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放养牛(下次你还会不会再来一次)

黔东南放养牛(下次你还会不会再来一次)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黔东南放养牛和当你来过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一次后,下次你还会不会再来一次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黔东南放养牛以及当你来过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一次后,下次你还会不会再来一次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当你来过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一次后,下次你还会不会再来一次

当你来过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一次后,下次你还会不会再来一次

很巧合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我只去过一次,下次我还会再去,而且有机会此生我会多次前往。

2018年7月7日-8日间我随团从贵阳出发,来到贵州省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此行的目的地就是---千户苗寨,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习惯上每去一个地方都做攻略,起码别错过景点的经典,毕竟地球村有点大,下次不知是何时。

在千户苗寨最震撼我的就是天黑后登上观景台,由于寨子是依山而建的10多个自然村相连,家家吊脚楼层层叠叠,夜晚千户的灯火点亮,整个西江千户苗寨犹如一幅璀璨的画卷,让人如痴如醉;第二天清晨我又去了一次观景台,寨子上空炊烟袅袅,烟雾缭绕,朦朦胧胧,就好似来到世外桃源,远离喧嚣,与世隔绝;在观景台我还租了一套苗族服饰,平生第一次做了一回苗族姑娘,好似自己真真正正融入这个有特色的民族。

在千户苗寨我还欣赏了一场表演《美丽西江》,漂亮的苗族姑娘,用最原始、最古老、最纯正的歌舞,表达了苗族的热情好客;随后午餐就是长桌宴,最引人眼球的就是苗族姑娘独特的敬酒礼仪“高山流水”,一边唱歌,一边一个人端着酒碗亲自给你喂在嘴边,然后其它的人会拿着酒壶向斜后上方次递排列,一个高过一个,倒出的酒接连流入客人口中,歌声不停,客人就得张着嘴不停地喝下去,表达了苗寨人的情深意长。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两天后我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西江千户苗寨。可我还不知道春天、秋天、冬天的寨子是什么样子?我也不知道雨天、风天、雪天的寨子是何场景?我更不知道和黑苗、花苗一起迎接苗年节又是怎样的隆重开心?西江---等着,我一定会再来。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4A级景区,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苗寨。

作为一个贵州人,曾经先后四次去过西江千户苗寨,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西江千户苗寨极具特色,其实非常值得一游,只不过目前在网络上口碑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大家对西江千户苗寨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门票过高,记得最高的时候好像是100元吧,再加上停车费、景区车费等,一部分游客表示难以接受;二是认为目前景区商业化太过浓厚,而且跟其他地方的旅游景区趋向于同质化,原生态的苗族风情被污染了;三是景区内物价偏高,吃住都比较贵。

这些问题其实并非西江千户苗寨这一个景区所独有,应该说在全国各地的很多景区都有相同的问题,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更是如此,凤凰古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等等都遇到过。

我不想说这其中存在有某些自媒体人的故意炒作行为,只能说西江千户苗寨的管理确有不到的地方,尤其是对物价的监管方面,但是根源还是在于需求超过接待能力,每到旺季,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物价飙升的现象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门票这个问题其实这两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因为贵州连续几年都有旅游旺季的优惠政策,外地游客可以享受半票甚至有些地方的游客还能免票,反而贵州人一分钱优惠都不能享受,不过今年最新的政策终于不再歧视我们本地人了,可以同样享受半价优惠。

最近几年每到夏季,贵州各地的旅游景点景区经常出现游客爆棚的现象,影响了一部分游客的体验,反映出贵州在旅游接待能力方面存在短板,也希望大家能够对此多一些理解,毕竟贵州一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不算好,现在只是在补课而已,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另外如果大家想要体验更加原汁原味的贵州少数民族风情,黔东南州、黔南州等地还有数以百计尚未开发的原生态苗寨、侗寨、布依寨等各民族村寨,欢迎大家前去探寻。

我去年除夕在苗寨过的,那里过年的氛围很浓,所有的住宿都满了,晚上整个山寨都在放烟花特别美,白天还有苗族演出。古朴的建筑,纯朴的民风,好客的人们,美味的食物,有机会还会再去的!

