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谷养牛羊?100字左右

苞谷养牛羊?100字左右

大家好,苞谷养牛羊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黄文忠事迹梗概,100字左右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苞谷养牛羊和黄文忠事迹梗概,100字左右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黔江自驾游攻略

黔江自驾游攻略

黔江自驾游还是别有一番风味的,这里拥有很多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物,也是巴蜀地区的文化圣地,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都极度发达,给人无限激情和梦想,下面给大家分享黔江自驾游攻略。

黔江,这个渝东南的小城,在我心中有着极其深沉的份量。离开象牙塔后,我在这个峡谷峡江之城度过了我人生很重要的三年,这里的山水,这里的花草,这里的人事,都是心中放不下的眷念。有时候迷住人的不是什么情怀与回忆,而是一缕忘不掉的香,比如五月大街小巷的洋槐,八月拂面而来的桂香。不管你们信不信,每段记忆总得有一段味道才能鲜活地留存在脑海。黔江于我,就是五月的洋槐,八月的桂花.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五一小长假的黔江行。

黔江素有“渝鄂咽喉”之称,虽离重庆主城较远,但交通网络发达,选择汽车飞机火车出行都很便利。

交通

汽车:四公里汽车枢纽站/龙头寺汽车站

火车:重庆北——黔江,班次很多,从早到晚任君选

飞机:武陵山机场规模不大,航线不太多,具体可在去哪儿、携程网查

自驾游:从重庆巴南收费站到黔江主城约248公里,沿包茂高速3个半小时车程即到,隧道较多,平原地区来的朋友可能不太习惯。不过也算是重庆特色了,

喀斯特地貌下的杰作,这边隧道群很多,隧道深长,也算是见识!

51小长假我安排得即为合理,30号晚上连夜赶回我的老家——郁山古镇,老家也是个很美的地方,与世无争,山清水秀,空气飘香。等我静下心来的时候会专门腾时间拍照写文,记录郁山这座千年古镇的点滴美好。

重点还是要说黔江,实话说黔江可以驻足玩耍的地方很多,情侣山上晒晒太阳打打牌,就能悠闲地过一个下午;跑马山上吃个农家饭,院里的太阳坝上搓个小麻将,又或是在石会的中元山上钓钓鱼赏赏花,日子便是细碎的美好。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

濯水古镇位于黔江区东南角,地处乌江主要支流“塘岩河”(阿蓬江)畔,主要居民为土家族和苗族。濯水古镇距黔江主城26公里,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319国道公路都从这里交汇穿过,交通极为便利。

据了解,濯水古镇初称“白鹤坝”,元明时期属酉阳土司辖地,重要的商业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驿站和商埠。清代后期起便成为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民国二十四年,人称濯水为“濯河坝”,已是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的重要集镇。商贸的日益发达,迅速促进了当地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创造了最为繁荣昌盛的历史,甚至已居于同时期的黔江县城之上,与酉阳龙潭、龚滩合称“酉阳三大名镇”。PS:濯水是黔江的,黔江的,黔江的

(日常的风雨廊桥)

(白雪覆盖的风雨廊桥)

濯水古镇是黔江旅游着重打造的地方,在黔江的三年,濯水也是我常去的地方。这里最大的景是风雨廊桥,长303m,宽5m,现已更名为沧浪桥。风雨廊桥声名鹊起其实归咎于2013年11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气势雄伟的廊桥一夜之间烧为乌有,新闻出来后霸屏新浪网易百度搜狐,网上一片惋惜遗憾之声

现在的沧浪桥就是修复重建后的廊桥,虽然同样的巧夺天空气势宏伟,但有的东西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再好的它也不是过去的它了。所以,有想看的风景就要趁现在去旅游,有喜欢的人就要勇敢地告诉他,时光真的好不经用。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桥身为纯木结构,建筑材料之间以榫头卯眼互相穿插衔接,直套斜穿,结构牢固精密。桥建有三层塔亭,两侧有约百扇可自由开合的雕花木窗,桥内摆放有红漆长凳。

濯水古镇四面环山,是武陵山区少有的土家水乡,是一个集土家吊脚楼群落、水运码头、商贸集镇于一体的千年古镇。历史为濯水古镇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古迹和乡土文化遗产,巴楚文化、土家文化、大溪文化和华夏文明在这里相互交织,形成了濯水古镇独特的民俗、民族文化风情,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当地的绿豆粉)

