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云养牛纯牛奶?还能拿捏多少中产

一起云养牛纯牛奶?还能拿捏多少中产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一起云养牛纯牛奶和靠养牛,年入25亿!最会玩的国民网红,还能拿捏多少中产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一起云养牛纯牛奶以及靠养牛,年入25亿!最会玩的国民网红,还能拿捏多少中产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牛根生牛奶事件是怎么回事

牛根生牛奶事件是怎么回事

牛根生,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硕士,曾到北京大学深造。从事乳业27年。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牛根生于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使现在的蒙牛“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目前,蒙牛已在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建起20多座生产基地。产品覆盖全国除台湾省外的所有地区。开发的产品有液态奶、冰淇淋、奶品等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蒙牛速度”在中国企业界引人注目。CCTV200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蒙牛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例如:荣获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位列“中国乳品行业竞争力第一名”,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国际示范牧场”,并首次引入挤奶机器人,是中国乳界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蒙牛枕单品销量居全球第一,液态奶销量居全国第一,“消费者综合满意度”列同类产品第一名,同时也是2003年香港超市惟一获奖的大陆品牌;蒙牛还是中国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乳制品企业,并一举摘得“2004年最佳IPO”桂冠。牛根生信奉“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经营哲学,其领导的蒙牛与亿万消费者、千万股民、百万奶农及数十万产销大军结成命运共同体,被人们称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由此诞生了一段流传甚广的民谣:“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1978年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1983年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1992年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1998年底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1999年至今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牛根生获得的荣誉有:“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一)”;“2002年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2003年中国企业新领袖”;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4年“中国策划最高奖”等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自然人出资,采取发起设立方式于1999年8月成立。目前,公司属于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从成立至今的短短几年时间内,蒙牛的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已经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2位。

尽管也许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隐情,但牛根生和郑俊怀,这对曾经同事多年,又打过多年“擂台”的欢喜冤家,在财富面前的态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郑俊怀似乎要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来,而牛根生则把本来属于自己的财富拿了出去。

1998年,伊利副总裁牛根生突然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在此之前,牛根生主管全国生产经营,业绩一直特别出色。牛根生白手起家,受尽老东家伊利的刁难和打压,硬是在重重围剿之中杀出一条血路,6年之后,蒙牛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

更富戏剧性的是,6年后的今天,郑俊怀因不义之财锒铛入狱,牛根生却散尽十亿财富功成名就!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冰火两重天!

这种事,无论中国外国,都非常罕见!

传奇的背后隐藏了太多的秘密,郑俊怀何以对辅佐自己16年的牛根生反目?牛根生何以在短短6年之内凭空打造出蒙牛?6年以来,牛根生及蒙牛上上下下一直对外界三缄其口。

2005年4月7日深夜,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牛根生的家里,《人力资本》记者陈斌与牛根生彻夜长谈,牛根生真情述说,终于一一揭开罩在牛根生及蒙牛身上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

置之死地逼上梁山揭竿而起

《人力资本》揭密:牛根生向郑俊怀递交了三次辞呈,前两次被郑俊怀“劝回”,第三次在董事会上递交辞呈,郑俊怀说:“我并没有这个意思啊!”牛根生说:“那我收回这个辞呈!”牛根生伸手去拿辞呈时,郑俊怀迅速地用手紧紧摁住。

郑俊怀:伊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

1998年上半年,身为伊利生产经营副总裁的牛根生突然感觉到了不对劲,自己在伊利做了16年,但最近在使用资源方面却感到了某种不顺畅,就是调动很小的一部分资金,也有众多部门来掣肘。最极端的时候,牛根生买把扫帚都要打报告审批。

从某种意义上说,牛根生是当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伊利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老牛主管的各个事业部。除了业绩,牛根生在伊利员工当中的威望,并不比郑俊怀差,人们对牛根生的信服来源于他的为人之道和人格魅力:一个普通工人得了重病,牛根生第一个捐款,一下子就是1万元;有段时间,通勤车司机有事,牛根生代劳,一个新工人不认识牛根生,一个劲地向别人夸奖牛根生:"新来的胖司机态度真好,让他停哪就停哪";因为业绩突出而奖了一笔钱可以买好车,牛根生折合成4辆面包车,分给自己的直接部下;100多万的年薪,牛根生基本上都分给了自己的员工。

牛根生找到郑俊怀反映问题,第一次感到老大哥眼神里传递出的"陌生感"和"不信任感",牛根生似乎明白了什么。如果仅仅是威望和不俗的业绩,倒也不至于让郑俊怀最终和牛根生"反目成仇".记者经过多方走访之后,最终从几位既了解伊利又了解蒙牛的老员工那里得到了真相,郑俊怀决定和牛根生"决裂"的导火索在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分歧。记者提到这一点的时候,牛根生对此没有异议。

郑俊怀的战略思想是稳中求升,而牛根生的战略思想却是大胆挺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资源让伊利"超常规成长".但是,郑俊怀担心,如果伊利按照牛根生的战略思想发展,自己就会对伊利失控,这是他绝对不允许发生的。这时候,郑俊怀已经下决心让牛根生出局。当牛根生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已经很难在伊利施展他的抱负了。

牛根生一共向郑俊怀递交了三次辞呈。第一次和第二次,郑俊怀都说了一些挽留的话:"没有这个意思啊,你误会了!"牛根生只好收回了辞呈。但牛根生发现自己的环境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恶劣。牛根生第三次递交辞呈是在伊利的一次董事会上。牛根生将辞呈放到郑俊怀的面前,第一次将辞职的事情摆到了桌面上。牛根生对郑俊怀说:"郑大哥,如果你想让我离开,我现在就正式辞职,至少不能因为我个人影响企业的发展。"郑俊怀脸色有些难看,但还是说:"我并没有这个意思啊!"牛根生接过话,说了一句:"那我就收回这个辞呈!"当牛根生伸手去拿自己的辞呈时,郑俊怀迅速地用手紧紧摁住了辞呈,对牛根生说:"你先回避一下,我们讨论讨论再做决定!"牛根生一离开,很少激动的郑俊怀突然流着泪对在座的人说:"伊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会后,郑俊怀找牛根生谈话,告诉牛根生:"你不是想辞职吗?那我免你的职。我们采取一个过渡的方式,公司安排你到一个大学进修,但是有两个条件:第一,一定要离开呼和浩特500公里以外;第二,学习时间不能少于两年。""在伊利待了16年,你的业绩很好,员工也很爱戴你,突然不明不白地离开了企业,既不反抗,也不喊屈,你当时真能心平气和的接受这个现实吗?"记者问。

牛根生皱了皱眉头,非常动情地说:"我当时非常难受,一生当中我非常难受的有那么三次、两次,这是其中的一次,几乎到了欲死的程度。"

