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坝场养牛?敖汉在金厂沟梁什么方位

小坝场养牛?敖汉在金厂沟梁什么方位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小坝场养牛这个问题,敖汉在金厂沟梁什么方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宜所村位于哪个省哪个市

宜所村位于哪个省哪个市

宜所村隶属关岭自治县上关镇,该村位于上关镇西南面,村委会所在地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东与场坝村相邻,西与向阳村毗邻,北与新店村相连。全村共有6个自然村寨,8个村民小组,是汉、布依等多民族杂居的村寨,其中汉族是主体民族。90年代后期,广大村民致富意识明显增强,全村农村经济及其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取得成效,从2001年就有极少数村民率先种植六月李,示范种植后经济经价反映良好。2007年宜所村又根据本村的实际成立民间组织---养牛分会,养牛分会的成立为全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注足了新的活力,目前,该村饲养的优质关岭牛逐步走抽市场,成为拉动农村经济蓬勃发展新的增长点。经过几年的发展,其经济状况在全镇处于中上等水平。宜所村自然、社会、经济状况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农业生产条件与自然资源

宜所村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低热河谷地带,地貌呈喀斯特地貌,海拔1125米,土壤以潮泥土、黄壤土为主,年平均气温16C,光照时间长,年日照1024小时,年降水量大约在1425毫米左右,无霜期300天以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地势相对平坦,基本呈丘陵状。

二、耕地面积与农业水利设施

耕地面积为2883.09亩,基本农田面积为3025.19亩,退耕还林面积238亩。农业水利设施基本完备,水资源十分丰富。

三、人口状况

全村现有农户431户,总人口2029人。少数民族数775人,占总人口的45.4%;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512人,劳动力人口1351:外出务工人口516人。

四、农民收入与粮食

宜所村经济结构较为单一,是典型的农业村寨。农业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主要出产物是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农产品。2006年全村种植水稻1025亩、玉米230亩,粮食总产量75.3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75公斤。养殖业以关岭本地牛、猪、马等大牲畜和鸡、鸭等家禽养殖为主,2007年宜所村成立养牛分会,以养牛分会为龙头带领广大村民有效地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养牛分会的带动下,共为群众争取小额扶贫贷款40余万元,为群众解决发展种养植业的经济难题,全村发展了西红柿、六月李等农村经济作物,广大村民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五、文教卫生情况

该村在2004年全面实现了“两基”目标,但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不足,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还较低,多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村寨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相应文化设施,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单调。村里未设有村级卫生医疗点,群众患病需到镇政府所在地治疗。2006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0%以上。

六、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交通便利,水源在全镇最好为丰富,是全镇优质大米的主产区。上关至县煤厂的公路贯穿其中,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讯设施较为完善,移动通讯信号基本履盖全村,联通信号较为次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已全部结束,农户用电率达100%。建有村服务室一个,办公设施基本齐全。该村现建有50余口沼气池,解决了部分群众燃料难问题。宜所以它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全镇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龙头村。

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宜所村村民住房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少量的简易房、危房,村民住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006年末虽然实施了80余口沼气池精品点项目工程,但范围小,受益农户少,大多数家庭厨房、厕所、圈舍以农村传统方式修建,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排污、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雨水合污”现象严重,生活垃圾放任自流。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缺乏。移动信号已覆盖全村,但没有开通有线电视,群众收看电视主要靠地面卫星接收机,信息还相对闭塞。

--人口总数:2029人农业人口:1982人非农业人口:47人

--行政区面积:501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83.09亩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苗、汉发展口号:调整产业促发展

--所辖村:纳拜、丰洞、平寨、纳用、小坝、下坝、王家丫口生产总值:15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早熟蔬菜,优质水稻,六月李名特产品:六月李办公所在地:纳拜组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资源:丰洞河流

宜所村附近有木城河水利风景区、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关岭天星洞、滴水滩瀑布、花江大峡谷等旅游景点,有关岭火龙果、花江狗肉、关岭牛、关岭黄牛、关岭桔梗等特产。

