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人阿圆(阿育王弟的果报因缘)

养牛人阿圆(阿育王弟的果报因缘)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养牛人阿圆和阿育王弟的果报因缘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养牛人阿圆以及阿育王弟的果报因缘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秦始皇的功绩

秦始皇的功绩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嬴姓,名政。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13岁即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前246年,秦王赢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创立了“皇帝”的尊号,称始皇帝。

据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国大将的女儿,送给子楚之前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出于政治目的将已怀孕的赵姬献给异人(即秦庄襄王),后来赵姬怀胎十二月才产子,生下了嬴政,实则为吕不韦与赵姬的私生子。(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来源请求],怀孕十二个月鲜有案例;同时,作为怀孕征兆的停经也可以被异人怀疑。故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出错存在可能性。)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嬴政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政治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信任,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母子接回秦国,从此嬴政开始了他在秦王宫里的政治生涯。

生平

登上王位

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庄襄王去世,嬴政即位为秦王。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他见秦始皇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故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玉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始皇早已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将嫪毐五马分尸,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秦始皇随后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

其后,虽然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任用尉缭子、李斯等人。

统一中国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灭韩、十八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

修筑长城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裹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的情况下,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去从事非生产性劳动,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死亡人数无法统计,千里之地尽是尸首,血流成河的惨剧,所以百姓十户人家里有五户想要造反也就不足为奇了。“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民间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修筑长城的怨言。

当时所修筑的长城,并非今所见之长城(今长城主为明朝时所修建)而是相当不牢固的夯土墙,秦长城主要目的是标名与匈奴的界线,并没有实质的防御功用,况且当时匈奴实力并不强,始皇仍遣蒙恬发兵十万攻击匈奴,后人对此的评价是:“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不虑其害”。蒙恬死后没多久,匈奴便轻松跨过秦长城,不但收复了原来的失地,并且占领了燕、代等郡。综上所述,长城本身在后世抗击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是否有意义还属争议话题,但至少在秦始皇时代的作用除了虚耗国力以外,没有任何作用。

集权统治

发动了焚书坑儒事件。

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诸子百家的著作,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而在焚书开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儒士和方士坑杀,史称「坑儒」。

奢侈生活

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宫殿,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

统一之后,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每年动用民工七十多万人.虽然有人辩称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万这个数量相比于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来说,这个比例也是很惊人的。朝宫可以容纳十万人,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仅一个前殿的面积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本来就没有建成.秦朝此宫殿仅完成地基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兴乐宫、梁山宫等等。

据《三辅旧事》记载:秦国有“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有“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另外,“咸阳之旁二百里内”,还有“宫观二百七十”。

有宫殿就要有美女,在灭六国时,就把所有各国的美女都掳掠来放在所建造的宫殿之中。宫女总人数,据三辅旧事记载:后宫列女万馀人,气上冲于天。并且,秦始皇死后,这些宫女绝大部分都被迫殉葬

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现在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并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

死亡

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及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是为秦二世。并赐太子扶苏死。

国家建设

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豪华的阿房宫,最多时用工七十二万人(虚数,表明人数众多)。

前222年开始,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驰道并实行「车同轨」,均宽五十步。驰道的作用有数项,一说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国旧地,一说主要目的为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还有一说是方便始皇出巡时能畅通无阻。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上基础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扫灭六国后,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于是命史禄开凿河渠以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运河在最终在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自贯通后,二千多年来就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项工程在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在位时发生的事

韩国名门之后张良曾在博浪沙派刺客行刺秦始皇,未能成功。

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渡东海求神仙,耗资巨大。(『楚义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们在到达目的地(即现时的日本)之后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为其后代。不过参考《史记》与《三国志》可知,此一说法在东汉之前并未出现。至于徐福即为神武天皇说,则除了年代不合之外,更是毫无文献可考)。

评价

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正面评价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阿育王弟的果报因缘

阿育王弟的果报因缘

古印度时代的阿育王,有弟名毗多输柯,相信苦行外道的修行方法,于是阿育王用善巧方便教化毗多输柯,使他明了苦行外道无法使心得解脱,佛法才是真正的解脱正道。经过思惟生死相逼迫的道理,毗多输柯已然彻底明白,于是合掌向阿育王说:「大王!我现今应归依如来,归依无漏法,归依僧众。」并说偈言:「我今归依佛,佛面如莲华,天人所归依,无漏法及僧。」

阿育王对毗多输柯说:「我不希望你误入外道,为了使你相信佛法,所以用善巧方便让你有所体会。」毗多输柯以种种香华、伎乐,虔诚供养佛塔,又以种种上妙饮食供养众僧。接着往鸡寺六通罗汉耶舍上座处所,向耶舍上座请法。