(马打滚)

说到美食的话,当地最出名的就是绿豆粉和马打滚了,价格都不贵,去了敞开吃就行!反正你也吃不了多少,濯水的青椒小鱼也是不错的,记得试试~

黔江小南海最美堰塞湖

黔江小南海原名小瀛海

,位于重庆市黔江区境内,与湖北恩施接壤,是国家AAAA级景区。小南海是一个融山、水、岛、峡等风光于一体的高山淡水湮塞湖泊景区。人称“深山明珠”、“人间仙境”。小南海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地震遗址

黔江到南海班车很多,基本45分钟一趟,交通还是非常便利的~黔江到南海约32公里,大概1个小时车程,路况很好,全部都是硬化的柏油路;也可以选择高速路,建议走二级路,沿途风景秀丽,美不胜收。

清咸丰六年(1856)大地震中,谷口被湮塞而为大泽。大垮岩、小垮岩、断碉绝壁及岩石垒成的大坝等地震遗迹,于今仍清晰可见。小南海四周秀峰环列,湖口奇石竖立,溪水萦回,湖内港汊纵横,岛上茂林修竹。朝阳寺、老鹳坪、牛背三个岛屿,古松蔽日、茶花连云、茅舍竹楼、鸡鸣犬吠,一派田园风光。

在南海三岛中,最大、最美的是牛背岛。这不仅因为它产生了许多优美如歌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神秘隽永,滋味绵长,更因为它恬淡自然,深藏不露。它也是一岛松风,杂花生树,四时不绝。岛上有猴群、麝香园,还有鸡狗猪羊,茅舍竹楼。牛背岛后的倒牵溪虽不宽,

却很深,隔断了岛与陆地的联系。彼岸是龇牙咧嘴的断壁残岩,虎视眈眈地盯着这头入水的巨牛。

岛上有很多小吃,南海湖中的螃蟹都很是肥美,鱼儿亦同。烤鱼炸螃蟹还有烤虾子,都味道不错。南海是黔江人民的饮用水源之一,这里水质极好,鱼虾成群。泛舟湖上,也是特别惬意。

几年前我初去之时,小南海还非常的原生态,今年再去发现人行步道已然修好,安全性极大提升,如此不仅避免了游人的恣意踩踏,还让景区变得更为和谐~

五一天气很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一路上都是满满的槐花香,吸一口感觉会醉!这里的野花也很多,如果你是乡里娃,这儿的原生态会唤醒你很多关于童年的记忆~

岛上也有很多恐龙模型,小孩来了也不会觉得无聊~翼龙霸王龙做得神气活现的,煞是逼真!还有恐龙蛋,可以供你拍照嬉戏~

因为时间的缘故,我没有登山观全景,小南海也是我在黔江经常去的地方,拍照野炊露营,这里都是绝佳选择。不管是夕阳西下的晚霞满天,还是日出之时的薄云雾霭,还是下雨之时的烟雾朦胧,小南海都是仙境般的存在。爱美景的你,不可错过!

土家十三寨安心之所在

小南海的美,人尽皆知。但在小南海的深处,还有一方世外桃源般的净土,它就是重庆黔江土家十三寨景区。这个鲜为人知的地方,有它难以言喻的魅力。十三寨女儿谷,一个适合修生养息的地方。在小南海有客车直达十三寨,7元车费。

门口停车场挨着的就是民族博物馆,对土家族苗族感兴趣的可以进去逛逛,能看到很多的土家民俗展示,逼真的蜡像以及苗族土家族服饰,苗族的银饰相当精美,制作也很考究!门票就是小南海的套票,68元。所以来了小南海,怎么遭也要去一趟十三寨啊,毕竟买了票的,不看白不看~

博物馆的对面是岩湾花海,现在数映山红开得火热,再过一阵子等所有的花都种好,那就别是一般景观了。

远远望去,还是美得很有层次。上面有很多纳凉的亭子,夏天入夜后坐在亭子里,嗅着不时飘来的阵阵花香,看着夜空中萤火虫的点点亮光,再有调皮的夜风轻拂长发,满满的心安,好像回到了幼时一家人在坝上纳凉仰望星空的光景~

花海和博物馆之间有条小河沟,搬螃蟹捉鱼虾,烧烤露营,你想怎么玩都可以。

忘了说,在这里你还可以租民族服装,更贴近这里的民风民俗。我这套还蛮好,艳丽的色彩和这大自然的清新之绿形成了较强烈的对比,所以拍照比较惹眼,主体很是突出,你们也可以这么玩~

我拍了几张相对来说还比较满意的照片,分享给你们~民族服装真的可以尝试,没准异族风情会让你耳目一新,让人眼前一亮呢!