敖汉在金厂沟梁什么方位

敖汉在金厂沟梁什么方位

金厂沟梁镇

金厂沟梁镇,隶属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地处敖汉旗东南,东、北与贝子府镇相连,东南与辽宁省北票市龙潭乡接壤,南、西南与四家子镇毗连,西与新惠镇为邻。金厂沟梁镇行政区域面积350.02平方千米。2018年末,金厂沟梁镇户籍人口32185人。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属建昌县敖汉札萨克多罗郡王旗长皋(今查干高勒)乡,境内设长皋牌、极木梁牌、罗洛营子牌、罗洛沟牌。民国八年(1919年),属建平县东区(驻地长皋)。民国十六年(1927年),为建平县二区。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二区金厂沟梁镇。境内曾设长皋乡、罗洛沟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伪满洲国新惠县贝子府区金厂沟梁村。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属新惠县第七区,驻地金厂沟梁街。1956年9月,属敖汉旗四家子区。境内建金厂沟梁乡,七协营子、石匠沟乡。1958年10月,境内建金厂沟梁、七协营子公社。1960年2月,七协营子公社并人金厂沟梁公社。1984年2月,建金厂沟梁镇。2019年10月,金厂沟梁镇辖14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金厂沟梁村。

2018年,金厂沟梁镇有工业企业18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38个。

中文名称

金厂沟梁镇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

地理位置

敖汉旗东南部

面积

350.02km²

关坝镇五宝镇小坝镇李家镇碑庙镇八尔湖镇土桥镇德新镇拉加镇茅溪镇

简介

JinchanggouliangTown

金厂沟梁镇位于敖汉旗南部,努鲁尔虎山北麓,与辽宁省北票市接壤,属两省(区)两市(旗)交界处,敖汉旗两大河流之一--叫来河发源于此。全镇辖金厂沟梁、回族村、下湾子、白杖子、段木梁、石匠沟、罗洛营子、罗洛沟、四六地、老爷庙沟、七协营子、官营子、上查干高勒、下查干高勒、石桥子、设力虎、刘杖子、梁东18个行政村,167个村民组,总人口3.4万人,总面积52万亩,耕地7.5万亩,有林面积23.9万亩。

金厂沟梁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事业较发达,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金厂沟梁镇肉羊、肉牛产业及肉驴特色养殖项目蓬勃发展,镇政府与山东汶上县畜牧局合作筹建的山东小尾寒羊金厂沟梁调拨中心和繁育基地,年可向社会提供肉羊4万只,基础母羊1.5万只;农牧业产业化以肉羊产业为主导,以肉牛、蛋鸡、生猪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行"小规模,大群体"的饲养模式。目前,农牧业产业化上项目户达到6200户,占全镇农户总数的85%以上,镇内具备条件的农户都有了一个稳定增收的养殖项目。全镇家畜存栏达到14万头(只),基础母羊存栏达9万只,养羊户在5000户以上,其中肉羊存栏在100只以上的大户达到12户;基础母牛存栏达到5000条,养牛户达到1500户,全镇像七协营子协力永养牛户在30户以上,每户养2至3头基础母牛,每条牛年产一犊,每条牛年收入1000元的养殖小区已有6个。全镇有5500户养驴,户均养驴2头以上,全镇毛驴存栏达到1.3万头,养驴项目真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既稳定又持久的好项目。境内地下矿产资源丰富,金、铁、银、铜、锌等矿藏储量可观,尤以黄金为最,素有"黄金之乡"之称。现有内蒙古金陶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小生产企业15家,年黄金产量1.25吨,白银产量1.6吨,磷粉10万吨、铁粉10万吨。

金厂沟梁镇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施"生态立镇、产业富镇、工业兴镇、环境靓镇"战略,加快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把金厂沟梁镇建设成为秀美山川和现代工业城而努力奋斗。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更加关注、青睐这块黄金宝地,前来投资兴业。我们将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寻求合作,实现双赢。

党政建设

一是"三联一建"活动扎实推进。年初,镇党委研究制定了开展"三联一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围绕肉羊、肉牛等主导产业和肉驴养殖项目,确定了石匠沟、七协营子等5个重点村,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上半年,为帮扶户提供项目资金42万元、协调贷款100余万元,在被包扶的132个农户中,上项目户达到了127户。

