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育种生产工艺流程,牛育种技术

养牛育种生产工艺流程,牛育种技术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养牛育种生产工艺流程,以及牛育种技术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猪的育种目标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猪的育种目标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20世纪初以来,猪遗传育种工作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一阶段,50年代以前,育种工作主要围绕以毛色、体型为主的表型选择。第二阶段,60年代时专门化父系和母系的提出,标志着现代养猪体系的形成。第三阶段,90年代BLUP技术(bestlinearunbiasedprediction,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地应用开辟了猪育种的新纪元。第四阶段,9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地应用,逐步经历了遗传标记辅助选择和全基因组选择两个阶段,目前全基因组选择还处于研究阶段。100多年来,选育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生长速度几乎提高了100%,背膘厚降低了75%左右,头均产仔数在近10年中以每年0.2~0.3头的速度增长。在世界猪遗传育种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猪遗传育种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相差甚远。这就要求我们有正确的育种方向,不断纠正育种偏差,并最终提高效率。因此,了解猪遗传育种的整个发展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汲取教训,少走弯路,还能让我们从经验中不断学习,更好前进。1表型选育自人类驯化猪以来,实际上就开始了猪的育种工作,人们开始选择自己心中理想的个体留种,只不过早期更注重以毛色、体型为主的表型选育。到20世纪初,由政府主导的种猪登记开始在一些国家实施。1883年美国成立了第一个杜洛克猪组织—美国杜洛克协会。加拿大种猪登记体系(CSI)最初成立于1889年,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丹麦于30年代初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性能测定中心,用于比较种猪生长速度、背膘厚和饲料利用率等生产性能。50年代开始,遗传界虽然对生长性能开始给予重视,但对外貌和品种的选育仍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并没有把生产性能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因此,50年代以前的选育主要是表型选育。2现代育种体系的建立1943年首次引入了选择指数,但直到50年代才开始广泛应用于猪上。受家禽和植物杂交生产的启发,Smith和Moav分别于1964年和1966年提出利用专门化父系、母系进行肉类生产,标志着猪现代化育种体系的形成。猪的育种按照父系、母系方向选育,选择指数仍然以生产性状为主。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专门的育种公司,专门化品系选育、杂交生产也促进了原种场、扩繁场、商品生产场繁育体系的建设。70年代,猪育种工作中出现了两个里程碑:人工授精技术和超声波测定仪在背膘厚测定上的使用。80年代以前,鉴于产仔数遗传力低,选择效果差,遗传工作者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将生长速度和背膘厚等生产性状视为选育重点。80年代以后,遗传工作者对大白猪按照父系和母系两个方向进行选育,开始利用家系选择法在母系中提高产仔数,但遗传进展表现为10年提高0.5头,并没有取得太大进展。3BLUP技术的应用20世纪初5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学者Henderson首次提出了BLUP法。1986年加拿大率先将该技术用于猪上,但直到1990年以后才得以大量应用。BLUP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一部分遗传进展,引领种群性的选择,最大的成功体现在产仔数的提高。应用初期,产仔数进展速度就加快了1倍,每年的遗传进展速度达到0.1头以上,到2000年以后,年遗传进展已经达到0.2头甚至0.3头。1990年,丹麦开始利用BLUP技术用于猪育种。1992年遗传界开始将产仔数列入长白猪和大白猪的育种目标,随着育种目标的改变和BLUP技术的应用,产仔数在2000-2010年的年遗传进展接近0.3头。丹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得益于资料的积累,BLUP种群评价越来越高,进展也随之提高。目前,长白猪和大白猪的产仔数平均为15头,已经达到我国太湖猪的水平。1995年CCSI成立后,育种目标不断发生变化,并逐步对饲料转化率、眼肌深度、瘦肉率和眼肌面积进行估计。到1999年,总产仔数在母系指数中所占的比例开始达到50%以上,而瘦肉率所占的比例却下降到6%。2000年,产仔数几乎每年能够提高0.5头。80年代以来,除了总产仔数年遗传进展取得较大进步外,另一重大变化表现为大型育种公司的市场份额越来越高。1980年美国大型育种公司的市场份额只有25%~30%,而小规模育种公司却占到了70%~75%。但时至今日,小规模育种者的份额只有不到10%,而排名前三的大规模育种公司却占据了75%。这种变化反映了大型育种公司在遗传和其他技术上的应用能力,他们有更多的资金和更好的实力去运用一些新技术,同时在管理等各方面更具有优势。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高技术研发的需求使得国际上育种公司之间不断地重组整合,公司数量逐年减少。以美国为例,这些大型规模猪场已经开始取代国家育种体系,目前的NSR、CCSI在美国、加拿大的猪育种中的作用不断弱化。目前,中国也即将或正开始经历这样的变化。4分子技术的应用4.1遗传标记辅助选择20世纪90年代,分子技术开始应用于猪遗传育种,主要目标是提高选择的种群性。在遗传标记辅助选择上,应用最成功的两个遗传缺陷基因分别是氟烷基因和酸肉基因。抗病方面,仔猪腹泻的抗性检测也应用得比较好。4.2全基因组选择全基因组选择(genomicselection,GS),一种新的遗传标记辅助选择形式。其原理是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高密度标记信息对育种值进行估计,标记基因可以反映全部或者绝大部分的遗传变异。由于影响某一性状的基因很多,密度也非常高,目前猪的芯片是6万多个标记基因,并且影响某一性状的所有基因至少有标记基因的连锁。基于这个假设,可以根据该标记估计该基因的育种值。目前该技术还处于研究的阶段,但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发展成为一个常规技术。根据模拟研究,全基因组选择在猪上可以获得20%~50%的额外遗传进展,但在奶牛上遗传进展可以达到60%~120%,肉牛遗传进展可以达到29%~158%。因此,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牛上的研究更多也更成熟。目前,一些国际育种公司已经开始应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超前于我国,如托佩克公司最初是将该技术应用在公猪上,随后逐步运用到母猪上。该技术在我国还没有真正起步。随着时代的不同,育种目标越来越复杂,并且也越来越切合实际。过去100多年,种猪生长速度、背膘厚及饲料利用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近20年来产仔数也取得了重要进展。2006年,加拿大在母系指数中开始加入首产日龄、产仔间隔、围产期仔猪成活率、断奶仔猪数和断奶窝重等指标。2008年,除了上述育种目标外,对抗病性状的选择也开始进入应用。2009年,肌内脂肪含量成为肉质性状选择的指标之一,超声波估测肌内脂肪含量的方法开始进入应用。2010年,国外很多育种公司将育种重点转移到饲料利用效率和母猪生产效率这两方面。目前,新的育种目标还包括肉质、更广泛的生产效率和繁殖效率。其中繁殖效率不仅包括产仔数,还包括哺乳母猪的采食量、成活率和带仔能力。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育种目标太单一,过于简单。猪群中存在很大的遗传变异,在商品猪群中,还远没有达到选择极限。未来猪育种目标主要取决于消费市场,而不再是单纯地降低成本,并且猪育种目标将更为详细。目前我国还处于卖猪而不是卖肉的阶段,但将来我国一定会过渡到卖肉阶段,发现有价值的猪肉会成为届时的选择目标之一,而不单是猪的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目前,我国猪育种将面临很多挑战,我们不能指望用昨天的技术满足今天的挑战,希望种猪企业能有所创新。未来,成功的企业一定是新技术利用最好的企业。