反思:流放北大,面壁十年图破壁

与伊利风雨同舟了16载的牛根生就这样来到了北京大学,整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穿梭于各个教室之间。当老牛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时候,坐在他旁边的都是18岁左右的学生,老牛当时已经40岁。"我当时也不知道是光荣呢还是可耻?到了北大,人家问你是干啥的?整天跟一些小姑娘和小伙子坐在一起,看起来不和谐啊。好在我在社科院有一个文凭,当时办的是教师进修,我就自封了一个'访问学者'.""访问学者"并不好当,牛根生必须首先化解掉内心的委屈和痛楚,方才可能静下心来融入到陌生的校园环境当中去。

"好在我能想得开,我的历史上比这么难过的事情多得多。当我也是十八九岁的时候,因为义气啊仗义啊什么的在社会上打架,被公安局抓了去,关在看守所里,收审啊,行政拘留啊,3个月,2个月,好在没有判刑。后来,呼市政法委的领导到蒙牛参观,其中三分之一我都认识,他们当年都培训和教育过我啊。"牛根生呵呵地笑。

"我在20岁之前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后来自然变好了,所以从面子上我还是过得去的。正好,我没有上过名牌大学,所以我当时就好好地享受名牌大学的学习生活。利用这段时间,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听了很多经济学家的课,寻找揣摩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只约翰恢赖奈揖腿パА4笱Ю鲜υ趺唇部危垦暗姆绞胶头椒ㄓ心男克伎嫉姆绞胶徒嵌扔心男?"你坐在北大的教室里听课的时候,脑子里真的能放下企业吗?"记者不相信老牛过得如此清闲。

"放不下啊!我当时听讲的时候都是带着问题去的。"牛根生说。

从伊利开始就跟随牛根生的一个部下告诉记者:"老牛从北大回来之后,无论是看问题的角度或者做事情的方法又比过去成熟了许多。老牛利用这一段时间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伊利16年的各种经验和教训,让原本在企业中形成的应激反应模式转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想想,老牛潜心思考总结了半年,本来就比一般人看得高、想得远,这一沉淀、升华,思想上得有多大的进步?"牛根生在北大学习了一个学期,这个学期对老牛来说,不仅仅是学习,更应该是他反思的过程。"面壁十年图破壁",当他结束学习的时候,蒙牛的草稿或许已经在他的脑中形成了。

无奈: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

"我这样的人你们要吗?"1998年年底的一天,已经正式从伊利辞职的牛根生溜达着去了呼和浩特的人才市场,他站在一家公司的招聘柜台前询问来招聘的人。"你多大了?"对方问。"40岁。"老牛回答。"对不起,你这样的年龄在我们企业属于安排下岗的一列。"对方直言不讳笑着回答。

牛根生也并非真的想通过人才招聘市场找工作,老牛当时的想法,就是想看看如果离开了原来所熟悉的环境,离开了乳业,他的价值还有多少被承认,结果发现从事了多年管理工作的自己在别的企业根本没人要。别的企业不要不等于老牛找不到好工作,有一家乳品企业得知牛根生辞职之后,老板马上找到牛根生,愿意出很高的薪酬邀请牛根生加盟。牛根生向对方提出了一个条件:"用我老牛的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入股,让我成为股东。"结果,这个条件把对方吓跑了。牛根生后来对他的部下说:"他们当时觉得我这个要求是痴人说梦!"后来有人评价说,这个企业没有意识到,他牛根生是一台印钞机。

既然没有新东家赏识,老牛打算自己做点事情解决生计。牛根生一开始想开一家海鲜大排档,房子选好了,模式考虑好了,结果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让这个计划难产。直到这个时候,牛根生才意识到,自己虽然离开了伊利,但伊利那种罩在他头上的阴影并没有散去。

既然海鲜大排档做不下去,那么办个给别人擦皮鞋的工厂总可以吧?也不行!人家明摆着就是要"赶尽杀绝",不想给老牛一条"活路".就在这个时候,原来跟随牛根生的一帮兄弟纷纷被伊利免职,他们一起找到牛根生,希望牛根生带领他们重新闯出一条新路。这几个人分别是:伊利原液态奶总经理杨文俊,伊利原总工程师邱连军,伊利原冷冻事业部总经理孙玉斌,伊利原广告策划部总经理孙先红。除了伊利人事和财务的头,伊利各个事业部的头都到了牛根生这里。

牛根生想了想自己的困境,然后对他们说:"哀兵必胜!既然什么都不让我们干,我们就再打造一个伊利!大家起个新名字吧。"结果,大家起了一个名字叫蒙牛。

首要是解决人的问题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名字是"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100万,基本上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卖伊利股票的钱。牛根生的蒙牛一成立,得知此消息还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开始一批批地投奔而来,总计有几百人。牛根生曾经告诫他们不要弃"明"投"暗",面对"无市场,无工厂,无奶源"的"三无环境",没有人能保证蒙牛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是,老部下们义无返顾地加入了蒙牛的团队。在蒙牛新的管理团队当中,牛根生只从外边请了一个人,那就是伊利原先的党委副书记卢俊,当时已经调任内蒙古证券委任处长。牛根生曾经对他的部下说过:"一切竞争要从设计时开始".卢俊既是党政内行,又是乳业专家,还是证券方面的高手,牛根生请她来的目的很明确:蒙牛一开始就要做成股份制公司,让蒙牛有一个健康的开始。

刚过了8个月,1999年8月18日,"蒙牛"就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名字变为"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猛增到1398万元,折股1398万股,发起人是10个自然人。按照出资额度排序,他们是:牛根生、邓九强、侯江斌、孙玉斌、邱连军、杨文俊、孙先红、卢俊、庞开泰、谢秋旭。其中,邓九强是呼和浩特市轻工机械有限公司的老板,给蒙牛提供冰淇淋、牛奶工业设备,后来投奔牛根生成了牛根生的副董事长。谢秋旭是广东潮州阳天印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以前跟"伊利"合作印牛奶、冰淇淋包装盒的时候,认识了牛根生,并且成为老牛的挚友,后来又和"蒙牛"合作,并且在一段时间之内是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其他人大都是原"伊利"公司的管理与技术人才。

秘密谈判,虚拟经营

万事开头难!就在呼和浩特市一间53平方米的楼房内,牛根生从家里搬来了沙发、桌子和床,蒙牛的发展奇迹由此拉开序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牛根生知道自己的短板是"无市场,无工厂,无奶源",他也知道自己的长板是"人才".跟随牛根生的这批人原先都是伊利液态奶、冰激凌、策划营销的一把手,他们在生产、经营、销售、市场、原料设备方面在行业内都是顶尖的人才,老牛决定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用"人才"换"资源".因为伊利从中作梗,开始"虚拟经营"的几次谈判被搅黄了,牛根生只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1999年2月,牛根生经过秘密谈判和哈尔滨的一家乳品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牛根生派杨文俊等8人全面接管了这家公司。通过他们的管理给这家企业带来很好的效益的同时,蒙牛产品也由这家工厂"新鲜出炉".老牛是个明白人,借鸡下蛋只不过是权宜之计!1999年1月到4月,身处呼和浩特的牛根生一边对远在哈尔滨工厂的8人团队遥控指挥,开始生产第一批蒙牛产品,同时摇身一变成了民工头,在距离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一片比较荒凉的不毛之地上热火朝天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厂。

