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州养牛场 隆林各族自治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新州养牛场 隆林各族自治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新州养牛场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新州养牛场以及隆林各族自治县简介及详细资料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闽侯南通文山啥时候拆迁

闽侯南通文山啥时候拆迁

违法征地、强迫移民

文山州自然村——国家农田保护区之一

我们是福州市闽侯县祥谦镇禄家村文山州自然村的村民。我们全村有107户、人口375人。有耕地面积约1000多亩。与南通镇文山村、马腾村相邻的新州有耕地和滩地150余亩,还有在文山、马腾、新歧插花地20余亩,在本村门前的江有蚬仔埕几百亩。

我们的始祖是由尚干移民到文山洲岛居住的,至今已有180余年的历史,我们的祖辈靠种田、种草、养牛、养鸡鸭、养猪、捕鱼、扒蚬仔、养鱼虾为生。解放后土改干部林建明发动村民种稻、插竹、种草等培育扩大耕地和保护湿地;第二任干部林发丰动员社员种竹、种柳来保护耕地;第三任干部林宝榕发动社员投劳建防洪堤坝确保高产稳产,建文化宫,丰富农民生活,保护村民安全。第四任干部(现任)林依霖发动村民,加高扩大防洪堤,投资、投劳建水塔,铺设自来水到户,建码头,设轮渡,方便村民生活。经过我们几代人的努力创造,流血流汗,才把文山洲村建设成国家年征购粮近一千担的高产稳产的村落,属于国家18亿亩农田保护范围之内。是我们的美好家园。

违法征地,强迫移民——违背民心,损害农民土地权益。

2011年,根据闽侯县侯政文2011【54】号文件,闽侯县祥谦镇政府就已征用220亩土地给102、103电台作为新的单位用地。在没有看见具体审批文件的基础上,每亩土地仅给我们村4.1万元的补偿。这么低廉的征地价,使得102、103电台的领导胃口大开,得寸进尺地要求把文山洲全岛一千多亩土地全部收归他们的囊中,成为省广播电视集团的土地。我们广大村民坚决反对这种任意扩大征地范围、强征良田壹千多亩、把我们数百村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家园随意变为广电集团所有。

详谦镇政府强迫我们村民搬到龙洋岛镇农场居住,距我们村约30公里。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我们在那里没有生产基地;

2、没有安排工作;

3、没有固定收入;

4、没有第三产业和副业收入;

5、强迫我们农民住高楼,每月还需要交物业费。

如此做法,坐吃山空,我们怎能生活下去?

我们的始祖带领子孙经过八代人的努力创造,留给我们的保命土地,又属于国家明令禁止、不得随意征用的十八亿农田保护区范围之内,一旦我们的土地被剥夺、家园被毁坏,我们和下一代子孙失去了土地、失去了生产基地、失去了副业基地,没有固定收入、没有工资、也没有副业收入,我们靠什么生活?难道只要有一处高楼房置换给我们,靠卖地补偿款给我们就可以活下去吗?

现在,镇政府采取软硬兼施、欺骗等手段逼我们搬迁。签一家,封一家,搬一家。村里的老人舍不得自己辛苦建成的家,一步三回头,不少人眼泪汪汪。八十多岁村民林水连哭着说:“我没家住了!到哪里去住啊!”我们诉求——希望与党中央、国务院保持高度一致。

我们恳求党中央、国务院、国土资源部、省委、省政府、省国土资源局:

1、尽快派员来我们村调查我们反映的事实,了解我们的诉求,救村民于水火之中。

2、立即制止违反国家政策随意扩大征地范围的违法拆迁行为。除了220亩地外,不得再在没有批文、没有项目、没有规划的情况下扩大征地。

3、如果因为改善民生需要将我们的房屋拆迁,我们迫切要求原拆原迁,就地安置,重建我们的家园。让我们在祖宗留下的土地上继续发展生产、保障生活。文山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恳请各级领导体恤民情,挽救我们的家园!为了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防止广东乌坑、云南巧家事件在我们这里重演,恳请党和政府为我们村民做主。还我们一个公道为感!

