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沟养牛 小偏坡营村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黑沟养牛 小偏坡营村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黑沟养牛和小偏坡营村属于哪个省哪个市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黑沟养牛以及小偏坡营村属于哪个省哪个市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曾文华的丹江口市长曾文华

曾文华的丹江口市长曾文华

金色六月,天高云淡。我们来到了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源头地――丹江口市。清澈见底的一库清水,微波荡漾。两岸青山挽起轻柔的臂膀,维护源头的圣洁。想起四年后,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人民就要与丹江口人民同饮一江水,我们就对丹江口人民充满了感激之情。我们找到了中共丹江口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曾文华,让他满足了我们的关切之情。记者:丹江口市是50万人口的城市,既要搞好城市发展,又要确保一库清水送北京?你们如何做到二者兼顾?

曾文华市长:“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南水北调把丹江口推上了历史舞台的最前沿,保一库清水对于丹江口市来说成了一项政治任务。因此早在这个世纪初,我们就吹响了“生态立市”的号角,将发展目标由原来定位的“工业旅游城市”改为“生态旅游城市”,追求“绿色GDP”成为市四大家领导的一致共识,也成为了全市人民的行动指南。

这些年来,我市一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新阶段扶贫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等重大机遇,发挥山区县市生态环境的优势,科学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树立“绿色经济”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

为保护库区水质,我市严格防治和控制工业污染,先后关停20家小冶金、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等企业,建成水污染防治设施20余台(套),关闭污染源120处,年削减COD排放4000吨;下重手整治大气污染,新建环保设施10余台(套),年削减粉尘排放量达14000吨。同时,严格新建项目环境管理,对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划、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

为保护水源,我市高举“绿色大旗”,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化,依靠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汽车零部件、医药化工、绿色食品、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四大一新”工业格局。农夫山泉、雨润集团、台湾阿里山农业高科技公司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在此落户,已发展畜禽、柑橘、水产品等农产品骨干加工企业29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3家。已形成以柑橘、畜牧、水产为主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其中柑橘30万亩,年产量30万吨,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特色基地,被授予全省“水果大县”称号;水产业已形成11.5万亩养殖规模,年产水产品7万吨,被授予全省“特色水产大县”称号。

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我市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加大农业残留物综合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并推行标准化生产,带动调水区域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建立了人畜便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以开展“五改三建”(改圈、改厕、改厨、改水、改路,建沼气池、建致富园、建生态庭院)为主体,全市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1.2万户、省柴灶保有量8.6万户,年保护40万亩森林免遭樵采,年增收节支效益达3000万元以上,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

水土保持工作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此在短短五年时间内,我市先后在16条小流域实施综合治理,建成了大柏河、青塘河、黑沟河等一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小流域,经国家验收,已有11条达标,其中蛤蟆口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工程示范小流域。项目区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33.35km2,完成国家投资1605.8万元,初步形成了“远山生态修复、近路高效农业、库区优质桔橙”综合治理的新格局和生态防护体系。

林业生态建设是保一库清水的基础工作,我市因此牢固树立“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的生态发展观,成立森林公安分局和专兼职护林员队伍等,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工程,现已累计完成封山育林180万亩,退耕还林37万亩,荒山造林18万亩,并在库区沿岸营造了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武警奥运林等五个生态纪念林基地。经过不懈努力,全市林业用地面积增加了7.5%,森林面积增加了15.3%,水土流失面积由1697平方公里下降到1645平方公里。

