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业化养牛基地规划 评价俄罗斯亚洲部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美国工业化养牛基地规划 评价俄罗斯亚洲部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美国工业化养牛基地规划的一些知识点,和评价俄罗斯亚洲部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牛排是谁发明的

牛排是谁发明的

牛排的发明人是谁目前无法考正,牛排的起源地是在欧洲,最先开始吃牛排的应该是意大利,意大利作为一个美食大国,将牛排的美味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比较流行的微波牛排,他的发明人是王宏亮。

这道美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制作一份家庭牛排这种来自于西方的美食对于擅长拿筷子的东方人来说已变得易如反掌。但很少有人知道“家庭牛排”竟然是当年一位名叫王宏亮,30岁不到的年轻创业者所发明的。

牛排:或称牛扒,是块状的牛肉,是西餐中最常见的食物之一,牛排的烹调方法以煎和烧烤为主。

猪肉及羊肉是平民百姓的食用肉,牛肉则是王公贵族们的高级肉品,尊贵的牛肉被他们搭配上了当时也是享有尊贵身份的胡椒及香辛料一起烹调,并在特殊场合中供应,以彰显主人的尊贵身份,到了18世纪,英国已经成了著名的牛肉食用大国,现今的美国是消费牛肉的最大国家,牛排则早于在十九世纪中叶成了美国人最爱的食用方式。