福州市闽侯县祥谦镇文山州村村民(签名)

2012年6月12日

(附:签名31人影印件)

隆林各族自治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隆林各族自治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行政区划隆林各族自治县

原称西隆县。1951年西隆县划分为西林两县和隆林县。

1953年成立隆林各族自治区(县级建置)。1955年改现名。

2000年,隆林各族自治县辖3个镇、18个乡。

2005年,者隘乡并入新州镇;常么乡并入德峨乡;长发乡并入克长乡;龙滩乡并入岩茶乡。隆林各族自治县辖4个镇、12个乡:新州镇、桠杈镇、天生桥镇、平班镇、沙梨乡、隆或乡、者保乡、者浪乡、革步乡、金钟山乡、德峨乡、猪场乡、蛇场乡、克长乡、岩茶乡、介廷乡。

地理条件隆林各族自治县地图

地理位置位于广西西北部,处在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带。它东与田林县为邻,南与西林县接壤,北以南盘江为界,与贵州省的兴义、安龙、册亨等县市隔江相望,气候属亚热带高山气候,四季分明,温润多雨。

地形县境地处云贵高原,地势高峻,山体巍峨,海拔多在800~1400米。最高峰斗烘坡海拔1951米。西南金钟山1819米。山体高大,山峰如锯齿,森林茂密。

自然资源隆林各族自治县

水利隆林的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南盘江下接红水河,有被誉为隆林经济“命脉”的冷水河。水能资源除南盘江为国家重点开发外,境内小流域现已开发2.68万千瓦,尚有14.97万千瓦的电能可开发利用。

矿产隆林的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的有锑、黄金、煤、水晶、石灰石、等辉绿岩等。矿产种类多,储量大,其中锑矿蕴藏量达6.3万吨。

植物植物资源有593种,仅国家、自治区重点保护动物就有112种,素有“土特产仓库”和“天然药材库”之称。现有森林面积155346.2公顷,木材积蓄量539685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3.6%。

经济建设

工业近年来,隆林各族自治县以资源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成效喜人。2006年全县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亿元,比上年增长52%。财政收入完成3.6867亿元,同比增长6.61%;全县共实施50万元以上项目77个,已完成投资3.8亿元,初步走出了一条以电力为基础,走水电结合、矿电结合、矽电结合、铝电结合、煤电结合的隆林特色工业发展路子。

隆林各族自治县是广西小有名气的有色矿藏之乡、全国锑矿主要产地之一、中国“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平班水电站就建在此。围绕资源和区位优势,该县确定了“以煤兴电、以电兴工、以工兴县”的工业发展战略。随着自治区“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年产50万吨电解铝厂、120万千瓦装机容量火电厂落户该县,隆林以此为契机,

隆林各族自治县

先后出台了《关于在全县实行重点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的通知》、《关于招商引资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招商奖励办法,实行“一站式”、“保姆式”、“按时办结”制度,着力营造招商、亲商、安商、稳商的氛围。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全面推进该县工业化进程。2006年以来,全县开工建设了隆林电解铝厂保全电源、那达河流域水电站等项目66个,总投资30.23亿元;储备隆林火电厂等项目119个,投资额达100多亿元。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属冶炼和能源为主的东部工业经济区域带,并规划建设占地约1500亩的工业集中区。工业集中区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场地平整并落实入园企业两家,二期工程已完成征地227亩,腊仁桥头能源工业基地已规划土地面积800亩。年产4.5万吨的铝棒加工项目已完成95%工程量,铝厂二期后续2.8万吨电解槽的安装工作已完成并进行投产;天生桥水泥厂企业改制工作完成。仅2006年1-11月底,该县金属冶炼行业缴纳增值税就达2074万元,同比增长107.4%。引进广东亨达利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隆林铝产品(铝棒)生产线等项目17个,总投资达5.45亿元。

