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喜欢养牛(古人如何“守护”耕牛)

皇帝喜欢养牛(古人如何“守护”耕牛)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皇帝喜欢养牛的问题,以及和耕牛是古代农业上的战略性物资,古人如何“守护”耕牛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隋唐英雄3第一集程咬金骂程铁牛那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隋唐英雄3第一集程咬金骂程铁牛那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隋唐英雄3第一集程咬金骂程铁牛那几句话没啥意思,就是故意骂他,激起他的怒气,有利于接下来的战斗。

骂人的经典语录:我咒你养鸡死鸡,养鸭死鸭,养猪死猪,养牛死牛,养羊死羊,养猫死猫,养狗死狗,养个夫人跟人家走。我咒你连生贵子,生个男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生个女的,水性杨花,朝三暮四。我在咒你,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活活到九十三,天天度日如年,以泪洗面,愁眉苦脸,百病缠身,等来等去,等不到死的那一年,等到死的那一天,死来死去,死不断气,断气之后,没坟没地没棺材。

第一集内容:唐朝建国以后,经历过玄武门事变,李世民登基称帝。虽然李世民基本上已经能够统治整个广大的国家,但是仍然有一些残余的势力蠢蠢欲动。北漠狼军来犯,李世

民为了消灭这个边境上的危患,于是决定派出秦琼出兵扫荡,程咬金作为秦琼的协力也一同出塞迎战。然而因为秦琼个人的轻敌,唐朝的军队陷入了陷阱里面,秦琼

且战且退,一时之间败退到了木阳城中。为了救援秦琼的军队,程咬金独自一个人出城寻找援兵。在离开的路上程咬金遇到了屠炉公主,这个公主的父亲乃是北漠的

很有实力的王爷,程咬金一时好奇,和对方提出比武,屠炉公主答应了。随后两个人交手,屠炉公主不敌,程咬金匆匆离开。在离开的路上程咬金还遇到了铁牛,铁

牛此人力大无穷,只是脑子稍微有些问题,耳朵也非常的大。铁牛和程咬金长得几乎一模一样,随后两个人产生了争执,程咬金和对方交手。随后程咬金故意设计,

铁牛被对方捆绑在了树上。铁牛是北漠狼军的一个首领。在程咬金离开以后,铁牛的手下赶到救下了对方。程咬金顺利的离开了边境,随后向李世民汇报了情况,请

求皇帝派兵支援。李世民听说了以后,决定自己率兵出征。长孙皇后认为这件事情对于皇帝至尊不适合,但是杨妃却支持李世民领兵出征。随后李世民自己穿着平民

的服饰,微服出宫去见了程咬金,打算和对方一起去救出秦琼。随后两个人商量开,如何进行拯救计划。阿史那燕比武招亲,铁利出面参加。铁利被狼王训斥了一

顿,原来铁利是铁牛的义兄。铁牛和程咬金长得一模一样,随后铁利见到了程咬金,吓了一跳。两个人提出比武,铁利身手了得,两个人不相上下。与此同时李世民

心生一计,提出自己可以参加比武招亲。李世民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对方并不知道这个年轻人就是唐朝的皇帝。

耕牛是古代农业上的战略性物资,古人如何“守护”耕牛

耕牛是古代农业上的战略性物资,古人如何“守护”耕牛

中国古代还没有现在的机械化生产,当时的农耕经济主要就是靠蓄力,其中牛就是最早的生产方式,牛作为当时最普遍的耕畜,也成为"农耕之本",牛的多少,可以说直接影响古代的农耕经济状况.

作为农业最重要的战略性物资,所以古代统治者要保证农业的发展,给耕牛设置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为的就是在困难情况下,保证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需求。

一、民以食为天

中华大地一直都是人口多耕地少,在古代还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质的农作物时,每家每户几乎就有自己一亩三分地,而对于绝大部分农民来讲,土地就是自己的全部财产,勉强可以自给自足,农耕在古代全靠人工进行种植.

