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从养牛开始的诗歌?苔丝的作者是谁

古代从养牛开始的诗歌?苔丝的作者是谁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古代从养牛开始的诗歌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苔丝的作者是谁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苔丝的作者是谁

苔丝的作者是谁

《苔丝》,又名《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一部经典之作,后来改编成剧本,拍成电影,其中英国版的《苔丝》影响最大,而女主人公苔丝的鲜明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令人难忘。作者简介:他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非凡的诗人。哈代一生对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研读不已,并受叔本华悲剧意识影响,认同近代科学思想上的怀疑派论调,致使他对人生的见解悲观宿命。他认为人类文明无论发展到何种地步,人类终是无法摆脱宿命的捉弄。这一思想几成囿哈代创作的一大框窗。哈代作品,巧合频频可见,自然气息弥漫侵入;役境为人,融性格与环境于一体,是乃作家别一匠心。此外,因哈代早年曾攻建筑,故其作品之营造最堪玩味,如此精密完善,或情节、人物、风景、对话配合之紧凑和调和,当少有比肩者。

《苔丝》是哈代著称于世的“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力作。

苔丝的故事梗概是:女主人公苔丝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小贩家庭,父亲是一个好吃赖做的酒鬼,在一次被人告知他是古代贵族德伯家后代时,夫妻两由于爱慕虚荣,目光短浅,在金钱的驱使下,便贸然决定把女儿苔丝送到一个自称德伯家后裔的富老太婆家攀亲戚,借此获得经济援助。善良美丽的苔丝在家庭责任压力的驱使下,独自前往这个所谓的亲戚家。谁知,不久便被老太婆的儿子,虚伪纵欲自私的亚历克诱奸了。悲愤坚强的苔丝怀着小孩逃离了这个魔爪,回到家里不久,苔丝生下的小孩不幸夭折,几年后,饱受折磨,命运多折的苔丝再次离开家,出外谋生,苔丝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养牛场当起了一位挤奶工人。

在这挤奶场,苔丝遇到了她一生最爱的人,她的一生出现了新的普照。文质彬彬的、知识渊博、反世俗封建不受束搏的男主人公——英俊的克莱尔,很快就爱上了美丽大方勤劳善良的苔丝。很快俩人便心心相印。克莱尔拼命地向苔丝求婚,但苔丝却摆脱不了自己昔日被奸污的阴影,迟迟不敢接受克莱尔的求婚。其中她曾几次鼓起勇气向爱人坦白过去,但却由于种种原因而失去忏悔的机会。这时的苔丝,一方面,无法拒绝克莱尔的热烈追求,一方面却遭受责任上良心的折磨,但最后爱情的力量战胜了,他们结婚了。

新婚之夜,本来是幸福甜蜜的时刻,但命运却跟苔丝开了玩笑。克莱尔怀着对苔丝爱情的忠诚,向苔丝袒露了过去的一件荒唐事,可爱善良苔丝也在无意识下真诚地向对方说出过去的不幸。悲剧就从此开始:陶醉于甜蜜爱情中的克莱尔,无法忍受眼中洁白无瑕、美丽完美的苔丝竟有一段不光彩的经历,一时无法接受这个沉重的打击,狠心地离开了苔丝。

可怜的苔丝再次陷入感情的不幸中,在伤心悲痛中,在微妙的期待中,一边打工支持家庭生活,一边等待爱人的归来。但不幸又降临她的身上,魔鬼似的亚历克又来纠缠苔丝,欺骗、弄手段,诡计多端的亚历克最后逼使苔丝重落魔爪。

不久,克莱尔由于长期的思想斗争和反省,怀着对妻子的炽烈的爱意,回来找到了苔丝。本来失去希望的苔丝,在悲喜交加之余,终于认清了亚历克的奸计,揭开了他的虚伪面目,看到幸福就在眼前,她终于清醒过来,在痛苦悲愤下,她杀死了仇人,最后和爱人一起逃离,过上了只有五天的幸福满足的生活。但最后,苔丝被处于绞刑。诸神之主,跟苔丝所开的玩笑就到此结束了(《苔丝》末段首句)。