广告牌被砸,因祸得福

1999年4月1日,呼和浩特市的老百姓一觉醒来,呼和浩特市主要街道旁边的300块广告牌全是蒙牛的广告: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5月1日,就在老百姓讨论"蒙牛"的余热还没有结束的时候,48块"蒙牛"的广告牌一夜之间被砸得面目全非。蒙牛的广告牌被砸反而使得社会关注蒙牛的热度再次升温,蒙牛开始变得"愈神秘,愈美丽".当时的媒体记者顺藤摸瓜找到了蒙牛的代言人,发现此人竟然是伊利曾经主管生产经营的副总裁牛根生。牛根生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但是很愿意和记者聊聊,聊的过程,记者发现呼和浩特竟然还有这样一位极具个性的企业家。

当记者问及牛根生为何被伊利免职时,牛根生回答:"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蒙牛的广告牌到底是谁砸的?牛根生没有给出答案,在老牛看来,答案是众人皆知,但他宁愿让大家伙心照不宣。

蒙牛到底是谁的企业?牛根生说注册人不是他,因为环境险恶不允许他出头露面。

蒙牛是在克隆伊利吗?牛根生说不是克隆而是补缺,他提到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宝马和奔驰共同竞争却能发展得更好的例子。

蒙牛能做好吗?牛根生说:"做鞋必须要怀着给自己做鞋子的思想,鞋才能做得好!"

韬光养晦,得道多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999年初,牛根生虽然隐姓埋名"躲"在幕后,也没有逃脱继续受打压的命运。竞争对手为了封杀蒙牛,争夺奶源,蒙牛有的牛奶车半路被截,牛奶被当场倒掉。

为了减少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牛根生很快制定了"收奶三不干"政策:▲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干(不建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干(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

同时,牛根生启动"中国乳都"的概念,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打出"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口号,在众多场合提到伊利时都把伊利放在自己的前边,在所有的口径上都将内蒙古所有的乳品企业打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烙印。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蒙牛赢得了政府的支持,使自己的命运和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大局捆绑在一起,抬高竞争对手的同时保护了自己。

牛根生又不是三头六臂,他就是一天不睡觉,顶多也只有24个小时,他怎么能够同时操作这么多事情而又让阵脚不乱呢?

"一个人死了如果还可以重新活一次,那么第二次生命,他肯定能做成任何事情。重新做人不太可能,但是重新做企业是有可能的。我在做蒙牛之前,养牛、种草、干乳业,我已经做了21年,公司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我都经历过。21年之后,我又重新从零开始做乳业,我就回过头来想过去经历的那些事情:当时,我每一年都做些什么事情,现在重新来做,做对的事情能否提高效率?那些曾经犯过的错误能否不再犯?这就是熟能生巧、厚积薄发。"老牛如是说。

"要说感情,我对伊利的感情,实际上不比对蒙牛的少"

2003年,伊利为了庆祝股份制创立十周年而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令郑俊怀和所有伊利人没有想到的是,牛根生不请自去。老牛当场对伊利的员工说了一番至情感人的话:"我在伊利干了16年,在蒙牛才干了5年。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伊利,在这里流过的泪、淌过的汗、洒过的血,比在蒙牛多得多!所以,要说感情,我对伊利的感情,实际上不比对蒙牛的少。"活动结束,牛根生得到了一套茶具,这套茶具如今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老牛办公桌对面的茶几上。或许这证明了老牛对伊利的复杂感情,或许这让老牛始终要提醒自己些什么。但是,无论如何,牛根生在伊利的这招"情感行动"收到了效果,至少是让那些认识或者不认识牛根生的伊利员工对老牛有了些"另外"的看法。

要下不为例、永不再犯!

从2003年到2004年,一股来自某些媒体质疑、诽谤蒙牛和牛根生的"暗流"也逐渐形成,一些地方"黑势力"借助"投毒"等手段威胁、恐吓蒙牛的事情也开始接二连三地发生。

此时的蒙牛,已经积聚了足够的力量,对于这种下三滥手段,就用阳光的办法对付。公安机关出面,"暗流"和"黑势力"被一一识破、捣毁,相关责任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其中用虚假新闻诽谤蒙牛的是由一个品牌策划公司全权负责,调查发现××公司为了扶植这个公司变相订了600万的合同金额,诽谤新闻稿件涉及数十家媒体、近百篇稿件。案件查清楚之后,当地政府拟定了对××公司的三项惩罚措施:第一,××公司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向蒙牛道歉,恢复蒙牛名誉;第二,××公司可以出600万对蒙牛诽谤,其造成的损失至少在这一金额的10倍以上,赔偿经济损失6000万;第三,××公司要下不为例、永不再犯!

当地政府征求牛根生的意见,老牛说:"草原品牌是一块,蒙牛和××公司各一半,××公司道歉损毁的不仅仅是××公司品牌,而且是大家的品牌,所以不用道歉。6000万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蒙牛的员工大部分都是从××公司过来的,就当这6000万是蒙牛为员工交学费了。第三条,我接受,希望××公司下不为例、永不再犯!"老牛有一句座右铭:"小胜凭智,大胜靠德",牛根生这样理解自己的这句座右铭:"其实就是'与自己较劲'!发生任何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难。假使矛盾双方的责任各占50%,那么,你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当你主动改变后,你会发现,对方也会跟着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不是同比例的,往往你改变10%后,他会改变30%,真所谓'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万一你改变了50%以后,对方还是一点不变,怎么办呢?你还是要坚持'与自己较劲'.因为95%的情形不是这样的。当你无数次地'与自己较劲'后,回头再看,大数定律的效能就显现出来了:你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了世界!"古语云:哀兵必胜。其实,牛根生非常明白"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相对于刚刚起步的蒙牛来说,如果对伊利的封杀举动正面抵御甚至以攻对攻,则可能激化矛盾。如果闹到不可开交,谁会去打一个利税大户而帮一个小不点儿呢?以退为进,性格相当血性的老牛其实有大智慧。

知己知彼奇兵致胜兵贵神速

本刊独家揭密:牛根生见到杨利伟的时候,对他说:"利伟啊,除了你的爸爸妈妈、你的妻子孩子,你的直系亲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除了你的团队和战友,除了认识你的朋友,在你所不认识的所有陌生人当中,我对你的事情是最关心的……"

"小区包围超市,所有产品免费品尝"牛根生知道,在市场上也不能和伊利正面冲突,他将第一个目标定在了深圳。伊利刚刚兵败于此。伊利采取先打媒体广告,随后超市跟进的策略,结果彻底失败,因为深圳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认准了洋品牌的口味,伊利为此付出了几百万的广告费而无功而返。