耶舍以神通力见毗多输柯前世所作善业,如今善根成熟,此生是最后身证得阿罗汉。于是耶舍上座为毗多输柯说法,赞叹出家功德。毗多输柯闻法后,发起出家愿心,于是从座而起,合掌仰白耶舍尊者:「善说法要的尊者!您可以听许我出家,受具足戒吗?我希望于佛法中修梵行。」耶舍答言:「善男子!你先回去向阿育王请求,是否听许你出家。」毗多输柯立即返回阿育王处,合掌向王:「大王!请您听许我出家,我欲于佛法中修梵行。」并说偈言:「我心乱不住,犹如像无钩,王意如铁钩,勿制我出家。王为地中主,当听我出家,佛作世间光,今欲修其行。」

阿育王听到弟弟的请求,抱着他的肩颈,悲泣落泪而说:「毗多输柯!勿作此意!出家人过著粗衣弊食的生活,眠卧于树下,你不要出家吧!」毗多输柯回答:「大王!我不是因为起了瞋心而欲出家,也不是因为贪欲、贫苦或想摆脱怨家而出家。我是因为了解世间种种诸苦交煎,生死相随,无有解脱之期,而唯有依循佛法正路,能让我从生死烦恼中解脱,能让我无所畏惧,所以我发了欢喜心而欲出家。」阿育王听了之后,更增悲泣。这时,毗多输柯说偈:「生死为悬绳,有人则恒动,在上必复堕,和合必分离。」

阿育王又告诉弟弟:「你必须先学习乞食,然后才得出家。」于是,阿育王在后园的大树下,以草铺地,令毗多输柯宿于树下,又给他一个瓦钵,令他入宫乞食。毗多输柯便持钵入宫,乞得种种上妙饮食。这时,阿育王怒瞋宫内众人:「你们怎么可以施与上妙饮食?应当施与粗食,乃至以麦为饭,或施与放置一夜的臭坏之食。」尽管毗多输柯乞得粗食,也甘之如饴,不嫌其恶。

阿育王见到这种情形,告诉毗多输柯:「你别再食此恶食了,我准许你出家;但是你出家之后,必须经常回来见我。」毗多输柯遂前往鸡寺,但是他到达鸡寺后,却思惟著:「我若于此出家,必定因为亲人不舍,或持供奉物来此,种种人、物的扰乱,将使我不得修道。我应当于远处出家,方不受扰动。」于是他便转身离开鸡寺,前往毗提国出家。出家后,精进思惟义理,用功修行,证得阿罗汉果。

证得阿罗汉果的毗多输柯长老,已得解脱乐,思惟著:「过去曾与王兄约定,出家后要经常去见王,如今我应圆满这个约定。」于是从毗提国启程,行化至波咤利弗多国。这一天,毗多输柯长老早起着衣持钵,入国乞食,次第行至阿育王城。长老跟守门人说:「你进去向大王禀报:毗多输柯今在左门外,想见大王。」守门人立即入内禀报大王,阿育王说:「快快请他入宫!」当阿育王见到毗多输柯,即从座上起身,如大树倒地一般,恭敬地向毗多输柯作礼后,起身合掌,视之久久不移目光,悲泣而言:「一切诸众生,当乐于和合。汝今除和合,而味寂静心。我今知汝心,以慧无厌足。」

阿育王有一位大臣名善护,见毗多输柯著粪扫衣,执持瓦钵,次第乞食,不论粗食、好食俱受,心无分别,便向阿育王说:「大王!毗多输柯少欲知足,所作已办,大王您应生欢喜心。」更说偈言:「常行乞食,著粪扫衣,住于树下,心常在定。心广无漏,其体无病,正命自活,常生欢喜。」

阿育王听闻善护所言,生大欢喜心,便说偈:「舍于孔雀姓,及摩伽陀国,种种诸珍宝,上妙之五欲。乐于四圣种,除憍慢烦恼,行于大精进,名闻显我国。最胜十力法,而汝能受持。」阿育王亲手扶著毗多输柯上座,又亲奉种种饮食。食毕,洗净钵器,置于一处。阿育王便于毗多输柯座前,恭聆法要。于是,毗多输柯为大王说法,说法毕并说偈曰:「王今得自在,当修不放逸,三宝甚难值,王应勤供养。」

阿育王与五百大臣及国内人民闻法后,个个合掌围绕恭送毗多输柯长老,大臣及人民和声说偈:「大兄阿育王,今恭敬送弟,出家有胜果,于今为现证。」长老毗多输柯欲显胜果功德,增益大众对佛法的信心,于是举身升空而去,阿育王与大众合掌仰观,目不转睛,复说偈言:

「无复亲友爱,如鸟飞虚空,我以贪爱锁,不能自在去。

禅定有胜果,于身得自在,随意之所行,一切无罣碍。

为欲爱所盲,不能见此法,汝今以神力,轻我起欲爱。

我本有慧慢,今汝为最胜,我等著世法,见圣始知畏。

今我等啼泣,由汝今舍我。」

后来,长老毗多输柯游化至偏远边地,到达边地却已身染重病,严重到头上都发疮。阿育王得知后,随即派遣身边的御医去为长老疗治。当病况略为减轻时,长老即令医事人员回去。在边地,长老仅得以牛乳为食来资养身体,为了乞得牛乳,于是往牛群多的地方去。

当时偏远地方有一个国家名分那婆陀那,人民皆信受外道。其中有一外道以奉事无衣蔽体的裸形神为修行法,并画作如来像而礼拜之。有一佛弟子见此事便禀报阿育王。阿育王听了即说:「尽速将其带来。」阿育王威势所辖,于虚空中半由旬上,一切夜叉皆听属于阿育王;于地下一由旬,一切诸龙亦悉听于王。当夜叉闻阿育王敕令后,刹那间即将外道弟子及画像捉来。

阿育王见此外道,生大瞋心,将分那婆陀那国的一切外道悉数杀之,于一日之中杀了十万八千外道。后来阿育王又听说有一位外道弟子,受外道法奉事裸形神,并画作如来像而礼拜。阿育王随即敕令捉拿此人及其亲属,将他们关在一间屋中,以火焚烧。阿育王并下令:「若有人能取得一尼揵外道首级,我当赐其金钱一枚。」

在这个时候,长老毗多输柯正乞食到一户养牛人家,在那里停住一日。由于毗多输柯已生病多日,头发、胡须、指甲都未整理,已经又长又乱,且衣服弊恶,无有光色,形如外道修行人一般。此户的养牛女心生一念:「到我家的这个人是尼揵。」便告诉其夫:「你应杀此尼揵,取其首级,呈送阿育王,必定得到赏金。」其夫即拔刀前往毗多输柯歇息处,欲取长老之首。此时长老思惟:「这是往昔恶业感召所致,无法脱免。」于是长老安然受死。

养牛女的丈夫将长老被砍下的头送至阿育王处,欲领取赏金。阿育王看到这个头发杂乱的头,心中生疑,于是问曾被派遣去医治毗多输柯的医护人员,医师看了以后,立即禀报阿育王:「此是毗多输柯头!」阿育王一听到,当下昏厥,倒地不醒!侍从人员以水洒大王面,良久阿育王才苏醒过来。这时,有一位大臣向王禀言:「已证无漏果位之人,仍然不能灭除此苦果!恳请大王施予众生无畏之福。」阿育王接受了建言,即刻宣令:「一切人民不得再杀尼揵外道。」

诸比丘因此事产生疑惑,向优波笈多尊者请问:「毗多输柯往昔造何业因,现今受此杀头取首之果报?」尊者回答:「过去世有一位猎人,多杀群鹿。在森林中,有一处清泉,群鹿每日都聚集水边,于是猎人在水边布设罗网、套绳,捕捉鹿群,日日猎杀众多之鹿。那个时期,大觉世尊尚未出现于世间。有一位缘觉圣者,于水边饮食,食毕澡洗后离开水边,回到树下打坐,鹿群们嗅闻到缘觉之香而至圣者坐处,不往水边去。猎人到了水边,等待多时不见鹿来,即循着鹿群足迹走到辟支佛坐处。心里想:原来就是因为这个打坐的人,所以鹿群不到水边。于是当下持刀杀了辟支佛。长老当知!昔日的猎人就是现在的毗多输柯,因为他日日杀害鹿群,所以今世诸多病苦;又因为他往昔杀害辟支佛,以此罪业因缘,于后无数生常在地狱受苦;又于五百世在人道中,生生世世常被杀害,今世是最后生的果报,虽已证得罗汉果位,仍须受当时杀生的果报,因此为他所害。」

诸位比丘又问优波笈多尊者:「是什么因缘,使毗多输柯得以出生于贵族大姓之家?又是什么因缘,使他得证阿罗汉果?」优波笈多回答:「毗多输柯的过去生,曾在迦叶佛座下出家,乐行布施,常教檀越施主以种种上妙饮食供养众僧;当时又以香华、幡盖、种种伎乐,供养佛之发爪舍利塔。以此善业,得以出生于大姓之家,于十万年中,常修梵行,且发正愿,以是因缘今生得证阿罗汉。」

典故摘自:《阿育王经·卷第三·供养菩提树因缘品第三》

省思:

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必须以「正知正见」与「正信」为依归。佛法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善恶业报,因果历然,佛法的道理真实不虚。若能深信因果,顺逆境界现前时,就不会得意忘形或怨天尤人;进一步,知因识果,积极地从正确的因上去努力,断恶修善,广集福慧资粮,人生必然充满光明与希望,步步迈向菩提大道。

阿九的角色经历

阿九的角色经历

始终以仰望的姿态面对她,细细在书页中寻找她的芳踪,一次次寻觅,一次次悲哀。她。

不算厚重的一本小说,两段爱情让我情系一生。金蛇郎君与温仪,以及九公主的刻骨相思。

结合两版原著,懂得她,爱上她,为她流泪,一切那么自然。她出场不多,描写甚少,个性不突出,但给了人们无尽的想象。她应是《碧血剑》中的第二美女。陈圆圆之美,倾倒众生,传奇百世,但书中的陈圆圆,让闯王部下丑态百出,反而失去了美感,阿九容光照人,灿若玫瑰。阿九之美,在金庸笔下,都给人美好的暇想。

金庸用【容色绝丽】【美貌绝伦】【明艳无伦】来写阿九,【绝丽】【绝伦】【无伦】,这三个词语无疑是金庸写最顶级的美女所用的词汇。

让女人也欣赏的美女,方是最美,看女主角眼中的阿九:

声音:[青青听她吐语如珠,【声音又是柔和又是清脆,动听之极】。]

容貌:[见她十六七岁年纪,【神态天真,双颊晕红,肤色白腻,一双眼灿然晶亮,年纪虽幼,却是容色清丽,气度高雅,当真比画儿里摘下来的人还要好看,想不到盗伙之中,竟会有如此明珠美玉一般俊极无俦的人品。青青向来自负美貌,相形之下,自觉颇有不如】]

其实此处有用词堆砌之嫌,我认为天真与高雅是冲突的,很难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展现。高雅应该是一种因极高的修养沉淀而成的气质,天真可以是可爱,而高雅却是让人尊敬。不过我更有咬文嚼字之嫌。

第十回:这人风流自赏,见那少女【美貌绝伦,虽然年幼,但艳丽异常】,不禁心痒艰搔,听得沙天广叫唤,忙应声而出。沙天广微微一笑,道:“咱们这些人中,也只有你老弟配得上。”

第十二回:[青青问阿九道:“九妹妹,那日咱们大杀官兵,打得好痛快,后来忽然不见了你。【你这样美貌】,我那天一见,便永远也忘不了。我老是牵记,你到哪里去了啊?”]

这段对话很有意思:[青青笑道:“【想这个小姑娘当真美之极矣,美得不像是人】,你说她美不美?”袁承志知她很小性儿,如说阿九美,定要不高兴,【说阿九不美吧,又是明明撒谎,既违良心,她也不信】,只得笑道:“不像是人,像女鬼吗?”青青道:“【你心里明明想说她像仙女,偏又不说】。”]

云想衣裳花想容,白云彩霞,却是各有风韵:

[她上次穿一件青布衣衫,似个乡下姑娘,这时却打扮得【明艳无伦】,认饰华贵,左耳上戴着一粒拇指大的珍珠,衣襟上一颗大红宝石,闪闪生光。这小姑娘荆钗布裙,装作乡姑时【秀丽脱俗,清若冰仙】。这时华服珍饰,有如贵女,【花容至艳,玫瑰含露】]

第十六回,袁承志对众女的评价:“所识女子之中,【论相貌之美,言动可爱,自以阿九为第一,无人可及】。小慧诚恳真挚。宛儿豪迈可亲。青弟虽爱使小性儿,但对我全心全意,一片真情。哪知还有何铁手这般艳若桃李、毒如蛇蝎的人物,真是天下之大,奇人异士,所在都有”

这是断臂后的描写:

[(何惕守)身后站着一个妙龄少女,全身裹在一袭白狐裘之中,头上也戴了白狐皮帽子。虽是【眉目如画,清丽绝伦,但容色甚是憔悴】]

又是一个“绝”字。

貌美偏偏惹事,小龙女美若天仙,某道士凡心大动,无独有偶,玉真子也对阿九之美感叹不己:[玉真子先前一瞥之间,已见到阿九【清丽脱俗,从所未见】,这时见她出手,不忍辣手相伤,有意容让……玉真子一呆,说道:“【天下竟有这般美丽的女子】!我可从没见过。须得带回山去。”

《鹿鼎记》中:

韦小宝大叫一声,跟著背心著地,却原来中是摔在地下。白衣僧冷冷的瞧著他,说道:“听说少林派有一门护体神功,刀枪不入,想不到你这小和尚倒会。”韦小宝听那人【语音清亮,带著三分娇柔】,微感诧异,看那人脸时,只见【雪白一张瓜子脸,又眉弯弯,凤目含愁,竟是个极美貌的女子】,约莫三十来岁年纪,只是剃光了头,顶有香疤,原来是个尼姑。

只见一个白衣尼隔著桌子坐在对面,【一双妙目】凝望著自己,【容貌清秀】,神色木然,一时也看不出是人是鬼。太后颤后道:“你……你是谁?为什么……为什么在这里?”