评价俄罗斯亚洲部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评价俄罗斯亚洲部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西伯利亚为游牧民族的生息地。16世纪下半叶开始,沙俄越过乌拉尔山向西伯利亚扩张,并割去了原属中国的大片领土。1895~1905年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后,该地区开始大规模开发,以俄罗斯民族为主的人口大量东移。前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2年)库兹涅茨克大煤田及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的工业得以大发展。50年代实施了安加拉-叶尼塞河的水力资源开发。60年代中期起开发西西伯利亚大型油气田。70年代中期,开始修建4275千米的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即贝加尔-阿穆尔铁路(泰舍特-苏维埃港),已于1984年11月通车。西伯利亚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在此基础上,石油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开采、冶金工业也很发达,钢铁工业已初具规模,机械工业有发展,但不配套,仍较薄弱。农业以西西伯利亚南部较发达,小麦和乳、肉用畜牧业为主要部门。经济及行政区划西伯利亚地区包括克麦罗沃州、阿尔泰边疆区、秋明州、新西伯利亚州、鄂木斯克州、托木斯克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赤塔州、布里亚特共和国和图瓦共和国等11个行政区。从经济的角度来划分,西伯利亚又可分为西西伯利亚经济区和东西伯利亚经济区。西西伯利亚经济区西西伯利亚经济区包括:克麦罗沃州、阿尔泰边疆区、秋明州、新西伯利亚州、鄂木斯克和托木斯克州等6个行政区。面积约242.72万平方公里,仅占西伯利亚地区总面积的37%,而人口、工业总产值均占西伯利亚地区的60%以上,农业总产值占70%左右。西西伯利亚经济区是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第二大煤炭基地、第三大黑色冶金工业中心,机械工业、化学工业也很发达,同时也是俄罗斯重要的粮食产地,养牛业也很发达。总投资600多亿卢布,以石油、天然气、煤炭、木材开发为基础的西西伯利亚区域性生产综合体的建立,对西西伯利亚的经济发展作用巨大。原苏联政府对该综合体的组建非常重视,其建设费用比战前几个五年计划期间对东西伯利亚和乌拉尔经济建设的投资总额还高许多倍。西伯利亚的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发展迅速,产量不断增长。目前不仅向西伯利亚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学工业提供原油,而且向其它地区供应石油和提供出口。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工业也是西西伯利亚区域性生产综合体的重要经济部门,主要集中在秋明州和托木斯克州。农业在西西伯利亚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西西伯利亚区是俄罗斯主要的粮食产地和畜牧业基地之一。根据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西西伯利亚又分为南部区和北部区。北部区的采掘、采伐工业发达,丰富的矿物资源和森林资源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南部区则以燃料工业、黑色冶金、机器制造、电力、石油化学、轻工、食品工业和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东西伯利亚经济区东西伯利亚地区包括: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赤塔州、布里亚特共和国和图瓦共和国等5个行政区。面积412.3万平方公里,占西伯利亚地区总面积的63%。东西伯利亚经济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煤炭储量约占原苏联的50%,木材蓄积量占30%以上,可利用的水能资源占30%左右,铜、镍和其它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工业是东西伯利亚地区经济结构中的主导部门,形成了采掘工业和有色金属、木材初加工工业等专业化生产部门。东西伯利亚的镍、铜、钨、铝、锌、锡、金等有色金属的开采和冶炼业大规模发展,成为俄罗斯的重要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铜、镍工业分布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炼铅工业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伊尔库茨克州,炼镍和炼钼工业在布里亚特共和国、赤塔州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采锡工业集中在赤塔州,采金业则以赤塔州和伊尔库茨克州较为发达。煤炭开采和电力工业是东西伯利亚另一个专业化部门。东西伯利亚的煤炭主要集中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伊尔库茨克州,年产量为5000万吨,其中一部分运往西西伯利亚、乌拉尔和远东地区。东西伯利亚煤矿多数为露天矿,煤炭成本低廉,因而其电力工业也很发达,除满足日益增多的生产部门的用电外,东西伯利亚的电力还向外地区输送。森林工业和木材加工业是东西伯利亚经济区北部的支柱工业。目前,东西伯利亚的木材采伐量仅次于远东经济区,占全俄第二位,制材业、森林化学工业、木材水解工业、制浆造纸业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东西伯利亚的农业由于人口稀少、劳动力严重不足、气候条件恶劣等原因不十分发达,但其饲料、土豆和蔬菜播种面积大于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的畜牧业比较发达,养羊业是其畜牧业主要部门,羊只数目在俄罗斯联邦中居第三位。编辑本段经济发展过程历史过程十月革命前,俄国政府对西伯利亚地区奉行掠夺性的经济政策,没有采取多少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措施。该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非常低下,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全俄水平。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农业占绝对优势。1913年,西伯利亚农业总产值占本地区工农业总产值的78%,同年西伯利亚工业总产值仅为俄国的1.5%。当时,除采矿工业外,西伯利亚地区的其他工业部门都是极端落后的。黑色冶金业几乎没有,重工业生产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特别是加工工业部门产品所占比重微不足道,轻工业产品几乎全部都要从俄国的欧洲部分输入。沙皇的殖民政策阻碍了西伯利亚地区的资源开发和工业化进程。