目前,丹江口水库除总氮一项外,其它指标均优于二类水质标准,其中绝大部分达到一类水质标准。

记者:丹江口市是一个移民城市,现在因南水北调又面临着再次移民重任,那么移民后将如何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曾文华:丹江口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全市动迁移民16万人,那是在国家经济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域被淹没,库区移民人均耕地由淹没前的1.12亩下降到0.32亩,人平口粮由432斤下降到222斤,人平分配由80元下降到35元。丹江口市也从此由湖北省一个中等发达城市沦为一个全省有名的贫困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点在移民,而移民的重点在丹江口市。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丹江口市规划动迁人口9.2万余人,其中市内安置5.4万人,出市外迁安置3.8万人,主要安置在全省10个县市区的98个移民安置点。坝区移民工作早在2005年已提前完成,今年4月29日,丹江口市均县镇最后一批23户102人试点移民顺利搬迁至宜城邓林农场二分场安置点,这标志着我市全面完成试点移民搬迁任务,共搬迁移民1557户6625人。6月10日,浪河镇浪河口村52户181名移民,顺利外迁至武汉市黄陂区大潭原种场七会村安置点的新居,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丹江口库区大规模整体搬迁的首批移民,这标志着丹江口市移民大规模搬迁正式启动。今年,按照湖北省政府提出的“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总体目标,丹江口市在9月底前要完成7551户、31293人的移民外迁任务。

“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是丹江口市的移民工作目标。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搬迁,以移民为先为重,全市上下牢固树立了一切为了移民,为了移民的一切的服务理念,从移民的实际出发,带着感情和责任,换位思考,亲情服务。一是加大移民技能培训力度。去年3月12日,丹江口市组织均县镇关门岩村90多名外迁移民党员及群众,免费开展了大棚蔬菜、棉花生产、氨化养牛等种植业、养殖业等技术培训。像这样专门针对移民的转产技术培训,近3年来,丹江口市已举办了80多场次,有效增强了移民致富本能,坚定了移民创业的信心。二是妥善处理移民关心的影响移民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具体工作中,涉及移民来信、来访及移民安置过程中的热点难点等移民工作的重大问题,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坚持依据国家移民政策,实事求是的及时研究解决。三是无私奉献,亲情服务。自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启动以来,全市开展了“千队驻村,万人入户”活动,所有移民工作队员和工作干部放弃节假日,自觉加班加点,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吃住在移民工作一线,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移民搬迁工作的同时,积极当好移民生产和生活的“参谋长”。同时,广大移民群众顾大体、识大局,用实际行动积极拥护、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虽然大多数移民二次搬迁,仍无怨无悔,如:两次带头搬迁的退伍老战士江水清;自己带头并帮助其他移民搬迁的习家店镇封沟村移民王伦国;在安置地提前一年开超市,服务移民搬迁的移民兄弟程时群、程时均等。四是不折不扣地贯彻国家、省有关移民的扶持政策。比如在生产发展上,湖北省政府提出了“六个一”的目标,即确保每人有不少于1.5亩的稳产高效口粮田,解决移民吃饭问题;每户有一个生产方便、生活便利、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外迁移民的农业人口从完成搬迁之日起纳入后期扶持范围,每人每年直补600元,连续扶持20年,解决移民生活困难问题;每户培训转移一个劳动力,解决移民就业问题;每个符合条件的移民办理一份养老保险,解决老有所养问题等。同时,在惠农政策的对接延续上,外迁移民继续享受已经在农村实行的各项惠民政策。

从目前已外迁的移民情况来看,我市库区外迁移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住房条件等明显改善,达到了库区基本稳定,移民基本满意。

问:丹江口市作为水源区,是否考虑过今后通过以送水为媒、以网络为媒来与北京等受水区人民“心连心”,与受水区的企业或部门“手牵手”,以达到经济和社会的利益双赢?

曾文华:从古至今,丹江口市都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福地。而今,让全世界关注的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又一次为丹江口市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投资优势和发展优势。尤其是丹江口市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享有“水电明珠城”和“中国绿色水都”之美誉。丹江口市水电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40多种,其中钛、铁、钒储量居湖北省之首;非金属矿有白云岩、石灰岩、电解石、大理石、石棉等储量大、品位高。

人们常说,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我们首先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入手,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探索建立审批和许可事项的监督管理机制。其次不断改进和完善招商引资方式,加大网上招商、以会招商、以商招商、媒体招商、代理招商、挂职招商的力度,消除体制性障碍,支持和扶植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其三积极搭建“凤凰”新居,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实行工作重心向工业园区转移,资金政策向工业园区倾斜。目前已基本形成了金家湾工业园、六里坪工业园、浪河工业园、三官殿工业园等四个工业园区,落户企业225家,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正逐步显现,园区经济在逐渐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总之,我们希望以后通过南水北调这张“金字招牌”,通过新闻网络媒体的大力支持,让更多的有志之士了解丹江口中,认识丹江口,投资丹江口。我们也将自力更生,努力建设好丹江口,以一个美丽、和谐的丹江口迎接五洲四海的朋友!(彭铁元)