提到西江千户苗寨,我想说的是,不要排斥商业化!不要排斥商业化!不要排斥商业化!

重要事情说三遍!!!

身边很多朋友,都谈到一些原生态的民族村寨“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其实,我觉得,这根本就不存在。

△景区里面的篮球场,为当地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文体场所

对于不少游客而言,所谓的“原生态的观感”也只是走马观花的惊鸿一瞥,看完了各回各家,基本上就不会在当地长期生活下去的。

但是在当地生活的居民,如果没有商业化,没有干净的马路,没有水电等配套的方便,那他们怎么办呢?毕竟,他们才是要长期在这个地方生活下去的一群人,不能为了“游客的原生态观感”,就让山区的人刻意的保持“原生态”。

其实,适度的商业开发,不仅能够使当地的旅游经济更加可持续,造福一方,同样也能让到这边旅游的游客,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假设,你到一个景区,到处都找不到公厕的时候,你还会抱怨商业化吗?

△歌舞表演

而且,人的审美是在不断变化的,你来,你看,你经历,游客欣赏一个景区人们的生活状态,并不是按照某种固定的模式去的,毕竟,生活在变化,人也在变化,你每次到西江千户苗寨,如果细心观察,也许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象,所以,没必要一定要套用所谓“原生态”或者“商业化”的模式去看待,顺其自然,你遇到的每一次,都是你与这个苗寨的缘分。

不管怎样,西江千户苗寨,从最开始的山区,到现在家喻户晓的网红景点,不得不说,对这个区域的开发,是很成功的,至少在我看来,现在的状况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即能创造经济效益,又不失本地特色,去的每一次,也许都会有不同的变化,去感受和体验,而不是去按照自己的审美模式去“框”去“套”,这个寨子它应该是什么什么样,它其实按照它自己的发展规律,也在不断变化。

△观景台附近

其实,按我说,就算哪天到寨子里,看到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地铁轻轨等,我们也不应该感到十分惊奇,毕竟,对于旅游者而言,你不是去要求景点改变的,而是去体验的,重要的是,去感知这个过程,因为自己的旅游为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而让当地的人们过上更加舒适现代化的生活,这个过程本来不就是很美好吗?

所以,作为贵州人,我还是很看好西江千户苗寨的,无论去过多少次,我都还会再去的,喜欢一个地方,并不是要求这个地方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发展,而是包容这个地方按照它自己顺其自然的路径去变化、去演绎,有一句话不是说得好吗?爱是放手,而不是占有。

有机会还会再去,当地的风土民情、风俗文化以及千户苗寨建筑的独特设计都是令人神往不已的。

西江千户苗寨坐落于起伏的群山之中,由十余个自然村寨依山而建相连而成,是贵州也是全国甚至是世界最大的苗寨,素有“苗都之称”。西江千户苗寨约有1000多户人家,六千多人口,所以被称为“千户苗寨”。

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人们靠风雨桥来往于白水河的两岸,千户苗寨上有好几个风雨桥,每个桥上都有风雨楼,第一个风雨楼上的字就难住了我们,它们怎么读?是什么意思呢?……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首先介绍一下西江千户苗寨的大致状况。她是贵州省著名的旅游景点,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千米,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千米,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00千米。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

千户苗寨主要的游览特点有如下几个板块:

1、吊脚楼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反映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2、风雨桥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2008年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风雨桥、主道一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大寨对面的也薅寨二号及四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南贵弓形水泥风雨桥,由于以前的风雨桥的建造属全木式结构,容易被大水冲垮,现所修建的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3、千户灯夜景

每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就亮起了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西江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可以看到苗寨呈现那牛头的形状。为使游客更好地观赏西江千户苗寨夜景,景区在山坡高处的路边修建了观景台,还开通了观光车。