我去的第一个寨子是龙须寨,寨子门口有棵古树深得我师傅欢心,所以他执意要来拍古树,我对树子无感,更喜欢放眼四周看山水花草。

有小姑娘在地里摘豌豆,这里的农家饭菜都是自产自销,纯天然无公害的。所以来了十三寨,你要放宽心地吃农家菜,这里的粉子饭、腊肉、还有各种素菜,都是土家人自己种出来的。你尽管吃,不新鲜找我!

每个寨子都是一个清新氧吧,群山围绕绿树成荫,这便是我最直观的感觉。

离开龙须寨的下一站是大王坪,挂牌古树是这里吸引我们的原因,几百年的树子依然枝繁叶茂~据说一方古树养一方人,有这种百年老树,寨子也才更祥和平安~

人家不是很多,典型的土家吊脚楼,请注意:这些都是原始风貌,并非后期翻修的面子工程。这里大多是土家族的原住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的村户搬到了黔江城里或者是南海镇上,留下的大多数安土重迁~

这边自己养鸡鸭养牛羊,这里有斑鸠有竹鸡,来了有家禽也有野味,尝尝乡间野味也挺好。

坝上人家自己采摘茶叶,晾晒茶叶。来了记得喝老鹰茶,我很是喜欢!

每天的农耕生活,放牛锄地,生活虽然琐碎却又别有悠闲。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乐趣~很多脱离了农村小镇的人,多年后也会怀念以前夏天栽秧、放牛挖土的日子。那种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也是一种幸福。

回来的路上还看到了杀猪,我不知道是不是全国各处都有吃泡汤的习俗。春节前后,酉秀黔彭一带经常干这事,以杀猪吃泡汤为周末主要的休闲娱乐。农家养的土猪,肉质更为细嫩,味道也跟养殖场出来的有所不同,来十三寨,你可以吃到土生土长的农家猪,吃货的心情你们应该懂。

随后又在何家寨停了一阵子,这里也蛮出名的,是侯天明的家。有一部电视剧叫《侯天明的梦》这里也是主要取景地。

这个励志轻喜剧,有时间你们也可以看看,还不错!

这里是山歌发源地,土家族善歌,苗族善舞,基本寨子里的人都能歌善舞,不管是须臾老人还是妙龄男女,都能唱上几首。六碗茶和送郎调,随口都能来上一首~我以前还玩驴行的时候也爱跟着大家唱!这边还流行山头对歌,你来我和,饶有趣味。

寨子里这位张奶奶是个土家山歌达人,你肯定想不到她已经七十好几了。不怕生也毫不怯场,喊唱就唱,淋漓响亮。若是客官有兴致,还可以跟她对歌,不过外地人一般都听不太懂这边的客家话,我也只能听懂大部分。

看这一口好牙,不知道秒杀了多少年青人。环境好,水好,才能养出一方人。

张奶奶是在这里卖零食的,油炸洋芋,我必须隆重推荐你们尝尝,调料做得特别好,吃起来洋芋喷喷香。

摆手寨的彩焕龙门

人口文化大院也是你来十三寨必须去的一个地方,这里有点像北方的四合院,说起来也是个土家四合院~古色古香的土家建筑风格,也是民俗的具体展示,里面住着土家人,看看他们的日常生活也是稀奇!

中间的坝子就是这里的土家摆手舞舞台。每逢有重大节日土家人就会在这跳起摆手舞,场面颇为壮观,可惜我来的时候没有遇到这个盛况!这是我在网上找的之前的图片,大家凑合看~

十三寨的人都还过着比较传统的生活方式,柴火饭做得很香,大簸箕用来晾晒茶叶、萝卜干、苞谷等农作物,还有石磨用来磨豆子打豆腐

这院子风水很好,据说很多人家都是生的双胞胎,图中就是一对弟弟。如果你也想有这个大幸运,不如来十三寨安安心心地住上一阵子,没准受益一地风水,也能怀上双胞胎呢,哈哈哈~

(自己炕的腊肉)

十三寨是非典型农家乐形式,你能在每个寨子找到吃饭的地方,都是农家饭菜,自己炕的腊肉;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南海里捕来的野生小鱼。

反正都是你在大城市里享受不到的味道。味蕾舌尖,偶尔也需要一点别的滋味,你说对么!

