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养牛厂?有关人生哲理的经典故事

老二养牛厂?有关人生哲理的经典故事

大家好,关于老二养牛厂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有关人生哲理的经典故事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我要一篇关于海泊桥历史的文章,有急用!!!

我要一篇关于海泊桥历史的文章,有急用!!!

提起海泊村,老青岛人十个有九个不知道。因为,一则小,从未被真正行政区划过;二则历史短,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形成的“移民村落”;三则和“吴家村”首尾相连,被外人误为吴家村。“海泊村”既有异于“吴家村”、“康家庄”等以姓氏命名的历史悠久的真正村落,又不同于“上街”、“四方”一类真正意义上城镇“村落”,这个靠近繁华的“东镇”、在德国炮台和台柳路哨卡双重“保护”下、以海泊河命名的小村落,反映了一群殷实农民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业化”进程中,欲进又怕、恋恋不舍、迫不得已的心态。

“七七事变”之后,“游击队”、“自卫团”在乡下蜂起,打家劫舍、绑票撕票成风,乡下的殷实人家大都变卖家当跑到青岛。从此,海泊村有了这样几十户人家,开始了一种城市化独门独户、亦工亦商亦居的生产劳作,一种乡村化自给自足、不失风范、爱面子、讲信用的生活方式。这其中有老孟家、老徐家、老王家、老杨家、老丁家、老范家、老刘家,上述几家大都是昌邑人或靠近昌邑的平度人。昌邑人贩丝绸的多,无以为计只能以“织布”为业,商号有什么“成记”、“和记”、“东来成”、“义发和”、“洪昌”、“三新”等等。当时的青岛纺织业已经赫赫有名,只不过发达的纺织业都是日资工厂所为,海泊村这几家小工厂(作坊)无资本、无技术,仅是依靠客商云集的便利条件,利润微不足道,勉强维持生计而已,有家底的还要时不时地贴上几个,根本谈不上发展、壮大。也有极个别的例外,比如说“三新”,谁都不知道他家掌柜的是谁,只有一个姓崔的职员管事,海泊村小织布厂都是从他那儿买纱。别看他家不起眼的几张机,可大出大进的纱线,足以骇住当时海泊村的“四大家族”!都道是这家有背景,大家都想与姓崔的套个近乎,买点“优惠纱”什么的,无奈这姓崔的油盐不进,只谈生意不论其它,谁也摸不着深浅,更甭说从他那儿得到过好处了,充其量混了个“面儿熟”。到了国民党接管青岛时,“三新”更加红火了,连洋人都到他那儿进纱,解放前人家关门歇业了,直到解放后才陆续着传出那家是敌产,改革开放后人们又传说“三新”成了宝岛台湾一家赫赫有名的大纺织公司。

范家“成记”三掌柜又是另外一个例外啦!范家三掌柜是个“遗腹子”,小他大哥范大掌柜的13岁,特殊的身世使他倍受范家老太太的宠爱,再加上人又聪明精干,年轻好学可塑性强,压力也小,“赔了是家里的,挣了是自己的”,因此思想开往,很快适应了城市生活。上个世纪40年代初,自行车问世了,日本人开始在青岛生产自行车,范家三掌柜立马意识到这是个好买卖,仔细观察、偷学技术、自绘图纸、垒起化铁炉、招收工人,大干特干了起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海泊村作坊中,逐渐成了气候,还自己设计施工盖起了跨度、高度都在十米开外的厂房。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事,这让人不仅知道了范家三掌柜聪明能干,而且还让外人都以为范家“成记”发了。实际并不然。到了上个世纪40年代末老范家弟兄仨将老家底分了,这时候的老三家日子名正言顺地红火起来,而老二家孩子少,靠着丈人家的财势也过得去,只有年过半百心力俱瘁的老大,把活钱全部给了两个弟弟,自己只分得了有六张木架子织机的作坊,媳妇女儿全天干活,还只能勉强度日。

解放了,国家纺织品实行统购统销,海泊村移民第一次有了喘息的机会,满足之意自不必说,随着公私合营进入高潮,这一行当参加合营的业户越来越多,欢乐的锣鼓声在海泊村这个小小的村落里,整日响个不停,也是一时的佳话。当然也有没加入合营的业户,如开酱园的老方家、开牛奶房的老赵家,还有范家三掌柜的……范家二掌柜的也入了弟弟的伙,说了些不中听的话,让人家给汇报了,工会把他弄了去教育教育,不料想他受不了斗争,回家后找根绳上吊死了。

渐渐地“家庭出身”这一词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海泊村的老移民眉头越皱越紧,在农村他们不是地主就是富农,到了海泊村又毫无例外地成了资本家,海泊村长大成人的新一代纷纷与家庭划清界线,告别旧家庭,奔赴革命的大家庭。范家大掌柜的三闺女和四闺女分别参军,与共产党的干部结婚,算是彻底划清了与旧家庭的界线。