金厂沟梁镇

二是"服务型政府"创建活动见实效。根据金厂沟梁镇的自然条件和特点,继续把种植玉米做为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来抓,科学指导农民适时抢墒早播,播种面积达到8.4万亩,其中,玉米覆膜6万亩,良种种植面积在6万亩以上,玉米种植面积占到了80%,为促进农民增收坚实了基础。在劳务输出工作中,镇、村两级干部在深入农户认真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整的基础上,采取党员干部联系村民组与劳务经纪人员及就业基地对接等工作措施,实现了农民在家务农与外出务工"两不误",镇85%以上的农户每家至少有一人有工资性收入,已输出劳力4240人,年内可实现人均劳务增收1200元。上半年,镇政务服务中心及14个村便民代办点已累计为群众代办事项216件。

三是"引领创业"活动进一步深化。设力虎、石匠沟等村的6个各类由党员领办的经济合作组织运转良好,全镇农牧业产业化上项目户达到6000户,占农户总数的83%。已培养肉羊、肉牛、肉驴等项目党员产业化带头人187名。像七协营子协力永养牛户在30户以上,每户养3头以上基础母牛,每条牛年收入1000元的养殖小区已有6个。通过抓28个肉驴改良站建设,村组党员干部带头发展肉驴养殖项目等措施,现在有5000户养驴,毛驴存栏达到1.2万头,养驴项目真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既稳定又持久的好项目。新发展肉驴养殖项目户327户,其中党员168户。

矿产资源

金厂沟梁镇地下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的矿种有金、银、铜、磷、铁、锌等品种,遍布全镇8个行政村。国家级大型二档黄金生产企业--内蒙古金陶股份有限公司坐落于境内。

铁矿

黄金资源储量可观。矿区主要分步在金厂沟梁村勿拉山、回族村、下湾子村小东沟等地。金陶股份有限公司年采掘矿石40万吨,处理矿石17万吨,年产黄金1.25吨。白银、铜作为附属矿,产量也十分可观。金厂沟梁镇二道沟--大西沟可供采选的磷铁矿储量在2000万吨以上,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铁矿矿脉主要分布在梁东村、回族村、下湾子村、段木梁村,线脉在几米到几十米之间。引来了河北、山东等地的投资商前来投资,全镇已建成日处理矿石3000吨的磷铁选厂2处,日处理1000吨矿石的铜选厂正在建设之中。

畜牧业介绍

肉羊产业

金厂沟梁镇优质玉米种植面积较大,且产量较高。种植面积达6万亩,年产优质玉米4000万公斤以上,秸杆4000万公斤左右,基本形成了优质玉米生产基地,这为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草食家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镇党委、政府提出"玉米经济"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玉米资源转化增值,以"小规模、大群众"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肉羊产业。通过帮大户、建小区,制定优惠政策等措施,实现了规模扩张、总量增加。养羊户达3800户,肉羊饲养量达8万只,基础母羊存栏达5万只,初步建成肉羊繁育小区8个,肉羊存栏在100只以上的大户达到30户以上。

肉羊产业

肉牛产业:金厂沟梁镇以"玉米经济"为基础,按照"家家搞养殖、户户上项目"的产业化经营思路,实行"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组织农户千方百计上养殖业项目,在养牛积极性较高的回族村、七协营子等七个重点村发展肉牛养殖项目,全镇养牛户已达到1500户,基础母牛存栏超过5000条。

肉驴产业

金厂沟梁镇属典型丘陵山区,全镇有耕地8.5万元,其中零星分布的坡耕地在4万亩以上,因传统农业生产需要,这里的农户就家家养毛驴,现户均毛驴养殖在2头以上,镇毛驴存栏总量超过了1.3万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毛驴养殖已由过去的仅用于耕地和拉车的畜力需要向商品化方向转变。而且还能满足农户家庭生产和生活需要,对农户家庭不造成任何负担和风险。金厂沟梁镇把养驴项目作为是惠及全镇90%农户,能切实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抓改良、提升品质,增数量、促进农民增收,着手帮助农户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支持和鼓励农户发展以家庭分散养殖为主要形式的毛驴养殖项目。金厂沟梁镇-生态建设

