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两口年纪大养牛,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老两口年纪大养牛,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老两口年纪大养牛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老两口年纪大养牛的知识,包括俗语“外甥头,舅家牛,叔嫂房,不同问”,是啥意思有道理吗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人死了,钱给别人花了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人死了,钱给别人花了

01

一直不愿提及这个故事,因为想起来真的让我很痛心。

刘伯伯夫妇,早年生了一个畸形的孩子,孩子生活不能自理。老两口没有舍弃,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到四十岁,孩子死去了。老两口没有更多的悲伤,没过多久就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

老两口六十多岁了,因为常年的劳累,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为了生存,还要养牛,耕田;虽然到农忙的时候也会请人帮忙或雇工,但农村的杂活多,一年四季都闲不下来。住的两间草房里黑黢黢的,除了必须的生活用品外,可以说是家徒四壁。

两位老人生活更是节俭,用农村话讲,就是“一分钱掰开两瓣花”,衣服从来不舍得买,都是捡相邻不要的,自己再缝缝补补,对付着穿;吃的更是花钱的就不买,自己家菜园子有什么就吃什么,平时别说是肉,就是一块大豆腐都舍不得吃。

那年,我正在上大学,寒假回家,妈妈跟我说“刘伯伯老两口死了”,我听了也没太在意,那么大年纪的人,加上积劳成疾,死了有什么奇怪的呢?在农村,有比他们年轻好多,突然生病死去的,也不是个例。

“你知道他们是怎么死去的吗?”妈妈看我无动于衷,就问我。

“怎么死去的?”我听妈妈这样问我,知道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好奇起来。

“你都想不到,”妈妈摇了摇头,有些痛心地说,“被人用斧头砍死的。”

怎么会是这样?这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如何也想不到会是这样死法。老两口平时对人总是和和气气的,不微笑不说话,不要说跟谁结仇,就是与人发生口角之争的事都没有,谁竟然这样心狠,对两个年老体衰、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痛下死手呢?

妈妈告诉我,村里新来了一个精神有点不正常的老光棍,一天老光棍去刘伯伯家院子里的洋井(压水井)打水,弄了一庭院子水,刘伯伯埋怨了他一句,老光棍回家取了一把斧头,回来就把毫无准备的老两口砍死在屋子里。

“真是太惨了,不过这也太离奇了,快赶上《故事会》里的故事了。”我一边觉得不可思议,一边为刘伯伯夫妇感到难过。

“还有更离奇得呢,”妈妈接过我的话,故意卖了一个关子,“你想都想不到。”

“你说吧,我真想不到。”我苦笑了一下,摇头告饶。

“谁都没有想到,警察来了,搜查家里东西,竟然从衣柜里翻出了五万块钱和两个金手镯子。”妈妈说这话时还是一副不敢相信的神情。

这可确实把我震呆住了。我上大学一年才花2千元啊!要知道九十年代初的农村,“万元户”就是富裕的家庭了。孤苦无依,年老体衰、一分钱都舍不得花的老两口竟然存下了五万元钱!!!

深深的震惊之后,是大大的悲哀:一辈子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没吃过一顿像样的饭菜,甚至死了,攒下的钱留给下一代的继承人都没有。警察无奈,从户籍上查找出生地,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八杆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继承了老两口绝大部分的遗产。

人死了,钱给别人花了,花钱的人是老两口活着的时候,做梦都梦不到的人。

02

刘伯伯两口攒一辈子钱不花,留给别人花,虽说是个特例,但有这种消费心里的老人却不在少数。

综观老年人舍不得消费,不怪乎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老年人的生活观念一般都是传统、保守的,在消费的表现上就是一切从俭,能少花的少花,能不花的坚决不花。

中秋放假回父母家,老两口晚上没事就喜欢看电视,图个热闹。家里电视是用了七八年的老式彩电,我想换一个大屏幕液晶的,话刚一说出,两位老人就急了,说电视好好的,也没坏,换什么换?我知道再说也无益。等他们出去遛弯回来的时候,我已经把新买的电视给装好了。