牛根生了解伊利的短板,也知道伊利强项当中的弱点,他决定采取另外一套"战术":蒙牛的各路人马穿着蒙古服装打着横幅和标语到各个小区门口,横幅上写的是"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纯天然无污染的牛奶"、"不喝是你的错,喝了不买是我的错",蒙牛产品全部都是免费送给居民品尝。结果,小区的居民一喝不错,他们到超市的时候就会问,蒙牛的产品一下子在深圳各大超市迅速火了起来。

依靠这招"小区包围超市,所有产品免费品尝"的策略,从1999年开始,蒙牛的产品快速进入北京和上海的市场。从1999年到2001年,伊利的主营业务收入和

靠养牛,年入25亿!最会玩的国民网红,还能拿捏多少中产

靠养牛,年入25亿!最会玩的国民网红,还能拿捏多少中产

文/金错刀频道

网红牛奶,越来越不受待见了。

上个月,网红牛奶麦趣尔被查出添加丙二醇,官方回应,是生产调制奶后的原料残留没有洗净,留在了纯牛奶里,网友吐槽:“闹了半天,公司连条成熟的生产线都没有。”

几天之内,麦趣尔市值蒸发1.55亿,很多喝了十几年麦趣尔的老粉都转黑了。

安全问题不断,让牛奶行业成了一个只有头部选手才玩得起的垄断市场。

但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另一家网红牛奶品牌,却把国内消费者哄得很开心,去年营收25.66亿,两年翻了3倍。

国内的很多大V、明星都是它的粉丝,就连一直被看成毒舌测评王者的“魏老爸”,也是它的客户。

这个品牌就是认养一头牛,成立不过6年,最近还准备要上市了。

但随着上市招股书的披露,很多人发现,它虽然擅长花式营销,赚钱能力却逐年下降,毛利率从2019年的超40%,降到了28.4%。

虽曾为行业里的鲶鱼,如今的认养一头牛,有点折腾不动了。

网红品牌,必不可少的是一个好故事。

认养一头牛的故事,来自给孩子人肉代购奶粉的奶爸,徐晓波。

2012年,徐晓波从香港买了8罐奶粉,却被海关怀疑走私,关了4个小时。

小黑屋激发起他的斗志,回家他就决定,要自己开公司卖牛奶。

此后两年,他走访了全球一百多家牛奶工厂,花了300多万。

2014年,他终于从房地产转行,砸下4.6亿,买了6000头澳洲荷斯坦奶牛,开了一家康宏牧场。

按照传统打法,卖牛奶得先在线下铺渠道,商超卖货是基本套路。

但徐晓波的品牌小,跟老字号硬刚就是死,他发明了一种“众筹养牛”的新玩法。

1、一年2999元,垄断一头牛

2016年,徐晓波与财经媒体人吴晓波合作,成立品牌“认养一头牛”。

他们卖的不是牛奶,而是奶牛的一年期使用权。

消费者只要花2999元,就能认养一头奶牛,每年有60箱牛奶送到家门口;如果花1万元,不仅能喝牛奶,还能跟公司一起分红,名额只有200个。

对消费者来说,这种规则直接看住了奶源,尽最大程度保证了牛奶的安全。

众筹项目刚上线1小时,认筹率就突破了200%,20天后达到了3300%。

只用一年,徐晓波就在公开发言中说:“认养一头牛累计覆盖了2亿人群,却没花一分钱广告费。”

通过养牛玩法打开市场后,认养一头牛不仅在微信卖货,还上线到淘宝、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连云集、贝店、淘小铺都有布货。

2、大V带货,一天卖出200万

线上渠道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走带货模式,用美妆种草的玩法卖牛奶。

第一次著名的出圈,发生在吴晓波的公众号上。

吴晓波发起了一场“社群互动计划”,粉丝进群后,徐晓波在社群里卖牛奶。

当天吴晓波收获10万+阅读量,徐晓波拿到200多万销售额。

此后,徐晓波还和丁香医生、十点读书等大V合作,众筹玩得越来越溜。

大V卖牛奶,玩的很高级。

徐晓波提前策划好视频和直播,有牧场小牛居住的小房子、吃的饲料,还有母牛产奶的部分过程,有时粉丝还能看到专家讲解怎么养牛。

在请罗永浩拍摄的短片里,老罗给牛写了封信:“听说你每天伙食费有80块,喝的是地下380米的天然井水,住得干净又宽敞,有博士专家做健康顾问,还能享受60天假期……”

故事讲得好,很快它就进入了薇娅等头部带货直播间,销量从2019年的2.32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11.37万吨。

但随着用户越来越多,有人发现了一个bug:声称拥有6万头奶牛的认养一头牛,却有2000万粉丝,是不是不够分?

最开始徐晓波也没想到,自己的牛奶品牌会发展得这么快。

因为牛不够分,他升级了养牛规则,提出“云认养”,消费者可以认养一头虚拟牛,还能给它起名字,在小游戏里跟牛互动。

粉丝只要线上养牛,就能领优惠券,还能买奶卡,换联名款牛奶,获得育儿指南。

但线上可以养牛,却不能产奶,多出来的牛奶需求要如何满足?

一个字:买。

2019年,认养一头牛花了1.09亿元买牛奶,随着销量的逐年走高,到2021年,它采购牛奶的投入翻了4倍,足有4.11亿,一年有4.36万吨牛奶是买的,占总量三成多。

一开始,热衷于游戏养牛的消费者,也没有注意到自己买的牛奶早就变了味。

买来的奶和自家奶源无缝衔接,产能没限制,认养一头牛将重心彻底放在卖货上。

想要获客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拉人头。

2020年,它升级了养牛规则,消费者只要购买指定商品,就能成为“养牛红人”,如果还能推荐别人买2000元牛奶,再次升级为“养牛达人”,到5000元就成了“养牛合伙人”。

之所以要当“养牛人”,是因为这种身份能赚钱,买牛奶可以拿佣金,邀请朋友参加有奖励,最高抽成10%,级别越高,收益越高。

为了赚钱,很多人开始在朋友圈带货,认养一头牛逐渐染上了微商甚至传销的味道。

虽然越赚越多,但类似微商的玩法,还是伤害到了品牌形象,很多原本认为认养一头牛高端又健康的人,也对它望而却步。

对品牌形象影响最大的,自然是产品。

很快就有人发现,自己“养牛”换来的牛奶,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比如同样是3.3g乳蛋白的纯牛奶,认养一头牛卖3.7元一盒,伊利卖4元钱,差别就只是每100ml少的那30mg的钙。

不仅如此,2020年3月,六安市食品监管局对当地乳制品进行了一次抽检,其中认养一头牛的法式碳焙酸奶、纯牛奶分别由君乐宝乳业和光明乳业代工。

图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认养一头牛将大部分投资都用在了牧场,唯一的一家加工厂,去年才开始建设。

牛奶是采购的,加工也交给别人做,产品还是大路货,“养牛”的故事,就这样不攻自破了。

在披露招股书之前,消费者还是很吃“养牛”这一套。

能在水泼不进的奶制品行业突出重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认养一头牛太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毕竟奶源安全,是国内消费者最大的痛点之一,而养牛玩法也迎合了年轻人喜欢新事物的特点。

