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养牛 马和牛有什么区别吗

唐太宗养牛 马和牛有什么区别吗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唐太宗养牛的一些知识点,和中国古代为什么用牛耕种而不用马耕种,马和牛有什么区别吗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为什么用牛耕种而不用马耕种,马和牛有什么区别吗

中国古代为什么用牛耕种而不用马耕种,马和牛有什么区别吗

别说是古代,就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老家耕地还用牲畜,主要是牛和骡子,牛速度慢,但力气大,是犁地时的主力,骡子速度快,耙地时是主力,效率比牛高一些。

至于马,耕作时少用,主要是拉车运输用,相比牛和骡子,马比较金贵,喂料要精细些,马车司机比骡车司机和牛车司机看起来都要好。养马是个技术活,古代家里有一匹好马不亚于现在家里有一匹宝马,要有专门的马夫专职伺候。牛好养,养牛比养马成本低,耕地是耐力活,耕种季节连续的高强度耕地,马掉膘很快,只要补充足够的草料再加点谷物,牛的耐力是很强的。南方和中原地区不适合养马马要放养才能吃饱不然就得喂谷物回到了第一点成本高。

古代马牛骡等大牲畜是生产力的一部分,但耕作是以牛为主,优其在宋朝,连拉车也用牛,牛车是主流,你去看看清明上河图就知道了,宋朝时屠宰牛必须要经官府批准,私自屠宰是犯罪行为。而马主要是发挥战斗力的,马也最容易和人达成默契,它不只是骑兵的坐骑,更是骑兵的战友,历朝历代良马最好的出路都是去参军,驰骋沙场,骑手都对马有着深厚的感情,唐太宗李世民把曾经伴自己出生入死的六匹坐骑形象做成石刻,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昭陵六骏》,足见马在其心目中的位置,历史上类似的故事非常多。

只有少量从部队退役的马才去干农活,算是发挥余热吧。直到今天,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依然是最高的,位居大牲畜之首,马作拼博进取精神的象征,马到成功、龙马精神,和牛踏实、稳重、坚韧的精神一样,成为中国传统精神中的重要部分。

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家训》李世民

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家训》李世民

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家训》李世民

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家训》李世民。

太宗尝谓皇属日: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已,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

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终吉。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

【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对自己的亲属说:我在位十三年了,出外时从未享受过游览观赏风光名胜的乐趣,在宫中也不敢沉溺于歌舞女色。你们这些人生于富贵之家,长在深宫大院之内,作为皇亲贵戚,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每穿一件衣服,则要想到养蚕妇人的辛苦;每吃一顿饭,则要想到种田农夫的艰难。至于在听取别人的言语时,一定要冷静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能凭着自己的喜怒感情用事。

我经常亲自处理各种繁杂的政务,怎么敢因过于辛劳而推辞呢!

你们不要讥笑别人的短处,也不要因为自己比别人强就妄自尊大,只有这样才能永久享有富贵,确保一生吉祥顺利。先贤曾说过,敢于触犯我的人是我的老师,一味顺从我的人是我的仇敌。这句话不可不仔细体会啊?

【小传】

李世民(598-649年),祖籍陇两成纪(今甘肃天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少年从军,唐朝建立后,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周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后即位,年号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虚心纳谏,使百姓能够休养牛息,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自小聪明伶俐,八岁时被立为太子,唐太宗上朝时,常常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学习处理政务的本领。但他长大后,却沉溺酒色,不务正业。被唐太宗发现后,决定废除他的太子封位。唐太宗对立太子的事举棋不定,和群臣商议,最终决定立李治为太子。

太宗随时随地加紧对太子李治的训导,吃饭时,太宗问李治每种饭是什么粮食做成的,那种粮食是怎样种出来的。李治答不上来,太宗就为他讲解农夫耕耘的艰辛,说:你只有知道稼穑的艰难,体恤农民,才能保证有这样的饭吃。太宗的另一个儿子李恪文武全才,被封为藩王,临行前太宗亲自为他题词:你是皇帝有才德的亲属,以礼作为行事的原则,用义作为思考问题的准绳。太宗重病,他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于是认真总结了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统治经验,作《帝范》十二篇,传授给太子李治。公元649年,唐太宗病逝,李治继承帝位,史称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关于钱均夫的家风家训及个人简介

关于钱均夫的家风家训及个人简介_

人,生当百品:如哲、如仁、如火、如智、如忠、如悌、如孝!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青然而归,灿灿然而返!钱均夫给儿子钱学森的临别赠言。

【简介】

钱均夫(1880-1969年),名家治,后以字行。祖籍杭州。爱国民主人士、原中央文史馆馆员,曾在原民国政府教育部任职多年,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他是一位爱国的革命人士,新中国文史专家。