这些年跟他们打交道,我早已知道了“对付”他们的武器:什么都不说,买回来再说。

另外,老年人大都是从苦难的日子里走过来的,过惯了节俭的生活,即使现在条件改善了,消费的观念也没有转变。

妈妈的楼上也住着潘姨老两口,潘姨的儿子在北京工作,有着不错的工作。老两口都有退休工资,儿子每年还给老两口不菲的赡养费,按理说,老两口应该好好的消费,好好的享受才是。但是,每次潘姨跟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专挑便宜的买,贵一点的东西都舍不得花钱。妈妈有时跟她开玩笑:“你攒这么多钱不花留着给谁?你儿子又不缺钱。”潘姨听了也只是苦笑:“我也知道留着钱没用,但就是舍不得花钱啊。”

消费是一种观念,跟有没有钱没关系。

再有,社会的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一些农村户口的老人,没有退休工资。买药就医要花钱,养老送终要花钱,手里没有点“过河钱”,他们心里没有底,即使有消费心,也没有消费胆。

老年人,大多吃过苦,受过罪。如今条件改善了,国家政策也越来越深得民心,老年人,真的应该改变消费的观念,该享受的享受,千万不要攒着钱不放,最

俗语“外甥头,舅家牛,叔嫂房,不同问”,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俗语“外甥头,舅家牛,叔嫂房,不同问”,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你好,我是山农村民笑哈哈,很高兴为你解答。

俗语“外甥头,舅家牛,叔嫂房,不同问”,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山农的回答是有道理的,那它们是什么意思呢?

在古代,人们讲究长幼有序,讲孝道,重礼仪。舅舅虽是外姓,但他作为母亲的哥哥,就代表了母亲,有权教导外甥。有些地方的风俗,外甥女出嫁的时候,都需要舅舅背她出阁上轿,可见舅舅与外甥的关系是相当融洽的。

可”外甥头,舅家牛“有什么关系呢?

“外甥头”古时候,人们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的身体不可随意触碰,随意伤害。但舅舅作为母亲的哥哥,母亲为天,10月怀胎分娩之情,养育教导之恩。这些都是作为子女必须铭记在心的,舅舅可代表母亲,由于他是男子,也有“长兄为父”的意味。所以舅舅抚摸外甥的头,那是一种关怀,一种爱的表达。

“舅家牛“,牛是无论在是古时候,还是现在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耕牛作为家里的重要劳动力,是家里的宝。要与牛养成高度的默契,让它心甘情愿的为家里劳作,定是要真心相待的。

”外甥头,舅家牛“其实就是表述,外甥与舅舅的关系,舅舅把外甥当作家里最重要的牛一样来关心、爱护。

”叔嫂房,不同问“,男女授受不亲,到如此开放的现代,也需要大家注意,何况是古代的封建时期。小叔是丈夫的兄弟,嫂嫂嫁进门,就是长辈,对待长辈,需谦逊有礼,尊敬有加。同住一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就必须保持男女相处之道。因此,叔嫂之间,尽量避免单独相处,有事商谈,也不可在私下无人之地,无人之时。首当避嫌,这是最重要的礼仪。不然是会受到家族的惩罚,女子会被休弃或者进猪笼的。比如:潘金莲,本该恪守妇道与武大相亲相爱一生,却想着勾搭小叔武松。武松为人刚直,不愿与染,才有了潘金莲与西门庆的荒唐之事。武松怒杀潘金莲,潘金莲受此结局也是她不守妇道的咎由自取。所以,”叔嫂房,不同问“,这个在古时候是很重要的。

要我说,农村俗语这池水深了去了!它包罗万象,深不可测。

“外甥头,舅家牛”说的就是舅舅与外甥之间的亲情关系非比寻常。一般来说,女人出嫁以后,娘家兄弟就是自己的靠山和腰杆。在夫家受了委屈也好,有娘家兄弟做主,就是不一样。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娘家兄弟为自己的姐妹做主,那些本来犯浑的丈夫就变老实了!

