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牛发展史?在中国历史上牛作为家畜何时出现

我国养牛发展史?在中国历史上牛作为家畜何时出现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我国养牛发展史这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牛作为家畜何时出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养牛有几千年的历史,肉牛饲养农谚有什么

中国养牛有几千年的历史,肉牛饲养农谚有什么

"冬冻皮,春冻骨"。牛在冬季,常因气候寒冷,加之饲草不足,逐渐憔悴,来年春天更甚。因此,在冬春季节,一要减少减肥,二要保暖。"夏有池,冬有床","牛无巧,圈干粮足"。即天气炎热时有池塘洗澡,天气寒冷时有住所保暖。它们又饿又暖,所以应该好好地喂养它们。

圈舍应保持干燥,因为它们是黑暗、潮湿的,容易滋生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在冬季,饲草资源变得稀缺,牛的摄入量相对较大。如果不能提前准备好足够的草料,就可能断绝草料。我们可以在冬季到来之前准备足够的玉米秸秆、大豆秸秆、小麦秸秆和水稻秸秆,如果当地有酿酒厂还可以准备一些酒糟作为牛的饲料(孕牛除外)。水是生命之源,牛一旦缺水就会引起反刍减少、前胃迟缓、瘤胃积食、瘤胃阻塞(百叶窗干瘪)等一系列问题。而冬季是牛最容易缺水的季节,主要是因为冬季饮水温度过低,牛会减少饮水,甚至拒绝饮水。它们只有在口渴的时候才会去喝水,时间长了就会出现脱水现象。

冬牛饲喂1公斤干物质饲料必须保证3.5公斤水,可分早、中、晚三次饮水,水温在20℃左右为宜。冬牛体质好,饮水不宜少","冬牛不生病,饮水不能停"。冬季圈养牛时,必须供应清洁的水。缺水会导致反刍缓慢、瘤胃积食、前胃松弛、耳道梗阻等疾病。供水一般为每天早、中、晚三次,温度为2O℃左右。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肉牛历史存栏

肉牛历史存栏

一、中国肉牛业发展历程如何

中国的肉牛养殖业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牛存第一阶段:发展初期(1979—1990年)中国的牛以役用为主。

当时农业机械紧缺,役用牛是主要的耕畜,政府规定严禁屠杀能繁母牛、种牛和青年牛。1979年开始是中国肉牛业的萌芽期,这一年国家开始投资建设肉牛生产基地,农业部在全国建立144个养牛基地县,加速了牛改良工作进展,逐渐形成了以饲养役用牛为主,肉用牛为辅的生产格局。

中国现代肉牛业是在此以后逐步兴起的。从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到华北北部进行的异地育肥发展很快,如河北省廊坊地区的北三县(大厂、香河、三河)逐渐形成规模化生产。

1989年以后肉牛业开始快速增长,出现了千头以上的肉牛育肥场,比较完整的肉牛生产环节渐渐形成,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肉牛业。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期(1991一2006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对肉牛养殖业扶持的各种政策,“秸杆养畜”项目在农村迅速发展,使得这一阶段肉牛出栏数快速提高。

至2006年全国肉牛出栏量达5602。9万头,是1990年的5倍。

这一时期,牛肉产量的增加在品种上主要依靠改良的黄牛,如草原红牛、新疆褐牛、西杂黄牛等的改良,是现代肉牛业的品种基础。第三阶段:调整发展期(2007年至今)近年来,随着中央财政对牛羊产业规模化养殖的资金倾斜,以及牛肉供给量下降、眼前利益驱动和养殖成本上升的影响,很多地区养殖户开始大量出售母牛,散户退出加速,规模养殖企业不断涌现,规模化生产比重快速提升。

同时肉牛养殖业也开始了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使得后期国内肉牛养殖量呈现恢复性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散养户比重持续下降,年末相比年初约减少1。

5个百分点。2004—2013年,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比重由13。

2%增加到27。3%,提高了14个百分点,增长了1。

1倍。

二、2015年全国肉牛的存栏和消费量

2015肉牛价格在14.5元左右(一)优势区域建设取得的成效1.优势区产量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经过近五年的发展,肉牛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牛肉产量持续增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据统计,2007年肉牛优势区域共存栏1232.5万头,比2002年增长5.6%;出栏919.3万头,比2002年增长18.4%。

优势区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肉牛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2.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各地逐步建立健全省(区)肉牛育种站、市级贮氮站、县级冷配站、乡镇品改站的品改网络体系;积极进行良种引进、改良与推广,大力开展经济杂交,突出抓好肉牛冷冻***配种,冷配比重逐年提高,肉牛品种得到改善。东北优势区主要用西门塔尔和夏洛来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生长速度;中原地区加大地方良种黄牛的选育力度,着重提高肉牛品质;西部地区用瑞士褐牛和安格斯肉牛进行改良,提高环境的适应性。

经过几年的改良,优势区肉牛良种杂交改良的比重不断提升,由2002年的35%提高到了2007年的60%。3.规模化养殖水平逐步提高。

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小区,积极推行肉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优势产区的规模化饲养比重达42%。积极推广配合饲料、人工种草、青贮等适用技。