安全、有趣,是认养一头牛的两大吸引力。

但招股书就像一面照妖镜,刚一披露就让它现出了原形。

销量逐年飙升的认养一头牛,实际上在近三年的净利润就没怎么涨,2020年是1.47亿元,到2021年还少了3500万。

净利润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养牛”的营销玩法失效了,产品研发却又跟不上。

比如认养一头牛曾解释自己的生产模式:“对奶酪、奶粉等产品主要采用配方自主研发、成品定制加工的模式。”

但实际上它在2019年的研发成本几乎为零,2020年只有61.39万元,到2021年相关技术人员只有23人。

与少得可怜的研发经费相比,它在2021年花了4.14亿元搞营销,比三年前的7100万翻了4倍多。

用心做营销,却在研发上极尽敷衍,这才导致认养一头牛的利润增速越来越低。

根本原因在于品牌责任心。

曾经徐晓波打着让全国父母买到安全牛奶的名义办厂养牛,到如今只剩一句无力的空话。

类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其他品牌身上。

比如最近网红奶麦趣尔翻车,并不仅仅是因为产品添加剂问题,更因为它甩锅给生产线,不主动承担责任。

此外,在高端认养的滤镜失效后,认养一头牛面临着和其他奶企一样的困境,产品同质化。

比如它旗下的高端产品娟姗纯牛奶,原价108元,活动期间69.12元/箱。

同等规格伊利旗下金典娟姗纯牛奶,原价100元,活动期间66.9元/箱,几乎一模一样。

越是扩大产品体系,就越跟传统牛奶品牌相似,它原本已经趟出了差异化的发展路线,现在却不知不觉走了回去。

新品牌最怕的,就是遇到瓶颈就退缩,原本是来改变市场的,却反被固有市场教育了一顿。

其实消费者的诉求和品牌正好相反:

安全是底线,营养和口味是加分项,故事的实际价值是最低的。

到如今,认养一头牛的故事依然很好,但它只是个故事。

产品如果不打动人,没有人会为空洞的故事埋单。

本篇作者|经旭

蒙牛好还是伊利牛奶好啊

蒙牛好还是伊利牛奶好啊

其实是一家.但我更喜欢蒙牛这个品牌

.

1998年,伊利副总裁牛根生突然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在此之前,牛根生主管全国生产经营,业绩一直特别出色。牛根生白手起家,受尽老东家伊利的刁难和打压,硬是在重重围剿之中杀出一条血路,6年之后,蒙牛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

更富戏剧性的是,6年后的今天,郑俊怀因不义之财锒铛入狱,牛根生却散尽十亿财富功成名就!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冰火两重天!

这种事,无论中国外国,都非常罕见!

传奇的背后隐藏了太多的秘密,郑俊怀何以对辅佐自己16年的牛根生反目?牛根生何以在短短6年之内凭空打造出蒙牛?6年以来,牛根生及蒙牛上上下下一直对外界三缄其口。

2005年4月7日深夜,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牛根生的家里,《人力资本》记者陈斌与牛根生彻夜长谈,牛根生真情述说,终于一一揭开罩在牛根生及蒙牛身上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

置之死地逼上梁山揭竿而起

《人力资本》揭密:牛根生向郑俊怀递交了三次辞呈,前两次被郑俊怀“劝回”,第三次在董事会上递交辞呈,郑俊怀说:“我并没有这个意思啊!”牛根生说:“那我收回这个辞呈!”牛根生伸手去拿辞呈时,郑俊怀迅速地用手紧紧摁住。

郑俊怀:伊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

1998年上半年,身为伊利生产经营副总裁的牛根生突然感觉到了不对劲,自己在伊利做了16年,但最近在使用资源方面却感到了某种不顺畅,就是调动很小的一部分资金,也有众多部门来掣肘。最极端的时候,牛根生买把扫帚都要打报告审批。

从某种意义上说,牛根生是当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伊利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老牛主管的各个事业部。除了业绩,牛根生在伊利员工当中的威望,并不比郑俊怀差,人们对牛根生的信服来源于他的为人之道和人格魅力:一个普通工人得了重病,牛根生第一个捐款,一下子就是1万元;有段时间,通勤车司机有事,牛根生代劳,一个新工人不认识牛根生,一个劲地向别人夸奖牛根生:"新来的胖司机态度真好,让他停哪就停哪";因为业绩突出而奖了一笔钱可以买好车,牛根生折合成4辆面包车,分给自己的直接部下;100多万的年薪,牛根生基本上都分给了自己的员工。

牛根生找到郑俊怀反映问题,第一次感到老大哥眼神里传递出的"陌生感"和"不信任感",牛根生似乎明白了什么。如果仅仅是威望和不俗的业绩,倒也不至于让郑俊怀最终和牛根生"反目成仇".记者经过多方走访之后,最终从几位既了解伊利又了解蒙牛的老员工那里得到了真相,郑俊怀决定和牛根生"决裂"的导火索在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分歧。记者提到这一点的时候,牛根生对此没有异议。

郑俊怀的战略思想是稳中求升,而牛根生的战略思想却是大胆挺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资源让伊利"超常规成长".但是,郑俊怀担心,如果伊利按照牛根生的战略思想发展,自己就会对伊利失控,这是他绝对不允许发生的。这时候,郑俊怀已经下决心让牛根生出局。当牛根生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已经很难在伊利施展他的抱负了。

牛根生一共向郑俊怀递交了三次辞呈。第一次和第二次,郑俊怀都说了一些挽留的话:"没有这个意思啊,你误会了!"牛根生只好收回了辞呈。但牛根生发现自己的环境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恶劣。牛根生第三次递交辞呈是在伊利的一次董事会上。牛根生将辞呈放到郑俊怀的面前,第一次将辞职的事情摆到了桌面上。牛根生对郑俊怀说:"郑大哥,如果你想让我离开,我现在就正式辞职,至少不能因为我个人影响企业的发展。"郑俊怀脸色有些难看,但还是说:"我并没有这个意思啊!"牛根生接过话,说了一句:"那我就收回这个辞呈!"当牛根生伸手去拿自己的辞呈时,郑俊怀迅速地用手紧紧摁住了辞呈,对牛根生说:"你先回避一下,我们讨论讨论再做决定!"牛根生一离开,很少激动的郑俊怀突然流着泪对在座的人说:"伊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会后,郑俊怀找牛根生谈话,告诉牛根生:"你不是想辞职吗?那我免你的职。我们采取一个过渡的方式,公司安排你到一个大学进修,但是有两个条件:第一,一定要离开呼和浩特500公里以外;第二,学习时间不能少于两年。""在伊利待了16年,你的业绩很好,员工也很爱戴你,突然不明不白地离开了企业,既不反抗,也不喊屈,你当时真能心平气和的接受这个现实吗?"记者问。

