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泾源养牛,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多少周年

宁夏泾源养牛,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多少周年

大家好,关于宁夏泾源养牛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多少周年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多少周年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多少周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族人民终于走向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道路。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从1952年到1954年,先后建立了泾源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惠农县宝丰回族自治区、惠农县灵沙回族自治区、河东回族自治区等2个专区级、1个县级、2个县属区级的回族自治地方和18个回民自治乡,以此为基础上,1958年10月25日建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约66400平方千米。在全国其他地方,从1953年至1986年,相继建立了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目前,全国共建立有1个回族自治区、2个回族自治州和11个回族自治县,回族区域自治地方总面积19.71万平方千米,其中回族人口约330万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恢复、新建了4个市辖回民区和143个回族乡。各级回族区域自治地方除享有国家一般行政区域的权利外,还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2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年颁布)及国家关于民族政策方面的其他法令、法规、政策性文件所赋予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利。通过贯彻执行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先后发布的《政务院关于保障一切散居少数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1951年)、《国家民委党组关于做好杂居、散居少数民族工作的报告》(1979年)、《国家民委关于加强进入内地城镇经商、旅游的边疆少数民族人员的工作意见》(1987年)、《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1993年)、《城市民族工作条例》(1993年)等政策性文件,散居回族的民族平等权利也得到切实保障。

回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设事业得到党和国家的大力关怀、支持及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后,国家从各地向宁夏选调了大批科技、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人才,还从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迁来一批企业、医院、学校,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宁夏的建设事业。从1958年到1998年,国家对宁夏的资金支持仅财政补贴一项就达100多亿元。国家还先后从中央财政拨款,兴建了许多重点工程,从1950年到1995年,宁夏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29.57亿元,兴建项目主要有固海扬水工程、“三西”地区扶贫开发项目、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宝中铁路建设、宁夏扶贫扬黄工程、宁夏河东机场等。

回族聚居的宁夏南部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民长期处在贫困的生活状态中,1982年共有人口227.8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26.58元,约有70%左右的人是贫困户。党和国家针对这一问题,决定实施“三西”(宁夏西海固、甘肃河西走廊、定西)扶贫计划,每年投资2亿元(其中西海固约3400万元,后来又以各种形式增加),解决这一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经过第一阶段10年努力,到1992年,在西海固地区新增水地50.52万亩(累积106.88万亩)、旱作"三田"183万亩(累积237万亩),新增造林存活面积272.47万亩,封山育林147万亩,人工种草648万亩,综合治理小流域151条,兴建人畜饮水工程85处,水窖17.7万眼,创办各式吊庄15处,移民20余万人,经过上述努力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到355.8元。199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宁夏"双百"扶贫攻坚计划》,确定西海固地区人均收入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139.8万人,在这里采取兴建扶贫扬黄工程、县外移民工程、打井打窖工程、温饱基金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劳务输出、科教扶贫、包村扶贫、全部放开及其他政策措施进行扶贫攻坚,到1998年,西海固地区人均有粮已达到303公斤,人均纯收入896元,贫困人口减少到52万人(王正伟主编:《宁夏改革开放二十年》,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与此同时,回族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内地和沿海回族居住区大都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西北地区的回族村普及了小学教育,全国许多地方还恢复或新建了寄宿制回民中小学、回民女子学校。在祖国各地,回族的教授、工程师、医生、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运动员以及其他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涌现,有些已经在国内外享有名望,有的在国内外评比、比赛中获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或有关政府部门除颁布有关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法令、法规性文献外,还针对回族等族穆斯林的风俗习惯特点,颁布了《政务院关于伊斯兰教的人民在其三大节日屠宰自己食用的牛羊应免征屠宰税并放宽检验标准的通令》(1950年)、农业部等《关于鼓励杂居、散居禁猪的少数民族发展养羊、养牛和做好收购供应工作的通知》(1980年)、《商业部关于牛羊肉经营中有关回民风俗习惯的几点注意事项的指示》(1955年)、财政部等《关于妥善解决回族等职工的伙食问题的通知》(1978年)、民政部等《关于不要强迫回族实行火葬问题的通知》(1979年)、商业部等《关于回汉通婚后,汉族一方及其子女愿随回族生活习惯的,按回族标准供应副食品问题的通知》(1979年)、商业部《关于回族等食用牛羊屠宰加工问题的通知》(1980年)、《中国民航运输服务司关于认真做好伊斯兰教民族人员用餐工作的通知》(1989年)、《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民航飞机供应清真食品的通知》(1989年)、《交通部运输司关于做好对信奉伊斯兰教各少数民族旅客伙食供应的通知》(1989年)、中宣部等《关于对涉及伊斯兰教的出版物加强管理的通知》(1993年)等,就回族节假日休息与节日供应问题、牛羊肉生产和供应问题、回族食用羊只的屠宰加工问题、回族丧葬问题、回汉通婚问题等作了明确规定。