农业。200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41615亩,粮食总产80637.5吨,平均亩产236公斤,其中中稻播面87593亩,中稻总产量36117.7吨,中玉米播面169597亩,玉米总产量36540.3吨。经济作物播面为203506亩,其中烤菸37700亩,产量3289.3吨,甘蔗11359亩,木薯1953亩,药材(五谷等)7160亩,油料作物(油菜、花生)29205亩,蔬菜93488亩,香西瓜1390亩,其它经作物(芭焦芋)19446亩。茶园面积2386亩,产量391.8吨。水果面积(挂果面积)12105亩(不含板栗、核桃等坚果类),产量4465吨。水稻、玉米、烤菸、水果、蔬菜、油菜等作物已成为种植业中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水稻推优达94%以上,玉米推优57.6%,各种经济作物良种推广率达80%以上。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逐步形成,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40%左右

隆林各族自治县

。林业全县土地总面积530.6万亩,其中土山面积367.7万亩,占69.3%,石山面积162.9万亩,占30.7%。林业用地面积320.88万亩,有森林面积233万亩,林木蓄积54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3.76%。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造林26.85万亩(退耕地造林12.85万亩,荒山造林11万亩,配套封山育林3万亩),项目涉及全县16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20080户10.996万人。完成“路、城、点”生态群带建设工程3万亩。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157.7万亩,完成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5.0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1万亩,封山育林2.95万亩)。

隆林县有广西金钟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广西大哄豹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两个。目前,正在开展介廷乡境内的“九十九堡”县级自然保护区调查规划及筹建工作,广西金钟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已通过专家认证,现正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养殖业“十五”以来,隆林县积极调优水产畜牧业结构,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择优发展,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在山区重点发展牛、羊等节粮型畜禽,在库区重点发展网箱养鱼和库湾围栏养鱼,使水产畜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推动了水产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2005年底,全县渔业养殖面积达9.8万亩,其中,大水面鲢、鳙鱼养殖0.9万亩,库湾围栏养鱼0.5万亩;网箱养鱼达2226箱,比“九五”期末增长84.9%。渔牧业产值实现1.57亿元(其中牧业13550万元,渔业2191万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5.2%,渔牧业产值在全县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了28.5%;农民在渔牧业方面纯收入366元,比2000年增加100元,水产畜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2007年来,隆林县实施了圈养山羊、种草养猪和种草养牛等示范项目,建立健全隆林黄牛养殖示范场1个,种草养猪示范点5个,

隆林各族自治县

隆林山羊养殖小区5个,山羊圈养示范户50户。至9月底全县累计人工种草7000亩,利用农作物秸秆6.5万吨,配套养畜9.5万头(只)。非公经济隆林县进一步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放宽登记条件,最佳化办事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支持、引导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大力开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鼓励有条件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承包、租赁、兼并、购买中小型国有企业,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下岗职工再就业结合起来。同时,努力帮助少数民族民众摒弃“轻商”的传统观念,鼓励他们走出家门经商办店,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目前,全县个体工商户已从1995年的2000户发展到3614户,从业人员从1995年的3000人增加到6347人;注册资金从1995年的1200万元增加到2321万元;私营企业从1995年的8户增加到18户,从业人员从1995年的150人增加到321人;注册资金从1995年的320万元增加到1296万元。

民族风情

隆林各族自治县聚居著苗、彝、仡佬、壮、汉等五个民族,具有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古朴奇特、浓郁的民族风情,被称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隆林具有内容丰富独特的民族风情节日。其中五个民族共庆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三月三”、“五月五”“七月十四”。各民族传统的节日有:苗族的“跳坡节”,彝族的“火把节”,仡佬族的“尝新节”,壮族的“香根节”(农历正月二十八)“三月三”或“排歌节”、“四月八”、“六月六”、“九月九”、“冬至节”、“灶王节”。而在这些节庆当中,影响最大,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则是苗族的“跳坡节”,彝族的“火把节”以及仡佬族的“尝新节”,每年当这三个节日举办的时候,吸引不少区内外及海外人士观光旅游。