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停下自己的脚步

如果可以,我希望你可以随我偏居黔江

如果可以,我希望我们能归隐在十三寨

袅袅炊烟里,我在吊

黄文忠事迹梗概,100字左右

黄文忠事迹梗概,100字左右

逆境男儿撞开大学校门

已在大学教室里坐了一个多月,但黄文忠仍不时掐自己的腿,他不敢相信在远离校园12年之后,自己还能回到校园,而且是从小学教室一步就跨进了大学校门。

大学校园里没有了以往的喧哗。走在校园宽阔的马路上,看着校园内排列整齐的花草树木,错落有致的建筑物,他的眼神有些迷茫,因为大山中的家也时常在眼前浮现。他在想还有什么能换成钱的,因为学费还没有交清,他生怕再次失去求学的机会。

他知道,从三间泥屋中再也掏不出一分了。其中一间屋子没有窗户,光线昏暗,除了用作厨房外,另辟了一半放了一张床,那就是自己曾经住了20多年的地方。

2008年9月13日,接到四川教育学院的录取通知的那一瞬间,黄文忠一阵恍惚,就像是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运动员,冲到了终点,剩下的就是恍惚,“几千元的学费怎么办?”

录取通知书明白写着,学费8000元,黄文忠手里有张汇款单,是父亲寄回来的。

这一天,他期待已久。为了这一天,父亲已到昆明打工,为他挣学费去了,干了半年,父亲只寄回了2000元。黄文忠知道,没有文化、年过半百的父亲能寄回2000元,已经够难为老人了。

18岁,他重新拿起课本

——“农民春耕秋收是为了来年有个好收成,聪明的人只想着怎样创造未来美好生活,而不是回忆过去的痛苦经历。”——黄文忠日记摘录

“没有人愿意辍学。”黄文忠回忆起童年的时光,“在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中午放学,我看见其他同学吃着午饭,而自己只能躲得远远的,因为家里没有给学校食堂交米,中午饭就没有我的份。”即便这样,黄文忠都能忍受,但在弟弟上学后,家里捉襟见肘的经济让他不得不面临辍学。

读完小学四年级,他选择了辍学。黄文忠回到家中,干的事是放养牛羊、收稻子、收苞米。“100多斤的苞谷我随便背。”

那年,他只有11岁。

从此,家中10来只羊成了黄文忠的伙伴。清晨,弟弟背着书包下山去学校,他赶着羊到山头放羊。傍晚,弟弟和小伙伴一起放学爬上山顶,黄文忠就吆喝着肚子撑得滚圆的羊回家。“弟弟在学校学习,我也可以抽空在家学习,”放羊的日子,黄文忠把弟弟不用的教材带在身旁,放开羊,在草丛中一躺,就开始看书。

放羊是黄文忠最幸福的时候,因为更多的时间他要拿起锄头帮父母种地,要担粪施肥,要收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晚上也要帮忙做饭、喂猪,只有临睡前可以看看弟弟的书。但他看得最多的是一本几乎被他翻破的《三国演义》。

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书是借的,舍不得还。黄文忠最喜欢《三国演义》里的关羽,“他自信,他过五关斩六将,他有名扬天下的气魄,他是我的偶像……”

在家放羊做农活的黄文忠渴望挣些钱,“可以让家里多吃顿肉,可以让弟弟读书。”16岁时,黄文忠随着村民一道到云南昆明打工。

因为没有文化和技术,他四处碰壁。无奈之下,他来到只需要力气干活的磨石粉厂。每天的工作就是先用大锤将大石头砸碎,然后将碎石倒进粉碎机里,磨成粉后又将石粉装袋搬走。石粉灰漫天飞扬,机器声轰鸣不已,这个嘴角边上只有一些绒毛的半大小伙子开始了每天10多个小时的高强度劳动。

黄文忠和其他工人一起在采石场从早上6点忙到晚上,中间很少休息,近百斤的石粉包压得他一天到晚话都不想说,以便“节省点力气”。砸石头的时候,经常磨破了手,汗水、石粉渗入伤口,疼得他直掉眼泪,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哭。如果仅仅是这些苦痛,黄文忠为了挣钱还能忍受,最让他受不了的是——因为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而受的歧视,“小学四年级的文化,就是干这个活的,不然你还会干什么?”

