一千年左右里,随着中原王朝对壮族地区统治的日益加强,汉人到岭南参与开发的日渐增多,先进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这样使得壮族东部各个部族逐渐汉化,到了唐朝末年的时候,壮族东部地区汉化进程基本定局,有着大量越族语底层词汇的粤语作为汉语的一个方言开始形成,岭南东部地区只留下了大量的壮语地名,不服汉化与不羁汉法的壮族先民退居岭南西部,与壮族西部地区的壮族直系先民融合。结合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推断出泰族与壮族的分化也是在这个漫长的郡县时代开始的。

中原王朝势力的南下,迫使一部分壮族先民纷纷南迁,通过广西的左江流域进入了越南的红河流域,然后又受到了早已经定居于此的越南京族先民的排挤,又不得不越过红河流域向西进入中南半岛中西部地区,左江流域-红河流域-老挝高原-泰国中部平原等一条长线,本站称之为“壮泰走廊”。在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之后,这些壮人先民的南迁部分以及以后由于汉族在南方的开拓疆土而不断迁徙来的壮族先民一起征服了当地的孟人和其他大大小小原始森林部落,在相当于中国宋朝的时候,首次建立起属于这个民族的统一政权——素可泰,其后在周边地区建立起了其他大大小小的泰族政权,形成现在的泰族和老族先民的政权。这些政权大都受到了这片土地的土著——孟人的影响,在宗教文化上也受到了孟人长久信仰的小乘佛教的洗礼,泰-老民族开始形成了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局面。

在“壮泰走廊”形成并发展的漫长岁月当中,由于云贵高原北部的藏缅语族民族(彝语支民族为主)的南下,以及越南京族政权的兴起并脱离中国的中央王朝政权取得独立后不断地向其北面的壮族地区和其西面的泰族地区扩张,两者开始形成了对壮-泰族先民的钳状制约力量,壮泰民族从漫长的壮泰走廊分布变化为逐渐分离局面,也导致了现在壮族先民与现代泰族先民失去了紧密联系,终于产生了壮泰民族的最终分化。从现在民族的分布图来看,壮族分布与泰族(包括老族、傣族、掸族等)分布呈一个葫芦状,壮族的分布区和泰族的分布区为葫芦的两大瓢,而两者之间唯一的连续点就是越西北泰族地区和云南文山州的壮族地区,可以窥视出壮泰迁徙历史的一些脉络。

在泰-老族政权的形成之后,随着人口的繁衍和农业的发展,一些泰-老族开始沿着河流往上游追寻适合耕作的土地,进入了现在缅甸的掸邦和中国云南的南部地区,开始繁衍生息起来,并一直保持着与原来的泰-老民族的紧密联系,这些泰-老人就是现代缅甸掸族和中国傣族的先民。到了近代,壮泰分化模式基本固定下来,两者的区别就是,西部是信仰小乘佛教的泰-老族,东部则是仍然保留着传统信仰和祖先崇拜的的壮族-布依族。许多外国的学者都喜欢把壮族、布依族等称呼为“不信奉小乘佛教的泰族”,就是这个原因。[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与泰族分化后的壮族独立发展史

1.羁縻州制度

壮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开始形成的时代是唐朝后期开始的。唐王朝对待已经汉化的岭南东部和仍坚持自己独立个性的岭南西部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东部地区,实行划州县、置官吏、征贡赋的制度,进行直接统治;而在西部山区则设置了50多个羁縻州县,按唐初的惯例,利用原来的壮族首领为都督、刺史,“虽贡赋,版笈多不上吏部”,进行间接统治。(《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西部壮族地区政治经济上相对有独立性。至于所谓的“蛮洞”地区,唐王朝根本不加管辖。因此,依然存在“无城郭,依山险,各治生业,急则屯聚”的状况。因此,壮族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羁縻州县的设置,给予了壮族先民较大的自治权利,壮族作为单一民族的形成,与这个政治经济制度是有关系的。