韦小宝大叫:“师太,你……你可千万不可……不可自寻短见。”说道奔过去拉她左臂。在这片刻之间,他对这【美貌】尼姑已大有好感,只觉她【清丽高雅,斯文慈和,生平所见女子中没一个及得上】。

【她虽年逾四旬,相貌仍是极美】,落入这些恶喇嘛手中,势必遭受极大侮辱,天幸这小孩儿诡计多端,交将敌人一一除去,保全了自己清白之躯,心中的感激实是无可言喻。

因阿九之美,何惕守绝不会做袁承志的小老婆:“世上既有了【阿九这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我就一心一意只做你徒弟了。你全心全意地疼着她,向着她,宠着她,人家做你的小老婆还有什么好?……阿九这小妹妹【娇娇滴滴,美丽无比,叫人一见就爱】,我舍不得毒死她。”

评价:她转头见到袁承志的肖像,心中一怔,忙转过头来,两道眼光凝视着【阿九秀丽明艳的容貌】,目光中尽是不怀好意的嘲弄嬉戏。

何铁手在前领路,继续向西,一路上称赞【阿九美貌绝伦,生平从未见过】,又说瞧不出一位金枝玉叶的妙龄公主,竟是一身武功,那定然是袁承志亲手教的了,明师手下出高徒,当然如此,何况这位明师对高徒又是加意的另眼相看。现今公主是师姐,将来则是师娘。但不知和夏姑娘两个,谁大谁小,一个先入山门,一个身份尊贵,可有点摆不平了,【不过公主美貌得多】,师父多半要偏心。身为大明公主,当是与众不同,无论是历史上的长平,还是小说里的她,都是悲剧人物。公主的身份,带给她的,却是悲哀。奈何身在帝王家?还不如平民百姓,有那一份自由自在。盛世公主尚不能左右自己的未来,更何况亡国公主?在我印象中,公主=美丽,高雅,荣华富贵,束缚,压抑。皇帝子女众多,而在男权社会,妃子生了女儿本就不是什么好事,天伦之乐恐怕很少;记得很早以前看《贺兰雪》,里边某个部族的首领感叹:生女儿还不如养牛羊,牛羊还可以杀来吃肉,女儿却没任何用处,听得我心惊胆寒。而大多数公主的用处,恐怕就是和亲了,运气不好的到塞外,运气好点的则嫁入当朝权贵。

公主的身份,也注定了她与所爱之人敌对的立场,但她与袁承志也从没因为父仇的关系而有过真正的对立。向来厌恶父辈的仇恨让下一代的爱情受到残酷的迫害,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但长平公主的爱情,却更多了凄凉。只能说世事弄人,我想,这时候的她,更不希望自己是公主。

虽是公主,但却与幽居深宫的公主不同,她一生下来,钦天监正给她算命,说她要是在皇宫里娇生惯养,必定夭折,因此崇祯才许她到外面乱闯,更学了一身好武功。她是皇家贵胄,又因有江湖经历而对世道有所了解,至少比其父要清醒。明朝末年,内忧外患,看到百姓流离失所,四起造反,外敌又铁骑铮铮,大有气吞山河之势,大明江山摇摇欲坠,无人能拯救。她常将宫里的金银拿出去救济受苦的百姓,但这无疑是杯水车薪。谁说公主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乱世流民想要的是安定与温饱,当朝公主亦没在安逸的生活中软化,站得越高责任越大,可能力却是有限。

亡国公主,无法不悲哀。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不是天真浪漫的小女孩,父亲永远紧锁的眉宇,整个帝国无边的呻吟,在她的心上,刻着悲哀的烙印。她想改变这一切,但小小女子,无力回天。可以想象,她在向崇祯进言的时候,怀着怎样的忧思,她知道父亲刚愎自用,受奸人蒙蔽,知道所谓流寇就是百姓,只要有饭吃,日子过得下去,流寇就变成了好百姓,否则好百姓也给逼成了流寇,帝王不能把所有百姓都杀光。可又有何用?“‘人人都反我,连我的亲生女儿也反我!’”崇祯一席话,让忧国忧民的九公主,再也不能多言。国之将亡之时,身为公主是最大的不幸。