1964年海泊村破天荒出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范家三掌柜(当时自行车厂的科长)的三闺女在新兴力量运动会上获得了一项武术冠军。本来能获得冠军就很了不得了,更加了不得的是这小女孩跟着国家主席刘少奇、国家总理周恩来出访了十几个国家,如此殊荣总让海泊村人津津乐道。那年过年的时候,不知谁发现了一张年画上的人物居然是她———手舞长穗剑,一个坐盘姿势,清丽健美。谁料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海泊村的老移民大多被批斗,遣返回乡。范家三掌柜的自然不能例外,就连他那个武术冠军三闺女也难逃干系,跟着被遣回了老家!范家大掌柜的深恐自己被查出曾轮流担当过海泊村连甲甲长一职(当时有规定:敌伪保长是具有重大历史问题,必须到公安局报到的罪犯之一;海泊村小,不够十甲连保,故不设保长,只设甲长,遇到派捐纳税出丁,均有轮值甲长负责,范大掌柜轮过几次),又不敢主动坦白争取宽大处理,困绕无路只好找跟绳子,追随乃弟、弟媳去了。

海泊河的清水好多年就不淌了,上世纪50年代开始,错埠岭以东修了十几座水库,截断了这条季节河有限的水源;海水也泊不到海泊桥了,一是河床淤积,二是海边修了不少的石栏。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海泊河成了吴家村造纸厂和新和化工厂的排污河,使这条青岛市区少有的、河名诗情画意的河流变成了臭气熏天、蚊蝇泛滥污水沟,海泊村更是不堪入目;从上个世纪40年代末开始,海泊村的人口不断膨胀,先是难民,后来是公私合营和房屋改造,独门独户变成了大杂院,往日的宁静单纯不再有了,方正体面、严肃认真、安分守信、礼让谦和、循规蹈矩、不卑不亢的文化氛围也渐渐消失了。1993年,市政府成立两岸改造指挥部,决心改造污浊不堪的海泊河,给两岸市民改善生活环境,这是青岛市最后一个政府拨款的改造工程。

海泊村拆迁的那年,海泊村最著名的人物———当年跟刘少奇和周恩来出国访问、年画上的主人公———名骚一时的武术冠军———范家三掌柜的三闺女因癌症离开了人世,多舛的命运和练武人的刚烈使她才活了45岁。如今,随着“海泊人家”的兴建,破败不堪的海泊村消失了,连着原本不该消失的东西也消失,令人心生无限遗憾。(撰稿人:范国治)

海泊村补遗

海泊村是因海泊河得名的。1941年的海泊河,河底与河帮都不像现在而是泥土的。海泊河在小阳路(现在的人民路)上的桥,也比现在的窄许多,只能并排跑两辆汽车。那时海泊河的北面还有一条支流,是从东面的茹姑庵一带流过来的,只有三四米宽,流经现在的20中门前,然后从如今的海慈医院后门处流进海泊河主流。这条支流早已铺上水泥板,桥东的部分,变成没有路牌的路。原来的河,变成阴水沟。当年的海泊村,就在支流桥的东北面。台柳路从海泊村的北半部穿过,海泊河的这条支流,则沿着海泊村南侧的边缘由东向西流,因此紧贴着台柳路和海泊河支流的海泊村,自然是东西长,南北短。

再说说1941年时海泊村的周围环境。海泊村的北面、东面有些庄稼地,那时没有鞍山路;西面,也就是小阳路南端和威海路北端的西面,是一片荒草和树林,如果从海泊桥徒步去大康纱厂(现在的国棉一厂),走的是草地上踏出的小路;南面至海泊河主流,地面不大,有一些房屋;海泊河支流以南,威海路以东,是一大片低洼的沼泽地,这里的养牛场。那时的海泊村,有500户人家。全村没有一座楼,尽是鳞次栉比的小平房,红瓦和灰瓦的屋顶。村中除了纵贯东西的台柳路,就是密如蛛网的大小胡同。街头有公用水龙头和公用厕所。那时台柳路是从青岛去李村的惟一大道。海泊村还靠近小阳路和威海路两条交通干线,因此海泊村的工商业比较兴旺,尤其小工厂、小作坊遍地开花。再加上村周围可耕种的土地又很少,村里十户有八户是靠做工生活,务农为生的越来越少。所谓的农业,仅仅是在河边种点小麦,房前屋后种点蔬菜。全村没有一头耕地的牲口,也没养一头猪,只有鸡鸣犬吠显示着乡村情调。也有卖艺为生的。记得408号住着这样的夫妻,女的姓张,一只眼睛,山东琴书说的好,吐字清楚,腔调动听。她丈夫是个盲人。海泊村的日伪派出所(百姓叫小衙门),在村西,即在现今的海慈医院,当年这里是一片树木。村中有一所小学。村西北角还有土地庙,村民在这里送去世的人“上西天”。

那时海泊村的商店主要集中在台柳路上,有土产店、日用百货店、农具店、烟酒店等等。由于台柳路是交通要道,不少顾客是来往的行人。台柳路上的义源烧锅,那时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要说那不过是只有十几个伙计的手工作坊,所用的原料又是发霉的地瓜干,所用的设施也不过是蒸馏、发酵用的几口大锅、大缸,但是酿造出的白酒却在周围的村镇很有名声。由于原料便宜,酒价低廉,海泊村的人家喝酒,都忘不了义源烧锅。远近有许多酒店都到这里来批发,生意兴隆。那时海泊村在经济上有“八大家族”之说,都是坐地户土财主。其中有永昌织布厂、义发和织布厂、三信织布厂,和加工木材的山东木厂,以及制作纺织机件的恒兴铁工厂等等。当时村中还有一个生产铁锅的铁工厂。海泊村交通方便,这一带又有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外地人纷纷来海泊村建厂。海泊村的永生茂织毯厂,就是从南方来的一对年轻夫妻在这里选址、投资兴建的。厂里有两台织毯机,连同倒线,共有八九个工人。经营也不错的。