苔丝是个美丽纯洁的姑娘,毁掉她的究竟是什么,是与真爱的交错而过,还是人自身暴露出的弱点毁灭了原本可能幸福的苔丝。

苔丝生活在贫穷的家庭,她是村子中最美丽的姑娘,有一颗无暇的心灵。她勤劳,善良,帮助父母拼命干活以维持家中生计,在乡间舞会初遇安琪儿,留给他纯真的背影,爱已在彼此心中悄然萌芽,只是因为时间的交错却没有了滋生的条件。后来苔丝为了家庭的生存不得已去亲戚家找工作,遇到了表哥亚历克,被他死死纠缠,他在苔丝无力反抗时诱奸了她。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为什么苔丝会失去处女的贞操?为什么不合适的男人总要与不合适的女人结合?为什么坏人总是毁灭好人?为什么美丽总被邪恶践踏?”这些事情总在这个世界发生,没有人给我们一个答案,也没有人给苔丝一个答案。

从此苔丝生活在别人的鄙视里,孩子也因为无人照料而死去,她严词拒绝了亚历克的诱惑,进牛奶场做女工重逢安琪儿,这个天使般的男人给了苔丝生存的勇气,她在痛苦中拒绝了他的示爱,最后接受了安琪儿的求婚,却不愿欺骗安琪儿,向他坦白了自己的往事,只想用纯真的心灵去全身心的爱安琪儿,安琪儿却不理解而出走,她又在安琪儿出走后写信苦苦追问,有一腔追求真爱的勇气,无私的苔丝以为安琪儿不再回头,为了家庭的生计,不得已委身与亚历克,当安琪儿再次回来时,苔丝终于忍无可忍,杀死了亚历克,与安琪儿度过几天的生活平静的赴死。

苔丝没有罪过,她勇敢,在失去贞操时不是一味沉沦,而是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去追求可能得到的幸福;她忠贞,一次又一次拒绝来自与亚历克的诱惑;她坦城,向爱人承认并不是自己过错的往事,她无私,当知道自己的爱情无望时,为了家人的生活委身与亚历克,当安琪儿终于明白时,她谴责亚历克,在满腔的悲愤下杀死了他。她仅仅拥有了安琪儿几天的爱情久毅然准备赴死,用死亡来殉这份纯真的爱,她有一颗渴望真爱的心灵,灵魂是纯净的,却被时光的流转抛弃。安琪儿表面上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着先进的思想,可是他却走不出思维的狭窄的模式,拘泥与世俗,他在苔丝的哀求中无动于衷,认为自己的妻子没有好的家世与智慧,却一定要纯洁,他看不到苔丝灵魂的高洁,只拘泥与思维的表层,正是他的一再犹豫与迟疑,让亚历克有机可乘,毁掉了他和苔丝可能拥有的幸福。亚历克完全是一个恶棍,想要占有苔丝的美丽,一次又一次的诱惑她。毁掉苔丝的是魔鬼,而抛弃她的却是天使。

苔丝的生命确实被毁了,不是她的敌人,却是那些自称爱她的人,这是怎样的爱?也许一切都可以归之于命运,而所谓的命运最终也是人为的因子,发生在交错的时机与人自身的弱点导致了悲剧,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悲剧发生却无力阻拦。

爱不仅仅是美好的,如果错过恰当的时机,它足可以摧毁一个人,因为错过的遗憾而后悔终生,任其毁灭所爱更是无法述说的残酷与悲哀。人总是难以看清自身的弱点,不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而轻易放弃手中珍贵的幸福去追求所谓的尽善尽美,直到无力回头才追悔莫及,安琪儿的爱给了苔丝希望却毁灭了她,他将用一生的时间追悔与苔丝的交错而过。

强烈的赎罪感和责任感,是苔丝个性中的一个关键的特点,也是使苔丝一步步地走向命运悲剧的因素。性格决定命运,哈代塑造了苔丝,一个美丽善良、勤劳纯朴、坚强坦城的人物形象,苔丝的名字刻在每个读者的心里,这颗纯洁的心灵,这个不幸的名字,永远激起人们的共鸣!

古代汉族不吃牛肉是为什么?是因为牛是汉族的祖先吗?

古代汉族不吃牛肉是为什么?是因为牛是汉族的祖先吗?

古代不存在汉族不吃牛肉,牛只是牛的祖先,不是汉族的祖先。

古代王朝对宰牛、吃牛肉有限制的,限制的原因大概有四点:

一、“牛”是身份权力等级的象征

商朝、夏朝及以前的上古时代,因为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有的吃的就行,哪管那么多禁忌?