回族风俗习惯在全国受到普遍尊重,各省(市)、自治区在这方面做出的决定、规定或发布的条例性专门文件,据粗略统计约有27件之多,在清真食品及回族生产生活特需用品的生产、加工、贮运、管理、供应、销售,以及回族民族节假日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政策、法令、法规、法条和制度。全国主要回族聚居的街道、乡镇大都有了清真饭店或饭馆,有了专门的回民公墓或坟地;在回族地区营运的火车、客机,根据国家规定也设立了清真席或供应清真食品。在国家安排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回族群众生活特需的红糖、砖茶、白布、白帽、汤瓶、吊罐、盖碗、金银首饰等民族用品的生产、供应十分丰富。在全国各地回族村庄、城市回族聚居的街、居民小区,有清真寺2万多座,其中一些在当地有百余年历史或较著名的清真寺的修缮工作得到了国家或当地政府宗教部门的资助与支持。回族穆斯林群众在宗教信仰政策下“各行其是,各干各得”,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或教派信仰礼拜、封斋,在清真寺举行正常的宗教活动;信教的与不信教的、信仰不同教派的,都和睦相处,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依法管理。宗教界出现了维护安定团结、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宣传计划生育、自愿担任法律宣传和民事员、绿化宗教活动场所环境、经商自养、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新气象。

对于回回民族来说,1979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机遇,具有特殊的意义,它重新激发了这个民族发扬因地制宜、善于经商的历史传统,使他们步入了勤劳致富、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快车道,并开始向现代经济的纵深方向发展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人口密度大吗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人口密度大吗

人口:约48.73万人

人口密度:252人/km2

平凉市崆峒区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的陇东黄土高原腹部,位于东经106°25′——107°21′北纬35°12′——35°45′之间。东临泾川,南依华亭、崇信,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固原接壤,北与彭阳、镇原毗邻。在历史上为丝绸古道西进北上甘凉的第一座关隘重镇,亦为陕甘宁三省交通要塞和陇东传统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码头”之称。已崆峒山而文明于全国.现为平凉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

崆峒区辖3个街道、4个镇、13个乡(其中7个民族乡):东关街道、中街街道、西郊街道、四十里铺镇、崆峒镇、白水镇、草峰镇、安国乡、柳湖乡、花所乡、索罗乡、香莲乡、西阳回族乡、大秦回族乡、白庙回族乡、寨河回族乡、大寨回族乡、上杨回族乡、麻武乡、峡门回族乡。

全区辖13个乡、4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开发区、,有252个村、14个城市社区。全区总面积1936.18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面积48平方公里。总人口48.73万人,人口密度251.7人/平方公里。有回、满、藏、布依等18个少数民族。

历史沿革

平凉市崆峒区建制始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2年),此后一直为郡、府、县治所,历设过州、府、道、郡、军、太仆寺、苑马寺、行省等重要军政机构。民国时期设甘肃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建国后一直为平凉地委、行署、军分区所在地。1949年成立平凉县,1950年设平凉市,1964年撤市复县,1983年恢复县级市至今。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2002年8月28日改名为平凉市崆峒区。

区域属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境内西北高峻多山,东南丘陵起伏,中部河谷密布,平均海拔1540米。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最高气温34.5℃,最低气温-16.7℃,年平均气温9.4℃,年降雨量644.2毫米,日照2288.4小时,无霜期178天。