4、苗寨歌舞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场由当地苗族同胞表演的民族歌舞节目,苗族人自己表演的歌舞节目有当地的色彩,华丽的服饰、欢快的歌舞和美丽的爱情故事能使你更加了解苗族的人文风情。

5、苗族古歌演唱

演唱者全是寨中的老人,用苗族古语演唱其史诗般宏大的古歌。遇到特别活动或是有重要人物出现,还是能够看到掌坳的铜鼓舞、方祥的高排芦笙、反排的木鼓舞等。

6、民俗文化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仍然使用传统的苗语。也是重要的苗族千户苗寨主要的游览特点之一。

虽然景区管理完善周到,各种商业服务设施配套到位,但是里面过度的商业开发。使得沿街各种后期建造的建筑虽然精致有余,虽有些着浓郁的民族特点,但失去了原有的淳朴和自然的特色,当地人的生活起居因为旅游,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缺少了浓郁的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气息。进去看以后,有一种让人觉得到此一游的感觉。这几年年去过很多地方,我还是比较喜欢去那些没有开发的,保持原有本色的一些古村落。

此外,目前的门票等消费过高也会影响人们的体验心情,本来人们是想看看那里当地的民族风情。然而当地的人把它当成摇钱树,只为赚取利润,所以很多人前往的欲望也会受到伤害。所以说,去过一次的游客大部分是不愿再去第二次了。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有点误导和博眼球的嫌疑,我从景点景区本身以及旅游者的角度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一、西江千户苗寨

在2008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幕以前,从贵阳去到西江苗寨需要一整天车程,翻阅雷公山的公路平均时速只有20来公里,弯多坡大左摇右晃,外省人到此基本上天旋地覆晕车不已。到了西江寨子里,因为保存了非常完好且原始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景观,所以是非常棒的民俗博物馆,拥有很值得追捧的民族文化。

然而那个时候到西江的内宾非常少,基本上都是老外,走乡串寨乐此不疲,就像现在老外来贵州去到的很多寨子一样,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但自然和人文景观保存完好。

我自己有很多08年以前关于西江的记忆,大部分都是这样的画面:受不了旅途的颠簸,晕车呕吐不已,半路返回或者抵达后已无兴致;进了寨子,看见这嫌弃看见那不爽指指点点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完全没有静下心来认真体验观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苗族文化,苗寨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这样说大家别介意,苗乡侗寨的人文自然生态旅游观光度假,本身就是内涵丰富体验感极强的,缺乏一定的基础,是没办法去深度体会获取旅行的收获。就像问这样问题的人来说,仅局限于门票停车场卫生间或者里面的一顿饭如何如何,估计也缺乏第二次再来的能力。

清明节期间我探访过西江旁边的一个小山村,群山环绕交通不便,寨子的各种保存相对完好,是老外们追捧的目的地。然而内宾极少去到,就算偶有去到,也吐槽不已,道路不便、没有餐厅、老乡家里就是那种百年老屋但光线昏暗,楼下养猪养牛屋内气味不好闻,还没到夏天蚊虫很多;然后,村里都是旱厕。

我想表达的是,现代人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快速消费,也习惯于后工业化的模式,不用刻意地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原本正常的事物,一旦关闭了美颜和滤镜,那些免费的原始的苗寨你不一定消受得了。

自08年以来,西江苗寨的开发投入是惊人的,以前的高速只到凯里,后面通到三棵树,现在高速直达西江,设有专门的收费口,距离苗寨仅1公里,常人无法估算这样的投入,如果说出来我想很多人会说吹牛皮的。

大家放心,相比于投入,门票收入只能是九牛一毛,所以政府不会靠门票来回收投入。这里有个常识很多人不懂,所有的基础设施以及环境提升改造工程这样的大型投入全部是各级平台公司作为融资主体完成的,所以建成后还款压力都是集中到了平台公司身上,如果单靠过路费或者门票收入,连利息都不够。所以政府的投入可见一斑,如果是私企,门票收300都亏本。

