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草村养牛(日本合掌村茅草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经验借鉴)

茅草村养牛(日本合掌村茅草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经验借鉴)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茅草村养牛这个问题,日本合掌村茅草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经验借鉴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日本合掌村茅草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经验借鉴

日本合掌村茅草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经验借鉴

日本岐阜县素有“森林与溪流之国”美称。合掌村就坐落在岐阜县白川乡的山麓里。“合掌造”房屋建造于约300年前的江户至昭和时期。为了抵御大自然的严冬和豪雪,村民创造出的适合大家族居住的建筑形式。屋顶为防积雪而建构成60度的急斜面,形状有如双手合掌,因此得名。

合掌村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上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沿袭并创造出一系列独特的乡土文化保护措施,如今这里被称为“日本传统风味十足的美丽乡村”。

直到现在,村里依然保留着古老的合作方式,谁家翻修房子,大家会一起帮忙,这种百人站在屋顶上劳作的场面壮观而温馨。1995年12月,在德国柏林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合掌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评定委员会这样评价:这里是合掌造房屋及其背后的严酷自然环境与传统的生活文化,以及至今仍然支撑着村民们的互助组织“结”的完美结合。

在上世纪50年代,德国建筑学者就说,白川合掌屋是最合理、最理性、最天人合一的建筑。现在,村里的“合掌造”有113栋,其中109栋被指名保护。由于德国建筑学家布鲁诺《日本美的再发现》推荐了合掌村,旅行者们慕名而来,合掌村渐渐发展起观光旅游业,民宿、餐厅与艺品店多了起来。

白川乡的成功与当地农民为保护家乡的地域文化、保护山村的生态环境所做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的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合掌村保护与开发措施

1、保护原生态建筑

白川乡合掌村自然村落中的茅草屋建筑,全部由当地山木建造且不用一颗铁钉,能保留至今确实很不容易。1965年曾发大火烧毁了一半以上的茅草屋建筑,村里有三四人主动带领大家重建家园,开始了一场保护家园建筑茅草屋的运动。由此,继承和发扬了合掌村的一个历史传统:每家都有囤积茅草的习惯,凡是一家房屋需要更换新茅草屋顶,家家户户携带自家囤积的茅草来相助并参与更换屋顶的工事,一家更换新屋顶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全部完工。大家把合掌建筑称之为“结”的力量。

2、制定景观保护与开发规则

为妥善保护自然环境与开发景观资源,合掌村村民自发成立了“白川乡合掌村集落自然保护协会”,指定了白川乡的《住民宪法》,规定了合掌村建筑、土地、耕田、山林、树木“不许贩卖、不许出租、不许毁坏”的三大原则。

协会制定了《景观保护基准》,针对旅游景观开发中的改造建筑、新增建筑、新增广告牌、铺路、新增设施等都做了具体规定。如:用泥土、砂砾、自然石铺装,禁用硬质砖类铺装地面。管道、大箱体、空调设备等必须隐蔽或放置街道的后背。户外广告物以不破坏整体景观为原则。水田、农田、旧道路、水路是山村的自然形态必须原状保护,不能随便改动。

3、建立合掌民家园博物馆

当一些村民移居城市后,在协会的策划下,针对空屋进行了“合掌民家园”的景观规划设计,院落的布局,室内的展示等都力图遵循历史原状,使之成为展现当地古老农业生产和生活用具的民俗博物馆。

自然与合掌建筑结合而成的"合掌民家园”博物馆是数栋合掌建筑和周边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美丽小村庄。每合掌屋前后都种上了不同花草植物,装饰得非常美丽。合掌建筑与曰本园林相结合,十分和谐,构成了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乡村景观。

整体村庄是精心打造的大花园,瀑布,水车、小溪、汀步、竹林、景石、花坛、座椅等穿插在其中。“合掌屋建造博物馆”内展示了合掌村茅草屋建筑的结构、材料、以及建构方法的模型。"合掌民家园”内的自然美丽景观得到世界各国游客的高度评价。