肉驴产业

生态建设

金厂沟梁镇位于敖汉旗南部,努鲁尔虎山北麓,属典型的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山区,气候类型属半干旱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沙,冬长夏短,无霜期125-130天,≥10℃的有效积温2900-3100℃,年降水量350-400mm,这个镇辖18个行政村,167个村民组,3.4万口人,总面积3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5万亩,人均2.8亩。相传当年康熙爷来到该镇的老道梁,为了找水杀了许多士兵,后由其手下大将射豁了新丘大山,喊叫"有水"而引来了河水,故称之为叫来河。这就是敖汉的母亲河,是流经敖汉境内最长、最广的河,其总长100多公里,流经5个乡镇,在奔向西辽河的途中,滋润养育着两岸的土地和人民,从未停歇地为民造福,其中,在金厂沟梁境内流经8个行政村,30多公里。曾经的老道梁流域林草繁茂,生态优良,风光秀丽,但因历史上的战争和乱垦滥伐,过度放牧,给流域内的生态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最主要的是水土流失严重,山洪肆虐,降水稀少,河流干涸,严重地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林稀草少,道路难行,使当地群众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金厂沟梁镇党委、政府确立了"生态立镇"的发展战略,咬住荒山不放松,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从叫来河的源头抓起,重笔浓墨,使叫来河源再染绿色,7年间完成了叫来河上游8个村,12个重点小流域,20平方公里的荒山、荒沟及河道治理,为敖汉旗的生态建设又增添了一段华彩乐章,也为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建设

公路两侧的山坡及山顶上,也是尽染绿色,集中连片的梯田里的玉米已经开始灌浆,长势喜人,展现出又一个丰收年的景象,连绵起伏的山峦,松涛阵阵,油松、山杏与沙棘有序地混交在一起,良好的环境,使许多久违了的动物又来此"安家落户",时有山鸡、野兔等从车前跑过。山上植被茂盛,绿树成荫,山下水肥草美,牛羊成群,呈现出一片富裕、殷实的景象。碧水潺潺,青山环抱,山路崎岖,在这个自然氧吧里会让人感到大自然的质朴与神奇,到梁顶,一块巨石兀立在眼前,石上一行行楷格外引人注目"保护叫来河的生态环境要从源头抓起",这是金厂沟梁镇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用心血和汗水已完成和正继续的巨作。

金厂沟梁镇坚持不懈的生态建设,流域内的土壤肥力也显著增强,土壤结构大大改善。实现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绿的目标,百姓尝到了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甜头。2005年,全镇优质玉米种植面积在6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4500万公斤,农业增产1500万公斤,增加收入1500万元,人均增收500多元。现在叫来河下游的下长皋、石桥子、设力虎等村玉米亩产量都在1000公斤左右,每亩地增产300多公斤。有林地面积已达25.9万亩,森林覆被率达到50%,比治理前提高4.6个百分点,镇内用材林面积达5.43万亩,经济林面积在10万亩以上,草场面积达2万亩。农民仅采蘑菇、山杏、松籽、挖药材这4项获得的收入就达480万元,人均增收170多元,雨量充沛,河水环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镇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的新局面,群众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洮儿河的流域概况