2.西原州蛮的兴起

西原州是当时壮族羁縻州当中最出名的一个。因为在唐朝中末期,壮族领袖在那里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反抗唐王朝统治的战争。公元756年,西原州黄峒(今广西左江流域)壮族领袖黄乾耀、真崇郁领导属下壮族民众,联合了陆州(今广西钦州)、武阳(今广西罗城县北)、朱兰(今广西东兰)黄橙(今广西扶绥)等一百余峒人民,“合众二十万”进行对唐王朝的武装反抗。“占地数千里”,设置国家政权,号称“中越王”,下设各级官吏,声势十分浩大。唐王朝因此惶恐不安,采取“剿抚”结合的策略,一面对起义部队进行分化瓦解,一面调兵谴将横加征讨。结果,起义队伍受挫,黄乾耀等牺牲。(《新唐书·西原蛮传》)大历12年(777年),西原州的壮族人又在首领潘长安的率领下,掀起更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武装部队占地“南距雕题交趾,西控昆明夜郎,北泊黔巫衡湘”,建号称王,威镇中原。(唐·韩云卿《大历平蛮颂》)唐贞元十年(794年),西原州黄峒壮族人民又在首领黄少卿的领导下举行大规模武装反抗,相继攻陷横、钦、浔、贵四州,围攻经略史驻地容州。黄少卿的儿子黄昌钙率领的一支起义军,先后攻陷了十三州的地方,动摇了唐王朝在岭南的统治。唐王朝为了挽救败局,在桂东地区设置容管招讨经略使,率军与起义军大战,每日交锋达6、7次之多,起义军终于不支受挫。唐元和元年(806年),起义军将领黄承庆在邕州被俘,黄少卿诈降受封为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地)刺史。不久,黄少卿复与其弟黄少高举起义旗,联合黄少度、黄昌獾两支壮族起义军队伍,攻陷宾州(今广西宾阳)、峦州(今广西横县地),并据达11年之久。随后挥军南下钦、横两州,与邕管经略使韦悦激战,再陷严州(今广西来宾县地),锐不可挡。唐军主帅阳玟、裴行立相继身亡。唐王朝在损兵折将之后,又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调兵前来征讨,但因长途羁旅,人疲马乏,加之环境生疏,水土不服,伤亡极大。唐长庆三年(823年),黄少卿回师功邕州,陷左江镇,下钦州,破千金镇,占领了今广东西部和桂南的十八州。最后,唐王朝几乎倾尽国力,动用了全国的军力,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办法来打败了壮族先民的起义军。这样一来,唐王朝国势逐渐衰落,最终在自身矛盾的激化与各地藩镇割据的相互作用下土崩瓦解,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唐王朝的衰落的直接原因,可以说是壮族先民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反抗斗争造成的。

3.羁縻与反羁縻[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在长达100多年的反抗唐朝统治的斗争里,壮族先民各个部族得以相互交流,民族实体开始真正形成,不过唐朝在崩溃之前倾尽了国力来镇压了壮族起义军,所以各个部族又被分化瓦解,唐朝灭亡后壮族各个部族又开始了统一进程,北宋前期,壮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开始踏上华南政治的历史舞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结束唐后五代十国的分据局面,为了加强统一局面,北宋王朝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进行强化中央集权的政策,北宋初期国库空虚,在开国的时候,就采取了“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即国用饶矣”的决策([宋]王冉《东都事略》卷二三《传论》),把吸血管插入岭南壮族地区。加上北宋王朝残酷的民族压迫,把壮族人一律蔑称为“蛮”、“峒獠”、“蛮獠”等等,动辄杀戮,“夷其种党”,所以民族矛盾严重激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里,长久以来各个部落都是一盘散沙的壮族内部产生了政治、经济上进行统一以抵抗北宋王朝的要求,所以在当时,壮族人掀起了一系列的武装反抗运动,如:

咸平二年(999年)的扶水州(今广西环江)蒙会国为首的反抗斗争(《宋史》卷六《真宗纪》);

景德四年(1007年)陈进、卢成均的联合壮族起义(《宋史》卷七《真宗纪》);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扶水州壮族民众曾进攻宜州,打击宋王朝在壮族地区的统治(《宋史》卷八《

牛头人是在哪国神化中最早出现的

牛头人是在哪国神化中最早出现的

牛头怪,也叫牛头人、米诺陶(Minotaur),是混沌、邪恶、力量和杀戮的象征,奇幻世界中的经典怪物。

Minotaur是一个复合词,由表示米诺斯文化的minos加上表示公牛的拉丁语taurus构成,直译意为“米诺斯的公牛”。因此几乎所有涉及牛头怪的文章,都必定要说到克里特岛的故事。但实际上在这个故事里只有唯一的一个牛头,还只在迷宫尽头露一小脸就被大英雄K掉了,纯粹是个跑龙套的,不具备代表性。他实力不算强,唯一的特长就是知名度高,甚至连“最早的牛头”都算不上。我这次要以牛头族做一次奇幻无责任杂谈,而且所谈的东西也不仅限于克里特岛的牛头怪传说。