4、旅游景观与农业发展相结合

白川乡的居民都有这样的共识:旅游开发不能影响农业的发展。如何发展当地农业并与旅游观光事业紧密结合,是村民们面对的一大课题。为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白川乡积极主动地制定了有关农业发展方向和政策的5年计划。白川乡农用地面积有1950亩,其中水田1650亩,农家有229户。主要农副业生产项目,包括水稻、养麦、蔬菜、水果、花卉、养蚕、养牛、养猪、养鸡、加工业等。这些生产项目在旅游区中也是观赏点。

旅游观光与农业生产相联系,可提高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白川乡把当地农副产品以及加工的健康食品与旅游直接挂钩,使游客在观赏同时品尝当地新鲜农产品,或能带有机农产品回家。这种因地制宜,就地消化农产品的销售方法,减少了运输及人力成本,经济实惠,受益的不仅是各地客人,还有当地全体农民。

5、开发传统文化资源

为增加旅游的项目,白川乡合掌村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具有本地乡土特色的内容,他们充分挖掘以祈求神来保护村庄、道路安全为题材的传统节日——“浊酒节”。

在巨大的酒盅前展开隆重仪式,从祝词到乐器演奏、假面歌舞、化妆游行等内容以及服装道具系统设计。节日时合掌建筑门前张灯结彩,村民都来参与和庆贺节日,节日的趣味性也成为吸引游客观赏的重要内容。

除大型节日庆典外,村民们还组织富有当地传统特色的民歌歌谣表演。把传统手工插秧,边唱秧歌边劳作的方式作为一种观光项目,游客都可主动参与,体验劳动的快乐。

6、配套建设商业街

商业街的规划建设包括饮食店、小卖部、旅游纪念品店、土特产店等,都是与本地结合的具有乡土特色的商店。每个店都有自身的主要卖点,合理分布方便游客。“白川乡合掌村落自然环境保护协会”的建筑规则在商业街中体现出了整体美的风格,店面装饰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体现了一种温馨的朴实美,其工艺性、手工趣味性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眼光。

旅游商店的设计布局、门面装饰都是提升景观功能的关键要素,旅游商品的开发,也是旅游观光业的一个重要项目之一。

白川乡善于结合现代人追求的时尚,以植物花草为装饰元素,装饰家园、把村庄装扮得花团锦簇,观赏的人们总是在美丽的田野间、村庄旁、商店前拍照留影,令游客流连忘返。合掌村落的生态之美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美好印象。

7、民宿与旅游的结合

由于旅客越来越多,留宿过夜、享受农家生活的客人也随之增多。1973年前后,白川乡开始了民宿的营业项目。为迎合游客的居住习惯,对合掌屋室内做了改装,建筑外形不变,内装基本都是现代化家庭设施,配有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还有漱洗间设备、厨房煤气灶等。

在全新的现代家庭环境中,依然保留了一些可观赏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民具和农村过去的乡土玩具,旅客在住宿中能感受到农村生活环境的朴实与温馨。在这里,城市的人们可以深深体会到久违的宁静和安逸。在民宿的外环境布局上,大家都习惯用不同植物花卉或农作物装饰美化自家屋前屋后的环境,民宿为当地旅游业增加了一道特殊的风景。

8、与企业联合建立自然环境保护基地

白川乡与日本著名企业丰田汽车制造公司联合在白川乡的僻静山间里建造了一所体验大自然的学校,2005年4月正式开学,成为以自然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教育研究基地。来观赏合掌村世界遗产的人们同时可以来到这所学校里住宿、听课、实习、体验。一年四季都有较丰富的观赏和体验内容。在这里体验到城市中没有的快乐,习得保护地球自然环境的知识。

日本丰田汽车制造公司在白川乡建造的大自然学校,为白川乡旅游事业增添了一项知识性的教育内容,让人们用生态环保的眼光检点现代人的生活,用节能减排、资源再利用等各种环保措施来维护人类的自然环境,使我们的环境更加美丽自然。