十月革命以后,西伯利亚地区的资源开发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十月革命以后,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开发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近代变化经过几十年的开发,西伯利亚逐步形成了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在大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西伯利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铺设,这里的生产力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1897~1917年的20年间,铁路沿线地区的城市从40座增加到63座,各城市居民数增加了2倍、4倍甚至8倍不等。三十年代,原苏联第二个煤炭冶金基地在乌拉尔——库兹巴斯地区建成。乌拉尔——库兹涅茨克煤炭冶金联合企业成了乌拉尔、西伯利亚地区实现工业化的基础。组建综合体的目的是为有计划地将工业重心逐步向东部地区推移,并为消除新开发地区经济上的落后状态创造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西伯利亚地区是原苏联的大后方,经济发展的速度高其于其他地区。1941~1945年这里的基建投资额几乎占苏联的1/4。1942年西伯利亚生产原苏联1/4以上的钢和钢材、1/3的生铁和近一半的煤炭和焦炭。五十年代,开发东西伯利亚的安加拉——叶尼塞地区自然资源的计划开始实施。这是生产力进一步向东推移的标志。这个项目比乌拉尔——库兹涅克联合企业建设规模更大、所用时间更长。安加拉——叶尼塞开发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伊尔库茨克州生产力发展。西伯利亚经济因此进入了一个高速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更加广泛地开发西伯利亚地区的自然资源,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若干个生产结构复杂的大型区域性生产组织。六十年代,原苏联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基地——秋明油气田的开发,使西西伯利亚变成了吸引资金和劳动力最多的地区。秋明油气田的开发按其规模来说,大大超过了乌拉尔——库兹巴斯煤炭冶金基地和安加拉——叶尼塞综合体体系。开发秋明油田,使原苏联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在原油生产方面赶上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原油最多的国家。七十年代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铺设通向太平洋的第二条交通大动脉—贝阿铁路。横贯西伯利亚与远东近北地区全长达3145公里的贝阿铁路的建设,是原苏联加速西伯利亚与远东经济发展的又一重大步骤。随着这条铁路的建设,资源开发重点逐步推向近北的广大地区。这里储量丰富的煤、铁、铜、锌、镍、石棉、云母、磷灰石和森林资源等,有可能在近期内被大量开发。未来铁路沿线地区的人口将不断增加,并逐渐在这里建成若干个工业中心和新城市。八十年代,原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50个研究所和各主管部门的近200个科研单位,联合制定了西伯利亚自然资源综合开发规划,简称西伯利亚规划。西伯利亚规划是从西伯利亚与远东的特点出发,从原苏联的全局考虑,选择对整个国民经济有决定性影响的那些部门,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个更大规模的全面开发西伯利亚的长远综合规划。现代概况目前,西伯利亚地区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由于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失调,加之缺少资金,劳动力等因素,制约了其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俄政府在西伯利亚的开发、建设过程中积极调整国内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备,不断扩大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使西伯利亚地区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对外贸易西伯利亚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比较优越,正在进入加速开发的阶段,为此,俄罗斯发展了这一地区的对外经济联系。自“八·五”计划以来,原苏联把扩大该地区的对外经济联系,作为各个五年计划的重要任务,大力发展本地区的出口商品生产,将该地区建设成为出口商品生产基地。西伯利亚出口商品的结构主要是由它的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决定的。西伯利亚的黑色和有色金属产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最大,约占38.6%。同其它地区相比,西伯利亚木材出口基地显然占有优势。木材在西伯利亚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仅次于黑色和有色金属产品,约为24%。目前西伯利亚木材出口基地的加工能力不高,出口商品主要是据材、原木、胶合板、刨花板、建筑用材。出口的制浆造纸工业产品有新闻纸、波纹纸、照相纸。木材和制浆造纸工业产品的出口额约为生产总额的6.6%。西伯利亚出口的燃料动力商品主要有库兹巴斯的炼焦煤、伊尔库茨克州的切列姆霍沃煤、秋明和托木斯克州的石油和天然气。1976年在燃料动力资源出口额中,石油占52%。在西伯利亚出口商品结构中,燃料动力资源的出口占全部出口商品生产总额的12.8%。机器制造业产品在西伯利亚出口额中的比重约为12.4%。近年来西伯利亚化工产品生产发展很快,此类产品在西伯利亚出口商品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大型企业向国际市场提供的化工产品有合成橡胶、汽车轮胎、轻型和重型板盖、液态氧、人造纤维、药品、松节油、冷杉油等。农产品出口份额较低,仅占西伯利亚出口总额的1.6%。主要出口产品有肉类、奶类产品、豆油、酒精、伏特加酒、白毫茶、面粉和食用油脂。目前主要的出口生产能力集中在伊尔库茨克州、克麦罗沃州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西伯利亚全部出口额的75.3%是由这3个地区的企业提供的。目前,俄罗斯政府把开发、建设西伯利亚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西伯利亚地区正处于大规模开发、建设时期。由于西伯利亚地区缺乏建设资金、劳动力以及必要的技术和设备,因而急切地期待着国内外的投资者的加入。同时,西伯利亚地区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吸引着国内外投资者前来投资、进行经贸合作,求得双方的共同发展。