紧靠海泊河支流北岸的和隆织布厂,可算海泊村的大厂了。大掌柜的姓吴,三十七八岁,中等个,山东人。他曾在沈阳开织布厂,因日本鬼子控制棉纱,难以营业,1940年他带着技术大拿周机师来到青岛,与二掌柜的合资在海泊村买地、盖房,办了这家织布厂。开业时有12台织布机,两台倒线机,二十多个工人。后来发展到20台织布机,三十多个工人。二掌柜的姓王,四十几岁,也是山东人。两个掌柜、一个机师、一个帐房先生、一个里外跑腿的小伙计,再加上伙房师傅,一共六个非生产人员。织布用的棉纱来自日本人的大康纱厂。工厂生产平纹白布,不能像太平镇大织布厂那样织提花布。

周技师也四十多岁,东北人,性格直爽,是由工人提升的机师,经验丰富,又实打实地干活。为了不耽误生产,他常常夜以继日地抢修机器。他教徒弟也很诚恳、耐心,是吴掌柜的膀臂。吴掌柜当过工人,懂技术,又善于接受新事物。他非常重视产品质量,不准以次顶优。对织布质量好的女工,除了当众表扬,还发奖金。对次布多的女工,即便沾亲带故,也是该罚则罚,该解雇则解雇,绝不手软。这与忽略产品质量盲目追求利益的小厂相比,实在高明多了。吴掌柜另一高招是,用人不疑。下属有主动权,怎么办都自己说了算,条件是必须把事办好。在选人用人上,周机师可酌情办理,事后打声招呼即可。吴掌柜对职工要求严,处分宽。那时织布利润不高,织布女工虽然每天干十多个小时,一月的工资也就是两袋“炮车”面粉的钱(3元8角一袋)。为生活所迫,不少女工挖空心思偷棉纱,可是吴掌柜不主张搜身,而是在对待工人上尽量好一些。比如有些织布厂,工作时间不给女工准备开水,怕女工喝水后上厕所,少干了活。吴掌柜的却要伙房按时把开水送到车间。他说冬天工人喝点热水还暖和点。其实发下多少棉纱,能织出多少布,吴掌柜心里有数。即使发觉哪个女工偷棉纱,一般也不开除,而是教育、观察。村庄里面织布厂,大都不愿用本村的女工,因为离家近,偷棉纱方便。但是吴掌柜不这样做。他说女工事情多,离家近上下班省时间,更能干好活。吴掌柜的善心,感动了厂里的女工,偷棉纱的现象比别的织布厂少多了。

那时家远的工人,上班都捎饭,大多是地瓜干,玉米面饼子、咸鱼是好的。六个非生产人员,由伙房管饭,两个掌柜的与大家同桌。粗粮细粮都吃,午餐四个菜,晚饭两个菜。和同行业相比,也是不错的。跑腿的小青年姓林,黄县人,那年才16岁。每逢办公室开饭,小林总要边吃边给大家盛饭,而且放筷子又不能比大家晚,两个掌柜的一吃完,他还得给倒茶水。吴掌柜知道小林吃不饱,于是他预先告诉大师傅给小林留点饭菜,小林饭后可以去伙房“补差”。

王掌柜原来是做买卖的,颇有小商人意识,明明对织布一窍不通,却在工人面前摆架子,还特别爱沾女工的“便宜”。由于和隆织布厂是他与吴掌柜合伙投资的,吴掌柜也对他奈何不得。好在生产、人事大权都在吴掌柜手里。正因为吴掌柜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措施等方面比一般小厂高明,所以和隆织布厂这个小企业,在日伪统治的恶劣环境里,得以生存、发展,并且迎来青岛解放的好年月,直至光荣地走进1956年工商业公私合营的行列。