结语

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给原生态农村景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有的甚至是破坏。农村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一些农村,丢弃了原有的对家乡的认同感和价值观、审美观,他们盲目模仿城市,对老村落进行了彻头彻尾的城市化改造。现代材料的胡乱堆积、建筑色彩的任意涂刷拼凑,使乡村固有的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在我们眼前悄然离去。新农村建设亟待我们去发挥农村特色,回归原本自然美丽的田园风光刻不容缓。

合掌村开发保护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保护传统老村落、维护生态资源、保持农村原有的生产安全格局、传承地域文化和自然相和谐才是农村可持续发展之道。

(本文转自“美丽乡村”,感谢原作者的分享)

我在曾经猎人头的佤族部落的那些日子(一)

我在曾经猎人头的佤族部落的那些日子(一)

这不是一篇猎奇的文章,是我在中缅边境的一个佤族村寨真实的所见所闻。

文章用连载的方式更新,有如下关键词:

(猎人头祭谷,剽牛祭祀,佤族守灵和葬礼,佤族婚礼,鸡卦占卜等。)

前年开始,我陆陆续续三次前往在云南西南部的一个佤族村落。具体位置在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最西边一个叫娜妥坝的地方。那是一个边境小村,和缅甸佤邦接壤。

图片上的蓝点是我住的位置,西边是缅甸佤邦,从地图上看离昆明非常远。这里曾经也算是金三角地带。

我住在离界碑大约500米的地方。界碑的对面是缅甸。伸个脚出铁丝网就相当于出国了。

这里的国境线仅仅是一条小河。

对面的那座山,曾经是漫山遍野的罂粟花,也就是为人熟知的可以提炼成海洛因、吗啡等毒品的邪恶之花。这种花非常美,颜色鲜艳无比。

由于中国政府的管控,现在这座上已经改种农作物了。据当地人讲,很多年以前这里全是赌场,每天有络绎不绝的人从边境运输毒品。这里的村民的主要工作就是以种罂粟花来维持生计,到时节就会有缅甸越南人过来收购。

拍这张照片的时候,还被站岗的兵哥哥拦下来盘问了一番,并且要求我立刻删除照片。可是我早用iCloud保存了照片。

这个村的主要民族为佤族,有少数的拉祜族和傣族聚居在此。佤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盟佤族自治县和沧源佤族自治县。

很多人对于佤族的印象大概最多的来源于那首<<阿佤人民唱新歌>>。他们生活在深山老林当中,信奉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在云南偏远山区的很多民族在从前都被传教士影响开始信奉基督教,例如拉祜族,景颇族。唯有西盟的佤族维护住了自己的信仰,可见这个民族的彪悍。

佤族年轻人现在的生活方式基本和汉族人一样了。因为网络运营商的强大覆盖率,他们也和城里人一样玩微信微博,看韩剧,听流行歌曲。

一般的观念认为,只要是有一群人被称为一个民族,那么他们的民族心理,民族语言,民族生活习惯等都是相同的。而事实情况是,我国许多居住在同一片区域被划分到一个民族的群体很可能本不是一个民族,又或者是一个民族的其他分支。西盟佤族就存在这样的情况,语言不通,生活习性不同的人群被一同划分到佤族。原因可能是,当时民族识别小组的工作出现了bug,又或者是为了管理方便,就差不多弄一块去了。

所以我在西盟佤族自治县看到的佤族的形态可谓千差万别,除了语言不同以外,最显著的区别是在服饰上。

度娘或者教科书上是这样形容佤族人的服饰的:女头戴宽发箍,服饰黑布为主,红色为饰,耳垂银质长耳环等等,根据描述他们穿的应该是下面这样:

然而,附近的一个寨子确是酱紫的打扮

发箍变成了麻布,服饰颜色以蓝色为主,黑色为辅。耳上穿入又宽又大的耳钉。

大耳钉象征着美

这个大耳钉和我们熟知的泰国缅甸那些脖子上戴满项圈的民族的行为很像,表现了一种残酷的美。

附近不远的乡镇还有下面这样打扮:

这里的妇女服饰搭配颜色是黑和粉,最有特点的是头上插着银质的烟斗。这个地方的佤族妇女因为有抽烟斗的习惯,为了方便把烟斗插在头上,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服饰特色。

偷拍这个佤族刘烨好几次了,觉得他眼里有英英气,适合拍戏。

佤族属于孟高棉语族,东南亚的人种,但是皮肤非常的黑。他们也以黑为美,女孩子的头发是黑黑的。男女老少的皮肤也是健康黝黑的。不知道是不是先民在海拔高山上生活日晒时间长,久而久之成为了佤族的基因,因为我看到刚出生的佤族孩子也是黑色的皮肤。

佤族这个民族非常有意思,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还是原始社会,1949年后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称这种民族为直过民族。

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举个例子,佤族在1958年一直有猎人头的传统,啥是猎人头呢?就是部落族人一到庄家不收成了,遇上个天灾人祸了,想干掉敌对部落不顺眼的人的时候,就到山里找人,看到一个人的脑袋还不错,一刀砍下去提着脑袋就回家了,回家还要把人头放寨子祭祀的地方供奉起来,时间一到就围着脑袋载歌载舞。我们一般称之为"猎头祭谷"。这里有个重点是,你砍人是不犯法的,被砍算你倒霉。

这是佤族原始社会的一个典型例子。那么社会主义社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社会是有法律规范的,杀人是要偿命的,不能胡来。佤族从这样一个原始社会一瞬间直接过渡到法治社会,想想都觉得这个跨度真是太大了。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佤族革除猎人头习俗的小故事,1951年中央的领导来到了佤山地区做民族工作,不来不知道一来吓一跳,到了村寨茅草房屋的门上墙上全挂的人头,远处祭祀的地方的篮子里也全是人头骨。当时国家还专门约佤族的头人吃饭,苦口婆心的劝道:“你们这个猎头的事能不能不干了,咱不猎人头了,猎个和人脑袋一样的猴头行不?”。没成想,部落头人马上拒绝了,理由是猴子的魂会吃谷子。

1958年,在一次讨论革除猎头旧习俗的会上,所有人都坚持猎头是自己传统不能废除,其中有一个年轻人大喊道:“我同意猎人头,不过先从部落头人开始猎,你们不是厉害吗,那自己保护谷神的重任还是你们做的更好。”随后,所有人都闭上了嘴。同年,猎头习俗废除。

当我知道将要去这里做调查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一些发怵的。路途遥远,而且需要辗转几次才能到达目的地。当我踏上行程的时候,才发现远比我预计的时间还要长。需要将近两天的时间!!

以下是我大概的路程时间表:

第一天早晨,搭乘7点25的航班从北京飞往昆明。7:25——13:00

→下午在昆明长水机场搭乘14:25的航班飞往普洱思茅市。14:25——15:30

→到达普洱机场后直接乘坐大巴前往西盟佤族自治县,路程约为5到6个小时。

→到达西盟县城已经是晚上八九点,此时已经没有前往目的地的车辆,需要在县城住一夜。

第二天一早,从县城坐小面包车翻山越岭到达勐卡镇转车(因为没有直达那坨坝村的车)。车程大约两个小时。

在西盟勐卡镇找到去那坨坝村的车,再用一个小时到达我的目的地——边境小村那坨坝。

到达目的地已经为第二天的中午,当时已是精疲力尽,简直跟去南美有一拼。路程久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令我头疼的是云南的山路,九曲十八弯,基本上是吐了一路。

云南的地形崎岖,山谷纵横,从地图上直线距离看似很近的两个地方,实际走起来却需要翻过一座座的山,而且山的坡度较大,山上的公路非常狭窄,汽车拐弯的时候看不到对面车辆的情况,尤为惊险的是在转弯时超速,如果对面突然冒出来一辆车,很可能造成惨剧。

(普洱机场的普洱就是产普洱的地方。这里有大片的普洱茶产区。普洱市以前称为思茅,后因为特产为普洱茶,改为普洱市。但是当地人还是喜欢称之为思茅。

普洱是个非常美的城市,值得一去,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给大家推荐旅游路线。)