洮儿河的流域概况

清代以前,整个洮儿河流域除了偶有游牧部族光顾以外,主要是一片兼有大面积湿地的草原,处于原始的未开发状态。有清一代,整个洮儿河流域皆属于蒙古王公的游牧草场,通过清政府设立的盟旗制度进行综合管理。洮儿河流域主要属于科尔沁右翼哲里木盟札萨克图旗地。清早期的蒙旗是重点封禁之地,除少数的游牧地外,皆是一片水草丰美的荒原。据清季档案记载。“札萨克图郡王旗界全境,南北长一千余里,东西宽者至一百二、三十里。……山冈、平原、河泡具备,水草极为丰茂,于牧畜最宜。”到了清中叶以后,蒙古王公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主动向汉民出租土地,且招租条件优厚,“郭尔罗斯札萨克公恭格喇布坦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将该牧地放与流民垦种。当时仅图目前之利,于履亩绳丈之政暗然未讲,流民因之多占地而少纳租。”关内汉人见有利可图,奔走相告,私自进入蒙地开荒租种者不断增加。为了加强对蒙地汉民的管理,清政府于1800年在郭尔罗斯旗设立了长春厅。由此,其他各部蒙旗纷纷进入了招垦状态。唯洮儿河流域因纬度偏北,气候稍寒,移民极少留寓此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相继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国内矛盾愈发尖锐。为了缓解生存压力,摆脱苛捐杂税的羁绊,关内汉民掀起了向东北未开垦地区迁徙的移民潮。同时,清政府为了减少财政赤字,转移矛盾焦点,也鼓励汉民向边境迁徙。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开始实施“移民实边”的新政,全面开禁招垦。光绪二十八年(1902),吉林省西部蒙荒全面开放。1903年,科尔沁右翼前旗开始设局丈放,陆续丈放了巴彦昭以北至那金河、交流河带的蒙地62.5万垧。1904年,科尔沁右翼后旗设局丈放,放出洮儿河以南熟地1864.7垧,生荒222,991垧。洮儿河流域的蒙荒由此进入了大规模的丈放阶段。这标致着东北蒙地开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即从“蒙旗招垦”和“流民私垦”变成了“官局丈放”,从官方对蒙地的被动性施禁改成主动开放。河流域虽放蒙荒,但实际垦荒者数量有限,村屯发展缓慢。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查原奏内开奉省前放扎萨克图王旗蒙荒案内媵有坐落靖安县未放沙碱余荒一万九千三百七十余晌,按一五折扣计实荒二千九百余晌,交该管靖安县招放,截至本年仅放出荒地一千三百余晌,尚有实荒一千六百余晌无人承领。”剩余荒地多首先是因为关内汉人不愿往吉林省西部地区移民。很多关内移民因气候寒冷和时有水患等原因而不愿到洮儿河流域拓荒,如现镇赉境内即少有人烟。镇赉虽“兼有农林渔泽之利,惟纬度偏北气候较寒,而江河流域时有水患未免引为缺憾。”其次,蒙古王公分散的移民政策使关内移民短时间内无法形成聚居区,独居散户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诸多不便。《奉天省洮安县志》记载,“本境之南及西北迤西一带均洮儿河未放荒以前所有蒙人尽依河而居,嗣经蒙王招佃,饬分一里一家,并不成村落。放荒后发迁于自治荒段内,建盖住屋,即以姓氏为某窝棚,零星散处。极鲜数十家之大村落。”由于汉族新移民数量少,分布散,土地开发和资源利用都十分有限。再者,蒙古王公与汉人;艺间因耕地和纳租问题屡有矛盾发生,甚至产生激烈的武装冲突.导致很多定居汉民为了避难进行二次移民。据记载,在宣统三年的内蒙乌泰的叛乱中,仅靖安一县就有约1828户汉族移民逃亡,余者仅存6967户。随着洮儿河流域中心地带的流民渐增,蒙地新移民的各项事务日益繁杂,为达到有效治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奏请于洮儿河中轴设立府治双流镇,以治境内的蛟流河和自洮儿河二河流域,双流镇即以境内两河而得名。该地原属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萨克图郡王的游牧地,早在明代初年即已形成聚落,后发展为军事要塞,曾建有周长十余华里的城墙。清末期汉民自发形成了一个半农半牧区的一个中心市场,又有“萨察加伊莫特”之别名。朝廷准赵尔巽所奏,1905年设立府治。后因府址地处于洮儿河南岸,故更名为洮南府,领开通(现通榆县)、靖安(现白城市洮安县境)二县,次年又于解家窝堡增设安广一县治。建周长五华里、四城门的城墙。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辽东半岛成为主战场,辽南灾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向北逃难,来到洮儿河流域的难民日以万计。洮南知府以“救济灾民,防御敌扰”为由向奉天都督将拨给银两修筑城池。奉天都督拨款数万两纹银修筑了城池,设防守备,使避战乱的难民得以安居。在洮南知府的主持下,1908年和1910年又续放洮儿河北部荒地,1910年于叉干挠置镇东县。进入民国后,洮南府于1914-年-废府改县,与昌图皆划归洮昌道管辖,统属奉天省。在奉天省统一管理下,洮儿河流域的蒙地得到了渐次的开垦和拓殖,以洮南为中心的吉林省西部商业日渐繁荣,洮儿河流域的原始草原逐渐变成了农垦区。