白塔镇的经济状况

白塔镇的经济状况

1980年总产值为1091.71万元,2000年为27.28亿元。机械、化工、建材、矿产构成白塔镇主导产业;八公里机电泵业市场、装饰材料市场、蔬菜批发市场、钢材交易中心、陶瓷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构成了白塔镇商贸流通主体;白塔工业园、万山新材料基地构成了白塔较为集中的产业群带。拥有水泵、板簧、耐火材料等一批传统产品和高纯碳酸钡、碳酸锶、高纯氧化铝等一批高科技产品。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41万元。白塔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位于全市先进乡镇行列。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齐鲁乡镇之星、山东省民政工作全优乡镇、省级体育先进乡镇、淄博市经济强镇、淄博市小康示范镇、淄博市六好乡镇党委、淄博市模范乡镇人民政府、淄博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乡镇、淄博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先进单位、淄博市党员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淄博市老龄工作先进单位、淄博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创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单位、淄博市幼儿教育示范乡镇、九年义务教育示范乡镇、成人教育示范乡镇、淄博市教育强镇、淄博市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单位、淄博市科技明星乡镇、淄博市十佳卫生乡镇等,另有其它市级及博山区单项表彰27项。

近日,在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评选中,白塔镇成功入围,成为我区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一个成功典范。

近年来,白塔镇按照全区产业和空间布局规划,以建设博山新区工业区为目标,坚持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不断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生态化进程,综合实力列全市经济强乡镇第七位,是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示范单位、省重点特色产业镇、省板簧产业第一镇和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

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显实力

该镇作为我区的工业重镇,有工业企业826家,从业人员24780人,2011年上缴税金23948万元。镇域工业基础好,机制活,发展快,竞争力强。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汽车部件和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为城镇建设提供了坚实产业支撑。

汽车部件产业集群规模大、实力强,板簧产品涵盖重卡、轻卡、农用车及拖拉机等三大系列三百多个品种,汽车零部件产品产能达到10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汽车板簧产品生产基地。2011年被授予“山东省产业集群建设‘十大’突出贡献镇”称号。新材料产业集群起点高、发展快,海洲粉末产能位居全国第一;三丰集团生产的净水剂60%直接出口,成为亚洲最大的净水剂生产厂家;海博新材料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SMC低压低温开发试验基地。突出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内涵发展加快,去年完成发明专利申请30件,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50项,创建高新技术企业5家,成立市级科研开发中心8家,建成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处。有75家企业办理天然气使用审批手续,10家企业正式使用天然气,成为全市使用天然气示范镇。

城镇吸纳功能增强显魅力

有着博山北大门之称的白塔镇,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发达,产业聚集度高,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活力足,辐射带动力强,每年有近3万镇外人口进入务工经商、生活居住,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

该镇投资3000多万元修建孝妇河沿河东路,打通贯穿白塔全线的镇内道路,对文姜铁路道口进行拓宽改造。投资1000余万元,对镇域的张博路和西过境路等主要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升级改造,完成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全镇绿地面积达40.8公顷。投资4000万元建设镇污水处理厂和3处垃圾中转站。群众居住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占地300亩、投资2亿元的和贵中心居住区,占地180亩、一期投资2900万元的海西社区,投资2000万元的掩的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同时,该镇还投资1000万元建设镇敬老院,投资530万元新建、改造校舍4500平方米。

“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次中心和辐射农村腹地的公共服务中心,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要素集约配置、提升小城镇综合实力、引领一般小城镇科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这是对我镇小城镇建设工作的充分肯定,将进一步增强我们干事创业、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促进既宜居、宜业、宜休,又单体精品、整体美观、提升形象的城镇建设目标的尽快实现。”镇党委书记黄向军说。他还透露,评为示范镇后,不光每年可享有1000万元的奖补资金,在技术、项目、政策等方面还可获得一定支持。1922年2月12日,大海眼村周仲璜在昆仑两级小学任教时,经邓恩铭介绍入党,成为全镇第一名中共党员。

1937年12月30日,国民党殷启民率部在大庄村与日军交战,日军伤亡不祥,殷部牺牲10余人。

1938年6月至1940年春,我八路军、抗日游击队在廖容标司令员的组织领导下,在东万山、小海眼、白塔等地,根据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集中力量成功地对各道会门进行了争取改造工作,将道会门整编为抗日自卫团,将罡风道编为博莱抗日自卫团,并建立了党组织,为创建博山县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39年2月12日,国民党翟超部队在小海眼伏击日本巡逻车,击毙日兵3人,翟部牺牲周绍武1人。