“跳坡节”苗族的“跳坡节”是苗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

隆林各族自治县

“跳坡节”这天,远近村寨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到坡场来,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和竞技活动,此时其他民族也蜂拥而至看热闹;“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这天,白天彝族村民杀鸡宰鹅、祭祀祖宗,入夜人们手持火把,绕着住宅和田垌转,尔后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抹黑脸”则是彝族男女青年交友或彝族人民喜迎宾客的特有习惯,冷不防的把锅烟墨抹到对方脸上,然后相互追逐嬉戏。

“吃新节”仡佬族的“吃新节”是他们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夏收前后,田里粮食成熟了,仡佬人都要举行一次别有韵味的尝新活动;

还有壮族的“三月三”排歌节、壮戏;高山汉族的婚嫁习俗等均别有风味。

面积人口

隆林是多民族聚居区,全县有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9.41%,境内重峦叠峰,沟壑纵横,石山面积占总面积的34.92%,土山面积占65.08%。土山面积369万亩,农民人均11.2亩,有214.48万亩草场可用于发展畜牧业。

全县农业户数74575户,全县乡镇人口345799人,其中农业人口336858人,农村劳动力190002人。2005年末有耕地面积293706亩,其中水田91119亩(保水田47058亩,望天田44061),旱地202587亩(固定旱地127399亩,不固定旱地75188亩),农民人均有耕地0.87亩。

旅游服务隆林各族自治县

隆林县北与贵州国家级风景区马岭河峡谷、黄果树瀑布接壤;西与云南昆明世博园、石林风景区接壤;东与百色、桂东南的大景点接壤,形成滇、黔、桂旅游“金三角”的中心,旅游开发潜力巨大。隆林具有众多的旅游观光景点。其中自然景点有:雪莲洞、天湖(万峰湖)、自治区级金钟山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级大烘豹自然保护区等;民族风情旅游点有:么窝、大树脚、张家寨、龙洞大寨、那伟洞沟、马场大坝等。隆林具有初成规模的旅游接待设施。县内有三星级旅游宾馆1家,共有大小宾馆、饭店、招待所等约30家,床位约2000床。

雪莲洞风景区距隆林县城24公里,离天生桥13公里,位于隆天公路边2公里处。它包括洞外大面积的绿地跑马场和洞穴景观。雪莲洞全长2000多米,以举世罕见的洞中四大精品景区闻名:神圈莲池景区、雪松梯田景区、雪莲阡陌景区及地下森林景区。这些景区均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

天湖(万峰湖)隆林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的结合部,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境内有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水电站,电站形成的高原天湖——万峰湖将三省区连为一体,素有“高峡出平湖,一日游三省”的美称。

冷水瀑布风景区冷水瀑布又称神龙喷水。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城南14公里冷水山。源出梅达山地下河。它是一幅宽几十米,高100多米,长年平均流量每秒5.23立方米的飞瀑,分为3股:左边一股,顺峭壁直奔而下,气势磅腐礴;右边一股,则从高山石洞中倒吐而出,飞落潭面,水汽升腾,形成层层薄雾;中间一股,直冲数米后,又沿一突出于崖上的峭壁,成抛物状降落。在山脚潭面瀑布飞落处,有一小洞可观瀑布。现从梅达到冷水滩间,分4级建发电站,晚间山上山下,银灯万盏,犹如神龙吐珠,给冷水瀑布增添无限光彩。

德峨民族风情乡该乡位于县城南面30公里,聚居著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共17000人,其中少数民族15980人,占总人口的94%,系典型的民族之乡,堪称“活的民族博物馆”之缩影。街场上,满目皆为五彩缤纷、艳丽夺目的民族服饰,对情歌声、唢呐、芦笙声、“尝酒”的叫卖声