就苗寨本身而言,寨子里面的各项硬件和软件的状况与收费还是对等的。比如卫生间,我看见有回答吐槽卫生间的问题,但在半山坡地修建土木结构的建筑加之化粪池,还不能破坏整体寨容,其难度可想而知。再比如餐饮住宿购物娱乐这样的基础性服务,物价标准和贵州的其他乡镇村寨没有什么差异。大家的槽点主要集中在门票和观光车上,100块的门票20块的小交通费,如果觉得不合适的朋友请移步去到其他免费或者收10块20块卫生费(还不是门票,这里有本质差别)的寨子去看看呗,比如:嗦嘎、反排、普利,还有好多我连名字都叫不出但是风景独佳的地方。

二、游客

对于同一个旅游景点景区能够到第二次或者想去第二次的无非得满足这么几个条件:

交通距离,这个限定了大部分重复旅游消费的人群;

目的地吸引力,我相信国内绝大部分景点对于常人的吸引力也就维持在一次,因为还有很多其他的地方还没去呢,口袋也不允许;

消费类型,同样的大众人群还处在旅游观光的层面,距离度假休闲或者其他的模式还未企及,因此不用针对某一个特定景点景区,就是所有走过的地方,再去第二次的可能性都不大;

经济条件,少花钱或者不花钱看更多的景享受更好的服务,每一个人都希望如此,所以我们真正能够第二次到同一个景点的机会其实并不由大脑决定,而是口袋。近期我探访了贵州几家极具代表性的民宿,疫情后价格仍然维持在800-1000甚至接近2000这样的价位,入住率相比其他普通酒店客栈也不算低,更重要的是这些民宿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都很差,绝非不便二字可以形容。

借用旁人的一句话:关心价格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忠诚度,就像没有人会问你还会想买古驰的包包吗?同样也没人关心这个包包是不是真皮的,只要正版就行了···

商业味太浓了

去年自驾游去了千户苗寨,到那里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本来想好好逛逛的,实在太累就洗洗睡了。。。[捂脸]

有机会的话,还会再走一走逛一逛,住在景观台附近,晚上站在阳台上往下看,真的很美很美[爱慕]

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苗寨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在观景台可看到全景,很是震撼。2017年12月,西江千户苗寨获2017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荣誉。

黔东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虽然没有到过千户苗寨,但是到过荔波、在荔波搞过音乐节,十分美丽的山水,犹如仙境一样,驾车经过黔东南好多地方,旅游必去之地啊!

贵州斗牛文化该不该保留和发展

贵州斗牛文化该不该保留和发展

贵州斗牛文化应该保留和发展的,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虽然斗牛充满着血腥和残忍是猎杀牛,但它另一个方面也是在保护牛的,因为人们就会把这头胜利的牛,一直好好的善待他,会把它的优良品种传承下去,对于很多人来说,斗牛是一种精神文化。

11月5日,贵州黔东南。从江县增冲牛塘举办斗牛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引数万村民围观。在部分人眼里斗牛文化与争议并存。保护动物组织反对斗牛,认为斗牛血腥残忍,虐杀牛,多年呼吁停止斗牛。斗牛是侗族少数民族最喜欢的一种民间传统活动。江县也有着”风情斗牛之乡“的称呼,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就盛行斗牛,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那么为什么现在有人会反对斗牛呢?

现在的贵州黔东南地区斗牛,分为三类,

1、一种斗牛主要就是加强少数民族之间的友谊而进行比赛的斗牛,以江县、黎平、剑河、台江、榕江等为主这些地区,通常一个家族里面养一头斗牛,也被呼为”众牛“,家族里面养的这个牛不用耕地犁田,只是为了加强各地的友谊而参加的斗牛,又被称呼为”斗牛友谊赛“。2、另外一种斗牛,就在平时在地里面耕田犁地的水牛,闲暇的时候,就参加各种斗牛比赛。多为剑河县久仰乡的苗族人民,因为这里山高路窄,道路崎岖,每家每户都特别珍惜自己的水牛,为了让他们有更优良的后代,才参加的友谊赛。