4月,日军强迫群众在大海眼村和白塔村修筑岗楼,指令伪乡长、保长派老百姓护路。

1940年6月,“黄砂会”在小海眼村南炸日本火车,战情不详。后来日军报复,放火烧了小海眼“香磨房”,村民孙氏全家四口无一幸免。

1944年9月,住在“劈山炮楼”里的日本兵,携枪到东万山胡作非为,被焦念海领导下的游击队员冯八月、马方柏等人将其打死并得枪而去,三天后,日军报复,烧毁200余间房子。

1946年6月,淄川县龙泉区派牛敬山到东万山村开展党的组织发展工作,首先有马文献、马文莆、孙即法加入了党组织,由马文献任书记,马文莆任宣传委员,孙即法任组织委员。同时建立了职工会,会长孙即法,农救会会长马文明,民兵队长马天琪,指导员孙即成。

1947年3月24日,我华东野战军在莱芜战役胜利结束后,由陈毅司令员率领到博山、淄川两县暂住,部队进行整修待命。军部驻在博山区大海眼村,刘伯承、陈毅、饶淑石都住在该村。5月16日,根据上级指示,全村动员村民参加民夫,随军支援孟良崮战斗。同日,陈毅司令员在连长以上干部会议上总结表彰了莱芜战役中有功人员,部署传达了孟良崮战斗计划和任务。

1949年5月23日,支援淮海战役随军南下的白塔小车队1000余人胜利归来。

是年冬天,动工兴建张博公路。

1950年3月建立万山乡,马天兴任万山总支书记兼乡长,丁昌恒任副乡长;罗圈、石佛、饮马、因阜、国家等五个自然村建立饮马乡,支书张子龙兼乡长,副乡长国洪昌;白塔、小海眼、西阿等四个村建立白塔乡,李金宝任书记兼乡长,孙维赣任副乡长;岜山、大庄、小庄、梁家庄等四个自然村建立大庄乡,支书孙仲联,乡长福庭;淄川县昆仑区改为第四区,龙泉区改为第三区。

1956年11月,撤销万山乡、饮马乡,建立饮马乡并成立饮马乡党总支,王继忠任总支书记,刘玉洪、马天兴任副书记;梁柏成任乡长,孙兆建、马天献任副乡长。

1958年8月24日,原饮马乡的14个村及蕉庄乡的小庄、小梁庄划归昆仑人民公社,书记暂缺,副书记程汝祥、刘奉礼,社长刘发旺,副社长乔英贵、宋德福。

1962年2月13日,根据淄博市委指示,把大庄、小庄、小梁庄、白塔、小海眼、西阿、罗圈、石佛、因阜、饮马、国家、东万山、南万山、北万山、北峪、小店等十七个自然村由淄川区划归博山区,并成立“海眼人民公社”,公社驻地大海眼村。

4月,成立第一家镇办企业--海眼公社制修厂。

1963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修缮队。

4月15日,镇辖区发生特大冰雹,电话线路全部毁坏。

6月1日,海(大海眼)万(东万山)公路及海眼桥建成并通车。

1970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工业办公室。5月1日,东山煤矿投产。张丰清任矿长。

3月1日,建立海眼公社拖拉机站。

1973年7月,公社机关迁至白塔村。

1976年5月,海眼煤矿投产。

1977年3月,海眼公社工业陶瓷厂建成投产。

1982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海眼人民公社更名为“白塔人民公社”。

1983年10月,经博山区人民政府批准,白塔公社改为白塔乡。

1984年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白塔乡改为白塔镇,程钦远任党委书记,梁善周任镇长。