老板的话让自尊的黄文忠受到伤害,“那种没有人瞧得起你的感觉真的很难受,我受不了”。尽管他干的不比别人少,但处处受气,“10多岁的娃娃就出来挣钱,肯定读书不行。”就连工友们都说他没有出息。在又一次遭到老板的谩骂后,黄文忠丢掉了手中的工具,留给老板一个坚决离去的背影,回到了山上那个泥屋——他的家。

家是避风港,气鼓鼓的黄文忠回到了家。

“在家,我也可以挣钱。”黄文忠又开始喂鸡、放羊、喂猪,抢着帮父母干农活,一个十足的劳动力。

农活是有限的。2003年9月,黄文忠又独自一人来到雅安市找工作。如同在云南一样,黄文忠仍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有些累了的黄文忠一个人蹲在路边,思考着下一步该到哪里找工作。然而,他没有想到,他蹲下的地方会改变他一生。

黄文忠蹲下休息的地方是四川农业大学校区,这天正是新生进校报到,黄文忠被过往学生的嬉闹声打断了沉思。看见同学们一张张笑脸,再抬头看了看静谧的校园,他突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一张张青春的笑脸,击中了彷徨无助的黄文忠,自己力不从心的根源在哪里?他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读书!我要用知识来改变命运!”

从此,这个念头如同春天的花草,在他头上疯长,很快就塞满了胸膛。

9月23日下午,正在喂猪的黄文忠看到弟弟黄文显正在朗声阅读英语课文,黄文忠被从来没有听过的奇妙声音吸引住了。

“弟弟,你当我老师教我吧,我要自学,我也要参加考试……”

从此,读初中二年级的弟弟周末回家后就当起了黄文忠的老师。先从音标教起,黄文忠学会了26个字母和音标后,开始自己拼读英语单词,拿起弟弟不用的英语课本书不停地朗读、练习。从此,山顶的泥屋中、放羊的山头,没有文化的村民经常听到一种特别的读书声,那就是黄文忠在朗读英语。

弟弟的课本黄文忠很快就学完了,于是他用卖鸡卖羊的钱买了初中、高中的全部教材。“我自学要考大学!”黄文忠暗暗下定了决心。

从此,黄文忠有了两种身份,白天是农民,晚上是学生。

考了3年,他撞开了大学校门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到县中学去。下课了,他们欢声笑语让我感受到我们这个年龄应该有的欢乐和天真,一切让我那么向往和期待,期待着我也能拥有这一切。”——黄文忠日记摘录

“当初是你自己不读的,现在不干活挣钱,读什么书?你能读个什么名堂?”父亲对他的行为不理解。

“是不是不想帮父母干活,想偷懒?”有村民也这样想。

“在学校有老师教都不一定学得好,在这么穷的家庭自学,能学出个啥?不如出去打工挣钱。”有人向他建议。

“我走的是一条不理性的路,但是我愿意。”这一切都没有动摇黄文忠的决心,他用干泥块在木门上写下两个字:“思考”。

家里农活重,条件艰苦,黄文忠就白天拼命帮父母做活,晚上点着灯,看书,复习,做习题。

2006年,电视里报道了张立勇在清华大学食堂打工8年,通过自学,托福考了630分高分,最后获得北京大学本科文凭的事迹。这个成功的例子让黄文忠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和信心:“不在学校读书,照样可以上大学,就向张立勇学习!”

黄文忠跑到街上,给电视台栏目组打电话,打听到了张立勇的电话。然后打电话向他讲述自己自学和自考的梦想,并向他寻求指导。

“他对我很热情,我们通了3次电话。”最终父亲被他感动了:“你以后不干农活了,一心一意自学吧。”也就在这年,年过半百的父亲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他要为两个儿子挣学费。

没有农活压力的黄文忠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早上9点学习语文1小时,然后英语两小时,下午是数理化学习时间,晚上再记单词。

“我其实很喜欢文科的,而且文科更适合自学。但是学文科将来学不到技术,对我来说,前途不光明,所以我挑战自己,再难,我也要学理科。”初中的课程并不难,看看书做做题就可以了。开始很轻松,但后来越来越难了,有时整天也看不进几页书,后来有人告诉他:高中的物理功课,比初中难了6倍。

