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人的辛苦歌曲歌词(关于牛的散文)

养牛人的辛苦歌曲歌词(关于牛的散文)

很多朋友对于养牛人的辛苦歌曲歌词和关于牛的散文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牛的散文

关于牛的散文

牛啊牛,你的辛勤,吃苦耐劳让我折服,我的心为你而酸。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牛的散文,供大家欣赏。

关于牛的散文:牛

这几日回我租住的家里,晚上没有电视看,于是翻出莫言的一本文集《牛》,很有趣,却是笑中有泪。书中写的是“”时期,因生活贫困养不起更多的牛,生产队长麻叔请来了公社兽医站的老董同志为双脊、大小鲁西三头小公牛施行阉割手术。术后,罗汉、杜大爷与三头牛朝夕相处,历经煎熬,大小鲁西终于康复了。但桀骜不训的双脊却因术中大出血,术后感染,在经历了数天的折磨后而不幸死去。

我一边看着,一边笑着,也一边感伤。小时候,我家也养牛,应该和别的几家人合起来养一头牛。一般来说,在农村一家人养活一头牛压力很大,牛吃得多,即使是吃草,一头健壮的牛每天也要吃掉两个大背篓,这基本上是一个人一天的活儿了。所以几家人联合起来饲养会比较轻松,另一方面却苦了牛,同时要负担几家人的耕地农活。

说真的,现在想来,牛一生真的好苦命。在我懂事的时候,大概六岁吧,我家那头牛正值壮年,是头公牛,青黑色的,很高大很强壮,是我们队里最好的一头牛。我每次见了都躲得远远的,生怕它踩到我,堂哥有时候恶作剧,会把我抱得牛背上坐着,我就会直喊救命。那时候看堂哥他们放牛,好多少年一起放牛,跑到老远老远的山坡上,挥着牛绳,浩浩荡荡的队伍,很是羡慕的。

再长大一点,我就开始向父母申请放牛了,因为不想成天呆在家里看书做功课,总想溜出去玩儿,找不到合适的理由。父母以为我是懂事了,愿意分担家务负担,欣然同意。放牛还真不是简单的活儿,最开始的时候,我拿那头牛一点招没有,它想吃什么就只能让它吃什么,我手没力气,又舍不得打它。可是吃了别人家的庄稼,就闯大祸了。有一回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放牛,爬到很高的山顶,山顶上都是草地,山顶下来一点就是庄稼地。我们放心大胆地把牛放在草地上吃草地,然后就玩起了捉迷藏,正玩得尽兴,就听有远处有人喊,:“那是谁家的牛啊?谁家的牛,跑到我家地里吃玉米苗啊?。”我连忙四处找那头黑牛,好不容易在山脚边的一块地里找到,一看就吓得半死,人家好好的一块玉米地,玉米正在吐穗呢,已经被它糟蹋大半,同伙还有好几头其他家的牛,不过看样子,我家那头牛是主谋,傻瓜的我把它拴在一个草垛上,根本就不管用。

我知道自己贪玩闯祸,回家肯定得挨揍。拉着牛拼命往家跑,担心那地主人跑过来一顿嗅骂,心想父母还不知道,那就赶紧溜掉。只是自作聪明的我,晚上还是没能逃过母亲的训斥。

从那以后,我就很老实地守着牛,不过也有点怨牛,为什么不老实听话点呢,害得我再也没法玩了。

最害怕的牛打架,其实牛也有死对头。有一次我家的牛就和别家的牛干上了,牛角对角,牛眼瞪得老大,双腿直踢,嘴里呼噜呼噜吐粗气,我使上吃奶的力气也拖不走,还用条子抽它背也没用,对方也是一头公牛,是黄色的,不及我家的健壮。对方看牛的也是个小屁孩,要真打起来,我家的牛也不会吃什么亏,所以我也没那么太担心,倒是那小孩,吓得大哭起来了,本来一场斗牛大战即将上演,他这一哭,就全搅场了,附近的大人几分钟跑过来,把牛拉开了。