7月,成立博山酿酒厂(博山饮料厂)。9月17日,在罗圈村北建立白塔镇敬老院,后迁至小海眼村北。

1986年2月4日,东万山村、石佛村分别与岭西乡上虎村、南闫村结成文明姐妹村。

1987年12月20日,合并海眼煤矿和东万山煤矿,建立白塔镇煤炭公司。

1988年8月,新修拓宽博(山)--矾(场)公路白塔地段竣工通车。

1990年1月14日,博山西过境路经过四年奋战胜利竣工,由山东省政府顾问张敬焘、宋一民,淄博市市长韩新民和博山区委书记邹大民等在白塔镇入口处为公路通车剪彩。

1992年3月,成立白塔镇建设委员会。

1994年4月,经博山区人民政府批准,将掩的、赵庄、簸箕掌三个自然村由域城镇划归白塔镇。

6月,贯彻博山区博发[1994]36号文件劳动力转移,将李家乡所辖的小南峪、铜井、柳沟、平安峪等四个村及石门乡的吴家宅、行者峪、下恶石坞三个村,整村分别并入白塔、小庄、赵庄、国家、小海眼、饮马、掩的等7个村。

1995年8月,白塔镇实施“人才工程”,委托天津大学为白塔镇招收一个大专班共43人。

1996年6月9月,白塔镇实施“双5000亩高产开发”工程,至1999年10月结束,获淄博市星火计划二等奖。

9月,整修拓宽后的白(塔)--石(佛)路通车。

1997年3月,白塔镇在孝妇河以东建立“私营企业工业园”第一期工程,占地80亩,博山外贸汽车板簧厂、博山化学厂率先入园建厂,翌年投产。

1998年8月4日,白塔镇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合建立“教学科研示范基地”。

是月,掩的耐火材料实验厂的“复合流动水口砖”列入国家新产品计划,并获市级“科技兴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0月,博山耐火材料实验厂、博山水泵五厂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是年,完成村民住宅楼近3.7万平方米,开发商品房1227平方米。

1999年7月,白塔镇被淄博市委表彰为“六好乡镇党委”。年底,白塔镇被评为博山区第一家市级教育强镇。

11月,博山钡盐化工厂的产品“电子高级碳酸钡”,首次顺利通过了山东省科技鉴定,获市级名牌称号。

是月,博山水泵三厂在全市同行业中率先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淄博大通水泵责任有限公司、博山真空设备厂、博山水泵三厂、淄博矿山设备总厂等均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000年10月,外商投资80万美元,建成国泰钢铁公司。

是月,白塔镇电视入户率及电话入户率均达70%以上,17个村达到了电话村的标准,白塔镇成为博山区第二家电话镇。

是年,淄博汽车配件股份有限公司、博山钡盐化工厂、博山华兽化工厂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是年底,淄博市福星陶瓷色釉料有限公司、博山华发机械厂、淄博大通水泵有限公司、淄博东海电子有限公司等合资企业及博山水泵五厂获自营出口权。第一产业

1947年进行土地改革,1972年粮食总产量496.48万公斤,1976年粮食总产量567.6万公斤,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15.5万公斤。

白塔镇境内多丘陵。多年来一直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工作重点。1957年兴修“国家水库”一座,塘坝3个,打大口机井47眼,打深井17眼,修主干水渠1.6万余米。1973年,在孝妇河两岸修筑河堤20公里,移土田400余亩。1996~1997年,投资100多万元,完成了孝妇河的清淤,完成了对国家水库、东万山村东山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水利工程完成率和使用率均达100%。1996年大力推广科学种田,全镇吨粮开发面积达到5000余亩。1997年后,以科技兴农为先导,深入开展“科技效益年”活动;1998年突出抓了农田“三灌”工程,饮马、大庄、国家等村对2500亩农田实施了“喷灌”,在全区率先通过了市区验收,全镇的水井及灌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15.5公斤。