3、近些年,商家看到了斗牛文化如火如荼,就开始了商业化的斗牛,将近有高有低,有的几千元,有的甚至高达几十万元,因而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有些地区把斗牛作为旅游开发项目,专业组织斗牛队,参加各种商业比赛。

事实上,保护动物组织反对的是商业化的斗牛,因为商业化的斗牛已经改变了性质,已经改变了传承,而那些优良传统的斗牛情节,只能在影视剧中去欣赏、回味、思索。

但事实上传统的斗牛是苗族和侗族的民族文化,应该探索出一条很好的发展之路,让它继续传承下去,创新下去。让他焕发自己的生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毕竟斗牛也经过了2000多年的传承,已经演变成侗族和苗族最独特的文化遗产,就好像傣族的泼水节一样也应该让他继续发扬光大,让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知道我们中国人民少数民族的斗牛,才是最好的一条发展之路。应该让世界都知道最精彩的斗牛是在中国。中国的斗牛就在西部。最神奇的就是苗族和侗族的斗牛文化。

小伙伴们,你们赞同我的观点吗?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请在下方的评论区进行评论,我们共同探讨,期待你的参与!

少数民族都是吃什么啊

少数民族都是吃什么啊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据2001年5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汉族人口为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中国少数民族共有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为全国人口的8.41%,但其聚居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左右,大都分布在边疆和西部地区,并形成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状况。

各少数民族由于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历史进程、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差异,因此,其饮食来源、制作、器具、礼俗、饮食观念和思想等也迥然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饮食文化模式。即使同一民族,因居住地不同也存在明显的差别。自古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法。

中国少数民族饮食史是中国饮食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不仅多姿多彩,而且大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风格。在璀璨绚丽的中国饮食文化中,他们和汉族一样有着自己辉煌灿烂的篇章,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繁荣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纳西族的饮食习俗

纳西族现有27.8万多人,主要聚居云南西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云南的中甸、维西、宁蒗、永胜、德钦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及西藏的芒康等县。纳西族是一个善于接受先进文化的民族,但无论是它们的生活方式,还是它们的饮食习惯都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

纳西族喜欢喝酒、喝茶、抽烟叶,爱吃辣、酸、甜味。一般每日三餐多为干饭,有米饭或大米、玉米混合饭,有2~3个菜及汤。冬春时爱吃热气腾腾的火锅菜;夏季农忙期间,多数农家皆以米酒拌凉水解渴。有些地方早上吃炒面和酥油茶。城镇居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麦面,一般量少而精,蔬菜全靠郊区菜农供应。丽江的酱菜有独特的风味,豆豉、卤腐都是传统的咸菜,几乎每个家庭主妇都会腌制;丽江白醋,酸中有甜;调凉粉加辣椒,酸辣可口,凉透肺腑。

纳西族的风味食品很多,尤以火腿粑粑驰名,另外还有纳西火锅、鸡豆凉粉、鸡炖豆腐、酥油茶等。“丽江粑粑"以丽江麦面为主要原料,配上辣椒、火腿、苹果、糖、猪油、葱花,用小苏打发酵后做成。其制法是:冬天以热水,夏天以凉水和面,然后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下燃一盆炭火加温,把已经揉好的面团整平,擀得薄薄的,涂一层猪油,上铺火腿肉丁和其他配料,烤熟以后,香脆爽口,油而不腻。因层薄如纸,故又称“千层饼”。锣锅饭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煮饭用的锅及盖是用黄铜打制成的,有一个提把,煮时米饭飘香。丽江的铜锅、铜火锅闻名滇西。纳西族的特色食品还有一种琵琶肉,琵琶肉是用整条猪腌制的猪膘肉,与汉族的腊肉很相似,但腌制的方法有异。把猪宰杀以后,去毛剖腹,剔除内脏和猪骨,剜掉四蹄,然后,在猪肚内塞进盐巴和配制好的香料,再以麻线把猪体缝合,缝成琵琶状,平放于高处晾干即可。在冬季腌制,肉味清香,能保存数年不发霉。