牛根生皱了皱眉头,非常动情地说:"我当时非常难受,一生当中我非常难受的有那么三次、两次,这是其中的一次,几乎到了欲死的程度。"

反思:流放北大,面壁十年图破壁

与伊利风雨同舟了16载的牛根生就这样来到了北京大学,整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穿梭于各个教室之间。当老牛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时候,坐在他旁边的都是18岁左右的学生,老牛当时已经40岁。"我当时也不知道是光荣呢还是可耻?到了北大,人家问你是干啥的?整天跟一些小姑娘和小伙子坐在一起,看起来不和谐啊。好在我在社科院有一个文凭,当时办的是教师进修,我就自封了一个'访问学者'.""访问学者"并不好当,牛根生必须首先化解掉内心的委屈和痛楚,方才可能静下心来融入到陌生的校园环境当中去。

"好在我能想得开,我的历史上比这么难过的事情多得多。当我也是十八九岁的时候,因为义气啊仗义啊什么的在社会上打架,被公安局抓了去,关在看守所里,收审啊,行政拘留啊,3个月,2个月,好在没有判刑。后来,呼市政法委的领导到蒙牛参观,其中三分之一我都认识,他们当年都培训和教育过我啊。"牛根生呵呵地笑。

"我在20岁之前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后来自然变好了,所以从面子上我还是过得去的。正好,我没有上过名牌大学,所以我当时就好好地享受名牌大学的学习生活。利用这段时间,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听了很多经济学家的课,寻找揣摩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只要自己不知道的我就去学。大学老师怎么讲课?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有哪些?思考的方式和角度有哪些?""你坐在北大的教室里听课的时候,脑子里真的能放下企业吗?"记者不相信老牛过得如此清闲。

"放不下啊!我当时听讲的时候都是带着问题去的。"牛根生说。

从伊利开始就跟随牛根生的一个部下告诉记者:"老牛从北大回来之后,无论是看问题的角度或者做事情的方法又比过去成熟了许多。老牛利用这一段时间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伊利16年的各种经验和教训,让原本在企业中形成的应激反应模式转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想想,老牛潜心思考总结了半年,本来就比一般人看得高、想得远,这一沉淀、升华,思想上得有多大的进步?"牛根生在北大学习了一个学期,这个学期对老牛来说,不仅仅是学习,更应该是他反思的过程。"面壁十年图破壁",当他结束学习的时候,蒙牛的草稿或许已经在他的脑中形成了。

无奈: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

"我这样的人你们要吗?"1998年年底的一天,已经正式从伊利辞职的牛根生溜达着去了呼和浩特的人才市场,他站在一家公司的招聘柜台前询问来招聘的人。"你多大了?"对方问。"40岁。"老牛回答。"对不起,你这样的年龄在我们企业属于安排下岗的一列。"对方直言不讳笑着回答。

牛根生也并非真的想通过人才招聘市场找工作,老牛当时的想法,就是想看看如果离开了原来所熟悉的环境,离开了乳业,他的价值还有多少被承认,结果发现从事了多年管理工作的自己在别的企业根本没人要。别的企业不要不等于老牛找不到好工作,有一家乳品企业得知牛根生辞职之后,老板马上找到牛根生,愿意出很高的薪酬邀请牛根生加盟。牛根生向对方提出了一个条件:"用我老牛的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入股,让我成为股东。"结果,这个条件把对方吓跑了。牛根生后来对他的部下说:"他们当时觉得我这个要求是痴人说梦!"后来有人评价说,这个企业没有意识到,他牛根生是一台印钞机。

既然没有新东家赏识,老牛打算自己做点事情解决生计。牛根生一开始想开一家海鲜大排档,房子选好了,模式考虑好了,结果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让这个计划难产。直到这个时候,牛根生才意识到,自己虽然离开了伊利,但伊利那种罩在他头上的阴影并没有散去。

既然海鲜大排档做不下去,那么办个给别人擦皮鞋的工厂总可以吧?也不行!人家明摆着就是要"赶尽杀绝",不想给老牛一条"活路".就在这个时候,原来跟随牛根生的一帮兄弟纷纷被伊利免职,他们一起找到牛根生,希望牛根生带领他们重新闯出一条新路。这几个人分别是:伊利原液态奶总经理杨文俊,伊利原总工程师邱连军,伊利原冷冻事业部总经理孙玉斌,伊利原广告策划部总经理孙先红。除了伊利人事和财务的头,伊利各个事业部的头都到了牛根生这里。

牛根生想了想自己的困境,然后对他们说:"哀兵必胜!既然什么都不让我们干,我们就再打造一个伊利!大家起个新名字吧。"结果,大家起了一个名字叫蒙牛。

首要是解决人的问题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名字是"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100万,基本上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卖伊利股票的钱。牛根生的蒙牛一成立,得知此消息还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开始一批批地投奔而来,总计有几百人。牛根生曾经告诫他们不要弃"明"投"暗",面对"无市场,无工厂,无奶源"的"三无环境",没有人能保证蒙牛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是,老部下们义无返顾地加入了蒙牛的团队。在蒙牛新的管理团队当中,牛根生只从外边请了一个人,那就是伊利原先的党委副书记卢俊,当时已经调任内蒙古证券委任处长。牛根生曾经对他的部下说过:"一切竞争要从设计时开始".卢俊既是党政内行,又是乳业专家,还是证券方面的高手,牛根生请她来的目的很明确:蒙牛一开始就要做成股份制公司,让蒙牛有一个健康的开始。

刚过了8个月,1999年8月18日,"蒙牛"就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名字变为"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猛增到1398万元,折股1398万股,发起人是10个自然人。按照出资额度排序,他们是:牛根生、邓九强、侯江斌、孙玉斌、邱连军、杨文俊、孙先红、卢俊、庞开泰、谢秋旭。其中,邓九强是呼和浩特市轻工机械有限公司的老板,给蒙牛提供冰淇淋、牛奶工业设备,后来投奔牛根生成了牛根生的副董事长。谢秋旭是广东潮州阳天印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以前跟"伊利"合作印牛奶、冰淇淋包装盒的时候,认识了牛根生,并且成为老牛的挚友,后来又和"蒙牛"合作,并且在一段时间之内是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其他人大都是原"伊利"公司的管理与技术人才。

秘密谈判,虚拟经营

万事开头难!就在呼和浩特市一间53平方米的楼房内,牛根生从家里搬来了沙发、桌子和床,蒙牛的发展奇迹由此拉开序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牛根生知道自己的短板是"无市场,无工厂,无奶源",他也知道自己的长板是"人才".跟随牛根生的这批人原先都是伊利液态奶、冰激凌、策划营销的一把手,他们在生产、经营、销售、市场、原料设备方面在行业内都是顶尖的人才,老牛决定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用"人才"换"资源".因为伊利从中作梗,开始"虚拟经营"的几次谈判被搅黄了,牛根生只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1999年2月,牛根生经过秘密谈判和哈尔滨的一家乳品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牛根生派杨文俊等8人全面接管了这家公司。通过他们的管理给这家企业带来很好的效益的同时,蒙牛产品也由这家工厂"新鲜出炉".老牛是个明白人,借鸡下蛋只不过是权宜之计!1999年1月到4月,身处呼和浩特的牛根生一边对远在哈尔滨工厂的8人团队遥控指挥,开始生产第一批蒙牛产品,同时摇身一变成了民工头,在距离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一片比较荒凉的不毛之地上热火朝天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厂。