有了这么一层关系,出嫁的女儿生了孩子就是他舅舅的外甥,娘家兄弟也会倍加关怀的。舅舅会对外甥格外呵护。“摸摸外甥头,舅舅抖一抖”说的就是舅舅见了外甥的那种不由自主的欣喜和关爱,就像对待自己家里的耕牛那样。

之所以把外甥头比作了舅家牛,那是因为古代农耕社会中,牛是一个农村家庭最重要的生产生活物资。这样比喻更可见外甥在舅舅心目中的位置。

前不久看到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小男孩的母亲和父亲离婚以后,就回到了姥姥家,父亲从来不管她,后来母亲也去世了,未成家的舅舅就担起了抚养小男孩的责任!故事感动了好多好多的人们。

其实这句话更广义地还指大伯子与兄弟媳妇之间更应该注意相处的距离。

这里还流行一句“小叔子就嫂嫂,好比割草草”,说的就是年龄小的兄弟可以和嫂子自由一些,而如果是年龄大的大伯子跟兄弟媳妇相处,那相处起来就更外格外的小心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孤男寡女在一起,说不定会闹出一些事来,更会引出什么闲话来。

这两句俗语凑在一起,更加强调了出嫁妇女与娘家兄弟之前相处的亲情和放松,而与夫家兄弟相处就需要技巧,注意方式方法了!即使在现代社会,不再有男女授受不清这些老话约束,但基本的男女有别这样的伦理还是应该注意的。所以这句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您觉得呢?

“外甥头,舅家牛”意思是,外甥的头,就如同舅舅家的牛一样珍贵,不能随意给人抚摸。

这里的外甥头,主要是指没有发育完整的小孩。不止是外甥,所有的小孩在生长没多久,大约是幼儿园以下的年纪,身体的关键部位都未必长全的,尤其是头盖骨,小孩的头盖骨随着年纪的增长会慢慢的越来越愈合,坚固。

在小孩的时候由于头盖骨还没有长全找好,所以是不能轻易让人摸的,就怕有个不小心的过于粗暴对孩子造成伤害。

而牛在古代的地位就如同家里的亲生孩子一样,也是家里的一员,牛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失去牛就如同失去自己的生命,所以牛跟外甥一样都是至亲至爱。

因为舅舅在古时候的家庭地位是很高的,家里很多是都要由舅舅做主,所以才有了这句“外甥头,舅家牛”这句俗语。

这句话主要是家庭伦理和人情世故的角度说的。在古时,叔嫂这样的亲戚关系不宜走太近,容易让外人说闲话,就跟小姨子和姐夫之间的道理一样,男女之间还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我认为这句俗语无论是在过去还是今天都是合理适用的。

在农村有一句老话很简单的就能阐述姑舅亲的关系,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姨娘亲蔓菁根,没了姨娘就不亲,作为姑舅亲这种亲戚关系,也是出嫁女对于娘家人的心理依靠,也有句老话叫儿子怕娘,娘怕舅,很多时候作为娘家的哥哥或者弟弟,在出嫁女心里的位置是相当高的,其实不是怕,而是一种感情至深的一种爱,出嫁女担心自己的孩子之外,最为挂念的莫过于娘家人了,这也是一种很正常的亲情体现,在我们这出嫁女对于娘家侄子,因为和自己血缘关系,姓氏关系,称为是自己的后代,也是格外的亲切。

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娘亲舅大这些老话,对于舅舅来说,对于自己的外甥外甥女也是格外的亲切和宠爱的,也是出嫁女的铁杆盟友,很多时候是要作为娘家人来给撑腰打气的,也有些时候是要替自己的姐姐或者妹妹出气的,看过一个电影,老两口年老之后,生育的两个儿子实行轮流伺候的方式,一家住一个月,借走老人之前,还会邀请自己老舅在场,为啥邀请自己舅舅在场呢,那就是要舅舅做一个见证人,接走之前,将老人用称称过重量之后,拿小本本记上,才能轮换到下家,这是怕对待老人不好,老人瘦了,体重下降,那是不允许的,这个视频也是讽刺哪些不用心对待老人的子女,也侧面说明舅舅的重要性。