“七五”期间至“八五”期间,注重特色发展,积极开发蔬菜生产基地,引进蔬菜新品种,初步建成了掩的、赵庄、因阜、国家、大海眼五个蔬菜生产专业村。1997年着力抓城郊“菜蓝子”工程,到1998年已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352个,种植面积达236.2公顷,年产蔬菜148.72万公斤。其中在赵庄村建成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一座,总投资700余万元。2000年被淄博市评为“淄博蔬菜系统先进单位”。建成了赵庄、小店、掩的等果生产基地7800余亩,植树120万株。1996~1997年实施了“三大工程”(即“千亩红叶”工程,“万亩园”工程,“山林公园”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绿化、美化水平。1997年开始,西阿村实施“银杏园”工程,植树5万余株。畜牧业方面扩大规模养殖,加快畜牧养殖基地建设。至1997年已发展到养牛场73处,牛饲养量达300多头;养猪场24处,猪存栏量达5880头,肉蛋奶产量达234吨。1998年,白塔新建养猪场一处,引进美国新品种猪,每年出栏达300余头。1999年,北峪村投资130万元,建养鹿场一处。特种养殖开始兴起。建国初,白塔镇仅有煤炭、石灰窑、青砖窑及少数村的几座红炉,均是私营手工业。后来,全部改为队办副业。1962年4月,成立第一个镇办企业海眼公社制修厂。1963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修缮队(建筑队),镇村企业迅速发展。1970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工业办公室(简称海眼工办),管理全镇的镇村工业。1973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拖拉机站,1977年3月成立工业陶瓷厂,1979年7月成立博山钡盐化工厂,1984年7月成立博山酒厂(原博山饮料厂)。1985年镇办企业发展到17家。70年代红砖生产是白塔镇村办企业的支柱企业。80年代初,水泥制品再度兴盛,西阿、小海眼、国家、白塔等村,建起了水泥制品厂,镇办企业博山水泥制管厂建成投产。1969年北峪村利用地方焦宝石资源,率先办起了村办企业北峪耐火厂,当年获利11万元,产品销往省内外。北万山、东万山、国家、掩的等村相继建起了耐火材料厂。为抓机遇求发展,小海眼村还利用博山水泵厂家属下放,成立家属工厂;利用其设备、技术人才,于1962年10月,成立了博山化设备厂(海眼化工机械厂)。1978年,白塔村利用地理条件,聘请上海的退休工程师,成立了博山首家汽车修理厂,又先后办起了海眼公社工业陶瓷厂、钡盐化工厂、海眼公社建筑队、博山酿酒厂、砂砺厂、涂料厂、博山制药化工厂等。1985年,全镇拥有工业企业40余家,从业人员6700余人,占全镇劳力的63%,实现工业产值931万元。“七五”期间,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化工、矿业、建材等四大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企业。1988年白塔镇成为淄博市六个工业产值过亿元的乡镇之一。1989年至1990年连续二年被淄博市评为“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七五”末全镇工业企业发展到131家(其中镇办企业13家、村办企业118家),实现工业产值16.5亿元(其中镇办企业2.5亿元、村办企业14亿元)。1994年起,全面推行股份合作制,到1995年底,有13个村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有123个企业改为股份合作制企业,被淄博市评为“推行股份合作制先进单位”。镇村骨干企业5年间开发研制新产品68项,其中8个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19项通过了省级新产品技术鉴定,有17个产品获市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星火奖。1993年,掩的、赵庄、小庄、国家、小海眼、大海眼、白塔、饮马等八个村跨入淄博市经济强村行列,占博山区市级经济强村的三分之一。1994年,全镇有9个村实现了经济总收过亿元,占全区亿元村三分之二,当年被评为淄博市星火示范乡镇。1995年,全镇工业企业发展到145家,固定资产原值达到2.2亿元,从业人员9200余人。1996~1997年全镇工业总投入1.4亿元,配套设施技改新项目50余项,当年镇办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2000余万元,有12家企业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大中型乡镇企业”称号。全镇已形成十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生产格局。1995年,白塔镇成为“山东农村经济综合实力200强镇”之一。