“只得硬拼了!”黄文忠开始用时间打持久战,一般都是午夜后才睡觉,12点以前是不会睡觉,也睡不着。

2006年,自学了3年的黄文忠开始了第一次备考。

“我只能以社会参考人员身份进行报考。县招办的工作人员要我出示毕业证和其他能够证明文凭的材料,但是我什么都没有。”黄文忠在报考时被卡了下来。无奈之下,黄文忠将自己的情况告诉了当地招办的工作人员,并出示了三年来所有的笔记。招办工作人员认真核实后,被他的执著所感动,同意黄文忠报名高考。

第一次高考,他考了282分。

当时他坐在教室里,总有怪怪的感觉。好多年没有坐过教室,总觉得自己坐的是别人的座位,甚至答题的时候完全都没有状态。拿到成绩单,黄文忠很失望,感觉平时做习题时还不错,结果却不如人意。“题不对路,我还要参加高考。”黄文忠发誓。

“一个人在背水一战的时候是会不顾一切的,但缺乏有效的学习,效率不高,应该早点得到老师的指导。我虽然不怕困难,但也不能愚蠢地自信。”2007年,黄文忠找到荥经中学,要求作为插班生旁听。学校领导破例同意了,还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套桌椅。但是黄文忠不习惯坐在教室里,周围同学以一种奇怪的目光看着他,他也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几天后,黄文忠又回到了家中自学。

23岁,他走进了梦寐以求的校园

“我的目标是获得科学,用科学的力量改造我们的生活环境。”——黄文忠日记摘录

2007年高考,高考分数337分。上了专科线,但他想再拼一把,放弃了,因为他想上本科。

“其实,你的基础不错,考本科是没有问题的,你缺乏的是解题经验。”一考生告诉他。黄文忠的脑海里顿时出现了一个有浑身武功却不会用的傻小子形象。

黄文忠决定不在乎奇怪的眼睛了,嘴巴长在人家身上,他们想说什么由他们说去。2008年2月,有过两次高考经验的黄文忠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来到荥经县中学找到张文春老师,要求在该补习班进行学习,花了678元的学费,黄文忠以旁听生的身份,插入到毕业班中补习一学期。

“春去花落不可留,夏去叶黄已是秋。眼前形势一片好,时少壮志已难酬。只待来年春江暖,扬起新帆辞旧岸。顺风一泻三千里,不到沧海誓不还。”黄文忠写下了这首诗。

黄文忠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租了间小房子,天天和补习班同学听讲、做题、诊断性考试。最高的一次诊断考试,他考了490分,对这个成绩,他还算满意。

就在他全力备战高考时,一场不期而遇的地震来了,重灾区延考。直到7月2日,备战五年的黄文忠才第3次走进考室,和学文科的弟弟一起参加高考。分数下来,黄文忠拿到了自己的分数,420分,“没有上本科,开始我很不满意,已经冲刺了,却遭到了地震的折腾。”后来黄文忠想通了,不再补习了,先进学校学门技术。本来他很喜欢当医生,但报考医学院校的考生太多了,怕落选,他只得填报了内江师范学院和四川教育学院,“只要有学校录取我,我就想去读……但是学费不知道怎么办,弟弟没有考上本科,他还要补习。”

在等待录取通知的日子里,黄文忠又走在打工路上,他想尽量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最终他被四川省教育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录取,圆了大学梦。

补习班的班主任张文春为他赠言:你是我见过的最特别的一个学生,学习的刻苦劲头无人能比。同学陈必凤为他留言:作为一个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人,黄文忠能够坚持不懈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其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人震撼。

2008年9月19日,黄文忠揣着父亲寄回来的2000元,来到了四川教育学院。当辅导员听说他的故事后,破例地同意先注册。

在荥经中学补习时,黄文忠暗暗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喜欢女孩,说明我是一个正常的男人,毕竟人性的东西是不可违背的;但我不能说,因为我没有能力表白。我要成就一番男人的事业,一定要和心爱的女孩相伴到老……”那女孩也考上了大学,他默默地为那女孩祝福。