男人的头,女人的腰,那是摸不得的部位,你要是摸了男人的头,很容易跟你着急,就连小孩子的头,只要不是自家的人,也是很难随便去摸的,凡是皆有例外,舅舅则就可以摸自己外甥或者外甥女的头,就像去摸自己家里的牛一样那么简单,也是对于自己的外甥一种关爱之情,当舅舅摸外甥头的时候,眼里满满当当都是爱护的神情,这句老话也是指这种最近的亲戚关系,舅舅对待外甥的一种宠爱。

小叔子和嫂子,向来都是在农村被调侃的对象,在我们这里,哥哥结婚,弟弟是要在婚车前面提红裙的,在婚车前面的车里坐着,手上拿个红布,俗称红裙,遇到路口,要下车将手里的红裙抖上几抖,才可以继续前行,夜晚闹洞房的时候,也是被亲戚朋友怂恿着去闹洞房,小叔子跟嫂子避讳在农村还真的不是怎么严重,这句老话最为出名的莫过于金,一句大郎起来喝药吧,就将这句老话传承的更为流传,也是因为金莲在被小叔子武松拒绝之后,才和大官人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小叔子对于嫂子要相敬如宾,也是避免在一个房间里面,会被别人说闲话,其实小叔子跟嫂子的避讳,远没有大伯子跟弟媳妇的避讳要多。

农村俗话,大多都是反应这家庭成员间相处关系的。这句话,反应的也就是家庭伦理方面的文化。

1:“外甥头,舅家牛。”

外甥头,指的是舅舅疼爱和关爱外甥时,小时候会抱起来带去玩。而长大点时,就会通过摸头来表达关爱,宠爱的情感。这就像爸爸疼爱自己儿子女儿时,会摸头一样。

舅舅,就是母亲的哥哥弟弟,这是我们外姓最亲的人。外甥身上流着的血脉,有一半和舅舅身上的是同源的。所以,舅舅关心疼爱外甥,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很正常的。

舅家牛。牛,在过去是用来耕田的,帮家庭从事农耕,象征着财富。一般人,对待自家家的财富,都是很看重的。

当然了,现在很多人不养牛了,但还是会把牛比喻做财富的。比如,我们经常把一百块说成是红牛。

当舅舅把外甥头比作家里牛,就是说舅舅很重视外甥,把外甥当作家里的宝一样看待。

由于过去,有一种说法叫长兄如父。做兄长的,在妹妹出嫁后,生的孩子是有教育和扶持责任的。而作为回报,外甥在结婚时,取大名时,是要过问舅舅的,同时在新婚邀请酒席上,舅舅是坐首位的。有的地方还会向舅舅跪拜。

现在时代不同了,舅舅可以把外甥当宝一样对待,但是教育和扶持方面,就淡化很多了。而结婚跪拜舅舅这种风俗好像也没了。

2:叔嫂房,不同问。

现在这话的意思,主要是指避嫌了,在伦理上的避嫌。

叔叔和嫂子,一般不可以单独出现在一个房间里。别人看到了,会说闲话,会认为叔叔和嫂子有私下情的嫌疑。这是一种伦理上,对哥哥的不尊重。当然了,哥哥看到了,虽然知道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事发生,但是心里总会不舒服的。

叔嫂不同问,指得是,如果叔叔对嫂子有意见,或者有不同看法,或者有请求帮忙时,是不可以直接指责嫂子,说嫂子是非的,或者找嫂子提出的。

那么,这时候会通过和自己的哥哥说出来,让哥哥做个中间人来传达自己看法。

反之,嫂子对于叔叔,也是一样的。有什么问题,是通过丈夫来传达给小叔子的。

过去人,如此做,是为了避嫌,同时也是为了给丈夫或者哥哥给予足够尊重。

现在社会文明多了,就没有那么多忌讳了。

总之,这话说得就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以及叔叔和嫂子相处的避讳。

俗话说的好:“娘亲有舅,爹亲有叔”,我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特别是在我们农村,非常注重这个亲戚和辈分关系,不管是年龄多大,只要辈分在那放着,必须有规有矩的行礼尊称,而今天说的这句俗语,就是关于这个亲戚关系的一些说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

“外甥头,舅家牛”,这是农村以前对外甥和舅舅关系的一个说法,舅舅是母亲的兄弟,也是我们的至亲,虽然和我们不是一个姓,但是身上留着和母亲同样的血液,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远也割舍不断的,所以舅舅虽然属于外戚,但是地位一直很高,在我们这里也有娘亲舅大的说法,外甥结婚舅舅是必须要坐上席的,谁都能得罪,这个舅舅可是万般得罪不起的!