隆林各族自治县

不绝于耳。夜幕降临,对对情侣仍在街场上难舍难分,他们沿用着古老而独特的“比腰带”、“跳月亮”、抢头巾等恋爱方式挑选自己的意中人……天生桥风景区天生桥位于县城西面30余公里的南盘站畔,与贵州省兴义、安龙等县市隔江相望。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挢水电站就矗立于“天生桥”的遗址上。这里,有“亚洲第一坝”一级站高坝,有堪称全国之最的人工飞瀑,有面积为178平方公里的“高原天湖”。游人乘快艇可进行滇、黔、桂三省(区)接壤地“一日游”,浏览沿岸的奇山秀水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从高坝溯江而上30公里,可抵贵州省境内著名的风景区马岭峡谷和著名的“水上森林公园”金钟山林区;溯江而上150公里,可达广西西林县与云南省广南县的接壤地——八大河。

张家寨该寨位于德峨街场南面8公里处,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建筑特色的苗族村寨。该寨座落于青山石壁之上,均为木瓦结构的平房,古朴典雅,古色古香。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世代在这石崖上生息繁衍,从他们身上,可以寻觅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

科教文卫

教育2006年教育整体水平持续提高。全力打好“普实”攻坚战。在保证正常投入的基础上,一次性投入618万元用于“普实”建设,“普实”工作2006年10月份顺利通过自治区级评估验收。幼儿教育迅速发展,再次被联合国儿基会列为“早期儿童发展”(ECD)(2006—2010年)项目县。投入资金399.12万元,实施“世行贷款项目工程”9个。

文化目前已完成苗族“跳坡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撰稿并报送自治区专家审定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立足本县原生态苗族传统节庆“跳坡节”基础上创意的大型苗族原生态歌舞诗《跳坡苗山风》剧本已通过市委宣传部立项。

隆林各族自治县

体育隆林县打陀螺男女代表队在全市首届民运比赛团体赛中双双夺冠,并代表百色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区民运比赛;在全市首届“山基杯”跆拳道比赛中,隆林县获7金3银1铜,并获得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和女子团体总分第二的佳绩。

广播电视乡(镇)有线电视网路顺利从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剥离,15个乡(镇)网路服务站全部挂牌并正式运作;抓好全区县级城区有线电视数位化整体转换试点工作,已完成40个小区的数位化转换,平移用户5000多户。

卫生全力做好各项农村卫生工作,抓好新一轮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加大各种传染病和地方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力度。逐步扭转妇幼卫生工作被动局面。不断提高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综合应急能力。加大卫生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切实维护广大民众的利益。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大力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整治活动。人口和计画生育各项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各项优质服务深入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治理力度加大,认真完成全县各项人口和计画生育工作任务。全县人口出生6345人,计画生育率70.32%。

特色产品

县境内林区广阔,牧草丰盈,有黑山羊、黄牛等优良畜种及油茶、油桐、烤菸、蜂蜜、烤姜、薏米、灵芝等等,均属传统出口产品,其中隆林山羊是岭南地区的良种,烤菸是广西最好的优质烟,可与“云烟”相媲美,隆林桐油是全国有名的免检出口产品。民族特色工艺品有:民族服饰、蜡染、刺绣、芦笙、口弦、五色香包、绣花手袋等。