但是人的生产效率肯定不如工具来的销量高,所以牛耕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经济的稳定,让人们能够有粮食可吃。

1.农耕利器"耕牛"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般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亩三分地,一头牛几乎是一个农村家庭的全部财产,因为牛的效率要比人高,所以牛的地位被社会的人抬高比人还高,有时牛的身价足够换来一家的幸福。

因为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南北的耕牛也不相同,在南方一般的农作物都是水稻,所以耕地的牛被称为"水牛",北方的地多为旱地所以牛被称为"旱牛"。

"一牛可代七人力,隔岸横州七人力"耕牛在百姓生存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因为牛对农耕的重要作用所以对耕牛的保护力度就会加大。

特别是在连年的灾情,让粮食入不敷出,如果牛再被砍杀,当农业恢复过来时,也无法恢复之前的生产动力,所以当地政府会对牛出台一定的保护措施。

2.古代竞争屠宰牛的法律制度

为了维持牛的数量,对耕牛的保护颁布了法定的宰杀标准,通过严格的规定来降低私自宰杀牛的行为,牛主宰杀牛或者自食都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标准,经过专门的机构允许之后,才可进行宰杀,否则就是犯罪。

在《汉律》中这样规定:"不得屠杀少齿,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一切少壮之牛则在禁杀之列",这个法律规定在汉、唐、宋、五代等朝代都在使用,牛是否符合宰杀标准,不是由牛主决定的,必须要经过相关的机构进行查验。

清朝对于私自宰杀牛马者会受到非常严厉的惩罚,在《大清戒律》中规定对于私自宰杀和贩卖的人,第一次犯,会带枷号两个月,并仗邢一百,如果再犯,就会被发配充军。

这种规定不管是否是自己的牛都适用,甚至会更加严重,按照盗牛治罪,免刺,还是会仗一百,刘三千里,如果杀害他们的牛马,会仗刑七十,徒刑一年半。

3.灾害之年,更加严苛

严苛的法律,也没能完全杜绝违规的个例,总会有一些私自耕牛的情况总是无法避免,在洪灾、旱灾、蝗虫等自然灾害发生时。

耕牛自然也没有办法保障,一个人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谁还会用力照顾一头牛,这种情况下,农民为了自己的生存将会把耕牛吃掉或者贱卖。

灾荒之年清政府禁止私宰制度管理更加严厉,主要体现在知情不报者,会受到同样的处罚,在清朝时期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政府还鼓励对于私宰者的举报,如果知情不报,就会一同受罚。

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在康熙时期,饥灾严重,很多难民开始前往湖北一带寻找粮食,当时也有很多人饿死在路上,大量的灾民也把湖北一代带入粮食危机当中,此时湖北就曾下达命令。

在非常时期,严禁宰杀耕牛,如果有人在牛市上贩卖,无论何人都可以被市民随意拿走,不算犯罪,以此方式来打压私自宰杀耕牛的人。

二、强化基层管理,来为耕牛保护

虽然颁布了保护耕牛的法律,就要严格的遵循下去,耕牛大多也都出现在基层,为了更好的做好法律中的项目,就必须从基层抓起,为此上级还对基层加大了管理,与此同时还会实行一些具体措施,来保护基层耕牛的数量。

1.不定时盘点耕牛数量

为了防止有人私自屠宰耕牛,政府会不定时的盘点耕牛的数量,为了防止屠夫在夜晚杀牛,每天晚上还会进行一定的巡逻,为了加强管理,和降低排查难度,规定屠夫在夜间不仅屠杀那种动物,都如同盗牛法一样,同样会受到处罚。

为了确保农民家的耕牛情况,农民在进行农作物种子交易购买时,还需要通过牛具来当做凭证,如果农民家只有土地没有耕牛。

他们也发的到农作物的种子,自然也不会有耕种结果,这些细微的措施都要求农民保护好自己的耕牛,不私自对耕牛进行猎杀和食用。

在灾害发生之后胡,清政府更加是严禁平民买卖耕牛,如果被查到或者盘查耕牛数量时发现,就会按照法律进行处罚,但是人都吃不饱了,怎么可能还有多余的粮食来供牛吃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道光年间,林则徐还设立了一个新机构"当牛局",这个机构主要就是负责接收灾民无力供养的耕牛。