虽然1941年海泊村的经济,以工商业为主,农业占的比重很少,表现出向城市过渡的特点,但是海泊村依然保持乡村的风情、习俗。过年每家都摆供祭祖,除夕夜通宵守岁;初一早晨还黑灯瞎火的时候,全村就给辈分最大的老人拜年,然后村民再相互“恭喜发财”,等天亮了大家年也拜完了。那时过年,书香门弟、财主人家不用说,凡是经济来得稳的村民都穿长袍马褂。再加上家家贴对联,户户放鞭炮,一派乡村年味。大年正月,村民去海云庵、茹姑庵逛庙会,去东镇逛萝卜会,兴高采烈地看茂腔戏、柳腔戏演出;还自己办杂耍,诸如踩高跷、跑旱船、扭身歌等。因为海泊村是个小村,开展文艺活动的人力物力都有限,因此这些杂耍都是与西吴家村等邻村合办的。和隆织布厂就为村里办杂耍捐过款,这也是吴掌柜的一个开明之处。表面上看,1941年的海泊村是一片升平景象。实际不然,村民们过得是受压迫、受欺凌的日子,是提心吊胆的日子。那是日伪政权统治青岛的年月,大工厂都有地下党组织,通过工会为工人争取权益。日伪政府为了搜捕地下党员,常常以查户口为名深更半夜闯有进百姓家。“查户口”原来只是查流动人口比较多的市区,后来狗急跳墙了,连偏僻的市郊小村落也不放过。一天夜深人静,海泊村的村民早已熄灯睡觉了,突然日伪宪兵警察“冬冬”山响地敲着村民的门,随即是“汪汪”的狗叫,每一个从梦中惊醒的村民,都心跳不已、惊慌失措,有的人吓得翻墙逃跑了。这晚被他们抓走了两个青壮年,其实这两人并不是共产党员。海泊村究竟有没有藏共产党员,那时谁也不知道。即使真藏有个把共产党员,在那秘宫似的胡同里又如何能搜寻得到呢?

那时人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高小毕业(小学六年)就是说得过去的文化水平。在海泊村更是如此。吴掌柜初中毕业就“高人一等”了。读过高中一年级的周机师,不仅是“和隆”的文化尖子,也是海泊村的骄傲。从“和隆”的小伙计小林子女的成才,可见62年来青岛市民的文化素质有多么大地提高。小林高小毕业,他的女儿尽管由于家庭出身不好高考时遭到不公平待遇,但后来还是边工作边读北大的函授学院,拿到了大专文凭,当了小学校长。小林的儿子高考正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年代,解除了出身不好的枷锁,考取了海洋大学,毕业后留校任物理系办公室主任。在1941年海泊村的小林身上,无论如何也是看不出他日后会有两个高级知识分子儿女的。

时过境迁,原来污浊脏乱的海泊河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改造,已变得整洁、美观了。河岸两侧还有焕然一新的、风景宜人的海泊河公园。原来的海泊村已经没有多少痕迹了。取而代之的,是正施工的“海泊人家”居民楼群。虽然尚未竣工,但是已显示出高大、雄伟的现代化大都市的风采。

有关人生哲理的经典故事

有关人生哲理的经典故事

1、打破关住自己的门

一个木匠做得一手好门。他给自己家做了一扇门,他认为这门用料实在,做工精良,一定会经久耐用。过了一段时间,门的钉子锈了,掉下一块板,木匠找出一颗钉子补上,门又完好如初。不久又掉了一颗钉子,木匠就换上一颗钉子。后来,又有一块板坏了,木匠就又找出一块板换上。再后来,门闩坏了,木匠又换了一个门闩„„若干年后,这扇门虽经无数次破损,但经过木匠的精心修理,仍坚固耐用。木匠对此甚是自豪:多亏有了这门手艺,不然门坏了还不知如何是好。忽然有一天,邻居对他说:“你是木匠,你看看你家这门!”木匠仔细一看,才发觉邻居家的门一扇扇样式新颖、质地优良,而自己家的门又老又破,满是补丁。木匠明白了,是自己的这种门手艺阻碍了自家“门”的发展。

【启示】:学一门手艺很重要,但换一种思维更重要。行业上的造诣是一笔财富,但也是一扇门,会关住自己。面对全新变化全新的世界,要有勇气、有决心打破关住自己的这扇“无形门”,及时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手艺”,这样才能更多看到外面美丽的风景。

2、可怕的虚假安全

二战结束后,英国皇家空军统计了在战争中失事的战斗机和牺牲的飞行员以及飞机失事的原因和地点。其结果令人震惊——夺走生命最多的不是敌人猛烈的炮火,也不是大自然的急风暴雨,而是飞行员的操作失误。更令人费解的是,事故发生最频繁的时段,不是在激烈的交火中,也不是在紧急撤退时,而是在完成任务归来着陆前的几分钟。心理学家对这个结果丝毫不惊讶,他们说这是典型的心理现象。在高度紧张过后,一旦外界刺激消失,人类心理会产生“几乎不可抑制的放松倾向”。飞行员在敌人的枪林弹雨里精神高度集中,虽然外界环境恶劣,但由于大脑正处于极度兴奋中,反而不容易出纰漏。在返航途中,飞行员精神越来越放松,当他终于看到熟悉的基地,自己的飞机离跑道越来越近时,他顿时有了安全感。然而,恰恰是这一瞬间的放松,酿成大祸。因此人们管这种状态叫“虚假安全”。在人生的路上,也有很多“虚假安全”。当你通过重重困难,成功近在咫尺的时候,千万别因放松警惕而放慢你的步伐。

【启示】:可怕的“虚假安全”事实告诉我们,人们的失败往往不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而是在人们精神最放松的时候。本来胜券在握,但精神松懈了,问题就接踵而至,甚至会导致彻底的失败。