而说到这个“外甥头,舅家牛”,不得不提古代那时候牛的重要性,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古时候农业生产科技不发达,农耕播种全靠牛马,对于我们农民来说,牛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用外甥的头和舅舅家的牛做了一个对比,主要是为了体现舅舅和外甥关系的重要性。

“叔嫂房,不同问”,我们大家都知道男女授受不亲,尤其一些关系比较近的亲属,该有的忌讳必须要注意,不然处理不好关系就特别容易造成矛盾。这句话说的大概意思,就是叔嫂如果同房的话,不要过于攀扯闲谈,传出去容易让大家产生误会。

类似的还有“公公不进儿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都是古人关于家庭关系,总结的一些名言忌讳,主要还是为了避免家庭产生矛盾,虽然看着有些不近人情,但是细细品味下来还是挺有道理的。

外甥头,舅家牛:最早的起源说法是舅舅家的牛,外甥家的头。是说明舅舅和外甥之间的关系的俗语。一般来说,在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姑娘嫁人后就成了外人,很少再和婆家有太多的联系。所以关系也就一般,但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却不一样。

人们经常用外甥随舅来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说无论是长相和性格外甥都会和舅舅很相似,所以舅舅是非常疼爱外甥的。外甥的很多事情都会出面找舅舅来帮助解决。舅舅对外甥也非常喜爱。所以说舅舅家的牛虽然是宝贝,但是外甥可以随便使用,也可以送给外甥。娘亲舅大,舅舅说的话对于外甥来说也是最管用的。所以很多农村家里有重大的事项,比如分家、分房都得由舅舅来出面主持。

叔嫂房,不同问:这句话是表明小叔子和嫂子之间的相处关系准则,正确的说法是叔嫂房,不通问,出处是在《金瓶梅》二五回:“便是武二回来,待敢怎地?自古道:‘叔嫂不通问’,‘初嫁从亲,再嫁由身。’阿叔如何管得?”

原文的意思是说潘金莲做了对不起武大郎的事,别人问她要是武松回来你怎么办,潘金莲说叔嫂不通问。就是说小叔子不能随意问嫂子各种事情。而叔嫂房的意思是说小叔子和嫂子关系不能过度密切,两人不能单独呆着一个屋子内。古代的说法还有叔嫂不亲授,说的意思就是小叔子和嫂子不能手递手接送东西。

在古代,人们讲究长幼有序,讲孝道,重礼仪。舅舅虽是外姓,但他作为母亲的哥哥,就代表了母亲,有权教导外甥。有些地方的风俗,外甥女出嫁的时候,都需要舅舅背她出阁上轿,可见舅舅与外甥的关系是相当融洽的。

母系社会遗留的影子

梦里花落知多少

我的外公

我的外公

外公就是外爷,在我家乡的方言中,习惯把外爷的“外”叫成外(wei),成了“卫爷”,同样的外婆也是如此叫,这究竟是什么语法发音,我也无从考证,习惯了我们家乡都是这样叫的。

外爷去世已近三年了。按照农村的风俗,三周年是大事,要举办隆重的仪式,并大摆宴宴。日子愈是临近,我对外爷的思念之情就愈浓烈。还记得三年前外爷刚过世的时候,看着母亲和舅舅、还有几个姨哭的悲痛欲绝的,我不知是后知后觉还是怎的,除了在奔丧的火车上哭了几次,回到家看到外爷的棺椁,反倒没了应有的伤心,表现出“超凡”的理性,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而且外爷患病已久,已病入膏肓,他的病情我们都讳莫如深。然而,就在外公过世的这几年中,我时常不由自主的想起外公生前的点点滴滴,愈想,思念就愈深切,愈想,伤心就愈悲痛。