2015肉牛价格在14.5元左右(一)优势区域建设取得的成效1.优势区产量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经过近五年的发展,肉牛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牛肉产量持续增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据统计,2007年肉牛优势区域共存栏1232.5万头,比2002年增长5.6%;出栏919.3万头,比2002年增长18.4%。优势区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肉牛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

2.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各地逐步建立健全省(区)肉牛育种站、市级贮氮站、县级冷配站、乡镇品改站的品改网络体系;积极进行良种引进、改良与推广,大力开展经济杂交,突出抓好肉牛冷冻***配种,冷配比重逐年提高,肉牛品种得到改善。

东北优势区主要用西门塔尔和夏洛来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生长速度;中原地区加大地方良种黄牛的选育力度,着重提高肉牛品质;西部地区用瑞士褐牛和安格斯肉牛进行改良,提高环境的适应性。经过几年的改良,优势区肉牛良种杂交改良的比重不断提升,由2002年的35%提高到了2007年的60%。

3.规模化养殖水平逐步提高。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小区,积极推行肉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优势产区的规模化饲养比重达42%。

积极推广配合饲料、人工种草、青贮等适用技术,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区域内肉牛个体生产力显著提高,部分地区平均胴体重已达到200公斤的国际平均水平。

肉牛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一大批养牛专业合作社和养牛协会,广泛推行“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组织化模式,肉牛生产与市场衔接日益紧密。4.屠宰加工能力不断增强。

生产加工条件逐步由开放的手工屠宰向封闭的机械屠宰过渡,由热分割向冷分割过渡,由简单分割向精细分割过渡。一大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大品牌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在优势区内崛起,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了优势区肉牛业蓬勃发展。

2007年,肉牛优势区域肉牛屠宰加工厂305个,年加工能力达到38.4万吨,年屠宰加工能力5000吨以上的肉牛屠宰加工厂18个。部分企业已具备了国际先进的屠宰加工水平,并已初步培育出一系列全国性的知名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总体评价经过近五年的发展,优势区域肉牛业持续、稳步发展,产品产量显著提高,《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到2007年,肉牛优势区域牛肉产量达151.1万吨,比2002年提高了18.4%;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牛肉的优质率达到35%左右,比2002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比规划目标高出15个百分点;平均胴体重比《规划》目标提高6个百分点。

《肉牛肉羊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促进我国肉牛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一期《规划》所选优势区域县偏少,优势区域覆盖范围较小,优势区域牛肉产品市场主导地位尚不明显。

二、发展前景分析(一)产品需求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牛肉消费量不断提高。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牛肉2.59公斤,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牛肉0.68公斤,分别比2000年增长30.8%和30.8%。

但同时,我国牛肉消费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较大,与世界人均牛肉消费超过10公斤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牛肉消费量是农村居民消费量的3.8倍。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对牛肉的消费将不断增加。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刚性增长也是肉牛的消费需求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

另外,目前,我国牛肉产品在生产成本和出口价格上仍然具有较大比较优势。随着我国牛肉产品质量提高和市场营销网络逐步健全,对东南亚、中亚、中东和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潜力巨大。

三、养殖肉牛

肉牛育肥100模式一、模式介绍肉牛育肥100模式是指一个农户建一栋存栏100头育肥牛的标准化牛舍,全年育肥3次,累计出栏育肥牛300头。

此模式标准化牛舍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投资约12万元,附属设施设备约3万元,流动资金70万元,出栏牛头平纯利1000元,年纯利约30万元。二、关键技术1、牛舍设计标准(1)牛舍建设基本要求是坐北朝南,就地取材,经济实用的原则,条件允许可按照钢结构进行建筑。

(2)牛舍采取半开放双列式牛舍,高砖混围墙,砖墙厚240墙,北面全封闭,南面敞开式,舍内总面积为304平方米(38米*8米),素土夯实,砖铺地面(或水泥敷设),走道钢筋混凝土基础,水泥地面,舍顶部滴水坡度一般不小于25°,前后檐高3米,基深0。8-1。

0厘米。(3)门窗要求。

牛舍门高2。2米,宽1米。

北面墙面设窗户6-8扇,窗高1。5米,宽1。

5米,窗台距地面1。2米。

(4)牛床和饲槽。牛床新砖铺设并设有限位栏,牛床长度2。

0-2。2米,宽1。

0-1。2米,牛床坡度为2%;混凝土饲槽,底部贴有面砖,饲槽上宽0。

6-0。8米,底宽0。

35-0。40米,呈弧形,饲槽内缘高0。

35米,外缘高0。6—0。

8米。(5)粪尿沟。

粪尿沟设在牛床末端靠近墙壁的位置,粪尿沟宽应以常规铁锨正常推行宽度为适,一般宽0。25-0。

3米,深0。15一O。

3米,坡度为5%。2、肉牛育肥技术要点(1)育肥前牛舍的准备。

圈舍育肥牛进人圈舍前,对育肥舍地面、墙壁用2%火碱溶液或20%生石灰水喷洒,器具用1%新洁尔灭或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圈舍门口设消毒池,以防疫病传人。