钱学森(1911-2009年),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其产党,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钱均夫是一位非常负责的父亲。在钱学森幼年的知识启蒙里,是父亲首先向他开启人生与智慧之窗。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博学多才、谦恭自守的钱均夫,营造了家庭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

1935年,钱学森准备留学美国之前,钱均夫提醒儿子,在国外攻读专业之余,要多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他特意为儿子买了《老子》、《庄子》、《墨子》、《孟子》以及《论语》、《纲鉴易知录》等一类典籍。他说: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钱均夫还说: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的人。

当钱学森即将登上远行的轮船时,钱均夫抖动着双手,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急促地塞到儿子的手里,说道:这就是父亲送给你的礼物。

钱均夫嘱咐钱学森,这次到美国留学,你一定要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1949年的圣诞节前夕,钱学森收到了上海老父亲的来信,父亲告诉他,上海的面貌大大改变,整个中国的面貌也在大大改变。父亲在信的末尾嘱咐他,接到这封信后,应及早回归故里,以便把他的特殊才能贡献给人民,贡献给国家。

父亲的来信,使正在准备回国的钱学森,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恨不能即刻回到父亲身旁。他总在小声地对自己说:身在异乡的人,总是要同家的。个人无论走多远,离家多久,无论是凯旋,还是退却,总是要回家的。只有自己的家才是归宿。

195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热切帮助下,钱学森终于冲破美国当局的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投身于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当中。

邓以蛰告诉儿子邓稼先的话-家训家规

邓以蛰告诉儿子邓稼先的话-家训家规

【简介】

邓以蛰(1892-1973年),字叔存。安徽省怀宁县人。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五世孙,教育家邓艺孙第三子,美学家、美术史家和艺术理论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与同时代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享有南宗北邓之美誉。1912年曾任安徽教育司长。一生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厦门大学教授。

邓稼先(1924-198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

邓稼先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就毅然回国。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迫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1929年,邓稼先刚满五岁,便背起书包和姐姐一起去上学了。在邓稼先走进学堂的前夕,父亲邓以蛰把他叫进书房,说道:稼先,明日你就要上学读书了,你将要成为一个读书人。

古人讲读书人应有三不朽,你知道这三不朽,是什么吗?

邓稼先摇了摇头。邓以蛰对他说:这三不朽,就是要立不朽之德,立不朽之言,立不朽之功。先说立不朽之德。一个人上学读书要长知识,更重要的是修养美德。倘若能将自己一辈子的美德一代一代留传给后人,就叫做立不朽之德。

再说立不朽之言。读书人要虚心学习先人留下来的知识,但是,又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把正确的见解留传给后代,让后人学习。这就是立不朽之言。

最后是立不朽之功。一个人读了书,增长了知识,也增长了本领,就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本领为社会做一些好事、益事,为后人造福。此乃立不朽之功也!

不朽者,永生、永存也。我的儿子应该将做三不朽之人当做自己读书做人的目标。

邓稼先把父亲的话深深印在脑海里。就这样,16岁的他离开了北京,开始了新的求学历程。他始终牢记父亲的嘱托,从此,抱着科技救国的信念,邓稼先刻苦求学,走出了一条辉煌的成功之路。

关于克己的座右铭

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这一句话中指克制自己可以平息怒气,明白事理可以消除恐惧。克己自律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以下是有关于克己的座右铭,希望大家能变得更优秀。

1、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吴兢

2、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期;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地办事。德国歌德

3、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美马克吐温

4、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英莎士比亚

5、财能使人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势能使人倚。四患既都去,岂在尘埃里?邵雍

6、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拯

7、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齐白石

8、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

9、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日松下幸之助

10、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萧伯纳

11、真懂的人不需大声叫。达。芬奇

12、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3、人有两耳双目,只有一舌,因此应多听多看少说。苏格拉底

14、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北宋王安石

15、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居礼夫人

“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是何意思呢

“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是何意思呢

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执守大道,代天牧民,允执厥中,顺天应人

《道德经》第而十二章,“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是说圣人执守大道,允执厥中,不偏不倚,代天牧民,及于万物。所谓“圣人”,是参透自然之道和民心之道,洞察天地万物终始,具有最高道德和智慧的人;“执”,是执守;“一”,是大道,仰观则有天道,俯察则为人道,民心之道;“天下牧”,即“牧天下”,牧养天下万民和众生,如同牧养牛羊一样。