公主身份与教育,让她有了不俗的高雅气度与威严。曾用“天堂之上,人间之下”来形容她。这句话我赋予了我喜欢的两个女子:长平公主与小龙女,但两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小龙女是世外之人,自小幽居古墓,清心寡欲,因爱情而下凡,谱就了一曲天下无双的爱之赞曲;长平公主则是出生高贵,气宇不凡,但残酷的现实无法让她拥有幸福,只能在痛苦的裂变中仰望天堂。喜欢在静夜里想象,年纪幼小的她,是如何“自有一股颐指气使的势派,举止之间,气度高华”,想象她拄着青竹杖,向冯不摧森然斜睨的尊贵气度,只字片语间,一个骄傲的公主跃然纸上……

在旧版原著里,她的爱情,是她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感情的开始,缘于一场流俗的英雄救美,盈盈芳心,便许了给他,一生不变。我一直不喜欢袁承志,他算是个中等人物,无甚出彩出处,但阿九爱的是他,无可奈何。她虽然美貌无双,可相遇之前,他的心里已经另有其人。怀着国恨家仇,感情失意,她选择了出家。感叹阿九的这份潇洒与绝决,得不到爱也绝不会死缠烂打,但情也不会改变,不如断情绝爱,远离尘嚣。三版原著受到争议,可能是金庸本人也是钟爱阿九的吧,在这一版里,阿九成了袁承志“深爱之人”,对我而言,顶多算是个小小的安慰。很多时候,同一作品里出现平分秋色的女主角,往往能引起战争与争议,自己目睹过的,有周芷若与赵敏之争,朱七七与白飞飞之争,赵灵儿与林月如之争,很不喜欢这些争论,只会让支持者之间发生一场又一场战争,永远也不会有结果,到是《神雕》,《射雕》等小说,感情的取舍坚定而明确。《碧血剑》则有所不同,二版原著里不存在争议,三版原著也不存在争议,只不过男主角爱的人有了错位。在支持者有眼中,男主角的爱成了争斗的筹码,《碧血剑》也有所不同,沈浪与李逍遥,我非常喜欢,我在乎他爱的是谁,而在我眼中,他们的选择也合我心意,袁承志却从来不是我所欣赏的男主角,更何况无论哪个版本,与他逍遥海外的都不是阿九,就算有这份爱,又有何用?即使爱上阿九,也无法用她的眼光来看待她所爱的人,想起三版原著里,在藏边苦等情郎的阿九,我更加伤心。回顾三版原著袁承志对阿九的爱,不知何样心情?但对阿九的描写太少,她的心事,只能猜测了。

缘起:英雄救美

[袁承志对青青道:“这人年纪一大把,却去欺侮小姑娘。瞧着,这就要下毒手啦。”青青急道:“我去救她。”袁承志笑道:“两个都是要夺咱们财物的,救什么?”青青道:“这小姑娘怪讨人喜欢的,救了再说。大哥,你出手吧。”承志一笑,点点头。]

出于侠义之心,袁承志谁都会救的。从褚红柳手下救了阿九,继而又为程青竹救治,阿九已经动心了吧,至少是非常感激,为了表达感激之意,将所“赢”的第八箱珠宝赠予袁承志,并说“谁也不许碰”,维护之意露于言表,也有那份属于公主的“颐指气使”。

英雄救美,倾心相许。只恨阿九之前,没遇到更好的人,或者是遇到而未动心。情的产生,也许就是那一记得的感动与震撼。皇宫之中,哪有好男儿值得动心?走上江湖,一般人物也入不了公主的眼。袁应该是第一个对阿九有着救命之恩的人,爱上他,为他动心,也不足为奇。更何况,袁承志本就是主角,几个女子爱上一个男子的,在金书中太多见了,写阿九,恐怕本也是为了袁承志吧。

牵挂:

到泰山聚会时,[袁承志不见青竹帮美丽的小姑娘阿九的到来,微感失望,颇有怅惘之意,但不过多时,也就忘了]。袁承志略有动心,但如果不是后来还有奇缘,恐怕也只会在他心里留下一个淡淡的一袭青衣,再无其它。

再见钟情:

第十二回,阿九再次出场,与上次的平民装束不同,此次已显露她身份不凡,阿九艳若玫瑰,[袁承志心中怦的一跳,似是给内家高手打一拳,忙转过了头,不敢多看],此一面之后,袁承志的心里,恐怕是再忘不了这位美丽的姑娘。袁看出她不寻常,要对她多留神些,恐怕本是提防之意,但情出于心,避免不了,多留神,恐怕更多留了情。自此,青青开始吃醋了,袁对阿九的情意,逃不过身边的人。第十五回:[青青眼光中露出柔和的恳求神色,低声道:“承志哥哥,我求你别老是牵记着那个阿九。这些日子来,不论做什么事的时候,你总是在想念阿九。”]袁承志志否认,但青青说:[那个独眼龙送贴子来时,你手拿贴子,满脸温柔的神色,你一定盼望是阿九来的信,盼望送礼给我们的是阿九那个可爱的小姑娘。单铁生这独眼老儿,你拿着他的名贴,怎会痴痴地发呆,嘴角含笑?你爱他一只眼挺美么?]袁承志无话可说,感叹什么都瞒不过青青。

后来,青青被擒,袁承志与焦宛儿一起躲到床上,青青生气,宛儿虽爱袁承志,但自觉此生无缘,可宛儿却不知,承志此时所想的,既不是她宛儿,也不是头顶的青青,而是那个不知身在何的阿九。他必没想到,很快,就能见到阿九。

意外相逢:

袁承志误入公主寝宫,听到公主的声音,感觉像极阿九,自语:[唉,我老想着她干什么?一天想她十七八遍也不止,真正糊涂透顶]。而此时,正是“青衿心上意,彩笔画中人”,很美的回目,很美的女子一面画着心上人,一面吟古老的情诗:子衿。金庸选用“青青子衿”这首诗,当是别有深意。明明是阿九在借诗抒情,却出现青青的名字。三个人的情感纠结不清,真是宿命啊!

阿九必是以为此生再难得见所爱,满腔情意不知与何人说,尽付手中丹青,对着画像以表相思之意。她爱得深,更兼蕙质兰心,极具婉约的凄美。

接下来的情节更离奇,袁承志被迫躲入公主的床上,两人都是惊喜交集,柔情蜜意。自山东道上一见之后,常自思念,此时居然同床合衾,袁承志大喜之余,暗自庆幸。只是,在危机时刻的温柔,总是短暂,阴谋在皇宫里无声地进行,阿九认为袁承志贪念温柔,不肯起来,只说以后还有这样的时刻,虽然袁承志想的是到底帮不帮崇祯,但确实也舍不得起来,还告诉阿九:“你说过的话可别忘了……”

暂时放下个人仇恨,袁承志帮了崇祯。临别时,阿九留下了金蛇剑,盼望再次相见。回去之后,他心中,[阿九与温青青,一个有情,一个有义,委实难分轩轾,既不知如何是好,只得斗目入睡,将两个美女置之脑后]。我不欣赏为了爱情付出一切,但更不欣赏袁承志此时对待二女的态度。也许这更符合人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男性三妻四妾本也正常,但我所热爱的武侠小说中,仅韦小宝娶七个我能接受,其他的男子,都是要一心一意地爱一个人。他要做出选择,确实艰难。我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只是怜惜阿九。她在孤寂的夜里,是抱着金蛇剑,对着画像微笑,期待着他来带走她吗?还是感伤着国家的危难,怀疑自己真能跟他一走了之吗?她自然想走,可又怎么放得下敬爱的父皇母后?以及身为公主的责任。

故国破,生别离:

北京城,被闯王的军队攻陷了。[(袁承志)想起阿九孤身一个少女,不知如何自处,又想到她对自己情意诚挚深切,令人心感,虽然自己与青青早订鸳盟,此生对阿九实难报答,但无论如何,也是舍不得阿九,突然间心头一阵狂喜:“一个是我深爱,一个是我所不能负心相弃之人,那么两个都不相负好了。唉!不成的,不成的!”]情关难过,父仇总要报,他直奔乾清宫,正见阿九差点丧生于崇祯剑下,惊怒之余,救下已断了一臂的阿九,也听她之言,放过杀父仇人,将阿九带回。

焦宛儿将阿九带去医治,[袁承志眼光顺着阿九直送她进房,满脸柔情,又深有忧色。]此举,青青留下一书,悄然告别,袁承志不禁自愧,心想,[我的确是变了心。青弟如此责我,倒也并非全然无因,未必真是她错怪了我]。

在华山之上,阿九最后一次出场。袁承志与玉真子决战,她知袁承志对己钟情已深,怕他心中挂着自己,以致与大敌对决时未能专注,告诉他,她的伤已经好了。袁承志面对阿九与青青,唯叹息而已,让何惕守照顾“她”平安,这个“她”是谁,何惕守不知道,我也不知道。袁承志再次表露心声:[这两个姑娘对我都是一片真情,并非假意。到底我心中对谁更好些?我识得青弟在先,曾说过终生对她爱护,原不该移情别恋,可是一见阿九之后,我这颗心就转到这小妹妹身上了。整日价总是想着她多,想着青弟少。我内心盼望的,其实是想跟阿九一生一世的在一起,永不离开,到底如何是好?]