由于洮儿河下游地区滩地众多,村屯之间在雨季时常常一片泽国,如洮安县的“孟家窝堡至五家子之间的二十余里之间,皆是湿地带,交通困难。”经济发展受制于落后的交通。而此时吉林省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为了加紧对该地资源的掠夺和运输,南满铁路株式会社决定将铁路线延伸至洮南。1913年10月,袁世凯为了在复辟帝制中获得日本人的支持,与日本签订了《满蒙五路换文》,同意将满铁的南满铁路以四平为轴点延伸到满蒙腹地,修建满蒙五路。日本满铁在东北西部建设的最长的一段铁路是平(四平)齐(齐齐哈尔)铁路中的三段,即四郑(四平一郑家屯)铁路、郑洮(郑家屯至洮南)铁路、洮昂(洮南至昂昂溪)铁路。最先建设的是四郑铁路,1917年4月开工,1918年1月建成。随后,开始了郑洮铁路的修建。郑洮铁路全长224公里,1922年4月开工,1923年建成,次年通车。1925年8月,洮昂铁路继之而起,11月27日通车至镇赉,1926年1月通车至泰来,同年7月4日全线竣工。由于昂昂溪是中东铁路线上的一个站点,这标志着吉林省西部地区的首府性城市洮南已成为中东铁路网向满蒙西部延伸的一个重要支点,洮儿河流域因为铁路的修建而与整个东北地区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1934年4月1日,满铁在洮南成立了统管郑洮、洮昂、洮索(洮南至索伦,1929年始建)铁路的洮南铁路局,洮南在东北西部的地位更加突出,成为满铁平齐线上的重要枢纽。截至1945后8月,原四洮、洮昂、齐昂路被“满铁”全部并为平齐线(全长571.4公里);洮索路延至杜鲁尔改为自杜线(377.1公里,1945年7月,日军将伊尔炮至杜鲁尔间22.9公里线路拆除,今之白阿线)。铁路的修建和通车对洮儿河流域产生了两大重要影响:其一,铁路沿线新移民迅速增加,沿线各个站点皆发展成初具规模的城镇,沿线草原被迅速开垦,村庄增多,人口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值逐年上升。平齐线建成后,涌现了一批新兴城镇。其中主要有:开通:距离四平252.6千米。原为蒙古扎萨克图郡王旗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开始对汉民开放,人121渐次增多。1905年清政府在此设开通县治,修建了南北长3华里、东西2华里的夯土城墙和南北一条长街,当时称七井子。至1935年,人口为14000。洮南:由于此处是沟通郑家屯、洮安、大来、开通、伯都讷(扶余)、长岭等地的交通要点,商品经济往来频繁,每年输出粮食15万石(一石为500市斤)、牛马6000头(匹)。常驻人口亦增殖快速,到1913年,城内有人口1.5万人,商家400户。四郑路开通后,洮南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形成了东西八条、南北五条街的城区。商品经济更为繁荣,城内“店铺栉比”,砖造房屋“宏伟壮丽”,街道宽阔。1922年,全城人口为2.7万人,已修建公路,开设长途汽车通安广、大赉等县,还有水路船运,形成四通八达交通网,是东北西部仅次于齐齐哈尔和郑家屯的第三大城市。到1938年,该城人口为63000人。白城子:清末民初时称洮安,又名靖安,位于洮儿河边,距离四平352.4千米。原系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萨克图郡王(民初为镇国公)旗地,20世纪初,因汉族垦殖民的大量移居形成大村落,1904年在此设洮南附属靖安县,1907年修建城池。1913年2月,撤府改设北路观察使。1914年6月,再改称洮昌道。不久,又随全国恢复县治名称改称为洮安(洮儿河畔安宁之意)县。当时人口为2000人。1920年代中期,人口升为4000人。镇东(镇赉):白城子北38千米处,历史上归属于科尔沁右翼前旗王公,称南又干挠。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对汉民开放后,由乡村发展为一小集镇,人口为450。1914年设县后始建市街。铁路开通后,人口增长加快,市镇经济渐次发达,1920年代末,人口为2万。泰来:距白城101.8千米,现属黑龙江省管辖。原为蒙古札赉特王旗的一个游牧部落,俗称为泰来溪、泰来气。清宣统年间始设垦局,对汉民开放。民国六年(1917),在此设县治。洮昂路开通后,这里成为齐齐哈尔至洮南问“最繁华之地”,街面店铺林立,“太商贾杂然并轩”,其输出品以当地特产苏打、中草药、土豆为大宗。1920年代,该地人口为2万。此外,因这里位于嫩江边的草原地带,自然风景优美,1930年代成为北满的一个旅游观光城市。1937年人口为4.5万。此外还有后期洮索支线建成后兴起的站点性城镇,如平安镇、葛根庙、怀远镇(乌兰浩特)、索伦等。至1930年,辽宁省政府通令各县调查可容纳垦民的人数,以便安置鲁豫难民。据呈报:“洮南县可容纳两万人,镇东县可容纳2500人,安广县可容纳2000人……‘其余各县均称无旷土…。可见当时的洮儿河流域是关内移民的主要移居地,市镇村庄增容较快。第二,铁路沿线市镇的商业繁荣带动了区域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铁路开通后的民国13年至17年(1924—1928)是洮南市商埠鼎盛时期。当时,洮南城内各种商号竟达1700余家,每年商业总产值达千万元。工业则以制皮革、制靴等最为著名。