牛头人身的起源

话说克里特岛的那只牛头,是世界上最早一只牛头吗?倒也未必!克里特岛是欧洲大陆最早的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创造了灿烂的米诺安文明(2800-1150BC)。但是克里特王朝辉煌而短暂,影响深远但历史却不很长,更不是最早的牛头人身传说。而从公元前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开始,牛作为最重要的食物和材料来源之一,贯穿了狩猎、游牧到农耕的全部历程,同时多产的特性也是阳刚与富裕的象征,广受除了南美、中美和大洋洲以外的各个种族所崇拜(很奇怪,澳洲原本居然没有牛,南美和中美则更热衷于崇拜羽蛇之类又粗又长的东西),几乎每个上古文明中都经历过圣牛崇拜(有的至今仍在崇拜,如印度),在这些文明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牛首人身的神人及其变体形象。

王国标志——牛牛在非洲

非洲是人类文明的故乡,那里的养牛业从千万年前延续至今,对于牛的崇拜也由来已久。非洲的马赛族,是一辈子只吃牛奶和牛血过活的民族,他们衡量价值的标准就是一家有多少牛,以用牛做货币单位。马赛尔人甚至不在乎牛的产奶量是否最高而专心培养最好看的牛,所以他们的牛有很长的尖角,高高的极其好看。马达加斯加共和国(Madagasca)别称“牛的王国”,这里的人们对牛有着一种特殊的,近乎狂热的崇拜。牛是个人财富的标志,牛头被当作国家的象征。牛在这里要象孩子一样接受洗礼,一个星期中的某一天不能强迫牛去干活。据说在非洲古老的神话传说中也有牛头人身的形象。

天降大神——牛牛在埃及

埃及人的圣牛崇拜相当早,大约在中王国时期(2040-1640BC)达到鼎盛,以孟菲斯为中心,衔接古王国时期的圣鹰崇拜和新王国时期的圣羊崇拜(这恰好与中国的卵生神话和鸟图腾文化相映成趣,殷商也是玄鸟图腾崇拜,神话传说他们的始祖契即是其母简狄吞食燕卵之后怀孕生出的)。

埃及诸神中牛头的代表者有司丰饶及生产之神的阿匹斯(Apis),外形为公牛(注:此神很可能与巴尔神有些渊源——没错,就是“那个”太阳神巴尔,甚至跟《DIABLOII》或者《博得之门》里面的巴尔都有点间接联系);象征法老王权的守护神,外形为鹰头人身的荷鲁斯(Horus),他的妻子就是埃及的牛头女神哈托尔(Hathor)。哈托尔是古埃及所有女神中最美的,外型幻化成母牛,也是埃及最古老的女神之一,希腊文提及其为天空女神,在底比斯曾经被认为是死神,但是一般均认为她是爱情,舞蹈,酒及外国之神。

[女神哈托尔]

神圣的母牛哈托尔作为仁慈的保护神而存在。她的形象曾被广泛雕刻在公元前1350年至前1100年之间的大量法老陵墓的石壁上。她被描绘成躺在芦苇席上的牛,或着是具有牛头的女神,或是一个美丽的女神,通常在他头上的两角间都戴着太阳盘。偶而会配戴着Menat(一个类似项链的特殊垂饰,但不是珠宝,而是一种祭祀用的乐器,也可藉此将女神的力量传递给法老)。《Mr.迈尔·怒涛》——克里特岛以外的牛头怪第4页共40页

限制级——闪族的金牛崇拜

闪米特(希伯来)人崇拜牛的习俗由来已久,古老的对巴尔(金牛犊神)和巴尔诸神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远古,这是与埃及文明的“Apis神牛”的公牛崇拜(见前文)之间颇有些关系,甚至有把少女的“初夜”献给金牛的祭典。后来的西班牙也接受了该种崇拜,这个崇拜因为金牛座的缘故和太阳崇拜挂上了钩。