“理想能够给天下不幸者带来快乐……人拥有头脑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黄文忠在日记中写道。虽然走进了大学校园,但黄文忠依然忐忑不安,学费还未缴齐,他不想在努力这么多年后,又再次成为辍学者。让黄文忠想不到的是,就在这个国庆节,他会收到一份惊喜,荥经县团委从圆梦基金中给了他4000元。

国庆节期间,黄文忠11岁辍学,23岁考上大学的故事在校园内外不胫而走,国庆节后,有好心人替他交清了头一学年的学费。

这,意味着至少黄文忠可以放心在校园里安安静静地读一年书了。

在大学课堂上了一个多月课后,黄文忠有了“都市郎”的装束,淡绿色T恤、蓝色牛仔裤、白色休闲鞋,皮肤黝黑,黄文忠显得十分精神。在平静的校园里求学,从这天起,黄文忠终于放开了一直郁结的心情。眼下他想的是,一定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关心他的好心人,回报关爱他的社会。

参考资料:http://www.hrcsw.com/cn/zazhi_detail.asp?magazineid=511

科学发展的“毕节模式”

科学发展的“毕节模式”

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巍巍乌蒙山,曾让毕节人吃尽苦头,陷进“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泥潭。

路在何方?1988年,当时的贵州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超前谋划、作出决策:建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魔咒。试验区同年得到国务院的批准。

22年过去,这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石旮旯山区,如今,山青了起来,森林覆盖率每年增一个百分点;水绿了起来,湖泊清净鱼儿欢跃;人富了起来,农民年人均收入增长了16倍。

成就来之不易,付出无比艰辛。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说,试验区的发展,关键是矢志不渝地坚持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一届接一届苦干、实干、科学干,人与自然从“对抗”走向“和谐”,实现共赢,探索出经济、生态、人口协调发展的“毕节模式”。

斩断“穷根”,解决吃饭难,人与自然走向和睦

“都是被穷逼的。”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回忆,那时人跟土地、树木像结了仇,巴掌大地都要种上玉米,没地就砍树开荒。即便一家有山地几十亩,依然“春种一大坡,秋收几小箩”。

试验区的成立让海雀村迎来转折。

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巍巍乌蒙山,曾让毕节人吃尽苦头,陷进“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泥潭。

路在何方?1988年,当时的贵州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超前谋划、作出决策:建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魔咒。试验区同年得到国务院的批准。

22年过去,这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石旮旯山区,如今,山青了起来,森林覆盖率每年增一个百分点;水绿了起来,湖泊清净鱼儿欢跃;人富了起来,农民年人均收入增长了16倍。

成就来之不易,付出无比艰辛。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说,试验区的发展,关键是矢志不渝地坚持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一届接一届苦干、实干、科学干,人与自然从“对抗”走向“和谐”,实现共赢,探索出经济、生态、人口协调发展的“毕节模式”。

斩断“穷根”,解决吃饭难,人与自然走向和睦

“都是被穷逼的。”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回忆,那时人跟土地、树木像结了仇,巴掌大地都要种上玉米,没地就砍树开荒。即便一家有山地几十亩,依然“春种一大坡,秋收几小箩”。

试验区的成立让海雀村迎来转折。

两位技术员来到海雀村。给海雀开出“药方”:改造山田,更新品种,提高单产,解决吃饭难;植树造林,保土养肥,发展畜牧业增收。

退耕还林1120亩,村民人均粮食却增加200多公斤。这是因为亩产从50斤提高到800斤。文朝荣说,“少种多收,没人愿意砍树开荒了。”植树也有了回报:森林面积达12800亩,森林覆盖率近70%,估值2500多万元;有了林草,村里养牛马328头、生猪600余头、羊450只、家禽1880只。

毕节建立地、县、乡、村四级“扶贫机构”,组建一支近万人的专业扶贫队伍,向贫困发起攻坚。22年来,毕节综合整治农民的“穷根”,高标准升级改造农田,营造水土保持林,举办各种农技培训,变“蛮种”为“科学种”。到目前,共改造中低产田112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45.6万亩,全区退下108.4万亩坡耕地。然而,减地不减产,2009年粮食产量达272万吨,是1988年2.6倍,从“吃不饱”到“吃不完”,粮、林争地的矛盾极大缓解,农民尝到生态好的甜头。