3、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并看好它

19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马克?吐温写了很多文章。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版后被读者抢购一空,他萌生了发财的念头。心想与其让这些出版商、书贩子赚钱不如自己写书、自己出版、自己卖书。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两年内变成百万富翁。这个念头一出现马上就付诸行动。这位大作家摇身一变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大书商。然而,还不到两年,由于自己不具备经商的技能和素质便债台高筑,难以维持下去。不仅书商没有做好,就连自己的“主业”写作也被荒废了。眼看着放在不同篮子里的鸡蛋一个一个被打碎了,马克?吐温果断放弃了书商的生意,回头专心致志地搞起了他的文学创作,一番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马克?吐温在回顾他走过的路时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名言在告诫人们要分散风险、实施多元化策略时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这个篮子被打翻了,你就可能一无所获了,这对于某些人或事来说是对的。但对于我来说还是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而认真地看好这个篮子是再合适不过的。”

【启示】:每个人的智力、爱好、兴趣、水平各不相同。有的适合经商,有的适合于文学的创作,有的适合于从政,有的适合于科研,有的适合于做工等等。别人在这个方面可能有特长,你可能在另个方面有一定的天赋。只有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取得成功。不管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还是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怎样做最好,关键是要看是否适合自己,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4、可怕的圆周运动

毛毛虫有一种天生的习性,就是第一只到什么地方去,其余的都会依次跟着走。它们整整齐齐排成一行,后边的一只跟着前面的一只,不论前一只怎样的打转或歪歪斜斜地走,后面的都会照它的样子做无一例外。这是因为第一只毛毛虫边走边吐一条细丝,第二只毛毛虫就踏着这条细丝前进,同样也会吐一条细丝加在上面,以此类推就成了一条毛毛虫大道。每一队毛毛虫不管队伍长短总有一只做首领。为什么能做首领这完全是偶然的,不是大家选举的,也不是由谁来指定的。今天可能是这只,明天可能是那只,没有一定的规则。有一位生物学家做了个有趣的试验。他把十几条毛毛虫放到花盆的边上,花盆的四周布满了菜叶,花盆的中央是一株枝叶茂盛正在盛开的鲜花。毛毛虫队伍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圆环。它们自动地等距离分布,速度相同,步调一致,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士兵绕着花盆边沿做起了匀速圆周运动。一小时过去了,二小时过去了,三小时过去了„„它们的队伍还是那样严紧,没有一只掉队的,也没有一只偏离轨道的。它们走得那样认真,那样整齐真让人称奇。八个小时过去了,它们可能是太劳累了,先进的速度有些放慢,队伍开始走走停停。晚上天气逐渐变凉,又饥又渴的毛毛虫们只好停顿下来卷作一团昏昏欲睡。第二天气温逐渐变暖,它们慢慢地苏醒过来,又自动排好队伍开始在那里绕圈子。就这样它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如此简单的运动,竟没有一只发现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没有一只能离开这个可怕骗人的怪圈子而闯出一条新路。数天的奔波它们不吃不喝,这些可怜的毛毛虫最后无一幸免地累死在花盆的边沿上。

【启示】:其实很简单,只要它向里一拐就能吃到嫩绿的叶子和芬芳的鲜花;向外一拐掉在花盆下就能吃到丰盛的菜叶,应能逃脱这可悲的下场,但它们就是做不到。可能是生理原因或智商太低,这无可厚非。但做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会上演如此循规蹈矩、盲目从众的闹剧,这就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了。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残余束缚了人们的头脑,使人们从众心理严重缺乏创新意识。我们建立一个具有高度精神文明高度物质文明的创新型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要进行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要善于打破常规,克服从

众心理,勇于创新。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前进,我们的祖国才能兴旺发达。

5、性格与命运

从前有三兄弟想知道自己的命运,于是他们便去找智者,智者听了他们的来意后说:“在遥远的天竺大国寺里,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如果叫你们去取,你们会怎么做呢?”大哥首先说:“我生性淡泊,夜明珠在我眼里只不过是一颗普通的珠子,所以我不会前往。”二弟挺着胸脯说:“不管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我一定把夜明珠取回来。”三弟则愁眉苦脸地说:“去天兰国路途遥远,诸多风险,恐怕还没取到夜明珠,人就没命了。”听完他们的回答,智者微笑着说:“你们的命运很明晓了。大哥生性淡泊,不求名利,将来自难以荣华富贵。但也正由于自己的淡泊,他会在无形中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和照顾。二弟性格坚定果断,意志刚强,不惧困难,预卜你的命运前途无量,也许会成大器。三弟性格懦弱胆怯,遇事犹豫不决,恐怕你命中注定难成大事。”

【启示】:的确,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人成长。印度古谚云:“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国古人也曾说过:“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这些都说明了性格的重要。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不同的命运。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重培养自己性格中的特质。特别是中学生,正处在性格的形成期,就要从小处着手、从行为着手,养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乐观的行为特质。无论我们属于何种性格类型,只要我们具有积极乐观的性格特质,就能够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成功的七彩人生。