怎么培育种牛

怎么培育种牛

级进杂交级进杂交又叫“吸收杂交”或“改造杂交”,是用高产牛改良低产牛最常用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杂交方式。即用生产性能低的母牛与高产的良种公牛进行杂交,所产的杂一代母牛再与该品种不同的种公牛回交,若杂交后代中表现的性状符合理想时,可选择其中的理想公母牛进行横杂固定,来培育新品种。级进杂交的第一代可获得最大的改良优势,随着级进代数的增加,杂交优势逐代减弱,以后优势水平趋于回归。级进杂交代数不易过高,根据国外经验,级进三代加以固定可以育成新品种。但是在改良育种过程中,随着杂种肉牛生产性能的提高,饲养管理条件必须相应改善,才能使改良肉牛的优良性状和生产潜力充分体现出来。如果盲目引种杂交,片面追求级进代数,不注意饲养管理条件的改善,就会出现改而不良的后果,改良牛的生产性能得不到提高,反而丢掉当地黄牛固有的优良特性特征。

2.导入杂交

导入杂交又称引入杂交。如一个较为优秀的当地黄牛品种大部分特征特性较为理想,但个别性状还存在缺点,这时可选择一个理想品种的公牛与需要改良这一缺点的一群母牛交配,使该品种趋于理想。这种改良方式不改变原来品种的优点,一般只导入一次。因此,正确选择优良品种很重要,必须选择一个生产方向与被改良品种相同,但又能矫正其缺点的优良品种杂交一次,所得杂交一代含导入品种血液为1/2,再将其与原品种回交一次,所得杂二代含导入品种血液1/4,达到改良效果后便可自交固定,或者用杂二代再与原品种回交一次,使其含导入品种血液达1/8时再进行自交固定。我国的秦川牛就是引用丹麦红牛进行导入杂交试验而形成的。

3.育成杂交

育成杂交又称创造杂交,是指用2~3个以上品种牛进行杂交,使双亲的优良特性结合起来并表现在后代身上,同时产生出原有品种所没有的新特征特性。如果用两个品种杂交,称为简单育成杂交;如果用两个以上品种进行杂交,称为复杂的育成杂交。开展育成杂交,首先要以当地黄牛为母本,组织小型杂交组合试验,筛选出最佳杂交组合方案,为大规模育成杂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之后,要根据确定的最佳杂交组合方案,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群众性的黄牛杂交改良,为育成新品种奠定基础;再根据育种方案,杂种牛出现一定数量的理想型个体时,就横交固定,自群繁育,以缩短世代间隔,加速育成进程。我国用育成杂交培育出的品种有红牛(短角牛×蒙古牛)等优良品种。

牛育种技术

牛育种技术

肉牛的育种方案主要包括产区及牛群的基本情况、育种目的、计划和措施等。育种工作的进行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