所谓帝王,代天牧民也。

【版本】

本句,楚简本缺失,帛书本作“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河上公本、王弼本均作“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傅奕本作“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式”是范式,有以身垂范的含义,而“牧”则是牧养,义胜。“执”是执守,“抱”是抱守,二者义通。帛书本最古,且义胜,故本文从帛书本,即“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释义】

“圣人”:参透自然之道和人心之道,洞察天地万物终始,具有最高道德和智慧的人。原是指“聪明的人”,后来是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字形从“人”、“耳”、“口”,表示这是一个耳聪口敏的人,既善用耳,又会用口,本义是通达事理。《说文》:“圣,通也。按:耳顺之谓圣。彼教所言耳根圆通亦此意。”《风俗通》:“圣者,声也。闻声知情,故曰圣。”《易经˙乾卦》:“圣人作而万物覩。”《尚书˙洪范》:“睿作圣。传:于事无不通谓之圣。”《诗经˙小雅˙小宛》:“或圣或否。”《诗经˙小雅˙巧言》:“圣人莫之。”《管子˙四时》:“听信之谓圣。”《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执”:执守。甲骨文“执”字十分清楚地表明这是一个人的双手被枷锁扣住的样子。字的本义是“拘捕”。《说文》:“执,捕罪人也。”《礼记˙檀弓》:“而妻妾执。注:拘也。”《左传˙僖公五年》:“遂袭虞,灭之,执虞公。”《易˙遯》:“执之用黄牛之革。”《礼记˙少仪》:“执君之乘车。注:执辔也。”《诗经˙周颂˙执敬》:“执竞武王。”《左传》:“执邾悼公,以其伐我故。”《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一”:指“道”,大道,自然之道和民心之道。“执一”即执持大道,允执厥中,不偏不倚。《说文》:“惟初大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广韵》:“数之始也,物之极也。”《易经˙系辞》:“天一第二。”《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牧”:牧养万民。“牧”,像一只手拿着鞭正在赶一头牛,本义是“放养牲畜”,也指“放养牲畜的人”,如“牧人”、“牧童”等,引申为“统治”义,如“牧万民”。《说文》:“养牛人也。从攴,从牛。”《玉篇》:“蓄养也。”《广韵》:“放也,食也。”《小尔雅》:“牧,临也。”《韵会》:“治也。”《尚书˙舜典》:“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传:九州牧监。”《尚书˙吕刑》:“非尔惟作天牧。”《礼记˙曲礼》:“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周礼˙天官˙大宰》:“九两,一曰牧,以地得民。注:牧,州长也。”

巡视九州,以督州牧也。

【简评】

圣人,是参透自然之道和人心之道,洞察天地万物终始,具有最高道德和智慧的人。“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是说圣人执“道”而行,中正无私,牧养万民,及于众生。“圣人”,是参透自然之道和人心之道,洞察天地万物终始,具有最高道德和智慧之人;“执”,是执守;“一”,是“大道”,仰观则有天道,俯察则有人心之道;“牧”,牧养万民,如同牧养牛羊一般。

于自然之道,圣人应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认识并顺应自然的规律。上古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帝尧“求能治水者”,四岳推荐了鲧,结果“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摄行天子之政”的帝舜“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而“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其后,帝舜“举鲧之子禹,而使续鲧之业。”大禹在外十三年,“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栞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大禹治水的关键,是“道九川”,“道”即“导”,疏导是也。因此,大禹治水的成功,是将乃父鲧之“壅堵”之策,改为“疏导”,这便是认识到自然规律,并尊重自然规律,便是“执天之行”,也便是“执一”。

帝禹治水,道川入海也。

民心之道,圣人应该上顺天道,下应民心,也应该采取疏导而非壅堵的策略,来治理天下。《荀子˙哀公》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孔子有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魏征在给唐太宗李世民上书中,有云:“自古受图应运,继体守文,控御英杰,南面临夏,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於日月,本枝百代,传祚无穷。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殷鉴不远,可得其言。”《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为什么呢?是因为帝王失其道也。所以,帝王代天牧民,必须“观乎民心之道”,进而“执道而行”,此即“执一”。

“以为天下牧”,是“以道为天下牧”,也就是遵循道的规律,来牧养天下万民。《国语˙鲁语》:“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所以,天下之牧,乃为“天子”;邦国之牧,即为“君主”。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无常;汉灵帝时,再设州牧,掌一州之军政大权,位在郡守之上,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刘虞为幽州牧,刘焉为益州牧。所以,天子或君主的职责,是代天牧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必须循道而行,这里的“道”,仰观则为天道,俯察则为人道,也就是民心之道。只有“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才可以做好自己“代天牧民”的本职工作,这便是所谓的“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的内在含义。“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国,治军,从商,从教,修身,修心,率皆此道也。信哉!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