6、妈妈的赞叹

一个全家企盼已久的孩子终于诞生了,但是孩子出生后大家都呆住了。“快!把他送进保温箱。”医生怕产妇受不了打击,匆匆忙忙地剪断脐带,包起来交给护士。之后的一个月,每天把婴儿抱给产妇喂奶时,每个“新妈妈”的怀里都有一个娃娃,只有“那个娃娃”的妈妈见不到她的孩子。“黄疸重症,现在不能看!”大家总是这样骗她,并私下商量,什么时候带她去看那个畸形的儿子。一个月过去了,不能再瞒了,医生、护士和家人都做了最坏的打算,想她会尖叫着晕倒,想她会转身离开,想她会痛哭失声,甚至为她准备了一张空着的病床。她终于见到那个没有双臂,也没有双腿的孩子。“好可爱!”她居然笑着说。那天生重症残障的孩子,就是现在日本著名的作家,《五体不满足》的作者乙武洋匡。知道他是如何形容他的妈妈说他“好可爱”的那一刻吗?乙武洋匡说:“出生一个月,我终于诞生了。”乙武洋匡,由于自传《五体不满足》而广为人知。他也生于日本东京,在家人与老师的帮助下(特别是母亲),克服了许多行动上的不便,一路完成学业教育,并读到早稻田大学经济学系。1997年出版的自传,叙述了他如何在电动轮椅上求学,和童年所接受的许多手术等等。他的事迹激励了许多日本民众,自传的销量达到380万本。之后又陆续出版了一此书籍,并接受日本电视台TBS的工作,负责“新闻的森林”节目的企划和播出。

【启示】:母爱给乙武洋匡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乙武洋匡一颗平和的心、坚忍不拔的意志。乙武洋匡取得成功,成为著名作家。他的生命反射给我们:正面、积极、乐观的思考态度是多么重要啊!

7、想像的力量拳王阿里在一场争夺重量级冠军的决赛中,前12个回合一直被对手压制,被打得很惨,他的眼角裂了,鼻孔流出了鲜血,观众都认为阿里输定了。他的教练在休息时问他:“要不要放弃比赛?”阿里说:“这样的问题你应该在拳赛结束后再问我。”在短暂的休息中,他反复想像着自己打倒对手时候的情景,想像千万人为自己欢呼的情景,口中念念有词,不断告诉自己:“我最强。”奇迹在第13个回合发生了,阿里又恢复了拳王的气势,把对手打得落花流水,最后,他一记重勾拳击倒了对手而获胜。

【启示】:想像有强大的力量,许多成大事的人都首先从自己描绘具体行动形象开始,然后为实现愿望竭尽全力去工作。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但是他们能焕发出自己的潜能,所以成就了伟业。不断想像自己成功的场景,想像得越具体越好。成就伟大人生的最重要的法则是:人生将依照你自己的想像、所描绘的样子而实现。

8、别忘了谢谢

一位外国总统问一位活了104岁的老奶奶长寿的秘决时,老奶奶回答说,一是要幽默,二是学会感谢。从25岁结婚起,每天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谢谢”。她感谢丈夫、感谢父母、感谢儿女、感谢邻居、感谢大自然给予她的种种关怀和体贴,感谢每一个祥和、温暖、快乐的日子。别人每对她说一句亲切的话语,每为她做一件平凡的小事,每送她一张问候的笑脸,她都忘不了说声“谢谢”。八十年过去了,是“谢谢”二字使老奶奶快乐长大,使老奶奶幸福长久,使老奶奶生命长久。一位教师患癌症死了。他在临死之前留给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谢谢”:谢谢日夜照顾他的亲人,谢谢尽心为他治疗的大夫、护士,谢谢前来看望他的学生。一位山区农民为了感谢收留他走失的孩子并将其送上回家汽车的好心人,竟在一座小县城里挨家挨户寻找了几千家,只是为了当面向那位好心人说一声“谢谢”。一个盲女在妈妈的生日时送给他一份礼物,那是一点一点扎在生日贺卡上的

盲文。妈妈看不懂,请别人给解释,没想到那段盲文竟让她泪流满面,并视为她一生中收到的是为珍贵的礼物。那段盲文是:“妈妈,谢谢您把我养大!虽然您没给我眼睛,但谢谢您给了我生命;虽然我看不见您,但我永远爱您,谢谢您。”

【启示】:有人总结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十八个字,即:谢谢,您好,对不起,麻烦您,再见,我错了,请,我们。其中居首位的就是“谢谢”二字,英文中也有一个词使用率最高,人们几乎每天词不离口,那就是“THANKYOU”。有时,一千句、一万句的感谢之情,都凝聚在“谢谢”这两个字上了,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也许是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9、擦净你的“窗户”

一对年轻的夫妇对面搬来一户新邻居。第二天早上,当他们吃早饭的时候,年轻的妻子看到了新搬来的邻居正在外面洗衣服。妻子对丈夫说道:“那些衣服洗得不干净,也许那个邻居不知道如何清洗。也许她需要好一点的洗衣粉。”丈夫看了看了妻子,沉默不语。就这样每次邻居洗衣服,妻子都会这样评论对方一番。大概一个月后,年轻的妻子惊奇地发现,邻居的晾衣绳上居然悬挂着一件干净的衣服,她大叫着对丈夫说:“快看!她学会洗衣服了。我想知道是谁教会她这个的呢?”她的丈夫却回答到:“我今天早上一大早起来,然后我把玻璃擦干净了。”

【启示】:在我们作出判断之前,首先要看一下你的“窗户”是否干净。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取决于眼前窗户的纯净度。在我们作出任何评判之前,我们应该检查自己是否客观,是否能看到对方好的一面,而不仅仅是找出问题审判对方。所以请务必擦净你的“窗户”。