外爷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一辈子勤劳能干,用勤劳的双手在饥荒年代拉扯大了六个儿女。记得小时放寒暑假的时候,我一般是在外爷家过的。抛开作业,跟外爷到地里干农活,是我觉得开心快乐的事情。他从不要求我要干多少活,但是我都会多多少少的做上一点,没做多久,就感觉累的不行。然而外爷却面朝黄土背朝天,弯着腰不慌不忙的一直在干,很少歇息。他常说,这就是功夫,庄稼人不怕慢,就怕站。看着外爷弯曲的脊柱在田地间挪动,我觉得那是最伟岸的身躯,是勤劳和力量的象征,只有勤劳的双手才能支撑起这个家。实在感觉累了,外爷会坐在田埂上,第一件事不是喝水,而是从上衣口袋里掏出烟卷和打火机,抽上一根,过过烟瘾。因为是个老烟枪了,他的身上总会有一股淡淡的烟草味道,小时候我天真的觉得那是外爷的味道。也是因为烟不离身,放在地头衣服里的打火机经过太阳暴晒后会自燃,所以有时会看到他的衣服上有洞,有些大,有些小······

在没有机械化的年代,耕牛是庄稼人的命根子。以前外爷也养牛,为了照顾牛,防止夜里牛被偷,外爷就和牛住在一个屋里,我们叫“牛屋”。老黄牛吃喝拉撒都在牛屋里,可想而知那种扑鼻的气味,不是现在人能够忍受的。到了白天,喂过草后外爷会把牛拉到大舅房前的那片林子里,把缰绳栓在光秃秃的洋槐树或者楝树上,让牛晒晒太阳,也为了让牛在屋外大便,这样他的牛屋就没那么臭了。早晨外爷拉着他心爱的牛,走出牛屋,穿过他家“路门头”,在和煦的晨光斜射下,他和牛修长的影子倒影在门前凹凸不平的马路上,至今仍然像一副画一样印刻的我的脑海中,每每想起就感受到和谐、宁静和温暖。外爷在他的牛屋里养了一头又一头牛,他的牛也帮助他种了一茬又一茬的庄稼。

关于外爷的牛屋,还有一个画面我印象非常深刻。他在里面喂完牛走出来,都会习惯性拿下挂在屋门上破旧、发黑的毛巾,在屋前掸一掸身上的灰尘,然后用双手手背,左一下右一下的掸去上衣袖子上的灰尘,最后再双手一起往下捋,掸去前襟和裤子的灰尘。这才背着手,走出来。小时候我还不懂事的模仿过外爷的这套动作,不知道是因为像,还是不像,大家都觉得很好玩。然而儿时这些美好的画面,也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听母亲说,在我小的时候,因为父亲到南方打工,她又要教书,又要照顾我,还要打理庄稼活,实在忙不过来。而且她一刚结婚的小媳妇,以前一直读书,也没干过农活,根本不懂怎么种地。外爷总会在忙完自家地里的活后,背着手,叼着烟,到我们家的几亩地里转上一转,看看地里的草是不是多了该除草了,庄稼是不是有虫需了要打农药了,然后回来告诉母亲那般这般,这般那般。在母亲的心目中,那是的外爷大概就是一名农业专家了把。母亲有时回忆,外爷经常说的一句话,地是咱庄稼人的脸。只有地里庄稼茂盛,产量比别家高,咱脸上才有光。我想这是外爷这么一个淳朴的庄稼人的信仰,这种信仰也影响了母亲和我两辈人,在农村只有勤劳才能致富,只有勤劳才能活出尊严。