对牛,我也曾做过很过分的事,为了玩,我就硬把牛拴在大树上,让它嚼树皮树根去,玩完了,回家时,它的肚子还是空荡荡的,只得拉它到池塘边一阵猛灌水。还有每次答应母亲出门割草,有时候只割一点点,用树树撑成满筐,就可回家交差,只是饿苦了牛。

只是牛从来都不曾记恨过我,我惊讶于牛的容忍性,那是一个人永远也学不会的宽容。当我越长大,那头牛也越来越衰老,直到我进城后,家里不再在种地,也不再养牛。我开始懂事也学会了怀念,怀念那些它陪我一起走过的童年时光,金色的晨光里,我一手捧着书,牛在我的背后安静的吃草,我偶尔回头看看它越来越鼓的肚子,直至它打一个又一个的响嗝,我就觉得开心,现在看来,那也算是一种微薄的成就感啊。

母亲会很经常与老家联系,她说我们家那头牛太老了,没有多少力气干活,所以卖了换了一头小牛,年轻的。我问母亲老牛卖去哪里了,母亲说屠宰场。听母亲说这话时,一丝黯然的神色滑过她眼角.我在想象着牛接下去的命运,不知道它庞大而衰老的身体躺在屠刀下时,眼角会否湛出泪水,也会怨恨人类??

母亲常说,牛是通人性的。

可是我想不通,辛辛苦苦帮了人一辈子的牛,最后的命运还是牛入人口,难道这就是它的命???

比起可怜的牛来,我是要有多幸运就有多幸运,要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那么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知足,不幸福地过完这一生呢?

关于牛的散文:牛

牛的眼睛总是湿润的,因为它整天都在流泪。

天上再多的云彩也抹不去牛的忧愁。

牛的眼睛是诚实的,在生命界中,只有它的眼睛是没有恶意的。

牛的眼睛也是美丽的。从我记事开始,家里就养牛,所以对牛有一定的了解。在我所见到的牛中,无论大小,老少,它们都有一双美丽的双眼皮,长长的睫毛下还隐藏着一双黑亮的眸子。有时,我常常望着牛想,在人间有丑男丑女,而在“牛间”一定没有丑牛。因为牛的全部灵气都集中在它那双大而黑的眼睛里。

牛是有角的。现在已经不像它们拼杀的武器了,而更像是一件对称的工艺品。公牛有时会为争夺“情人”而打架,在残阳下,母牛站在草地上凝视这场因为它而起的战争,神情似乎有些愧疚。当斜阳沿着牛角落下的时候,爱情终于有了着落,而那只失意的牛舔着爱情的创伤,消失在夜的深处。

牛在任何地方都会留下蹄印。这是它用全身的重量烙下的“印章”,牛的蹄印是那么的大气、沉重。相比之下,帝王的印章又显得那么的小气、刺眼,里面充满了尔虞我诈。

虽然它留下了无数的脚印,但它从来不在乎身后怎么样,走过去就过去了,从来不回头看看蹄印的深浅。因为它相信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是实实在在的。一场雨过后,蹄印里积满了雨水,活像一片片的小湖,湖面上映出了蓝天、白云,有时还会映出人的影子。那些在草丛和旷野上的蹄印,被野花、野草覆盖着,成了昆虫们的乐园,甚至是蚂蚁的住宅。

牛吃的东西也很简单,只要有草他们就可以生存。它吃草,从古吃到今,从山下吃到山上。天下何处无草,天涯何处无牛。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惊叹到,我们身边的每一片草都被牛咀嚼过,当我们摘下每一片草的叶子,都能嗅到千万年前牛的气息,听到它们认真咀嚼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牛是最不好制造污秽的一种动物。就连牛粪都不臭,并且还散发着青草的香味。在农村牛粪不仅是肥料,也是一种燃料。冬天人们会把牛粪制成粪饼取暖。难怪有一位外国诗人写到“在被遗忘的山路上,去年的牛粪已变成黄金。”我想,如果圣人的手接近牛粪,那么圣人的手会更加圣洁;帝王的手捧起牛粪,他们的手会更加干净。