商朝应该还是可以允许屠牛的,《烈女传》记载一个故事:管仲有个小妾叫婧,有一次随管仲外出,听到宁戚在唱歌,就对管仲说这个人是个人才,应该重用,并且举了姜太公的例子说明:

《烈女传.齐管妾婧》: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牛于朝歌市,八十为天子师,九十而封于齐。

从管仲与妾婧的对话中可知,商朝对屠牛并没有什么禁令。韩诗外传也说姜尚“年七十屠于朝歌”,可以印证周朝以前屠牛禁令没有或者并不严。

牛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能随便吃的呢?目前能查到的文献资料是周礼

《礼记.曲礼》:诸侯无故不杀牛

周礼诞生于西周,是周公为了区别等级尊卑的规范而制订的。牛也因为周礼的规定而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

“诸侯无故不杀牛”的主要意义有:

其一,“牛”是天子祭天用品,诸侯不能随便用。

西周规定,周天子祭天用“太牢”,诸侯用“少牢”。“太牢”就是牛、猪、羊,“少牢”没有“牛”,只有猪、羊。“牢”就是饲养牲畜的圈,祭祀前把要祭祀的“牛、猪、羊”找个专门的地方养起来,这个“圈”就是“太牢”。诸侯祭祀时把“猪、羊”关进专门的“圈”饲养,这个“圈”就是“少牢”。

因为牛在祭祀时代表的是周天子的权威和身份,所以诸侯不能随便宰牛。因为特殊用途需要宰牛的,需要周天子批准,但不能用于“祭祀”。

这个规定一直到春秋时期还在沿用,诸侯一般都比较遵守。也有个别的例外,打擦边球。比如东周初期,秦国初封诸侯,秦襄公赢开就用“马”代替“牛”,用“马牛羊”这种“准太牢”祭天,周平王也无可奈何。

其二,“牛耳”是权力的象征,执牛耳者掌握霸权。

在古代,“牛耳朵”有特殊的意义。

诸侯会盟时,要将牛耳割下来,放在高贵的盘子里,由主盟者端着盘子,请参与会盟的人尝牛血盟誓,当然也不是真的品尝牛血,而是将牛血涂在嘴唇上,这叫“歃血为盟”。端盘子的人又叫“执牛耳”者,相当于最高权力者。春秋时代只有霸主才有资格“执牛耳”。

诸侯会盟在春秋时比较盛行,诸侯之间先打架,最终胜利者召集几个诸侯开会,会上霸主就要“执牛耳”主持会盟。齐桓公是春秋时代第一个“执牛耳”的诸侯,宋襄公和楚成王会盟时为了抢牛耳差点打起来,闹了个大笑话。

因为“执牛耳”代表诸侯之间最有话语权的地位,所以“牛”就成了周天子及诸侯中霸主的专享用品,诸侯不能随便杀,平民更不能随便杀

其三,“牛”成了“王”权、“霸”权的象征。

因为牛祭祀和执牛耳代表的特殊意义,“牛”成了“王”权或“霸”权的象征,寻常百姓可以养牛,养了卖给诸侯或王室,但不能随便杀牛。

因为“牛”的特殊地位,有些王室成员就好养牛,把“牛”当宠物养。东周时的王子颓就把牛当宠物养,牛吃的比人吃的还要好,为牛披上五彩锦缎,称“纹牛”。后来因为政变,连人带牛都被杀了。秦国一代名相百里奚,还是养牛高手,就曾经为王子颓养过牛。

牛到了春秋中期时,还是可以买卖或者吃的。秦穆公派孟明视偷袭郑国,郑国商人弦高知道后,就用四张牛皮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师,解除了郑国被攻击的风险。

不管牛作祭祀用品还是作为霸主权力象征,抑或是王子的“宠物”,因为其代表的是周礼,所以提倡“以礼治国”的儒家反对平民吃牛肉,因为平民吃牛肉混淆了等级差距,不符合儒家心中的圣经——《周礼》。

二、“铁犁牛耕”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力,保护耕牛就是保护生产力

牛由“祭祀”用品及“宠物”过渡到“耕牛”,是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

西周到春秋中前期,实行的是井田制,耕种全靠人力,耕种者基本上都是奴隶。一旦劳作时,往往上千人一齐行动,在劳作过程中,基本上是两两配合,这种盛大的场面叫“千耦齐耘”。《诗经周颂》记录了这种盛大的人工作业的景象。

《诗经·周颂·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改变“千耦齐耘”现象的原因是发现了“铁”,可以说,春秋时代,最大的生产力飞跃是发现了“铁”!