风味小吃

地方风味小吃有:黑粽子、羊瘪汤、辣椒骨、五色糯饭、枕头粑等。

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各族自治县

澳大利亚的农业是区域专门化生产吗

澳大利亚的农业是区域专门化生产吗

是的澳大利亚一些主要农产品状况:1.谷物。澳大利亚的谷物分冬季作物和夏季作物两类。冬季作物包括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与其轮作的有油菜籽、羽扇豆等。夏季作物包括稻米、玉米和高粱等。在澳北部,稻米可产两季。小麦是澳大利亚产量最高的谷物。主要小麦种植带横贯昆州中部、新州、维州、南澳以及西澳地区。澳大利亚是全球第三大小麦出口国,2001~2002年度出口小麦1640.6万吨,占世界小麦贸易总量的16%。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和日本,是澳大利亚小麦的最大出口市场。燕麦是澳大利亚传统的温带农作物。如今经过改良的品种使燕麦可以在更广泛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生长。新州是燕麦的最大产地,西澳和维州分居二、三位。2001~2002年度澳大利亚出口燕麦19万吨。大麦在澳大利亚主要用作麦芽供应酿酒业,在一些地区丰收时也将其作为饲料使用。一般情况下,大麦与小麦、燕麦及牧草进行轮种。南澳是大麦的最大产地。高粱在澳大利亚属于夏季作物。昆州为主要产区,占澳大利亚高粱总收成的一半以上。2001~2002年度高梁出口42万吨。大米在澳大利亚几乎全部种植在新州。巴布亚新几内亚、日本、中国香港、中东、新西兰、斐济等是澳大利亚稻米的主要出口市场。2.棉花。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的主要产棉国,也是全球皮棉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生产的棉花90%出口国际市场,主要出口对象为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和泰国等。棉花主要种植在新州。近几年来棉花的产量产值迅猛增长,使其成为澳大利亚第二大农作物,仅次于小麦。3.油料。澳大利亚生产的油料主要有油菜籽、葵花籽、大豆、红花籽和亚麻籽等。葵花籽和大豆是夏季作物,其他为冬季作物。近十多年来,油菜籽迅速发展成为澳大利亚的主要油料作物。4.蔗糖。澳大利亚甘蔗的商业性种植主要在东部海岸,昆州是主要产地,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95%。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糖出口大国,糖产量的大部分出口海外市场,主要为加拿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5.牛羊和肉类。牛在澳大利亚各州都有牧养,奶牛主要在南部和沿海地区,肉牛主要在昆州和新州。2001~2002年度,澳大利亚牛的总数为2774万头;羊只存栏数为1.11亿只,羊的放养经常与养牛和谷物种植混合进行,一些地区的农场主则专门从事羔羊养殖。同年,澳大利亚的屠宰生产肉类总产值为112.6亿澳元,鲜肉产量达313万吨,鲜肉出口为183.5万吨,肉类和活牛羊出口总值为65.5亿澳元。虽然澳大利亚的牛肉生产仅占世界产量的3.9%,但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国。6.乳品业。乳品业是澳大利亚的重要农业部门,继小麦和牛肉生产之后产值居第三位。2001~2002年度乳晶业出口总值达31.8亿澳元。7.羊毛。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2001~2002年度,澳大利亚羊毛产量为60.7万吨,对华出口羊毛达27.2万吨,也就是说占当年羊毛产量的44.8%输往中国,羊毛对华出口总值达14.5亿澳元。羊毛是澳大利亚对华出口的传统大宗商品,中国市场强劲需求是澳羊毛业的重要支撑力。8.蔬菜、水果等园艺业。园艺业在澳大利亚农业中属于劳动密集性产业,目前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澳大利亚出产多种水果,既有菠萝、芒果和木瓜等热带水果,又有苹果、橙子、梨、核果和浆果等温带水果。2001~2002年度,澳大利亚园艺产品出口达7.9亿澳元。二、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的特色由于其自然条件、社会制度、经济技术、劳动力等条件,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澳大利亚农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粗放与集约并存,土地单产较低,劳动生产率很高。澳大利亚是个地多人少、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发展农业不是靠人力投入的增加,而是靠土地的增加和现代技术的应用及科学管理。澳大利亚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的土地面积,在农业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农场规模比较大。即使在灌溉区的集约种植业,最小的农场面积也有50公顷左右。干旱区粗放牧场每个平均占地高达5万公顷。牧场平均规模约3万公顷,比美国牧场大十多倍。每个农牧业劳动力负担土地约1200多公顷。在农业用地中,90%左右是粗放的天然牧场经营。因此与世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澳大利亚农业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和载畜量都比较低,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澳大利亚畜牧业劳动生产力高的基本原因是大规模放牧式饲养,低的土地产出率却造就了高的劳动生产率。