乐都区的行政区划

乐都区的行政区划

全区辖1街道7镇12乡,354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员会,其中川水地区有高庙镇、碾伯镇、洪水镇、雨润镇、高店镇5个镇和海东街道;北山地区有寿乐镇、达拉土族乡、共和乡、中岭乡、李家乡、马营乡、芦花乡、马厂乡8个乡(镇);南山地区有瞿昙镇、中坝藏族乡、下营藏族乡、蒲台乡、峰堆乡、城台乡6个乡(镇)。

碾伯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海东市中心。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位于区境中部,湟水河北岸。人口6万,面积177平方公里。辖西岗、陶马家、水磨湾、七里店、马家台、李家、熊沈家、下教场、上教场、东岗、贾湾、土桥、汤官营、晁家、赵家庄、谢家崖湾、高家庄、九哈家、北门一、北门二、下寨、上寨、八家、徐家沙沟、下李家、杨家门、东门巷、东关、河门街、城中、西门、邓家庄、河湾、前庄、后庄、东庄、后营、黄家、王家、苏家、八里桥、沙坝村委会和城中、东关、西门、东门巷、柴油机厂5个居委会。民国初属附城,1931年建本城镇,1945年改称碾伯镇,1958年成立碾伯公社,1984年复设碾伯镇。地处湟水谷地平原和北侧丘陵、沟谷地。产业以商贸、建筑、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蔬菜种植为主,市场活跃,经济发达。兰(州)青(海)铁路、甘(肃)青(海)公路横穿全境。境内有建于明代的西来寺、关地庙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庙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位于区境东部,距区府驻地15公里。人口2.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蒙古、土族等。面积130.2平方公里。辖西村、东村、郎家、老鸦、晁马家、白崖子、蒲家墩、旱地湾、下沟、长里、柳湾、段堡子、新盛、大路、李家口、保家、田蒲家、寺磨庄、新庄、扎门、脑庄21个村委会。民国初置高庙镇,1950年仍设高庙镇,1958年成立高庙公社,1984年复设高庙镇。地处湟水谷地滩地和北侧的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建材、运输及第三产业为主。农业以小麦、果类、蔬菜种植为主。盛产闻名省内外的沙果、花椒、苹果等。

瞿昙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位于区境南部,距区府驻地21公里。人口2.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面积308平方公里。中心,隆国、韩家、晁家窑庄、周家大庄、口子、红庄、盛家庄、中庄、阳坡、阴坡、车路、大石滩、大树庄、脑庄、祁家山、杨家河口、段家庄、魏家河口、晁家、河湾、新联、台沿、石坡沟、浪上、浪下、角营、朵巴营、官隆湾、龙占沟、斜上、斜下、斜中、斜沟门、磨台、徐家台、河西村委会。民国时置瞿昙乡,1950年沿旧制设瞿昙乡,1958年成立瞿昙公社,1984年复设瞿昙乡,1998年设瞿昙镇。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蕴藏、黄铁石、铭铁、石棉等矿产资源。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境内有自然林,草山宽阔,产冬虫夏草、黄芪等药材。通区乡公路,交通便利。建于明代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仿北京故宫的建筑风格,为理想的旅游胜地。

雨润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位于区境西部,距区府驻地10公里,驻地汉庄村。人口1.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土、藏族等。面积125.3平方公里。辖汉庄、大地湾、下杏园、上杏园、羊圈、迭尔沟、红坡、刘家、荒滩、深沟10个村委会。民国时置雨润乡,1950年沿旧制设雨润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1年分设雨润公社,1984年复设雨润乡,2001年设雨润镇。地处湟水谷地。矿藏有石膏、大理石。产业以加工、运输、建材等为主。农业以小麦、蔬菜、果类种植为主。大蒜质高味好,享有盛名。兰(州)青(海)铁路,甘(肃)青(海)公路穿境,交通便利。境内汉庄村瓦窑嘴墓地属马家窑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寿乐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位于区境北部,距区府驻地20公里。人口2.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族等。面积496平方公里。辖新堡子、熊家湾、王家庄、杨家山、杨家岗、上李家、龙沟门、龙沟寺、祁家山、窑庄、薛家庄、薛青、李家台、赵家寺、赵家湾、上衙门、仓家峡、仓岭顶、马家湾、土官口、王佛寺、陈家堡、仓岭沟、羊官沟、土官沟、联合、尕扎、昂麻、牧场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寿乐乡,1958年并入碾伯公社,1961年分设寿乐公社,1984年复设寿乐乡。2001年设寿乐镇,2007年将引胜乡并入寿乐镇。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劳务输出及第三产业为主。