天下第一竖琴——苏美尔牛头

牛是苏美尔人文化的标志物之一。在苏美尔人第一王朝时期的古国之一,乌尔王朝的国王阿巴尔吉和王后苏巴德的陵墓内,人们发现了一把金质的牛头竖琴。该琴以牛头为柄,造型精巧,线条雄浑,构造匀称,精致华美,琴身上装饰有来自阿富汗的天青石、印度洋的贝壳、伊拉克北部的粉红色石灰石,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竖琴。经测定约为公元前二千六百年左右的遗物。

保家卫国——牛头与亚述人

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平原是四大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苏美城邦、巴比伦帝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帝国等先后在该地主宰了军事及政治的舞台。此地的金属工艺有一个显着特点,就是作品的造型多为翼狮、牧牛、羊、鹿等形象。拉玛苏(Lamassu)是亚述/巴比伦神话中的人首半狮半牛怪,保卫着亚述人的神庙和宫殿。它们有翅膀,可以飞翔,而且力量很大。与之相应的是舍杜(Shedu),也是人头牛身有翅膀的怪物,同拉玛苏一起保卫着亚述人的寺庙和宫殿。在亚述国王萨尔恭二世的王宫“都尔沙鲁金”入口处,有带双翼的巨大牛身人面像。他们崇拜的对象不是牛头人身,而是牛身人头……这尊神像被称为“亚述之牛”,是亚述人的主神之一,脸部据说是按照国王萨尔恭二世本人的形象雕刻的。

遍地开花——牛牛在希腊

希腊文明继承了克里特文明的牛崇拜,宙斯这老儿下凡泡妞就曾经化身为牛,还把姑娘搁在牛背上带到新大陆——也就是欧罗巴的起源。希腊神话中关于牛的故事太多太多了,克里特的传说就属于希腊前期神话,但是既然我们这次谈论的话题是“克里特岛以外的牛头”,那幺这些随处可见的大路货就不贴来骗稿费了。一般传说中很少提起米诺斯国王(xie注:就是牛头人的老妈的丈夫——真绕嘴)本人生前是宙斯和欧罗巴的儿子,死后成为“冥府三王(判官)”之一,他的统治以法治严密而闻名。

爱你爱到杀死你——牛牛和欧洲蛮子

据《祭司与王制,凯尔特人的爱尔兰》一书说:古爱尔兰人称王的时候,有一种习俗是要与白色的母牛进行〔马赛克〕,然后情人脸说变就变,这头跟你OX完,那头就把你杀了做汤,王和臣子一起吃肉……虽然大多数是装装样子,但有的人就特别的认真,这就让人有点受不了。传说中北欧维京海盗的标志性形象,除了一脸络腮胡子,长发披肩,身着铁甲裙、驾着大桅帆船之外,又怎能少得了一顶牛角头盔呢?这也象征着他们阴郁、奋斗、勇猛、顽强的民族精神(好吧,其实普通维京战士并不戴那种夸张的牛角头盔,只有少数德高望重的军事首领和祭祀仪式上祭司才会偶一为之)。在北欧创世神话中,母牛奥都姆布拉和始源之巨人伊米尔是最早的两个生灵,巨大的母牛以舔食冰雪以及冰地上的一些盐霜为生,庞大的伊米尔就以奥都姆布拉的乳汁为食。母牛从盐霜中舔出了众神的始祖布里,所以对于北欧人来说,牛就是万物之祖,把牛作为他们自身的形象标志也就理所当然了。

实际上一般海盗戴的头盔并没有牛角装饰。

A就是我——牛牛和拉丁字母

腓尼基语(一种北闪族语言,现在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第一个字母α来自西奈字母“牛”,塞姆语(使用者包括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和迦南人)读作aleph;第二个字母β来自西奈字母“房屋”,塞姆语读作beth,所以,希腊第一个字母读作alpha,第二个读作beta。公牛“阿匹斯”是埃及神(见前文),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腓尼基人才将α(牛头,象征公牛)作为他们的第一个字母。后来,拉丁人又作了一次革新,将α竖立起来而写作A,于是,它就成为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第一个字母了。以后记住,每当你写下一个字母“a”时,其实是画了一个牛头……