尽管一路上崎岖险阻,然而风景确美不胜收。云南的天气变化无常。前一会还是氤氲旖旎的下雨天,后一分钟就是艳阳高照的晴空。这种感受在山区更为明显。翻山越岭的途中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车子转弯后的那一面山是什么样的天气,怎样的风景。

全程都是在车里用手机拍照

此时终于理解了为何我们说太阳光是洒向大地的。

一束束光拨开层层密布的乌云直射在云海之上,此刻白色的云海变成了金色。

这里的紫外线很厉害,据说当年Sars病毒唯独没能进入云南。

第一次到达西盟佤族自治县的时候,正赶上那里的剽牛祭祀活动。前面提到佤族自古以来就有猎人头祭谷神的习惯,而牛头是仅次于人头的最重要的祭品。当年猎人头的习俗被废除之后,佤族依然承袭前人猎牛头的习惯。每逢重大的节庆活动,便会在寨子里离杀水牛,砍牛尾巴,祭祀牛头,并且伴随着一系列的祭祀程序和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佤族人对牛是敬而不畏的。尽管我们能在佤族人用的器具上,衣物上,建筑上看到牛头的图腾,然而他们的目的并非保护这个人类的朋友,而是杀了它,吃掉它。

关于这一点,我猜测可能与佤族的社会形态有关系。你们也许会以为,佤族养牛是为了耕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佤族在过去可是刀耕火种的狩猎民族,因为多山少地,稻谷的产量极低(这也是为啥他们要猎人头祈求丰收),佤族先民一把火烧了杂草能种一天是一天,有牛没有地耕可真是伤脑筋,所以用牛犁地也太浪费了不是?于是,佤族水牛的终极使命是——祭祀+显摆。

祭祀自不必多说,这个显摆是个啥意思呢?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原始社会,牛始终都有一个重要的属性,即它代表财产。汉族老王给闺女寻谋婆家也得看看他家几头牛,这代表了对方的物质条件。在佤族也是一个道理,有钱人家才有牛。佤族富人家在过去“炫富”的方式之一就是贡献出一头牛当祭品,然后任寨民宰割。你看看,我家今年又拿牛出来了,不差钱。

大家看看这个过程像不像现代的财产再分配呢?佤族人很聪明啊,这不就是高大上的资源配置吗?!

佤族富人家每年贡献出牛给部落的父老乡亲,大家吃肉喝酒缓和了部落的矛盾,稳定了部落的社会秩序。富人show了优越感,落了一个无私的好名声,穷人解决了温饱问题,部落因此其乐融融~~

所以我在那里待着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村民在家门口都要挂个牛头,有几个挂几个,没有真牛,咱就来个木头的充充数。这和咱们现在社会有钱人在家门口停辆玛莎拉蒂一样,咱衬钱。此外佤族认为门口挂牛头还有辟邪的功能。

回到主题,自打猎人头的习俗被废除之后,猎牛头祭祀的活动到今天还在上演,只不过已经变成了旅游的表演项目。不过主观来讲,现在的剽牛活动,不仅浪费(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不需要通过这种活动分到肉),而且有点残忍。

我作为一个生活在文明社会,且从没去过屠宰场的人看到剽牛的场景还是感觉不适。

首先是由几个佤族青壮年上场,用麻绳拴住牛拉进祭祀场。

然后将牛拴在木桩上固定住。

这里会有一个主要剽牛的人负责将牛一刀毙命,通常是用刺刀一刀扎入牛的心脏或者颈部。

这个剽牛的人必须是部落中最有声望的执仪者--魔巴。什么是魔巴呢?说通俗点就类似满族的萨满,俗称跳大神的。这个魔巴不光管人的宗教事务,还管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结婚要找他看鸡卦选时辰(一种算卦的方法,后续文章会讲到),生病了要找他做鬼,死了还得找他念佤族的往生咒才得安息。