高店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区主要产粮区。位于区境西端,距区府驻地18公里。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回、藏族等。面积70平方公里。辖东门、西街、峡口、大峡、河滩、湾子、河滩寨、俞家、柳树湾、下杨家、上杨家11个村委会。民国时置复兴乡,1950年沿旧制设高店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1年分设高店公社,1984年复设高店乡,2001年设高店镇。地处湟水谷地滩地、丘陵。矿藏有石膏、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等。产业以运输、商贸、采矿业为主。农业以种植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各种蔬菜、苹果、红蒜等。兰(州)青(海)铁路、甘(肃)青(海)公路穿境,交通便利。

马厂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北部,距区府驻地48公里。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土族。面积90.2平方公里。辖马厂、八旦、泉儿湾、小岭子、保家湾、孟家弯、那家庄、干沟滩、白石头、岔沟、毛烟墩11个村委会。民国时属冰沟乡,1952年设马厂乡,1958年并入老鸦公社,1961年分设马厂公社,1984年复设马厂乡。地处湟水谷地北岸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豌豆、马铃薯种植为主。马铃薯产量高、品味好,在全县享有盛名。花椒种植为该乡一大名优经济作物。区乡公路畅通。

马营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北部,北与甘肃省相接壤,距区府驻地40公里。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蒙古族等。面积238.2平方公里。辖马莲沟、康巴、白崖坪、墩湾、胜利、卡拉、连丰、垭豁、龙庆、姜洞、上浪卡、古城、北坪、昆仑、龙王岗、湾塘、脑庄、八架山18个村委会和一个乡办牧场。始建于民国初,1950年沿旧制设马营乡,1958年并入老鸦公社,1961年分设马营公社,1984年复设马营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籽种植为主。有少量林业、畜牧业。区乡公路畅通。

中坝藏族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南部,距区府驻地34公里。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藏族占总人口的32%。面积129.8平方公里。辖中坝庄、洒口、交头、嘛呢台、牙昂、红庄沟、确实湾、大湾、何家山、泉脑、山丹坡、四庄、柏杨沟、洪三14个村委会。民国时为归化乡,解放初仍设归化乡,1952年改为中坝乡,1958年并入洪水公社,1961年分设中坝公社,1984年改建中坝藏族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矿产有滑石粉、石膏等。产业以开采、商贸、运输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境内有天然森林,生长云杉、杨、桦等,林中央宋寺,风光秀丽,建筑奇特,是理想的旅游区。区乡公路畅通。

中岭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区油菜籽主要产区之一。位于区境北部,距区府驻地21公里。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蒙古族等。面积72.6平方公里。辖业善洼、大水泉、梅家洼、上岭、平坦、甘沟脑、泉沟、铲铲洼、平顶、吴家洼、草场、马家洼、中岭庄、牧场14个村委会。1932年建中岭乡,1950年沿旧制设中岭乡,1958年并入高庙公社,1961分设中岭公社,1984年复设中岭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加工、运输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还有少量牧业。区乡公路畅通。

达拉土族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西北部,距区府驻地31公里。人口1.2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33%。面积162.1平方公里。辖袁家台、长沟、黑沟顶、滚子洼、前半沟、杜家洼、红沟、马圈沟、烂泥滩、白崖坡、宁过、马趟、春洒、白草台、王家滩、达拉滩、麻洞、拉卡、泉洼、干沟山、大庄子、扎什加、李家昂23个村委会。民国时为同化乡,1950年沿旧制设达拉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1年分设达拉公社,1984年成立达拉土族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运输及采矿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境内建有容量35万立方米的水库1座。区乡公路畅通。