外爷的细致、认真不光体现在庄稼上。我清楚的记得以前小舅家还没有盖楼房时的那个小院子。从堂屋到“路门头”大概有十几米远。无论寒暑,外爷每天早晨都起的很早。小时在外爷家住时,早上很多时候都是被外爷大扫帚的扫地声和外婆做好饭后的叫起床声弄醒的。外爷起来后,用自家的轧水井打出水,可能自己的脸洗的马马虎虎,但是一定会把洗脸水用手均匀的撒的院子里的砖面地上,然后用大扫帚一下一下开始打扫院子。因为是废旧的砖头铺的地面,很多缝隙,打扫起来并不容易,但是外爷的院子总是干干净净的,说一尘不染也毫不夸张。坐在外爷家干净的小院里,晨光从院子东边撒进来,东面因为有灶屋和牛屋两间偏房,院子里刚开始是没有阳光的,越接近早饭的时间,太阳慢慢升起,院子里便开始有了阳光,先是一半暗一半亮,慢慢的整个院子都亮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有那几乎和太阳一同升起的袅袅炊烟,那是我最喜欢闻的人间烟火的味道。

还记得大概八九年前,我们家要在原来的祖宅新盖一座房子,年近七旬的外爷执意要去帮我们家做砖面地。那年我上大四,回到家的时候看到外爷已经把里外两间屋子的地面全部铺好了砖头,每一个砖头缝都被填满细细的沙子,走上去踏踏实实,四平八稳,绝没有深一脚浅一脚的感觉。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惊讶于外爷的铺砖技术,更惊讶于外爷的认真细致。直到看到他铺院子里那大概七八米长、五十厘米宽的小路时,我再一次见识了外爷干活的仔细。只见他先用铲子把地做平,小路两边放上线作为水平,听外爷说砖头得横一块竖一块相互垂直铺放,这样才能互相用的上劲,不容易翘起。每铺一块,外爷都要双膝跪地,用力去按几下,确保四平八稳之后,再以同样的动作铺下一块。整条小路,外爷都是保持这样的姿势,直到整条路铺完。最后,还要在两边垂直的铺一圈作为边,他说这样可以保护路面不被踩垮。再最后,外爷在路面上撒了一层细细的沙子,并弯腰用大扫帚水平的紧贴着地面,轻轻的来回扫抹,直到沙子都填满砖缝。这才算完工。期间,我本家的三爷过来帮忙,看了外爷干的活,夸道,你外爷干哩活,那可得要个人比啊!外爷半开玩笑的毫不谦虚的说,那可真得要个人来比啊!期间脸上洋溢着无法掩饰的骄傲和自信!至今快十年过去了,每每回到家里,我都会在祖宅门前的那条羊肠小道走一走,踩上几脚,它依然四平把稳,平平整整,一如外爷一辈子干的农活,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如今斯人已逝,物是人非,睹物思人,痛上心来······

外爷其实不是一个太爱说话的人,特别是跟外婆,从我有记忆开始,他们几乎从来没有叫过对方,有事都是直奔主题,以至于我从不知道他们之间是怎么称呼对方的。外婆是个内当家,急性子、暴脾气、大嗓门,碰到双方意见产生分歧的时候,大声争吵的永远是外婆,外爷往往都是用沉默回应,你说你的,他从来不跟你急,大不了就是低声怼你几句。小时候不懂事,我就很替外爷委屈,暗自使劲,以后我一定不做外爷这样整天被老婆责骂的人。现在回想起来,这其实就是外爷老两口的夫妻相处之道,外爷是大智若愚!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外爷总不稀罕与外婆争执,但是一旦遇到家里的大事,比如嫁闺女,娶儿媳妇,甚至后来孙女辈的婚姻大事,不管七大姑八大姨再怎么你一言我一语的激烈讨论,最终拿主意、拍板定夺的一定是外爷。历史经验也证明了,外爷的话往往都是对的。在人生的长河中,关键时候能拍板、敢拍板的人,一定是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并且眼光独到的人,外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外爷虽然不苟言笑,但是每当家里有亲戚朋友来时,他看到后一定用最灿烂的笑容欢迎客人,还一定会说一句,谁谁谁来了!我在读书放假时到外爷家,外爷微笑着说一句“勉回来了”,那是我觉得最宾至如归感觉,以至于我早就把外爷家当做自己的家了。我的爷爷过世早,从小就没见过爷爷,后来我就干脆改口叫外爷为“爷”了,虽然那是还小,但是冥冥之中我总固执的认为,叫爷比叫外爷亲。自然,外爷也很乐意接受这样的称呼。