通过国家的介入,可以让灾民通过耕牛换取一些保命的粮食或者口粮,还保证了耕牛的数量,这些方式足以看出各朝代对耕牛是有多看重。

2.强化基层官员职责

在灾情期间,政府会加大对基层官员的要求,要求官员要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业务,并下达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在清朝雍正年间,政府规定各级关于对于私宰耕牛排查不利者,将会被认定为从犯,并从重处罚。

在乾隆年间,如果因为自己的失职造成私宰耕牛的地方官员,按照失察的宰杀数量进行处罚,私宰耕牛一二只的罚三个月的俸禄,三四只则罚六个月,五只以上罚九个月,十只以上就是一年。

如果数量更大则是降级处理,很多地方官员辛辛苦苦一辈子,才做到一个官员,自然会认真对待。

一般情况下寻常百姓也不会宰杀耕牛,因为耕牛毕竟对自己有利,所以不会有人主动去贩卖耕牛,除非迫不得已,但是在灾荒年间,这种情况可能就会比较严重,遇到饥荒时,自己的口粮都难以满足,对于耕牛更是无力喂养,所以就卖给屠夫。

当饥荒非常严重的时候,别说牛肉,就连人肉都尚有人吃,在《饥荒谣》中记载"戒人食牛人怒嗔,不见前村人食人",这种情况下再怎么禁止,也形同虚设。

三、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耕牛对于农业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耕牛在对于受灾地区灾后重建必然有更加突出的作用,农民自然也懂得其中的道理,但是当"人相食"的情况来临时,被饥饿折磨的人们,谁又能在乎一头牛的死活。

1.减少牛肉的销售

当饥荒特别严重时,清政府也直接向灾民直接发放耕牛,例如在乾隆三十六年,山东曾经被洪水淹没,乾隆皇帝赏四百头牛,来提高救灾的效率,还有就是官府给灾民饮料。

用来养牛或者买牛,对于穷民,官府则是通过借贷的方式,让其购买农作物种子,之后秋收之后再来更还。

牛肉贩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暴利,当时政府也没有办法,所以只能从牛肉上面下功夫,常言道:"伏望特下有司立法,凡倒死牛肉每斤不得过二十文"通过官府的干预,大幅度压低了牛肉的价格,让那些屠夫无利可图。

正是有暴利的驱使,才让耕牛不断的被宰杀,把牛肉调成贱价,滥宰滥杀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2.从源头阻断市场

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很多人就喜欢吃牛肉,但是为了保护耕牛,政府就在吃牛肉的人身上下功夫,当时南梁的官员谢谖,就因为自己在家偷偷吃了牛肉被别人告发,最后免去了官职,被变成平民,这种算是杀鸡给猴看。

在灾荒年间,还下令关闭各类牛肉店,禁止食用牛肉的榜单,对于私自食用牛肉的人,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据说就连慈溪太后,吃遍了天下山珍海味,也没有吃过牛肉,因为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而牛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牛浑身是宝,除了在农业上有所贡献,就连它的皮毛都会被政府记录,牛身上的每一块地方,农民都要全部上缴给朝廷,做成弓箭、盔甲等物件。如果有人私自留存,不管量多还是量少,都会受到惩罚。

结语

在古代饥荒年间,确实是非常的苦难,逼不得已谁也不会去主动屠杀耕牛,尽管政府实行一系列的措施,还是会有少部分耕牛被宰杀。

但是政府已经极力的去保护耕牛,可见政府对于耕牛有多么看重,现在社会,机械大量使用,耕牛的作用已经被替代,就算遇到灾荒,也能够从容面对,曾经的耕牛保护制度,也成为历史。

参考文献

《中国荒政全书》

《清世宗实录》

北宋食羊,南宋食鱼,为何北宋人这么痴迷于羊肉

北宋食羊,南宋食鱼,为何北宋人这么痴迷于羊肉

羊肉,自古以来收到了人们的喜爱,虽然现代人们吃猪肉更多,但丝毫不影响羊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羊肉在人们心中地位最高的时期,非宋朝莫属。羊肉又是怎么一步步的确立其在宋人心中独一无二的位置呢?