化身天地——牛牛在伊朗

在伊朗古都“波斯波利斯”,至今还可以看到牛头人身的雕像,他们的神话传说将牛作为开创天地万物之始。

伊朗《创世纪》中,天神阿胡拉·马兹达在创造神界之后,开始创造物质世界,他以泥土造原人凯约马尔特和原牛,并用天之光明和水分造原人和原牛的精种,置于原人和原牛腹中,以期人类和畜类由此而繁衍。由大地女神所出的太阳神密特拉,奉母命以坐骑白公牛献祭,牛死之后,躯干变为月亮,毛皮变为群星,尾巴化成谷物,血液化成葡萄,自阴茎遗落的精液生成了世间万物,不仅宇宙从其得以构成,连善恶这样的价值评断也缘此以为端绪。密特拉宰杀原牛创造万物的神话,后世传遍小亚和地中海沿岸各地,这可以从这些地区发现的密特拉神庙中大量雕刻和图画可以看出。密特拉原本是印度-伊朗人的太阳神,密特拉崇拜在基督教产生之前却曾广泛流传于南亚、中亚、西亚、北非以及欧洲各地,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宗教(见下文),考古学家在古罗马帝国的疆域发现了几百个有关密特拉杀牛创世的雕刻和图画,可见密特拉崇拜在古代各民族中的影响。伊朗古经《阿维斯陀》没有提到密特拉杀牛之事,但却有原牛垂死生化之说。《阿维斯陀》之《创世纪》中,原牛并不是被密特拉所杀,而是在恶魔阿赫里曼的进攻中与原人一起被杀,原牛死后化生为世间万物,而原人盖约玛尔特被恶魔所杀之后,临终遗落精种,撒落处长出两株植物,从中化生了世间第一对男女。这对孪生兄妹在恶灵诱惑下偷食禁果并血亲相奸,由他们的交媾生息繁衍了举世之人。在伊朗的另一则创世神话中,原人“头用以造天,足用以造地,眼泪用以造水,头发用以造植物,右手用以造牛,理智用以造火”,将牛与天、地、水、植物和火并列放在一起,其地位可见一斑。

至高无上——牛牛在印度

印度大概是全世界最崇拜牛的国家了,圣牛崇拜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雅利安人部落向次大陆迁徒途中,将自己的命运与牛群的生命紧密地连在一起,很多印度教徒都希望自己来生投胎转世为一头牛,牛保护和牛崇拜被写入印度教的核心教义。除了西孟邦与喀拉拉邦两个邦外,其他各地的法律都是禁止杀牛的,《国家政策的指导性原则》条文第48款中明文规定:“禁止屠宰母牛和牛犊,以及其他产奶的和驮物的动物”。牛奶、乳酪、牛油、牛尿和牛粪被称为五宝,牛尿和牛粪又是去秽涤罪的圣物。在德里有上万头自由自在的神牛,它们在大街上大摇大摆地闲逛,没有人会驱赶它们,其他交通工具必须为牛让路。如果一头牛恰巧到了菜市场,它可以随意挑吃自己喜欢的菜。恒河发源地加姆尔在印地语中是“牛嘴”之意,恒河水是从神灵——牛的嘴里吐出来的清泉,于是便被视为圣洁的了。过去,古代犹地亚的犹太教教士禁止犹太人食用猪肉,以防止传染毛线虫病;同样,古印度的圣贤们将牛奉若神明,使得人民赖以生存的牛群免遭任人宰割的厄运。圣雄甘地(MahatmaGandhi,1869-1948)是印度教的牛保护教义的虔诚信奉者,用他说:“印度教的核心事实是牛保护……牛保护是印度教给世界的礼物……印度教将同保护牛的印度人永存于世”。

祛病除疫——牛头在日本

每年七月举行的只园祭是八坂神社(Yasaka-Jinja)的年度盛会,只园祭之源由为早期京都人为了消灭瘟疫,特地从印度请来的牛头天王神镇压,法会沿传至今转变为京都三大祭典,而八坂神社供奉的正是牛头天王,在日本是相当特殊的神社建筑,不但香火鼎盛也是艺妓最常造访的寺院。

此外另有一说:牛头天王即素戋鸣尊,素戋鸣尊即牛头天王,“疫神”并非来自印度,而是在京都被“秦氏”所信仰的“牛头天王”。秦氏如其名所示,是古代来自大陆的秦氏家族及其后裔,他们于中国汉朝时期为躲避战乱来到日本,自称为秦始皇的后代,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将生活习俗、信仰带到了异国他邦。在9世纪,“渡来人”秦氏的势力相当有影响力,它所信仰的疫神牛头天王也被迎往祗园社,成为祗园社的祭神。

三皇五帝——牛头在中国!