生产的专业化也是澳大利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2001~2002年度,澳大利亚每个农业劳动力(不包括渔业林业和农业服务人员)人均饲养270只羊、76头牛,人均生产小麦65吨、大麦34吨、高粱148吨、大米3.3吨、油料7.8吨、糖原料13吨、皮棉1.8吨、羊毛1.6吨、鲜奶29580公升,等等。2001~2002年度,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GDP高达63150澳元,劳动生产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农业商品率高、外向化程度高,农业受国际市场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并且,由于澳大利亚人少、国内消费市场容量就小,而农产品品种较多、产品量大,农产品不得不主要依赖出口,国际市场成为澳大利亚农产品生产的主要目标。澳大利亚常年农产品出口量约占农产品产量的75%。2001~2002年度农产品出口总值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81.5%。因此,澳大利亚农业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外向型。近年来澳大利亚越来越重视亚洲市场,出口产品重点已从传统的欧洲市场转向近邻的亚洲市场。同时,澳大利亚农业受国际市场影响很大。当国际市场需求量大、价格好时,澳大利亚农业生产上升幅度就大,否则相反。另一方面,澳大利亚人少地多,农地收成受自然条件影响也较大。特别是澳大利亚水资源比较短缺,凡遇干旱年份,农业生产便大幅度下降。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影响,澳大利亚农业生产年际水平不稳定,农业收成变化幅度较大。3.农业信息化程度高。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电脑网络普及率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网络“电子市场”’向农民提供市场价格、需求量、产品种类等信息,还向农民提供一种叫作“合同决定管理”的网络设施,使农民能未雨绸缪,及早给自己的产品定位、定价。原来畜产品出口多通过中间商和代理商,自从有了远程网络,越来越多的牧民直接做起“出口生意”,减少了流通环节,使自己的产品在国际上更具有竞争力。澳大利亚的网上咨询业比较发达,不仅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也为自己的咨询服务承担法律赔偿责任。有的农场主索性在网上常年聘一位市场顾问,随时从网上得到咨询服务。4.家庭农场占多数,农场呈现向大农场化发展趋势。澳大利亚的农场按其经营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农场主及其家庭成员为主从事生产的农场,称为“家庭农场”;另一类是由农场主雇工为主从事生产的农场。大多数农场为家庭牧场。家庭农场一般都拥有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并得到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持,而且经营也比较灵活。在澳大利亚,按农场的生产规模可分为三种类型:(1)小型农场,经营土地较少,一般为150~200公顷;(2)中型农场,经营土地一般在300~800公顷;(3)大型农场,经营土地在1000公顷或数千甚至数万公顷。虽然大型农场的比重很小,但占农场数3%的大农场却占农业用地的3/4。小型农场与大中型农场相比,相对耗费大、生产成本高、承受经济风险能力低。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政府利用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和减免税收等办法鼓励前景不佳的小农场主放弃土地改行谋生。如,前些年政府向准备离开农业的劳动者提供贷款,资助其重新创业,对成功者贷款变为无偿赠与,对失败者再以7年为限偿还政府,以加速农业劳动力转移。所以,几十年来澳大利亚农场呈现向大农场化集中的趋势,农业经营单位数量在减少,不过近年来农场数量趋于稳定并略有增加。5.农业经营由混合向专业化发展,专业地带明显。澳大利亚农业发展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为混合农业发展模式。随着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农业高度商品化促进了高度专业化,出现了经营某一行业或生产某一类产品的农场,甚至出现了某些工艺专业化,即一个生产单位只完成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某一个环节。例如,肉牛生产中有的单位专门从事育肥,肉鸡和养猪生产中有高度专业分工。这种专业化的出现与自然条件的影响、产品国际化有着密切关系,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在地域上也出现了某些特定的作物带和畜牧带。如昆士兰州沿岸的甘蔗带、塔斯马尼亚州的苹果区、东南部的小麦带,以及绵羊南移、肉牛北迁的集中趋势等。6.农业由以畜牧业为主向畜牧业、种植业并举发展。在澳大利亚的农业中,以前畜牧业长期占主要地位,畜牧业与种植业的比例很多年保持在6:4、个别年份甚至达到7:3。但近30年来,种植业比例呈上升趋势。其中种植业生产中的小麦,作为农牧业单项产品的总产值和出口值,都超过了以前长期分别占第一、二位的羊毛和牛肉的总产值与出口值。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