齐桓公时期,齐国就已经发现了“铁”,不过那时候铁的冶炼技术不过关,铁还不能打造兵器,只能打造一些粗陋的铁农具,青铜还是主要的金属,所以青铜被称为“美金”,铁被称为“恶金”。

虽然是“恶金”,但铁农具比传统的木制农具和青铜农具要好用,铁农具比青铜农具更锋利,更耐用,可以深耕。耕得深,人力拉不动犁,就要寻求其它更大力气的动物来代替,力气大的牛就逐步由高大上的祭品成为耕牛了。

根据文献,最早用牛耕种的是晋国:

《国语·晋语》: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这个“宗庙之牺”就是祭祀用的“牛”。中行氏最晚于公元前490年覆灭,从这可以推出,晋国使用牛耕是在公元前490年以前,春秋晚期。

晋国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违,用祭祀之牛耕地,是因为晋国公族早在晋献公时代就被诛杀,晋国只能卿士治国,晋国发展到后来是“大夫执国命”,大夫不愿意受到周礼的束缚,所以打破周礼的各种等级规定的,往往从晋国开始,后来的“三家分晋”就是各种越礼行为的必然结果。

晋国率先把牛用于耕种,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加上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农具越来越先进。“铁犁牛耕”成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时期最强大的生产力革命,耕地数量增多,私田增多,产量增多,这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推动了“井田制”的解体,也促进了以农业为主体的封建制度的形成。

“铁犁牛耕”作为一项先进生产力一直发展到21世纪,才逐步被农业机械化所替代。但在一些僻远农村,“铁犁牛耕”依然还在使用,可见其影响之大。

因为耕牛对农业生产力影响巨大,所以战国以来,历代统治者都注重保护“耕牛”,限制“屠牛、宰牛”行为。

目前所知,最早出台政策或法律保护耕牛的是战国时代秦国的商鞅变法:

《桑弘羊.盐铁论》:商君刑弃灰于道而秦民治,故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所以重本而绝轻疾之资也

商鞅变法只是禁止偷盗马牛,并未提及杀牛,但是由商鞅之法深化而成的秦律《厩苑律》对保护耕牛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云岗秦简.厩苑律》:诸马牛到所,毋敢穿阱及置它,敢置阱及置它机能害人马牛者,虽未有杀伤者,耐为隶臣妾;杀伤马牛,与盗同法

这里就很明确,杀伤马牛,与盗窃同罪。别说杀牛了,弄伤了都不行的。这个保护耕牛的法律同商鞅变法“奖耕战”核心精神是一致的。

因为百代皆行秦政法,秦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秦朝以后,因为“重农”被各朝统治者列为基本国策,而“铁犁牛耕”又是效率最高的生产方式,因此,历代统治者相继出台了保护耕牛的措施,内容各异的“禁屠牛令”也相继出台。

最严“禁屠牛令”当数汉、魏,汉律明令:“禁私杀牛马,牛用耕田,有宰食者,杀无赦”,私杀牛马及食用的,判处死刑,为吃一口牛肉,把命陪上,肯定不值。魏国沿用汉律,宰牛食肉同样是死刑。

唐朝屠牛判刑相对汉魏倒不是太重,杀自家的私牛,判刑一年,盗杀官牛,判刑2年半。但是屠牛者服刑期间,如果遇有国家大赦,屠牛罪与十恶不赦罪同等待遇,不得特赦,必须刑满才能释放。

《唐昭宗.改元天复赦文》谓:“惟十恶五逆,屠牛铸钱……并不在原免之限。”

宋代对屠牛是法律严,执行松。宋法规定盗杀官私马牛或因仇嫌屠杀牛马者,“头首处死,从者减一等”。但宋朝因为恩荫制度盛行,官员违法往往可以通过恩荫赦免,造成宋朝法律往往难以执行,范仲淹庆历新政时专门还对宋仁宗谈过这个问题。

宋朝官员带头宰牛、吃牛肉,慢慢就演化成城乡都宰牛、吃牛肉,由于“犯法”的人太多,从官员到百姓都有,造成法不责众。宋真宗专门下诏免罪: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七年五月四日,诏:“两浙诸州有屠牛充膳,自非通议烹宰,其因缘买者,悉不问罪。”初,司勋员外郎孔宗闵上言:“浙民以牛肉为上味,不逞之辈竞于屠杀,事发即逮捕滋广,请释不问罪。”状下两浙转运使陈尧佐,悉同其议,故有是诏。

因为宋真宗的这道诏书,使得宋朝宰牛吃牛肉成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走到哪个酒馆都要切一盘熟牛肉、来两角酒的描写符合宋朝的历史事实。

元、明、清对耕牛的保护比宋朝要严,但不如汉、魏严苛,没有死刑了,但有期徒刑、肉刑还是有的。

历代统治者之所以严格保护牛马,因为历代统治都都实行“农战”政策,马用于战争及运输,牛用于耕田。古代地多人少,没有牛耕,生产效率起不来。以汉代为例,西汉最高峰有耕地8.3亿亩,户均耕地67.6亩,如果没有牛的话,只靠一户家庭的一两个壮劳力是无法完成这么大量的耕种的。

在古代,保护耕牛,就是保护生产力!