10、不要和老鼠比赛

有一次,一只鼬鼠向狮子挑战,要同狮子决一雌雄。狮子果断地拒绝了。“怎么”,鼬鼠说,“你害怕吗?”“非常害怕”,狮子说,“如果答应你,你就可以得到曾与狮子比武的殊荣,而我呢?以后所有动物都会耻笑我竟然和鼬鼠打架。”美国有一位年轻作家,早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销量不错,得到了不少读者的好评。有一天,作家和当地一位市侩因生活琐事发生了矛盾,两人谁也不让谁——较上劲了。朋友劝作家不要和市侩理论,因为作家的时间宝贵,劝他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写作上。但是作家却是难以释怀,他认为那位市侩破坏了他的声誉,污辱了他的人格,他要战胜他,要让他心悦诚服。从此,作家与这位“敌人”针锋相对,两人之间不断发生冲突和摩擦。作家从此再没心思去创作,也没有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多年之后,许多人已记不得曾经有这样一位作家了。

【启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这是一个真理。

作家对人物进行创作活动属于

作家对人物进行创作活动属于

贵州省作家协会桐梓县文学创作基地挂牌

6月21日,贵州作家走进遵义采风创作活动进入第二阶段,在省作协党组书记张绪晃率领下,杜国景、孔海蓉、戴时昌、肖勤、冉正万、赵旭、王华、孟学祥、王鹏翔、蒋德明、李祥霓、丁玉辉、莫屈、王永东、雷晓宇、王龙、胡静、胡玮、冉小江、梁爱科等作家来到采风第二站——桐梓县,建立创作基地,探寻桐梓县农业生态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等。

贵州省作家协会桐梓县文学创作基地挂牌

6月21日,贵州作家采风团一行来到桐梓县,分别在桐梓县娄山关镇和官仓镇举行了“贵州省作家协会桐梓县文学创作基地”“贵州文学院桐梓县文学创作基地”授牌仪式。

贵州省作家协会及贵州省作协下属贵州文学院桐梓县文学创作基地是贵州省作家协会今年的首次授牌活动,省作协与桐梓县约定5年时间内,每年分批组织作家在桐梓县进行采风创作、文学讲座、文学交流等活动,桐梓县为作家提供相应的接待条件。

张绪晃表示,作为革命老区的桐梓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博大精深、底蕴厚重,地域特征明显,山川秀丽,是文学创作的一块丰美的宝地。我省大数据、大生态、大扶贫战略的实施,又赋予了桐梓县新的内涵。基地的建立,为我省作家增添了又一块激扬文字、书写人生、施展才华的沃土,提供了一个推介作品、交流创作、开展学术研究的舞台,也让桐梓县的文化建设获得了来自省级文学平台的支持和助力,是双赢之举。

出席授牌仪式的桐梓县委副书记朱煜,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王先郁也表示,桐梓县将以此为契机,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传承、弘扬桐梓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并竭诚为全省文学爱好者和作家们提供良好的采风创作环境,让各界朋友更好地认识桐梓、融入桐梓、推介桐梓,真切感受桐梓县的历史文化底蕴、风土人情之景、山水田园之美。同时也希望县内本土作家、文学爱好者要充分利用省作协基地这一载体,把握时代脉搏,加强学习交流,多出名篇佳作,繁荣桐梓文艺,为文化强县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活动当晚,在桐梓县杉坪举行文学讲座,文艺评论家杜国景,作家冉正万、王华、肖勤等先后与桐梓县200多名文学爱好者分享了他们对文学的见解以及文学创作经验。

杜国景围绕作家“写什么”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解读了中心和边缘的概念,认为,处在边缘地区的作家也能写出具有中心地位的优秀作品,作家创作要立足地域、超越地域,找到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切合点,找到个人情怀和社会责任的结合点,紧紧扣住时代精神和时代脉搏,要通过对个别人物和故事的更加深入挖掘刻画,从而使得其形象更具有一般性,达到可以承载世界和人类的一切,最终超越地域性,具有普遍性。

冉正万围绕“作家怎么写”进行探讨。他认为,写作最好的技术是没有技术,但是一个没有写作技术的作家是写不出好作品的,甚至是无法写作的。对于文学如何写好故事,冉正万认为“为文贵曲”,写故事要打破读者对于故事的期待,打乱故事发展情节和时间顺序,故事本身的精彩是为了深度挖掘人性和刻画生活,作家写故事就像撑船,精彩的故事就是漂亮的船,把读者送到彼岸。

王华与桐梓县文艺工作者交流了个人写作心路历程和心得,就有关文学艺术创作的问题回答了桐梓县文艺工作者的提问。她认为,写作对于个人是一种内心的诉求和需要,也是一种信仰,写作能够安顿我们的内心,安抚我们烦躁的心灵,从而使个人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文学的功能就从个人化上升为社会化,具有了指引社会的功能。

肖勤主讲作家创作主题的选择。她认为创作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分为“制刀”“磨刀”和“用刀”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把工作做扎实,作家的创作是自由的,作品的发表是有纪律的,作家对于创作的基础工作要做得扎实,大量阅读,积累大量生活素材,确立正确的写作方向,选择正确的写作主题,好的写作主题要有“治愈”社会的功能。