《尚书》宣扬伏羲、神农、黄帝是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汉代仍传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汉末纬书以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道教经典中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还具人形;中三皇则具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神农氏(炎帝):“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神农本草经》的记载。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一个传说。神农就是被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奉为祖先的三皇五帝的“炎帝”,是中国史前先民的代表人物。相传神农就是个牛头人,《帝王世纪》曰:“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帝系谱》曰:“神农牛首”,这可能是那时已经掌握了农耕技术的先民们,对于作为“农业之神”的神农形象的构想。

蚩尤:蚩尤也是牛首牛蹄并有尖利的牛角的。前引任昉《述异记》即记载:“涿鹿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这都说明蚩尤族是以牛为图腾的。蚩尤死后从他的山东老家一直到四川云贵都保持了极大的认同,成为东夷人尚武精神、桀骜不驯的风格源头。一直到战国,齐国人心中的天神,一是天,二是地,三就是兵主蚩尤。秦始皇、刘邦都曾祭战神蚩尤。蚩尤在传说中“铜头铁额、飞沙啖石”的形象,以及他作战时手持戈、殳、戟、酋矛、夷矛等五种兵器,似乎说明他们是很早就开始冶炼金属的民族,而据苗族的《蚩尤神话》中,黄帝化身为“雷老五”假意和蚩尤拜把子称兄道弟,学到了医药和青铜冶炼技术,顺带骗走了蚩尤的铜板斧,这才扳平了彼此间的科技差距,一举战胜蚩尤部落。

牦牛创世界——牛头在藏族

大威德金刚是西藏密宗佛教的八大护法之一,有九个头,各具面目。居中央为水牛头,象征阎罗王,火焰状的发式,三十四臂。中间二臂拥抱金刚起尸母,其余诸手持钺刀、葛巴拉碗等各式法器。

我国的藏族同胞信仰藏传佛教,他们对牛(牦牛)的崇拜不亚于印度佛教徒。在藏族创世纪神话《万物起源》中说:“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等均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这是藏族先民对其所崇拜的图腾牦牛加以神化和物化。如今还在安多藏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藏族神话故事《斯巴宰牛歌》当中讲到:“斯巴最初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分开天地是大鹏”。“斯巴宰小牛时,砍下牛头扔地上,便有了高高的山峰;割下牛尾扔道旁,便有了弯曲的大路;剥下牛皮铺地上,便有了平坦的原野”。又说“斯巴宰小牛时,丢下一块鲜牛肉,公鸡偷去顶头上;丢下一块白牛油,喜鹊偷去贴肚上;丢下一些红牛血,红嘴鸭偷去粘嘴上”。“斯巴”(SRID-PA)在藏语中的含义是“宇宙”、“世界”。

藏族史料记载,在佛教势力还未兴起时,藏族原始宗教本教占据统治地位,牦牛曾一度被称之为“神牛”,是朝野、政教神圣的供奉之物。当时宰杀一头牦牛必须经过本教徒念诵长经300遍方可,否则将受到惩罚。本教神舞演示中的牛头面具显然是将图腾形象牦牛做为神灵的化身而用来镇妖驱邪,降灾伏魔的一种宗教形式。本教巫师们在道场做法时把牦牛作为一种神圣的法器用来施法制恶、驱邪除秽、弘扬正义,保佑人畜平安。一些本教寺院中还在牦牛头骨上刻写上符咒,然后敬奉在神龛之上,让僧俗弟子们顶礼膜拜。

在藏密传说中,文殊菩萨降服阎罗王的时候化身成护法神曲佳(法王),头面部是水牛形,身蓝色,头戴五骨冠,三目,发上竖,头四周有象征愤怒的火焰,脖上挂人头骨念珠和生人头做的大项圈。有两只手,右手高举人骷髅棒,左手持套索,表明他的威力和降伏法。这是很典型的牛首人身佛像。

《汉地理志》:“其墓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现今山东汶上县南旺镇),冢高五丈。《史记》二十八卷载:“三日兵祖,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阚乡齐之西境地。”