当时洮南为北满和西蒙各地的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地,“附近之高梁、大豆及牲畜多由此输出”,而外面的日用商品亦皆洮南分散到各地,购销两旺。当时洮南为北满和西蒙各地的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地,商品交易购销两旺。每年外运牛1万头、马6万匹、生猪1.5万头、羊0.5万只,外运粮食有高梁10万石、大豆6万石、苞米1万石,外运毛皮包括马匹0.7万张、驴皮1万张、黄鼠皮l万张、狗皮1万张、以及狼皮、貉皮、狐狸皮等,商品远销至海外。铁路的修建集聚了大量流民参与其中,为迎合筑路工人的生产生活需要,当地原住民及关内移民改变了原始的农牧业的生活模式,从事饮食、零售、被服等个体商业经营,致使铁路沿线出现了小型的集贸市场和商业聚落,后来逐步发展成了小型市镇。随着铁路运输业的繁荣,当地农民的传统种植结构发生了改变,迎合商业需求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取代了传统的粮食作物。同时,土特产品的增加也带动了当地工业的发展,油坊、面粉厂等基础工业丰富了经济运行模式。另一方面,畜牧业也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而逐步繁荣,城市皮革业和肉品加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同时,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带进了大量的外来文化,为市镇的增容和基础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指导。虽然这一时期洮儿河流域的人口不断增加,商业日渐繁荣,但从清末初放蒙荒开始至新中国建国初期,洮儿河流域的水资源环境未遭到大规模的破坏,铁路沿线带以外大面积的草原仍处于原始状态,植被覆盖度达90%以上,草地单位面积生物量是现在的5倍以上。造成这种现象主要缘于三个因素:其一,洮儿河流域已开垦的荒地皆是旱田,且因年降水量充沛而没有建造灌溉设施,农业对地表水的利用十分有限。缺少种植水田经验的关内新移民见洮儿河流域原“各蒙旗之荒地,均极饶沃,”且土地辽阔,因而多数人选择了容易进行田间管理且能大面积播种的旱田;其二,蒙古人从来都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视水为神,从不食鱼鳖,即使把土地租佃给汉族人,但从来不租赁水泡池沼,并且禁止捕捞。其三,人工修建的防洪工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致使洮儿河时常发洪水。这一时期的洮儿河流域不仅年降雨量充沛,地表水土保持良好,而且常常会在雨季到来时出现大规模的汛情,洮儿河周边的居民经年饱受水患侵扰。水患主要发生在每年的夏秋之际,降雨多发之时。水灾的成因多是强降雨导致洮儿河上游水位猛涨,下游泄洪不畅,积水倒流冲击洮南府治及周边的村屯。据《洮南县志》载:“洮河包围县之东北二面,交流河亦贯县之中部,下流以嫩江为归宿。夏秋之交,若江水不涨,虽适淫雨,上游之流无所害,其为患犹小。如江水猛涨,下流无所容,激为倒流,往往天晴日暖,洮交两河日增水数尺。丈余高之河岸,不数日即遭横决之患,滨河膏腴之田幸免此患者几希。二十五年已九遭此患矣。”早在洮南没治后不久,饱受水患影响的当地民众就开始了以官绅牵头,民众集资的方式来兴建河堤,但限于人力物力有限,所筑河堤,皆是为保护耕地而建成的临时性小坝,堤线弯曲,距河床太近,因此很难抵卸大型洪水的侵袭。如1928年,洮蛟两河泛滥,河水入浸洮南县,水深8尺,农田尽毁。民国时期仅洮南一地就于25年间发了9次大型洪水,可见洮儿河的来水量在当时是十分丰富的,而正是经年的水患和泄洪不畅的地势使洮儿河流域下游形成了大面积的湿地,仅白城市区段就有湿地3986.03hm(2)。正常年景,洮儿河平均水深可达五六尺。充足的河水和丰沛的湿地有效地保持了洮儿河流域整体良好的水资源环境,为地方的农业、工业和商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流域内行政区域经济多次变更,到21世纪初,大部地区属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和吉林省白城市地界。兴安盟是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的诞生地,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最早实践地。拥有“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民族解放纪念馆”等一批革命旧址。少数民族人口占47%,其中蒙古族人口占42.1%,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比例较高地区。1980年兴安盟恢复盟建制,现辖两市(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三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一县(突泉县),其中,阿尔山市和科右前旗为边境旗市,乌兰浩特市为盟委行署所在地。