三、佛教与道教反对食用牛肉有宗教文化内涵

古代,除了国家层面立法和执法禁止屠牛食牛肉外,宗教领域也反对食用牛肉。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得以蓬勃发展,南北朝时尤其兴盛。

佛教禁荤,但这个荤一开始不是指的肉食,而是指韭菜、大葱、大蒜、洋葱、兴渠,都是蔬菜。汉传佛教逐渐发展为禁肉食,完全食素。

出家人坚守戒律,能做到完全食素,一般居士、普通佛教徒很难做到,因此古人提出了“半斋”的说法。“半斋”和“全斋”是对应的,“全斋”当然指的全素,不沾一点荤腥。“半斋”指的禁“牛肉”和“狗肉”。

因为牛辛苦耕作,吃的是草,流的是汗,犁的是地,我们的粮食都靠牛耕种而得的,牛有恩于人类,我们人类要感恩于牛,所以不能吃“牛肉”。佛经把屠牛列为严重的杀生行为,是重罪:

《杂阿含经》:“缘屠牛罪故,已百千岁堕地狱中受无量苦。”

狗最忠诚,以前人都散居乡村,需要狗帮助主人看家护院,所以狗又叫“忠犬”。以前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狗,白天看家,晚上防贼。并且狗还不嫌家贫,有残汤剩饭就能打发。所以狗是人类的忠实伙伴。

吃“半斋”就是通过禁食牛肉、狗肉,表达人类对帮助我们的动物的感恩之情。

道教反对吃牛肉,是因为道祖老子乘青牛出函谷关而得道,牛是道教的吉祥物,所以不能吃。

牛、狗、乌龟、鸿雁被道教列为“四不食”的动物。牛除了是道祖的坐骑以外,也是因为牛辛苦耕作,对人类有恩。狗也是因为忠诚。这一点佛、道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道教还认为:“牢字从牛,狱字从犬,不食牛犬,牢狱可免”!

佛、道反对食用牛肉也与中国文化相共振,中国的文化中,喜欢用耕牛来比喻勤勤恳恳工作的人,称他们为“老黄牛”。古代许多文人还用诗歌来歌颂“老黄牛”精神。

《宋.李纲.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老黄牛精神,也曾经激励我们走过一段峥嵘岁月!文化往往是相通的!

四、限制私自宰牛是垄断战备资源需要

古代保护耕牛,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力。限制私自宰牛,是为了垄断战备资源。

因为古代是冷兵器时代,牛身上的三宝即牛筋、牛角、牛皮是武器装备的重要原材料,其中,牛筋、牛角主要用于制造弓,是弓的加强材料。牛皮主要用于铠甲内衬,或做军用水囊,衣帽,战鼓等。

古代禁止屠牛,但如果牛病死了,那么宰杀时必须先报官,官府派人到现场监督,取走牛筋、牛角和牛皮后,牛肉可以自己吃。如果出售就需要按商品贸易的要求交税。

《元史.志第五十三.刑法四》:诸私宰牛马者,杖一百,征钞二十五两……若老病不任用者,从有司辨验,方许宰杀。已病死者,申验开剥,其筋角即付官……诸牛马驴骡死,而筋角不尽实输官者,一副以上,笞二十七;五副以上,四十七;十副以上,杖六十七……。

根据元朝法律规定,牛马病死宰杀,牛筋、牛角不上交的,少交一副,用藤条抽27下。明清也有类似规定,严禁私自宰杀牛马,病死宰杀,牛筋、牛角、牛皮不交官的,同样要处罚。

封建统治者之所以严控牛筋、牛角、牛皮,除了国家需要这些原材料制作武器装备以外,也害怕民间利用这些原材私造武器,一旦数量增多,难免就会有造反起事、威胁统治的事情发生。

严格控制私宰耕牛,就可以从源头断绝这些私造武器的现象发生,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因此,中国古代严控宰杀耕牛及禁食牛肉,在奴隶社会是维护贵族特权,在封建社会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力、源头杜绝民间私造武器的作用,同时,也是宗教文化、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反映。

牛肉的旧称

牛肉的旧称

1是“犇肉”2这个称呼源自于古代汉语中的“犇”字,它表示牛奔跑的样子,因此被用作牛肉的代称。3犇肉是中华传统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依然有些地方保留着这个名称,但普遍使用的还是“牛肉”这个现代汉语中的称呼。

关于古代从养牛开始的诗歌,苔丝的作者是谁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