2005年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3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58亿元。全区人均地区生产值为8516元。

自然资源

崆峒区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地下矿藏有煤、铁、铜、磷、石灰岩、水泥石灰岩、白云岩、陶土、粘土、耐火粘土、石膏等16种12大矿点,其中水泥石灰岩和化工石灰岩品位较高,储量达5亿多立方米。地表水可利用量1.1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2亿立方米。植物资源1300多种,动物资源50多种。

电力供应充足,有120万千瓦火电厂1处,330、110千伏和35千伏特等变电站7处,小水电站1处。

农副土特产品主要有百合、山药、杏干、黄花菜、蕨菜、洋芋等,畜产品质优量大,尤以牛肉、羊肉、皮毛出名,植物资源1300多种,沙棘等经济植物和甘草等药用植物100余种,动物资源50多种,水产资源以淡水鱼、甲鱼为主。有750千伏变电站330千伏变电站各1处,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站6处,小水电站一处,120万千瓦平凉火电厂已正式投入营运,电力供应非常充足,同时探明市郊南塬地热水水质优良,储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平凉市崆峒区太统铁矿属小型矿床,本矿点属于二迭统山西组煤系地层中,含矿岩系为厚层状石英砂岩及薄层状砂质、碳质而页岩,夹菱铁矿结核。菱铁矿共有三层:底层矿厚为15米,结核连接成似层状,含矿系数6.54%;中层矿厚5.52米,结核为球状,含矿系数6.54-3.7%;上层矿厚3.94米,含矿系数为4.87-3.67%;主要铁矿物为菱铁矿,少量褐铁矿。铁品位30-40%,Mgo1.1-2%,Sio29%,地质储量43.1万吨。目前还没有开发利用。

铝土:铝土矿属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型,产生于山西组(P1S)底部,矿产地主要分布在平凉市境内,有大台子、红庄子、王店三地,其中大台子铝土矿规模较大,其它两地皆为矿点。大台子铝土矿地理坐标为东经106°42′31″,北纬35°22′14″,位于贺兰褶带的南端,矿床生于寒武系古地形中的喀斯特凹陷内,属陆相沉积矿物,产品位AL2O352-69%,Sio2-20%,Fe2O30.75-1.8%,已探明C级储量5.5万吨。

石灰岩: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太统山至大台子一带,长约20公里,已探明地质储量10亿吨,地质运量储量21亿吨,其中太统山化工灰岩储量为3000万吨。矿床赋存条件好,矿体厚度大,矿石品位优,其主要化学成份Cao50-52%,MgO白云岩:主要分布在平凉市崆峒区麻川乡大台子、水泉湾等地,已探明地质储量500多万吨,地质远景储量2亿吨。矿石产于上寒武系和奥陶系,露天矿床,矿体厚度大、矿石品质好,主要化学成份MgO20.8-22%,CaO27%,MgO1.1-2%,SiO膨润土:膨润土矿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南东,东经106°48′02″-106°48′42″;北纬35°21′41″-35°22′24″。矿区地层属上三迭统延长群中亚群,共有三个矿层,累计厚度为10.64米,走向长200米至1000米,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蒙脱石占46-78%,膨润土地质储量141.37万吨。膨润土具有特殊的吸水性、膨润性、胶结性、阳离子交换性和分散性及润滑性等,可在冶金、铸造、石油钻探、化工等工业中充当粘结剂、增塑剂、交换剂等,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价值。目前平凉市崆峒区地矿局准备开发利用。

地热水:平凉市崆峒区地热水主要有下白垩系盆地厚层状矿岩构成的蓄热和蓄水层,其上为第三条泥岩构成的保温或隔水层。其热源和水源主要来自盆地西部地六盘山山前断裂带的补给,其地热水大概范围西至六盘山,东至庆阳宁县一带,属甘肃省陇东地热区。平凉市崆峒区西南坡村地热井,水温17-20℃,矿化度0.81克/升,水文队普查钻孔深250米揭露出下白垩系含水层,水头高土地面30余米,自流量8800吨/昼夜,水温25℃,属地热异常点。