唐宋时期以前,什么肉比较受人们的欢迎?

在先秦时代,《国语》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由此看出,在先秦时代,上层阶级的人只吃牛羊肉,因为牛羊肉在当时比较珍贵所以那个时候的人们认为只有牛羊肉才是上等肉。故在这个时期,牛羊肉为人们肉类饮食的欢迎对象。

到了汉魏之际,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使得牛在农业社会的重要性骤升。统治者们为了维持生产力的发展,颁布了明确的诏令,不得无故杀牛。《礼记·王制》也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因此,人们在饮食方面就放弃了对牛肉的食用,改吃羊肉。羊肉逐渐地成为我国古代人民餐桌上的主要肉类食物。

宋朝百姓为什么如此的流行吃羊肉呢?

一、宋朝时期可供食用的肉类种类不多

第一、唐宋时期,沿袭了汉魏之风,牛被列为禁杀之列,只有当牛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时候,才可以将其拿去贩卖或食用。同时,养牛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来作为饲料的来源,一头牛大概需要五十亩草地。这在耕地十分紧张的宋代是不可能的。

因此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养殖牛的行为活动出现。因此宋朝就不会出现食牛肉之风。至于《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动不动就要两斤酱牛肉之类的说法,也只是为了凸显出梁山好汉的反抗精神,但其实与历史并不相符。

第二、宋代之前,人们并不擅长养猪、烹调猪肉。古代猪一般散养,导致猪的体型瘦小,产肉量少,而且猪肉有浓烈腥膻味。近现代,采用"圈养"、"阉割"两种方式,使得猪能迅速催肥,产肉量剧增,猪肉腥膻味消除,猪肉才成为主要肉类来源。

药王孙思邈说:"猪肉久食,令人少精子,发宿病。豚肉久食,令人遍体筋肉碎痛乏气";药圣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凡猪肉,苦,微寒,有小毒"、"南猪味厚,煮之汁浓,毒尤甚"。这些错误的中医理论也对古代饮食方式有根本性的影响。所以在宋代,猪肉是一些穷人才会去吃的"贱"食。

还有一点,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属猪,他不吃猪肉,同时把猪视作宠物,并将此定为了祖宗家规。这一祖宗家规,从太宗起都严格遵守,宋朝之后的帝王都不吃猪肉,一直延续到熙宁年间餐桌山才变成羊肉为主,猪肉为辅的局面。综上,猪肉在宋代也很难被搬上桌面。

第三、养鸡养鸭都需要饲料。养鸡所需要的饲料不少,一只大鸡一天需要一两饲料。一只鸡从小养到大会用不少饲料,而且养鸡一般都是养一群。养鸭同理。所以,宋朝百姓只能在丰收的年份才会去养鸡养鸭。

因此,鸡肉也难成主流。狗肉在唐宋之前特别是宋朝之前,一直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但在宋朝之后,地位逐渐下降,但由于狗个子小,又不易长大,所以在宋朝才将主流的位置被迫让给了体型更大的羊。

第四、鱼肉很好,但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除了鱼米之乡以外,鲜鱼不能长时间保存,如果做成鱼干又需要在古代很宝贵的食盐,所以人们吃的仍然不多。其他河鲜也是一样。野味首推鹿肉,但鹿不能家养,且不太常见。所以鹿肉也并不能成为主流。

二、羊肉在宋朝有诸多优势

第一、古人认为羊肉好吃,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时,这样写道:"美,甘也。从羊从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羊肉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高。与此同时,羊肉不仅味美而且它的肉产量还比大多数动物多,因此深受众人喜爱。

第二、宋太祖赵匡胤早年时期就很喜欢吃羊肉。据说在赵匡胤早年时期,曾在长安流浪街头,自身贫困潦倒,在饥饿难耐之时,向店家讨了一碗羊肉汤和两块儿烧饼,也就是在此时,赵匡胤的心中就再也没有忘过羊肉的鲜美,赵匡胤在还没有建立宋朝时,经常到赵普家"蹭饭",赵普也是用烤羊肉来招待他。在建立宋朝后,赵匡胤就定下祖宗家法,只吃羊肉,不吃其他肉食。