脱贫故事打动作家心灵

采风期间,作家们参观、考察桐梓县官仓镇、娄山关街道杉坪花海、黄莲乡等,并深入采访、走访了乡镇干部、农业发展带头人等,被他们攻坚克难、不屈不饶的脱贫故事所打动,被他们忠于职守、开拓创新的精神所折服。

在参观官仓镇现代农业园区时,作家们详细听取了介绍,并认真做了笔记。官仓镇通过几年的探索,实现了“一线六园”农业主导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将现代农业与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有机融合起来。官仓镇党员干部与老百姓亲如一家,发动党员干部群众捐资共建家园,规模达到15000多人,捐款80多万元,投工投劳修建了园区内便民路;运用他们的智慧,创新土地经营新模式,老百姓真正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个个朴实的生命,开创了一片片充满生机的土地,这些蕴藏着人文情怀和时代精神的现实,撞击人的心灵,作家们表示,这些都是很好的创作素材,值得去深入挖掘。

贵州作家走进遵义采风团还参观了娄山关万亩花海。作家们被万亩紫色花海的海洋深深吸引,纷纷表示,万亩花海花意扑眼、风光迷人,激发了创作灵感。特别是花海二期——娄山红韵”毗邻娄山关大捷指挥台,打造的“长征园”和娄山红韵轩等景点,蕴含深厚的历史感,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艺术资源,唤起了作家们的红色记忆,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创作素材。

“杉坪村以花为主题发展旅游,以旅游带动当地群众的就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这种扶贫模式值得很多地方借鉴。”贵州日报记者沈仕卫说,桐梓山清水秀,特别是桐梓人的精气神十足,思想理念很先进,创造了很多先进的经验和典型,值得向外推广、宣传。

采风团在号称桐梓县“小西藏”的黄莲乡,遇到一位今年1月份新当选的年仅25岁的村主任,长得美,心灵美,能力强,当地人称她为“90后最美女村官”。

黄莲乡之所以名为“黄莲”,是因为自古以来,黄莲人都很苦。在桐梓县,黄莲乡有七宗“最”:平均海拔最高,地域面积最广,居住人口最少,基础条件最差,工作条件最苦,生态植被最好。黄莲坝村是黄莲乡位于乡政府驻地的行政村。廖妮妮告诉记者,她2012年从遵义财校大专毕业到当村干部的4年时间,一直在乡里经商。办方竹笋加工厂、开餐馆、交易旧房料,还开个皮卡车走村串户卖水果,吃了不少苦,但也挣了上百万元钱。“也许是村民觉得我算得上一个致富带头人吧,就选我当了村主任。”廖妮妮说,全村村民代表380多人,她获得了368票。

白天在与黄莲乡的干部们的交流中,记者获悉,廖妮妮在全乡都算得上一个大名人,不光长得漂亮,心眼也好,能力也强。曾被评为全县“十佳孝女”和“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以前做生意,每次开车进城,都会帮当地村民捎带点物资,哪位村民生了病要送县城医院,都是她用自己的车义务接送。

“能人!好人!才是廖妮妮当选黄莲坝村主任的主要原因!”廖妮妮的堂兄廖远飞说。

从廖远飞口中,记者还得知,廖妮妮10岁时父亲廖明刚就去世了,是母亲刘清芬一手把她们四姐弟带大。但是,廖妮妮四姐弟都很争气,姐姐贵州财经学院毕业后现在在县城供电部门工作,廖妮妮是老二,老三是弟弟,大学刚毕业正在备考公务员,妹妹目前正在上海外国语学院读大三。

“其实我们一家人早就搬县城居住了,这些年只有我一个人独自留在黄莲经商,现在当了村主任,估计我还得继续呆下去!”廖妮妮告诉记者,黄莲坝村共有229户,其中贫困户63户,今年得脱贫22户。半年多来,村支两委商量,要着手兴办村级企业让村民们都富起来,一是乡里刚引进一家方竹笋加工企业,加工能力每年2000吨,因建厂涉及全村7户人家的土地征用;二是村子里几年前兴建了一个滑雪场,目前准备号召涉及的16户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开展经营;三是刚规划并上报了一个规模为300头的养牛场,计划动员群众入股。

桐梓多彩文化让作家们流连忘返

采风期间,“90后最美女村官”新闻一经报道,不到一小时,点击率就超过了5000。

采风期间,采风团一行还参观、考察了桐梓县夜郎镇、中国现代海军摇篮——民国桐梓海军学校、周西成故居、专祠,贵州第一个水电厂天门河水电厂、张学良在大陆的最后一个幽禁地小西湖、马鬃苗族乡等。桐梓县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史前文化、夜郎文化、长征文化、抗战文化等发展时期,并因“川黔锁钥”“黔北门户”的特殊地理位置,融合了巴蜀文化、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元素,具有丰厚的历史遗迹和人文积淀。作家们对这些多彩的文化充满了兴趣,当天,天空下着雨,作家们打着雨伞,仔细听取当地人的介绍,认真讨论每个历史遗迹的文化内涵,并交流了保护、开发这些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本次老二养牛厂和有关人生哲理的经典故事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