在城市中,我们除了嗅到认得浑浊的气息和用于掩盖浑浊气息而制造的各种化学气息外,几乎已经很少嗅到大自然的气息了,包括牛粪的清香。有时我就在想,如果让住在城市的作家经常嗅一嗅牛粪的清香,他们一定会给我们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关于牛的散文:牛

关于牛,鲁迅有两句很有名的话:

俯首甘为孺子牛。

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劳的象征,也是忍辱负重的形象代言。在中国古代,将牛、羊、猪三种动物的牺牲称为太牢,是最高规格的祭品。

这些都是牛的正面影响。

但古代传说中,牛可是以粗心、马虎的面目来到人间的。

古时,牛是玉帝殿前的差役,时常往返于天宫和大地之间。当时人间寸草不生,大地光秃秃的,玉帝欲派神带点母草籽给人间,把人间打扮得漂亮些,便问殿下众神谁愿去人间撒草种。

“玉帝,我愿去人间撒草种。”牛自告奋勇地说。

“你是个粗心大意的家伙,恐怕不行吧。”玉帝有些不放心。

“请玉帝相信我,这点小事我都办不好,甘愿受罚。”牛坚持要去。

玉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属咐他到人间后,走三步撒一把草籽。

牛带着草籽,走出天宫,在跨出南天门时,不小心跌了一跤,来到人间后,头脑晕乎乎的,误以为玉帝的旨意是走一步撒三把草籽。于是,大把的草籽撒在了大地。

第二年,野草丛生,农夫们根本无法种庄稼了。

他们托灶神告诉玉帝,野草太多,庄稼无法生长。玉帝知道坏事了,召来牛询问才知道粗心的牛是一步撒三把草籽,把一件好事办砸了。

“你这粗心的老牛,弄得人间遍地是草,当初你怎么保证的?从今以后,你和你的子子孙孙都只准吃草,帮农夫除草,还要去为农夫干活儿。”玉帝说完,怒气未消,飞起一脚把牛踢向人间,他嘴巴朝下,被摔掉一排上牙。从此牛便一辈子给农夫当苦力,吃杂草,直到今天,他的那排上牙也还没有长出来。

牛在人间任劳任怨、勤奋努力、诚实可靠,拉车、犁田从不松套,凭着自己对人类的贡献,终于赢得了人世间的好评,在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二。

当然,在千古流传的古代传说中,最悲催的爱情故事就是牛郎织女,成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天上的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因触犯私自相恋的天条戒律,织女的奶奶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一日,织女得到王母的同意,与几个仙女到人间碧莲池游玩。

在人间,牵牛取名牛郎,父母去世,刻薄的哥嫂在分家时,只给了他一条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嫂霸占了。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耕田种地,勉强糊口度日。

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本是天上的金牛星。有一天,老牛突然开口对牛郎说话了,“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

牛郎按照老牛所言,来到碧莲池旁,拿走了红色的仙衣,而这仙衣的主人正是织女,二人相认,百感交集,织女在人间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并育有一儿一女。

王母得知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一日,牛郎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他们照着去做了。

忽然,天兵天将从天而降,押解着织女飞上天空。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喊声:“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眼看牛郎就要追上织女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头上的金簪,挥手一划,一条天河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王母也动了隐恻之心,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让他们相会一次。

于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葡萄架下倾听恋语,年轻女子乞求心灵手巧等成为中国传统七夕节必不可少的内容。