社会发展

农村经济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方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减免农业税收,及时落实了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补助,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思路,加大农业发展投入,全面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生产,建成了一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了以粮食为基础、蓄果菜草为支柱、区域性多种经济为补充的大农业格局。2005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8.08亿元(可比价),粮食总产量达到16.77万吨,油料产量达到6657.3吨,水果产量达到6.15吨,蔬菜产量达到20.19万吨。以黄牛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发展良好。当年新增温棚养牛大户335户,建成了景兴肉牛分割生产线,西开牧业分割肉产销两旺,全年屠宰肉牛13.4万头,肉牛产业的品牌效益进一步显现。奶产业发展较快,新增奶牛2010头。黄牛饲养总量达到24万头(含存栏、出栏和短期育肥),现已成为甘肃集约化肉牛生产基地和西北地区最大的畜产品加工基地。

工业经济立足原有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做大优势行业,扩张经济总量。2005年辖区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7.9亿元,其中区属企业实现18.97亿元。辖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6.1亿元、工业增加值9.23亿元,其中区属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7.17亿元、增加值2.16亿元。辖区企业产销率98.46%,其中区属企业92.98%。

平凉市崆峒区科技服务机构294个,从事各项科技活动人员近六千人。有各类学校334所,专任教师4616名,在校学生10.21万人,小学入学率为99.99%,初中入学率97.19%。各类医院37个,病床1829张,医务工作者1784名。环境治理投资继续增加,居民饮用水质达标率为100%。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持续发展。

平凉市崆峒区为陕甘宁三省区交通枢纽,宝中铁路纵贯全境,“312”国道横跨东西。银武高速、平定高速公路,平西铁路即将开工建设。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2005年,辖区共实施投资5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148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93亿元。其中房地产投资3.8亿元。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全年依托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完成造林4.5万亩。绿化覆盖面积达到658.8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134.2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6.02平方米。

交通邮政通信业快速发展。2005年完成货运量732.9万吨,客运量452.7万人次。邮政业务收入总量12.3亿元,年末固定电话(含移动固话)8.71万部,移动电话10.4万部,宽带互联网用户6367户。

旅游资源

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名胜古迹百余处,山势雄伟,烟波浩淼,林海幽深,建筑独特。2006年全区总旅游人数117.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3亿元。

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

秦汉时期,崆峒山开始有了人文景观。历代陆续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明、清时期,人们把山上名胜景观称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近年来,新修了法轮寺、卧观平凉、观音堂、通天桥、飞升宫、王母宫、问道宫等景点三十五处,基本恢复了历来所称的“九宫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处建筑群。

1986年5月,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平凉时亲笔题书“崆峒山”;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元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中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2007年5月8日,平凉市崆峒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2年10月顺利通过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2003年7月26日,崆峒山又登上了国家名片,这套由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观——隍城、弹筝峡、塔院和雷声峰组成的《崆峒山》特种邮票是我省继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和嘉峪关城楼后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第4套地方题材的特种邮票;2004年3月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8月9日,太统——崆峒山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崆峒山,以其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岭郁葱,既有北国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观,被誉为陇东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因相传为仙人广成子修炼得道之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亲临问道广成子于此山而被道教尊为"天下道教第一山"。近年来,海内外旅游者纷至沓来,使其知名度越来越高。

区境内先后发掘出仰韶、齐家和商周文化遗址15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珍藏文物1300多件。崆峒玄鹤、太统屯云、龙泉滴珠、柳湖晴雪、宝塔曦照、东湖荷花、天坛月夜和浚古烟村等十大景观闻名省内外.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崆峒区位列第425名。

2020年12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崆峒区榜上有名。

2020年11月16日,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发布,崆峒区榜上有名。

2019年3月15日,崆峒区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9年1月3日,农业农村部认定崆峒区为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崆峒区在列。

2018年8月16日,崆峒区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16年12月20日,国家民委命名崆峒区为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文章分享结束,宁夏泾源养牛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多少周年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