纳西族现代常饮的酒,有白酒、黄酒、窨酒,尤以窨酒出名,曾获中国首届黄酒节二等奖、全国旅游饮品优质奖。窨酒呈琥珀色,透明,味甘醇清香,含酒精20°、葡萄糖15%及多种脂肪酸化合物、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有良好的滋补作用。窨酒用大麦、小麦、高粱等粮食和特殊的丽江酒曲、玉龙山下的泉水酿造,酿好后入窨一定时间才算珍品。

稗子是纳西族人民的主要粮食,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稗子一般是煮饭吃。小麦多烤粑粑(饼)。也常将粮食磨成细糁,炒后煮成半稀半干的饭,或者将粮食炒成炒面(糌粑)。炒面是主要的食品,纳西族习惯吃炒面喝茶,经济条件好的喝酥油茶,用餐前必须先喝茶。几种粮食调剂着吃,例如早晚吃稗饭,中午吃其他杂粮。但也具有季节性,这与各种作物成熟期有关,如6月吃小麦,7月吃燕麦,8月吃玉米,10月以后吃稗。

侗族主要居住在湘、黔、桂毗邻地区,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和铜仁地区的玉屏、铜仁、江口等县及万山特区。湖南的新晃、靖州、通道、芷江侗族自治县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侗族共有人口297万。

侗族饮食文化也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保留着浓厚的民族传统,如“侗不离酸”、“侗不离鱼”的饮食习惯,食油茶、黑糯米饭和“腊也”(合拢饭)的食风,无不反映出侗族饮食文化的民族特点。

侗族主要以“禾”米为主食,以粳米、小米、包谷、小麦、薯类为辅。按稻米的性质分为糯米饭和粳米饭两种。饭类调制方法分为煮饭和蒸饭两种,糯米饭的蒸煮方法是:头天先将糯米浸泡于水桶,待第二天捞出淘洗滤干水,再放进木甑里蒸熟,即可食用。侗族有一日三餐的习俗,一般是早上出工,到山上干活,把全天的饭做好,早饭后,用饭篓或篮子装糯米饭,加上腌鱼、肉、菜之类,拿到山上,趁中午休息,便在田边地头吃起来,既方便实惠,又经济、节省时间。

以糯米作各种菜肴的配料,是食俗的一大特色。杀鸡宰鸭,用鸡鸭汤煮糯米粥,撒些葱花、薄荷,别具风味;糯米和鸡血、鸭血混合,煮熟后切小块,拌上香料炒,又成为别具风味的菜肴,称为“狼棒”也是一款鲜美的佳肴。

此外,糯米还用来做粽子、糍粑、打油茶。

侗族好饮自酿米酒。米酒制法与周边各族相同,以糯米酿制。制成后冲上清凉的井水或泉水饮用,消疲劳,解干渴。还喜欢用糯米甜酒酿成的“重阳酒”,即在农历九月用新糯米酿成“甜酒酿”,密封于坛内,置火塘边慢慢温烤,或埋在肥堆里,让其发酵,春节时取出来饮用。此酒液粘结成丝,味甜过蜜,醇香异常,十分诱人。

侗族日常喜食酸品,侗家有句俗语,“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蹿”。在侗族食品中,酸食冠于菜肴之首,每天用菜肴50%都是酸味。几乎每家每户都置有五、六个酸坛或酸桶。侗族的酸食种类也多: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之别。腌酸品,一年四季皆可,有什么荤素品,就腌制什么。尤其是腌鱼,久负盛名,具有酸、辣、甜的特点,肉鲜味美,十分开胃。不仅平日食酸,而且待客送礼、红白喜事、敬神祭祖,皆不离酸。