(2)育肥牛的准备。对育肥牛进行驱虫健胃,牛体用0。

3%过氧乙酸溶液逐头喷洒1次,并用0。25%蜡净乳剂对牛进行一次普遍擦拭,驱除皮肤寄生虫。

以每千克体重5至7mg抗蠕敏(或6至8g左旋咪唑)投药驱体内寄生虫,驱虫3天后,每头用人工盐60至80g口服健胃。(3)育肥期的饲养管理。

圈舍育肥肉牛,坚持早、中、晚3次喂料,先喂草料,再喂配料,最后饮水。用农作物秸秆、青贮秸秆、氨化秸秆、酒糟、玉米、高梁、麦、豆饼、食盐、矿物质类添加剂等配合喂养,干粉料必须拌湿喂给。

精粗料合理搭配,按不同阶段比例进行配制,不可随意增减。平均每头牛每天给精料6千克,粗料7千克。

霉烂、变质的精、粗料均不能饲喂。有条件加喂优质青饲牧草效益更好,可节约精料,降低饲养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4)育肥肉牛的日粮配方参考。育肥牛精料日粮配方参考如下标准:玉米面35。

5%,豆饼5。8%,酒糟28。

1%,干草29。3%,食盐0。

3%,复合添加剂1%;或精料22。4%,酒糟25。

1%,干草9。1%,微贮秸秆42。

4%,复合添加剂1%,根据不同季节适当选用。冬季要补充适量的精料及能量饲料,提高育肥牛的抗寒力。

禁止饲喂冰冻的饲料和饮水。炎热的季节要给饮凉水,一般在喂料后1小时给饮水。

坚持每日刷拭牛体1次,以促进血液循环,增进食欲,保持牛体及圈舍的卫生。饲养的用具也要经常洗刷消毒,经常观察牛的采食、饮水和反刍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搞好疫病的防治。

(5)育肥牛适时出栏。当育肥牛18至22月龄,体重达400-450公斤以上,全身肌肉丰满,皮下脂肪附着良好,而且发现牛采食量逐渐减少,经调饲后仍不能恢复,这就预示这批育肥的牛可以出栏了,要尽快适时安排出栏,提高经济效益。

四、年存栏2000头肉牛的养牛场占地需多少

国家养牛补贴政策规定:

1:对于个体养牛场养牛规模在100头以上的,每头肉牛补贴1600元:。

2:对于个体养牛场养牛规模在200头以上的,每头肉牛最高可获得当地政府养牛补贴2800元。

养牛户对所养殖肉牛的数目不能虚报、瞒报,必须有正规检疫手续、消毒手续,手续不合法,就难以取得养牛补贴,所以选择正规养牛场合作,非常有必要。

养牛补贴是有地区差异的,在2008-2009年,东北地区,基本都有养牛补贴,每头肉牛补贴500元左右,后来河南省,山西省,安徽省,江苏省,部分地区也有养牛补贴,近两年,广西省,贵州省,四川省,养牛补贴力度较大,一般养牛补贴的方法是根据养牛场的建设,是不是达到规模,是不是现代化养牛场,一般养殖100头肉牛可以补贴20万左右的牛场建设费。

另外养牛补贴也要靠走关系,如果当地养牛的比较多,有些养牛场可以得到补贴,有些养牛场却得不到,这个可想而知,您想得到好处,必须也得给予别人好处。

具体养牛补贴的问题,养牛场的负责人可以到本地的畜牧局,政府,农业部门咨询一下,因为每个地区政策不同,补贴的力度也不同。

在中国历史上牛作为家畜何时出现

在中国历史上牛作为家畜何时出现

(1)1.我们在出土文物的考察中发现我国我国养牛的历史是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在山东大汶口遗址和兖州王国遗址中,都发现作为家畜的黄牛和水牛骨骼。在浙江河姆渡遗址曾出土水牛头骨16个。

2.殷商时期,养牛的规模已相当可观。那时人们养牛主要作为食用和祭祀品。在建造屋宇时,古人奠基要埋牛头;占卜时,要用大量的牛肩胛骨。相传,殷代人王亥发明牛车,后人祭祀他时一次用牛多达四十头。商代甲骨文中记载,商王有一次祭祀用牛达400头。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墟妇好墓中,曾出土4件玉牛,其中的墨绿玉雕卧牛高5.8厘米,长11厘米,以新疆墨玉河中的籽玉雕成。它的造型别具一格,张口翘鼻,屈肢重尾,似在扭头张望。这一独特造型是因料雕琢而成,真可谓巧思佳构。在墓中同时出土的还有两件石牛。此外,我国还出土了殷商时代著名的青铜牛鼎,司辛石牛,造型艺术也非常美观别致

(2)1.与之相关的农业耕作方式有:用牛犁耕、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式、一牛挽犁牛耕法

(3)出现及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牛犁耕并逐渐推广。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使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2.汉朝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广泛推广。在政府的提倡下,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式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操作更为灵活方便的一牛挽犁牛耕法,也开始出现。

3.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深耕细作、积粪肥田,后来还传播到南方。

(4)两汉时期,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不断输往中国。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也在越南推广。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