广告牌被砸,因祸得福

1999年4月1日,呼和浩特市的老百姓一觉醒来,呼和浩特市主要街道旁边的300块广告牌全是蒙牛的广告: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5月1日,就在老百姓讨论"蒙牛"的余热还没有结束的时候,48块"蒙牛"的广告牌一夜之间被砸得面目全非。蒙牛的广告牌被砸反而使得社会关注蒙牛的热度再次升温,蒙牛开始变得"愈神秘,愈美丽".当时的媒体记者顺藤摸瓜找到了蒙牛的代言人,发现此人竟然是伊利曾经主管生产经营的副总裁牛根生。牛根生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但是很愿意和记者聊聊,聊的过程,记者发现呼和浩特竟然还有这样一位极具个性的企业家。

当记者问及牛根生为何被伊利免职时,牛根生回答:"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蒙牛的广告牌到底是谁砸的?牛根生没有给出答案,在老牛看来,答案是众人皆知,但他宁愿让大家伙心照不宣。

蒙牛到底是谁的企业?牛根生说注册人不是他,因为环境险恶不允许他出头露面。

蒙牛是在克隆伊利吗?牛根生说不是克隆而是补缺,他提到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宝马和奔驰共同竞争却能发展得更好的例子。

蒙牛能做好吗?牛根生说:"做鞋必须要怀着给自己做鞋子的思想,鞋才能做得好!"

韬光养晦,得道多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999年初,牛根生虽然隐姓埋名"躲"在幕后,也没有逃脱继续受打压的命运。竞争对手为了封杀蒙牛,争夺奶源,蒙牛有的牛奶车半路被截,牛奶被当场倒掉。

为了减少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牛根生很快制定了"收奶三不干"政策:▲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干(不建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干(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

同时,牛根生启动"中国乳都"的概念,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打出"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口号,在众多场合提到伊利时都把伊利放在自己的前边,在所有的口径上都将内蒙古所有的乳品企业打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烙印。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蒙牛赢得了政府的支持,使自己的命运和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大局捆绑在一起,抬高竞争对手的同时保护了自己。

牛根生又不是三头六臂,他就是一天不睡觉,顶多也只有24个小时,他怎么能够同时操作这么多事情而又让阵脚不乱呢?

"一个人死了如果还可以重新活一次,那么第二次生命,他肯定能做成任何事情。重新做人不太可能,但是重新做企业是有可能的。我在做蒙牛之前,养牛、种草、干乳业,我已经做了21年,公司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我都经历过。21年之后,我又重新从零开始做乳业,我就回过头来想过去经历的那些事情:当时,我每一年都做些什么事情,现在重新来做,做对的事情能否提高效率?那些曾经犯过的错误能否不再犯?这就是熟能生巧、厚积薄发。"老牛如是说。

"要说感情,我对伊利的感情,实际上不比对蒙牛的少"

2003年,伊利为了庆祝股份制创立十周年而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令郑俊怀和所有伊利人没有想到的是,牛根生不请自去。老牛当场对伊利的员工说了一番至情感人的话:"我在伊利干了16年,在蒙牛才干了5年。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伊利,在这里流过的泪、淌过的汗、洒过的血,比在蒙牛多得多!所以,要说感情,我对伊利的感情,实际上不比对蒙牛的少。"活动结束,牛根生得到了一套茶具,这套茶具如今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老牛办公桌对面的茶几上。或许这证明了老牛对伊利的复杂感情,或许这让老牛始终要提醒自己些什么。但是,无论如何,牛根生在伊利的这招"情感行动"收到了效果,至少是让那些认识或者不认识牛根生的伊利员工对老牛有了些"另外"的看法。

要下不为例、永不再犯!

从2003年到2004年,一股来自某些媒体质疑、诽谤蒙牛和牛根生的"暗流"也逐渐形成,一些地方"黑势力"借助"投毒"等手段威胁、恐吓蒙牛的事情也开始接二连三地发生。

此时的蒙牛,已经积聚了足够的力量,对于这种下三滥手段,就用阳光的办法对付。公安机关出面,"暗流"和"黑势力"被一一识破、捣毁,相关责任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其中用虚假新闻诽谤蒙牛的是由一个品牌策划公司全权负责,调查发现××公司为了扶植这个公司变相订了600万的合同金额,诽谤新闻稿件涉及数十家媒体、近百篇稿件。案件查清楚之后,当地政府拟定了对××公司的三项惩罚措施:第一,××公司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向蒙牛道歉,恢复蒙牛名誉;第二,××公司可以出600万对蒙牛诽谤,其造成的损失至少在这一金额的10倍以上,赔偿经济损失6000万;第三,××公司要下不为例、永不再犯!

当地政府征求牛根生的意见,老牛说:"草原品牌是一块,蒙牛和××公司各一半,××公司道歉损毁的不仅仅是××公司品牌,而且是大家的品牌,所以不用道歉。6000万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蒙牛的员工大部分都是从××公司过来的,就当这6000万是蒙牛为员工交学费了。第三条,我接受,希望××公司下不为例、永不再犯!"老牛有一句座右铭:"小胜凭智,大胜靠德",牛根生这样理解自己的这句座右铭:"其实就是'与自己较劲'!发生任何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难。假使矛盾双方的责任各占50%,那么,你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当你主动改变后,你会发现,对方也会跟着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不是同比例的,往往你改变10%后,他会改变30%,真所谓'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万一你改变了50%以后,对方还是一点不变,怎么办呢?你还是要坚持'与自己较劲'.因为95%的情形不是这样的。当你无数次地'与自己较劲'后,回头再看,大数定律的效能就显现出来了:你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了世界!"古语云:哀兵必胜。其实,牛根生非常明白"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相对于刚刚起步的蒙牛来说,如果对伊利的封杀举动正面抵御甚至以攻对攻,则可能激化矛盾。如果闹到不可开交,谁会去打一个利税大户而帮一个小不点儿呢?以退为进,性格相当血性的老牛其实有大智慧。

知己知彼奇兵致胜兵贵神速

本刊独家揭密:牛根生见到杨利伟的时候,对他说:"利伟啊,除了你的爸爸妈妈、你的妻子孩子,你的直系亲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除了你的团队和战友,除了认识你的朋友,在你所不认识的所有陌生人当中,我对你的事情是最关心的……"

"小区包围超市,所有产品免费品尝"牛根生知道,在市场上也不能和伊利正面冲突,他将第一个目标定在了深圳。伊利刚刚兵败于此。伊利采取先打媒体广告,随后超市跟进的策略,结果彻底失败,因为深圳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认准了洋品牌的口味,伊利为此付出了几百万的广告费而无功而返。