油茶在侗族饮食中有重要位置。有的地方,早、晚两餐都吃油茶。打油茶被称为“侗族茶道”,广泛地用于社交、喜庆活动。

油茶,用猪油、大米、黄豆(或红豆、花生)、茶叶等配制而成。先将大米炒成半黑,放入较多的猪油,加上开水、黄豆等一起煮。煮熟以后放进一些熟饭拌匀,最后加进大片特制的茶叶。油茶煮好以后香味扑鼻。在吃的时候,碗里放一、二块糍粑,上面放一些炸糯米花,异常可口。侗族的油茶因配料不同,可分为糯米粑粑油茶、糯米水圆油茶、香皮藤粑粑油茶、艾叶粑粑油茶、虾子鱼仔油茶、猪肝粉肠油茶等。均咸香可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侗族还有一种“豆茶”,制法与油茶不致相同,味道清淡,是用糯米花、苞谷或黄豆(用灰水泡软)、焦米、新茶共煮而成,主要在喜庆活动时饮用。

侗族嗜好酒,平日常以酒解乏。遇喜庆事更以酒为礼,以酒为乐。家家会自酿自烤米酒。酒多以糯米酿成,有的经过蒸馏,有的连酒带糟一起饮用。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的五指山区,即乐东、东方、崖县、陵水、保亭、琼中、昌江、白沙和通什9个县市,聚居区多属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高温多雨,适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黎族地区的水果十分丰富,主要有椰子、菠萝、荔枝、龙眼、香蕉、芒果、菠萝蜜等等。

黎族同胞日常生活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木薯(甘薯)。一般一日三餐,均是粥。他们生活习惯是“爱稀不爱干”,这与当地天气炎热有一定关系。普遍是把饭煮熟后,用冷水冲成稀饭,平时不喝水,用饭米汤解渴。

黎族所吃稻米分为粳米和糯米,平时做饭用的多为粳米。粳米的质量甚佳,“其米粒大色白,味颇香美”。糯米多用于节日或喜庆时制作糯米团或包粽子,但更多的是用于酿制糯米甜酒。

特色的饭食是烤竹筒饭。其制法是:首先截取一节竹筒(用嫩竹,要直要粗,底部留节),然后放入精米(最佳的米是当地产的山兰香米),再加上适量的水,便放在火堆上慢烧细烤,待竹筒里的水烤沸之后,在竹筒的顶端加盖(塞以木塞或树叶),继续边烤边翻,直至闻到一股饭香味为止。饭熟后,稍候片刻用刀子把竹筒轻轻地破开,就可以用饭了。特点是:饭粒松软,味道特别,爽而不腻,老少皆宜,既有米香味又有竹香味,因而黎胞称之为“竹筒香饭”。烤饭时如果加点野味,如野猪肉、鹿肉之类,并拌入上等酱油、精盐,其味就更美,堪称黎家的佳肴,也是招待宾客的“高级餐”。平日,黎胞上山打猎或垦山,多不回家吃饭,往往就在山上以烤竹筒饭为餐。

黎族过去多采摘山蕨、草菇、竹笋及其他野茶佐餐。近年种植蔬菜已日渐增多,此外还种植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家家户户养牛、养猪、养狗,肉食以牛肉、猪肉为主,兼以取野猪、野禽、蛇、田鼠为食。牛大都在外野放,每户都有自己的木铎,挂在牛脖子上作记号。牛群是家中财富的象征,不易宰杀,只有遇到大喜事时才宰杀。杀猪也是如此。

黎族多居住在山林地带,老鼠很多。山上有山鼠,田中有田鼠,树上有松鼠,家里有家鼠。除认为家鼠不洁净不吃外,而将其他鼠都当作美味。黎胞上山下地,必定腰挂钩刀腰箩(用藤编织的小箩),看见老鼠要追捕。捉到之后,放在篝火里一烧,刮净毛,放在腰箩里带回家中,除去老鼠内脏,或烤,或煮,即可让孩子们美食一顿。

此外,黎胞家家都有腌制食物的习惯。例如将鱼和嫩玉米一起切细,加盐放入瓦罐中腌5~6天,就可以煮吃。罐里的咸水汁可长时间保留,再行腌制,认为此汁时间越久,腌的菜越咸香可口。腌泡成的酸菜,黎语称为“南沙”,一般多用野菜腌泡。采下能吃的野菜,剥去根须老叶,用清水洗干净,加上牛骨、猪骨或其他兽骨,放适量生盐,一起入增中密封发酵。经过长时间腌泡的野菜,酸味浓烈。俗语说:“一家吃‘南沙’,全村都闻到。”