牛郎的命运可谓多舛而无奈。

所以牛重视传统观念,踏实、执著、稳定、勤勉、不怕吃苦、任劳任怨等品质也就为大多数国人所认可。

但一枚硬币总有两面。对牛的负面评价最狠的就是“对牛弹琴”。简直把牛归为愚蠢之徒。

但牛固执而倔犟,亦是有目共睹的。

父子俩每天赶着牛车下山卖柴。父亲驾车有经验但眼神不好,儿子眼神好但缺少驾车经验。山路崎岖,弯道特多,每当在山路的转弯处,儿子就提醒喊:“爹,转弯了!”父子两人取长补短,非常协调。有一天,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可是,这次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无济于事。最后他想了一个主意,看看左右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了!”牛应声而动。

这就是典型的“牛脾气”,缺乏通融性,固执己见、不善变通。

但无论如何,牛的正面形象还是让大家有亲近之感,愿意光大、传承其身上的许多优秀的品质,诸如,勤劳、善良、忠诚、意志坚定等等。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村晚》是宋代诗人雷震写的,清新而隽永,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有一首著名的歌曲《那就是我》,其中有一节的歌词是这样的:“我思恋故乡的炊烟,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车,如果一只竹笛向你吹响,噢妈妈,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这种田园牧歌般的场景时常在我的梦中萦绕,将我带回遥远的故乡,遥远的童年……

看过关于牛的散文的还看过:

1.歌颂牛散文

2.有关动物牛的散文

3.描写吃牛肉的散文

4.关于描写蜗牛的散文精选

5.有关美好时光的经典散文

感动中国善良名人事例

感动中国善良名人事例

吴锦泉——高节卓不群(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

吴锦泉,男,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村民,南通市年龄最长的红十字志愿者。

吴锦泉老人今年86岁,靠磨刀为生,生活清苦,却乐善好施,20多年来,他把磨刀挣得的微薄收入大都用于慈善公益,多次向灾区、残疾儿童及需要帮助的人捐款。

在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时,老人先后向南通市红十字会捐出千枚硬币;2010年,当吴锦泉夫妇得知甘肃省舟曲县发生强降雨引发泥石流灾害。吴锦泉带着几个月磨刀挣得几百元硬币,倒了三趟公交车,辗转两个多小时来到市红十字会捐钱。

2013年,他将两年来磨刀积攒的零钱捐献给雅安地震灾区,其中1元硬币1715枚,5角硬币501枚,1角硬币7枚。经工作人员清点,共计1966.2元。自2008年以来,他已累计捐款23392.2元。

老两口的生活并不富裕,至今还住着三间破旧的瓦房。除了磨刀,吴锦泉老人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一把刀一块钱,一千元几乎是老人三个月的磨刀收入!

【颁奖辞】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王宽——君子抱仁义(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

王宽,74岁,男,河南退休艺术家,曾任郑州市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1998年,刚刚退休的王宽收养了第一个孩子,此后,他就开始与家乡的孤儿们结缘,先后收养6个孤儿。

夫妻俩的退休金并不多,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王宽决定到茶楼唱戏挣钱。茶楼不比舞台,他的“点唱率”却并不高,常常坐冷板凳。于是,66岁高龄的王宽再次拜师学艺,学习川剧的“变脸”绝技,并加以发扬光大,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和喝彩声。他并不期待掌声,只是为了在唱不动之前,抓住每一个机会挣钱,养活6个孩子,供他们上学。在将近10年的漫长岁月里,为了多挣点钱,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风雨无阻,随叫随到。

17年栉风沐雨,5个孤儿都已长大成人,有了稳定的工作,最小的老六今年也已经大学毕业。在王宽夫妇的带领下,学习了乐器的孩子经常上街义演,据统计,10余年来,靠“卖唱”养育孤儿的王宽夫妇通过各种形式向各类慈善事业捐款超过百万元。

【颁奖辞】

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官东——天下英雄气(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当代大学生)