南宋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谈及宋朝的祖宗之法时,写道:"饮食不贵异品,御厨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羊肉也就成了宋朝宫廷膳食的唯一指定肉类。宋朝的统治者们对羊肉产生了诸多其他影响,在赏赐官员都有羊的存在。

宋仁宗在位时,还别出心裁地将羊肉充作官俸发给各级官员。即使是平民阶层也受皇室影响,在嫁娶、中榜等喜事中也少不了羊肉的身影,宋朝市场上的羊肉也是人们争相购买的热销产品。

第三、与猪肉相比,古代中医更认可羊肉,在北宋重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写道:"人参补气,羊肉补形,补中益气,安心止惊,开胃健力,壮阳益肾",拿羊肉与人参并列,羊肉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第四、相较于其他牲畜,羊更加适合宋朝国情进行养殖,因为羊擅长山地攀爬,可以利用荒地、山地等不适合耕种的区域进行饲养,与此同时不用占用耕地。对于宋朝这样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来说,羊肉与同样美味的牛肉相比,其性价比就高了许多。

在《东京梦华录》中提到了炖羊、软羊、羊肚、羊腰、羊杂碎、生软羊面等等,由此可见羊从头到脚,从外到内,皆已入菜。这种投入小,收入大的动物,深得宋朝养殖业的喜爱。

羊肉虽受欢迎,但平民却很难享用

在宋朝民间,羊肉并非寻常之物,其价格之昂贵,只有权贵阶层才能接受。不过宋朝羊肉贵,是因为宋朝羊肉产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倒不是因为人们争相购买,哄抬物价。

虽然上文说到可以在贫瘠的土地或者山上牧羊,但这样的牧羊方式养出来的羊显然没有用草场养出来的羊肥硕,数量也比在草场养殖出来的少。但无论是在北宋还是南宋,国家都缺少大面积的草场,因此各州县的羊肉产量都非常有限。

相比之下,金国那些在草场上养殖的羊,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远远的超过了宋朝。在当时金国的市集上,整羊出售,十分常见,而且羊身肥硕健康,价格也十分的便宜。但南宋市集上卖的确实一些比较便宜的羊内脏之类的东西。就是偶尔市集上有人卖整只羊,那羊也是比较削瘦,远远比不上金国的肥硕。

同时,马匹的养殖也需要使用草场,宋朝的军事力量,本就薄弱,因而统治者为了更大的利益,尤其是国家安全,还要求将有限的草场和草料大部分都用在马匹的饲养上。这进一步地限制了羊肉产量的增长。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朝仅仅皇宫一年就要使用四十三万多斤的羊,那宋朝那么大的羊肉需求量该怎么满足呢?那就只剩一种办法了,"进口"。即使羊在金国买的很便宜,但是我们如果"进口"金国的肥羊,一方面金国卖给我们的价格会更加的高,另一方面将一头头活羊。

从遥远的北方草原运到南方,历时长暂且不说,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运输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更多,因此当羊运到南方后,其还要再狠狠地涨一下,到最后也只剩富贵人家才会享用羊肉。在普通百姓眼里,羊肉就是一种爱而难得的玉馔珍馐。

《夷坚丁志愿》有记载,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吴中羊价绝高,肉一斤,为钱九百"。因而像《水浒传》中提到的,宋江在琵琶亭请李逵吃酒时,店家说"只卖羊肉,却没牛肉",显然是觉得宋江等人买不起羊肉,看不起宋江等人。因此,才会出现李逵暴打店小二的场景。

宋代诗人高公泗也写了一首《吴中羊肉价高有感》来感概羊肉之贵:"平江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买尝。只把鱼暇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如果将古代历代官吏的俸禄多少列榜排行,宋朝必为榜首。即使如此,如果官位不高,俸禄不厚,对于众多官吏来说,羊肉也是一种爱而不得的珍品。由此可见羊肉在那个时期的价格有多昂贵。

直到现代,羊肉也一直都是常见肉类中价格最高的肉类,由此可以看出羊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一直不减,即使有人因为其膻气不喜,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关于皇帝喜欢养牛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