黎胞男子嗜好烟酒,妇女喜嚼槟榔。酒,在黎族人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逢年过节,遇红白喜事,歉待亲友,无不喝酒,而且喝得越多越高兴。俗语说:“黎胞喝酒,喝醉为荣”。因此,黎家一般都会酿酒。其自酿之酒多以糯米或山兰香米为原料。先将米浸透,然后蒸成千饭,晾干后放进用芭蕉叶裹封在吊箩里,接着用水泡散酒饼,按一定比例,将酒饼水倒进吊箩内拌匀,箩口用芭蕉叶密封,水从吊箩底的小孔内流出。经过几天的发酵,便沁出一股芳香的酒味。这时,便用盆子放在吊箩底下,接一滴一滴流下来的酒汁,是为“酒滴”。再过6-7天,酒就酿成了。这种酒叫“酒蜜”,是敬请客人的最佳饮料。喝酒时,大家围坐着,将酒罐置于面前,各以细竹管插入吸吮。此酒多加水;中淡,喝多了也不易醉。

槟啷是黎族的吉祥信物,特别是黎族妇女更为喜爱。黎家居住的五指山区盛产槟榔。槟榔果有生吃晾干吃两吃法。生吃,即把新鲜的槟榔果切成小片,果核和果肉同时嚼吃;干吃,即把果子煮熟晾干,保存起来供长期食用。吃槟榔不能直接食用它的瓤肉,要与“扶留叶(俗称“萎”)、灰浆(用蚌灰或石灰调制而成)一起嚼食,即所谓“一口槟榔一口灰”。具体食法是:先将槟榔果切成小片,取灰浆少许放在萎叶里,然后裹住槟榔片放口中慢慢咀嚼。此时口沫变成红色,便把口沫吐掉而细啖其余汁,愈嚼愈香,津津有味,直至脸热潮红,这谓之“醉槟榔”。

无论是天山北麓的辽阔草原,还是南疆塔里木盆地绿洲,每个“阿吾勒”的毡房里和乡村小镇的农舍中,都散发着奶茶的浓香。

奶茶是新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哈萨克、蒙古、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塔尔、柯尔克孜等民族都非常喜欢喝奶茶。他们常说:“无茶则病。”又说:“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

新疆各少数民族酷爱喝奶茶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在牧区和高寒地区肉食较多,蔬菜很少,需要奶茶来帮助消化,这是其一;冬季寒冷,夏季干热,冬季大量饮奶茶可以迅速驱寒,夏季可以驱暑解渴,这是其二;其三,牧区人口稀少,各个居民点之间距离较远,外出放牧或办事,口渴时不容易找到饮料,离家前喝足奶茶,途中再吃些干粮,可以较长时间耐渴耐饿。

奶茶的原料是茶和牛奶或羊奶。奶茶的一般做法是:先将砖茶捣碎,放入铜壶或水锅中煮,茶烧开后,加入鲜奶,沸时不断用勺扬茶,直到茶乳充分交融,除去茶叶,加盐即成。但也有不加盐的,只将盐放在身边,根据每个人的口味放入盐量。

在少数民族家中喝奶茶有许多讲究,客人中年纪最大的坐首席,递茶时也先递给他。你喝完第一碗奶茶,如果还想喝,则把碗放在自己面前或餐布前,主人会立即接过碗给你盛第二碗;如果不想喝了,则用双手把碗口捂一下,这表示已喝够了。如果你不懂规矩,而老是把碗摆在餐布前,好客的主人就会一直不断地为你添奶茶,直到你“求饶”时为止。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如果您确实不想再喝时,用手势表示,主人也是会理解的.

关于黔东南放养牛和当你来过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一次后,下次你还会不会再来一次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