牛根生了解伊利的短板,也知道伊利强项当中的弱点,他决定采取另外一套"战术":蒙牛的各路人马穿着蒙古服装打着横幅和标语到各个小区门口,横幅上写的是"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纯天然无污染的牛奶"、"不喝是你的错,喝了不买是我的错",蒙牛产品全部都是免费送给居民品尝。结果,小区的居民一喝不错,他们到超市的时候就会问,蒙牛的产品一下子在深圳各大超市迅速火了起来。

依靠这招"小区包围超市,所有产品免费品尝"的策略,从1999年开始,蒙牛的产品快速进入北京和上海的市场。从1999年到2001年,伊利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平均每年递增速度超过40%,2001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7亿元;蒙牛则以超过300%的速度翻番增长,2001年销售收入突破7.24亿元。

"我们就是利乐枕的领导者"

2000年,蒙牛的资金还很紧张,牛根生却突然决定上"运奶车桑拿浴车间"和"闪蒸设备"."运奶车桑拿浴车间"在国内尚属首例。奶罐车从奶源基地每向工厂送完一次奶,都要在高压喷淋设备下进行酸、碱、蒸汽及开水清洗,最大程度地保持牛奶的原汁原味。"桑拿"设备需要300多万,一年的运行费用也是300多万。"闪蒸"工艺,是在百分之百原奶的基础上再剔除掉一定比例的水分,从而使牛奶的味道更加纯正。只不过,每生产一吨牛奶都要比同类不"闪蒸"的企业少挣300块钱。结果,就是别人看来多此一举、增加成本的两项措施,很快让蒙牛牛奶的质量在老百姓心目中变得"有口皆碑",销量大幅度提升,有些城市甚至出现了蒙牛奶供不应求的现象。蒙牛少挣了一些钱,但是在质量方面和其它产品拉开了档次。

也是同一年,牛根生决定上利乐枕(保鲜时间长,像枕头一样的包装)。老牛的决定一出,立刻引起团队成员强烈的质疑。在此之前,由于利乐枕的利润很低,如果量上无法突破,风险极大。整个中国市场只有帕玛拉特有利乐枕的产品,而且所占市场份额非常小,老百姓还是认同利乐砖(保鲜时间长,纸盒的包装)和巴氏奶(保鲜时间短,塑料袋包装)。利乐公司曾经要免费送给国内厂家设备,都没有哪家企业敢要。老牛说服了大家:"我们是后发企业,必须要有差异化的产品。利乐砖人家做了很多年了,我们如果做利乐枕,就是利乐枕的领导者。"结果,蒙牛利乐枕一经推出市场,一个月内的销量就超过了帕马拉特,到了2001年,虽然国内各大乳品企业都上了利乐枕,但全部加起来的销量不到蒙牛的二分之一。

"打开舱门的时候,我都不敢看"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一切按照原计划行动!"老牛一声令下,蒙牛展开自成立以来最大的市场行动: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发射——补给——对接篇"的电视广告当天以最快的时间在黄金时段同步亮相;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路牌和建筑上铺天盖地出现了"举起你的右手,为中国喝彩!"的口号;"航天员专用牛奶"的广告一时之间占据了中国大大小小的超市各个显要位置;印有"航天员专用牛奶"的新包装牛奶以最快的速度摆上了超市的货架,印着蒙牛产品标志的上千辆运输车在中国各条大街小巷上奔驰,所有员工开足马力在紧张的行动……

"科学毕竟不是神话,没有百分百的成功系数,'神五'飞天要是不成功,你该怎么办?你怎么看待这个巨大机遇背后隐藏着的巨大风险?"记者问。

"说实话,返回舱飞回来打开舱门的时候,我都不敢看。我见到杨利伟的时候对他说:'利伟啊,不瞒你说,我是你的老哥,除了你的爸爸妈妈、你的妻子孩子,你的直系亲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除了你的团队和战友,除了认识你的朋友,在你所不认识的所有陌生人当中,我对你的事情是最关心的,因为在你身上寄托了我们那么多蒙牛人的心血,还有我牛根生的个人价值的实现。'""至于风险,第一,我绝对不相信失败,第二,退一万步说,即使我们发射不成功,世界航天史上有那么多人为了这个伟大的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还在前赴后继,下一次,我们还是要跟航天员进行合作。蒙牛不是做一天就收摊,蒙牛也会将自己的事业进行下去。"老牛说完这句话,大手一挥,俨然就像一个战场上横刀立马的将军!

同时,从2000年开始,牛根生就制定了帮助农民贷款养牛的策略,辅助别人建奶站的策略,在全国各地建立新工厂的策略。曾经困扰蒙牛的"三无"问题逐渐瓦解。

通过技术投入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同时用新的包装方式细分出一个低价格高质量的产品区间,差异策略、奇兵制胜,是牛根生最终赢出的原因。

一位浪漫主义的诗人

本刊独家揭密:"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与其说牛根生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不如说老牛是一位浪漫主义的诗人,牛根生本人也更认同后者。在自编、自导、自演的人生大戏中,老牛喜欢品味那种从"大有"到"大无"的快感。

"捐献股份"的哲学思考

2004年6月10日,蒙牛正式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乳制品企业。按照《福布斯》的排名,当时牛根生身价1.35亿美元,中国富豪排行榜107位。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就在外界对牛根生的"财富"议论纷纷的时候,牛根生却把自己的股份全部捐出,10亿人民币,说不要就不要,老牛将他的散财之举发挥到了极致。

2003年圣诞节的晚上,在牛根生的家里开完了高层会,散席之后,牛根生留下了两个人,一个是他在香港的律师,一个是他在内地的律师。牛根生对他们说:"我要和你们说点个人的事情,我想把我的股份全部捐出去。"两位律师看着牛根生,一个说:"你是不是喝醉了?"另外一个说:"你是不是打瞌睡了?"老牛既没有喝醉,也没有打瞌睡,在此之前,他不仅已经深思熟虑了很久,而且已经做通了妻子和孩子的工作。

牛根生的律师弄明白老牛没疯之后,他们建议,牛根生的股份最好是在公司上市之后进行,因为那样就比较规范。于是,2004年6月,蒙牛在香港一上市,牛根生便马上启动了他的捐献计划——"老牛专项基金".2004年12月28日,"蒙牛事业发展促进会"注册完毕,宣告成立。2005年1月12日,酝酿2年之久的"老牛专项基金"正式成立,具体内容是:作为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集团总裁牛根生将自己不到10%的股份全部捐出。具体操作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老牛有生之年,将股份红利的51%赠予"老牛专项基金",49%留作个人支配,股份话语权不变,但当牛根生卸任董事长后,表决权将授予继任者;第二步,在老牛百年之后,股份全部捐给"老牛专项基金",家人不能继承,妻子和孩子每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老牛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褒奖对蒙牛集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或机构,但在员工个人遭遇不幸或生活窘困时,也可向"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