境内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95一145天,大部分地区110---130天。年降水量平均为400---450毫米,雨热同期,适合一季作物生长。大部分地区日照在2800---3100小时之间,中南部地区10℃以上积温在2200---3100℃之间。从北向南气温、积温、光照、无霜期递增,而降水量、相对湿度则递减。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200多条,水库25座,总库容1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50亿立方米,居自治区第二位,是东北地区的“水龙头”,具备水煤组合、发展新型煤化工和新型能源的独特优势。位于嫩江、松花江流域和科尔沁沙地源头,是大兴安岭林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利用草原面积3900万亩、森林面积2400万亩、可利用荒漠化土地面积2000万亩,生态服务价值、碳汇功能潜力巨大,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服务区。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0个,总面积1000多万亩。特别是阿尔山地区集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于一身,拥有温泉、湿地、火山、冰雪、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观,是典型的生态文明体验区。农牧业发展条件较好。年均降水量400—450毫米,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是世界公认的“玉米黄金种植带”和“最佳养牛带”。耕地面积1200万亩,粮食年产量稳定在50亿斤以上,牲畜存栏820万头只。地处大兴安岭成矿带核心区,以有色金属资源为主,地下蕴藏铅、锌、铜、镁、铁等资源;在经济运输半径内,由周边的蒙古国和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通辽等地构成一个煤炭资源富集圈。

白城市,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东麓平原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除盛夏短时间内受海洋季风影响外,全年绝大部分时间降水系统来自西风带,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本地“光照充足,降水变率大,旱多涝少”的气候特点。白城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均占有耕地、草原、宜林地、水面和芦苇面积均居全省首位。白城市现已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矿泉水和建筑用砂、石、粘土7种。白城市,产业结构以林业、畜牧、水稻、绿豆、葵花、蓖麻、辣椒、奶牛、肉牛、肉禽产业为主。初步形成以林木加工、苗木生产、森林培育,以湿地草原为主的特色旅游、养殖业,以林下经济为主的中药种植业,以灌木和水果为主的经济林产业,产业布局趋于合理,规模不断增大。白城市地处于半农半牧区,畜牧业是我市重要的、传统的民生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对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在更高层次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90万亩,随着土地整理项目推进和“三大灌区”工程实施,面积将达到300万亩,我市发展成为全省水稻产业第一大市。白城的生态环境好,饲草饲料品质优,所以牛奶质量极高。全市奶牛饲养总量18.5万头,年产鲜奶35万吨,分别占全国、全省年产量的0.99%和71%。

关于小坝场养牛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