大战之时,情丝缠绕,饶是此时,看到阿九的玉容丽色,袁承志竟也痴了,向她靠近,惊觉什么叫“意假情真”,爱上谁,全是真情,心意自然也是真的,自责无情无义,[可是眼光要从阿九脸上转向青青,竟自不能,气血上涌,只想扑到阿九身上,紧紧抱住她,就让玉真子将两人一剑同时斩死,就此解此死结]。此时,我突然同情这个男人,当对情的理想与义的标准发生冲突,他无论选择什么,都是痛苦。且,是苦了三人。

武戏在持续中,袁承志跌到阿九面前,玉真子剑锋将到,阿九奋不顾身地为袁承志挡了一剑——正好砍在阿九袖中所藏的金蛇剑上,袁承志接过金蛇剑,对阿九又是感激,又是怜惜,两人情不自禁地搂在一起,导致青青绝望跳崖。

[阿九站在一旁,回思适才自己不顾死活,扑在承志身上救护,其后又情不自禁,在众人之前搂住承志的脖子,而承志又伸臂将自己搂在怀里,虽只一霎之间,只因是生死悬于一线之际,却已如天长地久,比之在皇宫中同床共衾、肌肤相亲,更加亲密,想起来不由得一阵羞涩,一阵甜蜜。待听得青青怪责承志不该跌在自己面前,又说“你这么含情脉脉地瞧着人家,心不在焉”,觉得承志当时确是含情脉脉地瞧着自己,只怕当真心不在焉,以致给人打倒,也是有的。又见青青愤而跳崖,承志奋不顾身地跳下相救,抱她入屋,全神贯注地救护,想起自己对承志的这番相思,只怕难有美满后果,思前想后,不由得柔肠百转,只想不如自己也从悬崖跳下去,一死了之。却不知他会不会也这般奋不顾身地来相救自己?最好是死在他的怀里,一了百了]。两个女人的情一样深,对爱情的未来一样无望,为化解阿九心中的郁积,以及报救命之恩,木桑道人欲收阿九为徒,带到藏边。

离别之际,阿九泪如雨下,许下等袁承志十年,若十年后他不来,就出家为尼,袁承志信誓旦旦:[我一定会来见你,阿九妹子,不到一年,我就来啦!我见不到你,我会死的]。阿九摇头,是否已经预见到永不相见的结局?

阿九走了,袁承志抢到崖边,远远向群山千峰望去,只见云封雾涌,阿九与木桑道人早已不见踪影,叹息良久,肠痛心酸,支持不住,坐倒在地。从此,只有无尽的思念了吧。其实感觉这一处情节很不合理,在诸事乱作一团的时候,道人带走阿九,袁既然爱,为何不挽留?如若不欲与阿九在一起,为何又许下一年之期?笑话一场。

绵延相思意:

闯军无道,清兵横行,报国无望。心灰意冷的袁承志,只想逃避残酷的现实,携众人东行。自阿九去了藏边,我亦只能在袁承志的思念中寻找关于长平公主的片断描写,[袁承志身虽东行,一颗心却日日向西,只盼到藏边去会阿九。心想,只要不与青青成亲结为夫妻,去了藏边不再回来就不算相负。与阿九分别了数日,思念殊殷,每日里只想到了在藏边见到她后,便跟木桑道长整整下一个月棋,他过足了棋瘾,便会有几天不来缠住自己,那时就偷偷带了阿九,深入西藏荒无人迹的高山野岭,从此不回中原,此后师门旧友,一个不见,每日里只和阿九过神仙一般日子,直到老死。在西藏打猎也好,采药也好,总饿不死人。自忖思念阿九,倒不是为了她的美貌,只是与她相处之时,虽然只有一时片刻,心中总是自然而然说不出的欢喜,阿九微微一笑,轻轻一语,自己便回味无穷,高兴上半天,倘若能有十天半月的相聚,真想不出自己会过得如何快活,更不用说终身相依,永不分离了]。其实,不能不说他爱阿九,与阿九的美貌无关,但他所看中的“快乐”,也许才正是爱情本身。情之何物,来无踪影,不知何时就生根发芽,纵能找出千万条爱或不爱的理由,但动心了就是动心了,情劫一来,谁也躲不掉。

袁承志遥望藏边,心悬阿九,无可奈何。远在藏边的阿九,定是在相思与痛苦中苦渡岁月。十年之后,三千烦恼丝,终将落下;这样的爱情,不要也罢……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养牛人阿圆和阿育王弟的果报因缘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