官东,男,25岁,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员,中共党员。

在2015年6月2日“东方之星”沉船救援现场的潜水救援行动中,官东凭借过硬的潜水技术和机敏的临场反应,成功救出两名幸存者。

参与救援时,官东是海军工程大学的潜水员,虽然是一名90后,却已经多次参与救援任务。6月2日,接到救援命令后,他主动请缨参加救援。抵达救援现场后,他又申请第一个下水。

当天中午12时许,官东身穿负重设备,潜水摸到了沉船的一个房间施救。在成功救出一位老人后,生命探测仪又探测到一位幸存者,官东再次下水,搜索到了蜷缩在舱室里的小伙子。但由于体力消耗巨大,幸存者已无力穿戴设备。官东果断摘下自己的装备,套在幸存者身上,将其送出舱室,交给其他两名潜水员护送上岸,自己则从江底潜游出水。

出水的官东满头满脸都是油污,双眼通红、鼻孔流血,双耳胀痛难忍。“在最危急的那一刻,我只想着赶紧救人。”事后,再次回忆生死攸关的那一刻,官东表现得非常平静。

【颁奖辞】

来不及思量,就一跃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长江之下,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别紧张,有我在”,轻声的安抚,稳住倾覆的船舱。摘下生命软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担当。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

张宝艳秦艳友——阳春布德泽(帮助“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夫妇)

张宝艳、秦艳友夫妇,吉林省通化市人,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创办者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体会到了走失儿童家长的心情,此后她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提供帮助。2007年,丈夫秦艳友提议,建立一个寻亲网站来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了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全身心投入寻子网管理。

在张宝艳与丈夫的悉心维护下,网站逐渐发展起来。志愿者们在张宝艳的带领下,积极核实搜集信息,对家长进行防骗指导;及时向公安部门反馈情况,提供线索千余条。多起积压多年的拐卖案件告破,不少儿童结束流浪乞讨生活,回到亲人身边。

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截止到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颁奖辞】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王锋(火海救人英雄)

王锋,38岁,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人。2016年5月18日凌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浓烟迅速吞没了整栋楼房。租住在一楼的王锋发现火情后,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第三次从火场出来时,王锋已快被烧成了“炭人”,浑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从住处到临近的张衡路口,大约五六十米的距离,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脚印。

【颁奖辞】

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盘,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莫振高——化作光明烛(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

莫振高,男,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校长,全国先进工作者。

2015年3月9日,59岁的莫振高因病离世。15日,整个县城花圈被抢购一空,数千人自发前来祭奠。人们抹着眼泪送别莫振高,他们心中的“化缘校长”。

上世纪80年代,都安高中校舍破旧,莫振高一点一点地向社会筹资建校。学校新建的教学楼就是莫振高四处到工地、企业“化缘”而得。

都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每年都有200多名学生因为贫穷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为了帮助瑶山里的孩子,莫振高走遍了每个村屯,走进每一个贫困生家里。学校每年拿出一部分经费来帮助贫困学生。莫振高还常组织全校师生给贫困生捐款捐物,发动学校领导、团委干部和班主任向各届校友寻求资助。

莫振高生前用自己的微薄工资以及陆续筹集而来的3000多万元人民币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被当地人尊称为“化缘校长”。

【颁奖辞】

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拓展资料: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是由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动直播组承办,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的颁奖节目,主持人由白岩松、敬一丹担任。《感动中国》推选的年度人物是指人物事件发生在该年度,或者在该年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人物,这些人物包括了民间的杰出人士、明星、学者或是普通百姓。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首次启动“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这也是国内媒体第一次以“感动中国”为主题评选年度人物。2003年3月,中宣部新闻局阅评组对“感动中国”评选活动及颁奖晚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要求把“感动中国”作为一个品牌持续下去。《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江西有什么地方名歌