如何让吃饱肚子的农民走上致富路?毕节不断创新扶贫机制,先后建立“4321”帮扶--地、县、乡、村干部每人帮扶1到4个贫困户;党建“11帮扶”--一个党政机关部门帮扶一个贫困村;还有“百企帮百村”、“万名能人帮万户”……出钱出力出点子,毕节上下形成全民参与的扶贫格局。

为了让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毕节通过建立互助储金会,推广扶贫资金有偿滚动发展的方式,培育贫困农户的“造血”能力。

22年的开发扶贫,毕节这个贵州贫困面最大、程度最深的山区,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1988年到2009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6元增加到3109元,农民人均粮食从194.3公斤增加到417公斤,绝对贫困率从65.4%下降到6.7%。

要绿水青山,更要金山银山。人富了山水才能常青常绿

10月的毕节,山上树木葱茏,山腰瓜果飘香,山脚苞谷累累,农田稻穗金黄。

毕节地区毕节市清水浦镇橙满园村,20多年前被砍得山上光秃秃,下雨时泥土滚滚流,拦都拦不住。穷则思变,村民抱着逃荒乞讨的狠心,抛弃种了多年的玉米,在地里种上政府无偿提供的柑橘苗,跟着技术员,拿起剪刀,学剪枝、嫁接,挖水沟、砌堡坎。

现在的橙满园村,四季常青,四季有果,走出了“地越种越瘦,人越过越穷”的怪圈,年收入10万元就有28家户。目前,全村有生态林3817亩,种植柑橘3500亩,桃、李、梨、枣共4500亩,水果年收入2000余万元,林下还种植蔬菜150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近90%。

改善生态环境,遏制水土流失,毕节走上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路子。通过坡改梯、修建谷坊等办法,将造林绿化与特色林果发展结合、种草养畜和促进植被恢复结合、林草间作和林下畜禽养殖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实现双赢。

山里人把这种立体种植模式亲切地称为“五子登科”:即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坡改梯配经果林拴带子、坡土种绿肥盖地膜铺毯子、山下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

为筹集生态建设资金,毕节改变以往只有国家投资的单一渠道,实行合股经营、引进能人投资经营等多种投资方式相结合,初步形成国家、个人、企业多元化投入生态环境建设的新格局。

现在,毕节森林面积从1988年的601万亩增加到2009年的156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4%增加到38.75%,水土流失面积减少8000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从5个发展到9个,森林公园从零到现在的10个。

山要青,水要绿,最关键是人要富,只有这样才能长久。毕节始终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举,合理布局山区种植结构,推广农业新技术,摸索出一条山绿人富的和谐之路。

无私的帮扶、智力的外援,奠定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

2009年8月28日,毕节成功举办了一次招商活动,42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登门造访,签约93项,资金达367亿元,合作伙伴中不乏中石化、中海油、华能、国电、力帆骏马等优强企业。

招商结硕果,得益于22年来全国统战系统智力支边。1988年,贵州省委、省政府邀请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到毕节开展智力支边,各方力量汇聚起来帮扶毕节。

22年里,统战部门共组织200多批考察组深入毕节调研,帮助制定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与8个县建立定点智力支边扶贫制度;派出300多批、2800多人次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到毕节帮助工作,有的还挂职指导;直接引进资金和捐赠物资6亿多元,帮助引进、联系和推动的项目100多个,涉及资金近500亿元。

不仅如此,统战部门还为毕节培训各类干部1.8万人次,帮助新建、扩建各类学校120多所,帮助毕节顺利完成“两基”攻坚,支持毕节办起了毕节学院和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校,在校学生达12000多人,源源不断地为毕节发展输入新鲜血液。

有了外力的助推,毕节大胆摸索创新,22年里,进行了“人地挂钩,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小额信贷抑制返贫、营林组织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投融资体制、土地流转、干部人事制度等50多项改革实验,为试验区的发展修炼“内功”,提供原动力。

“内外兼修”的毕节,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农民看病不再难;投入20多亿元资金,改造农村危房几十万栋,打造独具特色的“五园新村”(致富田园、特色庄园、生态庭院、文化乐园、和谐家园);基本实现县县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每年农民免费职业技能培训80万人次,劳务输出已达140万人。

22年的努力,毕节攒下了沉甸甸的家当,也渐渐有了底气,定下新的目标: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打造新型能源、特色农业和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建设两烟、马铃薯、经果林、生态畜牧业、劳务经济等5个100亿元工程,更好更快向前发展迈进。

关于苞谷养牛羊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