牛应该已经奄奄一息

牛被杀死以后,牛头和牛尾巴分开切掉做祭祀。

将要祭祀的牛头挂在木桩上。

牛尾巴也被单独砍下来,和头一起意味着有头有尾。

当牛被杀死以后,大家开始敲锣打鼓,跟随者魔巴围着死去的牛进行祭祀活动。

最后的程序一定是分牛肉。在过去,当牛躺下的一刻,全部落的人是需要上前哄抢牛肉的,得肉多者被视为英雄好汉。

所有人围在一边,等着分配。

那天,观看的人非常多,人山人海。后来和一个做同样工作的大姐聊起来佤族剽牛的活动是,才得知这位大姐曾经在做调研的时候也观看过。她讲的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她说,那一次她站在牛的旁边,发现即将被杀死的牛的眼睛里流出了眼泪,从此这个大姐再也不吃肉了。

结束之后,会在当天将牛头挂到龙潭公园的龙摩爷圣地进行祭祀活动。

祭坛在山里,放眼望去,整个山上挂满了牛头,牛头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从白骨直至长满青苔。因为此处树林茂密,旁边有溪水流经过,即便再最热的天,这里也是阴僻凉爽,望着漫山遍野的头骨,定会感觉阴风阵阵。

现在,佤族人每年仅在重要的节日里做这样的活动了,因为剽牛根植于当地民俗和宗教的土壤里,然而这个土壤现在已经慢慢消失了。剽牛多了些表演的色彩,少了些宗教意味。

尽管出现在我眼前的佤族是严肃而彪悍的,然而当我融进他们的生活,用心去感受他们的时候,我常常被他们打动。佤族人是奔放而热烈的,和他们待在一起的时候我发现原来人和人之间可以如此亲近。

老妈妈和我说了很多过去的故事,动情之处用力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松开。尽管很疼,但她的故事让我的心更疼。

接下来我会继续更新我在那里的所见所闻,喜欢请继续关注。

养牛只喂青草,这样的话牛是不是容易生病呢

养牛只喂青草,这样的话牛是不是容易生病呢

牛是食草动物,但光吃草料的话长得比较缓慢,因为光吃草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最好补充饲喂精饲料,尤其是在育肥阶段,一定要补充精饲料。牛的精饲料主要由玉米、高粱等能量饲料;豆饼(粕)、棉子饼(粕)、花生饼等蛋白质饲料以及矿物质饲料、微量(常量)元素和维生素等组成。当然,牛也不能只吃精饲料,容易造成瘤胃酸中毒、奶牛酮病等情况。饲喂牛是最好将粗料和精料按一定比例饲喂,而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两者比例是不一样的。肉牛育肥阶段精料比例可适当提高,但精料在日粮中的比例不超过60%,否则会影响瘤胃功能。

割草喂牛可以节约成本。农村的草料品种很多,有鲜草,也有干草。在我们桂西南地区甘蔗叶、野生的芭茅草、石山上的肥牛树叶子都是牛喜欢吃的草料。吃了芭茅草和肥牛树叶子的牛,毛色亮,长得健硕壮实。我亲眼见过的几个规模在十几到二十头的黄牛养殖户,他们都是以草料和自己种的玉米、黄豆等食物喂养,牛群健康,生长也好。去年初,我随朋友小何进山采药,巧遇一位牧牛哥,他有一个20多头的黄牛群,每天都要把牛赶到山上吃草。令人想不到的,他的牛群里有一头养了40多年的母牛还能产仔繁殖。用草喂牛,省事又省钱。

能量饲料给牛主要是提供能量的,一般提供能量的是糖,而有能量之王这就是我们之称的玉米也是饲料的首选。对玉米一般有三种加工方式“蒸汽处理,压片,粉碎”。另外还有其他的,高粱,小麦(麦麸),大麦等。青绿饲料,这主要是我们牵着他们去放牧,或者就是你所说的割草喂他们,主要是一些青绿色的植物,包括苜蓿等。

关于茅草村养牛和日本合掌村茅草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经验借鉴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