李家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北部,北与甘肃省接壤,距区府驻地34公里。人口1.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回族等。面积163.1平方公里。辖烂泥沟、双坪、合尔红、马圈、西马营、东马营、陈家磨、滚茶海、大洼、干沟岭、民族、交界湾、尕泉湾、山庄、阿塔岭、和尔寺、丹科尔17个村委会。民国初属长里堡,1950年沿旧制设李家乡,1958年并入高庙公社,1961年分设李家公社,1984年复设李家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还有林业、畜牧业。境内建有蓄水254万立方米的大帐房水库。

共和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西北部,距区府驻地15公里。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族等。面积113.2平方公里。辖联星、许家寨、高营、大庄、拉科、马厂、上桦林、拉日、虎林、童家、克什家、磨石沟、洒龙、书卜、嘛业磨、祁家堡16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努木乡,1952年改称共和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1年分设共和公社,1984年复设共和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丘陵。产业以加工,运输、商贸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籽种植为主。境内建有蓄水20万立方米的桦林水库。通区乡公路。

城台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区府驻地30公里。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面积104.5平方公里。辖拉甘邑、山城、坝口、城子、台子、升地湾、河东、小沟、衙门庄、上新庄、滩、下台、许家口子、上菲菜沟、下菲菜沟17个村委会。民国时置模范乡,1950年沿旧制设城台乡,1958年并入瞿昙公社,1961年分设城台公社,1984年复设城台乡。还牧养牛、羊、马等。区乡公路畅通。

洪水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位于区境东南部,湟水河南岸,距区府驻地15公里。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族。面积169平方公里。辖店子、双一、双二、高家湾、河西、上窑洞、阿西、阿东、马趟子、下街、马家营、李家壕、上王家、下王家、吴家庄、袁家庄、大寨子、石岭子、下沈家、洪水坪、姜湾21个村委会。民国时置洪水乡,1950沿旧制设洪水乡,1958年成立洪水公社,1984年复设洪水乡,2001年设洪水镇。地处湟水谷地南侧滩地、沟谷地、山地。矿藏有高品位的石灰石矿。产业以运输、采矿等为主。白灰、纸等产品畅销省内外。农业以小麦、果类、蔬菜种植为主。甘青公路、青藏公路穿境,交通便利。

芦花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北部,东及北部与甘肃省相接壤,距区府驻地45公里。人口1.1万,以汉族为,还有藏、土、蒙古族等。面积119.8平方公里。辖寺院、三条沟、西坡、冯洼、九架山、朵家湾、查干、东岭、十字、牙合、营盘湾、王家湾、城背后、转花湾、本康岭15个村委会及乡办牧场。民国初置芦花乡,1950年属冰沟乡,1952年设芦花乡,1958年并入老鸦公社,1961年分设芦花公社,1984年复设芦花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加工、商贸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牧业以牧养牛、羊、马等为主。区乡公路畅通。境内有旅游观赏的冰沟奇峰和旧寺掌等自然景观。

峰堆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区府驻地22公里。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回族等。面积81.7平方公里。辖上营、联村、李庄、红沟门、熊家、刘家寺、下阳洼、上阳洼、上一、上二、下帐房11个村委会。民国时置敦厚乡,1950年沿旧制设峰堆乡,1958年并入瞿昙公社,1961年分设峰堆公社,1984年复设峰堆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加工、商贸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产大红蒜,质优味好,享有盛名。境内建有库容量为55万立方米的黄河滩水库。区公路畅通。

蒲台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南部,距区府驻地18公里。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蒙古、藏族等。面积189平方公里。辖头庄、桦庄、中岭、上岭、郭家、西沟庄、严家山、黑窑洞、山桃、大麦沟、尹家、下半沟、新庄湾、千户台、赵家庄、李家台、辛家庄、地洼、赵宝湾、范家坪、侯白家、雷盛家、赵家坪、羊起台、东台、圈窝、小干沟、寺沟脑28个村委会。民国时属双堡乡,1950年属中坝乡,1952设蒲台乡,1958年并入洪水公社,1961年分设蒲台公社,1984年复设蒲台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加工、商贸为主。农业以小麦、豌豆、马铃薯种植为主。区乡公路畅通。