1998~2000年,博山耐火材料试验厂、博山水泵五厂、博山水泵三厂、淄博大通水泵责任有限公司、博山真空设备厂、淄博汽车配件厂、博山坝盐化工厂、华鲁化工厂等八家企业,先后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博山水泵三厂、淄博福星陶瓷色釉料有限公司、博山华发机械厂、淄博大通水泵责任有限公司、淄博东海电子有限公司、博山水泵五厂等六家企业,获得了自营出口权,其中淄博福星陶瓷色釉料有限公司、博山华发机械厂、淄博东海电子有限公司三家为合资企业,大通水泵责任有限公司为外商独资企业。2000年全镇工业企业580家,其中集体180家、私营400家,完成社会总产值27.28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441万元。90年代以后白塔镇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截止1997年底,全镇的私营企业达到176家,个体工商户达到474家,注册资金达6500余万元,年创产值4.3亿元,利税达345万元。私营经济占全镇经济总量的七分之一,占全镇总税收的18%。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汽车板簧、化工、流通服务业为主的个体私营企业群。1998年成立了白塔镇个体经济协商管理委员会,大力支持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是年开发建设了占地80亩的“白塔镇私营企业工业园”第一期工程,出台了优惠措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当年博山化学厂、博山外贸汽车板簧厂等率先进园建厂,投资380万元,占地25亩,翌年竣工投产。1998年全镇11项重点技术项目中,私营企业占4个,博山区的十大私营企业纳税大户中,白塔镇有7家。

1998年底,私营企业及个体商户已达821家(其中私营企业276户、个体工商户545户)。是年白塔镇被淄博市评为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单位。1999年私营企业户和个体工商户分别比1998年增加了82和111户,个体私营经济占全镇总产值的40%。

2007~2008年,全镇经济以建设博山北部工业新城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龙头骨干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进一步增强。2008年镇域企业个数达到926家,其中,工业企业704家。企业实现利税15.4亿元,上交税金1.78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11亿元,利税13.9亿元,上交税金1.39亿元,规模工业个数达到113家。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2亿元,实际投资1000万元项目达到49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0.77%。一是大力实施科技创新。结合全镇产业结构特点,积极引导企业走科技创新,循环经济之路,引导企业重点发展高、精、尖新产品,全镇完成专利申请38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家,成立市级科技研发中心1处。引进和研发了汽车空气悬架系统、特种电机、稳定杆、高分子材料、新型农药等新技术、新产品,山东兴华板簧制造有限公司瞄准汽车减震系统制造前沿,研发汽车钢板弹簧替代产品空气悬架系统,该产品现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汽车行业,国内主要进口应用于高等级客车上,前途广阔。二是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抓好产业产品优化,提升主产业,实现规模效益,形成产业集群。即以山东兴华板簧制造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年产各类汽车零配件20万吨,2007年被省机械行业办公室授予“山东省板簧制造基地”称号;以山东天成农药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品包括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冶金材料;以博山腾龙泵阀为龙头的通用机械产业群。2008年三大产业集群实现产值80亿元,利税13.5亿元。1、白塔镇支柱产业:机械行业,主要以板簧、水泵为主。2000年底,全镇共有板簧生产厂家119家,水泵生产厂家76家。

2、专业村:多年来,全镇各村都因地制宜,发展各自的特色行业,形成了一大批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村。如石佛“童装专业生产村”、簸箕掌“肉食专业生产村”、因阜“韭菜专业村”、赵庄“蔬菜生产基地示范村”、东万山的砂锅等,都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高科技农业:在全镇实施“一园十点”工程,涌现出了一大批高科技农业示范小区,如博山区高科技示范园、北万山冬季农业示范小区、西阿银杏示范园等。截止2000年底,全镇共建成各类大棚400余个,规模养殖场90余处。先后引进迪卡猪、小尾寒羊、梅花鹿等养殖新品种8个,美国凯特杏、日本樱桃西红柿、以色列五彩椒等蔬菜新品种16个以及黑宝石李子、冬枣等果树新品种12个。

万山砂锅久负盛名。据东万山村碑记载,东万山砂锅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砂锅生产所需的原料,是东万山村自产的。经过粉碎加工,配料绞泥,成型烘干,涂药(黑药、白药)烧制等几道工序。东万山的砂锅种类很多,有大砂锅、二砂锅、三砂锅、四砂锅、耳锅、砂壶头、药锅、火锅和洗手盆等。2005年东万山砂锅厂仅剩一处,只产药锅。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美国工业化养牛基地规划和评价俄罗斯亚洲部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