江西有什么地方名歌

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光荣的革命传统的江西人民,世世代代的生产实践与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色彩斑斓的江西民间音乐,伴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发展,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瑰宝富矿中极为可贵的一个组成部分。江西民歌即是江西民间音乐中的重要部分。根椐不同的歌唱环境、歌唱方式和歌唱功能,江西汉族民歌的体裁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六大类。

(一)号子产生于生产劳动过程,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同的劳动,有不同节奏的号子。大体可分为水上号子和陆地号子两种。水上号子又有排工号子和船工号子两类。排工号子用于扎排、放排的全过程,船工号子则用于撑篙、摇橹、拉纤等劳动中。陆地号子广泛运用于建房、采石、伐木、运木、挖渠、架桥、铺路、造库、拦河筑堤坝以及锯板、车水、榨油、舂米等工种。号子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一领众和的多人唱,活气息浓厚。节奏铿锵,音调粗犷,气势豪迈。歌词有两字、五字、七字句,间以衬句有对比有较自由的个人唱,它们都与劳动的力度的强弱、动作的快慢相关联。劳动号子大都是生活气息浓厚。。节奏铿锵,音调粗犷,气势豪迈。歌词有两字、五字、七字句,间以衬句连接和扩展。曲调的特点一般是用材较少,结构上常用一个单一乐节或乐句加以多次变化重复,句幅较短,简洁明快,大多用一个基本统一的节奏型,贯穿前后。

(二)江西山歌是山野田畈之歌,是广大劳动人民自由地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极为普遍的歌曲。山歌一般多数是独唱和对唱,也有一领众和等形式。江西山歌根据音乐风格和歌唱特点可分为高腔山歌和平腔山歌两种。高腔山歌一般起调较高,句幅较宽,拖腔较长,多用真假嗓音结合歌唱,旋律高亢激越,感情奔放,润腔华丽。如根据江西山歌演唱特色而命名的歌种“过山丢”、“挣脸红”、“打窄音”、“急板山歌”、“哦嗬歌”等。平腔山歌多用真声演唱,曲调平稳,拖腔较短,感情细腻,优美抒情。

江西山歌体裁中还包括一种民间称之为“打鼓歌”或“锄山鼓”的。每当农忙季节,江西农民习用田歌来鼓舞劳动,以提高工效。旧时凡扯秧、栽禾等多人农事活动都要隆重举行祭祀仪式,或专请师傅击鼓演唱。“莳田时击鼓而歌,谓之插田歌”(见清道光《萍乡县志》)。“农民插禾,联邻里为伍……每击鼓发歌,递相唱和,声彻四野,悠然欢笑可听,以解其垅勤辛苦”(见清乾隆《武宁县志》)。有一种称“秧号”,又称“牵号”或“打号”的歌曲形式流传在瑞昌县和九江县的是由十几首曲调组成的联曲体田歌,分别在扯秧和插秧时唱,称“扯秧号子”和“插秧号子”,唱时无锣鼓击节。

(三)小调是江西流传较广的民歌体裁。·“里巷歌谣,父老转相传过,樵牧赓和,皆有自然音节,其言类多男女情事,如一歌云:南山顶上一株茶,阳鸟未啼先发芽,今年姊妹双双采,明年姊妹适谁家”(见清代《武宁县志》)。小调大抵可分两类:

1、乡俚小调(有的地方叫耍调)。曲调纯朴,乡土味浓,比较口语化。如《十交姐》、《十二月花》、《初十早》、《十月望郎》等,其中有不少小调被地方戏曲音乐吸收。

2、城市小调。由于商业和手工业日趋繁荣,城镇人口集中,交往频繁,文化生活随之活跃,演唱民歌由自娱而发展到由专业艺人演唱,并配乐器伴奏。有的歌曲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曲调有较多装饰,刻划细腻,如赣北沿江、湖滨地带的小调,以及景德镇市小调《卖束花》、《失了一枚针》等。其唱法、伴奏都有较醇厚婉畅的特点。小调的曲式结构比较规整,善于运用衬词、衬句扩充音乐结构,旋律明快流畅,抒情性较强。