蚩尤传人——牛头的后代

蚩尤的族人称为“九黎”,其后代“三苗”就是现在苗族的祖先(“九黎,黎氏九人,蚩尤之徙也”,又“三苗,九黎之后也”~《国语·楚语下》),因此蚩尤至今仍是苗族的一位大祖神,在苗人心目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苗族民间认为,蚩尤是古苗文的创造者(现已失传),流传于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带的《蚩尤神话》中,更是强调蚩尤比黄帝更早开始使用铜制兵器。在苗族的语言里,还保留着“蚩尤”这一名称,即ZidYeus。这里的Zid,是“父”的意思,Yeus是“男”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指勇敢而有本事的男人。谁个子大、勇敢而有本事,其他人往往就会称他为ZidYeus。云南文山地区苗族“踩花山”跳芦笙时,要先祭祀祖先蚩尤,立花杆,桂挂红布,即“蚩尤旗”,祭蚩尤时,祭师念唱祭祠,叙述蚩尤与黄帝斗,失败后迁徙的过程。因蚩尤爱牛敬牛,故苗家最典型的头饰是牛头从草间花丛中冒出,苗女银角头饰中高高扬起的两弯水牛角,是苗族美丽至尊的象征。过去,只有寨花才能戴这样的头饰。

勾魂使者——牛头在民间

在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农民们对牛很是尊崇。他们认为一个人倘若长了双“牛眼”,那便会“与财巨万无差跌,寿算绵长福禄终”;如果一个人长成“牛形”的话,不但“平生罕病”,而且“生来福厚不容言,面壮心平语话谦,若更步形迟且缓,千仓积贮富田园”——街头算命先生的《神相全编》如是说。

[牛头:勾魂使者]

在壮族的神话中,牛本是天上神物,牛魔王是上天的神祗,派遣牛王下凡种植百草,后留下来在人间吃草耕种。每年四月初八是牛王诞日,是壮族传统的“牛魂节”,壮语叫“哽坤怀”(genkunwai),要举行非常隆重的祭祀活动。

在民间传说中,牛头马面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牛头来源于佛家。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在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的新城乡戈壁滩上,有1400多座魏晋时期(公元220-419年)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6号墓,墓门墙镶嵌有托梁赤帻力士、雷公、托梁兽、鸡首人身及牛首人身等建筑造型砖。

传世经典——禅宗之牛

[十牛图一:寻牛]

《十牛图》以牧牛比喻一个禅人从开始到圆满结束的十个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思想在中国,以牛的形式格外升华。牛在佛教禅宗中本来有象征生死自在的意思,佛德被比喻成牛王。十二世纪一位禅师廓庵将中国道教流传下来的《八牛图》扩充重绘成《十牛图颂》,用十幅图画表示了从寻牛觅心到归家稳坐的过程,以阐释修行方法与顺序,被誉为禅宗艺术的顶峰。成为历代禅师教化学徒的至宝,乃至庞大教义体系的浓缩象征。

所谓《十牛图》,就是以十幅图画,表现一个修行者,像一个牧童一样,寻牛、见牛、得牛、忘牛,最后是返本还源、入廛(街市,指凡尘俗世)垂手,如何把自己本来风光或露地白牛——天然妙心或般若佛性,显现出来,把烦恼执着逐渐克服,发挥自然妙用的化世功能。这虽不是每个修行者都会经过或必须经过的十个阶段,但已可以由此而略知修行过程的一些消息。《十牛图》与《信心铭》、《证道歌》、《坐禅仪》合印,称四部录,在禅林影响很大,不仅流行国内,而且远播韩国、日本,产生了广泛影响。日本的一山国师著有《十牛图颂》,即是依师远《十牛图颂》的框架创作而成。

力量与丰产——公牛神和母牛神

牛头神的形象有雄性也有雌性,各自代表了先人对牛这种象征物的不同期盼。公牛象征力量与勇猛,母牛象征生殖与欢乐,总之大家都喜欢,于是男的也拜女的也拜。欧洲在基督诞生前一个世纪,一个宗教团体密特拉教从波斯传到罗马(见上文),这个教派崇尚太阳神,同时又是公牛崇拜的狂热fans。公元2世纪时,由于几位罗马皇帝相继推崇,使得该教在罗马大兴,并带动了罗马帝国崇拜公牛的风俗。与罗马人相反,许多欧洲民族对公牛却并不喜欢,比如在希腊神话中公牛代表着纵欲,总是与酒神狂欢等堕落事情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人认为公牛代表着未开化及野蛮。

养牛故事壮语和壮乡的由来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