下营藏族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区府驻地32公里。人口0.6万,以汉族为主,藏族占全乡总人口的28%。面积98.1平方公里,辖下营、尕庄、上营、坑坑、白土庄、卡子门、杨家庄、上祝家、杨家堡子、下祝家、茶龙、塔春12个村委会。民国初属归德堡,后称维新乡、平等乡,1950年沿旧制设茶龙乡,1956年划归高店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3年分设下营公社,1984年改称下营藏族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区乡公路畅通。

小偏坡营村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小偏坡营村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一、基本情况:

1、概况

该村位于汤头沟镇西北12.5公里处,东距何三屋村2公里,西距张蛮沟2.5公里,全村总面积8.3平方公里,耕地2290亩(其中退耕还林地913亩),山场7000亩。全村共有小偏坡营、牛肚沟、少府沟3个自然村,6个居民组,390户,1302口人。有村办小学一所,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校舍22间,教师5名,集附近张蛮沟村、黑沟村等行政村适龄学生190人。2个医疗点。该村无工业,农业以种植玉米、杂粮为主。养牛户2户,牛存栏13头。猪存栏160头,羊存栏70只。主要矿产有萤石矿、油母页岩矿,均处于未开发状态。村民收入除农耕外主要以建筑包工及劳务输出为主。目前该村有从事建筑工程承包商5个,个体经营建筑施工队9个,带动外出务工人员560人。2011年人均收入2560元。村里无企业,村级无其他经济收入和来源。该村社会稳定,无打假斗殴等治安问题和-告状等维稳问题。

2、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该村共有党员37人,其中常住党员35人,2人长期居住于外地。村支委换届已于今年1月8日完成,支部书记杜瑞华(县-表),支部委员为贾振林、史玉德、贾振存、贾万利。村委会换届已于2月8日完成,村委会主任贾振林(县人大代表),委员王树、丁玉珍,村民组长张会议(1.2组)、贾万利(3.4.5组)、孙耀(6组)。两委班子团结,抓党建的意识很强,发展思路清晰,能够深入群众了解村民疾苦,村主要街道路面硬化3.7公里,有效解决了群众出入难问题;通过典型带动、劳务输出、科技种养殖等带动村民致富,是典型的“能人治村”。

二、发展现状

1、发展劣势及存在问题

(1)、由于没有独立村部,村两室房屋借用学校两间校舍,因学校新开办幼儿园已腾出,村两委无活动场地,工作开展受到较大影响,与经济发展和上级要求不相适应,至今村支部仍属后进支部。

(2)、村内饮用水含杂质较高,沉淀物多,浑浊,村民勉强饮用,且水井少,绝大部分靠挑水,急需新打机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3)、与何三屋村交界处旱河无桥,附近二屋、小偏坡营、张蛮沟、黑沟等6个自然村2100口人外出都要该桥。雨季人、车通行困难,急需架设桥梁通行。

(4)、村外旱河堤坝破旧,部分河段甚至没有堤坝,每年雨季山洪暴发都要冲毁农田,威胁群众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很大损失。必须对现有河道进行整治,加宽加固堤坝。

(5)、村内有卫生医疗点2个,药品种类少,无应急医疗器械,医疗条件差,不方便村民就医。

(6)、村民现住房多为上世纪80代所建砖瓦房,甚至还有部分草房,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已成危房。为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整治村容村貌,应规划建设新民居。

(7)、党员队伍年龄存在老化,文化结构偏低。支部典型培树的力度较小。

(8)、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没有路灯和休闲场地,文化娱乐器材少,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匮乏。

(9)、村无企业,无特色产业,村民收入偏低,致富渠道少。

小偏坡营村附近有董存瑞烈士陵园、中关云光洞、茅荆坝国家森林公园、隆化石佛口摩崖造像、张三营地藏寺等旅游景点。有隆化肉牛、隆化大米、一百家子拔面、隆化山野菜、隆化山杏等特产。

关于黑沟养牛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