(四)、江西灯歌是载歌载舞的民歌体裁,有节庆歌舞曲或在某种民俗活动中演唱的歌曲。传统民间习俗的集中体现是所谓“花灯会”,这在江西各地都非常盛行。每逢新春佳节,形态各异的灯彩,载歌载舞的唱灯、跳灯、舞灯、耍灯等演出活动,把节日装点得一片欢腾,喜气盎然。灯歌的音乐大都从小调发展变化而成,如遂川灯歌《铜钱歌》是由吉水小调《十二月疙》装饰加花而成,在音乐结构上随歌词格律的不同加以变化发展。如赣南灯歌《斑鸠调》是由“五、五、七”的杂言三句体基本格式发展成"五五七、五五(形声衬句)、五五七”的三段体,中间乐段的衬句为斑鸠叫声,模拟得惟妙惟肖;萍乡的《放风筝》是由七言四句歌词五句曲调的小调《下象棋》,发展成为“九、十三、七、七、七”杂言五句体,其中的呼唤衬腔“哥哥呀”和“得儿”打舌花的长衬句,贯穿于全曲句间。衬腔的使用,以求音乐节奏与表演内容的紧密结合。伴奏多用锣鼓、吹打等乐器,场面热闹欢快、情绪诙谐活泼。

(五)江西风俗歌是指在本省民间风俗活动中的婚丧喜庆、治病、朝拜和年节等场合所唱的歌。其音乐特点多表现为:婚事喜庆等仪式歌,有说有唱,诚笃欢悦;哭嫁、哭灵则如泣如诉、声泪俱下,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旋律以叙述性、口语化为多。《撒帐歌》则以叙事和抒情相结合,但此类歌唱性较强的风俗歌为数很少。

春秋时代“榜泄越人拥楫而歌”的曲调虽无音响乐谱可查,但那时的许多风情和口头艺术,随着民间风俗歌而流传至今。如赣南会昌、南康、兴国、于都、瑞金、安远一带的“跳觋”,是流传于民间驱鬼治病活动中。在民歌普查中发现,江西的不少地、县还流传“跳傩”活动。据《中国音乐辞典》记载:傩“是古代以乐舞驱鬼的一种仪式”,“源于巫文化”。“春秋战国间,傩舞在徐、楚等地民间盛行,”“汉以后至近世,傩舞及其音乐仍在江西、广西、湖南、山东、陕西等地流传”,“并有‘鬼舞’、‘舞鬼’、‘玩喜’、‘滚傩神’、‘跳傩’、‘舞傩’等不同称谓,并保存着自古相传的戴面具传统。”可惜今江西现存的跳傩活动已无歌,傩舞以锣、鼓、镲等打击乐器伴奏,也有用二胡、笛子、大小唢呐伴奏的。

大余、遂川等县的山区村民,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聚集于祠堂大厅,敲锣打鼓唱“年歌”。五月端阳,江西各地广泛流行划龙船活动,赣东北、赣中、赣西等地的“龙船歌”音调铿锵,舒展开朗,颇具代表性。各种风俗歌的词格以七言四句为墓本格式,还有仿《诗经》的四言四句以及五言四句和杂言多句体。

(六)江西儿歌分少儿歌、摇儿歌。乡间少年儿童大多参加放牛、养牛劳动,经常吆唱牛歌和放牛歌或呼牛调。其音乐表现特点是:旋律较口语化,用词简练,韵律明快,具有天真活泼的儿童情趣。摇儿歌是母亲哄婴儿入睡时所唱的歌。音调真挚委婉,体现出深切的母爱。“生活音调”涵盖面很宽,有过去文人或私塾先生在吟诗作词时吟诵的“吟诗调”,以及卖杂食什物的“叫卖音调”两种。从这些音调中往往能了解到它与各地方言声调相结合时的特点。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