外爷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听父亲说,外爷年轻的时候,个子虽小,但是长的很清秀帅气,还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小诸葛。不知道外婆当时是否也是因为颜值控,才嫁给了当年家徒四壁的外爷!革命年代外爷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识文断字的人,在生产队里做过会计。就是到了近些年,一旦村委会搞土地流转,要重新分地时,都会请外爷出山,他能把村里的耕地重新丈量、分割、计算,不管是方方正正的还是边边角角不规则的,外爷都能准确计算出面积!也许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在读过初中的人看来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外爷这个只读过夜校,连小学文化都算不上的人来说,这可是个了不起的事情。就凭这一招,外爷当年可完全就是村里叱咤风云的人物啊!

外爷还是一个非常有毅力的人。不光是种地有恒心和毅力,最大的毅力体现在他戒赌这件事情上。听母亲说,外爷年轻时嗜赌成性,经常夜不归宿,混迹赌场。推牌九,摇麻雀,打麻将,他都可以玩的门儿清。我虽然没能目睹外爷年轻时在赌场的风采,但外爷上了年纪以后,每逢春节,母亲和几个姨,舅舅,甚至包括我们孙子辈都会陪他玩推牌九或者打麻将。一来让他老人家过过牌瘾,二来也会故意输给他,哄他开心。看着做庄的外爷在儿孙们面前,摩拳擦掌、气定神闲,洗牌发牌,动作纯熟,输赢算钱,毫不含糊,我不难想象外爷当年叱咤赌场的样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嗜赌成性的外爷,当年愣是戒赌了!听母亲说,当年随着兄弟姐妹们都长大了,家里的开支陡然增加,外爷觉得不能再赌了,再赌下去这个家就要完蛋了。母亲曾对我说过一个具体的标志性事件,我记不大清楚了。从那以后,年轻时的外爷再也没有赌博过。有人说赌博就像抽大烟一样,是会上瘾的。戒赌真的是需要非凡的毅力,真的不得不佩服我的外爷,说到做到,绝不含糊。

我爱吃红薯,特别是黄澄澄的洋红薯,小时候一顿我能干掉满满的两大洋瓷碗。每次放假回到外爷家,他都会带我去大舅房子前面的那个红薯窖。我那时个子太小还不能下红薯窖。其实外爷个子也不高,下去也得费上些功夫。只见他先是双手撑在红薯窖口,两脚踩在里面预留的木棍上,然后上身趴在窖口,双脚慢慢往下试探,直到双脚触到窖底预留的砖头堆上,才敢慢慢松手,弯腰低头进去,开始拣红薯。这时我会把一个用绳子系着的小桶放下去,等外爷装满一桶后,我再使劲拉上来,倒进大筐子里。如此反复,直到筐子装满。下去容易,等到上来就难了。外爷身材矮小,站在窖底预留的砖头堆上,双手并不能够着窖口,他得用力跳一下才能勉强够着,然后身体往上揪着,才能慢慢上来,有时我还得在上面拉他一把才行。盖好红薯窖,外爷和我抬着一大筐红薯回去,等待着外婆做的红薯稀饭——那时我最爱的美味佳肴。现在吃上一碗红薯稀饭并不难,但再也没有那时的香了,因为以前的那碗稀饭里包含着外爷的辛勤劳动,满含着外爷对孙辈简单又复杂的爱。多么想我没有长大,外爷也没变老,也没疾病,更不会逝去,再喝上一碗他刨回来的红薯稀饭······

有人说时间是治愈伤心的良药,但是为什么时间越长,我反而更加想念外爷。想念他被岁月压弯的脊梁,想念他迎我回家的微笑,想念他背着手丈量土地的样子,想念他朴素而富有哲理的思想指引,想念我和他曾经共同经历过的点点滴滴······

好了,关于老两口年纪大养牛和俗语“外甥头,舅家牛,叔嫂房,不同问”,是啥意思有道理吗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